⑴ 古代埃及的雕刻特點是什麼
在古埃及的文化里,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就是藝術。古埃及人留下的豐富藝術作品,有雕刻、浮雕和繪畫等。這些藝術作品主要保存在陵墓和神廟里,帶有濃厚的宗教意識,反映了古埃及人的來世信仰觀念。古埃及的藝術在史前時代略有端倪,到第3王朝時(約公元前2686—前2613年),藝術的基本法則已確定,可分為古王國(第3—6王朝,約公元前2686—2181年)、中王國(第11—12王朝,約公元前2040—前1768年)和新王國(第18—20王朝,約公元前1567—前1085年)幾個歷史發展階段。本文就古埃及歷史各發展階段的雕刻藝術及其主要特徵做一闡述。
一、古王國的雕刻
古埃及的藝術正是為了永恆的來世,為了死者的生命繼續存在而創作,有著嚴格的程序和造型法則。在雕刻藝術方面,古埃及人遵循「正面律」法則,人物雕像的頭部和軀干都必須保持垂直,其面部、雙肩和胸部必須是正面展示。古埃及人的雕像不但要面貌與真人相似,而且要有與人物身份、社會地位適應的特殊標准。根據人物身體不同部分和性別差異,雕像被塗以不同的顏色。早在前王朝時期(約公元前4500—前3100年),埃及就有了雕刻,供作雕刻的材料有石頭、骨頭、象牙以及粘土等;進入法老時代後,以石頭為主要原料,另外還有金屬和木材等等。
古王國時期的雕刻以古拙、形象逼真為特點。凡法老的肖像造成正面、呆板、端莊而呈靜止狀態,體現出神聖、凜然不可侵犯,這類雕像多以閃長岩和玄武岩製作而成。法老立像呈跨步姿勢,一腳在前,一隻手握著權杖或雙手緊貼於身體兩側;坐像則表現為雙手放在膝頭或雙肩交迭胸前,兩眼直視前方,臉部冷漠,毫不流露任何感情。例如,在吉薩第4王朝(約公元前2613—前2498年)法老哈夫拉金字塔附屬的祭廟中,發現了一批哈夫拉雕像,其中一尊較為完整,表現哈夫拉端坐於寶座之上,雙手放在膝上,兩眼平視,目空一切,頭後面有鷹神荷魯斯,正張開雙翼保護著法老。[1]這座雕像是用一整塊閃長岩雕刻而成,朴實無華,被認為是古王國時期雕像的最高典範。到了法老孟考拉統治時期,雕刻愈益精緻,栩栩如生。以《孟考拉和王後像》為例,這尊雙人雕像呈現法老夫妻並肩而立的姿態:孟考拉的雙臂垂直貼著大腿,手握成拳狀,唯大拇指明顯可見;王後站在他的身旁,用一條胳臂親切地攬著他的腰。[2]《孟考拉和王後像》技法嫻熟,既保持了法老的威儀,又真實生動地表現出男女體態的不同之美。
古王國時期的雕像通常著以接近人體皮膚的顏色:男子身體塗以棕紅色,女子塗以淡黃色。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第4王朝初年拉霍太普王子及其妻諾弗爾特公主雕像。[3]這兩尊雕像著色技術高超,王子是棕紅色的膚色,濃黑的頭發;公主則是嬌嫩的淡黃膚色,身著白色薄紗長衣,頸部裝飾著美麗的項鏈,她那圓而豐滿的面龐周圍是叢叢秀麗的黑發,透明玉石鑲嵌的眼珠更使雕像栩栩如生。據說當年參加發掘的工人打開墓室後,發現這兩尊雕像目光炯炯,竟嚇得驚慌地逃出墓室。
由於古王國時期西奈半島所產生的銅礦逐漸得到廣泛的開采,此時的藝術家已經能夠製作銅像。如第6王朝(約公元前2345—前2181年)培比一世的銅像,不是澆鑄,而是用銅片在一木製模型上打制而成的。
古王國時期貴族官員和貧民百姓的雕像,一般比法老的雕像要小得多,雖不如法老威嚴,卻更富有表現力,其中最出色的代表是《村長像》和《書吏像》。《村長像》是一尊木雕立像,其主人公卡珀乃是第5王朝(約公元前2498—前2345年)的官吏,並非一村之長。雕像頗具個性,圓頭闊頂,身體矮胖結實,肥胖的面額上長著一個不大的鼻子,微微向前翹起的嘴唇,雙眼鑲有晶瑩的帶色石粒,顯得精力充沛,盛氣凌人。[4]他手持一根木杖,一副粗壯貴族的派頭,形象塑造的極為真實、生動。1860年在薩卡拉發掘現場的工人們,發現這尊木雕像酷似他們所熟悉的一位村長,都不約而同地驚訝地喊到:「這不是咱們的村長嗎?」於是,卡珀雕像就以「村長像」這個名字叫開了,沿用至今。《書吏像》是一尊石灰石彩色雕像,表現書吏盤腿端坐,一手持書板,一手握著蘆筆,凝神傾聽上司的指示,隨時准備記錄的勤勉形象,他的臉上露出小心謹慎和專心致志的精神。[5]雕刻家抓住了書吏身材特點,表現了因長年累月伏案書寫而變得鬆弛下垂的腹部肌肉和纖細頎長的手指,創作了一件寫實手法很好的雕刻作品。
古王國的陵墓中曾發現大量奴僕俑像,雖然質地低劣,但其藝術性並不因之減色。這類雕像不受禮儀拘束,表現得更加自由,題材范圍很廣,有牛耕、船駛、織布、釀酒和烤制麵包等等。例如《烤麵包者像》,表現烤麵包者聚精會神地正在揉面,他那彎著上半身以及他緊靠著揉面缽的情形,十分真實,自然生動,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氣息。[6]
二、中王國的雕刻
中王國時期的雕刻藝術活動遠不如古王國那樣廣泛普及,現今發現的雕刻藝術品寥寥無幾。從現存為數不多的雕刻作品來看,一方面是承襲古王國的傳統模式,形象枯燥刻板,毫無生氣;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擺脫俗套的佳作,表明此時的藝術家力求創新,把所雕刻人物的內心感受傳達出來,尤其是法老雕像的製作,頗具新意。藝術家們在塑造法老形象時,不再把他當作一尊神像去刻畫,而是把他塑造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模樣。
第12王朝(約公元前1991—前1786年)的《塞索斯特里斯三世頭像》是這一時期埃及雕刻中卓越的範例,代表著中王國時期雕刻作品所表現的創新特徵。這尊頭像是用灰色花崗岩雕成的,表現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微鎖眉頭,眼光沉思,面部略顯不安,流露出他內心憂慮的情緒,而緊閉的雙唇、臉部的骨骼和肌肉的線條則又表現出他那冷酷、堅強的性格和意志力量。[7]頭像上呈現的自大和憂慮神情取代了先前古王國雕像上的那種自信、威嚴的表情。類似的創新作品,有《阿美涅姆赫特三世雕像》。[8]這是一尊質地軟的石灰石坐像,藝術家對雕像面部進行了精雕細刻,沉陷的眼窩,寬闊的鼻樑和突出的下巴,若有所思的神態,構成了阿美涅姆赫特三世這一人物的特徵。這樣的雕刻作品不僅顯示了中王國時期雕刻藝術家精湛的石刻技巧,同時也表現出他們對於人物性格的直覺。
中王國時期雕刻藝術的創新風格,還表現在貴族墓主陪葬的木雕俑像上。這種做法始於古王國的末期,貴族墓地隨葬品中出現的木雕群俑像,表現士兵、農民、工匠、家庭僕役職業性的群體活動和勞動場面,到中王國時期才見普遍。這些木雕雖然製作粗糙,但動作逼真,絲毫不受傳統製作的約束,充分反映了當時埃及人日常生活的風俗習慣,如中王國初期,發現於阿西尤特一個將軍墓中的《行進中的士兵群像》木雕,表現40名士兵威風凜凜,持矛執盾,成四列縱隊,浩浩盪盪,向前挺進的情景。[9]從戴爾·巴哈里的梅克特拉陵墓中出土的《奉獻家畜》木雕群像,屬於第11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133—前1991年)的作品,展現古代埃及一年一度清查牲畜數量的場面。[10]這里人物眾多,人畜各有其位,異常熱鬧,使人如有身臨其境之感。
單個木雕的人物形象,藝術水準極高,如少女著色木雕《搬貢品者》便是一例。[11]少女的姿態與古王國末期的僕役俑像大同小異,但刻畫得更為細致。少女頭上頂著一個盛滿東西的筐籃,左手扶之,右手握著一隻斑鳩,身著緊身長衣向前行走。她體形優美,線條自然流暢,長衣上的花紋細密,為研究當時埃及的紡織業生產提供了珍貴資料。這些木雕像,全身均先塗以白色,然後加以彩飾,形成中王國時期雕刻藝術品的一種獨特風格。
