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小學品德教學方法

小學品德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09 09:14:28

『壹』 對品德不良的小學生教育方法有哪些

學生不良品德行為產生的原因及教育措施
分析中學生不良品德行為產生的原因,探究糾正不良品德的措施,實現幫助、引導、教育學生健康發展的德育目的。 [關鍵詞] 不良品德 原因 簡析 措施 對中學生不良品德行為的產生很多老師都進行過大量的分析和研究,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在此,我也在自己從事的這幾年教育工作中不斷探究和借鑒的基礎上,就此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便於與同行磋商。
一、什麼是品德不良行為
1.品德不良行為的含義與類型
學生的不良品德行為是指學生個體或群體由錯誤道德意識支配的、嚴重違反道德規范、損害他人或集體利益的行為。它具有一貫性、嚴重性、有意性、傾向性等特點。
品德不良的學生可以分為一下四種類型:頑固型、隨流型、懺悔型、沖動型。
二、學生品德不良的成因簡析
(1)微觀社會環境中的消極影響
①家庭的不良影響
a.家庭結構不良因素的消極影響,包括家庭自然結構的破壞;家庭關系結構的破壞;家庭意識的不良和家長的不良性格等方面。
b.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消極影響。如父母教育不力,缺乏科學的教育管理方法
②學校教育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響

