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理解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就是研究教育現象,理解教育現實,發現教育規律的活動。
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學研究的簡稱,是指人們運用科學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本質和性質,摸索和總結其教育規律,取得科學結論,解決教育問題,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研究活動過程。
教育是以教育科學理論為基礎,以教育領域中發生的現象為對象,以探索教育規律為目的地創造性的認識活動。簡言之,是用教育理論去研究教育現象,探索新的未知規律,以發現新情況,總結新經驗,為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服務。
教育研究方法
1、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當今教育研究中運用廣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實地調查的一種具體方法。它主要通過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現象,基本目的在於描述與解釋,在描述過程中進行解釋。
2、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教師和研究人員針對實踐中的問題,綜合運用各種有效方法,以改進教育工作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動。它將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融為一體,將教育者和教育現實問題緊密結合,強調在「行動」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行動研究的基本過程大致分為循序漸進的四個環節,即計劃、行動、考察和反思。
3、調查研究法
調查研究法是研究者採用問卷、訪談、觀察、測量等方式對現狀進行了解,對事實進行考察,對材料進行收集,從而探討教育問題、教育現象之間聯系的研究方法。
4、教育敘事
教育敘事是以敘事、講故事的形式記錄在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
5、教育隨筆
教育隨筆顧名思義,就是談教育思想觀點的隨筆、教學隨筆,也可以說「教學心得」,主要是寫教學中某一點體會的心得。它的主要特點是題目小,篇幅短,層次和結構比較簡單,內容單純,涉及面比較小,寫作材料便於收集、整理和使用。
B. 談談對微觀經濟學研究方法的認識
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
二、均衡分析和邊際分析
三、靜態分析和 比較靜態分析 動態分析 (中級微觀常用比較靜態)
四、經濟模型
1 。靜態分析
在均衡分析中,一般假定自變數是已知的和既定的,來考察因變數達到均衡狀態的條件和在均衡狀態下的情況,這種分析稱作靜態分析。
2.比較靜態分析
對變化前後兩套自變數條件下的因變數值進行比較,不考察從原均衡狀態到新均衡狀態的變化過程。這種分析方法稱作比較靜態分析。
3.動態分析
(1)含義:考察兩個均衡狀態之間的變化過程,這種方法稱作動態分析
(2)作用:了解外界條件變化後,經濟活動達到新的均衡狀態所需要的時間、經過的路徑等
對於 四、經濟模型
必要性:高度簡化,解決最本質的問題。
需要區別外生變數和內生變數
另外需要牢記: 模型只是一種工具 不要成為單純的數學游戲
C. 談談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如何理解科學研究中的創新思維
一、重要性
(1)科學的研究方法有利於推進社會進步與社會發展。
(2)科學的研究方法有利於各門學科的可持續發展。
(3)有利於學術規范的形成。
二、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發揮人的自主創新能力,以超越常規的眼界從特異的角度觀察思考問題,提出全新方案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創新思維是科學研究的核心,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工程技術和人類遇到的各類復雜的新問題,都要求科學工作者運用創新思維,並且要有意識地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科學研究中創新思維的形式主要有:1,系統思維法;2,發散思維法; 3逆向思維法; 4理性思維法。
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主要要素有:1,充分想像,提出問題;2;敢於質疑,追求真理;3,保持好奇心,勇於探索;4,細心觀察,獲得靈感。
D. 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調查法。調查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
二、觀察法。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三、實驗法。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
四、文獻研究法。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
五、實證研究法。實證研究法的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六、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七、跨學科研究法。跨科學研究法是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
八、個案分析法。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
九、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十、數量研究法。數量研究法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十一、模擬法。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
十二、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4)談談對研究和研究方法的理解擴展閱讀:
1、宏觀與微觀相結合
宏觀問題因其關系全局,學生難以全面理解全面把握,因而常會有畏難情緒,研究中也會困難重重。指導學生研究應網之一目以見網,豹之一斑以見豹,從微觀著手,從身處的一地,熟悉的一方著手去研究。在對局部的研究中聯系全局,通過對微觀的研究去認識宏觀。
2、抽象與具象相結合
理論、概念、原理、法則等等,往往因為其高度的概括、抽象,學生感到高、難、空而難以入手,影響研究情緒。指導學生去研究與之相關的具體事物,可以通過對這些具體生動、形象直接的事物的認識,對有關通過調查、訪問、收集到的具體數據、材料、事例等的研究,去認知把握原本抽象的東西。
3、課題研究與個人興趣相結合
心理學、教育學原理告訴我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給學生創造一種最佳的心理狀態,充分有效地調動其學習的內在動力,激勵其學習的積極性、持續性、深入性和創造性。
讓學生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環境中產生的對某一方面的興趣愛好與課題研究結合起來,變要我研究為我要研究,變任務為興趣,從而提高研究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性。
4、當前學習與將來應用相結合
高中學生的課題研究,要注意麵向實際,注重實用性。引導學生將當前學校學科知識學習、相關課題的研究與將來的實際應用相結合。這個實際應用,即包括當前社會的實際需要,更包含社會發展需要和科技自身發展趨勢的需要。
