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寫論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寫論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09 08:28:47

① 論文的研究方法一欄該怎麼

論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調查法

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

2、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3、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和控制性。

4、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

5、實證研究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② 寫論文時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實證研究(Empirical Research)是與規范研究相對的概念,是社會科學領域的一種基本研究範式,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實證研究注重從大量的經驗事實中通過科學歸納,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或規律。如果把規范研究理解為進行演繹分析,形成對於「應該是什麼」問題的回答,那麼實證研究則主要通過歸納分析來探索和回答「是什麼」的問題。

實證和規范,兩種研究方法各有特點也各有優劣,適用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各不相同,研究步驟和研究目標自然也不一樣。但以我的觀察,國內社科科研領域的實證研究正在崛起。

比如說,我在中國知網進行文獻篇名檢索,以「實證」作為關鍵詞(對,這是一個非常初級的檢索了,不要笑),可以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發表「實證」文獻成果數量的趨勢如下圖所示。

我發現,有越來越多的文獻採用了實證研究方法,並且把「實證」這兩個字直接就寫在了文獻的篇名中——這意味著,實證研究已經成為這些文獻的重要學術增量而存在,帶著妥妥地傲嬌感。我驕傲!

比如我,話說那是十年前了,讀博之後發表的第一篇CSSCI期刊論文,就是在一個極不嚴格的意義上運用了實證研究的方法。論文的題目如下圖所示,是這樣滴滴滴嘀嗒嘀嗒嘀——

其實回過頭看,我的這篇論文寫得非常粗糙,從樣本選取到統計數據分析,各個環節,基本都停留在侮辱實證研究方法的層面……然鵝額餓,你能相信嗎,這個研究方法本身還就真的成為論文最(唯)大(一)的亮點了,贏得了期刊編輯的青睞。

③ 論文撰寫有哪些研究方法和手段

研究生寫論文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研究生發表論文是非常常見的也是必須的一件事,但是很多研究生初次接觸論文的時候難免會出很多錯誤導致投稿難。那麼研究生在寫論文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本文總結了如下一些技巧。
1、 注意語言表達
雖然科研論文可以說是對他人「講故事」。但與一般的故事不同之處,個人認為,主要在於邏輯性與連貫性。表達方式應以順敘為佳,不宜像詩歌、散文、小說之類的文藝作品,使用倒敘、插敘等手法。
內容詳略得當。該簡略之處就要言簡意賅,該詳盡之處就要清晰全面,不要寫成「流水賬」,也不要寫成「意識流」。
結構要合理。可以按「提出問題(立論)→分析問題(討論)→解決問題(結論)」的總體思路來謀篇布局。摘要、正文和結論的相關內容,要前後呼應。
語言通俗易懂。論文是給別人看的,不要認為自己知道的,別人就一定知道。要使用書面語言,避免使用網路語言。語句長短合適,少用累贅的長句與跳躍的短句。
遣詞要恰當得體。比如,「推測」、「推斷」與「推定」,語氣是有所不同的(在英文文獻中,常用的是suggest、indicate、maybe之類「容他性」的詞語)。注意錯別字。避免因一時的疏忽大意,而留下缺憾。比如,將「風雲二號」寫成「風韻二號」,「碳酸鹽」寫成「碳酸岩」。一字之差,天壤之別。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不要分號與頓號不分,一「逗(號)」到底等。
建議同學們在閑暇時,可以多看看漢語言工具書。同時,也呼籲素質教育階段,要切實重視母語—漢語的教學質量。
2、數據、術語嚴謹規范
嚴謹規范,是科研論文的主要特徵之一。
數據分析,避免「張冠李戴」。對數據進行判別時,不要將屬性為A的對象,用B作為參照標准。計量單位,要符合國家標准或者相關行業規范。
注意有效數字的取捨。並不是小數點之後位數越多就越精確,而是要與獲得數據的方法手段結合起來。比如,利用一台精度為5%的儀器進行觀測,數據應寫成「19」,而不是「19.2」。
不能簡單地照搬儀器報出值。高於檢測上限、或低於檢測下限的數據,應該用「>檢測限」、「<檢測限」、「未檢出」或相應的英文縮寫等表示。
標注要詳實。比如,采樣位置圖,應該有比例尺、方位、坐標、圖例及說明等參數。圖版中使用專業符號、代碼表示對象時,應該附註相應的文字說明。