a.某些教師缺乏正確的教育思想,「自我中心傾向」嚴重,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 b.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互不溝通,互不配合,各行其是,削弱了教育的力量,甚至相互抵消。 c.有少數教師本身缺乏師德,或者品德不良,給學生帶來了直接的不良影響。 d.有些學校破牆開店,教師經商,嚴重干擾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破壞了學校里的學習氣氛,對學生的品德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 e.學校的各種壓力,常會引起學生過度的焦慮與挫折,從而產生不良行為。 f.有些教師對學生或家長的要求過高、過嚴、過急,而忽視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忽視他們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嚴,無節制地加大他們的精神壓力,以至造成他們的對抗心理而產生不良行為。 ③社會環境中消極因素的不良影響 a.社會上各種錯誤的思想、不良風氣、社會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響; b.社會上具有各種惡習的人的影響,尤其是壞人的教唆; c.學生群體亞文化與小夥伴的不良影響等。(2)學生不良行為的主觀原因①中學生的一般心理特點 a.他們正處在迅速社會化階段,未定型、可塑性大; b.他們自我意識能力差,因而抗腐蝕能力差,容易受到外部條件的誘惑和熏染; c.他們既有獨立自主的強烈願望,又樂意成群結隊; d.他們重感情、易激動。②不良行為者的主觀原因
a.錯誤的道德觀念,被強烈的個人慾望所驅使。很多學生的不良行為是由於道德上的無知,分不清什麼是善與惡,什麼是美與丑,頭腦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指導所致。 b.異常的情緒表現。經常遭受挫折,導致學生以不良行為對付焦慮。他們對社會上的一切逐漸形成了一種冷漠懷疑和焦慮不安的心理,對自己的前途也失去了信心,他們常以反抗、搗亂、抵觸等行為來對付心中的失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品德。 c.明顯的意志薄弱,道德觀念不能戰勝不合理的個人需要。有的學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當道德觀念與個人慾望發生矛盾時,不能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念去戰勝強烈的個人慾望,也會產生不道德行為。 d.不良行為習慣的作用。不良行為習慣是不合道德要求的行為方式在多次僥幸得逞的情況下形成的。它常常使學生不知不覺的採取類似行為,這種壞習慣的維持所產生的愉快情緒體驗又加強了類似的行為習慣。 三、學生不良品德的教育措施 品德不良學生雖然犯有道德過錯,但並不是不可糾正的,應該看到青少年的思想還不定型,可塑性很大,在有害的影響下可變壞,在有利的條件下可變好,我們要採取符合其心理活動規律及心理特點的教育措施,滿懷熱情地去關懷和引導他們。 實踐證明,品德不良學生的行為是完全可以得到糾正或改變的。針對學生的問題,我認為矯正學生品德不良行為的措施有: (一)創設良好的道德環境,消除疑懼心理。品德不良的學生因常受到教師的斥責,對同學們存在戒心和敵意,認為教師和同學輕視自己、厭惡自己,常以一種沉默、迴避、懷疑或粗暴無禮的態度對待老師和同學,處於這種心理狀態下,教育是很難奏效的。因此,為了使他們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須先解除顧慮,擺脫消極的態度。為此,應設法改善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首先,教師應帶頭真心實意地尊重、關
心和愛護這些學生,只有用火熱真摯的心感化他們,使他們從實際感受中相信教師的誠意,把教師當作知心人,接受教育的時機才會到來。其次,教師還要教育集體正確對待和熱情幫助這些學生。教師應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使他們感受到被集體接納的溫暖,使他們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和尊嚴。當這些學生體察到教師的善意,體驗到集體溫暖,他們才會消除對立情緒,增強對他人的信任感,樂於接近教師,接受指導,樂於參與集體活動並從中受益。 (二)善於發現積極因素,揚善救失。善於利用學生的積極因素,幫助他們揚長避短,擇善去惡,使其具備克服缺點或錯誤內在精神力量,這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抓住他們在各項活動中表現出的「閃光點」作為轉變的突破口,成功地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況,激發其前進的信心和力量,使其逐步由品德不良變成品德優良。 (三)抓住轉變時機,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轉化。品德不良學生的轉變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是舊質不斷更新、新質逐漸積累的過程。如何抓住醒悟和轉變的關鍵時機,促使他們向好的方向轉化,這對轉變品德不良學生有決定性的意義。學生犯錯誤後,感到繼續堅持錯誤的危險性,開始有了改正錯誤的願望,這就是醒悟。這時教師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是很重要的。所謂轉變,是指學生開始在行動上有了改正錯誤的表現,這時學生一心希望做出個樣子給大家看看,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和贊揚。學生此時對老師的態度很敏感,教師對他們哪怕很微小的進步的肯定、表揚、鼓勵,會進一步激起他們前進的熱情和信心,並使其正確的行為不斷地強化而鞏固下來,這時若採取視若無睹的態度,就會扼殺他們的上進心,使他們重犯舊錯。學生進步過程中出現反復是正常現象,由於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的進步往往是迂迴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學生一旦出現反復,往往心理緊張、思想壓力大,認為再不會得到尊重和信任。這時教師絕不能表現出厭煩情緒或放棄教育,要正確地分析學生反復的原因,並在反復中尋找
