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學方法原理片段分享

教學方法原理片段分享

發布時間:2022-06-24 07:48:56

Ⅰ 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

一、教學原則

(一)教學原則概述

1.教學原則的概念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而制定的對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指導教學活動的一般原理。

2.教學原則與教學規律的區別

教學原則不同於教學規律,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規律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教學過程中固有存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人們只能發現、掌握、利用規律,而不能取消、改造和製造規律。而教學原則是由人們制定的,是屬於主觀意識形態的東西。

教學規律是制定教學原則的客觀依據和基礎,科學的教學原則是教學規律的體現和反映。

(二)我國目前教學原則有:

1.直觀性原則

(1)定義: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過教師用形象語言描繪教學對象,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2)貫徹直觀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ƒ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3)觀點:

誇美紐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學習,應該盡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呈現給學生。

烏申斯基也指出,兒童是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

2.啟發性原則

(1)定義: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貫徹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②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③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④發揚教學民主。

(3)觀點:

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蘇格拉底:助產術。

第斯多惠: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叫人發現真理。

3.鞏固性原則

(1)定義: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2)貫徹鞏固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②重視組織各種復習。③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3)觀點:孔子: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烏申斯基:復習是學習之母。

4.循序漸進原則(系統性原則)

(1)定義: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2)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②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3)觀點:

《學記》:」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

學不躐等意思是:學習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由簡到繁,不能跳躍。

不陵節而施是指不要超越學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實施教學。

5.因材施教原則

(1)定義: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2)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學。②採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1)定義: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2)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②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③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④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7.量力性原則

量力性原則又稱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8.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

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是指教學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同時結合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二、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概述

1.教學方法的概念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2.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①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②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③學生特點;④教學時間、設備、條件;⑤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3.教學方法的特徵:(1)注重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能;(2)注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教師的主導性;(3)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和指導;(4)注重學生的心理及其學習動機的激發;(5)注重多媒體教學手段及網路資源平台的運用;(6)繼承和借鑒國內外優秀的教學實踐經驗。

(二)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

(1)定義: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講授法可分為講述、講解、講讀和講演四種方式。講述是教師向學生描繪學習的對象、介紹學習材料、敘述事物產生變化的過程。講述講解各有側重,但在教學中常結合使用。講演則是系統全面地描述事實,深入分析和論證事實並歸納、概括科學的結論。

(2)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②注意啟發。③講究語言藝術。

2.談話法

(1)定義: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談話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未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2)談話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准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②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問題的難易要因人而異。③要善於啟發誘導。④要做好歸納、小結。

3.演示法

(1)定義: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實驗或採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演示的特點在於加強教學的直觀性,不僅是幫助學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識的手段,也是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重要來源。

(2)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備。②要使學生明確演示的目的、要求與過程,主動、積極、自覺地投入觀察與思考。③通過演示,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清楚、准確地感知演示對象,並引導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進行綜合分析。

4.練習法

(1)定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並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2)練習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有明確的目的與具體的要求。②要有周到的計劃與適切的步驟。③要有恰當的分量與適當的難度。④要有科學的時段與有效的方法。⑤要有正確的態度與良好的習慣。⑥要有及時的檢查與認真的總結。

5.實驗法

(1)定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通過條件控制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知識的方法。

(2)實驗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明確目的,精選內容,制定詳細的實驗計劃,提出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實驗要求。②重視語言指導,重視教師示範的作用。③要求學生獨立操作,及時檢查結果。

6.討論法

(1)定義: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其優點在於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

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問題要有吸引力。②要善於在討論中對學生啟發引導。③做好討論小結。

7.參觀法

(1)定義:參觀法是教師緊密配合教學,組織學生到校外一定場所進行直接觀察、訪問而獲得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方法。

(2)參觀的類型:①感知性參觀。②並行性參觀。③驗證性參觀。④總結性參觀。

(3)參觀法的要求:①參觀前,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現實條件,確定參觀的目的、時間、對象、重點和地點,並在校內外做好充分准備。②參觀時,教師要根據不同參觀類型提出不同的具體要求,組織學生全面看、細心聽、主動問、認真記。③參觀後,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和參觀計劃,指導學生座談收獲、整理材料、客觀評價、寫好報告。

