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課堂觀察包括哪些流程
課堂觀察是指研究者或觀察者(包括執教者本人) 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或間接(主要是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的分析研究,以期促進教師教學行為改進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堂觀察是一種行為系統。它由明確觀察目的、選擇觀察對象,確定觀察行為、記錄觀察情況、處理觀察數據、呈現觀察結果等一系列不同階段的不同行為構成。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方法。它將研究回題具體化為觀察點,將課堂中連續性事件拆解為一個個時間單元,將課堂中復雜性情境拆解為一個個空間單元,透過觀察點對一個個單元進行定格、掃描,搜集、描述與記錄相關的詳細信息,再對觀察結果進行反思、分析、推論,以此改善教師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給予課堂觀察,教師認識、理解、把握課堂教學事件,澄清教學實踐的焦點問題,並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之上反思教學行為,尋求新的教學設計
⑵ 如何進行課堂觀察與課例研究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單位,是研究教與學最適當的場所,教師只要觀察課堂就會發現問題,就會針對問題去研究,教師在對問題思考之後就會產生了在此基礎上的教學行為,通過這樣周而復始地對教學行為進行研究,教師也提高了自己的專業水平。我認為進行課堂觀察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做好課堂觀察前的心理准備。每一個觀察者首先應本著誠心、虛心、專心、細心、公心的誠懇態度,以學習者的身份來聽課觀察。 2、要全身心投入。觀察者要想獲得理想的聽課效果,就必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因為課堂是瞬息萬變的,不可重復的,稍不留神就會錯失一個值得研究細節。 3、要掌握觀察要領。觀察課堂應從單一聽老師的「講」變為同時看學生的「學」,注重多角度觀察,注意觀察實際效果,觀察學生怎麼學,觀察教師怎麼引導學生學。 (1)聽:聽教師怎麼講,是否清楚明白,啟發是否得當,是否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和思維及參與熱情。 (2)看:一看教師,看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師生是否平等交流,教師板書設計是否合理,是否有利於學生學習;教學方法是否靈活多樣,是否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是否得法,是否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能否發現,以及處理的是否巧妙。二看學生,看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如何。學生對本節內容是否感興趣,學生的參與度,對問題的思考深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多少提高,情感是否得到了升華…… (3)想:對課堂教學水平的分析不能僅停留在表面現象的觀察上,更要進行思考和判斷,需要透過現象分析它的本質。如:老師的教育能力也體現在當學生出錯時能加以引導,學生答不出來時,老師能加以啟發和給予有效幫助。 (4)進入聽課角色。一是進入「學生」角色,用學生的眼光觀察課堂。從學生角度,按學生水平去聽課,想一想,如果我是學生能否聽得懂,學得會?二是進入教師角色,聽課不是直接吸取知識,而是觀察、研究別人怎麼講課,這樣就要根據講課的內容和進程,把自己引入講課教師的角色,使自己處於教的情境中,即設身處地的想:這課要是我來上該怎樣教? 4、交流教育思想,產生教育智慧。聽完課後對課堂實況過幾遍電影,翻翻聽課記錄,進行反復琢磨後,與執教者交流看法、建議,通過觀察課堂這一活動使雙方都獲益。
⑶ 課堂觀察是研究方法還是聽課活動
課堂觀察是一種聽課的活動,主要是研究課堂的內容和過程,總結優缺點以及更好的改進的意見。
⑷ 課堂觀察是研究方法,聽課活動還是教學行為
課堂觀察是課堂研究廣為使用的一種研究方法。課堂觀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或間接(主要是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⑸ 什麼是課堂觀察研究