積極因素,堅持不懈地做工作。學生的行為不再出現反復和動搖。就進入鞏固期,這時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形成,也開始獲得了同學們的信任,自己體驗到變好了的快樂。但仍不能放鬆對他們的教育,要鼓勵其再接再厲,防止出現滿足現狀的心理,應進一步提出相應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良好的品德不斷完善和鞏固下來,成為穩定的個性特徵。 (四)提供範例,增強是非感。品德不良學生是非觀念差,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因此,要從根本上轉變其品德不良行為,必須設法增強他們的是非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進行說理教育、組織正確輿論、嚴格要求、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正面教育、以獎勵表揚為主、獎懲分明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適當的時間讓他們懂得進步絕不是為了個人,而是要實現社會、時代對青年一代的期望,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個辦法使用得好,就可使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從而教育他們去改變現狀,不斷要求進步。 (五)通過實踐活動使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養成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品德不良學生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言行不一、反復性大、易於動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育的重點只是放在一般道德認識的教育上,忽視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在客觀上就可能會繼續助長認識和行為之間的脫節,甚至使學生因長期看不到自己行為的進步而喪失前進的信心。行為訓練既可以通過集體活動來進行,也可結合日常生活,隨時把道德要求與日常行為方式緊密結合,促使他們產生與道德動機相一致的行為效果。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個復雜過程,在此過程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貫性是重要保證。因此為創造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條件,還應統一學生、家庭及有關方面的認識,組成一個統一的教育督促網,在校由教師、班集體負責督促、檢查,在家中由家長督促檢查,通過這樣的組織,保證學生能始終按規定的道德要
a.某些教師缺乏正確的教育思想,「自我中心傾向」嚴重,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 b.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互不溝通,互不配合,各行其是,削弱了教育的力量,甚至相互抵消。 c.有少數教師本身缺乏師德,或者品德不良,給學生帶來了直接的不良影響。 d.有些學校破牆開店,教師經商,嚴重干擾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破壞了學校里的學習氣氛,對學生的品德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 e.學校的各種壓力,常會引起學生過度的焦慮與挫折,從而產生不良行為。 f.有些教師對學生或家長的要求過高、過嚴、過急,而忽視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忽視他們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嚴,無節制地加大他們的精神壓力,以至造成他們的對抗心理而產生不良行為。 ③社會環境中消極因素的不良影響 a.社會上各種錯誤的思想、不良風氣、社會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響; b.社會上具有各種惡習的人的影響,尤其是壞人的教唆; c.學生群體亞文化與小夥伴的不良影響等。(2)學生不良行為的主觀原因①中學生的一般心理特點 a.他們正處在迅速社會化階段,未定型、可塑性大; b.他們自我意識能力差,因而抗腐蝕能力差,容易受到外部條件的誘惑和熏染; c.他們既有獨立自主的強烈願望,又樂意成群結隊; d.他們重感情、易激動。②不良行為者的主觀原因
a.錯誤的道德觀念,被強烈的個人慾望所驅使。很多學生的不良行為是由於道德上的無知,分不清什麼是善與惡,什麼是美與丑,頭腦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指導所致。 b.異常的情緒表現。經常遭受挫折,導致學生以不良行為對付焦慮。他們對社會上的一切逐漸形成了一種冷漠懷疑和焦慮不安的心理,對自己的前途也失去了信心,他們常以反抗、搗亂、抵觸等行為來對付心中的失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品德。 c.明顯的意志薄弱,道德觀念不能戰勝不合理的個人需要。有的學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當道德觀念與個人慾望發生矛盾時,不能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念去戰勝強烈的個人慾望,也會產生不道德行為。 d.不良行為習慣的作用。不良行為習慣是不合道德要求的行為方式在多次僥幸得逞的情況下形成的。它常常使學生不知不覺的採取類似行為,這種壞習慣的維持所產生的愉快情緒體驗又加強了類似的行為習慣。 三、學生不良品德的教育措施 品德不良學生雖然犯有道德過錯,但並不是不可糾正的,應該看到青少年的思想還不定型,可塑性很大,在有害的影響下可變壞,在有利的條件下可變好,我們要採取符合其心理活動規律及心理特點的教育措施,滿懷熱情地去關懷和引導他們。 實踐證明,品德不良學生的行為是完全可以得到糾正或改變的。針對學生的問題,我認為矯正學生品德不良行為的措施有: (一)創設良好的道德環境,消除疑懼心理。品德不良的學生因常受到教師的斥責,對同學們存在戒心和敵意,認為教師和同學輕視自己、厭惡自己,常以一種沉默、迴避、懷疑或粗暴無禮的態度對待老師和同學,處於這種心理狀態下,教育是很難奏效的。因此,為了使他們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須先解除顧慮,擺脫消極的態度。為此,應設法改善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首先,教師應帶頭真心實意地尊重、關
