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開發方法

研究開發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09 01:31:28

㈠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過程及研究范圍

河南省省轄18個城市廣泛分布第四紀鬆散地層,其淺層土體以及賦存的淺層地下水中低品位的地熱能資源豐富。為合理開發利用城市淺層地熱能資源,河南省地質調查院於2006年向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立項申請開展「河南省重點城市淺層地熱能評價與開發利用研究」項目,得到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批准,並列為「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礦產科技攻關項目」(科研項目編號02號),2007年初編寫了項目設計書,於2007年3月通過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審核,於2009年8月26日通過了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的驗收和科技鑒定。

原項目研究范圍:鄭州、開封、新鄉、許昌、漯河、周口、安陽、濮陽、焦作、洛陽、南陽等11個重點城市的城市建成區及規劃區,面積約5000km2。研究過程中根據社會發展狀況,調整工作區面積為2020年規劃區面積。

本書研究范圍是根據專家意見及河南省的實際情況,增加了鶴壁、濟源、三門峽、商丘、平頂山、駐馬店、信陽等7個城市的相應內容,同時,根據《淺層地熱能勘查評價規范》(DZ/TO225—2009),增加了地埋管熱泵系統應用適宜性評價與區劃研究內容。

二、研究目的

本項目研究目的是為科學利用與保護淺層地熱資源,初步研究河南省重點城市淺層地熱資源類型與潛力,進行開發利用區劃,促進河南省城市淺層地熱能的合理開發利用,減少投資風險等提供科學依據。

三、研究內容

為保證本項目研究目的及任務的實現,有利於科技攻關,提高成果科技水平及實用性,本書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研究。

1.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規律及循環特徵研究

該課題針對城市所處的山前沖洪積平原、河流沖積平原、河谷及盆地等水文地質單元,對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規律和循環體征進行研究,是此次研究項目的基礎,重點研究以下內容。

1)第四系厚度及年恆溫層深度。

2)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及循環特徵。

3)水位、水溫、水質動態變化及影響因素。

4)建立和確定淺層地熱資源評價參數系列,包括滲透系數、儲水系數、地溫梯度、回灌滲透系數、熱導率和大地熱流值等。

5)建立典型城市的淺層地熱能概念模型和確定邊界條件。

2.淺層地熱能資源評價

該課題是城市淺層地熱能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區劃的主要依據,針對不同的水文地質單元,主要研究如下內容:

1)根據地(水)溫觀測、抽水和回灌試驗及室內測試,計算和確定淺層地熱能資源計算與評價參數值。

2)根據概念模型建立數學模型。

3)採用不同評價方法,計算淺層地熱能儲存量和可采資源量。

4)根據淺層地熱資源現狀開采量與可采資源量,計算開采潛力,並進行開采潛力分區。

3.淺層地熱能採集與回灌技術研究

該課題也是進行淺層地熱能合理開發利用區劃的主要依據。主要針對不同水文地質單元的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結合現有工程開展回灌技術和現場試驗,研究回灌量和水質及水溫對淺層地熱能儲存條件和可采資源量的影響;研究施工工藝,確定淺層地熱能採集與回灌的技術條件,包括合理井深、井間距、井結構、開采量與降深、回灌量等;確定合理的「即采即用即灌」方案。

4.淺層地熱能綜合開發利用區劃

在以上課題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適宜性分區;根據開發利用技術條件,確定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方式;對地下水資源和淺層地熱能資源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與保護目標。

四、主要研究方法

1.資料收集及二次開發

項目執行過程中廣泛收集18個重點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淺層地熱能利用、遙感、水文、氣象、環保、城市建設規劃和城市節能規劃等方面的資料,並進行系統地綜合整理。研究內容包括:①地層結構、構造特徵;②淺層地熱能利用層位水文地質條件;③總結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2.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現狀調查研究

在地面調查的基礎上,重點對此次研究的18個城市區淺層地熱能利用項目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工程佔地面積、應用建築面積、抽、回水井數量、井間距、抽水量與地下水溫、回水量與回灌水溫、運行期間地下水動態變化、製冷(熱)效果等。

3.水動力學方法調查與監測

淺層地熱能資源可稱為是一種主要以水為載體的可流動資源,為研究地下水的徑流條件,開展了地下水位統測和動態監測。在枯水期部署地下水位統測工作,統測點密度一般為每4km2一個點;選擇已有的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進行長期監測,以研究地下水源熱泵系統運行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監測時間不少於一個水文年,監測內容包括抽水量、回灌量、水位、水質、水溫及利用效能等。其中水質監測選擇在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運行前、運行過程中及運行後分別採取水樣;水位及水溫觀測頻率每5天1次。

4.水熱力學方法調查與監測

為研究淺層地溫分布特徵,對淺層地下水溫度進行了調查。主要是結合水動力場研究開展地下水溫度場分布測量,儀器採用井中測溫儀(型號JL-1),平面上測量點密度大體按每25m2設1個點布設;垂向上測點密度為每2m設1個點,測深視井結構具體條件確定。

5.水文地球化學研究方法

地下水的水化學組成反映了淺層地熱能的形成環境與條件,可通過水化學成分研究其成因與形成年齡,評價淺層地熱能的科學用途。為分析不同水質對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的影響,研究提出相應的處理工藝措施,結合已有資料,分別在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動態監測點與水化學資料相對較少的研究區補充布置水質全項分析水樣並送實驗室測試。

