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課程論的研究方法

課程論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09 05:40:43

㈠ 課程論的課程理論

學科課程也稱分科課程,是一種主張以學科為中心來編定的課程。主張課程要分科設置,分別從相應科學領域中選取知識,根據教育教學需要分科編排課程,進行教學。20世紀60年代以來關於學科課程的理論主要有:即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Bruner,J.S.)的結構主義課程論、德國教育學家瓦根舍因(Wagenschein,M.)的範例方式課程論、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Bahkob,J.B.)的發展主義課程論。
①布魯納的結構主義課程論。基本觀點:首先,主張課程內容以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為中心,學科的基本結構是由科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所構成的。其次,在課程設計上,主張根據兒童智力發展階段的特點安排學科的基本結構。最後,提倡發現法學習。布魯納很多思想體現了很強的時代精神,對當前學校教育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不足:如片面強調內容的學術性,致使教學內容過於抽象;將學生定位太高,好像要把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這門學科的專家;同時在處理知識、技能和智力的關繫上也不很成功。但布魯納的思想對今天我們的課程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②瓦根舍因的範例方式課程論。強調課程的基本性、基礎性、範例性,主張應教給學生基本知識、概念和基本科學規律,教學內容應適合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教材應精選具有典型性和範例性的內容。特色在於:其一,以範例性的知識結構理論進行取材,其內容既精練又具體,易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其二,範例性是理論同實際自然地結合的。其三,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都是綜合的,不是單一的。其四,範例教學能更典型、具體、實際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贊科夫的發展主義課程論。把「一般發展」作為其課程論的出發點和歸宿,稱為「發展主義課程論」。所謂「一般發展」,是指智力、情感、意志、品質、性格的發展,即整個個性的發展。主要觀點:第一,課程內容應有必要的難度。第二,要重視理論知識在教材中的作用,把規律性的知識教給學生。第三,課程教材的進行要有必要的速度。第四,教材的組織要能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即讓學生掌握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成為自覺的學習者。第五,課程教材要面向全體學生,特別要促進差生的發展。
總之,學科課程的優點是它的邏輯性、系統性和簡約性,有利於學生學習和鞏固知識,同時也便於設計和管理。其弱點也是明確的。一則,由於分科課程的「分科」是人為的,因而缺乏內在整合性,忽視知識的聯系性,從而也割裂了學生的理解力;二則,忽視學生的動機和已有經驗,容易脫離學生的興趣和生活實際。 綜合課程是一種主張整合若干相關聯的學科而成為一門更廣泛的共同領域的課程。綜合課作用:第一是認識方面的作用,綜合課程既可以提供整體觀念又有利於聯系知識的不同領域;第二是心理方面的作用,綜合課程是按兒童心理需要、興趣、好奇心和活動來編制的,有助於學生學習和學生個性發展;第三是社會方面的作用,綜合課有利於教學與社會方面的聯系,有利於課堂間的相互影響。
根據綜合課程的綜合程度及其發展軌跡,可分以下幾種:一是相關課程(Correlated Curriculum),就是在保留原來學科的獨立性基礎上,尋找兩個或多個學科之間的共同點,使這些學科的教學順序能夠相互照應、相互聯系、穿插進行。二是融合課程(Fused Curriculum),也稱合科課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統合兼並於范圍較廣的新科目,選擇對於學生有意義的論題或概括的問題進行學習。三是廣域課程(Broad Curriculum),就是合並數門相鄰學科的教學內容而形成的綜合性課程。四是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這種課程是圍繞一些重大的社會問題組織教學內容,社會問題就象包裹在教學內容里的果核一樣,又被稱為問題中心課程。前三種課程都是在學科領域的基礎上進行的知識綜合的課程形式,它們打破了原有的學科界限,是舊的學科課程的改進和擴展;而核心課程則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邏輯順序為主線來組織教學內容的。 2010年01月
ISBN: 9787300115900
開本: 16開
定價: 36.00 元

㈡ 語文教學論的研究方法哪些

教學論既是一門理論科學又是一門應用科學。教學原理部分闡明了基礎理論和教學的一般理論。在基礎理論方面著重探討知識與教學、教學過程、教學與發展等內容。在一般理論方面主要研究課程理論、智能理論、知情意結合理論、交往理論、活動理論、最優化理論等內容;應用性體現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活動兩部分。教學模式 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是教學理論應用於教學實踐的中介環節。教學活動是教學論體系中應用性最強的部分,它是教學原理的具體運用,是各種教學模式必不可少的、共有的組成部分。

㈢ 課程論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研究中小學課程的基本理論與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根據您的描述:課程論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研究中小學課程的基本理論與課程現象

㈣ 論述課程與教學論的常用研究方法。

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表現,優化課堂結構,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教師要創造和諧融合的課堂氣氛,允許學生隨時「插嘴」、提問、爭辯,甚至提出與教師不同的看法。學生有疑而問、質疑問難,是用心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可貴表現,理應得到老師的熱情鼓勵和贊揚。現在對學生的隨時「插嘴」,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應抱歡迎、鼓勵的態度給與肯定,並做出正確的解釋。

