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桃花源記教學方法

桃花源記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09 08:18:11

『壹』 人教版 桃花源記教案

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學生向著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美的環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系。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文語言簡練生動、通俗流暢,教師可指導學生朗讀、背誦。朗讀,首先要讀得清楚,即句讀分明,節奏合理;其次要讀得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本文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還應注意讀出對稱感來。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熟讀背誦。

2.品讀法。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步品味,通過想像、描繪、分析、推理的活動,讓學生含英咀華,探幽攬勝,著眼於學生想像力、表達能力的培養和分析概括能力、鑒賞能力的訓練。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託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作者、作品及寫作背景簡介。



(1)對偶句、四字句要讀出對稱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a問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漢,c無論魏晉。」一句,加著重號的詞宜重讀,語調稍慢;a句讀得略平緩,b、c句讀得宜有起伏;a句後停頓略久些,b、c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讀,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四、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進行翻譯。

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進行適當的強調與補充,並作以檢測。題目為課件中的六個句子,還可以適當添加。

在此之後可以讓學生復述課文。

教師提醒學生: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復述,並插進一些話,使整個故事連貫起來。

(2)根據課文內容,利用想像,合理補充一些細節,使故事情節更加完整。

選兩個學生復述課文,其他同學點評。

五、學生齊讀課文

六、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桃花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步品味,想像桃源理想世界的奇特之處;深入研討陶淵明虛構這一理想社會的原因,學生發表對其理想的評價;總結收束全文。

〔教學步驟〕

一、學生齊讀課文

提問學生:通過對課文的誦讀,你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二、分步品讀課文

1.通過練習「 桃源」的形式了解課文的線索。

2、探究桃源世界的奇特之處:

提問: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你覺得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你是從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可以理解為如下三點:

一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

(2)提問: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學生爭相回答,用優美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明確:這里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里,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艷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隻只飛舞的粉蝶……

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無垠,就像是一塊偌大的氈子……

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齊齊,炊煙裊裊升起……

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們交錯相通,將田地劃成整齊的方塊,像一個巨大的棋盤……

教師小結:聽著大家的描繪,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二.理解桃源之「樂」。

提問: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樂」?

學生明確:男女、老幼、漁人

提問:他們分別為什麼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看。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

學生明確:(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亂之苦,能安居樂業。

(2)女人雖採桑養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發)「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樂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諧親密。

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三.評讀桃源之「奇」。

提問:桃花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花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那麼,桃源「奇」在何處呢?請你以「 奇,那是因為 」的句式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要盡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明確:景奇、人奇、蹤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為「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為「彷彿若有光」,且形狀奇特,「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蹤奇。蹤奇,那是因為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太守竟然「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還可以有其它理解。

3.全班齊讀課文,神遊這個美麗歡樂而又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

三、深入研討課文,了解寫作目的

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存在嗎?那作者為什麼要寫呢?我們又該如何評價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呢?

四、、課堂小結

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們的祖先不屈不撓,前赴後繼,桃花源不是陶淵明消極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閃光理想的依託。毛澤東《登廬山》中的一句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面對著中華大地的千年變遷,當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試問:還有什麼人間奇跡不能創造?如今祖國各地不是桃源,勝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將欣喜為何如?

在21世紀的今天,同學們定能志存高遠,向著理想勇往直前。(在學生齊背課文中結束課文學習)

五、布置作業

●活動與探究

一、寫作活動設計

1.找出課文中描寫桃林景象的句子,請用一段文字描繪出漁人所看到的那片桃林。200字左右。力求寫出環境靜與動的結合,不同層次的景物的色彩。

2.「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從村人「皆嘆惋」的反應中,你能運用語言描寫的方法描述一下漁人的談話內容嗎?請結合歷史背景及文章的中心意思來寫。

(提示:在改朝換代的戰爭浩劫中所遭受的災難)

二、組織辯論會設想

有人說《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理想寄託,有人說《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消極逃避,你是如何認識的?