6.現場實驗方法研究

為了解含水層富水性,計算水文地質參數,研究地下水回灌量和水質、水溫對淺層地熱能儲存條件和開采資源量的影響,確定合理的「即采即用即灌」方案;研究適宜於東部平原細顆粒含水層地區抽水、回灌井科學的施工工藝和成井結構,研究淺層地熱能採集技術的適用條件,針對不同的水文地質條件,結合已有或在建淺層地熱能利用工程,布置注水試驗和抽水試驗。為求得不同地層岩性的熱物理參數,在鄭州市布置施工地質取樣孔1眼,所取樣品送往南京大學實驗室測試。

7.模型建立與研究

建立淺層地熱能補給量、排泄量與儲存變化量的均衡模型,評價淺層地熱能資源量;根據水文地質條件,採用熱流量法或數值法預測評價淺層地熱能的可利用資源量;根據開采資源與現狀開采量評價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潛力。

選擇資料豐富且類型典型的地熱區段,運用HST3D數值模擬軟體,對地熱流體運移進行模擬;預測評價規劃開采和淺層地熱流體利用條件下,地熱流體溫度的時空變化趨勢;模擬不同地質、水文地質、地熱條件下,地下水的流場和溫度場的分布特徵;評價淺層含水層的儲熱功能和熱儲量,為合理、科學地開發淺層地熱流體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8.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綜合研究