「觀察」在詞典中的意思是仔細的查看,觀察對於任何研究來說都是基礎性的工作。課堂觀察就是以日常教學活動為觀察對象,查看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行為或教學事件發生、發展與變化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情況,以及教學其他方面的情況等。課堂觀察研究就是通過有目的地觀察教師在課堂教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研究分析某些策略、方法、行為與效果之間的關系,發現某一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以及某種教育現象產生的規律,從而為確立正確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行為,調整教學設計與策略、提高教育教學效率提供參考經驗。課堂觀察研究適用於課堂教學差別比較研究、縱向跟蹤研究、案例分類研究等。課堂觀察是校本研究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方法。因為,課堂是教學活動展開的主戰場,是教師工作的主陣地,教師需要研究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的活動,學生是教師教學服務的對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僅要研究自己的教,還有研究學生的學,需要不斷觀察學生的表現,傾聽他們的聲音,適時採取適當的措施。如果一個教師只是照本宣科而不注意觀察學生各方面的變化及學習需要變化,這位教師就不可能成功施教。 一、教師進行課堂觀察研究的方式教師進行觀察研究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針對某個實踐中的問題,學習別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按照研究成果的建議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再結合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對這一研究成果作必要的實證和補充。第二,於自己的同事合作,請同事針對某個問題觀察記錄自己課堂的教學情況,發現症結所在,通過相互討論、嘗試,逐步解決問題。第三,向專業研究者那樣,確定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硬研究問題,按照確定的研究目的和大致步驟,有目的的系統觀察,收集所需要的資料,在必要資料收集全後,運用一定的統計分析技術得出研究結論。 二、課堂觀察研究的特點在教學敘事研究、課例研究和案例研究等策略中運用觀察研究,在校本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基礎性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重要形式。課堂觀察研究有以下特點:第一,課堂觀察研究是目的性很明確的研究。研究者在研究前,就已根據研究需要事先確定好了觀察的對象、范圍、方法和形式。第二,課堂觀察研究是根植於學校,根植於教師日常的教學實踐,能夠比較真實的和直接的反映教師教學的自然狀態下的研究。第三,空調工程研究過程是一個持續地、不斷地反復地實踐研究過程,在這種不斷地實踐、觀察、分析與反思過程中逐漸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第四,課堂觀察研究過程是一個有選擇地主動地自我實踐過程,研究者可以根據研究地需要選擇觀察時間、內容和程序。第五,課堂觀察研究是一種適宜教師個體研究和互助合作地研究,它研究的對象是大家都非常熟悉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具有直觀性、現實性,教師對它有非常強地感性認識,便於聽課者、研究者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能有效地幫組教師改進自己地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三、課堂觀察研究的作用總的來說,教師進行課堂觀察研究都是為了發現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根據具體情況又可分解為以下三個具體目的:為了為教師的教學問題進行診斷,並找到改進的方法,給予恰當的指導而開展的課堂觀察研究;為了引進和運用某種理論和方法,探索解決問題的某種方法忽然策略而開展的課堂觀察研究;為了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估和檢查開展的課堂觀察研究。課堂觀察研究能提供教師教學行為的客觀素材,為教師提供反饋信息,提供實踐性反思素材,促進教師自省,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進步的階梯,促進教師持續的專業發展。課堂觀察研究中,通過對一定的差距,激發教師探尋縮小差距的研究慾望,促其學習、嘗試、反思,搭起理論運用於實踐的橋梁,體驗創造的歡樂。通過觀察研究能夠對課堂教學進行系統的分析,尋找到影響教學的因素,找到有效教學的策略,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主動、健康、和諧發展。 