㈤ 課程理論是什麼

作為專業領域的課程研究起源美國,在20世紀伊始,出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深層變遷和學校課程改革的需要,由政府部門組織一些研究者,一些和教育管理部門、學區及學校等課程實踐主體緊密聯系的研究者,聚焦學習目標、教材編寫和評價體系的數據收集、整理和「標准化」技術,並根據這些技術進行學校系統課程設計、改進和實施,以實現課程的現代化。這也就是後來被稱作為基於經驗主義科學的「課程開發」範式。

這場立足於「問題解決」和「實踐需求」的研究,註定了課程研究在成為專業領域一開始就充滿了科學主義和技術理性,課程話語的主導權集中在開發技術及學科領域的專家身上。和教育學其他很多研究領域不一樣,課程研究並不起源於哲學的沉思或教育學的學理發展,缺少課程理論自身的學術獨立性——這也正是後來一些課程研究者批判指向所在。

情況在20世紀中葉發生了變化。

專業領域的課程研究隊伍開始出現大批哲學、神學、歷史學、美學等人文科學背景的研究者,這個內部充滿不同主見的理論陣營在經歷了近20年發展後逐漸形成的共同聲音是:20世紀初課程論學科產生半個世紀以來的課程研究結果是「反理論」的(atheoretical),也就是說並不是真正的課程理論,而是經驗科學或行為科學在課程管理與學區或學校實踐的應用。他們認為課程研究需要重新界定、建立自己的概念(概念重建)並形成基本課程本體的理論體系。這當中倡導語言分析、政治科學的休伯納和主張以人為本、審美理性的麥克唐納等學者是先鋒。而主修過音樂、語言、教育學並一直活躍於課程理論化運動的派納教授,逐漸成為這一陣營的旗手和集大成者。

正如一些課程學史研究者看到的那樣,深受現象學、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學影響的派納教授認為之前課程研究更關注脫離對個人關懷,重視普適性實踐價值的課程,即便提到的關注個體,也是抽象意義的「個體」。而派納教授強調的是具體存在的個體——個人的體驗、理解和意義,在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的自傳式等理論研究方法,用回歸、前瞻、分析和綜合四個要素解讀和理解課程——這也意味著課程研究進入到「課程理解(understanding curriculum)」的範式時代。

㈥ 社會心理學這門課程第二章 社會心理學理論及研究方法的知識點有哪些

社會心理學這門課第二章 社會心理學理論及研究方法的知識點包含章節導引,第一節 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第二節 社會心理學研究特徵,第三節 社會心理學研究方法。