辯題:

桃花源——陶淵明的理想寄託(正方)

桃花源——陶淵明的消極逃避(反方)

把全班同學分為兩組,每組選辯手參賽,論據充分,有理有據,有說服力即為勝方,以鼓勵為主。

備課資料補遺

1.關於桃花源

陶淵明借桃花源寄託他的社會理想。北宋的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在《桃源行》的詩中寫道:「雖有父子無君臣」,驚嘆桃源中的民主平等,詩中流露了對世外桃源推崇備至的感慨。

無獨有偶,1516年,英國的莫爾也虛構了一個烏托邦島:這里財產公有,人人參加勞動,生活富足,安居樂業。一百年後,義大利人康柏內拉也構想了一個美好的太陽城:沒有私有財產,沒有剝削壓迫,男耕女織,不論從事哪項工作都受人尊重,人人過著幸福生活。

2.桃花源考證種種

山有「小口」若有光,良田美池口中藏。

漁人有幸數日客,享盡桃源美味香。

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問世以來,歷代注家蜂起,詮釋接踵。人們非常關切文中的桃花源在什麼地方的問題。

說廬山康王谷者言之鑿鑿。康王谷,俗稱廬山壠。從現在的星子縣城乘車至隘口,然後沿著通往廬山的南山公路北行數公里,在一處叫觀口的地方棄車步行,即可進入廬山壠。這是一條長達7公里的絕密坳谷,「整個壠中,峰嶺對峙,聯綿延伸,東靠著最高漢陽峰,西臨於長嶺馬耳峰,森林掩映,溪泉沿流,竹木清秀,花草爛漫。屋舍靠山近水,碧蔭遮蓋村莊,阡陌縱橫,水田旱地,男女耕耘,一展世外桃源景象」(《廬山旅遊介紹》)。進谷的「葫蘆口」極狹,一踏進谷口,溪聲林滔便撲面而來,但見青山高聳,古木參天,溪水隨山勢而轉,小路傍溪澗而進。山重水復。曲折蜿蜒,頭頂現出一線藍天,循溪傍小道山行二、三里,山勢漸緩,眼前出現一片村落。田園蔥翠,「屋舍儼然」,雞犬之聲相聞。倘若是在春天進山,則夾岸桃花灼灼,香氣氤氳,雲霧融和著裊裊炊煙,如絲如帶,一路鳥語花香,宛如進入了傳說中的仙境一般。

廬山壠這片幽深而狹長的谷地,史、志上稱作康王谷。宋《南康軍圖記》載:秦滅楚時,楚懷王之子康王避難谷中,秦將王翦追趕甚急,幸而天降大雨,康王得以脫險,從此隱居谷中,「不復出焉」。康王谷即因之而得名。另據《星子縣志》亦如是載,至今山谷盡頭,尚有一處村落叫「半山康家」,村中還有康氏的人家居住。康王谷中,不但秀麗的風光與《桃花源記》中描述得一模一樣,而且楚康王避難的故事與陶令筆下「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遂與外人間隔」數語正吻合。陶淵明長期生活在廬山山南一帶,對谷中的風光和康王避難的掌故一定非常熟悉,所以他以康王谷作為生活原型,構想桃源情境,進行藝術創造,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應該是當信勿疑的。

持江蘇連雲港者信誓旦旦。江蘇連雲港市雲台山脈的宿城西麓,亦被人們稱作陶令筆下的桃花源。那裡三面環山,一面向海,除了翻越虎口嶺,與外界無路可通;其中,川原坦盪美麗,山畔竺篁搖曳,山腳拐彎處通向高公島,與《桃花源記》的描述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而考查史實,陶淵明確實曾到這個地方。

近年,湖南的桃源洞,也被人們稱作桃花源。桃源洞位於桃源縣城西南15公里的水溪,它俯臨沅江,背倚青山,松竹垂陰,景色綺麗。唐代開始在此建有寺觀。清光緒年間,曾重修「淵明祠」,並順著山勢以陶淵明的詩文命名建造了桃花觀、水源亭、纜船洲等。

有的學者認為,桃花源並非作者虛構,也不是幻想的再創造,而是切切實實地居住在武陵地區的苗族社會的寫真。其依據是,東晉文人劉敬叔在《異苑》中記述:「元嘉初,武陵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見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開朗,桑果蔚然。」縣武陵地區的苗族人民素有對桃花的崇拜,以及見客人「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的習俗。

其實,上述種種說法都反映了一個事實,人們都有一種慕名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家鄉與歷史上的名人有點「沾親帶戚」。據統計,在神州大地上,被疑為桃花源原型的地方一共有十餘處之多。