④ 畢業論文中的研究方法該怎麼寫啊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1、研究什麼?——怎樣確定研究課題
一切科學研究始於問題——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則就不是研究);進步與成果即成長。
教育科研課題主要來源於兩大方面:
A.實踐來源——客觀存在的或潛在的教育實際問題,教育教學實踐本身存在的問題。
教育教學與其外部的矛盾(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校、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社會發展)。
B.理論來源——現有教育理論所揭示的問題以及理論體系中的空白和矛盾點(例如《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產生的過程)

2、怎樣進行研究課題的論證?

我們既然已選定了一個課題,我們就必須對這個課題的所有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了解這個課題目前在國外、國內的研究情況,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了解這一課題所屬的理論體系等等。對課題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少走彎路,確立研究的主攻方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怎樣對一個課題進行論證呢?論證一個課題主要是弄清如下幾個問題:
A.所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性質和類型的問題?
B.要研究的問題具有什麼現實意義?它的理論價值(即在理論上預計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問題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麼?
D.要研究的問題所應具備的條件分析。
E.課題研究的策略和步驟如何
F.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現形式有哪些?

3、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觀察法 ⑵ 調查法 ⑶ 測驗法 ⑷ 行動研究法 ⑸ 文獻法 ⑹ 經驗總結法 ⑺ 個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實驗法(在一個課題研究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會用到兩種以上方法)
3.1 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3.1.1 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
3.1.2 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
3.1.3 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
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
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3.1.4 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3.1.5 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
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
3.1.6 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
3.1.7 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
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3.2 調查法 :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3.3 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
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3.4 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
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
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一)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
(三)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四)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五)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 分利用錄象、錄音等現代化手段。

總結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及其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3.5 經驗總結法:

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要注意經驗的 先 進 性(觀念必須更新)
二、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三、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
四、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3.6 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3.7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
個案研究中,原始的資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也可能通過對某個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說,進而產生新的研究課題或教改實驗。

觀察或追蹤一個人、幾個人、一個團體、一節課……的過程,時間可長可短,依需要而定,進行分析概括,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規律性的結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少,研究規模也較小;同時個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沒有控制的自然狀態中進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時間內突擊完成。所以,個案研究就特別適合教師的研究。教師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或一類學生,結合教學、教育工作實踐進行研究。對於每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總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對象,而且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處理,不影響正常的教育活動)。
3.8 案例研究法:

什麼是「案例」?中外學者尚無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⑤ 論文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01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通常指通過書面或口頭回答問題的方式,了解被試的心理活動的方法。它是有計劃、有目的並且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歷史狀況或現實狀況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了觀察法、歷史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且對調查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調查法可以分為書面調查和口頭調查兩種。

02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啟發人們的思維、導致新的發現這幾個方面的作用。常見的觀察方法有:核對清單法;級別量表法;記敘性描述。觀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觀察對象。

03
【實驗法】
實驗法是研究者有意改變或設計的社會過程中了解研究對象的外顯行為。實驗法的依據是自然和社會中現象和現象之間相當普遍存在著的一種相關關系——因果關系。其主要特點是:主動變革性、控制性、因果性。實驗法有實驗室實驗法與自然實驗法兩種,實驗室實驗法便於嚴格控制各種因素,並通過專門儀器進行測試和記錄實驗數據,一般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自然實驗法比較接近人的生活實際,易於實施。

04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既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又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還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並且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文獻法是一種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方法。

05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認識客觀現象,向人們提供實在、有用、確定、精確的知識研究方法,其重點是研究現象本身「是什麼」的問題。實證研究法試圖超越或排斥價值判斷,只揭示客觀現象的內在構成因素及因素的普遍聯系,歸納概括現象的本質及其運行規律。