E. 淺談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區別與結合
一、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哲學基礎不同
定量研究秉承實證主義的觀點,實證主義是以經驗的確切資料為科學基礎的哲學系統。所以,定量研究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強調客觀性、操作化和概括化,要求研究者採取價值中立的立場。定性研究以本體論、個人主觀意義及經驗為主體的知識論和價值理性為哲學基礎,認為對於社會現象的理解取決於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之間的互動關系,很難做到價值中立。定性研究強調,社會科學「研究的是人類自覺的或經過反思的行為」。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研究目的不同
定性研究比較注重參與者的主觀感受,旨在解釋社會現象,
著眼於從整體上理解和詮釋被研究對象,關注不同的人如何理解各自生活的意義。而定量研究通過對社會事實的測量,從中發現社會規律,旨在確定被研究對象的因果關系和相互影響,更多地注意個別變數和因素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指導實踐。
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研究依據和研究路徑不同
定量研究依據的主要是調查得到的現實資料數據,定性研究的依據則是大量歷史事實和生活經驗材料。研究路徑上,定量研究通常從既有的理論出發,提出理論假設,然後通過問卷等工具收集經驗證據來驗證預想的模型、假設或理論,這是一個從一般到特殊、自上而下的演繹過程,突出的是對既有理論的驗證或推廣。而定性研究更偏向於一個創立理論的過程,通過訪談和個案等方法收集相關資料,側重於對社會現象的深入挖掘和把握,從許多不同證據之間的相互聯系中概括出論題、論斷或理論,是一個從個別到一般、自下而上的歸納過程。
四、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表述形式不同
定性研究主要是敘述性的說明,研究結論多以文字描述為主。定性研究的形式比較靈活,通常包含了多種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強調標准化研究程序和預先設計,用數字或測量而不用文字來描述事物或現象,主要通過數據、模式、圖形等來說明統計結果,表達研究結論。
隨著社會科學不同領域的交織與融合不斷擴大,科學哲學和科學方法論不斷發展,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出現了兼容和整合的趨勢。特別是21世紀以來,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結合使用已經成為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新的發展趨勢,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開始有意識地在自己的研究中採用結合的方法,以改善研究的效度和信度、提高研究的質量。我國的社會科學研究,要做好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結合。
F. 談談你對某種教育研究方法的認識
通過這幾天的深入的學習,對教育研究方法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同時對教育研究方法有了一個從基本上不認識到較為理性認識的過程。感觸頗多。
教育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在於探索教育規律,以解決重要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為導向;改善教育實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育的發展和改革;推進教育理論建設,拓展人類知識寶庫;提高教師素質。許多教育研究問題都是針對現實的教育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如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教育研究也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需要在實踐中探索總結。教育科學研究是以拓展教育科學知識和解決教育中的問題為目的的,對於廣大教師來說,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一個最主要目的是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研究始於問題,教師從事研究要從問題入手,到實踐中去。
我雖然在學校裡面工作,但是教學經驗還是有些缺乏。教育研究方法是一個多學科互相交叉滲透、互相協作的綜合性、專業性很強的學科。而目前學完了本課程的最大的感觸就是自己才剛剛的入門,很多的東西都是一知半解,並且將所學用於實踐中還有很大的不足。對於我們這些人來說,在職學習時間
有限,還有家庭的負擔,閑暇時間很少,工學矛盾非常突出,只能擠些時間。
光系統的了解還不夠,還要真正的掌握並靈活的運用。老師已經引導我們進入,今後要我們在實際中進一步學習、體會和應用了。這門課學得很累、很辛苦,說心理話,在職學習真是不容易,如果對自己稍有一點同情心,也就可能放棄了。
G. 談談你對心理學研究方法這門課程的理解以及期望學到什麼知識
就是講授如何進行心理學研究。
期望能夠學到心理學問題的提出,提出之後如何論證問題的嚴謹性,如何針對問題進行實驗,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實驗數據的處理。最好有精彩的、嚴謹的實驗案例,而不是講書上的理論,當然如果是本科生課程,可以講一下理論以及那些大師們是如何進行心理學研究的,穿插理論的話,效果應該不錯。
H. 談談對科學探究的理解
1、對科學探究的理解
1、科學探究的意義:「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通過經歷與科學工作者進行科學探究時的相似過程,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與精神。」(摘錄自《課程標准》)
2、科學探究的要素:科學探究包括七個要素: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合作與交流。這只是科學探究的七個要素,並不是科學探究活動中必須經過的7個順序環節。所以我們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中,根據學生的探究水平,只注重對某幾個要素的過程經歷與能力培養,並不強求每個科學探究活動都必須經過這七個環節。
3、科學探究的選題:「科學探究的問題可以是學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師提出的,可以是《標准》所要求的科學內容,也可以是與《標准》科學內容有關的交叉學科的內容。科學探究的形式有課堂內的探究性活動和課堂外的家庭實驗、社會調查及其他學習活動。」(摘錄自《課程標准》)
2、進行科學探究教學的體會
(一)創設有利於學生積極開展思維的教學環境
興趣是知識的源泉,是成功的動力。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愉快的教學環境,學生容易產生興趣,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心情愉悅、情緒飽滿,此時,大腦中容易形成興奮中心,使思維處於積極狀態。為了創造生動活潑、輕松歡快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採取了如下對策。