時文超市

漁人說謊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這天,他糊里糊塗闖進一個四面環山的村莊,村中立刻雞飛狗跳,男女老少紛紛跑過來看他這個陌生人。

他從未見過這么奇怪的村莊,一切人造的東西都和外面不同,居民像是戲里畫的人物,似真似幻。

他說,在居民眼中,他也是個異類,居民顯然有些驚謊,又不免好奇。

幸而語言可以相通,經過交談,彼此知道雙方都沒有惡意,於是一位老者出面邀漁人到舍中做客。

老者一路不住地打量漁人的下身。老人說,他們的祖先為了逃避秦始皇的暴政,才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定居。老人坐在席上,一再看漁人的腿,幾番欲言又止,使漁人忽然局促不安起來。

終於老者忍不住了,他指指漁人的腿部:「老弟,你下身穿的這個……是什麼?」

「是褲子呀!」漁人莫名其妙。

老人反復看那條褲子,嘖嘖稱贊。他要求村中的女人趕緊縫制,全村人都穿褲子。

漁人想知道全村究竟有多少人口。老者感傷起來,人口本來很多,前年流行了一場傷寒……

傷寒很要命,有張方子是從漢朝傳下來的……

漢朝?你說漢朝?現在不是秦朝是漢朝了嗎?

不是秦朝,也不是漢朝,現在是晉朝。

可嘆始皇帝「萬世一系」的計劃也是一場春夢,當初又何苦焚書坑儒偶語棄市。不過改朝換代的時候百姓要遭一次浩劫,感謝祖宗,他們都僥幸躲過了。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他們現在更不喜歡外面的世界,再三叮嚀漁人不要說出他們居住的地方來。

可是漁人哪能忍住不說呢,漁人回家,一路述說他的奇遇。整個武陵傳遍了,連南陽的劉子驥都聽說了,郡太守也得到報告。

太守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這么多人躲著不納糧,豈有此理!萬一有一天他們想造反呢?

劉子驥去見太守:「我派人到那地方去開一家商店專賣褲子,我的人可以做太守的耳目。」

有個落拓士子去見劉子驥:「我在你的店門口擺個攤子說書好不好?專說兩漢王國,順便給你的商店做廣告。」

這些人在太守支持下組織探險隊,由漁人做向導,去尋那一片世外的人間,他們「緣溪行……忽逢桃花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可是入山的孔道卻再也找不到了。

漁人急得滿頭大汗。然後,劉子驥等人也都疲憊不堪,彼此一商量,認定大家上了漁人的當,漁人所謂奇遇,根本是吹牛說謊。

漁人也惶惑不已:我究竟是迷了路,還是做了個夢,還是因課稅太重而生的幻覺神遊?

這事的結局是,漁人在太守那兒挨了五十大板,罪名是造謠生事。

(選自《千手捕蝶》,作者:王鼎鈞)

本文是一篇戲說《桃花源記》的文章。漁人的誠信已喪失殆盡,他背棄諾言,結果得到應有的懲罰。文章告訴我們,誠信不可棄。

『貳』 《桃花源記》教你如何打造最極品寶寶

先抓一個你想要的寶寶
然後拿煉化珠和如意珠不停地洗寶寶
洗出你覺得不錯的屬性之後
花錢買書
或者存20.30本獸決
然後砸吧
每個人寶寶都是這樣出來的
花個300.400就可以吧
人品好一點
要麼神獸2000
靈獸400
還是減價後
你合算一下
,桃花源記就是裝備和寶寶花錢
它游戲也就靠這個掙錢

『叄』 桃花源記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內容如下: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

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裡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裡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 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

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裡人告辭離開。村裡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裡去,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3)桃花源記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肆』 《桃花源記》在中學教材全解的解釋

《桃花源記》在中學教材全解的解釋?桃花源記講的就是一個世外桃源的故事 與世隔絕的一個很好的一個地方

『伍』 如何背誦《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於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這時作者歸隱田園已經16年了。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代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他倉促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隱居田園,躬耕僻野。

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一、整體把握

本文原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前的序文,大約作於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時作者57歲,隱居農村已十餘年。文中所說的桃花源似乎有實際根據,在今湖南桃源縣西南沅江之濱的桃源山腰上,有一個長約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認為就是桃花源。但課文所敘述的故事純屬虛構。