06
【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是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徵、數量關系與數量變化進行分析的方法。在企業管理上,定量分析法是以企業財務報表為主要數據來源,按照某種數理方式進行加工整理,得出企業信用結果。定量分析是投資分析師使用數學模塊對公司可量化數據進行的分析,通過分析對公司經營給予評價並做出投資判斷。定量分析的對象主要為財務報表,如資金平衡表、損益表、留存收益表等。其功能在於揭示和描述社會現象的相互作用和發展趨勢。

07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亦稱非數量分析法,主要依靠預測人員的豐富實踐經驗以及主觀的判斷和分析能力,推斷出事物的性質和發展趨勢的分析方法,屬於預測分析的一種基本方法。定性分析法主要是解決研究對象「有沒有」、「是不是」的問題。定性分析常在定量分析之前進行,它為設計或選擇定量方法提供有用的信息;但並非所有的定量分析都必須事先進行定性分析,因為有時分析對象中含有哪些組分是已知的。這類方法主要適用於一些沒有或不具備完整的歷史資料和數據的事項。

08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09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10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和類比法很近似。它是在實驗室里先設計出於某被研究現象或過程(即原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間接的研究原型規律性的實驗方法。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

⑥ 寫論文要寫研究方法,都有哪些具體操作方法

1.題名
1.1題名的要求
題名是一篇論文的總標題,也稱篇名或文題,作為一篇論文的總名稱,題名應該使讀者能從中了解到該論文所要研究的核心內容和主要觀點,撰寫題名一定要准確、簡潔、鮮明,既不能過於空泛和一般化,也不宜過於繁瑣,使人得不出鮮明的印象。
(1)准確性:准確是指題名要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的范圍和深度,用詞要反映實質,不能用籠統的、泛指性很強的詞語。如「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關於xxx的若干問題」,「控制系統的研究」等,就太籠統。
(2)簡潔性:簡潔性是指在把內容表達清楚的前提下,題名應越短越好。GB7713—87規定,中文題名一般不宜超過20個漢字。如何使題名寫得簡潔呢?
1)盡可能刪去多餘的詞語,即經過反復推敲,如果刪去某些詞語之後,題名仍能反映論文的特定內容,那麼這些詞語就應刪去。
2)避免將同義詞或近義詞連用,同義詞或近義詞用其中之一就可以了,如:「問題的分析計算」,「分析」與「計算」在該處是近義的,不分析又如何計算呢?所以二者保留其一即可。又如「分析與探討」,二者取一即可。
(3)鮮明性:鮮明性是指使人一看便知其意,不費解,無歧義。有的題名很含糊,使人分不清它屬於那個學科範疇,給分類造成了困難。
如果題名很難完全表達論文的內容,可以用副標題名對主題名進一步說明。主、副題名之間中中文用破折號連接,英文用冒號連接。
題名還應盡量避免使用化學結構式、數學公式及不為同行熟悉的縮略語等等。
1.2題名的常見問題
(1)題名大,內容小
