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私學教學方法

私學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09 10:34:06

如何看待私學這一特殊的教育方式在我國傳統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為何作用的話,它是一個補充作用,也就是能夠提供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教育

② 為什麼會產生私相授受的教學法

私學一般只有1名經師,而弟子成千上萬,在當時的條件下顯然不可能遍教每一學生。不過私學弟子有「著錄」與「及門」之分,在弟子名冊上有相當一部分是只掛名而不親身前來受教的,即所謂「著錄弟子」。這些人或是在家自學經師的著述,或是根本不學,僅謀取一個師生關系的名義而已,因這種師生關系在當時具有重要的社會作用。除去「著錄弟子」外,東漢私學中及門求學的弟子也常有數百上千人,靠經師一個人仍難以遍教。從董仲舒開始,漢代私學多實施「次相授受」的教學法,即由經師先把學業傳授給少數高足弟子,再由這些高足弟子分別傳授給其他弟子,逐次相傳,即可應付所有弟子的求學需要。以東漢經師馬融為例,他有門徒400人,其中能得到他親自教誨的僅50餘人,其餘的人則靠間接授受。鄭玄在馬融門下,最初竟3年未能得見其師一面。後因馬融考論圖緯遇到困難,有人推薦鄭玄善算,於是叫他前來幫助計算,鄭玄才有機會向馬融當面請教。不過有的經師也採用總集諸生進行講授的方式,稱為「大都授」。漢成帝時宿儒胡常採用這種方式,翟方進派自己的弟子門生前去聽講,可見「大都授」不限於自家私學,社會上一切有興趣的學者都可以參加。

孔廟杏壇

③ 私立學校的教學方式和公立學校有什麼差別哪個比較好

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有一個好的未來,希望孩子能夠上一所好學校。現在很多城市都有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很多家長在選擇的時候都會非常的糾結,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才對,私立學校的教學方式和公立學校有什麼差別?哪個比較好?

綜上所述,在給孩子選擇學校的時候,家長應該根據兩者之間的差距,評估自己的實際情況,去決定到底是選擇私立學校還是公立學校。每個人的實際情況都是不同的,無論是私立學校還是公立學校,最主要的是適合孩子的。

④ 春秋戰國時期的私學如何體現了自由講學,各具特色

春秋戰國時期的私學具有以下幾個特徵:自由講學,各具特色。私學的創立者多為當世聲望高卓的學術犬師,教學內容、方法、原則均由自己擬定、創新,教育觀點凡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能成一家之言,便可立為師門。《漢書·藝文志》記儒家「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道家講求「清虛自守」,「君人南面之術」。陰陽家講求天文歷象;墨家貴儉、兼愛、尚同、非命,並重視應用科學技術的傳授;而法家則以刑名之術,馴化學人。凡此種種,足見私學之一斑。

⑤ 中國古代私學制度有哪些特點

私學在2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在經費、師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管理、辦學形式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傳播和創新具有促進作用。

古代私學管理人情味濃、民主性強的特點,在當時融洽的師生關繫上也有所體現。

(五)辦學形式私學的開辦形式都具有靈活多樣的特點。如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私學,其開辦不受時間、地點、人員、經費等的限制。孔子周遊列國,隨時收徒,隨地就業。從其他諸家的"周遊"來看,"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旅行修學"形式,似是有普遍意義的。

⑥ 私學教育有哪些歷史特點

1、經費和師資高

私立教育經費基本為自籌,但也不排斥官方資助。早期開辦私學的代表人物孔丘,招收學生的條件很簡單,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魏晉南北朝時,儒家私學有的要求學生兌資入學,有的酌收束修,有的接收帝王的"資給"或"饋贈"。

師資。早期私學師資來源於平民學者。私學的宗師,有入仕做官兼領官職或短期為官者,但是,為師的資格不以入仕與否為先決條件。唐宋以後,隨著科舉制的強化和讀書人的增加,許多科舉落第者選擇教書謀生,這是私學特別是蒙學教育師資的主要來源。

2、貴族化

私學的"有教無類"沖破了種族、地域和階級界限,平民布衣受教育的機會顯著增加。
"有教無類"來自孔子的教學實踐。至於近現代所涌現出來的新型私學,更是體現出了教育對象廣泛性的特點:如平民學校和勞動補習學校,都是以普通勞動者為教育對象。

3、教學多元化

高級私學。早期高級私學內容,都是以諸子著作為依據的。春秋戰國之際,儒家重仁重禮,以《六經》為教材,以"六藝"為課程。墨家在重武和重辯的同時對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養也是相當重視的。