開動學生的大腦,多給學生思考的機會,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邊聽邊想、邊觀察邊想、邊動手邊想。鼓勵學生多問為什麼,大膽猜想,想得新、想得奇,使學生的思維處於積極狀態。解放學生的嘴巴,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我在教學中不設限,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想說就說,想問就問,有不同的認識允許爭辨,培養他們發言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動手,多給學生嘗試的機會
(二)採取靈活多樣的教法,促使學生積極開展思維
精心設疑,促使學生動腦想問題, 問題是引起思維的動因。當問題刺激大腦,大腦就會大大加緊活動,甚至產生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認識和好辦法來。因此在教學中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對於激發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有重要意義。
(三)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促使學生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必須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能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
I. 什麼是科學研究的概念和方法
科學研究的概念:
科學研究是運用嚴密的科學方法,從事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認識客觀世界,探索客觀真理的活動過程。
科學研究的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模擬法、公式法、理想化模型、類比法,假設法,控制變數法、等效法等。
J. 如何理解《資本論》的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什麼?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對於馬克思這句話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在我國經濟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關系,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有的把它理解為勞動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為用什麼工具進行生產,等等。究其原因,「生產方式」一詞是一個多義詞,馬克思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它時,就有不同的含義。因此,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只能以全書的中心內容和主題為根據,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釋。
《資本論》就是論資本,而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沒有剩餘價值就不存在資本,而沒有資本也就不能帶來剩餘價值。所以,我們說資本范疇是《資本論》的中心內容,也可以說,它的中心內容是剩餘價值。縱觀《資本論》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第四卷是剩餘價值理論的發展史。可見,《資本論》是研究資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以及剩餘價值的實現和分配問題。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資本主義方式」,是指以資本主義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這屬於廣義的生產關系,它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各方面的關系。而「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則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狹義的生產關系,它從屬於廣義的生產關系。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把政治經濟學看成是研究財富的科學,馬克思第一次確定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這是和資產階級經濟學根本對立的。
《資本論》是以英國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馬克思說:「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這是因為當時的英國是資本主義發展比較早和比較成熟的國家。但是,《資本論》所揭示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並不只限於英國,對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是適用的。《第一版序言》第5―9段就是說明這個問題。馬克思特別提出,對德國來說,「這正是說的閣下的事情。」當時,德國的資本主義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政治上封建貴族還占統治地位,在經濟上還存在農奴制。因此,在德國,不僅存在著「現代的災難」,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還存在「古老的陳舊的生產方式以及伴隨著它們的過時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還在苟延殘喘」,不僅受「活人」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受「死人」即封建制度的剝削。「活人抓住死人」,即封建主義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不僅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盡管德國和英國相比有這樣的差異,但《資本論》所揭示的規律在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都必然發揮作用,「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後者未來的景象。」和英國相比,德國等歐洲大陸雖然還比較落後,但英國的變革過程達到一定程度後,一定會波及到歐洲大陸。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革命不可避免。但是,這種革命是用暴動的形式還是用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由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組織程度和力量壯大等情況來決定。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生產力和生關系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從來不存在沒有生產力的生產關系,也不存在沒有生產關系的生產力,所以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不能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馬克思關於技術、自然科學等問題的深湛見解,但它是把生產力當作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決定者和推動力來研究的。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僅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而且還從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生產關系。列寧在談到《資本論》時,曾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比做「骨骼」,而把適合於這種生產關系的上層建築比做「血」和「肉」。要使骨骼有血有肉,就必須聯繫上層建築來研究生產關系,但其實質,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