指題名涉及的研究范圍廣、內容多,而論文的內容只涉及其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點。例如:題名為「服務機器人手臂運動學研究」,內容是作者在研製一種服務機器人時對一種七自由度逆運動學的一種解法,這樣的解法並不只用於服務機器人。如果把題名改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運動學的一種解法」,則既有學術意義,又兼顧了作者的研究項目。
(2)題目繁瑣、冗長,主題不鮮明
如「利用導電高分子材料和無機氧化物為基的靈巧光學窗口的發現和研究」,用詞繁瑣、冗長,可改為「導電高分子和無機氧化物為基的光學窗口研究」。
(3)不注意分寸,有意無意地拔高
有的作者為了引起讀者的注意,或者由於對本學科、本專業的科技發展動態了解不夠,有意無意地誇大了自己成果的水平,常出現:「XXX機理的研究」 、「XXX的規律(或模型)」等一類的詞語。當然,如果研究的深度確實達到了這個水平,也不是不可以用的,但一般應採取謹慎的態度。
2.摘要
摘要應概括說明全文的主要內容,包括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4個方面,應重點寫出具體的研究結果,特別是創新之處。
(1)目的:主要說明此研究、研製、調查的前提、目的和任務所涉及的主題范圍或要解決的問題。
(2)方法:說明研究的工作過程及所採用的技術手段或方法,也包括理論、假設或邊界條件,使用的主要設備和儀器:對新技術手段則應描述其基本原理、應用范圍及所達到的精度、誤差等。
(3)結果和結論:作者在此工作過程最後得出的結果和結論,可含應用情況或潛在的用途。可以是所獲得的實驗數據、實驗結果及關系式,也可以是理論性成果等。
總之,摘要應寫得內容充實,不要過分抽象或空洞無物,不作自我評價。
3.關鍵詞
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層次標題、摘要、和正文中選出來的,能反映論文主題概念的詞和片語。
4.引言
4.1引言的內容和寫作要求
引言作為論文的開端,主要是交待研究成果的來龍去脈,即回答為什麼要研究相關的課題,目的是引出作者研究成果的創新論點,使讀者對論文要表達的問題有一個總體的了解,引起讀者閱讀論文的興趣。
引言中要寫的內容很多,但是論文的篇幅有限,所以大多數的刊物都對引言部分的篇幅有嚴格的限制,一般稍多於摘要的字數。要求該部分的寫作要言簡意賅、突出重點,不要與摘要雷同,也不要成為摘要的注釋。一般不用圖表和公式來論述問題,但至少應該有觀點的羅列,同時一定要把作者的創新點明確表達出來。
4.2引言寫作中的常見問題
(1)作者論述的背景信息過於空泛,與作者的創新點無關聯或關系不大。
(2)開門不見山。有的作者為了強調自己的創新性,往往把本研究的發展現狀詳細地進行說明;也有的作者圖省事,往往把課題申請書中的內容直接照搬過來。
(3)不會表達自己的創新成果,不能把別人的成果和自己的貢獻區別開來,使所述創新點含糊、矛盾。
5.正文
正文是引言之後、結論之前的部分,也是論文的核心部分。作者論點的提出、論據的陳述、論證的過程、結果和討論都要在此得以展現。
5.1正文的要求
正文是作者總的寫作意圖或基本觀點的體現,它對論文的發表及其價值起著決定性作用。要求觀點要正確、論點要明確、論據要充分、選材要新穎;論述要有條理,有較好的邏輯性、可讀性和規范性;表達要以讀者在最短的時間里得到最多的信息量為原則;量、單位、名次術語的使用要統一、規范。一篇成功的科技論文應滿足以下要求:
(1)體現創新性
正文是否有創新,是決定一篇論文採用與否的首要標准,也是刊物決定錄用與否的主要依據。一篇論文的創新程度有大有小,但 總要有自己的觀點,總要有自己的一些獨特見解,總要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其推動作用。雖然許多論文不屬於「首次提出」 、「首次發現」,但作為一一篇論文總應該對某一個問題的研究有新意,或對某種演算法有改進,或對某一技術指標有提高。那些基本上是重復他人的工作,盡管是作者經過千辛萬苦潛心研究的成果,也不屬於創新之列。