中王國時期的雕刻作品雖然數量不多,但表現形式卻是多種多樣。如第12王朝出現的箱形雕像《管理員荷特普坐像》便是一例。[12]整座雕像呈箱形立方體,兩側和背面均為立方體的一個面,頭部從箱形立方體上部雕出;身體部分雕法奇特,在雕出手足正面部分後,採用抽象表現手法,隱約露出一些肌肉線條,實實虛虛,形成奇妙的對比。此外還有象牙《侏儒舞俑》和《彩陶河馬》。[13]前者表現侏儒舞俑被固定於繞有細線的小轉盤上,操作拉線帶動轉盤旋轉,這些侏儒就開始起舞,且面目表情隨之變化,令人叫絕。《彩陶河馬》為青釉陶塑作品,河馬的臃腫軀體上繪有水生花朵、草葉,寓意河馬棲息於河塘。這些精巧的雕刻,堪稱中王國時期地方性的藝術佳作。
三、新王國的雕刻
新王國時期,隨著埃及帝國的建立,財富不斷增長,文學藝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給雕刻帶來了新變化。第18王朝(約公元前1567—前1320年)初年,雕刻作品富麗精緻,藝術手法趨於成熟,一向以端莊、威嚴、呆板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法老雕像,這時換上了優雅、柔和、精緻的風格。有許多新王國法老的雕像,表現出當時藝術家的創新精神,如圖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雕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把法老之像,從神聖端莊的理想主義境界里解放出來,賦予人間的優美品性,這種變化是後來出現的阿瑪爾那雕刻藝術的前奏。
新王國初期法老雕像的藝術風格可以從圖特摩斯三世的一尊片岩雕像上反映出來。這位能征善戰的法老被藝術家用有力的線條塑造成一個英俊少年形象,臉部露出隱隱約約的安詳微笑。發現於底比斯阿蒙神廟的《阿蒙霍特普三世頭像》,[14]呈現出這位法老的細長臉面,杏仁形的雙眼,柔軟的嘴唇和筆直的鼻樑,完全是一副和藹敦厚的普通人的面孔。
埃赫那吞宗教改革期間,埃及的藝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埃赫那吞(即阿蒙霍特普四世)提倡描寫現實,反對傳統模式,他給藝術家們以充分的自由,允許他們打破陳規,根據真實生活從事藝術創作。由於埃赫那吞改革時期的文物主要見於日後成為廢墟的阿瑪爾那,歷史上稱之為「阿瑪爾那藝術」。這種創新的藝術風格稱為「阿瑪爾那風格」。阿瑪爾那藝術中最值得注意之處是描繪這位法老及其家庭的方法,它屏棄了舊時的清規戒律,把他們描繪為真實的人。在雕像的創作方面,打破古王國時期平滯呆板的手法,朝著接近於生動活潑的現實主義方向發展。在阿瑪爾那最著名的雕刻家圖特摩斯的工作室遺址上,曾發現大批埃赫那吞、涅菲爾提提王後和他們女兒的全身像和半身雕像。這些雕像真實地再現了各自的面貌和體形特徵。埃赫那吞呈現出一副疲勞而帶神經質的面孔,長臉、大頭、細脖頸。藝術家們還毫無顧忌地刻畫了這位法老大腹便便的真相,這種變化是法老雕像的一次新突破。王後涅菲爾提提面目俊秀,安詳端莊;小公主則個個表現為天真嬌媚,無拘無束,再也不是像從前那樣把王室成員按固定的雍容華貴的模式刻畫。在圖特摩斯工作室遺址上,還發現了一尊涅菲爾提提王後的彩色半身雕像,[15]這就是世界藝術史上膾炙人口的《涅菲爾提提胸像》。胸像出土時面孔十分清晰:濃黑的眉毛,深紅的雙唇,淡黃色的皮膚,清秀細致。頭上的王冠和胸前項鏈色彩鮮艷,光澤如新,細長的脖頸和清瘦的臉頰逼真地反映了涅菲爾提提本人的個性特徵。整座胸像透出一股異乎尋常的藝術感染力,不愧為世界雕刻藝術的傑作。現在,一般藝術史著作都舉《涅菲爾提提胸像》為阿瑪爾那藝術的最佳作品。埃赫那吞宗教改革失敗後,埃及藝術又逐漸回到了舊有的傳統,但阿瑪爾那藝術的影響仍持續甚久,從埃赫那吞的繼承者圖坦卡蒙到第19王朝(約公元前1320—前1200年)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依然閃爍著阿瑪爾那藝術的光輝。在圖坦卡蒙秘密墓室出土的豐富隨葬品中,有一尊無臂無腿的《圖坦卡蒙著色木雕像》,[16]呈現出一副英俊青年的面孔:大而亮的杏核眼,柔軟豐滿的嘴唇,黑曜石鑲嵌的眼珠,活靈活現,充滿青春朝氣,清楚地表明了這位法老青年時代風華正茂的形象。
第19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時,熱衷於為自己大樹雕像,從神廟里真人大小的雕像到阿布辛拜勒大廟前倚山而立的巨石坐像都體現了這位法老的嗜好。其中最能體現出阿瑪爾那藝術風格的,莫過於立在卡爾納克神廟里的一尊拉美西斯二世坐像。[17]這尊坐像比例均稱,面部表情自然祥和,毫無法老眾多其他雕像的那種盛氣凌人的姿態,完全是一副寫實風格的藝術作品。新王國以後,雕刻藝術屏棄了阿瑪爾那的寫實風格,變成了一種對古老藝術的模仿,晚期的雕像製作,更是一味仿製古王國藝術的傾向。
四、古埃及雕刻藝術的主要特徵
古代埃及的雕刻藝術舉世聞名,3000年間始終保持著它的主要特徵。
古埃及人是一個篤信宗教的民族,宗教充斥於古埃及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宗教信仰是古埃及藝術的基礎,支配了古埃及藝術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作為古埃及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埃及雕刻與宗教密不可分。從埃及考古提供的材料來看,古埃及大部分王朝的雕像都放置在寺廟和墳墓中。神廟中的神像和祭廟中的法老雕像,是供人們瞻仰和崇拜的。墳墓中發現的雕像,酷似死者(即墓主)生前的形象,大部分面對著一堵牆壁的開口處,是為了方便死者的靈魂返回他的軀體(即死者的木乃伊),死而復生。一旦木乃伊腐爛或遭到損壞,置於墓室的雕像在接受「啟口」儀式後就能獲得生命,所以有「替身雕像」之稱。[18]新王國時期,埃及神廟的塔門(建於神廟入口兩旁對稱的石造斜壁巨塔)前都豎立著一對或幾對巨大法老雕像,增加了宗教崇拜的視覺感官。這些雕像使寺廟和墳墓作為祭祀場所永遠保持著一股神聖之感,其宗教性是顯而易見的。
古埃及雕刻藝術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具有明顯的程式化造型。如前所述,法老的雕像,總是保持固定的姿勢:不是坐著,雙手放在膝頭,就是站著,一隻腳伸向前面,雙手下垂,或是兩臂彎曲,交叉在胸前。這種莊重的姿勢目的在於顯示法老的威嚴。如果書吏的雕像,就呈現為盤腿坐著的樣子,膝間放有一卷紙草紙文卷。這些姿勢在古埃及的整部雕刻史上再三重復,沒有變化。從古埃及王朝時代之始,由此確定的一套人像程序作為官定模式而用於一切藝術作品。所以,埃及的雕刻中的人像的特別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來,而且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是深刻的。這一藝術風格一旦形成便流行於整個法老時代,歷時3000年而不衰。