8.讀書指導法

(1)定義: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課外讀物獲取知識、發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強調學生的」讀」,又強調教師的」指導」。

(2)基本要求:①指導學生精心閱讀教科書。②指導學生善於閱讀參考書。③指導學生寫好各種形式的讀書筆記。

9.實習法

(1)定義:實習法是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教學要求,組織學生在校內外一定場所從事一定的實習實踐工作,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綜合運用理論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稱實習作業法。與實驗法、練習法相比具有更強的實踐性、獨立性、綜合性和創造性。

(2)實習法的基本要求:①實習前,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有關的理論知識、實習任務與操作規則,落實實習場所,備妥實慣用具,分好實習小組。教學實習要搞好試講。②實習中,教師要加強具體指導,做好操作示範,把握實習進程,檢查實習效果,及時查漏補缺。③實習後,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出實習報告,評定實習成績,開好總結大會,並為每個學生寫出公正、客觀的評語。

10.發現法

(1)定義:發現法是教師通過提供適宜於學生進行」再發現」的問題情境和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積極開展獨立的探索、研究和嘗試活動,以發現相應的原理或結論、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方法。

它是由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在20世紀60年代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結構發展理論並總結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活動的經驗教訓所提出

Ⅱ 暗示教學的暗示教學法的原理與方法

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理論出發點有三個:1、愉快:在心理上的放鬆和沒有緊張的狀態下(如害怕、緊張、疲勞、厭煩或激動)學習;2、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統一:以語言和非語言交流、淺皮層和深皮層活動、生理和心理作用、理性與情感等結合的方式;3、暗示作用:通過消除學習障礙的暗示和激發學習潛能的暗示達到師生之間相互影響。
洛扎諾夫認為,暗示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師為暗示源,通過消除和避免所有可能抑制學習(即去暗示)的因素(即抗暗示的因素),在有意識,但大多數是在無意識交流的情況下(即暗示),綜合各種促進學習的因素(即暗示的因素),使學生能夠獲得高水平學習的一種方法。教師的任務之一是在一種無意識的水平上強化對學生的相互影響,例如,利用古典和巴羅克音樂刺激學生從主動的狀態變為放鬆警覺的狀態。
在暗示教學中,教師中心的角色是很明顯的。正是教師能夠通過營造友好的學習氣氛,通過運用所設計的消除學習障礙和激活新的學習潛能和儲備的技術來從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層面上影響學生,才能實現洛扎諾夫的教學原理。洛扎諾夫常常把這種影響學生無意識的手段稱為「安慰劑」,它對於擴大學生的認知潛能和學習效率意義重大。 1、期望效應
在洛扎諾夫的暗示理論中,非常重視教師對學生所施加的暗示、無意識影響,從而間接地使學生相信他們在這種方法下學習能夠收獲比以往都多,其理論基礎來源就是1968年羅森塔爾和傑克遜的「教師期望效應」實驗,或者這種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與自我實現預言」的成果支持了洛扎諾夫的假設,這就是為什麼暗示教學時要樹立教師權威的原因。
