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中有理論研究方法、描述研究方法和實證研究方法
實證性研究作為一種研究範式,產生於培根的經驗哲學和牛頓——伽利略的自然科學研究。實證主義所推崇的基本原則是科學結論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強調知識必須建立在觀察和實驗的經驗事實上,通過經驗觀察的數據和實驗研究的手段來揭示一般結論,並且要求這種結論在同一條件下具有可證性。根據以上原則,實證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為通過對研究對象大量的觀察、實驗和調查,獲取客觀材料,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方法包括觀察法、談話法、測驗法、個案法、實驗法
(1)觀察法:研究者直接觀察他人的行為,並把觀察結果按時間順序系統地記錄下來,這種研究方法就叫觀察法。
(自然觀察與實驗室觀察;參與觀察與非參與觀察)
(2)談話法:是研究者通過與對象面對面的交談,在口頭信息溝通的過程中了解對象心理狀態的方法。
(分為有組織與無組織談話兩種。須注意:一是目標明確。二是講究方式。三是注意利用「居家優勢」。四是盡量做到言簡意賅。)
(3)測驗法:是指通過各種標准化的心理測量量表對被試者進行測驗,以評定和了解被試者心理特點的方法。 (問卷測試,操作測驗和投射測驗)
(4)個案法:對某一個體、群體或組織在較長時間里連續進行調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資料,從而研究其心理發展變化的全過程,這種方法稱為個案法(個案研究)。
(5)實驗法:研究者在嚴密控制的環境條件下有目的地給被試者一定的刺激以引發其某種心理反應,並加以研究的方法稱為實驗法。(實驗室實驗和現場實驗兩種)
理論研究方法是在已有的客觀現實材料及思想理論材料的基礎上,運用各種邏輯的和非邏輯方式進行加工整理,以理論思維水平的知識形式反映事物的客觀規律方法的總稱。
描述性研究在揭示因果關系的探索過程中是最基礎的步驟,可以說,任何因果關系的確定無不始於描述性研究。
❷ 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調查法。調查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
二、觀察法。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三、實驗法。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
四、文獻研究法。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
五、實證研究法。實證研究法的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六、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七、跨學科研究法。跨科學研究法是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
八、個案分析法。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
九、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十、數量研究法。數量研究法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十一、模擬法。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
十二、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2)研究方法理論研究擴展閱讀:
1、宏觀與微觀相結合
宏觀問題因其關系全局,學生難以全面理解全面把握,因而常會有畏難情緒,研究中也會困難重重。指導學生研究應網之一目以見網,豹之一斑以見豹,從微觀著手,從身處的一地,熟悉的一方著手去研究。在對局部的研究中聯系全局,通過對微觀的研究去認識宏觀。
2、抽象與具象相結合
理論、概念、原理、法則等等,往往因為其高度的概括、抽象,學生感到高、難、空而難以入手,影響研究情緒。指導學生去研究與之相關的具體事物,可以通過對這些具體生動、形象直接的事物的認識,對有關通過調查、訪問、收集到的具體數據、材料、事例等的研究,去認知把握原本抽象的東西。
3、課題研究與個人興趣相結合
心理學、教育學原理告訴我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給學生創造一種最佳的心理狀態,充分有效地調動其學習的內在動力,激勵其學習的積極性、持續性、深入性和創造性。
讓學生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環境中產生的對某一方面的興趣愛好與課題研究結合起來,變要我研究為我要研究,變任務為興趣,從而提高研究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性。
4、當前學習與將來應用相結合
高中學生的課題研究,要注意麵向實際,注重實用性。引導學生將當前學校學科知識學習、相關課題的研究與將來的實際應用相結合。這個實際應用,即包括當前社會的實際需要,更包含社會發展需要和科技自身發展趨勢的需要。
❸ 社會研究方法論、研究方法與方式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何
社會學誕生於科學主義盛行的時代,其研究方法也多受科學理性的影響,主要是主客二元對立的實證主義方法。在中國社會學恢復與重建以來的二十多年裡,社會學研究所運用的方法也多為實證主義方法。然而,後現代社會學思潮的崛起對其產生了難以抗拒的沖擊,相對於傳統社會學研究方法追求科學、理性、客觀、普遍的和二元對立的方法,後現代社會學研究則致力於解構科學、理性的神話,追求多元的、價值關聯和主體間性的方法,對更好的認識生活世界、獲取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對社會學學科建設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有重要作用。 本文基於半根基主義①的視角來討論後現代思潮對社會學研究方法所帶來的方法論和研究方式的沖擊。主要觀點是: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與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在方法論上存在著巨大差異,從而也帶來了研究方式上的差別,給社會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機遇,因此在社會學研究中必須把兩者恰當地融合起來,才能更好的認識和理解現實社會。 為了既能突顯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對傳統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沖擊和挑戰,又有利於兩者的對比,本文先對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進行論述,分別對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和人文主義研究方法中受到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批判的方法論進行深入討論,從崇尚科學主義、崇尚理性、對普遍主義、客觀性和價值中立的執著追求和主客二元對立的研究傾向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闡述其在現代社會學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影響,並簡略地論述了在其影響下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同時,為了能更好的理解社會學研究方法轉向的社會基礎,本文基於前人的研究基礎,分別論述了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社會結構的變遷,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現象的變化。再由此論述社會學研究方法的轉向,即現象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常人方法學。 其次,在對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分析基礎上,具體從反科學主義、反理性至上、反本質主義、反普遍論、反中心論與對差異性、片斷化的強調、超越個體主義,強調主體間關系和否定社會學研究的客觀性,強調對價值和意義的追求等方面來深入分析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所倡導的方法論。 再次,通過分析後現代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傾向對社會學研究方式和研究技術的影響,具體的總結了一些後現代社會學研究的具體研究方式與研究技術,如布迪厄的關系研究方法、福柯的考古學與系譜學方法以及其定性研究方法的傾向,強調「語言」的作用和談話技術、對現象的歷史生成和「解構」視角的強調等。 最後,文章基於半根基主義的立場,對有關後現代社會學研究的評價標准進行了淺略的討論,得出必須把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和後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兩者結合起來,共同應用於社會學研究,走一條新的研究方法的道路。具體表現為:必須把科學與非科學、理性與非理性結合起來,同時並存、互為補充;必須取一種多向度、多視角的方法,而不能用單一視角去觀察社會、研究社會;必須認識到社會學研究不能拒絕意義追求,但也要避免意義的碎片化;在研究方法和技術方面,要同時注重方法的特殊性和融合,在資料收集和資料分析上要相互補充。
❹ 研究方法