盡管古埃及雕像按照正面律塑造,然而人物的容貌卻十分寫實。特別是在新王國第18王朝時期,雕刻雖然遵循古典的准則,但表現得比較自由。雕像輕快而優雅,細節十分精確。法老埃赫那吞在位時期,藝術上出現的阿瑪尓那風格,允許雕刻家有完全表達方式的自由,用朴實的寫實手法刻畫法老和王室成員的雕像。古埃及社會地位低下的人,如仆從和勞工的雕像,則不受程式約束,呈現他們從事各種工作的狀態,刻畫得比較自由,姿態隨意,接近於生活中的形象。這種寫實的表現手法,是古埃及雕刻藝術的第三個重要特徵。
保存下來的古埃及雕像作品中,人像的數量最多,而人像最重要的特色是絕少變化。之所以如此,有兩個原因。第一,古埃及雕刻藝術的創作目的主要是宗教性的,宗教的本質就是墨守傳統。由於受宗教思想意識支配,嚴格服從上層社會的審美觀點和需要,雕刻家墨守成規,追求一種永恆的雕刻風格。第二,古埃及雕刻是為法老政權服務的,法老自始便是雕刻藝術的頭號服務對象,也是藝術至高無上的贊頌目標。用雕像裝點陵墓和廟宇都是按照法老的命令進行的。[19]法老時代的埃及是一個實行君主專制統治的國家,法老握有行政、司法、財政等一切大權,並以神自居,他的意志就是法律,所有的埃及臣民都被視為他的奴僕。雕刻家奉命為人神一體的法老雕刻石像,使法老的靈魂長存於世,力求表現的就是法老的精神。雕刻家以工匠的身份替法老工作,不得自由行事,只能按規格去辦,不能創新。這兩個因素結合起來,造成了一種藝術觀念,永遠不求變化,永遠不想背離傳統。雕刻家所遵循的准則是從古王國時期發展出來的,雕刻的基本格調在那個時期已經確定下來了。結果,埃及雕刻藝術縱然在細節上有所改變,使它可劃分成為古王國、中王國和新王國幾個發展階段,它表面上看起來仍是千篇一律的。
發端於史前的埃及雕刻藝術,自古王國時期確定其基本法則後,經過中王國時期的發展,到新王國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但從新王國末期開始,逐漸趨於衰落。後期埃及藝術一度在仿古的基礎上復興(第26王朝時期,約公元前664—前525年),但這一時期的雕刻藝術作品,基本上都是對古王國作品的模仿,缺乏創新,已經沒有什麼成就可言了。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征服埃及後,使地中海兩岸不同的文明相互融合,出現了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前30年)的希臘化埃及藝術風格。羅馬帝國統治埃及時代(公元前30—公元642年),面臨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滲入,具有悠久傳統的埃及藝術並未因此泯滅,古老的埃及藝術仍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格,影響著希臘、羅馬藝術的發展。
⑵ 古埃及藝術特徵及形成原因
風格非常穩定而且有明顯的等級區分,以實風格為主理想化風格為輔,風格壯麗、宏偉、明 確。而且有十分嚴格的規范。古埃及繪畫藝術具有功能性的特點.在長達近三千年的法老王朝統治下,其藝術形式突出地表現了服務於統治者需求的功能性.在這個世界上最早的等級制度森嚴的奴隸制集權統治的國家中,法老和王室貴族、官僚貴族、神廟奴隸主統治集團對藝術的控制和束縛非常嚴格.在古埃及,繪畫藝術的最高標准不是追求藝術上的完美,而是完全服從並反映統治者思想和意志,追求美化陵墓環境,對法老形象進行理想化處理,為死者描繪出一幅勝似生前的豪華奢侈的地下宮殿為目的的完整性和功能性.「如同我國秦漢時期人們的喪葬觀念一樣,埃及人是一個輕生重死的民族」,注釋①人們對自己的身後事看的很重,「埃及人相信『靈魂永生』,認為在肉體死後,只要屍體保存完好,靈魂就可以得到永生」,注釋②所以,法老和王公貴族們總花費大量精力修建陵墓,對屍體的保存和陵墓的裝飾特別重視和關心.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所以才會有木乃伊這種埃及特有的產物,才會產生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宏偉的金字塔建築,其規模和建築工藝難度另令世人震驚.古埃及的各種藝術形式多是圍繞陵墓建築表現出來的.這些藝術形式的產生,顯然不是為了生者的觀看和欣賞,而是服務於死者的精神追求,為死者營造一個勝似生前的舒適奢華、富麗堂皇的地下宮殿.古埃及繪畫藝術在墓室裝飾方面,多以壁畫形式出現,所以描繪的內容「多表現墓主人生前奢侈豪華的生活,仆從們從事耕牧勞動的場面,具有明顯的世俗性.」注釋③其內容反映了墓主人對來生的理想化追求和對其圖騰信仰的描繪,以這種形式裝飾墓室,可使內部顯得華麗充實,在美化環境的同時,突出其服務於死者的功能作用.
在古埃及,繪畫藝術的另一個特點是形式上的宏偉和完整性.古埃及繪畫藝術依附於巨大的金字塔、宏偉的神廟建築,展現出王權統治者好大喜功,追求宏偉、華麗的形式以充分彰顯王權的神聖無比和至高無上.規模巨大的金字塔陵墓和神廟建築、形體巨大的法老雕像等,反映出法老神化和王權崇拜的主題思想.為了表現王國統治的永恆、穩固和法老如神般的威嚴與勇力,王權統治者往往藉助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烘托其高大雄偉的氣勢和寄託永恆的追求.圍繞金字塔陵墓建設和神廟建築裝飾的一系列藝術形式,多是反映了統治者對來生的安排和其實現永久統治的理想意願.如金字塔的外形設計既表達了堅不可摧、永恆和不朽的思想,也體現出天地人合一的自然、壯闊的意境;而金字塔的內部則有裝飾華貴、雕刻精美的棺槨,鑲嵌寶石的黃金人體形內棺,酷似真人、惟妙惟肖的雕像,各種裝飾華麗的浮雕、壁畫和生活器物等,以及用黃金和玉石鑲嵌的棺槨內安放著法老的木乃伊,集中表現出了追求外在宏偉高大的氣勢和內部華麗高貴的氣質相統一的古埃及藝術風格.
古埃及繪畫藝術最顯著的特點是穩定和程式化.在世界藝術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藝術能像古埃及繪畫藝術那樣,歷經數千年的王朝統治,其藝術形式始終沿用同一條法則,保持長久的穩定不變和程式化.具體來講,古埃及繪畫藝術就起程式化而言,有以下6個方面的特點:
1、「正面律」:程式化和穩定不變的法則.古埃及的浮雕和壁畫有著共同的程式——「正面律」的規律.所謂「正面律」,就是指表現人物時,頭部為正側面,眼為正面,肩為正面,腰部以下為正側面.運用以上的表現手法對人物的形象進行處理,是為了使人的形象特徵更加突出和完整,這也是埃及繪畫追求完整性的體現.
人頭部的正側面輪廓一般比較清晰明確,高高隆起的鼻子和凸凹的起伏的下巴、脖子、眉弓、額頭,最能完整地體現人的面部輪廓;眼睛為正面,是因為正面的眼睛最形象、最典型,能更多的佔取畫面中面部的空間,也更加醒目和完美;而人的肩膀則是正面最為典型,古埃及繪畫用正面的肩膀表現人物,使人物形成身體輕轉的動態效果,從而使人物形象更富於變化,同時也能使雙臂的動作更清晰和完整;腰部以下轉為側面,使形象再次產生優美的體態轉動;腳為側面可以表現完整而典型的腳部特徵.以上固定的表現手法,是古埃及繪畫正面律的總體特徵.這種特徵在歷時幾千年的古埃及繪畫中代代相傳,沒有大的變化.
2、構圖平面化、橫帶狀排列的特點.古埃及繪畫在構圖上有平面排列的特點,畫面沒有透視現象,這一點跟中國畫早期的散點透視很相象.他們把畫面用橫帶狀排列構圖,用水平線來劃分畫面,形成平面的配列效果,使畫面內容清晰明確,一目瞭然,便於更好的發揮其功能性作用.