2、音樂背景
洛扎諾夫根據一些對大腦的研究成果,認為音樂對右腦的開發和調動人無意識的潛能非常有幫助,它能幫助人們把接受的信息在無意之中送進學習者大腦的長時記憶系統,又能使大腦開啟長時記憶的大門,從而形成新舊知識的溝通、聯系。但是,洛扎諾夫認為,並非所有的音樂都能做到這一點。只有那種抒情、緩慢的古典音樂或巴羅克音樂(一般是50 — 75拍/分,最好是60拍/分)才能激發左右大腦兩半球最大的功能,增加和延長大腦的活性,尤其是右腦的興奮對學習外語非常有利。因為在外語教學時,如果只有無音樂背景激活的左腦工作,它負責說話、使用語言的效率是不高的。據美國學者舒斯特(SCHUSTER, 1985年)調查,當信息進入左腦或右腦時,左腦優勢的人和右腦優勢的人對聽覺刺激和視覺刺激是不同的。而如果通過音樂發揮右腦的功能,外語學習的過程會因為音樂的參與,再加上姿勢、「心象」(心理表像)對大腦的積極影響,使教學的效果大大增強。帕維奧(PAIVIO, 1979年)也證明,左腦優勢的人學習時,容易被記住的語言和詞語所激活;而右腦優勢者則同時需要語言內容的視覺形象。因為左腦半球更多地負責精確、形式性的語言學習和邏輯、分析性思維;而右腦半球則加工更加形象、聯想性的直覺和韻律性語言學習以及具體的、整體的、綜合的思維。還有一些研究(STUDDERT & KENNEDY, 1970年)認為,在語言學習上,輔音是由左腦加工的,而母音是由左右腦兩半球共同處理的。因此,洛扎諾夫在此基礎上提出全大腦學習的思想。
當然,對新內容和舊內容,對不同的課型,洛扎諾夫選擇的音樂是不同的,他把音樂分為兩類,一類用的是主動性音樂背景,一種用的是被動性音樂背景。前者一般用於教師主導的新課時,節奏比較輕快、活潑些,如貝多芬的「鋼琴和管弦樂隊降B大調第5號協奏曲」、海頓的「G大調小提琴和管弦樂隊協奏曲」等;後者一般用於練習和復習的階段,音樂比較緩慢、悠揚些,如莫扎特的「G小調交響曲第40號」、巴赫的「C小調幻想曲」等。洛扎諾夫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利用音樂不僅使學生的大腦放鬆並處於准備接受信息的狀態,而且使新學到的知識進入他們巨大的記憶系統中。
3、非語言暗示研究
洛扎諾夫認為,教師上課時的面部表情、姿勢、態度、講話方式以及環境變化,都會在潛意識的層面上影響學生,向他們傳遞某種課堂信息,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其理論依據就是1972年心理學家克納普研究成果,即學生上課時注意教師姿態的情形是:7%是言詞,38%是語調,55%是面部表情。
4、信息板塊理論
在洛扎諾夫暗示教學中,聽力教材在編排上有些特殊,就是外語與母語對照寫在一頁上,而外語每一行根據難度的大小安排不同的字數,但一般不超過7個詞。這是根據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米勒的「板塊學說」原理。米勒從他瞬時記憶的實驗結果證明,人在5 —10秒之間注意的廣度只有7+2或7-2個信息板塊,超過這個范圍,人就無法在瞬間記憶下來。
除此之外,洛扎諾夫的理論依據還有記憶術、呼吸技術、身體語言研究等等。 暗示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1、准備階段:在介紹新材料之前,教師先營造一種有利於學習的氣氛,如老師要以沉著、期待的姿態、滿懷熱情的講話,目的是通過教師權威、有感染力、誠實坦率的形象進行積極的暗示,克服去暗示性的障礙,喚醒學生的潛意識。這種去暗示性的障礙主要包括三方面:①批評的邏輯的障礙,如認為學習是不簡單的,不可能會有輕松而有趣地學習學習;②情緒的障礙,如認為自己很笨,所以無法完成任務;③批評的倫理(道德)的障礙,如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所以自己最好埋頭苦學。
而學生則做幾種練習:①身體放鬆練習,如做體操、用手輕輕地按摩自己的臉、胸、手、膝蓋、肌肉等;②大腦鎮靜練習,如閉目想像陽光燦爛的風景、沙灘、草坪……,將自己融入其間,伴隨著適當的背景音樂,進行「夢游」,回顧以往學習的樂趣;③自生訓練,類似於「過電影」,如學習之前,先自己設想雙腳踩著地板,緊靠椅背,手眉輕垂,手放在自己大腿上,閉上眼睛,有「坐在駕駛室」的感覺。