本書將綜合運用區域經濟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管理科學和環境科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與方法,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系統研究和重點研究相結合、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新疆能源礦產資源補償問題進行理論和實證分析。
1.5.1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既要注重理論研究,又不拘泥於理論,既要參考國際通用做法,又要從我國實際出發。本書在對礦產資源價值補償的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新疆能源資源開發中價值損失與補償問題的實踐,著重研究解決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資源產權價值補償問題。
1.5.2 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兩種相互補充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礎,定量分析離不開定性的規定,定量分析使定性更加科學、准確,定性是定量的依據,定量是定性的具體化。本研究在實地走訪、專家座談和數據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對新疆能源礦產資源開發中價值損失進行了測算。
1.5.3 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結合的方法
根據本研究的目標,把「應該做什麼」的問題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上,然後討論「是什麼」的問題。換而言之,研究方法上以規范分析為主旋律,實證分析在規范分析設定的框架之內。
1.5.4 比較分析方法
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大多具備清晰完整的礦產產權安排、利益分配及價值補償模式。通過對各個國家在礦產資源開發中價值補償的做法進行比較分析,為我國資源價值補償體系的建立和資源價值補償模式的構建提供啟發和借鑒。
1.5.5 系統分析方法
資源補償是多元化的系統補償。系統分析方法是一種有效的工具,藉助該方法可以有效地認識復雜系統的結構特徵,將復雜問題層次化、條理化、模塊化,從而使研究對象清晰,研究思路順暢,研究過程簡化。
❺ 論文的研究方法一欄該怎麼寫
論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調查法
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
2、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3、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和控制性。
4、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
5、實證研究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❻ 理論分析法是研究方法嗎
理論研究法是指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對調查資料進一步進行有系統的思維加工的方法。它是多種思維方法的綜合運用。理論研究法的直接目的在於從調查資料中引出理論、觀點來,並對研究假設進行檢驗。它的方法體系的具體內容是:(1)常用的具體方法,即理論研究的傳統方法,主要有典型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歷史分析法,本質分析法,推理法,外推法。(2)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歸納和演繹的方法,分析與綜合的方法,抽象到具體的方法,信息方法,系統分析方法,結構一功能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法。
❼ 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歸納方法與演繹方法:歸納就是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結論原理;演繹則是從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個別結論。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方法;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方法。
門捷列夫使用歸納法,在人們認識大量個別元素的基礎上,概括出了化學元素周期律。後來他又從元素周期律預言當時尚未發現的若干個元素的化學性質,使用的就是演繹法。
2、分析方法與綜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觀對象的整體分為各個部分、方面、特徵和因素而加以認識。它是把整體分為部分,把復雜的事物分解為簡單的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
分析是達到對事物本質認識的一個必經步驟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務不僅僅是把整體分解為它的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過現象,抓住本質,通過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因果分析法:就是分析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認識問題的產生原因和引起結果的辯證思維方法。使用這種方法一定要注意到真正的內因與結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因果關系。
要注意結果與原因的逆關系,一方麵包括「用原因來證明結果」,同時也包括「用結果來推論原因」。不同的事物,一般都一身二任,既是原因,又是結果,而且一個結果往往有不同層次的幾個原因。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對所分析的問題必須尋根究底。
(7)研究方法理論研究擴展閱讀
一般高校將論文重合度30%以上定為抄襲的文章,即論文審核不通過。
在確認抄襲行為中,需要與形式上相類似的行為進行區別,具體如下:
(1)抄襲與利用著作權作品的思想、意念和觀點。一般的說,作者自由利用另一部作品中所反映的主題、題材、觀點、思想等再進行新的創作,在法律上是允許的,不能認為是抄襲。
(2)抄襲與利用他人作品的歷史背景、客觀事實、統計數字等。各國著作權法對作品所表達的歷史背景、客觀事實統計數字等本身並不予以保護,任何人均可以自由利用。但是完全照搬他人描述客觀事實、歷史背景的文字,有可能被認定為抄襲。
(3)抄襲與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是作者利用他人作品的法律上的依據,一般由各國著作權法自行規定其范圍。凡超出合理使用范圍的,一般構成侵權,但並不一定是抄襲。
(4)抄襲與巧合。著作權保護的是獨創作品,而非首創作品。類似作品如果是作者完全獨立創作的,不能認為是抄襲。
❽ 定性研究與理論研究區別
定性研究或稱質性研究、質化研究,是一種在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領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對定量研究而言。 定性研究實際上並不是一種方法,而是許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統稱,由於他們都不屬於量化研究,被歸成同一類探討。 其中包含但不限於民族志研究、論述分析、訪談研究等。 定性研究者的目的是更深入瞭解人類行為、及其理由。
理論研究(尤其是「形式邏輯」式的理論研究)講究三段論式的邏輯推理:「人是會死的;這個小孩是人,所以,這個小孩也會死的。」
但是,形式邏輯的危險在於:它不懷疑「大前提」的可靠性,它預先承認「大前提」(人是會死的)是毋庸質疑的。如果「人是會死的」這個大前提尚沒有什麼危險,真正的危險在於:由一個錯誤的大前提推導出一個更錯誤的結論。
❾ 論文開題報告理論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你好啊,你的開題報告選題定了沒?開題報告選題老師同意了嗎?准備往哪個方向寫?
你的開題報告格式要求下載下來了沒有?學校開題報告要求看了沒有?因為每個學校開題報告格式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最後祝你選題順利通過