⑶ 古代埃及設計的總體特點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古埃及設計藝術的總體特點 1.古代埃及藝術設計雖然歷史悠久,但許多作品在造型設計、裝飾技藝及材料應用和整體表現手法,蘊涵著某些現代審美意識和現代工藝的要素。譬如幾何形體與幾何紋樣的應用、形態的變形處理和刻意的裝飾性表現等。
2.古代埃及工藝美術涉及非常廣泛的材質,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特別是玻璃的發明對人類工藝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
3.古代埃及工藝美術注重裝飾性的表現,強調精神上的作用,其作品常常不是為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而是為死者能夠在來世繼續「享用」而製作的。因此它始終充滿著靜穆、莊重、渾厚和道勁的風韻,同時伴隨著濃郁的神秘主義色彩和宗教氣息。
4.埃及人「永恆」和「不變」的信念直接影響了工藝美術的創作觀念和作品風格。貫穿於古代埃及工藝美術中的「常存的秩序」和「恆定的倫理」使其形成獨特的「埃及風格」。
古埃及壁畫在現代人看來,無論是構圖、設色,還是造型、手法都帶有明顯的程式化因素,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形式法則。 正身側面律,古代埃及藝術品中人物形象的造型法則,多見於壁畫、浮雕和器物的裝飾中。它通常表現為:人物的身體呈正面,頭部呈側面。根據人物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構圖位置。 這一法則不僅盛行於埃及,其影響還波及至西亞的兩河流域、波斯以及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等地區的藝術。 古埃及壁畫在線條的勾勒和包彩的敷設等表現手法上也是很有特色的,總的傾向是顯示了裝飾性的效果。
⑷ 簡述古埃及工藝美術的總體特徵
分層式(floors)構圖、特有的重疊(overlap)形象的方式和適合(decorum)式構圖。赭紅(redocher)、埃及藍色(blue
frit)、綠色(green
bice)、黃色(yellow
bole)、白(white
earth)、
黑色(charcoal
black)和金色(gold)的程式化使用,形成了埃及色彩風格。正面律的嚴格遵守導致了埃及風格的形象的產生。另外,象徵手法(symbolic
means)也是埃及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埃及人非常頻繁而廣泛地在藝術中運用象徵手法,以至黑格爾(G.W.F.Hegel,1770-1831)在他的《美學》(ASTHETIK)一書中將埃及藝術劃入典型的象徵藝術領域。埃及風格在幾千年的時間里幾乎沒有變化,因為他們在造型藝術的各個方面都有一套完善的法則(rules)。例如,古埃及人藉助方格、長方格和直線來把握人體比例關系。在動工前,匠人們先在被裝飾物上等距離地定好若干點,然後以淡色直線將這些點縱橫連接起來,構成均勻方格或長方格組成的網面,勾草圖時按規定的格數界定人體外輪廓線,草圖勾出後再將格子抹去,至今在一些牆面、岩石上,尚未抹去的線痕仍清晰可見。人體自腳心至前額劉海佔18格,面部自鼻尖至額發佔1格,手臂自肘至指端為5格,拳頭佔1格空間,腳底踏在地上3格……這個比例不僅在平面藝術中使用,在三維造型藝術中也被認真遵循
⑸ 哪位大蝦能告訴我關於埃及美術繪畫的知識
當我們觀賞和研究古埃及的壁畫時,似乎可以看到幾千年前古埃及奇妙的、充滿生氣的生活情景。在我們初次見到這些壁畫時,常常會深感迷惑:他們既不像歐洲人那樣根據物象去畫,也不像我們中國畫家依照想像去畫。原來他們是根據實際的目的和用途去創作,因此他們的畫不是精緻、漂亮,而是完整、圓滿。畫家盡可能地把一切東西都製作得明確而又耐久。因此,他們不是按照任何偶然表現出來的樣子去描繪自然,而是根據自己的記憶去描畫,並且遵循著嚴密的法則,因為這種法則可以保證所有必須入畫的東西都被完全明確、突出地顯示出來。他們的這種作畫方法,類似於畫地圖標記。
如果我們仔細考察,就會發現埃及畫家畫人物的方法很像我們的兒童畫法,所有的東西都必須從它的最有特色的角度表現出來。比如畫人的頭部,面孔畫成側面像,眼睛卻畫成完全正面形,人體的上半身畫成正面的,而從腹部向下的兩腿卻畫成側面,直到雙腳都是側面形。生活中的人不可能是這個樣子,那為什麼要畫成這種樣子呢?這可能是處於人類幼年時代的古埃及人還無法正確地理解和表現復雜的人體吧。比如側面的面孔,鼻子突出易畫得像,正面的眼睛要比側面的眼睛好畫得多,雙肩正面既完整又容易畫,而側面就有透視變化且不完整,不完整就不符合他們所知道的人體知識。
由此可見,古埃及繪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們是用線條造型,填色,在這方面有點像中國畫;構圖有的是平面展開,有的是在一條橫線上安排人物、景物,不受透視局限,可能這樣處理能全面、明白地描繪各種對象。在一條橫線上構圖,人物近者、地位高者畫得大,遠者、沒有地位的人畫得小;畫面飽滿,疏密均勻,空白處配以象形文字,具有強烈的裝飾藝術效果。所以說,古埃及的繪畫是遠古文明的一顆明珠。
埃及美術
一般指公元前 332年以前的埃及美術。它的形成和發展主要經過了史前期、 早期王朝、 古王國、中王國、新王國和後期王朝時期。埃及美術是人類最早的文化遺產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由於地理原因,古代埃及除與西亞和非洲的異族文化有一定接觸外,基本上是一個封閉式的國家,文化藝術也因此形成自己獨立的體系。
埃及美術的產生和發展與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墓葬習慣和王權思想有很大關系。埃及人崇拜太陽神、水神和其他諸神,相信法老是神的化身,生前死後都享有神的特權。他們認為,人的生命和宇宙萬物是永恆的,人死之後,只要屍體完好無損,若干年後當靈魂回歸時,死者便可復活。因此,屍體的保存得到特別的重視。另外還備有很多死者的雕像,以保證萬一屍體腐爛以後能代替死者復活。相應地,陵墓作為人的永久住宅,它的修建和裝飾,也受到重視。這些原因導致了金字塔、雕刻、墓室壁畫等一系列藝術品的產生。
埃及美術的一般特點是:建築體量巨大,宏偉壯觀,具有強烈的崇高感;雕刻樸素寫實,整體性強,有觀念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傾向,表現方法遵守正面律;繪畫線條流暢優美,色彩豐富,人物表現採用正、側面混合法,具有鮮明的風格和獨特的感染力。
史前期美術 最早的埃及美術是刻畫在岩壁上的動物畫,如大象、長頸鹿、河馬等,屬於游牧民族岩石藝術,主要分布在上埃及一帶。隨後的美術分別在上埃及和下埃及兩地各自發展。
上埃及在岩畫基礎上注意描繪周圍環境;下埃及則發展緩慢,在技術上和豐富性方面都不能與上埃及相比。上、下埃及兩地不同的墓葬習慣,形成了以後各自不同的陵墓建築形式。在下埃及,死者一般被葬在生前住過的屋子或村子裡,表示仍然是家庭成員之一,很少有隨葬品;在上埃及,死者則被葬在居住區以外的沙漠邊緣地帶,常供以食物、武器裝備和日用裝飾品,因此,墳墓有房屋式和墳冢式兩種形式。在陶器燒制技術方面,上埃及也要比下埃及進步。上埃及陶器表面光滑、精緻,黑紅色底子上用白色描繪著各種裝飾圖畫,間或有動物或人物形象出現在一些幾何形狀及植物形狀的空隙中。這些繪畫形象大都帶有尼羅河流域的特徵,如河馬、鱷魚或原始船隻,手法較為抽象。大約公元前4000年中期,上埃及墓葬陶器出現了帶有完整甲板、槳、船艙和標旗的船隻,以及跳舞的婦女形象,構圖也變得較為完整、統一。底色不再是黑紅色,而是粉紅色,上面用黑紅色線條描畫。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現了墓室壁畫,繪畫技巧也比以前的陶器畫大大前進了一步。在耶拉孔波利斯的一座墓室中發現的一幅壁畫,是目前已知發現的最早的壁畫。畫面中心是6隻大船,船周圍和其他空白處有很多人和動物。人物的姿勢、動作各有不同。圖的右下方,是兩個搏鬥著的武士,其中一人頭朝下,說明被打敗;左下方是一名戰勝者,他手舉棍棒,押著3名俘虜。這一表現戰爭勝利的主題及表現方法,在埃及美術的歷史上一直沿用不衰。