上課開始可以先唱藝術性的教學歌曲,每首歌與一個語法點聯系起來,起聯結的作用。有時還可以用畫有花、風景等背景的圖畫來展現其他語法點。
2、講授階段(即實質性暗示階段)
這階段包括主動性暗示(或稱主動音樂課)和被動性暗示(虛擬音樂課或被動音樂課)。
(1)主動性暗示:在外語課里,教師把新單詞設計成象一台戲,並附有圖片,或者將語言教學的課文以「幕」的形式寫成,外語與母語並排寫著,行行對應,學生坐在舒適的椅子上,聽著伴隨的音樂,在內心把這些單詞的內容串起來,或讀外語部分的內容,心裡想著翻譯;然後學生看著課文,教師打開選擇好的音樂,和著音樂的節拍用清晰、飽滿的聲音朗讀課文,使學生感覺其中誇張、戲劇的成份,音樂起到了把信息帶進大腦深處的載體作用。課文每行的句子都不超過7個單詞,這樣的「節拍」原則可以使學生更容易記住內容。
為了控制節奏,教師先柔和地朗讀句子某部分或整句,然後再大聲讀,然後再強調語法或詞彙的特點。教師把課文呈現完畢,音樂也跟著消失,整個主動性音樂課的時間不超過45或50分鍾。
(2)被動性暗示:用巴赫、亨得爾等人節奏較慢的巴羅克音樂(每分鍾約60拍)作背景。教師安靜地坐在舒適的椅子上,盡可能放鬆,直到所有的學生坐好為止。然後播放音樂直到教師認為學生已經進入上課心理狀態並且在音樂的熏陶下呈放鬆的狀態。接著,教師開始以平和、自然的聲調朗讀新的或復習學過的課文,只有在音樂變化的地方才提高聲音。中間沒有長時間的暫停,完全由學生決定注意老師朗讀的課文還是音樂。在這段時間,學生可以閉上眼睛,把課本放在一邊,然後想像在他們學習的內容及其背景,如一個鄉村、自己身處的劇院、有人在舞台上表演某個劇目,等等。學生在睡覺之前,腦中會有可能掠過白天學過的內容情景,教師也要求他們對白天學習的東西「過電影」。
洛扎諾夫並不要求每節課都要用到這兩種「音樂課」,開始要求外語教學一周只能進行三節「音樂課」,占總課程的1/3,後來減少到1/5。所有其他有關教學的重要原理則可以在其餘時間使用。
3、練習階段
教師復述課文之後,進行一些問答、討論活動或游戲活動。因此,所使用的教材必須富有交際性的語言,以利於激發學生的動機。有些語法現象教師可以用母語來解釋,促進學生進行有創造性的遷移(如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聞一知十等)、對話和角色扮演。學生可以自願上台表演,誇張地表達課文的內容。課後學生沒有作業,老師只要求他們在睡覺前和睡醒後各復讀一次課文,而且每次不超過15 — 20 分鍾。 按照洛扎諾夫本人的說法,作為運用暗示教學的教師,他們必須參加至少240學時的訓練課程方可真正掌握暗示教學技術。但其中有些非傳統的法則,筆者認為可以參考借鑒,靈活運用。這些方法包括:
1、教師權威:老師在教學時對所教的專題要象專家一樣精通,並且熟練地使用教學方法,課堂上表現出有威望、自信心,但不是冷嘲熱諷、盛氣凌人或消極地批評學生。
2、學生幼稚化:讓學生以孩子般天真爛漫的、無拘無束的態度進行學習,採用輕松、充滿樂趣、自然新奇的方式而非稚氣十足的方式活動,如比賽、游戲、身體運動、有節奏的練習等,目的讓學生有發揮表演的機會。具體的活動方式有教學歌曲、猜謎、讀課文畫主題、小組速讀競賽、抽簽組詞游戲、課文重組游戲等等。
3、雙層面:即教師同時在有(自覺)意識和無(潛)意識兩個層面上傳遞信息,如利用面部表情、姿勢、態度、活動方式、環境等變化去達到這個目的。因此,教師應該表現出愉快、自豪、熱情、精神飽滿的神色,不要愁雲滿面、怒形於色。
4、教師說話語調:教師應該生氣勃勃、精神煥發、有聲有色地講授課程,以激發學生的聯想和保持他們的興趣。如利用喜劇的手法表演歷史的片段,象藝術家那樣誇張地扮演角色,用抑揚頓挫的聲音使自己興奮,使講授的內容趣味橫生,改良學生的精神狀態。
5、節奏:教師以巴羅克等古典音樂為背景,輕柔、平靜而有節奏地復述課文,以此來幫助學生學習。所選擇的背景音樂比較緩慢、一般是4/4拍,50 – 75拍/分,教師伴隨著這種音樂講課,做熱情奔放、毫無拘束的游戲,將使學生毫不困難地記牢所學的內容。因為這種音樂作用於正在理解問題的大腦部分,不僅對理解無不良影響,而且還可以放鬆感官,驅使大腦能夠考慮那些可能枯燥、單調、難懂的學習內容,減輕思考的煩惱。

