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現在發展問題上就是發展觀。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關於發展的科學。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一、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是實踐方法論
縱觀哲學史,從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到弗蘭西斯·培根的《新工具》、笛卡爾的《方法談》、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黑格爾的《邏輯學》、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阿多爾諾的《否定的辯證法》,以及費耶阿本德的《反對方法》,都涉及到方法論研究,而馬克思一生則鮮有此類著作,僅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粗略陳述了有關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方法。究其原因,一些人認為,「說馬克思沒有專門的方法論著作是錯誤的,馬克思的《資本論》就是一部生吞活剝的方法論巨作,是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的三統一,是一部科學方法論的典範」。這個說法當然有其合理性,但卻有兩點不足:一是犯了范疇錯誤,即無論《資本論》包含多少方法論思想,都不能算是一部科學方法論著作。二是「科學方法論」並不就是最好的方法論。它具有的機械性和形而上學性不僅會經常犯經驗主義、實證主義、現象主義、反人道主義錯誤,也包含著諸多非理性內容。再者,馬克思也從未褒獎過科學方法。他只是將科學看作一種「與勞動相對立的、服務於資本的獨立力量。」後人給馬克思的哲學冠以「科學方法論」並不是褒獎。因為他更注重的是社會實踐和能動的辯證法。這才是一百多年來馬克思主義能夠持續展示其旺盛生命力的關鍵之所在。
(一)拯救人類的社會實踐重於一般方法研究
在德國,馬克思生活的時代既是黑格爾哲學占優勢的時代,也是政治經濟相對落後的德國開始覺醒和對古典哲學產生巨大厭惡的時代。特別在一些科學家眼裡:它充滿空話和幻想,缺乏真正的知識和切實可靠的研究;它只能形成一連串粗魯的經驗錯誤,毫無價值的批判或不加任何評判的引文堆積;「即使您看一看現代哲學家——謝林、黑格爾以及他們的同謀者,您也會由於他們的規定而毛發悚然。」這種把哲學當作遠離社會現實的玄學,像康德那樣一輩子沒有離開哥尼斯堡也能夠成為哲學家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很快就被他所唾棄。特別是1848年德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一掃封建主義的污泥濁水,藉助新生階級充滿朝氣的活力,推動德國的科學家深入自然,研究自然,投身社會,改造社會,試圖改變德國的落後狀態之後,這種氣勢磅礴的革命熱情也就激勵著哲學家從天上回到人間,從虛幻回到現實,不再企盼用高談闊論和思辨的方法來解救一切。
由此,盡管馬克思早年是一位忠誠的、習慣於沉思冥想的黑格爾信徒,然而,隨著對社會現實的關切和了悟,對資本主義不合理制度的明察洞鑒,對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形勢的正確判斷和分析,自1841年之後在他的學位論文及筆記中就開始懷疑黑格爾哲學的認識價值和社會價值,認為那隻是彼岸世界而非此岸世界的真理;那隻是對天國而非對塵世的批判。在1843年發表的《黑格爾的「權利哲學」批判》中,馬克思分析了黑格爾整個哲學存在的缺陷,認為他的哲學是絕對的抽象,是純粹的方法論概念。在1844年完成的《巴黎手稿》中,又繼續對黑格爾進行了系統批判,並將其延伸到更廣泛和更有爭論性的青年黑格爾派(如《神聖家族》及《德意 志意識形態》)和普魯東的著作中(如《哲學貧困》),明確認定:人生目的就是要使盡可能多的人幸福,而不是僅使自己獲得安逸;為爭取全人類的解放和自由而斗爭,將是每個人最崇高的責任。關於從抽象的哲學研究回到對社會現實的虔心關注,他在給李斯基的一封信中給予了真切、清楚的表述:「對我來說,推動這種確有裨益的發展,呈遞一部駁斥迄今為止的德國哲學和德國社會主義的作品是十分重要的。為公眾准備我的『經濟學』觀點是必要的。我的經濟學立場本身就處在以前的德國科學的對立面。」面對這個把普通勞動者變成魔鬼,剝奪其一切自由權利的社會,「無論何時我都不會停留在平靜和安謐之中,我將要不斷地怒吼」,「公開地向廣大的世界挑戰。」尤其應該向德國制度開火,同這個腐朽不堪的君主立憲製作斗爭,同這個徹底自相矛盾和正在揚棄自身的混合物作斗爭。「這種制度雖然低於歷史水平,低於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對象,正象一個低於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依然是劊子手的對象一樣。」從此馬克思就不再是一般的只會呆在書齋里或講台上,玩弄、臆造幾個空疏無用的概念和名詞的哲學家或是一個膽小怕事、苟且偷生的學者,而是終生都在為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而戰斗不止。他對於社會和人本身的關愛,探求人際間的各種現實關系,謀求解放全人類的道路,更勝於對一般的邏輯和方法的關照。1843年秋他到達巴黎後,就以極大熱情投身當時巴黎各革命團體的沸騰生活,並同各種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學說進行了激烈的政治論爭,身體力行「使政治國家返回實在世界。」1845年之後,他就被許多國家的反革命勢力視為「一個危險的革命家」而遭受多次逐出、逮捕和審判。在五六十年代的民主運動復興時期,他又投入緊張繁忙的實際活動。尤其是1864年在倫敦創立著名的「第一國際工人協會」之後,他幾乎把全部身心都無私地奉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竭力把各國工人運動統一起來,把各種非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納入一致行動的軌道,試圖讓無產階級在世界范圍內取得生存的權利,徹底砸碎鎖在他們身上的鐐銬,使其實現人的真正本質。他是一位對全世界的勞苦大眾充滿同情心、愛心的最博學的哲人;他的善良和人道可以說是學人中無與倫比的。他一生的志向決不是僅僅為別人的行為和實踐創立一些抽象的方法論教條,而是要深入社會,親自實踐,以革命的大無畏精神,全身心地改造眼前的吃人社會。