當上、下埃及經過不斷戰爭、逐漸趨於統一的時候,由於戰勝者和統治者的需要,埃及美術開始了它決定性的發展,這一發展反映在調色石板的雕刻演變過程中。調色石板原是碾磨化妝顏料的工具,時常刻有動物裝飾圖案。由於它的普遍使用,後來被作為宗教信仰的奉獻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碑而被賦予新的內容。現有的作品有《動物石板》、《戰爭石板》、 《蛇王碑》等。在《蛇王碑》中,國王第一次以人的形象出現。在此之前,除了敵人或外國人,國王總是以動物的形象出現的,如雄獅、公牛或鷹鷲等。由於動物的形象特徵適於從側面表現,所以浮雕和繪畫中動物幾乎都是側面。當國王以人的面貌出現時,仍保留了很多動物形態,如除上半身外,身體的其他部分都是側面表現,甚至留有動物的尾巴。
調色石板的集大成者是《那爾邁王石板》。它從內容到形式都為以後的美術發展確定了基本原則。畫面中,國王那爾邁作為上、下埃及的唯一統治者被突出出來:一面是他頭戴上埃及王冠,右手高舉權杖,左手揪著敵人的頭發,右上角有一隻代表國王的神鷹,腳踏代表下埃及的人頭和紙草花,表示對下埃及的征服;另一面他又頭戴下埃及王冠在舉行慶祝典禮,有儀仗隊和眾多敵
人屍首為陪襯,另有兩個長頸交合的怪獸表示上、下埃及的和解和統一。構圖層次清楚,反映了一種新的世界觀和世界秩序。這一新秩序即是埃及全國得到初步統一,建立了埃及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早期王朝美術 早期王朝包括第一、二王朝,約從公元前3100年至前2686年。
建築 早期的埃及沒有大型建築,只有一些簡陋的住房和墳墓。主要建築材料是蘆葦、紙草桿、泥土和少量從敘利亞運來的木料,後來發明了土磚。據傳第一任埃及國王在孟菲斯建都,建造的白城,就是用土磚壘起來的,其規模已經相當宏大。國家統一後,法老們的陵墓綜合了上、下埃及兩地不同的建築形式,把墳冢與房屋結合了起來。上埃及的墳墓,地下部分為房屋式墓室,用土磚壘砌,木料支撐,地面堆起墳冢,四周再圍以土磚牆。下埃及的墳墓不再建在村子裡,而遷至附近的沙漠高原上,但墳堆仍是四方的房屋樣式,外部也圍有上埃及式的圍牆,形式較為復雜,為凹凸形牆壁。
雕塑和繪畫 早期圓雕多是些小型泥塑、牙雕、釉陶俑和石雕,以動物和人物形象為主,形態比較寫實、具體,使用范圍較為普遍,多用於慶祝勝利和節日,或供奉神祗和死者。最早的紀念性石雕是一座高 3米的石灰岩神像,現已不完整。與它在一起的還有一個小石雕,比起史前雕刻已較為成熟。雕像表面光滑,眉眼的輪廓線凸出於表面,四肢與身體緊貼在一起,頭與肩膀之間沒有脖頸作中間環節。同時期的木雕人像已具有較合理的比例。另有一種石雕,人體被衣袍緊裹著,四肢與身體連成一體。與人物雕刻相比,動物雕像較為成熟,如獅子、河馬、狒狒等雕像,從比例到寫實技巧,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第一王朝的一幅岩壁浮雕刻畫了傑特王征服努比亞的勝利,畫面非常粗糙,但卻第一次作為紀念物記載了歷史事件。墓碑雕刻在調色板雕刻的基礎上發展,構圖及技巧都達到了清晰、平衡、流暢的程度。第二王朝期間,祭壇浮雕的內容也有所增加,壁畫占據了較重要的位置,內容大都是墓主未來生活的情景。
工藝美術 早期工藝品范圍較廣,從簡單的功利用品到精緻的抽象象徵物,還有大量小裝飾品。在這些物品中,木質器具多雕刻有幾何圖案或鑲嵌有彩色釉陶片,首飾則常常用各種寶石,如紫晶石、天青石、綠松石等和金絲、金箔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有時還編出神或法老的姓名。護身符上也常用金絲、金箔飾以牛、羚羊、甲蟲等各種巫術崇拜圖案。總之,工藝品也反映了浮雕和繪畫的水平。如一個凍石小圓盤,上面用淺色的雪花石膏鑲嵌著兩只狗和兩只瞪羚,它們互相追逐嘶咬,形成循環形構圖。整個結構嚴謹合理,動物形態生動、逼真,反映了古埃及人很高的藝術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
古王國美術 古王國包括第三、四、五、六王朝,約從公元前2686年至前2181年。
建築 古王國,也稱金字塔時期,主要建築是金字塔,其次是神廟和一些中等階級人物的陵墓建築。最早的金字塔為階梯形,其後有彎曲形。典型金字塔出現於第四、第五王朝,3座大型金字塔相繼而出,它們體量巨大、巍峨壯觀,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早期的神廟建築材料是太陽曬制的土磚和木料,現已沒有遺跡。石結構的神廟有一些殘跡,如第三王朝法老切夫倫陵墓周圍的神廟建築。這是一個平面圖為長方形的建築群,由柱廳、柱廊、內室、外室等部分組成,牆壁為花崗岩板,地面鋪以雪花石膏。這座建築的柱式比較多樣化,有簡單樸素的方形柱,有粗壯的圓形柱,還有一種類似捆紮在一起的蘆葦桿的外凸式溝槽柱。柱子的發明使用是古王國的偉大功績之一, 它直接影響了希臘的建築形式及以後的西方建築。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兩種半壁柱:一種是紙草花柱形,簡潔大方,柱頭為蓮蓬式;另一種是內凹半圓形溝槽柱,典雅優美,可以看出是希臘柱式的前身。
宮廷官員們的墳墓多建在法老陵墓金字塔的周圍,以馬斯塔巴式為主要形式。這是一種平台式長方形墳墓,上面小,下面大。向著東方的一面一般建有壁龕和假門,既有裝飾作用,又是舉行禮拜儀式的地方。馬斯塔巴最初為土磚結構,後發展為巨大的細方石結構,壁龕也逐漸發展為單獨的祭壇和禮拜堂。
雕塑和繪畫 陵墓建築的發展促進了雕塑的發展。作為主要隨葬品之一——死者的替身,各種形式的雕像被製作出來,放置於陵墓不同的墓室中。墓室中不僅有墓主本人的雕像,還有大量僕人、奴隸的小雕像,其內容豐富多樣,構成了一個熱鬧的地下現實世界。人物雕像的主要特點是:嚴格遵循正面律的表現方法,人物不論處於何種狀態,做何種動作,其雙耳、雙肩、臀部及兩膝構成的水平線紿終互相平行,且垂直於人體的縱軸線。動作多為靜態表現,或端坐,或直立。男像一般半裸上身,只在腰間圍一短裙,一手緊握權杖,一手置於胸前,左腳邁向前方,重心平均落在雙腳上;女像則身著緊身衣袍,雙腳並攏,兩臂緊貼身體或平放膝上;法老另戴有象徵性頭巾和假須或戴上、下埃及王冠。人物五官各部位由固定的比例數字確定,眼睛的刻畫多有眼珠而無瞳仁,目光茫然,無所定視。相貌與真人相像,但不突出個性特徵,而以各等級的一般特性為標准,如法老要威嚴、神聖,不能帶有世俗情感;皇親貴族要富裕、滿足;官職人員要認真負責、馴服聽話等等。人體比例短而粗壯,較為准確,骨骼結構和肌肉表現非常寫實。大部分雕像原來都塗有顏色,頭發、胡須為黑色,衣裙為白色,膚色則男像為棕色,女像為肉色或淺黃色。雕像基本都附有靠背和底座,人物正面雕刻精細,背面比較粗糙,基本按浮雕的空間概念和雕刻程序進行雕刻。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哈夫拉法老像》用閃長岩雕刻而成,他端坐王座,頭部後面有一隻神鷹伸開雙翼包著他的頭,象徵神的保護。《拉胡泰普王子及妻子奈費爾特坐像》為分開的兩座著色石灰岩雕像,顏色的使用較為典型。眼珠為鑲嵌的透明石英石。女像衣袍開領很低,露出豐滿的胸部和雙肩,緊裹在衣內的乳房線條柔軟優美,富有彈性。《書記像》表現了一個忠心耿耿、一絲不苟的文職人員形象。這類雕像較多,書記們多是盤腿而坐,左手拿著紙草卷,右手似拿著筆在書寫。木雕《村長像》是一個現實主義傑作,再現了一個粗壯結實、矮胖敦厚的中等階級的監工,他肥胖的身體、驕傲的神情,反映了這一等級生活的富裕和滿足。