沒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是目前論文寫作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在作者的來稿中,常見的創新點不突出的問題有以下幾種:
1)觀點雷同或重復他人的工作。
2)研究深度不夠。
3)作者根本未作研究,整篇文章是東拼西湊的材料堆砌,因而這類文章的語言敘述顯得前言不搭後語,根本無創造性可言。
4)論文立意很新穎,是當前研究的熱門課題,但作者寫不出自己的創新點。
也有的論文雖有一點創新,但由於作者表達不清楚,哪些是前人的,哪些是自己的,所以,僅有的一點新穎性也被淹沒了。
(2)論點突出
(3)尊重事實
(4)表達准確
5.2正文的結構
良好的結構層次是寫好論文的重要保證。「言之有序」的問題要靠結構層次來保證。強調結構的目的是為了使文章內容能緊緊圍繞主題層層展開、環環相扣,使整篇論文系統嚴密、渾然一體。正文是論文的主體部分,尤其講究結構層次,因此作者要精心策劃。
(1)結構層次的要求
科技論文的結構層次有2點要求:
1)要符合邏輯規律。
2)要銜接自然,完整統一。
(2)結構的幾種形式
常見的科技論文的結構形式有並列式、遞進式、總分式和分總式等。
(3)正文的標題結構
科技論文結構層次一般分成若干個自然段,或是用若干個小標題來論述。每層的小標題均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一個編碼的兩個數字之間用圓點(.)分開,末位數字後面不加圓點。如:
1(一級標題)
1.2(二級標題)
1.2.3(三級標題)
1.3.4.1(四級標題)
所有的編碼均左頂格書寫。每一層次一般不超過4級,最後一級如果還要分層次,可用1);2);①;②形式表示。
正文的結構層次不論是採用自然段還是小標題的形式,都要注意各層次之間要緊密銜接、環環相扣、富有邏輯,達到無懈可擊;層次與層次之間還應協調一致,各部分的先後次序、篇幅的長短,都應根據邏輯順序和表現主題的需要當詳則詳,當略則略。
(4)正文的過渡與照應
5.3正文結構層次上的常見問題
在作者的來稿中,正文結構安排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
(1)標題不簡明、不得體。
(2)標題用詞不確切,含混不清。
(3)標題之間缺乏邏輯關聯。
(4)層次遞進缺階、段,銜接不上,層次混亂,不符合事物或現象的發展規律。
(5)同一篇文稿中使用多種結構方式。
6.結論
6.1結論的內容
(1)本研究的技術理論或技術成果比已有的技術理論或成果有哪些先進性;
(2)本研究的技術理論或技術成果適用於哪些范圍、應具備哪些技術條件等;
(3)本研究的實驗結果與實際應用的一致性如何;
(4)對應用的技術有哪些改進和建議。
對於技術性論文,第一條是必須的,表明論文具有創新性。
6.2結論的要求
科技論文的結論應有主次之分,依其重要性遞次排列。如果結論的內容較多,可以分條了列出,每一條單成一段。一段包括幾句話,也可能是一句話。如果結論不多,就不要分條列號。結論里應包括必要的數據,但主要是用文字表達。具體要求如下:
(1)概括准確,結構嚴謹。
(2)明確具體,簡短精煉。
(3)客觀公正,實事求是。
6.3結論寫作中的常見問題
(1)無結論
(2)簡單重復
(3)含混不清
7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著錄原則
(1)只著錄最必要、最新的文獻;
(2)只著錄公開發表的文獻;
(3)採用標准化的著錄格式;
(4)參考文獻的數量不宜太少。