提供一個範文模板範例,僅供參考,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範文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特別是Internet與校園網的接軌,為中小學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網路教學真正成為現實,同時也為中小學教育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陳至立部長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全國實施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標是用5年到10年時間,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使全國90%左右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資源,提高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校校通」工程的啟動和發展,給中小學教學帶來革新的機會,為學科教學信息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如何有效地利用網上的資源,建構基於網路的現代教學模式是一個迫切研究的問題,而開展網路教學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就是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因此,開展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課題研究背景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網路教學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統性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的學術刊物(如《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E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網站和國際國內有關學術會議(GCCCE、ICCE、CBE等)的論文集進行分析,網路教學的設計研究主要是關於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協作學習的設計等方面,缺乏系統的研究。可以說,網路教學的設計理論的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網路環境下如何利用網路資源進行主動學習、利用虛擬情境進行探究學習、利用通訊工具進行協商學習、利用工具進行創造學習的設計以及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去研究。
2、網路教學的評價研究才剛剛起步
隨著Internet應用的普及,網路教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場所。然而,與傳統教學相比,網路教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卻顯得不夠完善、健全。如何保證網路教學的質量,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網路教學評價模型,已成為網路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時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國31所高校建立網路教育學院,但卻沒有制定出如何保證網路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美國國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cation Policy)於2000年4月也發表了一份名為"在線教育質量:遠程互聯網教育成功應用的標准"的報告,然而,這些文章(報告)也僅僅是描述性的定義網路教學的評價指標,而對如何組織評價、如何獲取定量數據、評價數據如何促進教學等方面則很少涉及。目前,網路教學的支撐平台中的學習評價模塊往往只含有測試部分,而缺乏相應的分析與反饋。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促進網路教學的發展,提高網路教學的質量
由於網路教學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在網上組織最優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學習者在網上可以學到最新的知識,因此是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與實踐,使網路教學更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行動的反饋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提供網路教學的質量。
2、尋找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實現學生遠程交互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的技術解決方案
3、完善和發展教學設計理論
網路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不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能夠解決網路環境下,教學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調控教學過程,如何有效實施教學活動以達成教學目標,是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1、網路教學設計理論體系的研究
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建構性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情境的設計、學習資源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生協作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學習評價工具的設計等。
2、基於網路環境下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
(1)網路教學策略的研究,如網路環境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策略、網路環境下的教學情景營造策略、網路環境下的教學對話組織策略、網路環境下的的課堂管理策略等
(2)網路教學模式的研究,如項目化學習模式、探索性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模式等
3、網路教學評價的內容體系、方法、步驟與模型的研究
4、網路教學設計系統軟體的開發與應用
5、網路教學評價系統軟體的開發與應用
根據上述研究內容,總課題下設如下子課題:
1、網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謝幼如、李克東)
2、網路教學資源的開發(鄧文新)
3、網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系統的開發(柯清超)
4、Web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及支持系統的研究(陳品德)
5、網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理論的應用研究(余紅)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教學改革與實驗,探索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開發相配套的網路教學的設計和評價系統軟體,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路資源進行網路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三)預期成果形式
1、論文與專著
發表有關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一系列學術論文,出版專著《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
2、電腦軟體
開發《網路教學設計系統軟體》和《網路教學評價系統軟體》,製作《網路教學設計》專題教學(學習)網站,建立《教學設計》多媒體資源庫。
三、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一)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項目的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評價研究等方法。
對於較大規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將採用行動研究方法。
對於個別帶有創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見解的小范圍的教學研究,則通過建立科學的假設,採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關於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有關教學效果的分析,則採用評價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資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開發軟體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學試驗,評價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擴大試驗,歸納總結
(二)關鍵技術
1、基於網路的協作化設計思維工具的通訊模型的構建;
2、教學設計系統中師生教學活動的可視化表示與分析;
3、網路教學的教學評價模型的構建;
4、網路教學過程中學習反應信息的自動採集與處理。
四、課題研究價值
(一)創新點
1、建立網路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2、建立基於網路環境的各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3、開發出操作性