㈦ 課程教學論的十幾種教學方式有哪些

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的價值追求。
提高教育教學效率一直是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價值追求,有三次重大變革在教育史上影響深刻和廣泛。
第一次是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創立的班級授課制。他把一對一的個別教學變為一個教師同時對幾十個學生進行施教的群體教學,教學效率得到了極大地提高。誇美紐斯系統論述了統一教材、統一教學時間和空間、統一教學要求的班級授課制,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貢獻。自此以後,經過各國的教育實踐,班級授課製作為學校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得到廣泛運用和發展。
第二次是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的課堂教學階段論。他把以教師為中心的班級課堂教學程式化、模式化,這樣教師就能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教學,從而提高了課堂的效率。赫爾巴特認為,一個教學過程應該有這樣四個密切相連的階段組成:「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後來逐漸演變成「五段教授法」,即我國中小學教師所熟悉的課堂教學五個環節:組織上課、檢查復習、講授新知、鞏固復習、布置作業。赫氏的理論讓教師們領悟和掌握了課堂講授教學的步驟、門道和技巧,課堂教學的效率效果因此得到了提升。
第三次是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學生中心論。在杜威看來,赫氏理論的基本缺陷在於它從根本上只重視「教材」,而忘記了教育中的「人」,忽視了人的主動性。教學的中心不在教師,而在學生,所以他認為要把教學中心從教師轉到學生。杜威對教學的貢獻主要不在於發明了某些具體的教學方法,而在於使教學方法邁入了一個新時代,即旨在喚醒主體意識、關注個體獨特性、促進個性自由與解放的教學時代。
總之,追求教學效率是各國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目標,也是各種教學流派不斷探索和倡導的理念和策略,追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根本價值。
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新課程教學改革大背景下的現實迫切要求。
我國從2001年開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的就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符合2l世紀需要的人才。通過幾年的推進,新課程的理念逐步被接受和認同,在教學實踐的不同層面都得到了一定的體現和落實。但當我們深入課堂教學一線,進行細致深入的觀察與研究時,就會發現:現實的課堂教學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師生的教學活動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現實迫切要求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
教育質量是一切教育活動的生命線,世界各國持續不斷的教育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現時代教育發展的大政方針。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條件,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發展。衡量我國教育質量的標准就是看學生的素質是否得到了全面發展和提高,是否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有無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校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場所,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學校能否有效實施素質教育,教育質量能否得到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是關鍵。課堂教學活動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盡可能高速地發展,要求課堂教學必須採取讓學生學起來容易,適合學生能力的方式。提高教育質量,不但要讓學生素質得到全面發展,還要讓學生的素質得到切實的發展。教學追求效率就是要努力使師生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或教學消耗獲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成果。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從基本的課堂教學改革人手,通過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來整體提高教育質量。
(二)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減輕師生負擔,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師生教學負擔過重是當前教學中普遍而又非常突出的一個問題。「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是普遍反映。
據有關調查,新課程推進過程中,教師負擔普遍加重。目前,教師的工作量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1、備課,寫教案;
2、上課,包括公開課、觀摩課等;
3、批改作業;
4、參加教師培訓;
5、聽課、參加教研活動;
6、撰寫論文等;
7、班級、學生管理,班主任工作。
8、教師自我提高的學習、進修活動(如專升本)等。
網上有段順口溜形容教師的生活現狀 :「 教師育人終日疲憊,學生告狀回回都對。工資不高還要交稅,從早到晚比牛還累。一日三餐時間不對, 一時一刻不敢離位。下班不休還要開會,迎接檢查讓人崩潰。 囊中羞澀見人慚愧,百姓還說我們受賄。」教師們普遍反映,新課程加重了他們的工作負擔。為「生存」所困、為「績效」所憂、為「名聲」所累,教師普遍因工作時間長、工作難度大、勞動強度高、心理負荷重,經濟壓力大而不堪重負。減輕教師工作負擔,除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及其教材、教法的不斷熟悉等外,改變教師思維方式和工作慣性,向課堂教學要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成為迫切解決的問題。
就學生而言,新課程改革的本意是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但實際上學生的負擔非但沒減輕反而更重,甚至還有民謠說現在的學生是「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幹得比牛多」。學生學習負擔過重,不但降低學習效率,還造成其嚴重的厭學問題,進一步影響其身心健康成長。許多學生睡眠不足、體質下降,引發了不同程度的近視、失眠、神經衰弱等生理疾病。有關研究對10省市中小學生的視力抽查顯示,小學生的近視率為16.8%,初中生為45.5%。學習負擔過重,還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比如:一些學生過度焦慮、憂郁,嚴重的甚至學習心理失衡,引發惡性事件,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學生長期處於緊張、壓抑的心理狀態,不利於其健康成長。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主要是由於學生的學習大都局限於接受現成的知識、學生的學在很大程度上被老師的教所替代。在應試教育指揮棒引導下的題海戰術、加班加點和教師在課堂上的「填鴨式」教學是導致學生課業負擔屢減不輕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深化課程改革、調整優化教學內容、改革考試方式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教師素質.改善教師教學方式,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就成為一個現實而緊迫的問題。
三、新課程背景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出發點和思路
課堂教學是在一定的教學環境下通過教師教、學生學而掌握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因此,在寬泛的意義上,教師、學生、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眾多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左右著教學過程,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在這些因素里,教師是決定性的因素。教學活動的發動、運行、效果反饋等都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必須從教師著手。在新課程推進的背景下,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乃至其自身專業素養的提高都直接影響著教學效率的提高。所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出發點和思路在於教師自身主體能動性的充分提高和發揮。教師自身主體能動性的提高和發揮主要表現在不斷學習和把握新課程的有關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自身教育教學素養等幾個方面。
(一)不斷學習和把握新課程的相關理念、方法和策略。
新課程改革是在大的社會轉型背景下教育領域的一場巨大變革,它要在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實現轉型,努力建立起新型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在這樣的課程改革目標背景下,觀念的轉變成為首當其沖的事情。盡管在新課程推進伊始,有關方面就十分重視對教師的培訓;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接受、認同和把握客觀需要一個過程,從接受到轉變為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又需要一個過程。同時,新課程的有關理念和方法在課程改革實踐中還有一個不斷接受檢驗的過程。所有這些方面的因素都決定了教師對新課程的把握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也決定了教師的學習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而且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教師要在不斷的學習中,逐漸提高對新課程的領悟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結合自身的教學個性不斷優化教育教學策略。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師不是放棄自己已有的教學個性,而是要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在正確認識各種教育教學方法和策略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個性,對它們進行重新組合,達到不斷優化的目的。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和策略都有特定的適用對象和內容,有應用的時空限制。教師已經習慣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並不是一無是處,新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也並不都是靈丹妙葯,某種教學方法和策略也不是對每一個教師都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策略能否發揮有效的作用,關鍵在於教師的應用和把握。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需要每一個教師結合自身的教學個性,不斷對各種教學方法和策略進行優化組合,形成新的有生命力的教學方式。
(三)在不斷的教學實踐反思中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對一個普通的教師來說,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要想不斷改進教學,提高效率,就需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經常性的反思:為什麼這節課有效果,好在什麼地方,原因在哪裡;為什麼這節課效果不好,不好在什麼地方,原因是什麼;是理念問題,還是方法問題;是設計問題,還是實施問題;是學生問題,還是自身的問題;是教材問題,還是時間問題;等等。通過反思.教師就能找出自己教學中的優點和不足,從而在以後的教學中發揚或克服。教學是一種實踐活動,只有緊密結合教學實踐進行反思,才能切實改進教學,提高效率。教師自身的成長是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的過程,教師成長的過程也就是教學效率不斷提高的過程。