⑦ 論文撰寫有哪些研究方法和手段啊

怎樣寫科技論文
1.題名
1.1題名的要求
題名是一篇論文的總標題,也稱篇名或文題,作為一篇論文的總名稱,題名應該使讀者能從中了解到該論文所要研究的核心內容和主要觀點,撰寫題名一定要准確、簡潔、鮮明,既不能過於空泛和一般化,也不宜過於繁瑣,使人得不出鮮明的印象。
(1)准確性:准確是指題名要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的范圍和深度,用詞要反映實質,不能用籠統的、泛指性很強的詞語。如「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關於xxx的若干問題」,「控制系統的研究」等,就太籠統。
(2)簡潔性:簡潔性是指在把內容表達清楚的前提下,題名應越短越好。GB7713—87規定,中文題名一般不宜超過20個漢字。如何使題名寫得簡潔呢?
1)盡可能刪去多餘的詞語,即經過反復推敲,如果刪去某些詞語之後,題名仍能反映論文的特定內容,那麼這些詞語就應刪去。
2)避免將同義詞或近義詞連用,同義詞或近義詞用其中之一就可以了,如:「問題的分析計算」,「分析」與「計算」在該處是近義的,不分析又如何計算呢?所以二者保留其一即可。又如「分析與探討」,二者取一即可。
(3)鮮明性:鮮明性是指使人一看便知其意,不費解,無歧義。有的題名很含糊,使人分不清它屬於那個學科範疇,給分類造成了困難。
如果題名很難完全表達論文的內容,可以用副標題名對主題名進一步說明。主、副題名之間中中文用破折號連接,英文用冒號連接。
題名還應盡量避免使用化學結構式、數學公式及不為同行熟悉的縮略語等等。
1.2題名的常見問題
(1)題名大,內容小
指題名涉及的研究范圍廣、內容多,而論文的內容只涉及其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點。例如:題名為「服務機器人手臂運動學研究」,內容是作者在研製一種服務機器人時對一種七自由度逆運動學的一種解法,這樣的解法並不只用於服務機器人。如果把題名改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運動學的一種解法」,則既有學術意義,又兼顧了作者的研究項目。
(2)題目繁瑣、冗長,主題不鮮明
如「利用導電高分子材料和無機氧化物為基的靈巧光學窗口的發現和研究」,用詞繁瑣、冗長,可改為「導電高分子和無機氧化物為基的光學窗口研究」。
(3)不注意分寸,有意無意地拔高
有的作者為了引起讀者的注意,或者由於對本學科、本專業的科技發展動態了解不夠,有意無意地誇大了自己成果的水平,常出現:「XXX機理的研究」 、「XXX的規律(或模型)」等一類的詞語。當然,如果研究的深度確實達到了這個水平,也不是不可以用的,但一般應採取謹慎的態度。
2.摘要
摘要應概括說明全文的主要內容,包括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4個方面,應重點寫出具體的研究結果,特別是創新之處。
(1)目的:主要說明此研究、研製、調查的前提、目的和任務所涉及的主題范圍或要解決的問題。
(2)方法:說明研究的工作過程及所採用的技術手段或方法,也包括理論、假設或邊界條件,使用的主要設備和儀器:對新技術手段則應描述其基本原理、應用范圍及所達到的精度、誤差等。
(3)結果和結論:作者在此工作過程最後得出的結果和結論,可含應用情況或潛在的用途。可以是所獲得的實驗數據、實驗結果及關系式,也可以是理論性成果等。
總之,摘要應寫得內容充實,不要過分抽象或空洞無物,不作自我評價。
3.關鍵詞
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層次標題、摘要、和正文中選出來的,能反映論文主題概念的詞和片語。
4.引言
4.1引言的內容和寫作要求
引言作為論文的開端,主要是交待研究成果的來龍去脈,即回答為什麼要研究相關的課題,目的是引出作者研究成果的創新論點,使讀者對論文要表達的問題有一個總體的了解,引起讀者閱讀論文的興趣。
引言中要寫的內容很多,但是論文的篇幅有限,所以大多數的刊物都對引言部分的篇幅有嚴格的限制,一般稍多於摘要的字數。要求該部分的寫作要言簡意賅、突出重點,不要與摘要雷同,也不要成為摘要的注釋。一般不用圖表和公式來論述問題,但至少應該有觀點的羅列,同時一定要把作者的創新點明確表達出來。
4.2引言寫作中的常見問題
(1)作者論述的背景信息過於空泛,與作者的創新點無關聯或關系不大。