在上述方法研究的基礎上,研究提出不同地質水文地質條件下淺層地熱能採集技術方案,制定各市淺層地熱能合理開發利用區劃。

9.資料庫建設

對收集的資料、新取得的各項資料進行整理裝訂成冊,並統一使用GIS軟體平台,按要求建立資料庫。對原始圖件及成果圖件等實施數字化,並建立圖形屬性庫及外掛屬性庫。

㈡ 研發管理的傳統方法

1 "雙崗制"
"雙崗制"是我國許多科研企業針對人員流動造成知識產權流失提出的一種解決方法。所謂"雙崗制"是在研發過程的重要位置上設立兩個崗,完成同樣的工作,互為備份。"雙崗制"帶來的主要問題是:
第一,由於重要的崗位用兩套人馬使用兩套設備完成同樣的工作,造成人力資源和設備資源浪費;
第二,如果兩套人馬完成的結果不一致,造成確認成本的增加;
第三,由於研發過程有許多環節,如開發過程:設計、模擬、調試、測試;研製階段:原理件、工程件、工藝件、試驗件、試用初件等,如果兩套人馬生成的兩套版本都要通過驗證過程的所有環節,將大大的增加研製成本、研製周期和造成資源的浪費。
由於在每個"雙崗制"研製成本和研製周期幾乎翻一番,這樣,如果在該產品研製過程中有多個"雙崗制"位置,整個研製成本和研製周期將會形成爆炸性組合增加。
2 "重要的部分由多個人分解承擔"
"重要的部分由多個人分解承擔",這是我國許多科研企業針對人員流動造成知識產權流失提出的另一種解決方法。所謂"重要的部分由多個人分解承擔" 是研發過程中將重要的部分和環節進行任務分解,由多個人共同承擔和協作完成。"重要的部分由多個人分解承?quot;帶來的主要問題是:
第一,如果將重要的部分和環節進行任務分解,將增加系統內部通信開銷和協作成本;
第二,如果採用重要的工作由重要的人承擔的原則,如果重要的人員不再承擔其它重要的工作,將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如果重要的人員還承擔其它 重要的工作,如果一旦人員流動,將會造成多個重要任務的知識產權流失,涉及和影響的面會更大;
第三,由於研發過程環節很多,重要任務的分解和多個人員的參與將會大大增加研發成本和研製周期。
3 "記者式"的研發方法
接受主題: 根據上級領導的要求立項和接受項目
采訪素材: 自行搜尋和定義市場需求
自行歸納: 自行歸納核定系統功能需求
自由發揮: 獨立自由完成功能的實現
自己定稿: 自行定義測試和驗收的標准
"記者式"研發管理方法主要問題是:第一,以個人為主體,從接收任務(接受主題)、搜集需求(采訪素材)、定義功能(自行歸納)、獨立研究(自由 發揮)、自行測試(自己定稿)到任務交付,整個研發過程都由個人控制完成,從而受到了個人認知能力的限制。特別在當今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爆炸、專業分工 與綜合技術是知識經濟的主要特徵,因此,個人認知能力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第二,由於個人專業分工的限制,"記者式"研發管理方法往往只突出了個人的專業領域的應用,而忽視了其它專業領域的有效介入;例如:硬體工程師只突出了硬體設計的有效性,忽視了系統設計、模擬分析、軟體設計、硬體測試、軟體測試、系統綜合等專業應用發揮;
第三,自行定義測試和驗收標准屬於自己立法,自己執法,與研發產品質量控制和最終確認的基本原則相違背。
第四,"記者式"研發管理方法將導致知識產權落入個人控制之中。
4 "逐級下達式"研發管理方法
主題選擇決策: 上級領導
系統功能確定: 由承擔任務書個人的能力和理解力確定
研製狀態控制: 項目組各自為政
結果測試確認: 自定義測試與驗收標准
"逐級下達式"研發管理方法主要問題是
第一,以責任傳遞為研發控制流程的主線,以任務書為研發任務完成的目標,忽略了研發過程和研製狀態節點的控制與檢驗;
第二,責任書和任務書難以全面反映市場需求和產品功能定義,把市場需求和產品功能定義交給任務組來完成,從而受到任務組認知能力的限制,難以體現多專業系統綜合和企業整體水平的有效發揮,造成產品研製目標與市場需求脫鉤;
第三,各任務組以任務書為研發任務完成目標,以責任書為交付狀態,各自為政,造成各任務組之間技術協調和系統綜合難度增大,難以有效實現系統總體目標;
第四,各任務組根據責任書和任務書自行定義自己承擔任務的測試和驗收標准,從而不僅造成了自己立法,自己執法狀態,違背了研發產品質量控制和最終 確認的基本原則,而且由於各任務組承擔任務的角度和認知能力的不同,各自定義的測試和驗收標准難以統一合並形成系統統一的測試和驗收標准。
5 "小爐匠式"研發方法
自我中心:以自我為中心,不願易與別人合作
自我封閉:以自身技術能力為項目全技術狀態
自我開發:自我封閉開發,不願意讓別人了解和提建議
"小爐匠式"研發管理方法主要問題是:
第一,容易產生以個人為中心,個人的認知能力決定了項目的技術狀態;
第二,自我封閉開發,不願意採用自己認知能力之外的成熟技術和新技術,一切從底層開始,低水平重復;
第三,缺乏規范設計,增大了產品技術實現的模糊性,難以實現產品的維護和升級;
第四,知識產權掌握在個人手中,容易造成知識產權流失。 PACE法
早在1986年,美國PRTM公司創作了PACE(Proct And Cycle-time Excellence,產品及周期優化法)方法論。 PACE關注的要素有:正確決策、項目小組構成、開發活動的結構、開發工具與技術、產品戰略、技術管理、資源管理。PACE算得上是產品生命周期管理領域 的方法論鼻祖。PACE誕生之後,很多企業和學術機構不斷地提出了適合於本行業的研發管理方法論,
ISO9000族質量體系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為了滿足國際經濟交往中質量保證活動的需要,在總結各國質量保證制度經驗的基礎上,經過近十年的工作,於1987年發布了 ISO 9000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標准系列。1994年進行了第一次修訂,形成了ISO 9000族標准。2000年再進行了重大修訂,發布了 ISO 9000新標准(2000版)。
CMM/CMMI
1986年11月,美國聯邦政府委託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Mellon)軟體工程研究所(SEI)開發一套用於評估軟體承包商能力的方法。 SEI於1987年9月發布了一套軟體過程成熟度框架和一套成熟度問卷。1991年,SEI將軟體過程成熟度框架發展成為軟體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city Maturity Model,CMM),誕生了CMM 1.0。
PMBOK
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是項目管理專業領域知識的總稱,它是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項目管理協會(PMI)總結了項目管理實踐中成熟的理論、方法、工具和技術所提出的。其後經過數次修訂,目前最新版是PMBOK2004。
PMBOK定義了為44個基本的項目管理過程,從過程輸入、輸出以及採用的工具和技術的角度給出了項目管理過程的詳細描述。這44個項目管理過程基本覆蓋了項目管理實踐中的基本管理過程,但是,這些項目管理過程必須和產品實現過程結合起來,才能完成整個項目活動。
敏捷開發
RUP
企業在研發管理上經常遇見的問題
⑴由於沒有目標和方向,缺乏明確的研發戰略。
⑵研發在公司的定位不清晰,不能有效整合有限的研發資源,也無從發揮研發在企業的價值。
⑶研發需求信息的獲取較為被動,缺乏對公司內部需求和外部需求的深入調查和分析。
⑷形成初步的研發需求清單後,也缺乏相應的機制對其進行甄別和篩選,以形成最終的研發
課題。
⑸研發工作的組織形式不合理,缺乏整體規劃。
⑹項目制定中,項目成員沒有明確合理的責權利規定,項目的配合和協調工作基本是由研發人員推動的,其他成員和部門只是被動參與。
⑺研發基礎性總結工作做得很少,知識管理體系不健全,研發和技術的思路及成果系於個人而不是系於公司,破壞了研發的延續性。
⑻沒有相關的機構和制度來監督和控制項目的運行,項目存在較大的風險,也缺乏項目評審機制對項目進行科學的考核和分析。
⑼缺乏研發專業性人才。
避免企業在研發管理的五大誤區
誤區之一:研發管理是研發部門的事情。
誤區之二:研發管理改革應立竿見影
誤區之三:IPD是研發管理的唯一選擇
誤區之四:IPD是CMMI的組成部分
誤區之五:中小企業不需要研發管理。
中小企業如何實施有效的研發管理
當前業界優秀的研發管理實踐的代表是IBM倡導的集成產品開發(IPD)和美國SEI的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這兩大研發管理體系相互相承,二者的結合即可在理念認識、戰略層次、運作框架等宏觀層面上幫助企業提升,也可以在具體執行、操作指導等微觀層面上幫助企業落地。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改善產業結構,鼓勵中小型企業自主創新。據演講者多年的研發管理實踐和咨詢經驗,國內中小企業在研發管理上普遍存在如下主要問題:
¨ 相對而言,中小型企業管理高層對於市場方向的把握比較准確;
¨ 企業業務方向/模式相對單一,但正逐漸延伸產品領域,並提供更多的服務形式;
¨ 公司銷售規模、人員規模特別是研發人數、組織規模等隨業務擴張而急速擴張;
¨ 企業市場能力/銷售能力普遍較強,但內部研發往往跟不上業務速度,導致研發項目延期較多;
¨ 某些非技術背景的高層領導認為研發往往處於「失控」狀態,因其不知如何參與研發工作;
¨ 由於公司業務規模/研發員工數量的膨脹,組織機構的建設跟不上速度,特別表現為,引入了很多人員,但公司效率卻未提高,反而不如創業初期;
¨ 新產品開發成功幾乎是不可預知的,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研發團隊中的「牛人、能人、專家」;但具備這種能力的人才規模增長速度跟不上越來越多的新開發任務數量。
¨ 從外部引入了一些有經驗的員工,但融合成為難題;幾乎每個人都憑自己的經驗做事,很多問題都源於產品開發成員之間的不規范合作導致,特別是在不同職能部門之間配合(如研發與市場/業務、生產、采購等);
¨ 公司成立時間不短,但無法在組織層面積累有效的經驗;員工的成長完全依賴於在不斷的犯錯中獲取經驗教訓;
¨ 公司規模的擴大,管理層級更深,導致員工積極性主動性因組織原因而弱化。
面對這些由國際優秀的研發企業和組織提出的管理體系模型,我們的中小型企業能否採取「拿來主義」,幫助自我提升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必須遵循如下原則:
¨ 在進行研發管理體系建設時,應基於企業發展階段,進行「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既解決短期面臨的問題,也為企業未來更上一層樓奠定良好基礎。
¨ 抓住重要且緊急的改進點,抓住企業發展階段投入產出比最高的改進點,進行研發管理體系建設,為成長性企業科技的持續成長提供動力。
¨ 企業研發體系在從不規范走向規范的過程中,必然需要夯實基礎建設工作,才能為企業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持續成長提供基礎保障。
¨ 研發基礎建設必須全面系統,不能存在相對短板。
¨ 研發體系建設將以產品開發流程為主線,各改進方面不能離散、獨立。
於是,演講者提出了中小企業在提升研發管理能力道路上的早期改善模型: 1. 研發戰略與業務決策
2. 研發組織運作
3. 產品開發流程
4. 研發項目管理
5. 研發人力資源管理
6.客戶需求
7. 系統工程
8. 技術開發
9. 研發IT支撐
10. 技能管理 ●針對完成產品開發所需之各項關鍵作業項目以及質量管理的執行,有一套系統化、標准化的方法在運作,並且將焦點放在容易出錯的步驟。
●對於某個研發項目是否啟動、或是要終止等重大決策,有一套很精確的評量標准以及排定先後順序的決策模式,讓管理者可以及時做出決定。
●同時進行各項活動(同步工程)以加速產品開發的速度。
●對於跨部門的溝通,有一套良好的權責劃分方式以及協調機制。
●強烈的市場導向,在研發活動一開始時,即邀請客戶及供貨商充分參與。
●在研發活動開始之前,整個項目的規劃及准備工作即已完成。 全球專業從事研發管理咨詢領域的企業不多,國外的專業機構包括PRTM公司和IBM公司,國內專業機構只有中天華夏、漢捷等少數幾家。