強、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網路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體。
(二)理論意義
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他們的方法與步驟,並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已經不拘泥於系統論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逐漸放棄呆板的設計模式,開始強調教學設計的關系性、靈活性和實時性,從而更加有利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課題的理論成果將完善和發展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
(三)應用價值
1、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總結並形成基於網路環境下學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結構。
2、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並總結信息化時代如何改革傳統的思想和模式,使學生學會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3、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路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形成一批優秀的網路教學課例。
4、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開發出具有應用推廣價值的網路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體。
五、研究基礎
(一)已有相關成果
1、曾於93年、97年兩度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其中《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的成果在全國的大中小學廣泛應用,《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多次再版發行。
2、出版的《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含教材與光碟)(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與製作》(含教材與光碟)(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編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等,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國廣泛應用。
3、97年《多媒體技術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實驗研究》和《小學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獲國家教委全國師范院校面向基礎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4、承擔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研製開發與應用》(簡稱96-750)《小學語文科學小品文》、《小學語文古詩欣賞》、《小學語文擴展閱讀》、《初中語文新詩賞析》四個子課題的研製與開發,4個項目6張光碟全部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組鑒定,被評為優秀軟體,並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和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及東南亞地區發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學習反應信息分析系統》獲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多媒體教學軟體一等獎,並出版專著《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條件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單位,我國的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之一。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擁有從事計算機教育應用研究的人員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講師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碩士研究生近15名。他們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對各種多媒體教學軟體、網路教學應用軟體、學科教學工具、資源庫管理應用系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並已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擁有先進的計算機軟體開發實驗室兩個、國家級的多媒體教學軟體製作基地一個,在國內教育技術領域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三)參考文獻
1、《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主編,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01年
4、《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學設計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韋傑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謝幼如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
8、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第一屆至第五屆論文集,1997年(廣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門)、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學習--2001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選編》,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認知過程的評估》,J.P.戴斯、J.A.納格利爾里、J.R.柯爾比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李克東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組織機構
本課題的研究人員由教學設計專家、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專家、網路技術專家、學科教學專家、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研究人員與研究生組成,以大學的教育技術研究所為核心,主要以廣東、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區的部分中小學以及西部一些網路環境較好的中小學為研究基地,輻射其他地區的中小學,藉助信息技術產業的技術力量,實現理論、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優化整合。
總課題組顧問:南國農教授(我國著名電化教育專家,西北師范大學)
李運林教授(華南師范大學電化教育系原系主任)
周君達教授(中央電化教育館原副館長)
蘇式冬教授(廣東教育學院原副院長)
許漢特級教師(廣州市教研室)
總課題組組長:謝幼如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李克東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總課題組成員:柯清超博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陳品德副教授、博士生(華南師范大學網路中心)
鄧文新講師(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余 紅副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總課題組秘書:王冬青博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高瑞利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劉鐵英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孔維宏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徐光濤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楊淑蓮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尹 睿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