第一章 提高課堂教學講授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講授法作為一種古老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從古至今一直是在教學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教學方法。但新課程實施以來,對講授法的口誅筆伐卻不絕於耳。究其根源,無非是作為傳統教學方法的講授法早已被人們貼上了「灌輸」的標簽,在當前新課程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這三種學習方式的同時,與講授法相對應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已被許多人所唾棄,講授法也因而被判定為造成學生學習方式單一刻板的「元兇首惡」,罪莫大焉。因此很多老師,包括一些領導,言必稱自主、合作、探究,而對講授法大加抨擊,唯恐自己拖了新課改的後腿,成為眾人的笑柄。但是,眾多的教學方法都必須和講授法結合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仍應把講授作為基本的教學策略 ,我們應該採取揚棄的態度,發揚其優點,改善其不足,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講授的效率。
一、講授是基本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教學方法。它是教師使用最早的、應用最廣的教學方法,可用以傳授新知識,也可用於鞏固舊知識,其他教學方法的運用,幾乎都需要同講授法結合才能進行。
講授法具體形式:
1、講述。側重生動形象地描繪某些事物現象,敘述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使學生形成鮮明的表象和概念,並從情緒上得到感染。在低年級,由於兒童思維的形象性、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在各門學科的教學中,多採用講述的方法。
2、講解。主要是對一些較復雜的問題、概念、定理和原則等,進行較系統而嚴密的解釋和論證。講解在文、理科教學中都廣泛應用,在理科教學中應用尤多。
3.講讀。教師或學生以朗讀方式表述教材或其他讀物的方法。
4、講演。教師就教材中的某一專題進行有理有據首尾連貫的論說,中間不插入或很少插入其他的活動。主要用於中學的高年級和高等學校。
講授法優點:
1.有利於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效率。
講授法具有兩個特殊的優點,即通俗化和直接性。教師的講授能使深奧、抽象的課本知識變成具體形象、淺顯通俗的東西,從而排除學生對知識的神秘感和畏難情緒,使學習真正成為可能和輕松的事情;講授法採取定論的形式直接向學生傳遞知識,避免了認識過程中的許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難,這比學生自己去摸索知識可少走不少彎路。所以,講授法在傳授知識方面具有無法取代的簡捷和高效兩大優點,這也就是講授法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講授法有利於幫助學生全面、深刻、准確地掌握教材,促進學生學科能力的全面發展 。教材不僅匯集著系統的學科知識,而且還蘊藏著許多其它有價值的內容,如學科的思想觀點、思維方法以及情感因素。但是,由於教材對學生來說,不僅知識本身不好讀懂,其所潛藏的內涵更是不易發現。但教師能夠比較全面、准確地領會教材編寫意圖,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深邃內涵。所以,藉助教師的系統講授和透闢分析,學生能夠比較深刻准確地掌握教材,從而不僅學到學科的系統知識,而且還領會和掌握了蘊含在學科知識體系中的學科思想觀點、思維方法和情感因素。這樣,學生的學科能力也就得到了全面提高。
2.講授法有利於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得到遠比教材多得多的東西 。
任何真正有效的講授都必定是溶進了教師自身的學識、修養、情感、流露出教師內心的真、善、美。所以,講授對教師來說,不僅是知識方法的輸出,也是內心世界的展現。它潛移默化地影響、感染、熏陶著學生的心靈。可以說,它是學生認識人生、認識世界的一面鏡子,也是學生精神財富的重要源泉。
3、講授法是其它教學方法的基礎。
從教的角度來看,任何方法都離不開教師的「講」,其它各種方法在運用時都必須與講授相結合,只有這樣,其它各種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其價值。所以講授是其它方法的工具,教師只有講得好,其它各種方法的有效運用才有了前提。從學的角度來看,接受法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基本的方法,其它各種學習方法的掌握大多是建立在接受法的基礎上。學生只有學會了「聽講」,才有可能潛移默化地或自覺系統地把教師的教法內化為自己的學法,從而真正地學會學習,掌握各種方法。
講授法局限: :
1.講授法容易使學生產生「假知」,從而導致知識與能力的脫節 。
教師運用講授法,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往往使人產生一種錯覺,似乎學生只要認真聽講就可徑直地獲得知識。而實際上,學生對任何知識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新舊知識的有機結合和自己的獨立思考上。而講授法,教師把知識講解得清清楚楚,學生以聽講代替思考,即使有自己思維參與,也是被教師架空起來的,因為要跟教師同步進行,這樣也就把學生在獨立思考中所必然要碰到和解決的各種必要的疑問、障礙和困難隱蔽起來。結果,學生聽起來好像什麼都明白,事後卻又說不清,一遇新問題就會手足無措。這樣不靠思維獲得知識,不僅知識本身掌握不牢固,更談不上舉一反三加以遷移應用,促進能力的發展了。
2.講授法容易使學生產生依賴和期待心理,從而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
講授法淵源於傳統的教師中心論,教師是知識的象徵,一切知識得由教師傳授給學生,所以,這種方法在運用過程中也容易使教師產生重教輕學的思想。教師往往只考慮自己怎麼講,怎樣講得全面、細致、深刻、透徹,似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掌握得越多、越好,長此以往,就會產生心理定勢,教師不講就不放心,總覺得不講學生就學不到東西。於是,注入式、滿堂灌便應運而生,並愈演愈烈。而學生呢?也不知不覺地形成了依賴心理,一切問題等待教師來講解,特別是教師講得越好,這種期待和依賴心理就越強烈。正是這種期待和依賴心理嚴重地削弱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這是目前講授法運用過程中存在的一種相當普遍的病症,也是一種危害性很大的病症。