心和愛護這些學生,只有用火熱真摯的心感化他們,使他們從實際感受中相信教師的誠意,把教師當作知心人,接受教育的時機才會到來。其次,教師還要教育集體正確對待和熱情幫助這些學生。教師應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使他們感受到被集體接納的溫暖,使他們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和尊嚴。當這些學生體察到教師的善意,體驗到集體溫暖,他們才會消除對立情緒,增強對他人的信任感,樂於接近教師,接受指導,樂於參與集體活動並從中受益。 (二)善於發現積極因素,揚善救失。善於利用學生的積極因素,幫助他們揚長避短,擇善去惡,使其具備克服缺點或錯誤內在精神力量,這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抓住他們在各項活動中表現出的「閃光點」作為轉變的突破口,成功地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況,激發其前進的信心和力量,使其逐步由品德不良變成品德優良。 (三)抓住轉變時機,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轉化。品德不良學生的轉變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是舊質不斷更新、新質逐漸積累的過程。如何抓住醒悟和轉變的關鍵時機,促使他們向好的方向轉化,這對轉變品德不良學生有決定性的意義。學生犯錯誤後,感到繼續堅持錯誤的危險性,開始有了改正錯誤的願望,這就是醒悟。這時教師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是很重要的。所謂轉變,是指學生開始在行動上有了改正錯誤的表現,這時學生一心希望做出個樣子給大家看看,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和贊揚。學生此時對老師的態度很敏感,教師對他們哪怕很微小的進步的肯定、表揚、鼓勵,會進一步激起他們前進的熱情和信心,並使其正確的行為不斷地強化而鞏固下來,這時若採取視若無睹的態度,就會扼殺他們的上進心,使他們重犯舊錯。學生進步過程中出現反復是正常現象,由於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的進步往往是迂迴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學生一旦出現反復,往往心理緊張、思想壓力大,認為再不會得到尊重和信任。這時教師絕不能表現出厭煩情緒或放棄教育,要正確地分析學生反復的原因,並在反復中尋找
積極因素,堅持不懈地做工作。學生的行為不再出現反復和動搖。就進入鞏固期,這時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形成,也開始獲得了同學們的信任,自己體驗到變好了的快樂。但仍不能放鬆對他們的教育,要鼓勵其再接再厲,防止出現滿足現狀的心理,應進一步提出相應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良好的品德不斷完善和鞏固下來,成為穩定的個性特徵。 (四)提供範例,增強是非感。品德不良學生是非觀念差,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因此,要從根本上轉變其品德不良行為,必須設法增強他們的是非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進行說理教育、組織正確輿論、嚴格要求、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正面教育、以獎勵表揚為主、獎懲分明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適當的時間讓他們懂得進步絕不是為了個人,而是要實現社會、時代對青年一代的期望,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個辦法使用得好,就可使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從而教育他們去改變現狀,不斷要求進步。 (五)通過實踐活動使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養成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品德不良學生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言行不一、反復性大、易於動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育的重點只是放在一般道德認識的教育上,忽視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在客觀上就可能會繼續助長認識和行為之間的脫節,甚至使學生因長期看不到自己行為的進步而喪失前進的信心。行為訓練既可以通過集體活動來進行,也可結合日常生活,隨時把道德要求與日常行為方式緊密結合,促使他們產生與道德動機相一致的行為效果。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個復雜過程,在此過程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貫性是重要保證。因此為創造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條件,還應統一學生、家庭及有關方面的認識,組成一個統一的教育督促網,在校由教師、班集體負責督促、檢查,在家中由家長督促檢查,通過這樣的組織,保證學生能始終按規定的道德要
求和行為方式行動,行為效果的好壞,都能及時得到肯定與否定的評價。 (六)鍛煉與誘因做斗爭的意志力,鞏固良好的行為習慣。要使品德不良的學生向好的方面轉化,既要改變錯誤觀念,又要有效地控制外部誘因的影響,引導他們與誘因斷絕聯系,鍛煉與誘因作斗爭的能力。在矯正的初期,當新的行為習慣還不夠鞏固、舊的不良行為習慣仍有潛在力量的情況下,讓這些學生避開有關誘因是有益的,可以避免引起「舊病復發」。但根本的辦法是使他們增強在面對各種誘因時都不受影響而堅持正確方向的能力。這樣在新的動機和新的行為習慣已初步形成的時候,可給予他們與誘因接近的機會以鍛煉與誘因作斗爭的意志力,並在鍛煉意志的過程中形成和鞏固新的行為習慣。 總之,學生的錯誤行為和不良品德,由於年齡、個性及事情的性質與嚴重程度不同,其行為的表現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為了有效地解決具體對象的具體問題,應該採取多樣而靈活的教育措施,力戒千篇一律和形式主義,這樣才能有效地矯正中學生的不良品德行為。