按作者的構想,桃花源跟桃花林僅一洞之隔,洞極狹,僅容一人進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發源地,長達數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盡。弄清這個背景再看故事,就會覺得頭緒很清楚。

故事頗有傳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說一類。首先是漁人入桃源的經過甚奇。漁人沿溪行而「忘路之遠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麼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樹夾岸,其中竟無一棵雜樹,這是自然生成還是人工所為?洞口僅容一人通過,且深不可測,不知其中有何怪異,而漁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為仙,何以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皆與常人無異;若為隱,何以憑一洞之隔便與塵世相去萬里?最後,這個「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漁人出洞後既已「處處志之」,何以再去找時竟茫然無所見?這樣看來,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間了!至於後來南陽劉子驥「規往」而「未果」,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個尾聲——有這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出來作證,故事就更顯得亦真亦幻,傳奇色彩也就變得更濃了。

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託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紛乘的環境里,中年以後他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願望更有了切身體會,於是構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在這篇文章里,他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這個現實世界之中。要尋找它就只能飄然高舉,《桃花源詩》最後說的「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就是這個意思。不過這也僅僅是意願而已,誰辦得到呢?由此看來,劉子驥之後而無人「問津」,似乎也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讀這篇課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內容和寫法。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社會理想的實質

「桃花源」是陶淵明理想中的社會。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實質,必須先看原詩,因為在某些實質性的問題上詩比記還要說得明確些。例如「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會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種和平生活的寫照;「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說的是沒有君主統治,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制度;「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則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會「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這一原則的具體化。概括起來說,這些描寫都表現了原始共耕社會的特點。記,則是先通過漁人所見來展示這個社會生活的風貌,從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寫到男女耕作、老幼歡樂的情形;後通過村人「自雲」來揭示這個社會的由來,又通過接待漁人來表現他們的精神風貌。詩和記,二者相互補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這個理想社會的輪廓。

應當指出,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2.關於層層設疑的寫法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過不少以遊仙為題材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賦》、郭璞的《遊仙詩》等,多是假託遊仙抒發作者的不平感和對現實的不滿。《桃花源記》不是寫作者本人「遊仙」,但漁人的桃花源之行頗與「遊仙」相類(唐王維《桃源行》中就有「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的詩句)。為了把桃花源寫成一個似有若無的仙境,作者採用了層層設疑的寫法。因此,開頭雖然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但並未確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說他是個漁人,不著姓名,這些都無從查考。接著寫桃林奇景,似為人間所有又似為人間所無,又不說出它的確切地點,因為漁人已「忘路之遠近」。寫桃林的通道更為奇特,洞口小而「彷彿若有光」,路「極狹」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漁人進入桃源後,眼前出現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可是,後來漁人出而復尋,本已做好的標記卻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無跡可尋。最後再虛寫一筆,說高士劉子驥「欣然規往」,給好奇的讀者帶來微茫的希望,但劉子驥又「未果」而「病終」。這樣一來,桃源這個虛實難定的境界就真的成為「千古之謎」了。這種層層設疑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也能激發讀者的興趣。

練習說明

一、熟讀並背誦全文,用自己的話敘述這個故事,可以適當地加進自己的想像。

設題目的是:①使學生當堂成誦,要求背得順暢,並能大體上敘述作者原意;②發展學生的想像力,能根據上下文意補充若干細節,作創造性的復述。答題方式要靈活,可以先熟讀成誦再作復述,也可以經過熟讀粗知課文大意後,先復述故事,最後練習背誦。為了激活學生的想像,在熟讀課文過程中,教師可以就故事情節提出某些問題,或要求簡答,或引而不發,讓學生放開去想,也可以加幾句點評。

二、作者在這篇文章里寄託了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個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成現實?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提示〕討論前要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一點社會發展史常識。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結合學過的有關社會發展知識,正確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培養辯證思維。

此題可讓學生討論,形式不拘,或全班集中討論,或分組討論。前面「問題研究」已對此題所涉及的內容作了初步說明,但僅供教師參考。此題是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能自圓其說即可,不要搞統一答案。

三、本文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請根據文意完成下面的練習。

1.在括弧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 )見漁人,乃大驚,問( )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 )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答語,試說說漁人是怎樣回答的。

3.「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容?

