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09 08:04:00

Ⅰ 教師個人簡短教育理念教學方法

實現自主性發展是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本質要求。那麼,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如何讓學生「自主學習」呢?
一、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新格局
課堂教學是學校體育教學中心環節和最基本的組織形式。傳統的課堂體育教學存在如下弊端:一是重知識輕方法;二是重技術輕素質;三是重應試輕應用;四是重繼承輕創新。這些傳統的教學弊端嚴重阻礙了當前的體育教學發展,因此必須打破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格局的束縛,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全新課堂教學格局,以確保學生「自主學習」。
1、教師要實現角色變換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角色,改「一言堂」為「群言堂」,變主講為主導。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充分表現自己的才能,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當然,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能否實現,主動權還是掌握在老師手裡,教師只有真正認識了當今時代自己所處的地位和角色,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實現,教師也才能比傳統教學發揮更大的作用。通過導趣,引導學生樂學;通過導思,引導學生活學;通過導做,引導學生善學;通過導法,引導學生會學。如此,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邊教學活動關系,才能把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2、教學手段要現代化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單一的課堂教學格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沖擊,並必然會被現代的教學技術所取代。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能使教學內容由平面到立體,由靜止到運動,由文字到聲音圖象,將極大地增加課堂教學的主動性和趣味性,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計算機和多媒體教學的運用,又可以使體育課堂教學發生深刻的變化,它可以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和處理知識的能力,它可以創造超時空的課堂,它給課堂教學帶來的將是教學領域突破性的變革。
二、創建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新型的師生關系應當是一種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為基礎的積極合作的關系,合作就應當是雙向的、主動的、協調的、和諧的、不是管與被管的關系。教師不是領導者而是指導者,不僅僅是年齡上的長者,更應當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良好創新環境的基礎。有了這一基礎就會時時處處激發起學生創造的興趣,在豐富多彩的創新活動中,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高。這樣就能理解處於學生這個年齡階段時的許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並不失時機地加以正確的指導和引導;尊重學生的人格,把學生真正看作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努力創設一種相對寬松、自由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敢想、敢說、敢做的無畏精神,放開他們的手腳和大腦,讓學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師。我想,如果我們真正能建立起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學生自然會心情愉悅、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樂於參與,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會得以充分的發揮,從而更好的進行「自主學習」。
三、創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穎教學方法
體育教學方法是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步驟、程序、規則、方式等,包括教法與學法。教法起著組織、控制、激發、引導、示範、說明、概括、評價等作用,學法起著主體、目的、內化、發展等作用。教法和學法是有機聯系不可侵害的整體,有什麼樣的教法,就會有某種相應的學法,或者為了建立某種新的學法,就必須採取相應的教法。
傳統的體育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運動場地為陣地,以教材為內容;突出的是教師的作用,學生主體作用不明確。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大多採用教師講授為主,輔之以練習、復習的方法,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另外,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往往還存在只注重對教法的研究而忽視了對學法的研究,致使學法的目的、作用不明,嚴重影響了教學方法的科學化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確定。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這些過分注重講授的教學方法和忽視對學法研究的現象就顯得十分落後了,必須沖破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創建適應時代要求的能夠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教學方法。
實施素質教育的本質是按照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提高國民素質;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要實現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必須從改革教學觀念入手,從根本上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探索性、創造性,使學生願學、樂學、會學,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Ⅱ 如何培養教師理念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師正面對著一個新的課程環境,新的課程研究模式,一個要求教師角色向廣度延伸,向深度拓展的時代背景。在這個傳統教育方式與現代教育方式激烈對峙的轉型時期,交織著教師的退縮、彷徨,奮進的各種心態。課程改革點的基礎是教師,沒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改革就難以成功。所以,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老師究竟如何去應對這種改革背景,並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就成為新課程實施與否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開展反思性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反思性教學實際上就是要求教師對教學不斷反思、對業務不斷提高、對自我不斷發展,以促進教師發展朝終身化方向發展。反思將強化教師的創造性、激勵個人成長願望、有益於傳授主要知識和培養課堂技能,養成教師的專業氣質。這就要求教師要克服一次性學習的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的精神,使每一堂課的教學都成為教師反思和提高的機會。教師的備課就要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隨班級、學生的不同而變化。這就意味著要求教師的每一堂課都要上出新意,都要推陳出新,無形中培養了教師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意識。我們教師要力圖把每一堂課都當作提高自己教學質量、指導課堂教學、拓寬自己專業眼界的機會。因為無論一個教學過程多麼好,都可以改進或改革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