二、講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成因。(教材14頁)
講授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師視講授為禁區。
新課標下的教學如何正確的講授,這成了一個大難題,講什麼、講多少、如何講等問題困擾著教師。新課標提出「把課堂還給學生」,有的學校更是對一節課中教師講授的時間作出硬性規定,若教師講授超過15分鍾即為不合格的課。於是乎不少教師便把講授妖魔化,談「講」色變,把少講、不講作為教學的基本原則。課堂上放手讓學生展示,讓學生講,視講授為禁區,不敢越雷池半步。一段時間以來,公開課的浮華表演之風日盛,學校的教學評價似乎不太在意教師的講解如何,而是關注一節課中學生活動時間的長短,因而有些教師在公開課上一會兒多媒體演示,一會兒表演,一會兒組織學生討論,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教學情境的過於晃動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作深層次的挖掘,影響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做必要的價值引領,導致課堂華而不實。這種做法嚴重的背離了新課程的基本精神和指導思想,使教師的教學質量難以得到切實提高。
2、教師講授失當,「滿堂灌」。
3、教師講不到位,講授效果差。
講授存在的主要問題的主要成因:
1、把講授絕對化。
2、把講授膚淺化。
3、把講授歪曲化。

三、提高講授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1、全面了解學生,遵循師生雙向參與原則。
通過提問、回答、討論、講解等途徑,教師以主導者身份、學生以認知主體的身份直接參與課堂講授活動。課堂上不能「我講我的,聽不聽由你」。
2、選擇合適的講授內容 。
在新課程教學中,在確定了以學定教的原則後,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和基礎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有的教學內容,如概念的定義、歷史文化、數學法則,就常常需要使用講授式教學方法。還有,概念的定義和有的數學法則根本就是不允許探究的,只能使用講授式教學方法。如果讓學生根據教學創設的情境去自己給出概念的定義,其實是不恰當的。
3、講授要富於啟發性 。
在講授式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啟發和引導學生思考。因而有效的提問在講授式教學中就顯得尤為很重要。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與本節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探求問題奧妙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乘方」一節的導入時,就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有人說,一張薄紙對折30次其高度就可以超過珠穆朗瑪峰了,你相信嗎?」這樣就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4、注重講授的趣味性。
教學情境以實際問題為切入點,是新課程的一個特點。在講授過程中,盡可能地使講授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將抽象的,甚至枯燥的原理寓於生活事例中,注重講授的趣味性。
5、注意與其他教學法的融合。
在眾多教學方法中講授法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方法,有它的優勢。但有時在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很壓抑,同時過多的講授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掉隊情況。針對這樣的現象要求在課堂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是多種方法的結合。在與其他教學方法綜合運用時,特別應該揚長避短。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去進行教學。無論什麼教學方法,都是為了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
6、教師要訓練過硬的的言語基本功。
●清晰准確,使學生聽得清。說普通話,音量適中,口齒清楚,用詞准確,語言流暢,盡可能地避免語法、修辭、邏輯上的錯誤。講述時音量過小,不易被學生所感知;音量過大,易造成學生聽覺器官的疲勞,使感受性下降,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
●簡潔明白,使學生聽得懂。運用語言的成功,在於懂得針對聽眾,找到最合適的層次,用不太多也不太少的字眼來表達,當以通俗明白講解為宜。
●鮮明生動,使學生聽得有趣。從頭至尾,說話一個腔調,易變成學生的催眠曲,使人昏昏欲睡。教師應該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情緒,把幽默引進講堂,活躍課堂氣氛,巧妙地調節控制語言的節奏和音量,使之快慢適度,高低適宜,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娓娓動聽。
7、講究體態語言的運用。
教師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勢、身體姿態、服飾等等體態語言同一般語言符號一樣,可以作為信息傳遞的媒介,具有不可忽視的信息溝通作用。