Ⅲ 在教學或學習過程中,你發現哪些很好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

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如若說“有法”,應是指教學原則下的一些具體操作。這些具體操作的角度很多,如從教師的角度,要善於演講,語言幽默風趣;從師生關系的角度,要能調動情緒,合作學習;從教材的角度,要因材施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等。每個人的風格不一,套路不同,但成功之處,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


當前,課堂教學流傳著各種各樣形式新穎的教學模式,可以學習借鑒,但不可照搬照抄。教學還要考慮一個“因地制宜”的問題,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Ⅳ 課的教學片段,並分析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了哪些教學方法

在課堂里,教師包辦的事情要盡量少一些,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要盡量多一些,師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學中去,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課堂成為師生心靈交融、情感呼應的園地。

Ⅳ 怎樣進行片段教學

其次,教師要准確地把握單元和本課的知識點,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在較短的時間內以最優化的組合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把教學的亮點展示出來,這也是片段教學的精髓。第三,如果片段教學前要求說課,那麼教者可先用一些時間簡要介紹片段教學設計,然後用較多時間進行片段教學(一般可按規定時間安排)。教者要善於創設(虛擬)課堂教學情境,力求教學生動、簡練,富有流動感和層次感。如果要求片段教學後進行說課,那麼片段教學就可以用足給定的時間。下面具體說一說: 1、表現嶄新教學理念 在課改的背景下進行片段教學,必須表現新的教學理念。比如教學目標,就要根據三維目標來確定;教學方法,就要採用啟發式、討論式,就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不能滿堂灌;教學內容,也要採用新視角挖掘教材,體現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價值取向,而不能老生常談。只有用新理念來指導片段教學,才跟得上教育教學新形勢,片段教學才有學術價值。 2、注重片段教學設計 片段教學的內容或由教者自定,或由評委指定,但無論如何,都要吃透教材,做好片段教學設計,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時胸有成竹,做到有的放矢,從容不迫。教學設計涉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等。其中最應重視的是教法和步驟,教法可以體現你的教學理念,是突破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的途徑,步驟則是教法的具體操作程序,安排好步驟可以使教學過程合理流動,有條不紊,富有層次感。在教學設計時,還要注意導入語設計、問答設計、活動設計、板書設計等,還可以考慮將平時自行設計、製作並已被教學實踐證明是十分有效的實驗儀器、可動式幻燈片等道具溶入教學片斷之中,使之增色添彩。 3、善於虛擬教學情景 虛境型片段教學沒有真正的學生,教者必須虛擬教學情景,讓教學逼真地進行到底。教師可以讓某生進行朗讀,停頓片刻後,通過評價該生朗讀的長處與不足來完成虛擬的朗讀情景。教師可以提出一個問題讓某生回答,停頓片刻後,通過評析該生的回答來完成虛擬的答題情景。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並在課堂上稍作巡視,通過對不同觀點的評論來完成虛擬的討論情景。

Ⅵ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都有哪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是多樣的,記得好多位著名教育專家都曾經說過:「教學

有方,但教無定方。」至於選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選用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有很好的促進和提高作用的。

反之,如果你的教學方法不適應學生,就會造成學生的閱讀能力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阻礙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因此,選擇合適的閱讀教學方法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要會選教法,能讓學生在你的引導下盡可能用最少的時間,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當今教育強調知識學習的探索性和創新性,教師不能再襲用傳統的以情節分析為中心的教師滿堂講、滿堂問的模式。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據這些教育理念,教師採用怎樣的閱讀教學方法與學生獲得怎樣的學習效果是密切聯系的,因為每一種閱讀教學方法都應由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