二、分析教學經驗,養成研究習慣

作為教師要不斷地分析教學經驗與學生學習之間的關系,以開放的心態對待創新,把學生的需要與長期的教學目標結合起來。一旦養成終身的自我評估習慣,教師將不斷地挑戰自己,發展自己,從而把專業的成長與發展和賦予課堂教學以活力當作自己的責任。我們還要挖掘學生和當前語言教學的知識深度、開拓他們知識的內容廣度、促進學生和教師的認知發展。要明確地認識到教學是一個發展的領域,所以我們教師要經常研究教學實踐,精通專業人文知識,同時還要了解教學的前沿問題,跟上學科的發展。通過創新,通過各種方式主動研究自己的教學,追求、探索自己不熟知的領域,自覺養成終身研究的習慣。

三、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促進自我發展

為更新自我知識,教師還要積極地與其它學科教師進行有效的互相交流和學習,積極尋求同事的幫助,以教師和學習者的身份繼續發展自己。同時,參與同行教師的教學、歡迎同事以他們的觀察幫助自己做自我評價,或學習其他在教學上富有經驗的教師。從而提倡內部合作與團隊精神,實現跨學科、跨層次教學。我們教師更要不斷分析、評價自己的教學質量,強化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習,形成自己教學行為原理,促進終身自我發展。還要經常與同事交流、參加集體備課和研討課,強化自己成為終身學習型的教師。

四、轉變教育觀念,確立新型理念

只有樹立符合新課改精神的教育教學理念,才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從而培養出時代需要的合格人才。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促進了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快速更新。現在的學生可以藉助多媒體課件、錄音帶、光碟等進行學習,學習內容的自主性也增強了。因此教師必須更新教育教學觀念,確立新型的教育教學理念,由封閉單一化的教育轉變為開放式多元化的教育,由知識傳授型教育轉變為既傳授知識又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教育,由終結性教育轉變為終身性教育,由傳統教育轉變為發展學生個性的教育,由課堂講授式向探究式學習轉變。新課程要求我們從以知識為本的教育理念轉變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而素質教育的精神要求我們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情感、個性、需要與發展的願望,同時,我們在新課標實施過程中,要採用有利於他們發揮主體作用的教學思路與方法,在每個教學環節上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同時,要尊重學生中的個體差異,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新課改的帶動下,教師要徹底地完成好角色職責的轉化,真正成為學生學習中的引領者。

五、加強教學研究,提高創新能力

科研能力是新一代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師不僅僅教書育人,更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應具有敏銳深邃的學術洞察力和研究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凡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研究者的教師,則是最有可能變成教育能手」。科研是對未知領域的開發,是對教學改革中未定論的問題的研究與實踐,是教師對本專業的深入研究,它有助於利用多種方式表達教學內容,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去思考,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教師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干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審視己有的教學實際問題,則會對己有的理論更深入理解,對新的問題更敏感,更有創見。科研活動不僅僅是一種邏輯思維活動,科研活動的本質在於創新。教師直接肩負著民族振興,國富民強的責任。這就要求教師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培養自己開拓創新的崇高的職業精神。只有具有創新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和國際競爭的需要。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增加知識儲存量,腳踏實地地在課改中與學生共同探尋,不斷創新。同時,更要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發展專業能力與知識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強化教師自我發展的終身化意識。

Ⅲ 教師學科教學理念

以下是教師的教學理念
一、教育理念創新存在的問題
(1)創新觀念的局限性
有很多老師認為教育理念的創新就是單指教育領域來說的。這種觀念就使得我們的教育理念局限在一個很小的領域,很難取得突破,長期下去,理念的創新變成了理念的包袱,創新的沃土就變成了鹽鹼地。