『貳』 如何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

一、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要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教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二是教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教師素質,必須扎扎實實地做到下面兩點.
1.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隨著深化改革的發展,政治理論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不能滿足於學歷達標和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展的需要.
2.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水平.教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為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身立
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激勵學生,引導學生.
二、改進教法,實施素質教育,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思想品德課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教學,根據《中、小學德育大綱》中規定:「思想品德課是向學生較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課程.」要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社會主義建設基礎理論知識,必須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改進教法,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唯有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教學中,運用「讀、議、講、練」的教學方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讀」是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的好方法.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提高閱讀質量.「議」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方式.教師要確定好主題,明確議題,開拓思維,適時引導,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如在講《集體力量大》一課,有關螞蟻王國得探子報告的消息後的一段情節,就可以讓學生以小品的形
式,各扮演其中的一個角色,進行親身體驗.學生有如身臨其境之感,充分體會集體的力量大,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辦好事
情,取得勝利.這樣,就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接愛了集體主義思想的教育.「講」是教師對關鍵問題的點撥.教師對重點知識應給予精講,及時進行釋疑解惑.「練」是知識鞏固、培養能力的重要環節.老師應引導學生對教學效果及時反饋,及時查缺補漏.
三、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讓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
理論聯系實際,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思想品德課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在社會教育的大環境中,使學生理解、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去認識社會、適應社會,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請進來」.
「走出去」就是要根據課題的需要,組織學生到工廠參觀訪問,到農村調查采訪,通過到社會訪問調查,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進一步認識社會、了解社會,進而融入社會.
「請進來」,主要是根據教學內容或學生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邀請有關人士來校作專題講座.如:組織時事政治報告
會,幫助學生對國際國內發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問題進行比較全面了解,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還可以邀請校外輔導員、公安、司法部門人士來校作法律知識講座,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鞏固和理解,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
水平.
四、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中考思想品德考試方式的改變
(即原來的閉卷考試改為現在的全開卷考試),有的老師和學生
家長就認為,思想政治學科的教學由原來死記硬背變為現在連記都不用記了,老師上課只要勾勾劃劃,考試時替學生准備好充足的材料,學生只要把資料、書籍帶全、就萬事大吉了.開卷考試確實減少了大量死記硬背的內容,但並不意味著降低了對學生
的要求,相反,為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試題增加了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力度,提高了對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考查.在考試中要想回答好開放性試題,必須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敏銳的洞察力,廣博的知識,能夠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以及有條理地表達問題的能力.所以,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如果不注重理解、不注重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不開展實踐活動、不拓展知識面,考試中要想回答好開放性試題、綜合性試題,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開卷考試並不是降低了對學生的要求,而是提高了對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要求,教師應在方法觀念上對學生進行輔導.如何進行輔導?第一,引導學生切實轉變觀念.通過一定的題型訓練,使他們懂得開卷考試並非降低了要求.相反,必須加強對知識、能力、覺悟的有機統一,能初步應用所學知識,聯系社會生活以及自己的思想、行為、校園生活等實際來分析說明問題,並且能有條理清楚地表達、敘述和論證問題等.第二,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是一個人行為的集中表現,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培養各方面的品質和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因此,在思想品德的學習中,為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目標,培養和提高能力,必須做到:①課前做好預習,自擬課文內容提要;②認真聽課,聽課中大膽質疑,並輔導他們做好聽課筆記;③課後進行歸納整理,學會綜合運用圖表法、比較法、邏輯推理、歸納等方法.第三,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還應注意關心時事、社會熱點,把它與所學知識相聯系進行分析,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加強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是中、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應努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以使他們適應知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叄』 如何做好小學思想品德老師