二、方法是通過實踐對事物自身邏輯的認識
雖然馬克思關注現實,將全部精力都用於社會規律的發現和組織全世界無產階級團結奮戰,但是他並沒有忘記對方法論的思考。他深知方法是到達彼岸的橋梁,是實現成功的工具。因此他對以往的方法論並沒有完全沉默,而是進行了普遍的反思。比如他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就認定把方法僅僅作為一般性的反映是太專橫了。他說:「我正在壓縮我輕而易舉就完成的一篇總論,因為經過縝密的思考後,每一個將證實產生結果的預言似乎都在使我混亂,而且那些一向追隨我的讀者全都決意從特殊上升到一般。」所以方法不應是某種抽象的、形式化的、翱翔於一門科學的具體內容之上的程序。寧可說方法需要從對具體事物的詳細研究中成型;而黑格爾的做法則相反,他把到達真理的途徑和主觀形式相混淆;違背了他自己的內容和形式相統一的辯證法。事實上,馬克思早在1837年在給他父親的一封信中,就表示要拋棄康德-費希特式的到達一門法學的形式化途徑。從那以後,他進一步把方法看作一種抓住事物自身規律的邏輯。既然這種邏輯不是可確定的一種先驗的東西,那麼純粹的、形式化的方法論在認識論中就不應該擁有地位。由此出發,馬克思在《黑格爾的法哲學批判》中又對黑格爾的邏輯學進行了總批判。指出,在邏輯的科學對特殊的實在科學,如社會科學的關系中,黑格爾跌入一種新的形式主義,他把邏輯學所確立的純粹邏輯應用於社會生活的特殊群集中。這樣,當他把社會實體納入其預先制定的邏輯之下的時候,也就失去與事物本身的邏輯接觸,特別是失去與市民社會和現代狀態的邏輯接觸。馬克思不僅批判了黑格爾的形式邏輯,也批判一些「真正的社會主義者」將形式主義應用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比如在1858年寫給恩格斯的信中,他就貶低FerdinandLassalle將黑格爾的邏輯應用於政治經濟學的嘗試。他說:「我在這種嘗試的一個注釋中,看到這個傢伙打算在他的第二部巨作中,象黑格爾一樣介紹政治經濟學。對他的傷害,使他開始懂得:第一次將辯證描述的觀點帶進一門科學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盡管是批判而不是應用一種抽象的、完形的邏輯體系於這樣一類的體系。」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卷對馬克思來說,對政治經濟學的辯證描述,只有通過對那種體系進行最徹底的經驗的和概念的研究,才是可能的。辯證的描述必須從對政治經濟學的綜合分析中形成,而不是通過應用預制的辯證法。所以馬克思反對將黑格爾的邏輯未加批判地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法」應用於實在科學;反對把邏輯描述為一種獨立的科學介紹給自然科學和人類社會。但他承認黑格爾的邏輯表達了有關辯證法的某種基礎,且總是贊揚黑格爾擁有偉大的經驗主義的和歷史的意識。這種意識使他能夠構造一種邏輯揭示如此多的有關他所探尋的具體科學的真理;使他進行政治經濟學批判所需要的許多東西,都能夠出現在他手邊的黑格爾著作中。也正是由於馬克思的研究從黑格爾那裡獲得了無人可以取代的精神武器,以至他在論及黑格爾的邏輯學時,一方面認為將黑格爾的邏輯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應用於實在科學,不可避免地要陷入邏輯的神秘;但另一方面又認為在具體的科學研究中,運用經過重新裝飾的黑格爾的邏輯總是能夠顯示巨大的方法論能力。馬克思對黑格爾邏輯的重新裝飾,從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可略見一斑。在那裡,他在論述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時,並沒有完全否定黑格爾從概念出發的抽象推理作用,倒是首先批判了形而上學的實證論,指出:「從實在和具體開始,從現實的前提開始,因而,例如在經濟學上從作為全部社會生產行為的基礎和主體的人口開始,似乎是正確的。但是,更仔細地考察起來,這是錯誤的。」因為在這里,人們只是看到事物渾沌的表象,沒有從表象中的具體達到越來越稀薄的抽象,直到發現一些最簡單的規定。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則同時堅持走完兩條道路:一是從具體到抽象,二是從抽象到具體。前者是將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後者是將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再現為具體。只走前者,人的認識必然是模糊的和表面的;只走後者,又必然陷入幻覺,「把實在理解為自我綜合、自我深化和自我運動的思維的結果。其實,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並把它當作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的方式,但決不是具體本身的產生過程。」[8](P.23)由此,我們說馬克思對於方法論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一是想用新的方法論形式取代居先的形式化的方法論。二是一旦形成他的總批判,就沒有什麼要說的東西留給一般方法,剩下的將是描述那正在探索的特殊科學,以與正在研究的對象的邏輯相一致。三是馬克思對方法進行反思的積極結果,是通過特殊科學本身所捕捉到的實際形式。
三、社會理論批判是實踐方法論的靈魂