(2)創新手法的陳舊性
很多老師往往認為採取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或技術就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不可置否,新的教學理念會通過新的教學方法得以實施和體現,但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不是等同的地位。教育理念引領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實現教育理念,反饋教育理念實施效果並為完善教育理念提供依據。

(3)創新對象的單一性
很多老師認為教育理念更新的最終目標就是指向老師,只需要老師教育理念更新就行了。事實上,除了老師的教育理念要有創新,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樹立創新志向,發展創新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育。

二、走出教育理念創新誤區
(1)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引領科學的教學方法,並與教育實踐有機結合。
(2)不斷提高教師素質,特別是青年教師的素質是關鍵。教師從教過程即是學習過程,倡導實施老師職業生涯學習制甚至終身學習觀念是社會教育創新最大的動力。

(3)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教育理念的創新。
首先,善於總結。對自己的教育經驗經常進行總結,能夠促進對教育問題和教育規律的理解與把握,能夠增強自己教育思維能力,特別是反思的意識與能力。
其次,善於利用理念約束與指導自己日常工作。堅持用教育理念作為我們日常教育言行的指南,約束著我們做與理念相符的事情。同時,在此基礎上破舊立新,去追求更真更善更美的結論,追求更高的價值和更有效的手段。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當前學校教育面臨著新形勢、新挑戰,我們應該抓住機遇,樹立課改意識,更新教育理念,創新課堂教學,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創新能力,把學校教育水平邁向跟高的台階。

Ⅳ 教師的教學理念有哪些

教學理念是對認識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態度和觀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教學理念有理論層面、操作層面和學科層面之分。明確表達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1.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首先,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因此,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學生發展是全面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所教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
2.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3.關注可測性和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以便檢測教師的工作效益。但是並不能簡單地說量化就是好的、科學的。應該科學地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業成就與教師的工作表現。因此,有效教學既要反對拒絕量化,又要反對過於量化。
4.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每一個教師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有效嗎?」「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5.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做出決策,並不要求教師掌握每一項技能。

Ⅳ 教師應具有的教育觀念主要包括什麼

1、崇高的師德

新時代的教師應把師德放在首位。教師必須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只有這樣才能值得學生尊敬和熱愛;只有這樣的教師,才能真正做到愛護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教師必須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教書育人。

只有具有崇高責任感、事業心,具有高尚人格魅力,把教書育人當作畢生事業的教師,才能使自己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

2、廣博的學識

新時代的教師,必須具有廣博的學科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教師應具有豐富的知識素養,用知識武裝頭腦,才能做到德才兼備。

3、具備創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

教師要認識教育對象,並具有開展教育活動和研究所需要的教育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教師對其把握不能只停留在學科水平上,還要學會綜合運用。而創造性使用教材是一名新型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4、具備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

科技的現代信息技術已走入校園為現代教育服務,結合教師必須迅速適應科學發展的形勢,學習、掌握一定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堂課」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

5、具備學習的能力

勤於學習,充實自我,這是當今做好一名教師的基礎。孩子年齡越小,他們對教師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把教師當成是網路全書。在他們眼裡教師是無所不知的,如果教師是一問三不知,他們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師要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做一個知識淵博型的教師。

Ⅵ 教學理念是什麼

基本信息
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後,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佔主導地位的教學觀是「教學是藝術」。但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意識到,教學也是科學。即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於是,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

有效教學的,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

教學理念
1.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首先,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因此,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學生發展是全面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所教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

2.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3.關注可測性和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以便檢測教師的工作效益。但是並不能簡單地說量化就是好的、科學的。應該科學地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業成就與教師的工作表現。因此,有效教學既要反對拒絕量化,又要反對過於量化。

4.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每一個教師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有效嗎?」「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5.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做出決策,並不要求教師掌握每一項技能。