教師的教學是一項復雜性的勞動,對教師的教學評價不能簡單化,應運用一定的觀察測量工具,對教師的教學採集客觀真實的數據和素材,作為教師評價、晉升、錄用培養、表彰的參考,促使管理的科學化和教師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四、課堂觀察研究的范圍和對象課堂觀察研究的范圍和對象有明確的界定,那就是課堂,只要是發生在課堂內的行為和現象都是課堂觀察研究的范圍和對象。雖然從空間上說,課堂觀察研究的范圍和對象又是可以變化的。課堂觀察研究的范圍和對象是限定在課堂內的人物、事件上,但從時間和人數方面看,課堂觀察研究的范圍和對象又是可以變化的。課堂觀察研究的范圍和大小和對象的多少又是由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決定的。對一個教師進行課堂觀察研究的觀察范圍和觀察對象要比研究教師群體少。如果是為了研究解決某個老師的教學問題或某個學生的學習問題,這時的觀察范圍就只是單個教師教學行為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教學實踐發生、實施過程與實施效果,或某個學生學習的某一方面行為的產生、變化與原因。教師和學生是課堂觀察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教學對象。無論對哪種課題研究觀察,它的研究對象都必定會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因為教學是依賴教師和學生的而存在的,缺少任何一方就不能構成教學。無論研究教師教的哪一方面,如教學設計的合理科學性,教學結構的合理性,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的恰當性、教學方法、教學語言或教學行為等,如果只就教師而談,是無法說清好與壞的,因為判斷它們的好與壞需要依據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定。課堂觀察研究的范圍除與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有關外,還與教師在觀察研究中所充當的研究角色有關。教師在課堂觀察研究中可作為研究者被研究者兩種角色。教師作為研究者出現,一般都是研究自己某種教學方法、策略、結構、內容的科學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這類問題。當教師自己是研究者時,課堂觀察研究的范圍和對象是學生和教師的行為。課堂上的整體學習氣氛,學生學的行為,學生的感情、態度、語言、思維所發生的變化等,都在教師觀察的視野之中。課堂的整體氣氛,是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師生關系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它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和左右教師的講課情緒。它從面上整體反映了學生的學習的狀態,是反映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故在進行觀察研究時,可將其作為一個輔助的觀察對象。一般可以重點觀察導入之後,講解之中,或在提問之時的學習氣氛,如學生反響是否熱烈,學習興趣是否濃厚,有多少人打瞌睡、開小差,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對教師的提問無動於衷。這些現象和素材,可提供某種因素實施時,教學中的氛圍條件材料,說明效果的實證材料,只有掌握真實的反應,才能得出正確的判斷。觀察典型學生。對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情感、態度、語言、思維所發生的變化應作個體化的典型觀察。觀察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時,可重點觀察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語言表達是否連貫流暢,回答問題的速度和准確性,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否跟上教師的思路,學習的速度、完成作業是否有困難等等。觀察學生的情感、態度、思維狀態,可通過觀察學生的目光來判斷:是期待的、急切的、專心致志的,還是困惑的、茫然的、游移不定的?是心領神會的,還是各自為政、疑慮重重的?學生的目光往往是內心情緒的真實流露,有經驗的教師決不會等閑視之;也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面部表情來判斷:困惑——眉頭緊鎖,嘴唇閉攏,神情焦慮不安;理解——雙眉舒展,面露微笑,頻頻點頭;專心聽講——目光凝視,神情專注,嘴唇微張;心不在焉——目光游移,表情木然,眉頭時開時合,有時口中還念念有詞;不耐煩——雙眉緊鎖,嘖有煩言,焦躁不安,左顧右盼……還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形體動作來判斷:配合各種面部表情,學生形體也會出現一些變化,如專心聽講時,身體微微前傾;困惑不解時,或以手托腮,或搔首搖頭;在理解了一個難點後,身體後仰,全身放鬆,改變原來的體態;若不耐煩時,往往會不自覺地搖晃身體,或雙臂抱胸,或跺腳顛膝。