(2)開門不見山。有的作者為了強調自己的創新性,往往把本研究的發展現狀詳細地進行說明;也有的作者圖省事,往往把課題申請書中的內容直接照搬過來。
(3)不會表達自己的創新成果,不能把別人的成果和自己的貢獻區別開來,使所述創新點含糊、矛盾。
5.正文
正文是引言之後、結論之前的部分,也是論文的核心部分。作者論點的提出、論據的陳述、論證的過程、結果和討論都要在此得以展現。
5.1正文的要求
正文是作者總的寫作意圖或基本觀點的體現,它對論文的發表及其價值起著決定性作用。要求觀點要正確、論點要明確、論據要充分、選材要新穎;論述要有條理,有較好的邏輯性、可讀性和規范性;表達要以讀者在最短的時間里得到最多的信息量為原則;量、單位、名次術語的使用要統一、規范。一篇成功的科技論文應滿足以下要求:
(1)體現創新性
正文是否有創新,是決定一篇論文採用與否的首要標准,也是刊物決定錄用與否的主要依據。一篇論文的創新程度有大有小,但 總要有自己的觀點,總要有自己的一些獨特見解,總要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其推動作用。雖然許多論文不屬於「首次提出」 、「首次發現」,但作為一一篇論文總應該對某一個問題的研究有新意,或對某種演算法有改進,或對某一技術指標有提高。那些基本上是重復他人的工作,盡管是作者經過千辛萬苦潛心研究的成果,也不屬於創新之列。
沒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是目前論文寫作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在作者的來稿中,常見的創新點不突出的問題有以下幾種:
1)觀點雷同或重復他人的工作。
2)研究深度不夠。
3)作者根本未作研究,整篇文章是東拼西湊的材料堆砌,因而這類文章的語言敘述顯得前言不搭後語,根本無創造性可言。
4)論文立意很新穎,是當前研究的熱門課題,但作者寫不出自己的創新點。
也有的論文雖有一點創新,但由於作者表達不清楚,哪些是前人的,哪些是自己的,所以,僅有的一點新穎性也被淹沒了。
(2)論點突出
(3)尊重事實
(4)表達准確
5.2正文的結構
良好的結構層次是寫好論文的重要保證。「言之有序」的問題要靠結構層次來保證。強調結構的目的是為了使文章內容能緊緊圍繞主題層層展開、環環相扣,使整篇論文系統嚴密、渾然一體。正文是論文的主體部分,尤其講究結構層次,因此作者要精心策劃。
(1)結構層次的要求
科技論文的結構層次有2點要求:
1)要符合邏輯規律。
2)要銜接自然,完整統一。
(2)結構的幾種形式
常見的科技論文的結構形式有並列式、遞進式、總分式和分總式等。
(3)正文的標題結構
科技論文結構層次一般分成若干個自然段,或是用若干個小標題來論述。每層的小標題均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一個編碼的兩個數字之間用圓點(.)分開,末位數字後面不加圓點。如:
1(一級標題)
1.2(二級標題)
1.2.3(三級標題)
1.3.4.1(四級標題)
所有的編碼均左頂格書寫。每一層次一般不超過4級,最後一級如果還要分層次,可用1);2);①;②形式表示。
正文的結構層次不論是採用自然段還是小標題的形式,都要注意各層次之間要緊密銜接、環環相扣、富有邏輯,達到無懈可擊;層次與層次之間還應協調一致,各部分的先後次序、篇幅的長短,都應根據邏輯順序和表現主題的需要當詳則詳,當略則略。
(4)正文的過渡與照應
5.3正文結構層次上的常見問題
在作者的來稿中,正文結構安排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
(1)標題不簡明、不得體。
(2)標題用詞不確切,含混不清。
(3)標題之間缺乏邏輯關聯。
(4)層次遞進缺階、段,銜接不上,層次混亂,不符合事物或現象的發展規律。
(5)同一篇文稿中使用多種結構方式。
6.結論
6.1結論的內容
(1)本研究的技術理論或技術成果比已有的技術理論或成果有哪些先進性;
(2)本研究的技術理論或技術成果適用於哪些范圍、應具備哪些技術條件等;
(3)本研究的實驗結果與實際應用的一致性如何;
(4)對應用的技術有哪些改進和建議。
對於技術性論文,第一條是必須的,表明論文具有創新性。
6.2結論的要求
科技論文的結論應有主次之分,依其重要性遞次排列。如果結論的內容較多,可以分條了列出,每一條單成一段。一段包括幾句話,也可能是一句話。如果結論不多,就不要分條列號。結論里應包括必要的數據,但主