教師的表情是一種重要的信息源,它蘊含了大量的情感交流的信息,是師生心理接觸的重要「外顯點」。教師的表情應親切自然,用自然的積極性和熱情去感染學生。切忌始終如一的威嚴、冷酷的模樣,或開懷大笑,矯揉造作。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這扇窗戶,師生之間可以有效地交流情感信息。藝術素養較高的教師能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自己處在教師的「注意圈」中,都有自己是教師的「注意中心」的感覺。教師微笑的眼神使每個學生感到溫暖;教師鎮定的眼神,使學生感到安全;教師信任的眼神,使學生感到鼓舞。一般情況下,教師應避免對學生久久直視或斜視。學生站立回答問題時,教師的目光不宜過多地旁落。至於講課時眼看天花板或教室外面,東張西望,目光飄忽不定,更是不可取的。
教師的舉止應該從容大方,講授過程中伴以協調、簡練的手勢、指點,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某一視覺中心──黑板或正在發言的同學等。直線比劃,傳達下沉、下降、下決心的信息,快而有力,不容動搖;水平比劃,傳達平靜、安定等信息;折線比劃,傳達突然變化、轉折的信息。課堂上教師的一舉二動,無不傳遞著一定的教學信息。
8、教給學生有效聽講的方法。
教師講授的效果有賴於學生聽的方式。國外學者研究估計,一般人聆聽10分鍾的談話,大約僅有25%的效率(感知的信息量僅佔全部信息量的1/4)。學生中不良的聽講習慣有:注意力不集中,對講授內容不感興趣;被對方說話的姿勢所吸引,忽視說話的內容;只注意具體的事實、故事而忽視原理推論;由於大腦信息處理能量大約高於一般人說話速度的五倍,因而聽者利用空檔思索別的事。教師要注意糾正上述不良的聽講習性,遵循注意規律,安排講授內容;指導學生記聽課筆記,邊聽邊記,從記下教者的板書到有條理地記下教師講授的重點、難點,再到記下自己聽課的收獲;要求學生邊聽邊思,提出不懂的問題。
9、運用恰當的板書
板書是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傳遞教學內容的一種書面交流方式。它可以標明教學的重點,揭示知識之間的聯系,理清知識體系的脈絡層次。對於學生聽不懂的符號和不會書寫的詞語,通過板書給予直接的觀照,便於學生感知和記課堂筆記,彌補口語表達的不足。學生通過對板書的直觀感受,可以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記憶,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的板書須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概括性。對教學內容進行准確的概括,濃縮,簡明扼要,提綱挈領,它是課堂教學內容的聚光點。
條理性。顯示知識體系的結構層次,中心突出,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布局合理。
啟發性。提供給學生聯想、記憶的「綱要信號」,推理、判斷的線索橋梁,內容豐富,不僅明示「是什麼」,而且隱含「為什麼」。
示範性。一筆一劃堪稱楷模,一絲不苟形象美觀,充分體現教師的表率作用。
但是板書只是傳遞教學信息的一種方式,它代替不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代替不了學生對實際的思想情感過程的體驗。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過於注重板書的設計,一堂課下來,大括弧小括弧,布滿了整個黑板,好像他的一切教學活動就是為了把事先設計好的板書格式填好,板書好了,填滿了,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這種為板書而板書的現象是要不得的。已故小學語文教育家袁微子先生曾經建議小學語文課堂上要少用板書,非板書不可的時候,才可以板書。
10、要創新講授方式:如「談話式」、「情景式」、「討論式」。

綜上所述,講授法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普遍應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我們不應該錯誤地認為,現在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講授法就一無是處了,關鍵是我們要弄清什麼時候、什麼內容要用講授法;用講授法時該如何去講,怎樣與其他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講授法不排除其他教學方法,在講授的過程中,該講授的地方講授,該自主探究的地方就要探究,各種教學方法相互融合,這並不是矛盾的,而是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每一個階段的方式可以是不一樣的,並非是要一講到底。

第二章 提高課堂教學提問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這一策略適合任何教材,任何學段的學生,也是教師必須掌握的常用教學技能。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的最主要途徑。20世紀初,教育階流行的一句話是「知道如何提問就等於知道了如何教學」。

一、課堂提問的目的:
1、反饋基本學情。
這是課堂提問最基本的功能,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可幫助學生回憶已學過的知識,比如概念定義等一些基礎知識。
2、激發學習興趣。
在提出這些問題的時候就知道學生可能不知道問題的答案,而且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是多變、不固定的,提出這些問題旨在提高學習探究的興趣。
3、調整教學活動。
教師不期望學生口頭上能馬上回答這些問題,提出這些問題目的在於輔助教學活動的開展,即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進行有計劃地調整,引起學生的注意,強調重點 等。
4、開拓學生思維。
精心設計帶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比單純的講解更能促使學生思維活動的發展,更能完成知識技能的內化,使知識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例如教師在教「同一個馬鈴薯放在清水中是沉的,可為什麼放在鹽水中卻能浮?「為什麼恐龍滅絕了?」等等,這些問題能激發學生更獨立、更深入地思考,鼓勵學生多方面、有創意地回答,綜合已學知識進行更高層次地分析、思考。