㈢ 研究方法

利用注水井吸水剖面、小層沉積微相和數值模擬三種方法綜合研究南區沙二下1-5層系剩餘油分布規律。

1.注水井吸水剖面法

注水井吸水剖面法是利用歷年來注水井吸水剖面資料,將注水井累積注水量分配到小層,再根據室內岩心水驅油試驗結果,注入體積倍數與採收率、含水率之間的關系,來確定小層剩餘油分布規律。

(1)建立靜態資料庫,統計小層滲透率分布規律

系統建立南區沙二下1-5層系油、水井靜態參數資料庫。利用算術平均法和有效厚度加權平均法,分別計算出各小層滲透率平均值。利用概率統計的方法,求出各小層滲透率分布變異系數。

(2)建立吸水剖面資料庫,計算小層累積注水量

在靜態數據的基礎上,建立注水井吸水剖面資料庫。利用吸水剖面資料庫可以統計出歷年單井、小層吸水厚度變化趨勢和吸水強度分布規律。利用吸水剖面資料庫和注水井單井累積注水量,可以計算出歷年小層累積注水量。

(3)建立注入體積倍數與採收率、含水之間關系,計算小層采出程度

根據濮城油田南區濮檢1井非穩定流油水相對滲透率、水驅油試驗報告和沙二下第446號岩心試驗結果,由小層累積注水量計算出小層注入體積倍數,再根據以上關系內插求出各小層的采出程度和含水率。

(4)確定小層驅油效率

根據利用中原油田開發室內試驗數據統計出來的驅油效率ED試驗公式:

高含水油田剩餘油分布研究:以遼河油田歡26斷塊為例

驅油效率ED可以做為小層在均質條件下的最終值,驅油效率ED1可以做為小層在非均質條件下油田開發的最終值,或稱測算採收率。在油田開發中,驅油效率還受注采井網及工藝技術條件的限制。

(5)計算小層剩餘油量

根據小層驅油效率計算出可采儲量,再由小層采出程度計算出剩餘油量。

2.小層沉積相法

通過對濮城油田沙二下段沉積相的研究,認為濮城沙二下段沉積環境為淺水湖泊相和淺水三角洲相,其特點是水下分支河道異常發育,水下河道亞相是沙二下段沉積主體和骨架,河道層序具有對稱性,底部粗粒段和頂部細粒段較薄、中間段厚度大且粒度均勻,河道砂體是本區沙二下段主要儲集層;南區沙二下長期處於水下河道沉積區,砂層多,分選好,是濮城油田沙二下中的最好儲集層。

針對沙二下1-5油層目前開發現狀,結合沉積相研究和油水生產剖面的初步分析,得到以下認識:

(1)河道砂是主要的吸水層,也是目前的主要產出層

在油田開發初期,河道砂(包括水下河道主水流線上的SH型砂體,居非主水流線上的H型砂體和居水下河道中的相對高台上的T型砂體)是主要的吸水層,也是主要的產油層。到油田開發中後期,由於油田含水的升高,主產層逐步過渡到主產水層。

根據1987年至1991年注水井吸水狀況分類統計,河道砂是注水井的主要吸水層,統計48口注水井的吸水剖面,河道砂的射孔厚度204.5m,占總射孔厚度的45.7%,河道砂的絕對吸水量2692.2m3/d,占總吸水量的66.3%。其中1988年至1990年,河道砂射孔厚度占總射孔厚度的53%左右,絕對吸水量的百分數卻高達80%以上。1987年至1990年,在射開河道砂厚度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注水井中河道砂體的吸水能力有增大趨勢,相對吸水百分數由57%增大到90%。

根據9口生產井產出剖面統計資料(表4-14),河道砂也是目前主要的產出層。統計沙二下1-5層系河道砂射孔厚度45.1m,占總射孔厚度的40.1%,河道砂產液量122.3m3/d,占總產液量的64.8%。

(2)河道砂在注水井和生產井之間已經形成地下水道,是主要的產水層

根據濮3-284井環空測井資料分析,射開16層,產出層5個,產出層佔31.3%;射開厚度33.5m,產出厚度16.4m,產出厚度佔49.0%。其中主要產水層32小層,2層5.0m,日產油1.7m3,日產水19.7m3,含水92.1%。

濮3-284井的一線注水井是3-282井,由於濮3-28井處於河流的邊灘部位,油層物性差,吸水狀況差。根據歷次吸水剖面資料解釋,射開有效厚度1.4m,日吸水量只有5m3左右,分析結果一線注水井不是主要的來水方向。

濮3-278井是濮3-284井的二線注水井,根據吸水剖面資料分析,是其主要的來水方向。濮3-278井沙二下32小層,射開吸水厚度3.2m,日吸水量66.3m3。根據沉積相分析,濮3-278井和濮3-284井的沙二下32小層處於同一河道砂體,它們之間連通性好、滲透性好,在油田注水開發中已經形成了地下水道。

(3)前緣砂和濱湖砂是目前主要的產油層

前緣砂分布在水道的兩側,濱湖砂距河道砂較遠。前緣砂屬中滲透砂體,濱湖砂屬於低滲透性砂體。

統計沙二下1-5層系主要處於前緣砂和濱湖砂部位的21口生產井,1992年9月份日產油水平289t,井數佔全層系開井數的34.4%,日產油水平佔56.1%。21口生產井平均單井日產水平13.8t,平均含水37.0%。其中處於前緣砂亞相的濮3-41井,生產沙二下3-5,射開5層13.4m,其中有效厚度3層7.6m,9月份平均日產油16t,含水61%,累積產油7.09×104t。

統計沙二下32和沙二下52兩個典型含油小層,前緣砂2.32km2,濱湖砂3.02km2,分別占兩小層含油麵積的30.1%和39.0%。前緣砂和濱湖砂在平面上分布面積比較大,由於油層物性差、滲透率低,目前水驅動用狀況差,剩餘油量比較大,是今後挖潛的主要方向。

綜合以上分析,河道砂是主要的吸水部位,同時也是主要的產出部位,過去是主要的產油層,目前是主要的產水層。含水一般均在80%以上,局部含水達到90%以上。目前剩餘油很少,已到水洗油的階段。大慶的河流過渡相和河漫相部位(濮城的前緣相與濱湖相)是目前主要的剩餘油聚集帶,也是目前主要的產油層,因此下步調整挖潛的方向應為河床過渡相和河漫相。

3.數值模擬法

(1)建立模型

①網格的劃分

該模擬區塊共有25小層,模型建立縱向上以主力層單獨模擬層為原則劃分為13個模擬層;平面上選取不等間距的矩形網格系統。整個模型網格總數為13×18×13=7254,其中有效節點4873個,死節點為2381個。

②油藏參數的選取

油藏流體物性參數。

相對滲透率數據:由於沒有本區塊油藏的相對滲透率數據借用鄰近區濮檢1井的數據進行了修正。沙二下1-5共選用七條相對滲透率曲線。

PVT數據:南區沙二下1-5層系沒有取得PVT數據,故借用與其相近的東區文35井的數據進行了處理修正。

網格節點參數:網格節點數據除網格步長外,其他地質參數均來自每口井的電測解釋結果,在工作站上用插值法算得每個網格的數據。

初始化計算結果:濮53塊沙二下1-5油藏由於未對每一小層儲量進行標定,利用每小層體積百分數來計算每一小層儲量。利用三維三相模擬各小層儲量結果。

(2)歷史擬合

根據生產歷史對單井,全油田的壓力、含水進行了擬合,均得到了較滿意的結果。

㈣ 軟體開發步驟包括哪些過程

軟體開發一般分為五個階段:

1.問題的定義及規劃

此階段是軟體開發與需求放共同討論,主要確定軟體的開發目標及其可行性。

2.需求分析

在確定軟體開發可行性的情況下,對軟體需要實現的各個功能進行詳細需求分析。需求分析階段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這一階段做的好,將為整個軟體項目的開發打下良好的基礎。「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同樣軟體需求也是在軟體愛你開發過程中不斷變化和深入的,因此,我們必須定製需求變更計劃來應付這種變化,以保護整個項目的正常進行。