馬克思哲學與其他哲學的本質區別,就在於他的哲學中始終充滿著批判的風格和戰斗的精神。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他思考的則主要是如何改變世界。既然如此,在方法上他的獨到之處就是,主張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始終是他的哲學特色。也正是在企圖去除往日的哲學即宗教的意義上,馬克思才堅持:哲學應該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無產階級也應該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而且他所謂的和所進行的「批判並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包括對以往一切經濟學和哲學方法本身的批判,都是對現實方法的反思和反映,而不是憑空臆造。比如,在他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和《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論著中,都是從批判前人,審查歷史,批判地掌握前人的成就,批判地克服前人的觀點而開始自己的創作過程的。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他從批判地分析資產階級經濟學開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同樣不是從正面論述自己的經濟學理論,而是從批判普魯東的經濟學說作為論證的起點;在1857~1858年的一系列經濟學手稿中,他也是從批判巴師夏、凱里和達里蒙等人的著作入手,試圖在其後的研究過程中發現真正的經濟學規律的。在這里,馬克思很清楚:「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因為一切批判都是辯證的揚棄,都是革命的序曲,本質上都具有某種進步意義。俗話說,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一切巨大的社會變革都是以無情和猛烈的批判作為前奏。批判的意識、批判的方法和批判的精神自古以來都是推動人類文明的法寶。為什麼「批判」會具有如此重要作用呢?這顯然是由其本質決定的。所謂批判就是評價和審斷,就是揭露和解決矛盾。它需要懷疑、發問、研究、嘗試、摸索、實踐、比較和鑒別,需要廣博的學識、豐富的想像和敏銳的洞察。一個人只有具備批判精神,才可能洞鑒古今,明察秋毫,遠見卓識,防患未然。反過來,若沒有懷疑和批判,就容易人雲亦雲,亦步亦趨,保守僵化,將平庸之作看作是宏篇巨制,將凡人之舉當作是神工妙力。沒有批判就沒有創見,沒有自由和自我;就容易受欺騙和被奴役。
馬克思認為,近代以來,人類首先應該批判的是毒害人們的精神鴉片——宗教。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因為宗教從誕生之日起,就充滿幻想和荒誕、謬誤和欺騙。不是宗教創造了人類,而是人類創造了宗教。不是人類遠離天國,而是天國本身就是人類社會。宗教給予人類的是一個被幻覺顛倒了的世界。宗教就是這個被顛倒的世界的總理論。它包羅萬象、自相矛盾,毫無批判,只有信仰和服從,只有上帝,沒有自我。而對宗教的批判,一經摘取那裝飾在人類精神中的虛幻的花朵,就會陸續砸爛捆綁在人類肉體和靈魂上的各種鎖鏈。這正像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的,彼岸世界的真理消失後,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就是揭穿人的自我異化的神聖形象;就是揭露非神聖形象中的自我異化。「於是對天國的批判就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就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就變成對政治的批判。」對政治的批判也就是對現實社會制度的批判。這種批判顯然不會只停留在理論上,最終要由批判的武器演變為武器的批判。
馬克思的一生雖然主要進行的是理論的批判,但他更關注武器的批判。無論是哪裡爆發無產階級革命斗爭,他都給予滿腔熱情的支持。比如1848年他支持波蘭主張土地革命的政黨;1849年他支持德國極端革命民主派;對於1870年的法國革命,他盡管事先警告過法國無產階級不要舉行不合時宜的起義,但起義一旦發生,他還是以歡欣鼓舞的心情來迎接沖天的群眾的革命首創精神。並且在革命失敗後,對巴黎公社作了一個極其深刻、准確、出色而起積極作用的革命的估價。馬克思的這種批判精神被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繼承和發展,且得到高度評價。譬如在霍克海默看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批判》中開創的批判傳統,「不僅僅是人類當下事業中顯示其價值的一種研究假設,而且是創造出一個滿足人類需求和力量的世界之歷史性努力的根本成分。無論批判理論與具體科學之間的相互聯系多麼廣泛,該理論的目的絕非是僅僅增長知識本身。它的目標在於把人從奴役中解放出來。」
四、社會歷史實踐是其方法論特點