4、蒙學管理化

蒙學的教育對象是不諳世事的蒙童。管理方式多是封建家長式管理。注重對學生進行體罰,這是私人蒙學管理的最大的特點。

高級私學中的相當部分,弟子與先生,是一種類似朋友的"同志"關系;而教與學,也非一個嚴密、復雜的過程。這類私學管理鬆散,基本上是以倫理和人情維系。

5、辦學形式多種多樣

校址和師資的選擇、規模的大小、種類的多少等方面看,唐代私學的辦理表現得靈活多樣,顯示出較強的適應性和轉軌的便利。如私學仿科舉考試採用貼經、詩賦等方法,使人對它刮目相看。唐代私學有經學、文史、詩賦、道玄、科技等五種類型。明代高級私學有結廬授徒講學和官余教學三種形式。

私學的興起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私學使學校從官府中解放出來,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教育壟斷局面,教育過程與政治活動有所分離,教師成為獨立的職業;

2、教育內容與社會生活發生了緊密的聯系;

3、擴大了教育對象,培養了各類人才;

4、私學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促進了先秦教育理論的發展,造就了一 大批卓有建樹的教育思想家,使社會上出現了大量探討教育思想的典籍奠定了中國教育思想的基礎,在中國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⑦ 什麼是私塾式教育