陶淵明的語言明凈如一泓清泉,沒有一點雜質,真正做到了將可有可無的字句一概刪去,這種語言風格很值得探究。三個小題要學生注意的是作者行文時的省略筆法各不同,只讓學生作答是不夠的,還要作一點分析,使學生懂得其中的道理,這樣才能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下面分別進行說明:

1.這是省略句子成分。在不妨礙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體的指稱,可以使行文簡潔、流暢。這種省略不僅文言文中常見,在現代書面語和口語中也常見,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現得更為頻繁罷了。在分析過程中,最好不使用「主語」「賓語」或「施事者」「受事者」之類的概念。

答案依次是:村人、漁人(可用「他」替代)、漁人、村人、漁人(可用「他」替代)。

2.這可見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問「今是何世」,漁人當答以「今是晉」;村人會接著問「秦之後即晉乎」,漁人再答曰:「否,秦之後尚有漢魏,魏之後方為晉。」作者不正面地詳細敘述這一對話過程,卻用總敘的方式把它濃縮在「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里。這種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淵明的語言風格。

3.運用指代詞語,避免重復前文內容。「如此」,是指代語,指上文所說。漁人見太守的目的是告訴他武陵郡中有此「絕境」,希望他派人去探個究竟,因此他一定會談到自己發現桃源村的經過、村中的生活情狀,還會談到他歸途中做標記的事。

四、下面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跟現代漢語里的不同,試作解釋。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3.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4.不足為外人道也

設題目的是提醒學生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讀文言文一定要根據上下文細究詞義,切勿望文生義。答案如下:

1.交通,這里指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在現代漢語中,「交通」是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2.妻子,這里指妻子及兒女。在現代漢語中,「子」是詞尾,無義。

3.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在現代漢語中,「無論」是表示條件的連詞。

4.不足,不值得。這個意思仍保留在現代漢語的成語中,如「不足掛齒」(不值得一提)、「不足為奇」(不值得奇怪)等。

教學建議

本課擬用一個半課時教讀。

由於文章故事性強,語言淺顯易懂,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興味甚濃,疏通文意決非難事。在此條件下,教師可以憑自己的經驗創造出有特色的教法來。下面提幾條建議,以供參考:

一、關於誦讀教學

本文共309字,用中速讀一遍約需2.5分鍾。假定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已讀過兩三遍,課上再讀七八遍,必能基本成誦。再加上教師及個別學生的示範朗讀和檢查背誦,課上用於誦讀的時間不會超過35分鍾。這是學好這篇課文的基本保證,從長遠的眼光看,尤其應該如此,決不容忽視。

讀和講可以穿插起來進行。大致可分三個階段:(1)在掃清語言障礙的基礎上讀得順暢,主要是字音準確,停頓分明,不讀破句,並通過多次誦讀熟悉故事;(2)對情節作一點分析,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具體地想像出故事的發展過程,能進行創造性的復述,並牢牢記住文章中所有重要的語句,能讀出一點「講故事」的味道;(3)分析課文的思想內容,能比較熟練地背誦全文。以上是就水平一般的教學班而言,在水平較高的教學班,也無妨先背下來,然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的學習。

二、關於想像力的培養

陶淵明的文章似淡而濃,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品味的方法之一就是運用想像來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例如:

1.漁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於無意?

過去的詩人對此就有不同解釋。唐代詩人王維曾寫道:「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桃源行》)按這種說法,漁人這天並非出來打漁,而是為了欣賞山光水色,在不知不覺間來到桃花林的。南宋詩人謝枋得的看法與此不同,他寫道:「飛花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慶全庵桃花》)這是說,漁人「沿溪行」恰好在溪的下流,桃林中既「落英繽紛」,自然有不少花兒落在水面,隨流而下,漁人是在看到這些花瓣後,逆流而上到達桃花林的。這兩種說法都有理,不必辨其是非,卻也無妨以此引起學生的想像。

2.漁人何以敢入洞?

漁人見桃林面積之廣(「夾岸數百步」),又是純一色的桃樹(「中無雜樹」),為人間所罕有,已有「尋仙」之意;待到行至桃林盡頭,發現了「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他以為這是「天外有天」的標志,便決意去追尋光源,滿心希望能由此而直達仙境。

3.村人聽漁人「具言所聞」後,為什麼「皆嘆惋」?