追索實踐概念的成型根源,應該是從康德和黑格爾開始的。只是他們的實踐不可避免地帶有不可知論或唯心論色彩。康德一方面沒有把實踐看作是溝通主客體的橋梁,沒有認識到只有通過實踐才可以實現思維和存在的統一;另一方面把人類實踐主要限於倫理學,要人們拒絕激烈的政治革命,溫文爾雅地追求道德完善,認為「純粹實踐理性的無制約的對象的全體,就是所謂的『至善』。」黑格爾雖然把實踐引入認識論,且把真理看作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認為「前者就是認知真理的沖力,亦即認識活動本身——理念的理論活動。後者就是實現善的沖力,亦即意志或理念的實踐活動。」這兩種密不可分的活動常常是消滅主觀和客觀片面性的兩種手段。但是他的實踐依然只是絕對理念發展過程的一個環節。而馬克思的實踐方法論的最大功績就是既克服了黑格爾的唯心論,將它從理念世界拉回到世俗世界,也把費爾巴哈的「感性直觀」納入人類實踐,導入認識過程;認為人類實踐活動的物質材料決非人的主觀所固有,而是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但「他又決不是在無中介的客觀主義的意義上,即決不是從本體論意義上來理解這種人之外的實在。」而是處處把實踐和歷史看作是實現人和自然統一性的中介。在他那裡,外部世界既是人的實踐要素,又是存在著的萬物總體。人類生產力作為知識和實踐的產物,由於給物質世界打上烙印,因而與其說否定了不依賴於意識的物質世界的存在,不如說完全確證了它的存在。因為「抽象的、孤立的、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於人說來也是無」;「單純的自然物質,只要沒有人類勞動物化在其中,也就是說,只要它是不依賴於人類勞動而存在的單純的物質,它就沒有價值。」反過來,自然科學之所以沒有給人們提供任何對自然實在的直接意識,也是因為人們對實在的認識主要不是在理論上,而是在實踐上。在人的一切認識中,「甚至連最簡單的可靠的感性對象也只是由於社會發展、由於工業和商業往來才提供給他的。……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與創造、這種生產,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因此承認社會要素在認識過程中的決定作用,並不否認外部世界的優先地位。相反,堅持外部自然及其規律對社會中介的先在性,在認識論上具有重大意義。這涉及到究竟是肯定物質、實踐第一還是精神、理論第一的哲學基本問題。而馬克思在這里顯然堅持了唯物論立場,並把唯物論與辯證法結合起來建立了一種新唯物主義。以至馬克思眼裡的自然和物質也就不同於以往一切唯物論者的認識。
在馬克思看來,由於實踐主體總是使認識對象,自然界或物質材料與自己處於相互作用的過程和關系中,這樣,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說物質對象或自然界是最高的存在原則。再說,人在實踐中,所接觸的物質本身也從未是絕對的抽象,總是從質、量、時間和空間、運動和速度等各方面都給予具體規定了的存在形態。物質的普遍性對於意識的獨立性來說,只存在於具體和特殊之中。物質的實在性只存在於與人的社會實踐和意識相互關聯的關系和相對性中。不存在脫離具體規律獨立存在的自在實體。自然和人都具有實踐的、感性的、直觀的性質,且只有用感性直觀來規定和修正自身的思維,才是真實的、客觀的。人作為思維主體只有通過社會實踐,在與人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才能夠認識自然與人本身。因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反過來,一切理論若離開實踐就是「純粹的經院哲學」。不論自然概念還是社會概念,都首先不是從思辨或物理的角度,而是從社會實踐的角度去規定的。比如各種對立理論之間的矛盾解決,只有藉助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只有社會實踐才能有效地將構成人類認識的諸要素統一起來,並作為它們相互轉化的中介。無論是人的局部經驗概括還是特殊領域的理論認識,或最普遍的世界觀的形成,都是在人類實踐過程中產生的;並不斷地將實踐對象統攝在自己的目的之下,從對存在著的現實進行解釋轉向對它進行變革,致使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也創造客觀世界。所以實踐既是理論檢驗和科學劃界的原則,也是檢驗哲學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標志。
馬克思的方法論特徵不僅在於把感性與理性、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還將歷史與現實、人和自然有機地統一起來。其中「歷史」概念對於理解馬克思的方法論尤為重要。他對於歷史和世界的意義的闡釋,既不同於叔本華的所謂歷史是雜亂無章的事實的堆積,也沒有像黑格爾那樣把歷史從屬於理念或目的。他認為這個世界包含的全部能動意義,無非是人類通過各種行為、實踐調節自己的生活條件和生存環境而達到的目的。即使人類社會能夠從較惡的社會進達於較善的社會,也不需要增加任何外在目的,只能從歷史發展的史實中去尋找一系列解釋上的聯系。因為人的本質是殘酷地隸屬於維持其生存的物質條件的。人類當前只有首先從理論上把自己作為自身的原因來看待,才能達到其本質和實在的現實統一。為此馬克思關心的主要是先於人類存在的自然。在這個「絕對第一的基質」中,一切都已經同社會實踐產生的認識和事物交織在一起。這樣它也就不是絕對的第一,而是歷史和社會的產物。「既然人和自然界的實在性,亦即人對於人說來作為自然界的存在和自然界對人說來作為人的存在,已經具有實踐的、感性的、直觀的性質,所以,關於某種異己的存在物、關於凌駕於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問題,亦即包含著對自然界和人的非實在性的承認的問題,實際上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了。」現實的一切都是從作為存在物的人和自然界的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感性意識開始的。正是從社會實踐的具體性而不是從有關物質的抽象體出發,唯物主義才認為:自然界的各種物質形態彼此合乎規律的產生是不證自明的;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和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本質上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盡管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歷史有其特殊性,但自然史和社會史卻在差異中達到統一。相對於人類,「全部歷史都是為了使『人』成為感性意識的對象和使『作為人的人』的需要成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所作的准備。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部分,是自然界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然而形而上學唯物論卻沒有看到兩者間的辯證關系,認為人類史只是自然史的附屬,是生物學規律的一種純粹現象。而馬克思則認為現實的基礎是資產階級社會,不是一般的自然史或人類史。現實中不存在自然和社會的絕對分離。在人的面前總是擺著一個歷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作為合規律的、一般領域的自然,總是同被社會組織起來的人在一定歷史結構中產生的目標相聯系。「人的歷史實踐及其肉體活動是連接這兩個明顯分離的領域的愈趨有效的環節。」