對於學生的種種體態語言,只要注意觀察,不難理解。教師在觀察研究中的另一種角色是被已經者。這一般都出現在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診斷性研究中。當教師是被研究者時,課堂觀察研究的觀察者可能是該教師的同事,也可能是其他的研究者。這時課堂觀察研究的對象,通常包括教師和學生。既要觀察教師是如何教的,還有觀察學生是如何學的,從此來判斷教師的教對學生學的影響作用。觀察范圍包括教學前的設計、教學設施中教師的語言、情感、態度、教法;教師上述因素作用後所引起的學生各方面反映。如學生對教師提問的反映是否積極?回答是否到位?可以判斷及時提問的合理和有效性的素材。第二節 課堂觀察研究的方法 觀察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步:計劃——實施計劃進行系統地觀察反思——重新計劃——再進一步觀察反思。具體地說,就是確定研究問題與目的——選擇觀察工具——進行實地觀察——分析處理資料——討論結果並制定改進計劃——進一步行動。總的說來,課堂觀察研究分為設計、觀察實施、分析研究三個階段,而且這三個階段完成後,一般還需要依據研究目的和分析結果,發現原觀察設計的不足,進行新一輪的設計、觀察實施、分析研究。所以課堂觀察研究可細分為設計、觀察實施、分析研究、調整設計、再實施、在分析六個環節、 一、明確觀察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教師進行課堂觀察研究的問題主要來自教學一線,教師常常針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需要解決和改善的問題,確定課堂觀察研究要解決的問題明確清晰化、我們在了解學校開展觀察研究的情況時,常聽到大家說,開展觀察研究很難,不知道觀察什麼,也不會設計觀察表,更不知道怎樣去觀察。從表面上看,好像是一些方法和技術方面的問題難住了大家,實際上是因為他們沒有明確觀察研究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這個問題有哪些表現,與哪些因素有關。明確要解決的問題過程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因為認識到有問題難,清晰地認識到問題是什麼更難。認識問題的過程就是不斷學習、思考和研究的過程。 例如,有一位老師感到他要觀察研究閱讀教學問題,這還不能說他已經明確了要觀察研究的問題。因為「閱讀教學問題」這還只是給出了問題所屬於的領域。還需要進一步明確是閱讀教學哪一方面的問題,如閱讀教學中閱讀方法指導的問題,還是閱讀形式與效果間的關系問題等等,只有問題明確具體,才會知道要觀察什麼,才可能初步設計要觀察的工具和方法。 二、明確觀察目的 雖然已經清楚了觀察要研究的問題,但還需要思考清楚,通過這個觀察研究要達到什麼目的。要明確觀察可以從這幾方面考慮:為什麼要做這個觀察研究?希望通過這個觀察研究獲得什麼?這個觀察研究能起什麼作用?能獲得哪些方面的素材?能說明什麼?這些素材與研究的問題之間有什麼關系?明確觀察目的是為了使觀察目的細化,具體化,直到能清晰明確地說出要觀察什麼。 如前面提到的「閱讀教學中閱讀方法指導」這個問題,通過觀察研究是為了找到針對某種閱讀方法的最有效指導措施,還是為了發現在閱讀中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哪些閱讀方法,這兩種觀察目的是有差異的,就必然會帶來很大的觀察側重點和觀察設計差異。如果做這個觀察是為了找到針對某種閱讀方法最有效的指導措施,那麼觀察重點就會放在每種措施實施的基礎條件、過程和效果上。設計的觀察工具不僅有定性的,還有定量的,不僅有供教師用的,還有供學生用的測量工具。如果做這個觀察是為了在閱讀中可以完成和如何完成哪些方法的指導。設計的觀察工具就主要是與閱讀方法和指導完成情況有關的觀察工具。我們做過觀察研究的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由於研究的問題和目的不夠明確具體,結果辛苦觀察獲得的材料對所要研究分析的問題沒有多大的作用。 觀察目的如何細化、具體化?我們來看看如何將「觀察研究某教師教學效果」這一目的具體化和細化的過程。 首先,明確是要研究哪方面的教學效果,涉及知識、能力、思維方法、情感還是價值觀?第二,在上述項目中選定一項後,如能力,再具體到是哪方面的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表達能力?學習能力?欣賞能力?批判能力?第三,在第二步選定了哪項能力(如口語交際能力)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明確,通過觀察是要了解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達到的水平?還是要了解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全面或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變化的情況。第四,如果確定是要觀察研究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某幾個方面變化情況?就需要根據學生學斷、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從語音語調、流利程度、可理解度、用詞恰當、觀點闡述、交際策略、身體語言、情感態度、文化理解和行為表現等方面,進一步確定是哪幾方面。通過進行觀察已經比較學生的原有水平和現有水平的差異,就可研究了解閱讀教學的效果。