古王國陵墓中還有一種石刻頭像,手法簡練、概括,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但小雕像比較粗糙,形態自由,不受嚴格的限制,也顯得生動、有趣。
埃及浮雕與繪畫有著密切的關系,浮雕大部分是線刻,並塗以色彩,而繪畫也常常刻畫輪廓線。古王國時期的浮雕繪畫中一些基本法則早在《那爾邁王石板》時期就已確立,現在則更加完善和鞏固。人物上身為正面、頭部與下肢為側面的「正、側面混合」。這種表現方法與統治階級的需要和埃及人對空間的理解以及傳統習慣有直接關系。它的形成有幾種原因:①為了某種觀念而必須突出人物的正面形象;②為了在平面中較完整地表現人體、突出人體各方面的特徵;③使人物的活動具有方向性;④保留了動物的表現方法。人體比例也有嚴格的規定。埃及人慣用數學、幾何學的知識進行藝術創作,繪畫前先在牆壁上畫出准確的方格線,然後根據一定的數值確定各部位之間的關系。由於數的精確性和確定性,眾多作品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對後人的模仿、繼承確立了標准規范,也使這一表現形式延續了3000年之久。比例在一定時期被規定為相對穩定的法則,不得隨意改變。如古王國的人體比例為2∶10∶6(發際至肩、肩至膝、膝至腳),人體粗壯有力、莊重朴實;而新王國時的比例為3∶13∶6,人體纖細苗條。
浮雕繪畫的內容極為廣泛,有慶功典禮、宗教儀式、葬禮、宴會、建造陵墓、炮製木乃伊、雕琢石像、屠宰牲畜,還有駕舟、捕鵝、牧羊、播種、收割、造船、制陶、紡織、釀酒、雜耍、舞蹈等。構圖安排是用幾條長線把牆壁分成幾個層次,人物被排列在每一層的直線上。有些地方是讓主要人物占據整個牆面,空白處填補一些情節或象形文字。色彩主要有黑、白、灰、紅、粉、棕、黃、藍、綠等。第四王朝有一幅《鴨群圖》是古王國的傑作之一,從鴨子的形態到用筆著色都可見作者的高度寫實的能力。
⑹ 古代埃及的手工藝設計有何主要特點與成就
古埃及 最初的文明(公元前4000年代後期至2000年代前期)
從古代埃及留下來的大量雕刻和繪畫可以看出,古代埃及人的特徵是:高身材,黑頭發,低額頭,密睫毛,黑眼珠,直鼻子,寬臉型,闊肩膀,黑皮膚,體魄健壯。他們的體形、外貌與古代的利比亞人和努比亞人不同,也與古代的亞細亞人不同,而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徵。
文明的發生 --埃及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它經歷了自己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埃及的新石器文化(三角洲西部邊緣的梅里姆達文化、中部埃及的法雍文化、塔薩-巴達里文化等)都是農牧業混合型的文化。雖然埃及的農業起源於何時何地尚有爭論,但公元前6000—5000年代,其農業文化已相當發達,並已使用銅器,這為其文明的較早出現奠定了基礎。
在其後的埃及前王朝Ⅰ時期,即涅伽達文化Ⅰ時期(又稱阿姆拉特時期,約公元前4000—3500年),埃及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關系的萌芽。在屬於這個時期的一些墓穴里發現的陶器上,刻有一些符號;各個墓中都有其自己的統一符號,這大概是其私有權的記號。在這個時期之末,涅伽達地方1610號墓中的一個黑頂陶罐上,發現了作為王權標志之一的紅冠形象(以眼鏡蛇作為其標志)。在屬於涅伽達文化I時期與涅伽達文化Ⅱ時期之交的一個墓中(涅伽達1540號墓)發現的一塊陶片上,畫著一個象徵王銜符號的荷魯斯鷹神的形象(這也是王權的標志之一)。這說明王權也已萌芽。在狄奧斯波里•帕爾弗,還發現一段城牆的模型,這表明了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增長,甚至戰爭的存在。
到前王朝Ⅱ時期,即涅伽達文化Ⅱ時期(又稱格爾塞時期,約公元前3500—3100年),在埃及,私有制逐步確立,階級逐漸形成。從這時的墓葬情況可以看出,在一些地方,階級分化十分激烈。在涅伽達和希拉康波里兩地,發現了與普通人的十分簡陋的墓極不相同的畫墓。如希拉康波里的畫墓,用磚坯砌成,在墓牆上有繪畫,其內容是有關戰爭(水陸戰)的場面,可能反映了墓主人(學者們認為可能是國王)生前的某些活動。從格伯林發現的一塊紡織品殘片上的繪畫,也反映了階級分化的情況。這塊紡織品上畫了一些船,一些人在劃槳,還有一人端坐於其上,此人顯系貴族。在蠍王權標頭上,國王頭戴象徵王權的白冠(以鷹為其標志)、腰系牛尾,其形象比普通人高大得多。這時留下來的象牙板上有被捆著雙手的戰俘的形象,這些戰俘將淪為奴隸。在蠍王權標頭上,還有奴隸勞動的情景。此權標頭上的旗幟上吊著的田鳧,學者們認為是表示平民的表意符號。在涅伽達文化Ⅱ時期出現了文字,不過還很原始。
在涅伽達文化Ⅱ後期,隨著私有制的確立和階級的形成,在埃及出現了國家。這時的國家很小,人口也不多,埃及人稱這種小國家為斯帕特,其象形文字元號為 ,表示一塊灌溉渠道交織的土地。在當時的埃及,這樣的小國家有若干個。在這些小國家裡,有一個以政府機關、王宮、神廟為中心的城市,其象形文字元號為 。它表示城市建在交通要道上,由城牆圍護起來,成為一個要塞。反映這個時期存在戰爭的雕刻和繪畫不少,除了上面提到的畫墓中的水陸戰圖外,還有阿拉克出土的象牙刀柄上的水陸戰圖、戰場調色板等。這時,王權已經形成,象蠍王權標頭上的蠍王,可能既是行政首腦,又是軍事首領,並兼任祭司長,主持祭祀,領導農業,興修水利。不過,這時埃及國家剛剛形成,貴族的勢力必定還很強大,國王的權力大概還要受到貴族的約束,國王還不是專制君主。
在希拉康波里,發現了前王朝末期兩個國王蠍王和卡王的文物。關於蠍王,在北方今開羅附近的圖拉也發現了有他名字的文物。結合蠍王權標頭上的圖刻內容,學者們推測,他可能對北方進行過征伐,甚至可能控制了這個地區,這是最早的有關埃及統一的證據。
附:前王朝埃及考古文化表
按:學者們對前王朝時期埃及各文化的年代有不同看法,此表根據霍夫曼《法老前的埃及》一書繪制。見該書第16頁。
早王朝時期 據曼涅托(生活於公元前4—3世紀之交的一個埃及祭司)記載,古代埃及國王美尼斯創建了第一王朝,此後,埃及經歷了31個王朝(到希臘人征服以前)。近代的埃及學家又將古代埃及歷史劃分為若干時期,每個時期又包括了曼涅托的若干王朝。其中早王朝時期包括第1—2王朝,時間約為公元前3100—2686年。
據曼涅托記載,美尼斯不僅是第一王朝的建立者,而且是埃及國家的建立者和統一者。他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後,征服了北方的三角洲地區。為了鞏固對北方的統治,他在河谷和三角洲交界的地方建立了一個要塞城市——孟斐斯(原名白城,孟斐斯是希臘人對該城的稱呼),其守護神是普塔赫神(世界創造者、藝術和手工業的保護神)。現代考古學未發現有關美尼斯存在的任何物證。因此,現代埃及學家常把有文物證據的納爾邁或阿哈與美尼斯視為一人,也有的學者懷疑美尼斯存在的真實性。
19世紀末、20世紀初,考古學家在希拉康波里、阿卑多斯等地進行的發掘,本世紀30—50年代初在開羅附近尼羅河西岸的薩卡拉進行的發掘,為研究早王朝時期的歷史提供了豐富的文物資料。這些資料反映了埃及的統一和君主專制的建立是逐步完成的。在希拉康波里發現的納爾邁調色板和納爾邁權標頭,反映了納爾邁國王對北方三角洲進行過勝利的戰爭,帶回了大批戰俘和其他虜獲物(包括牛、羊等)。如在納爾邁權標頭上刻著他從北方俘獲了12萬人、40萬頭大牲畜和142萬頭小牲畜。還有一個利比亞貢賦調色板,反映了納爾邁對利比亞進行過勝利的戰爭。在納爾邁調色板的正面,這位國王頭戴象徵上埃及王權的白冠,在調色板背面,他又戴著象徵下埃及王權的紅冠,也表示了他對南部和北部的統治權力。但是,納爾邁實際上並未完成對北方的征服而完全統一整個國家。