所以自然史和人類史都是人類行為的自然後果,不是預先設計的結果。勞動、資本、乃至科學的異化都將成為不堪忍受的力量約束著人的主觀性,限定著歷史發展的軌跡。因此,「對政治經濟學的辯證描述,只有通過對那種體系進行最徹底的經驗主義的和概念的研究,才是可能的。辯證的描述必須從對政治經濟學的綜合分析中形成,而不是通過應用預制的辯證法。」
『貳』 談談對微觀經濟學研究方法的認識
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
二、均衡分析和邊際分析
三、靜態分析和 比較靜態分析 動態分析 (中級微觀常用比較靜態)
四、經濟模型
1 。靜態分析
在均衡分析中,一般假定自變數是已知的和既定的,來考察因變數達到均衡狀態的條件和在均衡狀態下的情況,這種分析稱作靜態分析。
2.比較靜態分析
對變化前後兩套自變數條件下的因變數值進行比較,不考察從原均衡狀態到新均衡狀態的變化過程。這種分析方法稱作比較靜態分析。
3.動態分析
(1)含義:考察兩個均衡狀態之間的變化過程,這種方法稱作動態分析
(2)作用:了解外界條件變化後,經濟活動達到新的均衡狀態所需要的時間、經過的路徑等
對於 四、經濟模型
必要性:高度簡化,解決最本質的問題。
需要區別外生變數和內生變數
另外需要牢記: 模型只是一種工具 不要成為單純的數學游戲
『叄』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人類對社會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原始社會的神話傳說到農業社會的史鑒、從早期歐洲的神學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解放運動,每一個階段對社會科學的認識都是建立在前一個階段的認識基礎之上,是對前者進行思辨的結果。 近代以來對自然的認識逐步走上了實證化的道路,自然科學從人類知識體系中分化出來成為相對專門和獨立的學科。自然科學的實證性認識方法擴展到人文社會問題研究,社會認識走上了追求客觀性的道路,實證性理論與方法主導了社會認識和社會科學研究,科學主義成為當代社會認識的一種重要思潮。 自然科學以自然現象為研究對象,以探尋自然規律和客觀真理為目標。社會科學是在近代以來逐步形成的,它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力求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對社會生活做出科學的說明與合理的評價。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各種社會要素、社會結構、社會文化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內容。 社會科學不同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比較復雜、異質性較大;社會科學研究更多地受到個人因素的影響;社會現象的不確定因素更多,它的偶然性和獨特性更大。加上社會科學主要研究社會中的人和人們的社會行為,因此社會科學研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也就更加靈活。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涉及三大領域: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本身、與之相關的統計方法以及計算機統計軟體的使用。具體包括以下幾種: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實驗法、觀察法、文獻法等。
『肆』 如何認識政治哲學研究方法與政治科學研究方法的不同
政治哲學研究方法-規律
政治科學研究方法-規則
『伍』 原始哲學對我們有何啟發與幫助
易經貫穿全書的就是一個易字,它既是書的要領又可說是大千世界事物百態現象的一個濃縮.
你看過蛇吞象的圖把,那就見過其中的尾和頭相接觸的現象,這個現象其實就是任何至理和宇宙演化的一個不變的道理的一個表達.
俗話說,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都蘊涵了一個宇宙變化的根源,那就是任何事物都是向高級變化的(當然是從開始了),直到一個空前的繁榮狀態,也就是所謂的頂峰,然後就走下坡路.也就是,舉個列,就像封建王朝的創立,興盛和衰亡,同時,也不可只把眼光停留在一個王朝,這個理論也適用於整個封建社會,誒,到此,你應該明白,其實,它是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式,就象潮起潮落,日升月降,人生物死,原始的落後,封建的愚昧,資本社會的金錢\工業的興盛,再進一步的社會的先進和文明(相對的).
易經是幾千年前先輩總結自然界最常規的現象而後總結出的規律,它的本身既是來自大千世界,所以,我們學習它時應該從自己和外界入手,而不是先把自己放入書里再來看外面.這是一個先後順序。
易經的卜卦,
別把它看得太神秘,因為它本身和我們人就是物物相通的.這里說的通是氣的通,就像兩個異性之間有本能的好感.吸引力似的.當然這是難以用科學文字描述的。
它的卜的前提要卜者心誠,就像塔羅牌,你只要用心去測,自然結果會符合你的現狀態.