⑹ 淺談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觀察
如何進行課堂教學的觀察
(一)課堂觀察的步驟與基本要求
課堂觀察是有目的的研究活動,觀察者只有清楚觀察的目的,才能收集到更確切有效的資料,才能確保觀察的有效性。課堂觀察前,首先要明確本次課堂觀察的目的和任務目標,其次選擇合適的觀察對象,然後確立恰當的觀察視角和觀察工具,做好觀察的准備工作。課堂觀察常用的主要工具有定量觀察量表、定性觀察分析提綱、攝像機等。制定觀察的量表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作,觀察量表制定的科學與否、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著觀察效果的好與差。觀察量表的制定需要根據課程特點、教師水平、學生基礎、教學實際等方面綜合設計,它同時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完善和優化。
定量觀察是以結構化的方式收集資料,並且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資料的課堂觀察。需要對觀察的課堂現象進行量化,以便進行科學分析。這種觀察直觀、簡約、有說服力,便於操作。關鍵是預先列出一些需要觀察並且有可能發生的行為,通過觀察對所列行為的頻率進行記數(如下面表1所示)。
定性課堂觀察是研究者依據粗線條的觀察綱要,在課堂現場對觀察對象做詳盡的多方面的記錄,並在觀察後根據回憶加以必要的追溯性的補充與完善。觀察結果的呈現形式是非數字化的,主要是歸納法,並且資料分析在觀察的過程中就進行著。其主要優點是:能整體把握對課堂的真實感受;能體現評課人對課堂現象的理解、思考和深層次分析;能靈活地抓住個別有價值的細節;能簡便、自由地記錄;能主動地、有導向地引領課堂教學的方向。定性量表的制定要周密、細致、科學、嚴謹,突出重點,抓住關鍵。
觀察學生的教師,如觀察「學習狀態與學習效果」的應靠近學生就座,特別是選擇「優生」與「學困生」相對集中的位置觀察;需要合作的,如觀察「教師的提問方式」和「學生的應答方式」的,可以坐在一起觀察,便於觀察時能相互協調。如果觀察維度主要是教師的教學,為減少對課堂教學和學習的影響,應選擇在教室中學生座位背後就座,開展觀察。
被觀察者(教師和學生)一般會對觀察者抱有戒備心理,這種心理可能會導致被觀察的課堂不同於平日的課堂。也就是說當有人來觀察課堂時,會使課堂情形或多或少失真。為了減少這種戒備心理,被觀察者要樹立這樣一種意識:他是來幫助我的,我非常感謝他能在百忙中抽出時間來聽我的課,有別人的幫助我這次肯定要提高。觀察者要意識到:幫別人就是幫自己,觀察別人的課堂能讓我發現問題引以為戒,發現優點發展自己,謝謝你為我提供了這樣好的發展資源。
每一個觀察者首先應以學習者的身份來聽課觀察,觀察要做到五心:誠心、虛心、專心、細心、公心。要盡量客觀真實地呈現課堂的本來面貌,觀察者必須了解與自己相關的影響觀察的誤差來源,盡可能地減少自己的主觀偏見對觀察的不良影響。如,觀察者自身的理論水平、受教育程度和經驗,以及本人的興趣、價值取向和教育觀念,對學生各方面的固定印象等等,這些方面都可能使觀察陷入偏差。
(二)課堂觀察的內容及方法
1.教材的利用與課程資源的開發: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運用與整合、挖掘與拓展、課程資源開發與運用
2.教學問題的設計與處理:問題設計的科學性、提問的有效性、討論的價值性、生成問題處理的藝術性及即時性評價等。
3.教法的選擇使用與學法的指導:教師教法選擇的合理性、使用的有效性及學法指導的科學性等。
4.學習方式與學習方法:學生學習的組織形式、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運用、信息的搜集與處理以及獲取知識方法的途徑等。
5.學習狀態與學習效果: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規范與習慣、反思與評價、能力與發展及三維目標的達成度等。
⑺ 課堂觀察的程序主要包括哪些主要步驟
課堂觀察是指研究者或觀察者(包括執教者本人) 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或間接(主要是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的分析研究,以期促進教師教學行為改進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堂觀察是一種行為系統.它由明確觀察目的、選擇觀察對象,確定觀察行為、記錄觀察情況、處理觀察數據、呈現觀察結果等一系列不同階段的不同行為構成.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方法.它將研究回題具體化為觀察點,將課堂中連續性事件拆解為一個個時間單元,將課堂中復雜性情境拆解為一個個空間單元,透過觀察點對一個個單元進行定格、掃描,搜集、描述與記錄相關的詳細信息,再對觀察結果進行反思、分析、推論,以此改善教師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給予課堂觀察,教師認識、理解、把握課堂教學事件,澄清教學實踐的焦點問題,並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之上反思教學行為,尋求新的教學設計