一、「讀、思、議、導」結合法

閱讀教學不能僅限於現成的教材,那樣學生的閱讀量會太少,閱讀面太狹窄,學生的視野放不開。但教師可以利用現成的教材教會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利用課堂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延伸到課外。在一般閱讀課文的教學中,應該力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按照讓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最後由教師「點撥引導」的閱讀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就是讓學生先把課文「讀一讀」,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能發現問題,做到整體感知課文所要表達的一個大概意思是什麼;然後讓學生「想一想」作者寫這些內容的目的是什麼;再「議一議」,不僅要找到以上問題的答案,還要「議一議」你對哪些問題或哪個句段、人物、環節感興趣,感興趣的原因是什麼?最後教師針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撥、引導,使學生不僅能解決課文中的問題,而且有一個明確的閱讀思路,掌握了這種閱讀方法,學生對閱讀課文的理解會感覺輕松許多。以前那種教師滿堂講、滿堂問的注入式教學方法需要5課時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只需1課時學生就能輕松駕馭。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感到閱讀量的不足,因此,他們的閱讀內容就會從課內拓展到課外,他們需要從課外讀物中獲得閱讀知識,汲取豐富的閱讀營養。我們連續10多年組織學生成立「圖書角」,讓學生把自己的閱讀范圍由課內擴展到課外,由教材拓展到圖書角、學校閱覽室以及圖書館、書店乃至網上閱讀等等。我特別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多讀、多看、多想。

例如,在學習了《七顆鑽石》這篇童話故事之後,同學們主動找來許多童話故事進行閱讀。《大灰狼》、《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許多童話故事和故事集紛紛在同學們中傳閱。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擴大了學生們的閱讀量,還大大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更可喜的是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一個大幅度的提高。

二、「讀、寫」結合法

由讀到寫是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升華。這里說的寫,並不是說寫寫生字、寫寫課文,而是從大語文教學觀來考慮。從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寫句子,到中年級的寫片段,再到高年級的把人物、動物、活動、事件等寫具體,這並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語文教師耐心地、持之以恆地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他們養成勤於動手,勤於練筆的習慣,逐漸培養他們寫作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因此,興趣的激發是課堂教學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以教材為突破口,找准聚集點,捕捉契機,依據學生特點,靈活變換角度,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並把學生引入情景,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萌發求知慾,吸引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延伸。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第五冊語文《灰雀》一課時,先讓學生預習課文,找出喜歡的句子或段落,並說明喜歡的原因。許多同學找了描寫灰雀外型及活動的句子「兩只胸脯是粉紅的,一隻胸脯是深紅的。他們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的歌唱,非常惹人喜愛。」當我讓他們說明喜歡的原因時,他們爭先恐後地說開了。有的同學說:「作者不但用詞用得好,還進行了詳細的觀察。」有的同學說:「作者的觀察重點突出,重點觀察了胸脯的顏色。」還有同學接著說:「我看作者太喜歡灰雀了,他把灰雀當成人來寫。」最有趣的是王毅然同學的發言,他說:「老師,我認為婉轉的歌唱中的『婉轉』和惹人喜愛中的『惹』這兩個詞用得非常恰當、生動。婉轉不僅寫出了灰雀歌唱的聲音,同時也引導我們把灰雀歌唱時的動作想像出來了。它不光脖子一伸頭一抬,還有可能是翅膀和頭很協調地扭來扭去才能發出婉轉的聲音。『惹』字是在寫了外型和唱歌之後你想不喜歡它都不可能……」

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感想。藉此機會老師充分利用課前就已經布置的作業:你回家詳細觀察了什麼動物?重點觀察了它的什麼?把你觀察到的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下來。不一會,有的寫了小白兔、有的寫了大公雞、有的寫了大白鵝……不光寫了外型,還寫了步態、叫聲以及吃相等,許多同學寫得很形象、很具體。