易經說白了,就是一個從外界的氣的轉換,就像一個人,做任何事都是體內的氣的使然,氣是萬物之主,不過就我所知,我們只可知道其一些規律,不可太強求.它本身就在我們身上,而且我們天天再用.
易經通道,道德經,道化自然,萬物唯氣,氣轉萬物!祝你對易經的研究更上一層樓!
參考資料:20幾年生活
『陸』 如何認識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我國高校理論經濟學的重要基礎課程,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基礎課程,學好這門課程必須堅持正確的學習方法。
一、要注重掌握科學體系、 基本概念和范疇。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一門邏輯結構嚴密的學科,有著系統而豐富的內容。學習這門課程,要注重從整體上把握理論體系,深刻把握理論原則和科學原理,從而切實提高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要注重掌握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
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我們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有效途徑。要把學習和掌握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作為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著力點,通過學習深人了解馬克思主義如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何進行哲學社會科學特別是政治經濟學研究,進一步提高我們的思想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
三、注重緊密聯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既是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又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結論都來自於對經濟活動、經濟現象的總結和概括。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要努力掌握理論原理,而且要普於向實踐學習,通過深人觀察和了解社會經濟現象,獲得豐富生動的實際感受,從而加深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
要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自覺參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把所學的經濟學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不斷深化理論學習、檢驗所學理論。黨和國家關於經濟工作的方針政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在實踐中最直接最生動的體現。
四、注重學習比較和借鑒人類創造的經濟學成果。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理論體系。與時俱進是這一科學理論體系最重要的理論品質。
馬克思在撰寫《資本論》、創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過程中,就是充分吸收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合理成分,認真考察了18、19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經濟實踐進程。可以說,人類社會包括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經濟學理論和其他知識,是馬克思創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重要思想來源。
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根本的方法。它應用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要求實事求是,不是從概念、原則出發,而是從客觀的經濟事實和經濟現象出發,透過現象剖析出隱藏在經濟現象後面的本質,並揭示經濟運動規律。歷史上存在過的社會經濟形態都是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發生、發展並為更高級的社會經濟形態所代替。
因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同於資產階級經濟學和其他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它研究的出發點是處於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定的社會經濟形態正如K.馬克思強調的,他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方法,不是從概念出發,也「不是從人出發,而是從一定的社會經濟時期出發的分析方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15頁)。
『柒』 如何理解《資本論》的研究方法與敘述方法
馬克思的方法論體系包括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即最高層次,是馬克思研究經濟學的根本方法或哲學基礎,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這一根本方法,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從而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 第二層次是政治經濟學的特殊研究方法,即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邏輯方法。馬克思說:「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馬克思說的「抽象力」,就是指人腦的抽象思維能力。馬克思說的這種運用抽象力分析經濟形式的方法,就是邏輯方法。恩格斯認為,對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邏輯的方式是唯一適用的方式,有人把這種研究方法叫做辯證邏輯方法。馬克思的邏輯方法,是由一系列功能各異、相互聯系的具體方法構成的方法論體系,包括抽象和具體、簡單和復雜、整體和個體、內容和形式、本質和現象、一般和特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邏輯和歷史、分析和綜合、歸納和演繹、動態分析和靜態分析相統一的分析方法等。其中,抽象和具體的辯證方法或科學抽象法就是唯物辯證法的具體運用。馬克思的科學抽象方法,包括從具體到抽象和從抽象到具體這樣兩個辯證認識過程。它透過事物的錯綜復雜的具體現象和發展過程,經過科學分析揭示出內在本質聯系,從而達到對具體整體的理性的、規律性的認識。馬克思從紛繁復雜的資本主義經濟現象中抽象出商品這個細胞形式,對商品的內在屬性、外在形式做了周密的研究,然後逐步上升達到對資本主義經濟的整體認識。 第三層次是敘述方法,或說明方法,即建立科學范疇體系的方法,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馬克思說:「在形式上,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須充分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後,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這點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觀念地反映出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好象是一個先驗的結構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3~24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可見,由抽象范疇上升到具體范疇的過程,就是建立理論體系的過程。 總之,馬克思研究經濟學所採取的抽象分析方法,從具體到抽象,從復雜到簡單,最終做出反映經濟現象本質的抽象規定。而《資本論》的敘述方法與上述思維的行程正好相反,它是由本質到現象,由內容到形式,由抽象到具體,由簡單到復雜,最終由抽象的規定再重新回到具體的綜合。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敘述方法是思維活動的兩條道路。在第一條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在第二條道路上,抽象的規定在思維進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但是,前後兩個「具體」的含義有著本質的差別,前一個具體「是一個混沌的關於整體的表象」;後一個具體「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把它當作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的方式」。
『捌』 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一個社會現象或社會事件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發展、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主要表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變化與創新之上.那麼,應該如何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新形態呢?圍繞這一問題,我國學者展開了多方面的理論探討,以一些科研機構和重點大學為依託,已經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其一,注重馬克思思想與西方人文傳統的對話,著眼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比較研究,從中梳理馬克思思想的邏輯線索的理論特徵;其二,主張根據「第一手文獻」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重新進行翻譯和解讀,強調閱讀馬克思原始文本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從文本入手,才能真正釐清馬克思的思想內涵和內容實質;其三,強調現實問題研究的重要性,認為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對當代實踐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進行理論分析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重要途徑.