⑧ 如何寫好論文中的研究方法

1、研究什麼?——怎樣確定研究課題
一切科學研究始於問題——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則就不是研究);進步與成果即成長.
教育科研課題主要來源於兩大方面:
A.實踐來源——客觀存在的或潛在的教育實際問題,教育教學實踐本身存在的問題.
教育教學與其外部的矛盾(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校、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社會發展).
B.理論來源——現有教育理論所揭示的問題以及理論體系中的空白和矛盾點(例如《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產生的過程)

⑨ 寫畢業論文時運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提供一個開題報告範文範例,僅供參考,希望對你開題報告寫作能有幫助。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1、研究什麼?——怎樣確定研究課題
一切科學研究始於問題——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則就不是

研究);進步與成果即成長。
教育科研課題主要來源於兩大方面:
A.實踐來源——客觀存在的或潛在的教育實際問題,教育教學實踐本身存在的問題。
教育教學與其外部的矛盾(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校、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社會發展

)。
B.理論來源——現有教育理論所揭示的問題以及理論體系中的空白和矛盾點(例如《

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產生的過程)

2、怎樣進行研究課題的論證?

我們既然已選定了一個課題,我們就必須對這個課題的所有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了

解這個課題目前在國外、國內的研究情況,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了解這

一課題所屬的理論體系等等。對課題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少走彎路,確

立研究的主攻方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怎樣對一個課題進行論證呢?論證一個課題主要是弄清如下幾個問題:
A.所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性質和類型的問題?
B.要研究的問題具有什麼現實意義?它的理論價值(即在理論上預計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問題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麼?
D.要研究的問題所應具備的條件分析。
E.課題研究的策略和步驟如何?
F.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現形式有哪些?

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觀察法 ⑵ 調查法 ⑶ 測驗法 ⑷ 行動研究法 ⑸ 文獻法 ⑹ 經驗總結法 ⑺ 個案

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實驗法(在一個課題研究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會用到兩種以

上方法)
3.1 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

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

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

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

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

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

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

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采

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

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
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
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

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

,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

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

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

象的常態等。

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
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

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

: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

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

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

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

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

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

。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

。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

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

,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

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

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

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

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

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

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

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

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

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

,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

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

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

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

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

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
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調查法 :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

(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

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

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

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

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

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

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

。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

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

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

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

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

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

、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

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

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

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

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

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

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

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

標準的同一性)。
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

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3.4 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

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

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

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

動——總結評價
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

的;
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

法實施的全過程。
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

作流程的始終。
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一)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

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

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

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
(三)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

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四)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

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五)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

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

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

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

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

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

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

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

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

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

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 分利用錄象、錄音等現代化手段。

總結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及其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

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

寫出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

、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

釋和評價。

經驗總結法:

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

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

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

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要注意經驗的 先 進 性(觀念必須更新)
二、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

「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三、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
四、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

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

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

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

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

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這是清華開題報告寫作的講座,看完後有用請贊,收集整理有手打不容易,謝謝!)

閱讀全文

與寫論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艾滋試紙使用圖片方法 瀏覽:443
氣體檢測儀四合一使用方法 瀏覽:842
體內蛋白質代謝的測量的主要方法 瀏覽:135
廊亭橋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瀏覽:492
英語回答我的問題還有哪些方法 瀏覽:419
工具書的常用編排方法 瀏覽:351
閉塞脈管炎治療方法 瀏覽:579
樟油的提取有哪些方法 瀏覽:499
卡紙立體女孩娃娃製作方法簡單 瀏覽:666
vivo手機瀏覽器視頻緩存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93
練字均衡的最佳方法 瀏覽:899
干無花果的鑒別方法 瀏覽:916
電腦管家測網速的方法 瀏覽:169
籃球教練提升教學方法 瀏覽:50
寫作文如何開頭八種方法 瀏覽:876
該如何把握角度或採取什麼方法 瀏覽:296
雙電瓶隔離器的連接方法 瀏覽:571
excelsumif函數使用方法 瀏覽:124
大學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瀏覽:248
拉薩那曲蟲草真假如何鑒別方法 瀏覽: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