然而,由於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論教育,對於小學生來講,內容顯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對小學生進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課教師應該思考也應解決好的重要問題。 小學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課余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靈活應用,充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做好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 1、發揮民主,讓學生自己討論。這種方法是講課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圍繞本課的主題進行討論,從而完成激情——明理——導行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在設計、引導討論時,要掌握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層次性原則;要注意引導學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則事理不明;要注重貫穿激情——明理——導行的全過程,堅持知行合一觀;要充分發揮教學民主,讓學生各抒己見,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錯誤的意見也要讓他們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民主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2、創設教學情景。教師根據課本,設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創設特定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情理交融,從而加深對道德觀念的理解。運用這一方法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師生的特點選擇情景類型,如畫面再現、音樂渲染、實物演示、生活顯示、語言描述等等不同類型的情景。設計情景要有新穎性,使學生喜聞樂見或引發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當學生離開情境同樣可以有效地學習時,就沒有必要給學生創設情境進行教學。 3、樹立榜樣法。小學生具有強烈的模仿意識,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根據教學目標,以領袖人物和英雄模範或者周邊的朋友同學為典型,分析他們所具有的高貴品質和產生高貴品質的原因。通過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觀念具體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學生感到可親、可信、可學。運用典型分析法必須注意選擇典型,根據教學目標來確定選擇什麼樣的典型,也就是說要注意典型選擇的針對性和突出性。學習典型的目的在於見行動,引導學生的踐行。如學習邱少雲是為了讓學生養成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上完課之後要經常讓學生檢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覺遵守紀律,這樣才能收到實效。 總之,小學思想品德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所以,教師應該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充滿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小學生在活動中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可以組織學生掃烈士墓,聽英雄事跡,以此來培養同學們為國爭光,報效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他們的鬥志,使他們從小就樹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和遠大的理想。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既要把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學生暴露出來的思想、觀點和行為,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指導,還要指出今後應怎樣用學習的道理去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樣即能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又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的道理、觀點去聯系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析認識問題,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為小學生進一步全面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肆』 小學二年級品德與生活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教學中論題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准,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本學期的品德與生活,教學目標是初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教育學生遵守紀律,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保護環境,愛惜資源;使學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社會常識;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我注意把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幫助兒童展開活動。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中我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系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朴,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伍』 如何在小學品德課中提高課堂有效性的策略

一、在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時候存在的主要問題
實行新課改之後,品德與社會教材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課本內容以及形式都更好的和學生的生活結合在一起,這對於教學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在實際教學的時候依舊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導致了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效率非常低下,經過研究發現問題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實行新課改之後,部分老師並沒有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無法滿足新課改的需要,在教學的時候依舊沒有認識到品德與社會這個課程的重要性,還是採用以往落後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對學生進行灌輸,沒有很好地利用教材,這也導致了課堂效率非常的低下;其次,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依舊是被動地進行知識的學習,沒有真正的對教學進行探索和實踐,無法將這門課程的實踐性體現出來,這也直接導致了課堂效率的低下。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的策略
(一)老師應該全面的對課程目標進行把握
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根據新課改的相關標准進行,將學生的發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目標的設定。在制定目標的時候絕對不能制定那些假、大、空的目標,必須提高目標的針對性和層次性。並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都是應該貫穿其中的,無論是課前活動、課後活動還是教學活動的開展都必須根據目標進行。老師在把握教學目標的時候也必須更加地全面,並對其更好地進行落實。在教學的時候,也應該改變教學方法,重視學生能力、態度、情感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
(二)聯系學生的生活進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興趣
老師在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時候必須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利用學生的經驗,更好地進行教學,這樣能夠讓學生真正地認識到,這門課程在生活中是有用的,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才能夠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社會經驗,形成的價值觀也會更加的規范。此外,老師還應該有意識的將一些校外資源引進到教學中來,讓兒童更好地走出學校,到社會上進行實踐,這對於學生的實踐能力、知識增長以及眼界開闊都是非常有用的。
(三)進行課程資源的挖掘,讓教學內容更加的豐富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本身便是比較開放的,老師應該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資源的挖掘,認真鑽研,真正地了解教材,並在這個基礎上確定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在教學的時候將其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更好地結合在一起,重視和學生有關的教學資源的挖掘,這樣品德與社會教學內容便會更加的豐富。此外老師還應該重視民族精神、文明行為以及誠實守信等方面內容的教學。對於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質疑或者提出的一些問題,應該認真地解答,絕對不能出現不耐煩的情況。
(四)做好教學設計,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
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應該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進行,對教學過程進行精心的設計,選擇靈活的方式進行教學。老師在教學的時候還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有針對性地使用合作學習、體驗式學習以及社會實踐等方式,進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產生對這個科目的興趣,並運用到生活中去。此外,老師還應該有意識的將這門課程的教學和其他學科教學、課外活動、社會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結合在一起,將老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保證教學氛圍的和諧。
(五)根據教學情況進行評價體系的建立
以往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過度地重視了學生的分數,忽視學生能力的提高,這種評價體系已經無法滿足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需要,所以必須根據實際的情況建立新的評價體系。
1、評價體系的激勵性應該比較突出
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適當地運用賞識教育的辦法,善於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些閃光點,並給學生適當的鼓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其更好地進步。
2、老師應該運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
老師在評價的時候應該摒棄以往落後的方式,將動作、表情、語言等方式利用起來,給學生更多的鼓勵。
3、評價的內容以及標准應該多元化
老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應該重視學生能力的提高、情感態度的變化以及價值觀的變化等,並對學生進行綜合的評價。
4、評價主體多元化
在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時候,不應該再僅僅由老師進行評價,這門課程是比較特殊的,老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評、讓家長進行評價,並將多方面的評價綜合在一起。
做好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是符合教育發展和學生發展的,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必須進行教學觀念的改變,轉變教學辦法和策略,並根據課本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中來,這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真正提高.