Ⅶ 教師的教學觀念及教學方式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並不僅僅針對學生而言,它將在教育領域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尤其涉及到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突出地表現為教學模式創新。
通常認為,教學模式屬於教學策略的范疇。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根據信息傳播和信息加工的特徵,給「教學模式」提出了一種新的定義,那就是:「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其中,教學活動進程包括教師、學生、教學媒體和教學內容等四個要素,它們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構成穩定的結構——教學模式。
多年來,主導和控制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是一種被人概括為「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幾乎成為大多數教學管理者和教師們的思維定勢,極大地束縛了學校教育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給基礎教育領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帶來巨大的慣性阻力。
課堂的傳統教學模式,可以大致描述為:「以教師(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為中心,以言語和板書(教學媒體)為手段,向學生(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灌輸式地傳授知識(教材規定的內容);學生則只能統一地、單向地、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將這種模式與大眾傳播模式進行類比,可稱為「廣播式教學」。它始建立工業化初期,是班級授課制度的教學保障,與人類社會「第二媒體」——「廣播電台」的傳播特性基本相似。在課堂上,教師充當的正是「電台」或「廣播員」的職能,全班學生則必須「調諧」到統一的「頻率」,被動地收聽同樣的廣而告之的「節目」,然後轉化為記憶(在心理學上,亦可解釋為「短期記憶」)。人們通常認為,通過不斷地重復和練習,信息便可以存儲於「長期記憶」中,從而形成知識結構;這個過程所有的行為及結果,都可以通過測驗進行評估。「廣播式教學」從傳播的路徑看是單向的(由教師至學生),從傳播的內容看是同一的(教學大綱規定的課程),從傳播的順序看是線性的(教材預先確定的順序)。這種教學模式,恰如其分地與工業時代批量製造「標准件」的工藝流程相吻合。
這種現象,正如美國學者唐·泰普斯科特所說:「講義、教科書、家庭作業和學校,都與單向傳播媒體類似,它們不僅都具有單向、集中、事先決定的結構,並認定這種方式對廣大觀(聽)眾最有利。這個模式,即是幾個世紀以來,由上而下的威權式、師權中心的教育方式的基礎。」然而,在進入信息社會的今天,持續了多年的「廣播」式課堂教學模式,由於它與時代要求、科技進步,特別是與新媒體傳播模式形成強烈的反差,業已遭到越來越嚴厲的指責。例如,教育學者戴維斯教授就尖銳地批評說: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課堂教學意味著「每天准時到校,坐在教室里安安靜靜地聽那些他既不理解,也根本不感興趣的事,每天的日程則是聽講並按教師指定的方法去做練習,努力記住一大堆毫無意義、又零零碎碎的『知識』,而這樣做的唯一理由只是因為將來的某一天他們可能會用到這些知識,盡管教師和學生對是否會有這樣一天都持懷疑態度。」戴維斯甚至激奮地寫道:「我們的學校已接近於毀滅年青的一代!」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情況相比,我國學校教育在這方面的問題有過之而無不及。
以此分析過去許多教學法,除了少數確有創意外,多數並未能夠掙脫行為主義和「以教師為中心」單向灌輸的窠臼,至多為「廣播」的內容增加了一些趣味性,能更加吸引聽眾;以此分析大量充斥市場的教學軟體(也包括教師自編的課件),多數屬於傳統的「書本搬家」,仍然主要支持「教」而非支持「學」,缺乏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傳統的指導式教法通常在教和學的技巧上作各種文章,而認知心理學家佩伯特比喻說:「傳統的指導式教學也可能會以游戲的方法教九九乘法表,但是建構式的教學需要將創造和發明這種游戲的挑戰交給學生。」這當然不是說學習環境、課程內容都不必經過設計,但是這些設計必須與學生合作,或者幫助學生自己完成。教學也不再是由教師「廣播」已有的知識,而是組織學生去重新發現知識和重組知識。
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由於傳統觀念的制約,特別是由於教學大綱規定了過多的必須掌握的「知識點」,束縛了教師的思維和手腳,使他們不得不按照「講授——接受」的公式組織教學。今天,從教學大綱向課程標準的轉型的重大變化之一,就是減少了知識點的要求,給教師的教學留下了更大的探究空間,但也給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以新的教學方式適應學生新的學習方式,就是廣大教師當前面臨的挑戰之一。
面對研究性學習這門既無大綱又無教材的必修課,在肯定這門課程獨特與創新的同時,多年來習慣於依靠大綱依靠課本教書的教師們普遍感到無從下手,有的人甚至採取了觀望、徘徊和放任自流的態度。在研究性學習開展之後,由於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比以往大大拓展,教師的講授不再是惟一的知識來源。相比之下,許多教師由於自身的原因,反而可能顯示出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對本學科以外的課題研究,教師幾乎沒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優勢可言,也缺乏課題研究方面的經驗。