㈧ 論文開題報告理論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你好啊,你的開題報告選題定了沒?開題報告選題老師同意了嗎?准備往哪個方向寫?
你的開題報告格式要求下載下來了沒有?學校開題報告要求看了沒有?因為每個學校開題報告格式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最後祝你選題順利通過

提供一個範文模板範例,僅供參考,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範文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特別是Internet與校園網的接軌,為中小學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網路教學真正成為現實,同時也為中小學教育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陳至立部長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全國實施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標是用5年到10年時間,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使全國90%左右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資源,提高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校校通」工程的啟動和發展,給中小學教學帶來革新的機會,為學科教學信息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如何有效地利用網上的資源,建構基於網路的現代教學模式是一個迫切研究的問題,而開展網路教學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就是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因此,開展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課題研究背景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網路教學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統性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的學術刊物(如《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E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網站和國際國內有關學術會議(GCCCE、ICCE、CBE等)的論文集進行分析,網路教學的設計研究主要是關於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協作學習的設計等方面,缺乏系統的研究。可以說,網路教學的設計理論的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網路環境下如何利用網路資源進行主動學習、利用虛擬情境進行探究學習、利用通訊工具進行協商學習、利用工具進行創造學習的設計以及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去研究。

2、網路教學的評價研究才剛剛起步

隨著Internet應用的普及,網路教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場所。然而,與傳統教學相比,網路教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卻顯得不夠完善、健全。如何保證網路教學的質量,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網路教學評價模型,已成為網路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時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國31所高校建立網路教育學院,但卻沒有制定出如何保證網路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美國國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cation Policy)於2000年4月也發表了一份名為"在線教育質量:遠程互聯網教育成功應用的標准"的報告,然而,這些文章(報告)也僅僅是描述性的定義網路教學的評價指標,而對如何組織評價、如何獲取定量數據、評價數據如何促進教學等方面則很少涉及。目前,網路教學的支撐平台中的學習評價模塊往往只含有測試部分,而缺乏相應的分析與反饋。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促進網路教學的發展,提高網路教學的質量

由於網路教學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在網上組織最優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學習者在網上可以學到最新的知識,因此是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與實踐,使網路教學更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行動的反饋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提供網路教學的質量。

2、尋找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實現學生遠程交互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的技術解決方案

3、完善和發展教學設計理論

網路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不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能夠解決網路環境下,教學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調控教學過程,如何有效實施教學活動以達成教學目標,是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1、網路教學設計理論體系的研究

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建構性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情境的設計、學習資源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生協作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學習評價工具的設計等。

2、基於網路環境下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

(1)網路教學策略的研究,如網路環境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策略、網路環境下的教學情景營造策略、網路環境下的教學對話組織策略、網路環境下的的課堂管理策略等

(2)網路教學模式的研究,如項目化學習模式、探索性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模式等

3、網路教學評價的內容體系、方法、步驟與模型的研究

4、網路教學設計系統軟體的開發與應用

5、網路教學評價系統軟體的開發與應用

根據上述研究內容,總課題下設如下子課題:

1、網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謝幼如、李克東)

2、網路教學資源的開發(鄧文新)

3、網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系統的開發(柯清超)

4、Web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及支持系統的研究(陳品德)

5、網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理論的應用研究(余紅)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教學改革與實驗,探索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開發相配套的網路教學的設計和評價系統軟體,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路資源進行網路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三)預期成果形式

1、論文與專著

發表有關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一系列學術論文,出版專著《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

2、電腦軟體

開發《網路教學設計系統軟體》和《網路教學評價系統軟體》,製作《網路教學設計》專題教學(學習)網站,建立《教學設計》多媒體資源庫。

三、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一)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項目的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評價研究等方法。

對於較大規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將採用行動研究方法。

對於個別帶有創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見解的小范圍的教學研究,則通過建立科學的假設,採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關於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有關教學效果的分析,則採用評價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資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開發軟體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學試驗,評價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擴大試驗,歸納總結

(二)關鍵技術

1、基於網路的協作化設計思維工具的通訊模型的構建;

2、教學設計系統中師生教學活動的可視化表示與分析;

3、網路教學的教學評價模型的構建;

4、網路教學過程中學習反應信息的自動採集與處理。

四、課題研究價值

(一)創新點

1、建立網路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2、建立基於網路環境的各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3、開發出操作性

強、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網路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體。

(二)理論意義

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他們的方法與步驟,並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已經不拘泥於系統論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逐漸放棄呆板的設計模式,開始強調教學設計的關系性、靈活性和實時性,從而更加有利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課題的理論成果將完善和發展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

(三)應用價值

1、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總結並形成基於網路環境下學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結構。

2、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並總結信息化時代如何改革傳統的思想和模式,使學生學會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3、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路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形成一批優秀的網路教學課例。

4、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開發出具有應用推廣價值的網路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體。