《資本論》以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其最終目的是要「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揭示出這些規律,也就同時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是一種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即使探索到了它的發展規律,「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無產階級在反對資本主義的斗爭中,認識和運用經濟規律,卻能減輕革命過程中的痛苦。
(1)從具體到抽象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
對方法論研究,我們還必須運用科學的抽象法。科學的抽象法就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與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的完美統一,它必須是在唯物辯證法指導下進行的。
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是「充分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 [1]研究方法與敘述方法相比較,它的特點在於遵循認識論的路徑,是由現象深入到本質,側重於分析的。從過程的角度看,在於是從本質深入到現象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充分地運用了經濟學說史上關於商品、價值、貨幣、交換、資本、土地所有制、總收入等等經濟形式的研究資料,充分地運用了商品生產發展,貨幣形式的演化,商業資本,工業資本、銀行資本、地租形式的變化,及工資、工廠制度、生產過剩,工人運動以及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變化等等大量史料和現實的資料,深入並全面地探索尋找各種經濟形式的歷史發展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並運用經濟學說史上的實際過程驗證這些經濟形式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整個過程體現了馬克思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
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就是在對事物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礎上,由本質來反映說明現象,再現這一現象形成的過程,即是從理論上描繪、再現客觀事物的方法。馬克思在他的《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中說:「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2]這樣一種「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就是運用唯物辯證的研究方法並通過思考,「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 [3]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一文中,對他自己的理論敘述方法作了簡要精闢的概括。他說:「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並把它當做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的方式。[4] 由此可知,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就是唯物辯證法的反映法,通過這樣的方法來一一反映客觀的具體事物。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是敘述方法的基本形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這一方法,對經濟范疇進行推演,來建構他的理論體系。
(2)邏輯--歷史相統一的分析法
邏輯方法,就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時,按照經濟范疇的內在邏輯關系,從比較簡單的經濟關系、經濟范疇,逐步上升到比較復雜的具體的經濟關系、經濟范疇,來闡明社會經濟現象與經濟過程的邏輯發展進程。歷史方法,就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經濟關系和經濟過程時,按照它的歷史發展的真實進程來把握其規律。
縱觀《資本論》,我們不難發現它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馬克思說,在他撰寫《資本論》第一稿時,「又把黑格爾的《邏輯學》瀏覽了一遍,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幫了我很大的忙。「 [5]由此可知,馬克思在他撰寫《資本論》時,自覺地運用了邏輯的方法。列寧曾說:「不鑽研和不理解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就不能完全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論》,特別是他的第一章。」 [6]
方法論的研究,在某些方面要堅持邏輯方法與歷史方法的統一。運用歷史方法研究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時,必須排除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偶然現象和因素,以及各種曲折過程,從復雜的、曲折的歷史過程中,揭示出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性。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邏輯的進程要符合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它是社會經濟歷史發展過程的反映。馬克思從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出發來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就是邏輯方法和歷史方法相統一的具體運用。
(3)定量分析方法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利潤、地租、級差地租、價格、剩餘價值率、固定資本、可變資本等像自然科學家那樣做出了精確的定量描述。馬克思本人曾經為寫《資本論》鑽研過數學,並盡可能地利用數學。馬克思甚至還說過這樣一句話:一種科學,只有在它達到了能夠運用數學時,才算真正發展了。可見,馬克思在研究政治經濟學時自覺地運用了自然科學研究方法,運用了定量分析方法。
我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話來表明關於《資本論》研究方法的豐富性和發展性。恩格斯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7]可見,對《資本論》的研究仍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