桃源村人為「避秦時亂」而來此,至晉太元中已將近六百年。文中沒有提到漁人所說的具體內容,但從村人「皆嘆惋」的反應中,可以推知他說的是外界的人們在改朝換代的戰爭浩劫中所遭受的災難。

為培養學生想像力而提出探究性的問題不宜過多,更不宜瑣碎,要給學生留出自己發揮想像的餘地,辦法就是要求學生創造性地復述故事。

有關資料

一、參考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遍地,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他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漁人於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閑快樂。

(那裡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於)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說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罷),他們都感嘆起來。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裡人告辭。(臨別時)村裡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實現。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後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令不足三月即辭官歸隱,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六十三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於詩文辭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隱寓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淡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朴自然,又極為精煉。有《陶淵明集》。

三、《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⑴。黃綺⑵之商山,伊人亦雲逝⑶。往跡浸復湮⑷,來徑⑸遂蕪廢。相命肆農耕⑹,日入從所憩⑺。桑竹垂余陰,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⑻。荒路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⑼,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⑽。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⑾,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異源⒀,旋復還幽蔽⒁。借問遊方士⒂,焉測塵囂外⒃?願言⒄躡輕風,高舉尋吾契⒅。

〔注釋〕⑴ 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無道,造成戰亂,賢人們都逃離世間。嬴氏,指秦王朝。天紀,指合理的社會秩序。⑵ 黃,夏黃公。綺,綺里季。秦末漢初時高士「商山四皓」中的兩人。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時也離開了世間。伊人,指桃源中人。雲,語助詞,無義。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進山的路漸漸湮沒。跡,足跡,代「路」。⑸來徑,來時的路,與「往跡」同指,但角度不同。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勵致力於耕田。肆,盡力。⑺ 憩,休息。⑻這兩句的意思是,春天養蠶,絲盡歸己;秋天莊稼熟了,也不用繳納租稅。靡,無。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進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禮器。⑽游詣,遊玩。⑾紀歷志,歲時的記載。⑿這兩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異蹤跡從秦末到晉已隱沒了五百年,卻被漁人在這一天發現了。五百年,約數。敞,開放。神界,仙境。⒀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風俗跟澆薄的世風,二者本源不同。⒁這句意思是,漁人離開不久,它又隱沒了,指記中的「遂迷,不復得路」。⒂遊方士,游於方內的人,指世俗中人。⒃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測知塵世以外的事。塵囂,指塵世。⒄言,語助詞,無義。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陸』 如何做好《桃花源記》的有效教學 87

「有效課堂教學」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內(時間、精力、努力),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展,帶來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是卓有成效的教學.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是衡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

『柒』 《桃花源記》教案哪兒有

桃花源記》教案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
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准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 mo)詣(yi)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於東晉末朝,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
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
由於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
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飢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
後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
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
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朴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
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
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
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
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
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
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後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豁然:
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
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咸:都。
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焉:於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
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既:已經。志:做記號。詣:拜見,卧…·怯。如
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如此
古義:像這樣 說如此
今義:這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古義: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 後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2.一詞多義
^舍:舍棄 便舍船 尋:尋找 尋向所志
房子 屋舍儼然 不久 尋病終
志: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向: 以前 尋向所志
標記 尋向所志』 對著 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業
l·課後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下列加點詞解釋不全對的一項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棄、放棄)屋舍嚴然(房屋)
C.緣溪行(行船)復行數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二)選出下列「之」字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漁人甚異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C.具答之D.聞之,欣然規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點字,不能用「都」解釋的是()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C.問所從來,具答之
D.此人—一為具言所聞,首嘆惋
(四)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4不足為外人道也。 第二課時
一、導人
上節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裡做客及辭
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派人先後探訪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並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
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並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並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
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並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麼「乃大驚」?
討論並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
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麼「皆嘆惋」?
討論並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
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
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麼再往時,「尋向所志,
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並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
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
評價?
討論並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
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
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
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
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
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
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中心思想)
四、板書設計
發現桃花源: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美)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離開桃花源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
理想社會
五、作業
1.課後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後的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縣各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雲先世
進秦時亂,申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邊與外人間隔。()問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
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
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弧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語,請補出。
2.文中加點的「要」讀作____, 加點的「間」讀作___。
3.文中加點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這段文字中還有個表達
這意思的詞,它是___.
4.「妻子」在現代漢語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詞性是___,
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個___短語。
5翻譯句子。
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嘆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線畫出表現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的
語句。
(附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謀生。(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
船,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
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
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是一座山,山上有
個小洞口,(裡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
時,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
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
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
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
(那裡面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
詳盡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備酒殺雞做飯菜
(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祖先
(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
方,不再從這里出去,於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在
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個人(為他們)
詳細的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的事,(他們聽罷)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也請
(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
就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
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
了記號。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
前往,尋找前次做的標記,競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路。
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興的計劃前往,沒有實
現,不久病死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路訪求的人了。