⑻ 課堂觀察是什麼研究方法,它是定量研究方法嗎
行動研究法。是定量研究法。
⑼ 怎樣進行課堂觀察
王建華 。從聽課評課,到課堂觀察,這些概念到底有些什麼區別,區分清楚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在我看來,對普通老師而言是不同的價值取向決定著聽課,觀課或是進行課堂觀察主體的態度、目的、方法及最終的行為結果。下面僅從普通老師的角度談一談自己的一點不成熟的觀點。 一.說一說我們為什麼要進行課堂觀察。 一般認為課堂觀察是指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的一種教育研究方法。課堂觀察是教師獲得實踐知識的重要來源,有助於教師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與技能;也是教師用以搜集和積累微觀教學資料,進行更深入細致教學研究的重要途徑;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也為教育決策與教育評價提供有力的事實依據。所以這里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改進被觀察者與觀察者的教學,實現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雙向互惠,而不應該是僅僅為了評價被觀察者,給被觀察者評分出三六九等,這也應該就是我們進行課堂觀察的基本出發點。 二.說一說課堂觀察的主要內容。 通常意義上的觀察者為聽課教師,被觀察者為授課教師(當然,我們如果把觀察者的概念界定做進一步擴大,授課教師甚至是學生也都可以作為觀察者)。那麼,作為觀察者的聽課教師在進行觀察時都應觀察哪些內容呢?一般可以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進行觀察。若觀察教師應包括教材運用、講解能力、提問技巧、教學溝通、多媒體運用、學生行為管理、教學准備、組織、評價,也包括教師的課堂觀察能力。若觀察學生則應包括:學生的學習性行為(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態度,、情緒表現、人際交往、對教師授課的反映)和非學習性行為(有關學生穿著、儀容、攜帶的物品、課桌上下擺放的東西等)最後,說一說課堂觀察的一些基本原則。 1.目的性:課堂觀察的目的一定要指向一定的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在課堂觀察中,研究者(包括觀察者與被觀察者)通常要根據自己的研究目的來從事觀察活動。課堂是錯綜復雜且變化萬端的,要觀察到課堂里發生的每一件事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進行課堂觀察時一定要盡量避免因關注問題過多,使課堂觀察僅僅停留於表面現象,沒辦法深入,流於形式。從日常教學中存在的具體的,可操作的,有代表性的,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入手,有選擇性,有目的地進行課堂觀察。 2.系統性:課堂觀察有明確的目的,研究者通常根據自己的研究目的來選擇課堂觀察的策略,對觀察的整個過程做出系統的規劃,使觀察系統地、有計劃地進行。就某一具體教學問題的課堂觀察,通常應該包括課前會議,課堂觀察,課後會議三個主要階段。如果是較大的研究課題,則應注意分層次,有步驟地將問題細化,分解後進行。 3.理論性:科學的觀察離不開理論的指導。什麼樣的問題適合定量觀察,什麼樣的問題適合定性觀察,課堂觀察記錄如何具體操作,課堂觀察方法本身就必須有一定的方法論作依據。什麼樣的問題即有研究價值又適合觀察研究,什麼樣的問題有研究價值但不適合普通教師進行觀察研究,課堂觀察需要觀察研究的教育現象或教育問題也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論作指導。 4.倫理性:任何研究都必須遵循科學和倫理兩條基本原則。課堂觀察是一種現場研究活動,並且以人為研究對象,從方法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對被觀察者及其課堂情境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干預。因此,觀察者應自始自終抱著謙虛、學習的研究態度,研究的結果應當盡可能告知授課老師,並與他們進行討論,顯示出對授課教師的尊重。讓授課教師感到放鬆和自在,認為課堂觀察是對自己工作的支持。否則,如果授課教師(被觀察者)對課堂觀察有抵觸情緒,不配合,那麼課堂觀察就很難正常進行,或者說很難獲得可信的信息。 如何評價一堂課 一堂好課沒有絕對的標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我認為一堂好課要達到的基本要求是: 一.