私塾是私學的一種。清代地方儒學有名無實,青少年真正讀書受教育的場所,除義學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辦的學塾里,因此清代學塾發達,遍布城鄉。以經費來源區分,一為富貴之家聘師在家教讀子弟,稱坐館或家塾;二為地方(村)、宗族捐助錢財、學田,聘師設塾以教貧寒子弟,稱村塾、族塾(宗塾);三為塾師私人設館收費教授生徒的,稱門館、教館、學館、書屋或私塾。塾師多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學生入學年齡不限。自五六歲至二十歲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歲以下的居多。學生少則一二人,多則可達三四十人。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秀才祝星六創辦並任塾師的留下西溪私塾(在今茶市街),開辦時學生有二十餘名,最盛時達四十餘名。塾師一般多為一人,大的村塾則不定。學生人塾後由塾師個別教授。年幼兒童先識「方塊字」(書寫在一寸多見方紙上的楷書字),識至千字左右後,教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亦有直接教讀「四書」的。教法大多為先教學生熟讀背誦,然後在適當的時候由教師逐句講解。除讀書背誦外,有習字課,從教師扶手潤字開始,再描紅,再寫映本,進而臨帖。學童粗解字義後,則教以作對,為做詩做准備。「四書」讀完後,即讀「五經」,兼讀古文,如《東萊博議》、《古文觀止》等,並開始學習作文。由於科舉取士深入人心,學塾也重視制科文字(八股文)的習作,為科舉考試作準備。學規極嚴,訂有嚴厲罰則,體罰為平常事。 [編輯本段]教育方式 現代私塾所使用的教學工具
私塾乃我國古代私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它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於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啟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學生多六歲啟蒙。學生入學不必經過入學考試,一般只需徵得先生同意,並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聖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個頭或作一個揖後,即可取得入學的資格。私塾規模一般不大,收學生多者二十餘人,少者數人。私塾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內容及教學水平等,均無統一的要求和規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國古代通行的蒙養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等等,學生進一步則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
私塾的教學時數,一般因人因時而靈活掌握,可分為兩類:「短學」與「長學」。教學時間短的稱為「短學」,一般是一至三個月不等,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學生日後能識些字、能記賬、能寫對聯即可。而「長學」每年農歷正月半開館,到冬月才散館,其「長」的含義,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齡也長,二是指學生學習的時間長,學習的內容也多。
至於私塾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在蒙養教育階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養教育,強調蒙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如對蒙童的行為禮節,像著衣、叉手、作揖、行路、視聽等都有嚴格的具體規定,為我國教育的傳統。在教學方法上,先生完全採用注入式。講課時,先生正襟危坐,學生依次把書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後侍立一旁,恭聽先生圈點口哼,講畢,命學生復述。其後學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讀。凡先生規定朗讀之書,學生須一律背誦。另外,私塾中體罰盛行,遇上粗心或調皮的學生,先生經常揪學生的臉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編輯本段]歷史變遷私塾是私家學塾的簡稱,古代很少把「私」和「塾」兩個字直接連起來使用。私塾成為一個社會常用詞彙是近代以後的事情,以示與官立或公立新式學堂的區別。古人稱私塾為學塾、教館、書房、書屋、鄉塾、家塾,等等,這些字眼都帶有幾分文雅氣或親情味。私塾學生既有兒童,也有成年人。按照施教程度,人們把私塾分成蒙館和經館兩類。蒙館的學生由兒童組成,重在識字;經館的學生以成年人為主,大多忙於舉業。根據私塾的設置情況,清末學部把私塾分為義塾、族塾、家塾和自設館。義塾帶有免費教育的性質,以出身清貧家庭的子弟作為施教對象。族塾依靠族產支撐,屬於宗族內部辦學。族塾往往設在宗祠內,不招收外姓兒童。富家大戶聘請名師宿儒在家專門教授自己的子女,這種私塾稱為家塾。自設館是塾師自行設館招生的私塾,不拘姓氏。過去,私塾多為蒙學程度,以自設館為最多。塾師文化水平懸殊,他們當中既有像蒲松齡、鄭板橋那樣的文化名人,也有不少粗通文墨的腐儒。
作為中國固有的民間辦學形式,私塾有悠久的歷史。人們一般都認為孔子在家鄉曲阜開辦的私學即是私塾,孔子是第一個有名的大塾師。
追根溯源,私塾是從更早的塾發展過來的。西周時期,塾只是鄉學中的一種形式。《學記》追述西周的學制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當時,學在官府,官師合一,塾的主持人是年老告歸的官員,負責在地方推行教化。
最早關於塾的記載不是出自《尚書》,而是出自商代甲骨文。據裘錫圭先生考證,在殷墟出土的卜辭中,有多處提到了塾。塾在卜辭中作「孰」,兩個字旁為上下結構。不過,商代的塾不是教育兒童的場所,而是宮門側之堂。塾是怎麼得名的?清人顧震福的解釋是:「臣朝君至門外,當就舍更詳熟所應對之事。塾之言熟也,是塾本以熟思得名。」(《隸經雜箸》甲編卷下)