從另一方面講,這種困惑和差距,恰恰說明研究性學習的開展為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帶來了契機,也找到了一個突破口。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活動,蘊含著嶄新的教學理念,是新的教學模式的一個生長點。我們強調以學為本,絕非否定教師的作用。教師首先要做的應該是積極組織、支持並參與到學生的研究中去,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探究。教師要為學生創設開放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機,以便進入探究知識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掌握研究方法和學習策略,指導學生圍繞專題收集、加工和處理相關信息,與學生一起開發校內外學習資源,共同回答和解決問題。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角色將定位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組織者、參加者和指導者。對此,先期開展了研究性學習的學校深有體會地認識到:「教師必須先做研究課題的主動參與者和自我探索者,然後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有力促進者、有效組織者和高明指導者。作為參與者,教師必須經常深入學生課題組的活動,了解學生的需求,傾聽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認可教師的參與,在關系融洽、和諧的共處中,教師才能有的放矢,才有真正的發言權。作為探索者,教師必須完善自我,積極適應新角色的知識需要。盡管研究性學習不可能要求教師成為跨學科的通才,但教師必須對研究課題相關的學科知識有相當的了解和熟悉,唯有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才能積淀深厚的素養。作為組織者和促進者,教師必須善於組織協調,創設輕松和諧的活動環境,組織課題組的活動和交流,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樹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持之以恆的積極性。作為指導者,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進行課題研究方法的指導,如信息資料、數據的獲取、分析和處理、計算機使用能力的提高、課題方案、結題報告、實驗報告的書寫、采訪技能、人際交往的方式方法的指導。」
這種全新教學模式下的角色變化,要求所有教師都應當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更新知識,盡快使自己做到一專多能,逐步具備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具備指導學生進行研究的能力。傳統中小學教師通常被稱人為「教書匠」。作為一種「工匠」,他永遠只能執行那些不從事課堂教學的人所建立的教學理論,他永遠只能按照教學大綱和教材所規定的內容,傳遞一般性的課程知識,以及判斷某部分學生是否學到了這些知識。研究性學習的興起,對教師的挑戰是多方面的,其中,發展教師的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也是角色轉變的重要內容。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教師必須首先成為「研究者」;課程改革需要大批「創新型教師」,而「創新型教師」的同義語就是「研究型教師」。教師只有把自己的角色從「教書匠」提升為「研究型教師」,才能自覺主動地進行教學方式的轉變。
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由於高考升學壓力依然存在,不僅是高中還是初中,甚至於小學,要教師改變多年來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轉去搞研究性學習,勢必影響到學校最敏感的升學率。持這種說法的同志沒有認識到,高考改革也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2001年召開的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上,李嵐清副總理就曾強調,高考必須配合基礎教育的改革而改革。「高考指揮棒」已經而且還將繼續發生變化,其主要趨勢是:變單純考查知識為考查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和個性表現;變文理分科為文理結合、融會貫通;變單純考查解題能力為自主設計、創新思維;變封閉的校園文化為關心社會、關心時代、關心世界、關心人類。從最近幾年來高考命題的變化中可以看到,已經越來越多地增加了考核學生研究能力方面內容,上海市的試題中甚至直接涉及到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我們必定會深刻地感受到,「搞研究性學習的學校高考肯定得益,不搞研究性學習的學校肯定要吃虧。」在努力轉變教學方式的今天,教師們需要研究的是,為了推動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轉換觀念?確立哪些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補充哪些領域知識?掌握哪些教育信息技術?學習哪些科研方法?應如何指導學生正確靈活地使用這些技術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全體教師都必須從重視研究「教法」,轉向重視研究學生的「學法」,在與學生一起學習、探究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實現自身的專業化成長。教師往往習慣於在課堂上充當管理者,把對學生的管理和監督作為自己的基本職能。赫爾巴特說過:「管理並非要在兒童心靈中達到任何目的,而僅僅是要創造一種秩序。」而這種秩序,恰恰是研究性學習不應該刻意追求的。教學在本質上不是塑造,不是管理,更不是控制,而是交流、互動、引導和幫助。必須切實轉變那種在教師心靈深處積淀起來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觀念,轉變傳統教育中「惟師是從」的專制型師生觀,構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的師生關系。重要的不是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感覺走,而是教師努力去理解學生的感覺,與學生溝通,使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參與探究和學習,帶領所有的學生走向成功。