再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之前,老師先布置學生觀察家鄉的景物,使學生明確了作者按四季順序描寫了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表達了作者對小興安嶺的喜愛贊美之情。藉此讓學生用文中學到的方法,按一定順序寫一處家鄉的景物。所寫的有家鄉的小河、家鄉的柳樹、家鄉的果園等,他們不僅寫出了景物特點,而且寫作順序也很明確,表達了自己的真摯感情。

這樣持之以恆地教學,使學生做到讀寫結合,課課有練筆。久而久之,老師不布置他們也會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會穩步上升。

總之,閱讀教學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勞動,教師如何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何從單純的字詞句的教學走向段篇的教學,注重從學生的閱讀能力入手,閱讀方法的選擇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

Ⅶ 描寫老師教學方法易懂的片段

人們都說最美的是奇觀,而我認為奇觀的美是比不過老師心中的美麗的,不是嗎? 每一位老師都是這樣的,每當老師的嗓子啞了,或者病了,但老師從未說過「讓我休息吧」,除非病得特別厲害。老師們寧願自己受苦受累,暈到在教室里,也不願意讓我們拖一節課。不是嗎?所以老師很美,特別是帶病上課的老師。 老師的眼神很美。每當我們犯了錯誤,或者沒完成作業時,老師的眼神總是嚴肅的,讓人生畏。這時,老師的眼神彷彿在警告我們:怎麼又這樣?不是告訴過你們不要這么做嗎!怎麼又來了?每當這個時候,我們就內疚的低下頭。還有我們得獎的時候,老師總是微笑地望著我們,帶著笑意的眼神彷彿要為我們加油喝彩,對我們說:「做得好,恭喜你呀!」這是,我們又充滿了自信。還有…… 老師的聲音,也是最美的。 當我們生病了,老師溫和的聲音在耳邊響起:「你沒事吧?好好養病啊,早日康復啊!」這是,我們彷彿充滿了力量,好好養病,早日回歸校園。當我們發言,老師鼓勵的話語回盪在耳邊:「不要急,慢慢想。」我們想著老師的話,問題也在老師的引導下漸漸想了起來。 老師的美,不言於外表,而在心中。老師的美,不會張揚,而是默默地奉獻。不是嗎?

Ⅷ 程序教學法的原理簡介

程序教學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斯金納是當代新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著名代表。他通過實驗,發現動物的行為可以運用逐步強化的方法,形成操作性條件反射。他把這種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理論引入人的學習行為,用於學生的學習過程,認為學習過程是作用於學習者的刺激和學習者對它作出的反應之間的聯結的形成過程。其基本圖式是:刺激——反應——強化。一種復雜的行為,可用逐步接近、積累的辦法,用簡單的行為聯結而成。
程序教學把學習內容分成一個個小的問題,系統排列起來,通過編好程序的教材或特製的教學機器,逐步地提出問題(刺激),學生選擇答案,回答問題(反應),回答問題後立即就知道學習結果,確認自己回答的正確或錯誤。如果解答正確,得到鼓舞(強化)就進入下一程序學習。如果不正確,就採取補充程序,再學習同一內容,直到掌握為止。其基本操作程序是:
解釋 — 問題(提問) — 解答 — 確認

閱讀全文

與教學方法原理片段分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海爾的風險分析的方法 瀏覽:303
iphone3194錯誤的解決方法 瀏覽:545
彩漂粉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463
排卵期出血有無排卵檢測方法 瀏覽:278
球機插手機卡添加螢石網方法 瀏覽:269
三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方法與技巧 瀏覽:125
氧氣瓶氧含量檢測方法 瀏覽:88
蘋果怎麼更改時間顯示時間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26
手機qq視頻橫屏三功能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13
雲三七超細粉食用方法 瀏覽:163
畫愛心表白的簡單方法 瀏覽:809
如何禁色的方法 瀏覽:955
跑步抽空的正確方法 瀏覽:809
androidview的使用方法 瀏覽:788
誇老師的教學方法好 瀏覽:211
線粒體膜電位流式檢測方法 瀏覽:405
魔力冰使用方法 瀏覽:456
想像加工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42
829中學物理教學方法 瀏覽:51
肥料結塊的種植方法 瀏覽: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