五、研究基礎

(一)已有相關成果

1、曾於93年、97年兩度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其中《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的成果在全國的大中小學廣泛應用,《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多次再版發行。

2、出版的《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含教材與光碟)(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與製作》(含教材與光碟)(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編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等,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國廣泛應用。

3、97年《多媒體技術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實驗研究》和《小學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獲國家教委全國師范院校面向基礎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4、承擔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研製開發與應用》(簡稱96-750)《小學語文科學小品文》、《小學語文古詩欣賞》、《小學語文擴展閱讀》、《初中語文新詩賞析》四個子課題的研製與開發,4個項目6張光碟全部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組鑒定,被評為優秀軟體,並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和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及東南亞地區發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學習反應信息分析系統》獲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多媒體教學軟體一等獎,並出版專著《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條件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單位,我國的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之一。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擁有從事計算機教育應用研究的人員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講師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碩士研究生近15名。他們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對各種多媒體教學軟體、網路教學應用軟體、學科教學工具、資源庫管理應用系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並已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擁有先進的計算機軟體開發實驗室兩個、國家級的多媒體教學軟體製作基地一個,在國內教育技術領域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三)參考文獻

1、《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主編,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01年

4、《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學設計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韋傑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謝幼如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

8、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第一屆至第五屆論文集,1997年(廣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門)、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學習--2001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選編》,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認知過程的評估》,J.P.戴斯、J.A.納格利爾里、J.R.柯爾比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李克東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組織機構

本課題的研究人員由教學設計專家、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專家、網路技術專家、學科教學專家、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研究人員與研究生組成,以大學的教育技術研究所為核心,主要以廣東、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區的部分中小學以及西部一些網路環境較好的中小學為研究基地,輻射其他地區的中小學,藉助信息技術產業的技術力量,實現理論、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優化整合。

總課題組顧問:南國農教授(我國著名電化教育專家,西北師范大學)

李運林教授(華南師范大學電化教育系原系主任)

周君達教授(中央電化教育館原副館長)

蘇式冬教授(廣東教育學院原副院長)

許漢特級教師(廣州市教研室)

總課題組組長:謝幼如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李克東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總課題組成員:柯清超博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陳品德副教授、博士生(華南師范大學網路中心)

鄧文新講師(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余 紅副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總課題組秘書:王冬青博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高瑞利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劉鐵英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孔維宏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徐光濤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楊淑蓮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尹 睿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㈨ 音樂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方法有哪些請運用其中之一作一個簡單的研究報告

音樂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方法是音樂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具體方式、手段和規范。它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別:1、 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2、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3、 定性與定量研究4、 宏觀研究與中觀、微觀研究5、 文獻研究與現場研究6、 縱向研究與橫向研究 中學生對古典音樂的認識與理解研究報告:古典音樂具有獨特的魅力和藝術價值。學生欣賞一些古典音樂可擴大他們的視野,陶冶他們的情操。在平時音樂教學中發現學生對古典音樂學習缺乏應有的興趣,從而導致學生審美價值觀的缺失。很多學生更偏向流行歌曲。對這種現象針對校內學生進行定性定量研究調查:問題:1:你對古典音樂的印象:高雅 嚴肅 52%傳統 過時 35%沒有特別印象 10%2. 你是通過何種方式接觸古典音樂的:學校開設的音樂課 75%學習器樂演奏 10%觀看電影 5%3. 你認為聆聽古典音樂可以帶來聽覺的愉悅和藝術的享受嗎?可以,我在其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45% 一般,但我覺得太抽象 30% 不可以,我覺得不能理解古典音樂 20% 通過調查研究分析,為了更進一步促使學生喜愛古典音樂,懂得欣賞古典音樂,讓他們從心裡能夠真正的接受古典音樂,理解古典音樂還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提高課堂上興趣的培養。在興趣的引領下使學生欣賞音樂的路徑不再那麼單一,打開心門感受古典美,感受音樂人生。

閱讀全文

與課程論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25x88用三種方法簡便演算法怎麼算 瀏覽:43
dota2更新慢解決方法 瀏覽:317
怎樣教育男孩子才是正確的方法 瀏覽:757
三能土司模具使用方法 瀏覽:701
什麼是系統治療方法 瀏覽:583
怎麼設置屏幕按鈕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86
膠水管粘接方法視頻 瀏覽:202
燒傷疤痕的治療方法 瀏覽:980
列舉甲骨文的造艦方法有哪些 瀏覽:31
魅族的語音助手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58
治便秘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137
沖浪泵的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887
fresh綠茶麵膜使用方法 瀏覽:938
手老是抽搐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瀏覽:893
三點共線的常用證明方法初中 瀏覽:548
小兒長咳嗽有哪些方法 瀏覽:191
暖氣管的正確方法 瀏覽:618
快速批量刪除朋友圈方法 瀏覽:362
寶寶鍛煉腳的力量訓練方法 瀏覽:908
女啞鈴鍛煉方法圖解 瀏覽: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