Ⅷ 作為一個老師如何保持自己的教學理念

首先確保自己的理念是正確的,而且可以讓學生接受,給他們的成長和學習帶來幫助。然後,吸收新的方式和知識,使自己的觀點和理念不會落後。

Ⅸ 教師的教學理念

教學要讓學生自主建構。在這里,無論青蛙如何仔細地觀察、詳細地描述,都不能代替小魚對「奶牛」形象的建構,小魚的「奶牛」形象只能通過自己獲得。電影中,無論老師自己多麼有水平,講解得多麼賣力氣,都無法代替學生參與和思考。學習必須通過學習者自己的主觀努力才能實現,要實現教育教學的目標追求,根本出發點在於激發學生的主觀努力,促進學生自主建構。

教學不是展示教師多麼有水平,而是要考慮如何調動學生參與,促進學生思考。平常有一種語速,走進教室面向學生語速慢一點,讓學生有時間反應和思考;在學生困難的地方聽一聽、在重點的地方強調一下……這是教師在和學生接觸時應該有的教學意識。

教學要讓學生自主建構,需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設計教學應該設計學習活動。如何設計學習活動呢?筆者在一次執教中曾經設計這樣的學習要求:「1.默讀課文5—12自然段,完成以下兩個任務:(1)勾畫反應明明心情變化的句子;(2)想一想明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把想法批註在書的旁邊。2.准備好你的想法在全班交流。」把學習活動還給學生,需要讓學生在活動之前明確學習的對象、學習的要求、完成任務的檢查方式,並能得到合適的方法指導。

教學活動要促進學生自主建構。教學評價怎麼辦?這也有一個視角的轉變,那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學生身上,觀察學生學得好不好,是否有進步。這是以學論教的視角。

教學要基於經驗,教學是經驗改造。小魚對「奶牛」的形象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建構的。小魚生活在池塘里,沒有其他動物的形象,沒有看見奶牛,它的經驗就是自己同類的形象,所以當它聽了青蛙對奶牛一些形象的描述「有兩只角,四條腿,吃草,身上有花紋」以後,就在小魚身體基礎上,建構了「魚牛」的形象。在電影中,這位英語老師並不知道伊桑的基礎,也不了解伊桑的學習困難,沒有找到學生的經驗起點,教學自然難以湊效。伊桑後來遇到一位美術教師,這位教師研究伊桑,發現伊桑的問題是存在閱讀障礙,研究了伊桑獨特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因材施教,伊桑由此找回了自信,並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這提醒我們,教學基於學生經驗,教師首先要研究學生經驗,關注學生經驗的差異性。

教學需要反饋和檢查。在魚牛圖的故事中,如果小魚不說出來,不畫出來,青蛙知道小魚心中的「奶牛」嗎?肯定不會。建構主義有「問題情境、會話、協商、意義建構」四個要素,會話實際上就是要求建構者拋出自己的理解和建構,和其他參與的同伴協商,大家在協商和碰撞中完成意義建構。有效教學的實踐中,也需要學生把自己的理解說出來,需要學生把自己的疑難、問題、困惑和進步表達出來,也就是需要教學反饋和檢查,並根據反饋信息,安排後續的教學行為。