此外,還有一種觀點日益成為共識:中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必須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必須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和文化傳統,即要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原理,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原理必須堅持以研究實際問題為中心的原則,以實事求是為根本的研究方法.這不是一項文本梳理等案頭上的工作,不能靠摘引書本上的詞句抽象地演繹出體系,而是要深入到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爭取解放以及建設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分析和研究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哲學觀念.
很明顯,上述探索雖然在關注重心和研究策略上存在差異,但並不是互相排斥的,毋寧說是相互補充的.事實上,探索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是一項意義深遠的綜合性理論工程,可以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而不必拘泥於一種方式、一種思路.只有協同各種研究取向的思路,汲取國內外一切優秀文化的精華,反映時代的精神和實踐的要求,才能發展出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
二、目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研究的新進展
近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研究的熱點很多,如下幾個理論問題值得特別關註:
1.現代性問題.現代性毫無疑問是目前時代最重要的焦點性話題之一.在當代哲學界,西方許多著名思想家們關於啟蒙理性、工具理性、技術理性、意識形態、大眾文化、現代國家等問題的思考,實際上也都可以概括為現代性批判.相比之下,人們迄今為止對馬克思學說與現代性問題的關系闡發得並不充分,有必要認真探尋馬克思學說與現代性問題的內在關聯,特別是考察馬克思對於現代性問題的價值判斷.
在具體的研究中,有學者認為,馬克思對現代性進行了多維透視,用資本邏輯、歷史觀點、矛盾學說以及全球眼光看待現代性,構成了馬克思分析現代性問題的基本視角,馬克思關於現代性的基本立場對於當代中國社會現代性建構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也有學者把馬克思的異化理論視為一種現代性批判,認為馬克思對現代性的診斷是從經濟哲學這一特殊路徑出發的,他力圖從商品及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中揭示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真實的社會關系,他的資本理論和異化理論蘊含著現代性批判的巨大潛能和詮釋空間.亦有學者認為,以資本全球化為標志的現代社會是馬克思的歷史地平線,而馬克思的新世界觀則是現代性社會的哲學地平線.馬克思思想的出場既是對資本全球化歷史語境的現實批判,又是對現代性視域的一次大變革.還有學者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中汲取靈感,認為「現代性」是當前時代占據霸權地位的意識形態和主導話語,是現代人生存命運和現代社會基本構架最為重大的塑造力量.而馬克思生逢現代性的全盛時期,對現代性的理解、反省和批判是其畢生的思想主題,馬克思所確立的關於「現代性」的「發生學」、「病理學」和「未來學」是對「現代性命運」的系統而全方位的考察.還有學者具體探討了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所包含的現代性反思的三個維度,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深刻批判正是對現代性問題辯證的歷史的揚棄,他對啟蒙現代性意識形態的批判以及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超越了現代與後現代兩極對立思維,成為我們今天考察現代性命運最具洞察力的思想理論.
2.實踐論問題.實踐問題是一個歷久彌新的問題,近來實踐論問題研究的新角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關於理論與實踐關系的研究.人們常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那麼反過來,理論能否對實踐進行檢驗呢?對此有學者認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但在我國理論界和實際工作中,人們往往片面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從而忽視或不能全面理解理論對實踐的能動作用,因此,准確理解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復雜關系是我們的一項重要課題.其次是關於個體實踐與集體實踐的概念區分.有學者認為,盡管實踐是一個備受人們關注的概念,但長期以來,對於實踐活動形式,我國學術界卻沒有進行推進性研究.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個體是最為基本的行為單位,因而,承認以個體為主體的實踐形式(即個體實踐),與承認以集體為主體的實踐形式(即集體實踐)一樣,都具有邏輯上的合理性.再次是對實踐概念內涵的深度挖掘.有學者仔細考察了馬克思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資本論》中的實踐觀,提出結合西方自亞里士多德直至當代的哈貝馬斯、阿倫特以來的實踐概念的發展史,把對實踐的理解推進到更廣闊的思想內涵中去.還有學者從美學的角度對馬克思的實踐觀進行了探討.認為馬克思以實踐觀為立論基礎,將審美對象和主體的審美能力都看成是勞動實踐的歷史產物,強調人的感覺的解放,主張揚棄異化,追求全人類生活的高度自由,這種實踐觀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對此我們應該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重視.
3.價值論問題.價值論問題既與實踐觀有著密切聯系,同時又具有理論上的深度和高度.尤其是在社會高速發展、觀念日益更新的當代中國,價值論研究更是成為人們理解與解釋現實問題和人生意義的一種理論手段.因而,如何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為基礎,實現價值觀念的轉型和變革,始終是一個焦點問題.