『陸』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學階段是兒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觸社會,了解生活,學習知識的新階段,同時也是他們的基本道德觀念、基礎心理素質開始形成的階段。在這個時期,兒童的身心發育速度很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亦很強,所以思想品德教育,會對兒童今後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一個人從小的思想品德會長遠地起作用,甚至會影響一生。作為教師,要引導好、培養教育好每一個學生,應該率先垂範,為人師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諧的語言、規范的行為和真摯的情感去影響、啟迪、塑造每一位學生,那我們的學生將沐浴在師德無限魅力的陽光雨露中健康地、快樂地成長。
一、在教學中用愛心魅力潤育學生
實踐證明,愛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方法,也是滋潤人心的巨大力量。在商品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商品經濟的浪潮對小學生品德的形成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教師真摯、純潔、無私、高尚的愛能產生巨大的號召力、推動力,可以激勵學生的上進心和自信心,促進學生智力和個性的健康成長,還可以抵禦這種負面影響。同時對小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把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選取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符合當代少年兒童德育目標和德育發展方向的內容。
二、在生活中用行為魅力影響學生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永遠是教師的主題。教師的每一個行動都是給學生無言的教育。
學校的全體教師都應注意對學生的養成教育,教師應為人師表,言談舉止、衣著住行,都應起到表率,因為在小學生的眼裡,自己的老師是神聖的,教師的舉止經常滲透於孩子的言行,所以教師平時面對學生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體力行,身教重於言教,平時教師走進學校、教室,一發現地面有廢紙、垃圾就自覺拾起扔到垃圾箱里,扶正學生弄歪的課桌椅等,久而久之,學生受到的影響也都會自覺堅持學習。記得有一位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內涵,大道理小行為。」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光動嘴去說服教育學生,更多的時候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塑造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教師自身的表率讓學生受到教育,使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自覺樹立起尊敬市長、勤奮好學、積極上進的品格觀念。
三、重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溝通
小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長的搖籃,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家庭環境會給孩子人格的形成烙下難以磨滅的烙印,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也是他們終身的教授,在人一生的教育中,家庭教育處於初始和基礎的地位。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覺中忽視了德行的教育,「重智輕德」成為家庭教育的普遍問題。學校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的科學引導,積極開辦家長學校,舉辦知識講座。並與家長相互之間及時溝通信息,交換意見,形成協調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體現教育的整體性。
總而言之,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需要學生自身的長期努力和教師不斷的督促引導及家長的積極配合。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必須持之以恆,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經年累月,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柒』 怎樣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上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1、講述故事。 愛聽故事是小學生的天性之一。教師要利用這一特點積極為課堂教學服務,通過繪聲繪色地講述,吸引學生,導入新課。
2、音樂渲染。 針對小學生無意注意佔絕對優勢,容易被新異的刺激吸引這一特點,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樂導入新課,能很快地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如教學《快樂的「六一」》一課時,教師一開始就播放《快樂的節日》的歌曲讓學生欣賞,讓學生跟唱,在學生受到美妙的歌曲感染之後,情緒高漲,教師再順勢揭示課題。
二、回顧生活,提高課堂教學