有意義。在這節課中,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的。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再進一步是鍛煉了他的能力;再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產生更進一步學習的強烈的要求;再發展一步,在這個過程中他會越來越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學習,學生會學到新的東西,要問學生,「上課以前和下課的時候是不是有了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意義。一切都很順,教師講的東西學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這個課呢?所以第一點,好課是有意義的課,也就是說,它是一節扎實的課。 二.有效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就面上而言,這堂課下來,對全班學生中的多少學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間的、困難的,他們有多少收獲;二是效率的高低。從這個意義上講,好課應該是讓學生充實的課,整個過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過你的教學,大家都發生了一些變化。 三.有生成性。這節課,不該完全是預設的,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真實的情感、智慧、思維、能力投入,有互動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在上課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的生成,這樣的課可稱為豐實的課。 四.常態性。我們受公開課的影響太深,當有人聽課的時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備過度,課前教師很辛苦,學生很興奮,到了課堂上就把准備好的東西拿出來表演。大量的准備,導致課堂上沒有新的東西生成,只有準備好的東西的再現。課前的准備固然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但課堂自有它獨特的價值,這個價值就在於他是公共的空間,這個過程中生成許多新的東西。「新基礎教育」反對借班上課,為了讓大家淡化公開課的概念,也不說「公開課」,只提「研討課」。不管誰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長,你都要旁若無人。為孩子、為學生上課而不是講課給聽課的人聽,上課時心目中「無他人」,我把這樣的課稱為平實的課(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課)。他是平時能上的課,而不是很多人幫你准備你才能上的課。 五.有個性。我覺得一堂好課,教師要張揚個性,不能千篇一律,不要把教學模式化而要充分體現教學個性化。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樹立特色意識,這種特色意識是教師教學創造性的體現。我感覺這種創造性應該體現在一下三個方面:一體現在教材處理上,二體現在教學方法的編制和優化上,三體現在自己獨特的且為學生喜愛的教學風格上。我覺得如果教師在課堂的教學中體現了特色意識,那麼你就一定能夠吸引學生,能夠使學生積極參與到你的課堂教學中來。我想這樣的課,一定是一堂學生喜愛的課,也是一堂成功的好課。 六.有待完善的課。課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課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實的就是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實的一個指標。公開課若要上成沒有一點問題的可,那麼這個預設的目標本身就是錯誤的,這樣的預設給教師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壓力,即使做了大量的准備,最好的效果仍然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可本來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扎實、充實、平實、真是,說起來好像很容易,真正做到卻很難,但正是在追求的過程中,我們教師的專業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心胸也變得博大起來,同時真正享受到教學作為一個創造過程的全部換了和智慧的體驗! 以上是本人一些不成熟的觀點,但是我堅持認為;一堂課的好壞不能用老師的『表演』來決定,應該注意整體是否達到課堂要求。我會繼續努力學習的,拓寬知識面。 王建華 2012 5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