『捌』 桃花源記分析

桃花源記分析如下:

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裡,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從「男女」、「黃發」、「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8)桃花源記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譯文】

東晉太元(公元376-396)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而行,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子裡面彷彿隱約透著點光亮。漁人便舍棄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明亮開闊了。

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男女女的衣著打扮,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並自得其樂。

這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裡來的。漁人都一一作了回答。這里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裡面的其它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亂,率領妻兒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裡的人問漁人現如今是什麼朝代,他們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

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餚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後,就向村裡的人告辭。村裡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之後,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見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隨他前往,尋找漁人先前作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後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一個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愉快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沒有實現,不久後就病死了,後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玖』 桃花源記 教案

桃花源記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准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 mo)詣(yi)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於東晉末朝,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飢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後稱靖節先生。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朴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後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咸:都。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人。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焉:於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不足:不值得。既:已經。志:做記號。詣:拜見,卧…•怯。如
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如此 古義:像這樣 說如此
今義:這樣
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 古義: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 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 後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2.一詞多義
舍: 舍棄 便舍船 尋: 尋找 尋向所志
房子 屋舍儼然 不久 尋病終
志: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向: 以前 尋向所志
標記 尋向所志 對著 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業
l•課後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下列加點詞解釋不全對的一項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棄、放棄)屋舍嚴然(房屋)
C.緣溪行(行船)復行數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二)選出下列「之」字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漁人甚異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C.具答之D.聞之,欣然規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點字,不能用「都」解釋的是()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C.問所從來,具答之
D.此人—一為具言所聞,首嘆惋
(四)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4不足為外人道也。
第二課時
一、導人
上節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裡做客及辭
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派人先後探訪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並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
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並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並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
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並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麼「乃大驚」?
討論並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麼「皆嘆惋」?
討論並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麼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並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評價?
討論並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中心思想)
四、板書設計
1發現桃花源: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美)
2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3離開桃花源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理想社會
五、作業
1.課後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後的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縣各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雲先世進秦時亂,申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邊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弧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語,請補出。
2.文中加點的「要」讀作____, 加點的「間」讀作___。
3.文中加點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這段文字中還有個表達這意思的詞,它是___.
4.「妻子」在現代漢語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詞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個___短語。
5翻譯句子。
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嘆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線畫出表現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的語句。

閱讀全文

與桃花源記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卡紙立體女孩娃娃製作方法簡單 瀏覽:666
vivo手機瀏覽器視頻緩存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93
練字均衡的最佳方法 瀏覽:899
干無花果的鑒別方法 瀏覽:916
電腦管家測網速的方法 瀏覽:169
籃球教練提升教學方法 瀏覽:50
寫作文如何開頭八種方法 瀏覽:876
該如何把握角度或採取什麼方法 瀏覽:296
雙電瓶隔離器的連接方法 瀏覽:571
excelsumif函數使用方法 瀏覽:124
大學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瀏覽:248
拉薩那曲蟲草真假如何鑒別方法 瀏覽:240
初一數學分析方法 瀏覽:27
復發性丹毒的治療方法 瀏覽:676
用什麼方法清理血栓 瀏覽:295
如何用化學的方法鑒別乙醇和鋼鐵 瀏覽:1000
軟玉溪鑒別最快的方法 瀏覽:318
貼片電感器的檢測方法 瀏覽:150
立秋有什麼症狀和治療方法 瀏覽:216
雞蛋花食用方法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