先秦時期,孔子只是諸子中的一子,儒家思想沒有被作為治國的工具使用。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儒家思想被封建帝王定為一尊,變成了重要的社會統治資源。以傳遞儒家文化為己任的私塾從此在社會上站住了腳跟,雖歷經戰亂而綿延不絕。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出現推動了私塾的發展。當時,科舉考試主要是圍繞儒家經典「五經」展開的。明清科舉考試的重心向「四書」傾斜,而「四書」同樣屬於儒家經典的范圍。此外,宋明理學家注重對兒童進行倫理教育,並制訂鄉規民約,推行社會教化活動。宋明理學的興起,促成了族塾義學的興盛。歷代帝王都把教育兒童看成是家長自己的責任,對蒙學只是略加提倡、引導而已。官府從不幹預私塾辦學,任憑私塾在民間自由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沒有中斷,長期扮演強勢文化的角色,兼之私塾教育的政治、經濟基礎在古代少有變動,多種因素決定了古代私塾辦學的面貌變化不大。《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成書於不同朝代(南宋、五代、南朝),它們在流傳的過程中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可,成為明清兩代最常見的兒童識字用書。《論語》、《孟子》屬於經典讀物,這時,也變成蒙學教材的一部分。私塾歷來實行個別教學,塾師根據不同人的學習基礎、接受能力安排課業,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私塾對學生背書的要求特別高,讀書是私塾學生的主要活動。清代,杭州城內著名的宗文義塾在條規中要求學生:「每日讀生書,朗讀百遍。」
對於文化的傳遞、人才的培養,私塾在古代曾經做出過貢獻,它適應了古代社會的需要。但是,到了近代,私塾與社會發展的要求出現了距離,因此,私塾受到社會的質疑。提倡新教育的人指責私塾不開設算術、歷史、地理、格致,知識覆蓋面過窄;教材長期不變,知識老化問題嚴重。顯然,中國要想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不能不發展近代新教育。
1901年,清廷下興學詔,鼓勵地方興學。1903年,「癸卯學制」頒布推行。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為興學讓路。教育發展離不開經濟基礎。中國近代工商業非常稚嫩,小農經濟無力為普及近代初等教育提供充足的經費,經濟滯後制約了近代小學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前,兒童在小學的就讀率大致為20%。另一方面,社會上還有大量私塾存在。把私塾與小學問題結合起來考慮,有人發現,轉化私塾可以作為發展近代初等教育的生長點。1906年,學部向各省轉發了江蘇士紳提供的《私塾改良會章程》,支持民間組織私塾改良會。1910年,學部頒布《改良私塾章程》,鼓勵勸學所對私塾進行改良,調整私塾的課程、教材、教法,促使私塾向近代小學靠攏。20世紀前半期,受政府更迭的影響,近代私塾改良活動時斷時續。從全國范圍看,大致出現了三次私塾改良高潮:1905~1911年,1915~1920年,1930~1937年。在這幾段時間里,地方教育行政機構加強對私塾的管理,勸導或者逼迫塾師調整辦學方式。
經館受廢科舉的直接沖擊,紛紛停閉。時間不長,社會上很少再有經館,剩下的幾乎都屬於蒙館。清末民初,義塾、族塾或者改辦小學,或者停辦。開辦家塾屬於家庭內部事務,地方政府不便過問。自設館是最普通的私塾,自然就成了私塾改良的主要對象。據教育部不完全統計,1935年底,全國有私塾101027所,已改良者35394所,未改良者65633所。經過改良的私塾稱為改良私塾,辦學介於新舊之間,是從傳統私塾向近代小學過渡的教育機構。1915年,商務印書館為改良私塾設計了一個課程表,其中有修身、國文、算術、讀經、體操、游戲。國文、讀經採取復式教學形式,其他課則私塾學生合上。1936年,杭州市政府教育科對全市私塾進行常識抽考,發現各塾平時對於常識課都不甚注意。其實,近代的改良私塾大多停留在這樣的辦學水平上:都開國文(後改為國語)課,不少加授算術;部分採用小學教科書,但沒有完全放棄傳統蒙學教材。國文、算術需要塾師加以講解,改良私塾為此添置了黑板、粉筆。
私塾改良遇到一定的社會阻力,本身也有需要檢點的地方:對私塾辦學的特殊性缺乏考慮。私塾改良收效不大,農村的私塾還是以舊式私塾居多,鮮有改良者。每當私塾改良活動處於低谷,地方教育行政機構放鬆了對私塾的管理時,社會上就會冒出一批私塾來。在軍閥混戰的20年代以及抗戰期間,新開辦的私塾比較多。中國古代有私人辦學的傳統,崇尚文化知識。遇到戰亂,官學受到沖擊,私學便趁機填補官學被破壞所造成的教育真空。這一模式在近代仍然適用,具體表現為私塾的反彈。
新中國成立前夕,共產黨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政策,一些私塾的學董因為土地被充公而喪失了聘請塾師的能力。同時,隨著對塾師的思想改造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部分塾師感到不再適合設館謀生,便另圖他業。1949年夏秋間,江蘇省儀征縣對私塾的處理辦法有:1.分區舉行塾師甄別試驗,合格者發給設塾准許證,不合格者勸其轉業。2.組織塾師學習。3.組織少數塾師參加冬學研究會和冬學工作,成績優良的幫助轉為公辦小學教師。這一年,儀征縣有41名塾師轉業,主要是回家務農。然而,受戰爭的影響,不少地方政府無暇顧及整頓私塾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有些縣還有私塾存在,多者達數百所;有些縣私塾所剩無幾,甚至已經完全消失了。教育部根據《共同綱領》的文教政策,把私塾視為一種私立學校,當成了改造的對象。1949年12月,錢俊瑞副部長在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示:「對中國人辦的私立學校,一般採取保護維持、加強領導、逐步改造的方針。」(《中國教育年鑒(49—81)》)逐步改造和突擊消滅的精神是不同的,私塾暫時沒有被完全取消。1952年9月,教育部指示各地接辦私立中小學:「為了進一步鞏固與發展人民教育事業,以適應今後國家建設需要,本部已決定自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將全國私立中小學全部由政府接辦,改為公立。」(同上)隨後,私塾有的被並入小學,有的主動關門。到了50年代後期,私塾基本上在社會上絕跡了。
1964年9月,北京一處偷偷辦學的私塾,被公安機關發現後取締。私塾的主持人當時被定性為「非法開辦私塾,宣揚封建禮教」。
改革開放後,中國傳統文化開始復甦。80年代初,湖南平江的農村悄然出現了私塾。老塾師朱執中在家中重操舊業,教授鄉人讀「四書五經」。朱執中讓學生讀老書、習詩文、練書法,教學因人而異,注重背誦和體悟,這些做法都沒有超出傳統私塾的范圍。不過,朱執中不再體罰學生,比老私塾前進了一步。
近年來,伴隨著「國學熱」、「讀經熱」的升溫,私塾補習班在社會上應時而生。2005年10月,張志義在蘇州開設「菊齋私塾」,刻意追求古典情調。塾師身穿儒士長衫,室內懸掛孔子畫像,兒童作揖打躬學習古代禮儀。張志義向學生講授《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四書」、《易經》、《老子》、《莊子》以及詩詞韻文,中間穿插講授古樂、書畫、茶道。張志義是一個國學愛好者,「菊齋私塾」的辦學宗旨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它與傳統私塾的精神是一致的,盡管具體表現形式有所不同。
私塾重返教育舞台,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把近年來社會上出現的私塾叫現代私塾,即現代社會中的私塾。現代私塾在小學教育的縫隙中產生,它試圖補充小學教育的不足,利用了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好奇心。不過,新舊教育觀念的跨度太大,而且,現代私塾還要承受來自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壓力。這些因素都制約著現代私塾的發展。