在納爾邁以後的第一王朝其餘諸王留下的文物中,有一些是與他們進行過統一戰爭有關的。例如,阿哈國王的一件文物上刻著俘虜的場面,並有「得到上下埃及」的銘文;阿哈還在三角洲地方建立了一個為舍易斯諾姆所崇拜的涅特女神的神廟。又如,第一王朝第五個國王登統治時期的雕刻中,國王登的頭上同時戴著象徵上下埃及王權的白冠和紅冠,還第一次採用了象徵上下埃及王權的雙重王銜,他大概是想以此表明他已是上下埃及之王。但是,直到第二王朝末期,一位名叫哈謝海姆的國王雕像的基座上,還刻著他殺死「北方的敵人47209人」和「48205人」的字樣,表明了對北方戰爭的巨大規模和殘酷性。大概他通過這些戰爭,才最後征服了北方,統一了全國。因此,他的繼承者哈謝海姆威(有學者認為這兩個國王是一個人)才採用了「荷魯斯和塞特」雙重王銜,他的較完整的名字後都附加有「在其中的兩個神和睦相處」,這顯然意味著埃及傳說中的兩個部分(以塞特為代表的上埃及和以荷魯斯為代表的下埃及)的統一。 統一是當時埃及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統一使尼羅河成為加強埃及南北交流的紐帶,也有利於在更大的規模上利用尼羅河、發展灌溉農業,從而大大促進埃及經濟、文化的發展。《帕勒摩石碑》中對尼羅河水每年漲水情況的記載就是一個證據。
隨著國家的統一和階級矛盾的加劇,原來小國寡民的國家機器過於薄弱,已遠不能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因此,在早王朝時期,埃及新設置了許多國家機關。這些新設立的國家機關明顯地是以國王為中心的,這表明了王權的逐步加強。君主專制在逐漸形成:王位世襲制出現了,王權神化明顯加強了,國王聚斂了大量土地和財富(在國王阿哈的墓中,發現有一個王室地產模型可以為證),組成了王室經濟。現代學者一般把第一王朝及其以後的埃及國王稱為法老(不過,有的學者認為,嚴格地說,可能要到新王國時期埃及的國王才稱為法老),即把他們視為專制君主。
二、古王國時期和第一中間期
古王國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 古王國時期包括第3—6王朝,時間約為公元前2686—2181年,建都於孟斐斯。金字塔的修建開始於此時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修建於此時期,所以,古王國時期又被稱為金字塔時期。
古王國時期是古代埃及的奴隸制經濟得到重大發展的時期。國家的統一為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一個較為安定的環境;水利灌溉系統在更大范圍內的修建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後代在埃及種植的所有主要作物(如大麥、小麥、亞麻、葡萄、無花果等),在古王國時期都已種植。在農具方面,奴隸主的經濟中使用了由兩頭牛牽引的重犁,這比用簡單的木犁耕地要先進得多。從貴族墓中的畫里可以看出,農業技術總的來說還很原始,但因尼羅河泛濫後沉積下來的淤泥十分肥沃,糧食產量仍可供養古王國時期龐大的統治階級的國家機器和廣大的手工業者。
農業生產的發展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建築、采礦、冶金和金屬加工、造 等等都很發達。近年來在第五王朝國王烏舍爾卡弗的金字塔入口處發掘出的數百尊青銅雕像表明,古王國時期的手工業水平很高,可能這時埃及已進入青銅時代。金字塔及其附屬建築物(神廟)不僅說明了這時建築業的高超水平,而且說明了采礦業和運輸業的發展。從西奈地方留下的古王國時期一些國王的名字可以看出,至少在這時,埃及人已到西奈開采銅礦。以飼養豬、羊、牛、驢為主的畜牧業,在古王國時期的經濟中佔有一定的地位。特別是在水草豐美的三角洲地區,畜牧業的發展有著良好的條件。
⑺ 古埃及的手工藝設計有哪些特點
總的看來,古埃及的手工藝設計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首先,雖然古埃及尚處在人類歷史發展的童年時代,但與當時尚不發達的生產力水平以及尚不完善、成熟的科學技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古埃及的藝術設計涉及相當廣泛的工藝門類與生活領域。在絕大多數民族尚處在蒙昧中之時,古埃及人便在傢具設計、金屬工藝與首飾設計、玻璃與陶器設計等諸多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中,傢具設計中的豐富類型與成熟型制、金屬設計、製作的精湛工藝與復雜裝飾以及玻璃器皿設計所採用的獨創工藝與優美形式,在整個人類藝術設計史上都具有開拓性的意義。這一方面是古埃及工匠們聰明才智的展現與孜孜以求的敬業、鑽研精神的結晶,充分顯示了埃及人民的創造天才與藝術氣質;另一方面,埃及恰好處在歐、亞、非三洲接壤的要沖,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吸納東、西方各種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其次,古埃及的藝術設計體現了奴隸主專制統治下手工藝發展的典型特色。奴隸制的建立,使得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有所區分,同時,行業分工也日趨細化,出現了許多專事某種手工藝勞動的工匠,鍛冶、木作、石雕、制陶、皮革、紡織等均已成為獨立的職業。在等級森嚴的社會中,地位低下的工匠們被集中於奴隸主的作坊中不計工本、夜以繼日地從事著手工勞作。此類情景,我們可以從古埃及存世的眾多壁畫中看到。為了滿足奴隸主階層享樂生活的需要和好大喜功的審美偏好,埃及的工匠們在加工技藝的精湛卓絕以及裝飾手法的富麗堂皇方面大顯身手,材美工巧是古埃及手工藝設計追求的重要目標。
第三,處於一個宗教在政治活動、社會生活以及觀念風俗領域居於絕對統率地位的國度,古埃及的手工藝設計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鮮明的宗教印跡。工匠們的創造活動深受神道與王權的支配與束縛。從設計的重點看,對具有強烈精神性、象徵性的裝飾因素的關注遠遠超過對實用功能的重視。大量的設計作品不是為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而製作的,而是為了達官貴人能夠在冥間、在來世盡情享用而存在的。從藝術風格看,不同類型的設計作品都被籠罩在宗教神秘主義及莊重、肅穆、壯麗、凝重的氛圍之中。同時,宗教觀念所引發的對永恆的嚮往、對傳統的尊崇以及對陳規與程式的認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古埃及藝術設計在技藝上、風格上、觀念上的正常發展與進步,甚至使人覺得古埃及手工藝設計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彷彿是一成不變的。
⑻ 古代埃及在建築,雕刻,繪畫和工藝美術方面的主要成就是什麼古埃及即美術的特點是
古埃及美術的特點是
A. 強化皇權的等級觀念與服務與靈魂的宗教精神互相滲透,構成古埃及美術創造的動因
B. 理智因素與固定程式結合的造型法則
C. 強調幾何形式規整,追求裝飾風味的表現手法
D. 剛勁、宏偉、庄嚴、明晰而簡練的藝術風格
主要成就:
建築:金字塔——法老的陵墓,方尖碑
雕塑::《獅身人面像》(哈夫拉金字塔),《門考拉及其妻》、《書吏凱伊》、《村長像》(實際上是王子卡帕爾雕像)等等。
浮雕、繪畫:
古王國時期的浮雕代表作是:《納米爾石板》、《獵河馬》。
古王國起的墓室壁畫:遺存數量不多,代表作是《群雁圖》,以寫實手法繪制,形象生動,色彩和諧動人。
⑼ 古代埃及工藝美術的特徵 (舉例)
古代埃及美術