檢查和反饋涉及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檢查和反饋?很多老師會要求學生「懂了的同學請舉手」,請問有多少同學會舉手錶明自己比別人厲害?同樣的道理,老師問「不懂的同學請舉手」,又有多少同學會用這種辦法告訴自己比別人差?這樣的公開的普遍的詢問註定沒有什麼號的結果,教師得不到學生的真實信息。還有一種得不到學生真實反饋信息的情況,那就是教師對獲得的學生信息處理不當。如果教師對學生的錯誤和失誤或者置之不理,或者應付了事,甚或挖苦諷刺、冷嘲熱諷。這都可能使學生有了疑惑不願問,有了問題不敢提,有了困難不敢說。

Ⅹ 小學數學老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概括成「一個理念、兩個動力、三個階段、四個方法」。
一個理念,就是要還原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運用個人的認知能力,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和圖形性質,並且嘗試用來解決問題、積累經驗,而不是單純依靠模仿和記憶,記住現成的數學知識比貓畫虎地拿來套用。
兩個動力,就是從數學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讓學生從親身經歷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既有用又有趣,充分發揮「有用」這個外在動力和「有趣」
三個階段,就是把握好學習過程由「感悟」到「掌握」再到「貫通」這三個階段。「感悟」就是通過探索和思考,初步發現、感知和領悟新事物與已有知識的內在聯系;「掌握」就是經過猜想、驗證、歸納、總結,得到新知識,並能初步運用所獲得的新知識,解決一些課本上和生活中的問題;「貫通」就是把所獲得的新知識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之中,能夠靈活地運用新知識解決一些綜合性較強的問題,進行一些較深層次的數學思考,並在解決問題和深層思考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享受到解題的樂趣。三個階段循序漸進因人而異,要給學生充分的實踐機會和思考時間,不能好高騖遠急於求成,同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承認差別區別對待,使每個學生都有收獲、有尊嚴、有追求、可發展。
四個方法,就是在教學中千方百計地鼓勵和引導學生,運用「聯想擴展」、「轉化遷移」、「數形結合」、「手腦並用」的方法獲取新知。「聯想擴展」就是找到新舊知識的契合點,對既有知識進行推廣,適用於新知與舊知只有量變而沒有質變。如從「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到「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轉化遷移」就是採取適當的辦法把新面孔變成老相識,適用於新知與舊知表現形式不同而實質有相通之處。如從「長方形的面積」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數形結合」是指用圖形的直觀性揭示數量關系的抽象性,用數量關系的明確性揭示圖形性質的隱蔽性;「手腦並用」是學習數學的一種基本方法。因為數學本來就比較抽象,一味苦思冥想只會加重思維負擔使學習難上加難,而邊想邊算邊想邊畫可以增強問題的直觀性,減輕思維負擔,降低學習難度。在動腦方面要引導學生學會全面觀察、有序思考以及概括總結、推理論證的方法。在動手方面要引導學生學會簡單的測量和畫線段圖、示意圖、幾何形體草圖、勾畫摘錄關鍵語句和數據的方法。從小培養學生養成動手動腦的好習慣,對於學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定要認真對待持之以恆。

閱讀全文

與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椴樹蜂蜜的食用方法 瀏覽:520
污水裡臭氧檢測用什麼方法 瀏覽:461
石膏三相分析測定標准方法 瀏覽:891
超凡先鋒訓練方法 瀏覽:157
小兒發燒快速退燒推腳掌方法 瀏覽:716
古詩鑒賞的抒情方法有哪些 瀏覽:66
檢測年齡最准確的方法 瀏覽:85
粉色翡翠鑒別最簡單方法 瀏覽:587
膀手擊肋的正確方法 瀏覽:412
超市裡買的玉米食用方法 瀏覽:978
如何播種小麥傳統方法 瀏覽:884
閱讀自己的最佳方法 瀏覽:84
送卡片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877
酷派8722手機格機方法 瀏覽:406
馬卡連柯運用了什麼教學方法 瀏覽:471
食堂蒸飯車的使用方法 瀏覽:702
帝王雷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734
如何和男孩子溝通的方法 瀏覽:754
哪裡可以學提高記憶的方法 瀏覽:714
如何判斷服盆的方法 瀏覽: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