⑧ 私學的私學形成

西周時期, 「學在官府」 ,奴隸主貴族壟斷文化教育,民間無任何學術可言。後來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動,官學逐漸走向衰落,文化教育也出現了「學術下移」的現象。原本在宮廷專門掌管典籍、身通六藝的士人紛紛流落出走,其中一部分人成了諸侯的學官,但也有一部分人流落民間,這些人中的有識之士就以個人的身份授徒講學,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初出現的私學。私學的出現對當時以及後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私學是由於官學的衰落應運而生的,它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到底是誰首創的私學,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始終沒有定論。一種意見認為,孔子是私學的創始人,一些研究教育史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學者持這種看法, 如尚鉞認為: 「孔丘打破了過去貴族專有的官府之學,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 」 [1]33 毛禮銳、沈冠群在其合編的 《中國教育通史》 一書中也認為 「孔子是我國古代的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私學的創始人」 [2]204 。陳景磐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也認為孔子「首先開私人講學的風氣,是我們私人講學的創始人」[3]15 。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一書也認為「根據現有比較可靠的資料,說孔子首創私學,理由比較充分」 [4]65 。
與上述看法不同, 學術界還有另外一種意見, 即認為孔子不是私學的首創者, 而且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於這一看法。 孫培青在 《中國教育史》 一書中認為:「私學出現在孔丘開辦孔家私學之前,要說孔丘是『中國首創私學的人』 ,根據不足,也不符合歷史。 」[5]28 在這一書中,作者還提到了與孔子同時期的鄧析、少正卯也曾進行講學活動,並認為私學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到孔丘創辦私學時,私學已有初步發展。但是,關於這一問題的敘述不過數百字,作者並沒有展開論述。蔡尚思在《孔子思想體系》一書中這樣寫道: 「可以列入首開風氣者名單的,如果把略晚於孔子的墨翟也算在裡面,那麼已知的便不下 10 人,而在歷史記載中被埋沒的必然更多。 」[6]179 蔡尚思認為, 早於孔子的,有晉國的叔向;與孔子同時的,有鄭國的鄧析、魯國的少正卯。他同時還提到,孔子曾經向之學習過的老師,有周王室的老子、衛國的蘧伯玉、齊國的晏嬰、楚國的老萊子、鄭國的子產、魯國的孟公綽等,只有在私人講學風氣相當盛行的條件下,孔子才能跑來跑去拜師求教。以上兩部著作均對私學興起這一問題作了簡單的敘述,但並沒有在這些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討論,也沒有從私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這個層面作進一步的闡述。我們認為,孔子並非私學的首創者。對此,本文將從相關的具體史料、私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以及關於孔子本人的一些記載等方面作簡要探討 。
孔子以前或與孔子同時,已經有私人講學
近年,柳下惠的後人柳哲認為「孔孟推崇的柳下惠才是目前有文字記載的中國創辦私學第一人」 [7] 。柳下惠(前 720―前 621 年) ,魯國上大夫,曾為魯士師,姓展,名獲,字禽,又字季,因其食采於柳下,死後其妻私謚以「惠」 ,故曰柳下惠。柳下惠是我國春秋時期一位著名的歷史人物, 「至聖」孔子和「亞聖」孟子皆對柳下惠推崇備至。民國時期王價藩、王亨豫所編的《泰山叢書》丁集所收的《和聖年譜紀事》和《展氏族譜·聖祖年譜》記載: 「公元前 667,魯庄公二十七年, 禽五十四歲, 在魯教育門人。 」 「公元前 657,魯僖公三年,禽六十四歲,教育門人日眾。 」 「九十歲,從游者逾眾,擔簦負笈而來者,百餘人。 」由此來看,柳下惠創辦的私學已有一定的規模,其中的一些具體情況我們不能盡知,但就史料記載並結合當時的大背景來看,柳下惠創辦私學是有可能的 。
據《史記》記載,孔子曾「適周問禮,蓋見老子」 。由此可見老子應該也是當時的私學老師。經考證,老子生於公元前 570 年左右, 曾擔任周朝 「守藏室之史」 ,掌握著朝廷的史學、天文、禮制等,後來辭官歸隱,退居民間。據有關史料記載,老子在歸隱期間即開展了教學活動,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的老子弟子有孔子、關令尹喜。 《漢書·藝文志》記載留下著作的老子弟子有 :
《文子》九篇。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 。
《絹子》十三篇。名淵,楚人,老子弟子 。
《關尹子》九篇。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 。