『捌』 如何改進當前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學方法

教師們普遍憂心今天的孩子思想好像缺乏什麼?社會的、家庭的負面影響又太多,在當前形勢下,小學德育課堂教學任重而道遠。教學方法的改進,重在教師自己用心揣摩,相信您用心了,一定能找到好辦法,祝您愉快!

『玖』 如何把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貼近生活

一、創新教學方式,豐富生活情境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正因為如此,要構建高效小學思想品德課堂,實現教學目標,就需要小學思想品德教師既關注知識的口傳心授,又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創新,創設生活教學情境,實現小學思想品德理論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在生活化教學情境中思考與學踐,以真實的情感體驗或場景體會增進對知識點的理解,從而學得所感、學有所用。因此,小學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教學引導者的作用,從高高在上的講台上走入學生之間,以指導者與合作者的雙重身份與學生交流、合作,共同打造生活化教學場景,並藉助學生對真實環境的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並最終運用於實踐之中。如《我的角色與責任》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畫出關系圖譜,引導學生以角色劃分方式將日常生活中的關系以圖譜進行展示,並幫助學生了解每個角色在關系網中的不同分工。隨著新課改不斷推進,小學思想品德教學還要創新教學手段,關注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意識形態。

二、聯系生活實際,引發學習興趣

品德教育的內容、形式只有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聯系兒童生活的實際,才能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在設計《寒假生活交流會》的活動時,老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營造開放、寬松、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們在開放式活動中充分去體驗、去感悟、去獲取。設計了小記者的采訪,讓學生邊回憶寒假做過的事情,感受其他同學的快樂之事,又能把自己有趣、得意以及自豪的事一一道盡,暢所欲言。

贊可夫說過:「掌握知識,與其說是靠多次重復,不如說靠理解,靠內部的誘因,靠學生情緒狀態而達到的。」學生在課堂上明白的道理,還應回歸到生活中,進行體驗,從而使之真正成為學生內在的道德修養。小記者的采訪激起學生把寒假經歷過的事盡情與人分享的願望和樂趣,不像老師直直板板問寒假發生的事那麼枯燥,真是有創意的想法與做法。

閱讀全文

與小學品德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oppo手機hd怎麼關閉兩種方法 瀏覽:500
高精度電阻測量方法 瀏覽:419
手機卡頓流量解決方法 瀏覽:614
簡單小吊燈的製作方法 瀏覽:417
物聯卡使用方法 瀏覽:88
千秋架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654
病毒培養方法和技巧 瀏覽:160
冬天生菜種植時間和方法 瀏覽:686
絕緣電阻檢測方法 瀏覽:475
椴樹蜂蜜的食用方法 瀏覽:524
污水裡臭氧檢測用什麼方法 瀏覽:463
石膏三相分析測定標准方法 瀏覽:892
超凡先鋒訓練方法 瀏覽:159
小兒發燒快速退燒推腳掌方法 瀏覽:718
古詩鑒賞的抒情方法有哪些 瀏覽:67
檢測年齡最准確的方法 瀏覽:87
粉色翡翠鑒別最簡單方法 瀏覽:589
膀手擊肋的正確方法 瀏覽:414
超市裡買的玉米食用方法 瀏覽:980
如何播種小麥傳統方法 瀏覽: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