3.軟體設計

此階段中偶要根據需求分析的結果,對整個軟體系統進行設計,如系統框架設計、資料庫設計等。軟體設計一般分為總體設計和詳細設計。還的軟體設計將為軟體程序編寫打下良好的基礎。

4.程序編碼

此階段是將軟體設計的結果轉化為計算機可運行的程序代碼。在程序編碼中必定要制定統一、符合標準的編寫規范。以保證程序的可讀性、易維護性。提高程序的運行效率。

5.軟體測試在軟體設計完成之後要進行嚴密的測試,一發現軟體在整個軟體設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加以糾正。整個測試階段分為單元測試、組裝測試、系統測試三個階段進行。測試方法主要有白盒測試和黑盒測試。

㈤ 研究及開發是什麼意思啊

研究是主動尋求根本性原因與更高可靠性依據,從而為提高事業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穩健性而做的工作。「研究」一詞常被用來描述關於一個特殊主題的資訊收集。利用有計劃與有系統的資料收集、分析和解釋的方法,獲得解決問題的過程。研究是主動和系統方式的過程,是為了發現、解釋或校正事實、事件、行為、理論,或把這樣事實、法則或理論作出實際應用。 研究是應用科學的方法探求問題答案的一種過程,因為有計劃和有系統的收集、分析與解釋資料的方法,正是科學所強調的方法。
開發,是指以荒地、礦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資源為對象進行勞動,以達到利用的目的;開拓;發現或發掘人才、技術等供利用。

㈥ java應用程序開發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研究方法=倉庫溫度控制技術+java語言實現。
只能這么回答了。你的問題能讓人看懂已經很不容易了。

㈦ 主要研究內容、方法及技術路線

1. 3. 1 研究內容

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本書的研究重點是斜坡演變的內外動力作用機制及成災危險性評價,選擇的示範研究區為金沙江虎跳峽河段。具體的研究目標是結合金沙江虎跳峽水電開發中的斜坡變形破壞問題,對斜坡演變的動力地質作用機制及作用過程進行研究,建立斜坡演變的內外動力耦合作用模式,為以後的斜坡災害深入研究提供科學依據。通過對該地區典型斜坡災害的變形破壞與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的相關性剖析,獲得表徵內外動力耦合作用空間強度差異性分布的地質動力區劃指標體系,並將其應用到斜坡災害危險性定量評價中,用以指導工程決策和環境管理。具體研究內容可概括為:

1) 虎跳峽工程區及其影響帶的地質背景與河谷斜坡變形破壞體賦存環境的調查與研究,是整個課題的地質基礎。因此,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研究區特殊的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新構造運動、水文氣象等內、外動力條件,以加深對河谷斜坡演變的環境系統的認識。

2) 對金沙江虎跳峽河段 ( 其宗-大具) 斜坡變形破壞類型、規模、數量、空間分布規律及其活動性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總結,研究基本環境條件 ( 或環境場) 對斜坡變形破壞的綜合效應,為斜坡災害的形成機理和危險性評價提供參考依據。

3) 通過斜坡變形破壞與地質動力因子的相關性分析,研究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斜坡變形破壞體的形成演化、發育頻率和空間分布特徵,並在定量意義上揭示了各動力因子對斜坡變形破壞的主次關系,為斜坡演變機制分析及成災危險性評價提供科學依據。

4) 對虎跳峽河段典型斜坡演變機制進行重點剖析,查明區域斜坡演變的地質背景與內、外動力地質作用機制及作用過程。分析了斜坡演變的內、外動力作用的耦合要素及其演變效應,綜合確定虎跳峽地區河谷斜坡演變的內外動力耦合作用模式。

5) 模擬河谷大規模反傾岩體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中的重力時效性彎曲變形和累進性剪切破壞模式,進而研究其在庫水位驟降與地震作用下反傾斜坡的動力穩定性; 探索岩質斜坡最危險滑裂面全局優化演算法。

6) 以下咱日堆積體為重點,通過對其成因模式、岩土體介質的物理力學性質的試驗研究,揭示堆積體斜坡穩定性的影響因素,利用強度折減有限元方法對該堆積體在不同工況下的三維穩定性、塌岸及失穩模式等問題進行分析,為水電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7) 根據內外動力耦合作用強度的空間差異性特徵,將統一的地質動力區劃模型納入到斜坡災害危險性評價研究中,建立地質動力區劃指標體系及強度等級,對虎跳峽河段斜坡災害危險性進行定量評價。

1. 3. 2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 通過廣泛的資料 ( 包括國內外文獻、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現場勘察資料等) 收集和野外實地調查,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採用原始資料統計、地質歷史對比和地質類比等方法,進一步分析虎跳峽河段的區域地質背景,包括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水文氣象條件和新構造運動特徵等。

2) 根據實地調查、遙感圖像和航片解譯成果,收集整理有關虎跳峽庫區其宗—大具段斜坡變形破壞體 ( 包括斜坡變形體、滑坡體和崩塌體) 的基本信息,建立斜坡變形破壞體資料庫,進而分析斜坡變形破壞體的發育狀況 ( 如類型、規模和數量等) 、空間分布規律及與基本環境條件 ( 或靜態環境因子) 的關系。

3) 採用單因相關分析方法剖析斜坡變形破壞與各種地質動力作用因子之間的關系,研究內、外動力作用下斜坡變形破壞體的發育頻率、規模和空間分布特徵; 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效果測度分析模型 ( EMA) ,對斜坡變形破壞與主要動力地質作用進行關聯度綜合量化分析,並確定了影響河谷岸坡穩定的關鍵性動力因子,從定量的角度探討研究區各種動力地質作用對斜坡變形破壞的主次關系。