除了這些記載,我們也可以這樣推想,道家學派是我國歷史上影響力很大的學派之一,如果老子自隱居之後就沒有再從事任何教育教學活動,沒有眾多弟子對其思想的傳播和繼承,何以成就這樣大的道家學派,他的思想又何以影響如此深遠以至流傳萬世?鄭國的鄧析(約前 545―前 501 年)曾創辦私學,進行政治宣傳教育活動,是法家的先驅人物。據《呂氏春秋·離渭篇》記載,鄧析著有《竹刑》 ,是專門講法律的。他「與民之有獄者約,大獄一衣,小獄襦褲。民之獻衣、 襦褲而學訟者, 不可勝數」 。 由此可以看出,鄧析在幫助別人打官司的同時,也教授別人如何打官司,條件是收取一定的學費。鄧析的私學主要是以法律訴訟為教學內容的,類似於今天的專科學校, 因此,也是實際意義上的私學。鄧析著有《竹刑》 ,也應是用來教授弟子的教材,從「民之獻衣、襦褲而學訟者,不可勝數」中不難看出鄧析創辦私學的繁榮景象。魯國的少正卯是與孔子同時同地的一位著名的私學教師。他曾創辦私學進行講學活動。據《論衡·講瑞篇》 記載, 少正卯的私學 「聚徒成群」 , 「與孔子並」 ,以致「孔子之門,三盈三虛……」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 ,一些學者認為, 孔子誅少正卯的理由之一就是他不該 「聚徒成群」以宣揚邪說。雖然這一說法有待商榷,我們也沒有足夠的證據去證明孔子是否因此誅殺少正卯,但從這段記載中我們不難看出少正卯創辦的私學在當時確有一定的影響力 。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孔子之前或孔子同時期,即有一批有識之士在開辦私學。在孔子之前授徒講學的除了柳下惠、老子外,還有鄭國的列禦寇、壺丘子林;與孔子同時代的除了鄧析、少正卯外,還有王駘、詹何等人。即便史學界對誰是開辦私學的第一人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斷定孔子是首創私學的人,顯然是不夠妥當的 。
孔子之前,私學出現的條件已具備
私學興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對私學的興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經濟上,春秋中期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私學出現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崩潰而向封建制轉變的社會大變革階段,這次社會大變革的根源在於社會經濟的新發展。春秋時期鐵器開始被用於農耕及其他方面,而鐵犁和牛耕的結合,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手工業、商業等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發展。而經濟基礎的巨大變化進而導致上層建築的巨大變革 。
政治上,由生產力發展引起的政治上的巨大變革直接導致了官學的衰落。春秋初期,列國爭雄,昔日「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局面被「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的政治局面所取代,周王室非但不能駕馭諸侯,反而受到諸侯的欺凌。王權衰落,禮制破壞,一切都不能按舊制度辦了。天子的辟壅、諸侯的泮宮、地方的鄉校,久已不聞弦誦之聲,名存實亡。黃紹箕說:「周室東遷,王綱解紐,學校庠序廢墜無聞。 」 [8]35 在春秋中前期的 200 多年中,官學見於史傳記載的只有兩事而已, 一是魯僖公 (前 659―前 627) 修泮宮 ( 《毛詩·魯頌·泮水》 ) ;另一是鄭國子產(前?―前 522)不毀鄉校(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 。這么長的時期內可供記載的事跡如此缺乏,說明官學在這一時期不僅沒有新的發展,而且走向衰落。 「學校不修」成為普遍現象, 「不悅學」的情緒在貴族中相當流行,有些貴族甚至說「可以無學,無學不害,不害而學,則苟而可」( 《左傳·昭公十八年》 ) 。這些現象說明了西周統治者再不能維持他們對學校的壟斷地位,也說明了「學在官府」的教育已不能適應新的時勢了 。
經濟、政治的下移必然導致學術的下移。王權的衰落導致學校的荒廢,不論國學或鄉學都難以維持,日趨衰廢,西周王朝的一些學官已陸續離開京畿,散到四處,不少圖籍,也分散各地。據《論語·微子》記載: 「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鞀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 這樣, 就使原來的教育中心由一個而變為數個。據記載, 「左傳昭公十七年秋,郯子來朝,昭子問少皞氏官名雲雲,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 『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 」( 《左傳·昭公十七年》 ) 。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當時私人講學已成為教育發展的新潮流。當時,孔子 27 歲,而據考證,孔子授徒講學是在 30 歲之後: 「孔子年過三十,殆即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設教 。 」 [9]12
通過以上三點內容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首先,從以上談及的經濟、政治、文化這些社會歷史條件來看,早在春秋中期,私學出現的條件都已經具備了。王越在《論先秦私人講學之風不始自孔子》一文說:「這個時代世卿世祿制度的動搖和士階層的抬頭,是私人講學的社會條件, 『學在官府』這一文化傳統的動搖, 是私人講學的學術條件, 而私學講學又促進了 『學在官府』這一傳統的打破,並促進了各學派之形成。 」因此他問道: 「是否一定要等到孔子出來, 才能開始私人講學?在孔子以前,或孔子同時,是否就沒有人能夠聚徒講學?」 [10] 其次,官學的沒落從春秋初期就開始了, 「學校不修」在春秋中期已成為普遍現象,孔子30 歲左右開始授徒講學,應是公元前 521 年左右,那麼,在官學沒落的這一百多年裡,教育是以一種什麼方式來繼續的呢?社會不可以沒有教育,知識的傳授不可能中斷,當舊的教育方式不能適應新時代的需要時,一種新的教育方式便會應運而生,來承擔培養人才的職能。因此,在春秋初期,應該說已有私學產生,只是史書缺乏記載而已 。