古埃及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現了奴隸制國家,到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國王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建立了統一專制的王朝。國王被尊為法老,既是人間的君主,又是太陽神的兒子,統治者們利用宗教神秘的力量來統治國家。此後,埃及經歷了古王國(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300年)、中王國(公元前2150年——公元前1200年)、新王國(公元前1071年——公元前332年)三個統治時期。
前王朝時期埃及猶處於銅石並用時代,已有城市和最早文字,各小國兼並走向統一大國。早期王朝的第1王朝首次完成全國統一,宣告了古埃及文明的成熟。古王國時期是古埃及文明的第一個發展高峰,銅石並用文化達於繁盛,金字塔的建造、文字的完善、生產技術的提高與藝術的精美,使埃及文明進入世界古代文明的前列。經第一中間期而到中王國時期,埃及進入青銅時代,這時不再建造金字塔,神廟建築和岩窟墓流行,文字也由聖書體向僧侶體演變。到新王國時期,埃及成為東方帝國,青銅文明達於全盛,首都底比斯的阿蒙神廟、王陵之谷及尼羅河西岸墓地的數以千計的墓葬,構成古埃及文物的大宗。這時雕像、壁畫遺存豐富,技藝完美,建築工程和各類工藝品反映了古埃及生產技術的最高水平。新王國時期留下的眾多銘文、紙草文獻和豐富文物構成埃及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後王朝階段埃及與歐洲接觸漸多,古希臘文獻反映的材料豐富了埃及學的內容。希臘人統治埃及時期,埃及文化和希臘文化進一步融合,此時留下的羅塞塔石碑因有古埃及文與希臘文對照,成為法國學者商博良釋讀埃及古文字的鑰匙。
由於國家的出現,國家權力決定藝術的發展,藝術為國家政權服務,另外,就是為滿足統治階級的精神需求。這是藝術在當時的兩個作用,為了神化法老和貴族,在題材和表現方法上必須嚴格服從統治者的要求,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藝術的基本法則和程式,並且迫使藝術家用梅花的方法來表現對象。
因為宗教對埃及的影響很大,埃及人是虔誠的宗教信徒,甚至法老也必須藉助宗教的力量來統治國家。埃及人相信「靈魂永生」,認為人在肉體死後,靈魂不滅,只要屍體保存完好,靈魂可以得到永生。因此,當時的雕塑家被認為是能讓人永生的人,藝術受宗教的影響很大。
埃及著名的建築金字塔,就是專門為保護法老的遺體而修建的,金字塔在當時那些國王及其臣民眼裡只有其實際的意義。國王被認為是掌握權力統治臣民的神人,在他們離開人世以後,就有升天歸位,金字塔高聳入雲大概會幫助他們飛升,他們還在墓室里寫滿符咒,幫助他們到另外一個世界裡去。
封閉的地域,封閉的民族,其藝術形式單一,在三千多年的歷史里,埃及藝術幾乎沒有多大的變化。無論是繪畫還是浮雕,也無論哪一種事物,他們都從它最具有特的角度去表現。只有一個人曾經動搖過古埃及風格的鐵門檻,他是第十八王朝的一個國王,第十八王朝在所謂的「新王國」時期,那是古埃及遭到嚴重入侵之後建立的,這個國王叫埃赫拉頓,是個異端派,他的藝術打破以往的庄嚴、肅穆,更多生活氣息性,但這一行趨向沒有持續多久,其代表作品有《涅菲爾蒂》。
幾何形式的規整和對自然的犀利觀察二者相結合,這是古埃及藝術的特點。
在古埃及的藝術里,「裝飾」這個詞可能很難使用,因為除了死者的靈魂以外,這種藝術無意給別人觀看,事實上,那些作品也不想讓人欣賞,他們只意在「使人生存」。在殘忍的上古時期曾經有個慣例,有權勢的人物死後,任他們的僕役和奴隸陪葬。犧牲他們為的是讓死者帶著一批合適的隨從進入冥界。後來,這些恐怖行徑不是被認為太殘忍,就是被認為太奢侈,於是藝術就來幫忙,把圖像獻給人間的偉大人物,以此代替活生生的僕役。在古埃及的墳墓中發現的圖畫和模型就跟著種想法有關,為的是讓靈魂在另一個世界有得力的夥伴。
英國藝術理論家赫伯特?理德說,「整個藝術史是一部關於視覺方式的歷史,關於人類觀看世界所採用的各種不同方法的歷史。」從埃及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到,埃及人同我們的今天的藝術家在觀看世界的方式上確實有許多差異。埃及人遵循嚴格的法則,採用幾乎千年固定不變的手法進行創作,他們不太講究畫面的美觀,更看重的是畫面的包羅無遺,把美術作為盡可能清晰地記錄事件的手段。埃及藝術不以藝術家在一個特定的時刻所看到的對象為基礎進行創作,而以藝術家所知道和固有的東西為基礎.即是說不以觀察為基礎,而以頭腦中的概念為基礎進行創作,我們稱之為概念寫實性,這就是埃及藝術的第一個重要特點。
埃及藝術第二個特點是穩定性相紀念性。
在埃及社會中最令人驚異的是一切都近於一成不變,藝術風格也相當穩定。因為埃及法老擁有無上的權威,使古代埃及形成一個封閉的具有超穩定結構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藝術主要服務於統治者,藝術個性和創造精神被窒息了.另一方面,為顯示法老的權威,同時讓法老有永遠享樂之地,埃及人修建了大量的金字塔、陵廟和神殿,雕刻了無數巨像。它們都顯示出永恆紀念性,使我們今天一看到這些金字塔和石雕就聯想到了埃及的古老歷史。
在古埃及浮雕和壁畫有著共同的程式:
正面律:表現人物頭部為正側面,眼為正面,肩為正面,腰部以下為正側面;
橫帶狀排列結構,用水平線劃分;
根據人物的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構圖位置;
填塞法,畫面充實,不留空白;
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膚為褐色,女子為淺褐或淡黃,頭發為藍黑,眼圈為黑色。
雕塑的程式在古王國就已形成,以後被當作典範沿襲下來:
姿勢必須保持直立,雙臂緊靠軀干,正面直對觀眾;
根據人物尊卑決定比例大小;
人物著重刻劃頭部,其他部位非常簡略;
面部輪廓寫實,有理想化修飾,表情庄嚴,幾乎沒有表情;
雕塑著色,眼圈描黑,有的眼球用水晶、石英材料鑲嵌,以達到逼真的效果。
⑽ 說說古埃及繪畫的藝術法則
古埃及美術的基本特徵
古埃及美術的基本特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 強化皇權的等級觀念與服務與靈魂的宗教精神互相滲透,構成古埃及美術創造的動因
如果說在平等的原始社會,美術作為人類試圖征服自然力的精神圖圖像,反映了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願望,那麼,古埃
及美術則是為了極少數人服務的.古埃及是東方最典型的奴隸制國家,是一個政教合一的獨裁王國.哪裡有十分森嚴的金字
塔式的社會結構.為了維護法老的絕對尊嚴,必須藉助宗教勢力來統治人的精神世界.這導致法老不惜數十萬努力來為自己
建造陵墓、廟宇,雕鑿巨像,以表現他至高無上的地位.
B. 理智因素與固定程式結合的造型法則
原始美術中的形象創造,全憑直覺感受的記憶.古埃及美術的創造則更多地運用理智因素.那些形象不是立足於藝術家
在一個特定的時刻所能看到的東西,而是立足於他所知道的一個人或一個場面所具有的東西.它們總是試圖把自己認為重要
的東西都包括在一個人的形狀之中,而且盡可能表現得清清楚楚.這種造型法則形成,便被認為是唯一的正確方法,以後的
藝術家必須嚴格效仿.於是,程式化的造型形成了古埃及美術的重要特點.這種重理智的描繪方法,雖然很少見作者的激情
流露,但作品卻呈現出驚人的秩序感.
C. 強調幾何形式規整,追求裝飾風味的表現手法
古埃及美術的形式創造絕不是人以虛構的,而是對自然的犀利觀察與幾何形式的規整之間的密切結合.這使人感到古埃
及美術的表現手法總是十分概括簡練,並具有裝飾風味.
D. 剛勁、宏偉、庄嚴、明晰而簡練的藝術風格
這種風格面貌的形成,正是以上特徵的形象體現.它折射古埃及的時代精神,顯示出人類理智發展的一個新的水平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