4) 以兩家人大型鬆散堆積體、龍蟠右岸斜坡變形體和滑石板堆積體滑坡為典型實例,採用工程地質力學分析方法重點剖析虎跳峽工程區斜坡演變的成因機制,並建立了虎跳峽河谷地區斜坡演變的內外動力耦合作用的基本模式 ( 或概念模型) ,並對堆積體滑坡的滑動周期進行了初步的分析預測。

5) 基於反傾岩體變形破壞的時效性,引入強度折減法來分析並以安全系數來評價反傾岩體邊坡的穩定性,並從邊坡變形演化過程中剪切屈服區的擴展方式中,提出了 「軟基效應」和 「互層效應」共同作用下大規模反傾岩體的 「累進剪切破壞模式」。運用離散元進行變形岩體的全時程動力分析,指出地震慣性力作用引起的剪應力積聚效應和超靜孔隙水壓力累積效應是導致斜坡失穩的內在機理。將遺傳演算法和 Sarma 法相結合,並引入保持最優的災變策略,提出適用於岩質邊坡最危險滑裂面分析的 GA-Sarma 演算法。

6) 對下咱日堆積體的研究,我們首先從堆積體的地質結構調查入手,通過野外地質特徵和鑽孔特徵的綜合分析,研究堆積體的成因類型和形成演化歷史; 通過現場大型直剪試驗、推剪試驗、粒度分析和大尺度單環滲透試驗,對五類堆積體的物理力學性質取得全面的認識; 通過典型采樣的室內力學試驗和細觀結構分析,研究堆積體變形破壞規律及其結構控制機理; 通過綜合分析建立的地質模型和強度折減少有限元數值模擬技術,研究堆積體在不同工況條件下的二維和三維穩定性。

7) 在典型斜坡演變機制分析的基礎上,基於內外動力耦合作用強度的空間差異性特徵,應用模糊綜合評判 ( FCJ) 與地理信息系統 ( GIS) 相結合的方法,建立了地質動力區劃指標體系及強度等級,並結合靜態環境條件 ( 包括岩土體類型、岸坡結構及坡型等) ,預測工作區不同區段未來可能發生斜坡災害的程度。地質動力區劃方法為斜坡災害危險性評價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書的研究技術路線如圖 1. 3. 1 所示。

圖 1. 3. 1 研究技術路線圖

㈧ 研究內容及方法

本書是作者主持的雲南省科研項目:岩溶水有效開發技術方案研究(項目編號:2003PY04),依託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雲南典型地區岩溶地下水調查與地質環境整治示範(項目編號:200310400024)完成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典型岩溶流域1:5萬水文地質及環境地質測繪1100km2,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鑽探3791.94m,各類物探4169點,取岩土水樣試驗分析626件,岩溶水動態監測18個點,岩溶水示蹤試驗2組等大量的調查和勘探試驗工作。這些工作和成果,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使之能夠順利完成,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並檢驗了研究成果的正確性。同時,本書的研究也為岩溶水的勘查和開發示範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指導,使開發工程的技術方案設計得到了技術創新,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達到了示範目的。

此外,1999~2002年,作者參與主持完成的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西南岩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資源勘查與生態環境地質調查,也為進行岩溶水有效開發技術研究提供了水文地質與水資源的系統基礎資料。在各個參加工作的省市區的示範工作中,也成功地建成了一批暗河及大泉引、提、堵、蓄、富水塊段鑽井開采工程。這些調查成果和工程實踐,為本書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本書的研究目的是通過科學技術研究,在岩溶水資源及地質環境特徵研究,以及岩溶水開發技術實驗研究的基礎上,系統地總結適宜於不同的岩溶水源地類型以及不同需求的岩溶水有效勘查和開發技術方案,為岩溶水的有效開發利用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使岩溶水開發的成功率和效益大幅度提高。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書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思路、內容和方法如下:

第一個方面,以現代岩溶學理論為指導,深入研究國家國土資源大調查西南岩溶地區岩溶水資源調查的最新資料。系統地認識岩溶地質環境及水文地質條件以及岩溶水的賦存及運動特徵,准確把握岩溶水富集規律,建立確切的找水標志,提高尋找和圈定岩溶水源地的准確性。根據岩溶含水層的埋藏分布、岩溶水出露狀態,以及岩溶含水層的導水和賦水空間形態、結構及水動力特徵,劃分岩溶水源地類型,分析總結各類岩溶水源地岩溶水的開發技術條件,評價其脆弱性,最終掌握各類岩溶水源地對不同的勘查開發技術的適宜性。

第二個方面,引進目前國內外先進的核磁共振、高密度電法、地質雷達等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研究這些技術的特點和適用條件,結合常規電法技術和水文地質調查分析方法,選擇典型的岩溶流域,結合國家在雲南安排的岩溶水開發示範工程建設,針對不同類型岩溶水源地的勘查技術條件,分別選擇不同的方法開展野外技術方法試驗研究,並對探測和綜合分析解釋成果進行鑽探檢驗,驗證其可靠程度及准確性,優選出適合不同類型岩溶水源地的有效探測技術方法,集成岩溶水有效探測技術方案。

第三個方面,通過調查省內外岩溶水開發工程,考察發達國家岩溶水開發情況,收集國外相關信息,研究其成功的技術和經驗,以及其中失敗的原因與缺陷。根據各類岩溶水源地的開發技術條件,引出新的技術方案,並選擇典型岩溶水源地進行開發實驗,根據實驗結果加以改進和完善,得出各類岩溶水源地岩溶水有效開發技術方案。