孔子本人的一些零散記載確證孔子之前私人講學之風已出現首先,鄭師渠在《中國文化通史》中提出: 「大概早在春秋中葉,私學就已經出現。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私學已有相當的數量和一定的規模。 」 [11]330孫培青在《中國教育史》中也提到「私學的興起,發端於春秋中葉的歷史新潮流,到了春秋末葉已發展到初步繁榮的階段」[5]26 。 孔子生活的年代是在春秋末期,而這一時期私學的初步繁榮說明在孔子之前私學已經出現並有了一定的發展,盡管可能發展十分有限。因為私學也有一個產生發展的過程,不可能興起之後馬上就會繁榮,因此說孔子首創私學,是不合適的 。
其次,孔子曾到各個私學去游學,他的學問也得之於私學。 孔子 「在少年時代除了跟隨母親學習之外,很可能在私學中受到過比較系統的訓練」 [11] 。孔子曾說: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論語·為政》 ) 。子貢贊揚孔丘「學無常師」 ,說明在孔丘辦私學之前,已經有人以私人的資格在傳授文化知識了。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曾「適周問禮,蓋見老子」 ; 「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 ,還曾「學鼓琴師襄子」 , 「僅史書記載,他的老師就有五六個之多」 [12]16 ,他的這些老師極有可能就是當時的私學老師,而他也只有在私人講學之風極盛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四處求學。另外,孔子創辦的私學,無論教學形式、教學方法還是教學內容都已比較成熟,應該是借鑒了前人開辦私學的經驗 。
再次, 《史記· 孔子世家》 記載, 孔子 「弟子三千」 ,能有這么多的人跟隨孔子學習固然是因為孔子是聞達於諸侯的著名學者,但能有這么多的人從學於私學老師,說明在當時跟隨私學大師學習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也已為大多數民眾所接受,而私人講學和拜師求教這種風尚的形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一個過程。另外,據《論衡·講瑞》記載, 「少正卯在魯與孔子並。孔子之門,三盈三虛,惟顏淵不去」 ,說明孔子弟子當中除了顏回之外,其他弟子也曾同時拜其他人為師。 《莊子·內篇·徳充符》記載: 「魯有兀者王駘,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 」由此可見,在當時還有一些私學與孔子的私學並存 。
長期以來,一些研究孔子和研究中國通史、中國教育史的學者都把孔子作為第一個打破學在官府、開辦私學的人,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學者。我們認為,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誤會,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孔子創辦的私學規模很大,這是之前的私學所遠遠不能比擬的。孔子首倡「有教無類」 、 「啟發誘導」 、 「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是非常進步的。而且從招收學生和教學內容等方面來看,孔子創辦的私學已經有一定的系統性,辦學形式也比以前的私學更加成熟。另外,孔子號稱「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 ( 《史記·孔子世家》 ) ,弟子七十二賢散游諸侯, 「大者為師傅卿相, 小者友教士大夫」 ( 《史記·儒林列傳》 ) ,門徒遍及衛、陳、楚、魏、齊、魯諸國,使儒學傳習輾轉,影響擴及夷夏諸邦,這對於擴大儒學的影響起了重要作用。總之,孔子創辦的私學在當時規模最大,教學內容最充實,教學經驗最豐富,培養人才最多,影響最為深遠,因此一些學者把中國教育史上私學的出現都歸功於孔子了。二是因為孔子所傳授的儒家思想符合統治者的需要。 漢武帝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使儒家思想占據了主導地位,在以後的歷代封建王朝,儒家思想作為重要的思想統治工具延續了下來,孔子也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至聖先師」 ,關於儒家思想以及孔子的記載必然多若繁星,保留下來的史料也就相對較多。因此,孔子開辦的私學的影響遠遠大於在他之前創辦的一些私學,其他的學派也就在歷史的長河中變得更加微不足道,甚至慢慢消失而不為人知了 。
我們認為,孔子並非私學的首創者,但孔子是開創大規模私學的第一人,他所創辦的私學以及提出的先進的教育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是獨一無二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同時認為,就現有的史料來看,很難說私學是由那一個人首創的。因為當時官學的衰落並不只是發生在魯國,它也同時存在於其他國家。學術下移,文化典籍散落,並不是從一個地方轉移到了另一個地方,而是「學在四夷」 。原來在周室,身通六藝的士人流落四方,也不是說全都去了同一個地方。這就說明了在各地都有了適合私學出現的土壤,那麼私學在各地都有出現的可能性,我們也就很難確切地說到底誰先誰後了。私學的起源應該像中華文明的起源一樣,首先在中原各地萌芽,然後緩慢發展,逐漸形成了一種歷史的新趨勢,最終促成了幾個大規模私學的出現及其學派的形成 。