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理論分支,價值論理論研究則聚焦於適合自身的研究方法的探討,以及基本理論問題的推進.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關於價值論思維方式的研究.有學者主張,價值思維是以人的生活實踐為基礎和依據的實踐思維,它要求置身於主體社會性、歷史性的現實生活實踐關系中進行思考,從而將生活實踐的結構、方式、形態和規則,提煉升華為具體的可操作的思維方式.與實體思維相對立,價值思維要求以人的生活實踐為基礎,在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的全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動態發展過程中,分析客體的存在、性質之於主體的意義,並系統、綜合、創造性地把握它們,在生活實踐中實現它們、變革它們.同時,價值思維又是一種屬人的、以主體尺度為根據的、多向度的個性化的主體性思維,它與傳統直觀形式的思維相對立,是一種辯證的動態的生成性、過程性、歷史性、批判性、否定性思維.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幾大理論成果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深入,充分研究中國發展道路中積累的「中國經驗」,從中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思想和命題,從而實現馬克思理論的中國化、當代化,是建構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必由之路.具體地說,近來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主要有三:
1.「科學發展觀」的理論說明.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經濟與社會迅猛發展的同時,一系列問題也突出出來:資源問題、環境問題越來越牽動人心,社會公正、社會穩定等社會問題也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政策取向,引起了學者們的熱烈討論.
有學者對歷史上的發展觀進行了系統的考察,明確區分了以國民經濟的增長為目標的單純「增長」與「發展」之間的界限.認為經濟增長僅對經濟而言,而發展的含義較廣,不僅包括經濟增長外,還包括社會狀況的改善和體制的進步;而「綜合發展觀」則注重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組織的關系,強調發展是包括經濟增長、政治民主、社會轉型、文化變遷、自然協調、生態平衡等方面的綜合.有學者則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為,唯物史觀關於社會歷史主體的理論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理論依據;唯物史觀關於社會有機體和社會結構的理論是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發展」的理論依據;唯物史觀關於人、社會對於自然界的依賴性和社會歷史連續性的觀點是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依據,總之,唯物史觀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而科學發展觀是唯物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應用和發展.還有學者把科學發展觀看作是對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發展評價尺度體系(生產力尺度、制度尺度、人的全面發展尺度)的豐富和發展,認為它構成社會發展評價尺度體系的理論基礎,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2.「和諧社會」目標的價值探討.如果說「科學發展觀」為中國社會的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的話,那麼,「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則更加具體地為建立一個更加幸福、公正、和諧、節約和充滿活力的全面小康社會提供了價值取向.
有學者認為,和諧社會是人類文明的最高理想,而在人類文明的演進歷程中,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文化類型對於和諧社會的理解各不相同.在當前,如何克服個人主義帶來的現代性局限和弊端成為建構和諧政治社會觀的阻礙和困境,以民主、法治和正義的方式作為實現個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相統一的現實途徑,無疑為解決這一難題並從而實現和諧社會的理想提供了有效的解決之道.有學者對社會的不和諧狀態進行了理論分析,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沖突理論是建立在社會實踐與生產理論、社會交換與社會結構理論基礎之上的.社會沖突表面上是人們在社會交換中一種對抗性行為和關系,但其根源在於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不平等.還有學者則把建構「和諧社會」的理論目標與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聯系起來,認為任何國家的國家機器都承擔著社會公共職能,而社會公共職能的基礎是一個民族的「共同利益」.國家雖然是階級矛盾的產物,但同時也是一個民族在生產勞動中、在生存和發展中構成的以經濟、政治和文化形式表現出來的相互依存關系的產生,意識形態的凝聚力既可以靠國家和暴力機器的維護,也可以依靠大眾意識的認同和承認,而「和諧社會」這一理念無疑代表了當代中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3.「以人為本」社會發展觀的哲學解釋.「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原則和基本要求.馬克思強調共產主義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則是在當代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補充和創新.
有學者認為,哲學的歸宿在於人,現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目標和歸宿.「以人為本」決策的提出不僅是當今中國社會的一種發展戰略,而且富於哲學家的意蘊和根據.有學者把馬克思唯物史觀與西方人本主義哲學進行了比較,認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應堅持以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為指導,而最根本的是把具體的、現實的人作為「本」.還有學者指出,人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人既是社會發展的積極創造者,又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受益者,既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動力,也是社會發展的結果和目的.以人為本的思維方式要求我們在認識和解決一切(經濟的或社會的)問題時,都要同與人(人的本質、需要、使命、尊嚴、權利)的利害關系聯系起來,把是否對人有利作為一切活動的根本出發點、最高評價尺度和最終歸宿.
我們認為,對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及其未來導向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規律性的說明與導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宗旨之所在,21世紀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將更加充分地體現這一風格.對於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問題的關鍵在於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釋與超越的雙重品格,既能夠從哲學的角度對復雜的社會現象予以客觀、全面的反映和合理的說明與解釋,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找到問題的關鍵,也能夠以一種反思性的態度對現實提出質疑,從而在對現實的審視與批判中提出未來發展的合理構想和價值取向.
『玖』 如何認識政治哲學研究方法與政治科學研究方法的不同
政治學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政治現象的過程中採用的原則、程序和技術手段。社會政治現象錯綜復雜,不同的研究者因受不同的哲學思想和世界觀的指導,在研究活動中所遵循的原則、程序和使用的技術手段互不相同,並由此形成不同的政治學理論和觀念。政治學研究方法不僅對政治學研究是重要的,對認識和判斷不同政治思想體系和政治學理論也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