從岩溶水開發的全過程來分析,成敗的最關鍵環節是找水勘查,只有找准岩溶賦水空間或徑流通道,才可能正確有效地實施岩溶水開發工程,這個問題的解決除了提高水文地質研究程度外,關鍵是要減少物探方法存在的多解性。本書研究了適合不同岩溶水源地的物探方法,通過不同方法探測結果的相互補充、驗證,根據經濟合理性和探測的有效性比選,選擇其中適宜的方法形成綜合探測方案,並建立代表不同含水層的地球物理特性、反映各類岩溶賦水空間的解譯參數和標准,從而達到提高探測的可靠性和精度的目標。

參考文獻及主要參考資料

[1]國家技術監督局.水文地質術語(GB/T14157-93)[S].北京:中國標准出版社,1993

[2]袁道先,蔡桂鴻.岩溶環境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23~58

[3]王宇,李燕,譚繼中等.斷陷盆地岩溶水賦存規律研究[M].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03.1~4

[4]袁道先.對南方岩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資源及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的一些意見[J].中國岩溶,2000,19(2):103~107

[5]王世傑.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繹及其科學內涵的探討[J].中國岩溶,2002,21(2):101~104

[6]王瑞江,姚長宏,蔣忠誠,等.貴州六盤水石漠化的特點、成因與防治[J].中國岩溶,2001,20(3):211~215

[7]耿弘,王宇,汪才芳等.雲南岩溶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M].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02.77~78

[8]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網路全書 環境科學[M].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3年.216

[9]楊京平,盧劍波.生態恢復工程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5~6

[10]王宇,張貴.滇東岩溶高原石漠化及防治對策[A].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岩溶地下水與石漠化研究[C].南寧:廣西科技出版社,2003.26~35

[11]蘇維詞,朱之孝,熊康寧.貴州喀斯特山區的石漠化及其生態經濟治理模式[J].中國岩溶,2002,21(1):19~24

[12]姚長宏,楊桂芳,蔣忠誠.貴州省岩溶地區石漠化形成及其生態治理[J].地質科技情報,2001,20(2):75~78

[13]蘇維詞,周濟作.貴州喀斯特山區的「石漠化」及防治對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5,4(2):177~182

[14]沈繼舫主編.中國生態環境建設與水資源保護利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111

[15]鄧德仁.21世紀初期的雲南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行動框架[A].水資源與能源可持續發展研究[C].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03.11

[16]袁道先,劉再華,林玉石等.中國岩溶動力系統[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1~2

[17]袁道先.論岩溶水的不均勻性[A].《匯編》編選小組.岩溶地區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工作經驗匯編[C].北京:地質出版社,1978.1~19

[18]Urich P M,Day M,Lynagh F.Policy and practice in Karst landscape protection:Bohol,the Philippin.Geographical Journal,2001,167(4):305~323

[19]Yuan Daoxian.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of South China.1997,Z.Geomorph.N.F.Suppl.-Bd.108,81~90

[20]袁道先.全球岩溶生態系統對比:科學目標和執行計劃[J].地球科學進展,2001,16(4):461~466

[21]丁繼紅,周德亮,馬生忠.國外地下水模擬軟體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勘察科學技術,2002(1):37~42

[22]CCOP Technical Secretariat.Proceedings of the 1st Compiler』Meeting of DCGM Phase Ⅳ:Groundwater and Geothermal Databases.24~26 April 2001 Bangkok,Thailand

[23]王宇,李麗輝.德國岩溶水勘查技術與開發利用概況[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5,32(6):91~95

[24]西部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新技術應用項目組.國內外地下水勘查新技術專集[M].中國地質調查局,2004.27~68

[25]袁道先.法國岩溶和岩溶水[R].桂林:地質礦產部岩溶地質研究所,1984.21~34

[26]岩溶地質考察組.赴南斯拉夫岩溶地質考察報告[R].北京:國家地質總局,1982.27~42

㈨ 研究開發新葯的目的和方法

葯品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尋找安全、有效、優質、穩定的新葯,使它能夠上市為人 類健康服務。加強對新葯研究全過程的認識和管理,不僅對保證葯品質量、維護人民
身體健康和用葯的合法權益,有著重大意義,而且對保證社會穩定、保證改革開放以 及保證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建設也有著重大作用。

閱讀全文

與研究開發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杭州語言遲緩孩子解決方法 瀏覽:287
如何攢錢快方法 瀏覽:65
長薯條怎麼做簡單方法 瀏覽:601
降真香等級的鑒別方法 瀏覽:68
木門門鎖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277
配方法怎麼化為標准型 瀏覽:584
電力監測儀使用方法 瀏覽:739
兒童外斜鍛煉方法 瀏覽:402
嬰兒高燒不退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837
訓練狗開心的方法 瀏覽:7
lm2576發熱解決方法 瀏覽:1000
有哪些方法可以應用到賽車上 瀏覽:106
基於熵方法的方劑組方規律分析 瀏覽:682
旱眉毛的種植方法 瀏覽:606
杭州藕粉的食用方法 瀏覽:345
八月瓜的功效及食用方法 瀏覽:66
母豬發情的鑒定方法有哪些 瀏覽:202
電噴壺的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98
用什麼方法治胡須不再長 瀏覽:569
我要換安全簡單的方法 瀏覽: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