⑨ 私立學校怎麼講公開課

首先充足的准備是關鍵,在這樣的前提下就要對自己有自信了.我也曾講過公開課,別人會用挑剔的眼光來聽你的課,自己的心態最重要的.深呼吸~~~~~~祝你好運!

就一般而言,觀摩教學有四種不同的情況,意義也各不一樣:①新任課教師或實習教師觀摩優秀教師的教學,目的是向優秀教師學習,同時鍛煉分析課的能力;②富有教學經驗的地理教師,觀摩實習教師或新教師教學,目的是肯定成績,指出缺點,幫助實習教師或新教師提高教學水平;③為了開展教學的研究工作進行的觀摩教學,從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提高教師綜合的水平;④為了檢查教學效果,了解學生的反應等進行的觀摩,這大多是學校領導或教研室對教師的教學檢查,因此,也稱為檢查性聽課。
進行觀摩的方法
1、教者的教學是否達到教案規定的目的
2、教學的內容是否准確
3、教者運用課前設計的教學方法是否得法
4、教者的組織能力和教學風度
然後進行觀摩課的評議。參加觀摩教學的人,在整理聽課記錄的基礎上,互相交換意見,改進教師的教學工作。

作為一種教學研究方式,公開課是探討教學規律,研究教學方法,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方式。很多學校及教育機構的專家賦予了公開課很多職能,把公開課作為評定教師教學成績、選拔教學能手、晉升職稱及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依據。
公開課的特點:
一,提供了鮮活的教學參照
二,傳遞了嶄新的課程理念
三,公開課成為新理念、新課程的導向
公開課後也會組織對講課進行評價。
開課范圍一般就是指自己所教的課程。

⑩ 孔子私學的教育內容有哪些

孔子私學的教育目的是「學而優則仕」,培養從政的人才。「學而優則仕」包含這樣的意思,即不學或者雖學而不優,就沒有做官的資格。孔子用它來補充世襲制,這一點對於奴隸制傳統是有所突破的,對以後2000多年的封建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私學,以六藝作為教育的內容。這是儒家私學有別於墨家、法家私學的基本特徵。孔子私學里主要的科目是「詩、書、禮、樂」,目的在於灌輸奴隸主階級的政治、道德思想,是為了恢復周王朝初期周公所指定的典章制度。

孔子私學所傳授的也不都是宣揚奴隸主階級意識形態的東西,其中一部分是關於自然科學的知識,如講到動植物的形態、物性、栽培和飼養的方法等。

孔子要求學生以「禮」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因而特別重視道德教育,而且積累了不少經驗。首先是重視樹立學生的道德信念,並予以感情的陶冶與意志鍛煉,使之成為自覺的行為習慣。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道德教育的客觀規律的。

在春秋末期,孔子私學的規模最大,存在了40多年,弟子3000人,「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這是其他學派的私學所不及的。

閱讀全文

與私學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硫酸銅的分析方法 瀏覽:315
豬不吃怎麼辦最有效方法 瀏覽:659
oppo手機hd怎麼關閉兩種方法 瀏覽:500
高精度電阻測量方法 瀏覽:419
手機卡頓流量解決方法 瀏覽:614
簡單小吊燈的製作方法 瀏覽:417
物聯卡使用方法 瀏覽:88
千秋架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654
病毒培養方法和技巧 瀏覽:160
冬天生菜種植時間和方法 瀏覽:686
絕緣電阻檢測方法 瀏覽:475
椴樹蜂蜜的食用方法 瀏覽:524
污水裡臭氧檢測用什麼方法 瀏覽:464
石膏三相分析測定標准方法 瀏覽:893
超凡先鋒訓練方法 瀏覽:159
小兒發燒快速退燒推腳掌方法 瀏覽:718
古詩鑒賞的抒情方法有哪些 瀏覽:67
檢測年齡最准確的方法 瀏覽:87
粉色翡翠鑒別最簡單方法 瀏覽:589
膀手擊肋的正確方法 瀏覽: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