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課堂教學如何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
初中地理課程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是:(1)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2)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3)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4)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並與別人交流.故答案為:(1)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2)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3)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4)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並與別人交流.
㈡ 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和手段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提升
摘要: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屬於邊緣學科的地理學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地理學科作為「+3」中的一門,地理學習的成績直接關繫到他們的未來。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目前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師都應認真思索的問題,文章就此問題進行了實踐和探索。
關鍵詞:高考改革;有效教學;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
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屬於邊緣學科的地理學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地理學科作為「+3」中的一門,地理學習的成績直接關繫到他們的未來。但與此同時,在中小學中普遍存在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情況,尤其是「六多三少」問題特別突出——課程多、教材多、教輔資料多、考試多、作業多、補課多,活動少、娛樂少、睡眠少,一直摧殘著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影響著他們的成長。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日常的地理教學中提升教學有效性便顯得更為迫切和具有實際意義,筆者就此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會學
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強調:「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學生在校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我國以往各學科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照本宣科地將書本內容灌輸到學生腦中,並通過大量訓練培養出一個個「做題機器」。但當學生步入社會後,在一段時間內卻會感到很難把自己的所學應用到生活實踐中,面對待解決的實際問題,感到在校期間不但學業負擔重,而且是一個「無用的學習」過程,這完全違背了學習的初衷。針對這一狀況,筆者覺得不如在日常地理課堂教學中做一些「加減法」,減少課堂中死板的教學環節,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這樣不但能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而且還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並主動學習,提升他們的地理素養,使他們在日後的人生中受益。
1.減少理論灌輸,增加技能培養
雖然地理屬於文科,但如果教師直接把書上的概念、規律等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這種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妥當,最終只會讓學生對課堂越來越不感興趣,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以筆者認為應減少對書本上一些知識內容的死板教授,而增加以提升學生地理技能為目的的趣味式教學,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培養了他們的地理素養,大大地提升了教學有效性。
例如,較大的地震災害近幾年來在我國頻繁發生,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玉樹地震」、2013年「4·20雅安地震」等災害的發生,震醒許多人,整個社會開始意識到這方面的教育是多麼重要,而學校教育在這方面非常欠缺。筆者作為地理教師也開始反思自己以前的課堂教學,僅僅只關注了課本上關於地震的基礎知識,將它們一股腦兒灌輸給學生,但日後如果學生真遇到地震,這些書本上的知識毫無幫助。雖說身處上海的我們很少經歷地震,但是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分布影響范圍十分廣闊,而我國又地處這兩大地震帶的交界處,另外學生們去國內外旅遊留學甚至生活的話,仍有可能遇到地震災害,他們需要了解一些地震後的求生技能。於是經過充分備課後上《板塊運動》這個專題,當介紹到地震時,筆者會花上近一節課的時間來讓學生了解地震發生前的先兆,知道地震發生時正確的自救方式和應對突發狀況的策略,以及在地震發生後還要學會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受困者。每次上完這樣一堂課,學生們參與討論的熱烈程度及臉上認真的表情告訴筆者,他們喜歡學習這樣的知識,而且相比於課本上的內容,他們也更需要這樣的地理技能。
㈢ 在地理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呢
教師先提示課堂教學目標,把當堂課應該掌握的知識,告訴同學們,同時提出重點的個問題讓同學們看書後解決。指導學生自學,教師只作評定、補充、更正,最後讓學生當堂完成作業。教的內容應該是學生自學後還不能掌握的地方
㈣ 打造農村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幾種方法
一、上好每一學年的第一節課是良好開端。
上好每學期的第一節課,告訴學生學習這個科目的重要性,讓學生感覺到這個知識對自己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就會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主動去克服困難,為我們進行有效地理課堂教學創造良好開端。我是這樣上開學的第一節課:我首先問學生想去旅遊嗎?大家都說想。然後我講了我假期去北海潿洲島旅遊看到的美麗風景,在大海游泳,美麗的山、寬闊的海等,學生都很感興趣。我告訴學生如果我們學好地理,我們雖然沒有去旅遊,但一樣了解很多風景名勝。我接著說,學好地理還可以使我們與人交朋友時避免傷害別人,例如,回族同學不吃豬肉,我們就不要當著他們的面前吃豬肉,要不然我們會失去這個朋友。我還告訴學生,地理課教給我們天氣,氣候,降水等知識,我們學了以後,可以指導我們的生產生活。
二、注重多種新課導入方法是重要環節。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多種新課導入方法交叉使用,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使教師更好的進行有效地理課堂教學。例如:
1、用音樂導入。在講湘教版八年級上冊「滾滾長江」時,就播放《長江之歌》,講「亞洲」時,播放《亞洲雄風》;教學《中國的民族》時,師生共唱《愛我中華》:「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在歌聲中既能領悟到我國是一個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和睦相處,平等合作,又能激發學生對祖國無比熱愛之情,進而樹立起時代責任感。
2、用視頻導入新課。用直觀形象的視頻,圖表展示導入新課,展示直觀教具,再現已逝的地理現象,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覺,培養學習興趣。我在教學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天氣和氣候」內容時,我用多媒體播報中央電視台的天氣預報節目來進行導入新課,學生非常感興趣,一下子把學生吸引住了。
3、巧用古詩詞、歌謠、諺語進行教學。古詩詞名句中優美的詩情畫意,結合地理知識的內容在課堂上講解,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比如講湘教版八年級「氣候多樣復雜」時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來導入;如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區域差異」時,引用「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歌謠講解這是我國西北地區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這樣的教學能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多種教學方法交叉使用是有效方法。
地理課內容本身就比較枯燥,空間跨度大,單一的教學方法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如果能夠經常利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這樣就能緊緊的把學生吸引住,從而更好進行有效地理課堂教學。這些方法很多:
1、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教學中,我們可以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祖國大好河山的風景圖片、異域風情的浪漫情調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視頻播放一些天體運行的畫面等等,我們也可以在課堂上播報中央電視台的天氣預報的視頻內容,從而打造有效地理課堂教學。
2、多運用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學習方法。在課堂中進行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方法,讓學生共同討論,讓學生上講台發言,廣泛聯系社會實際,多動手、多動腦,自主探究,自行解決問題,並通過討論、多媒體文稿演示、辯論以及小論文等形式來交流學習,從而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初步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活躍課堂氣氛,促進高效地理課堂教學。
3、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例如:舉行地理知識講座,組織課外地理實驗、舉辦地理知識競賽、參觀訪問、社會調查、野外觀察、地理氣象觀察小組,這些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在愉快中學到很多知識。
四、利用好鄉土教材、學以致用、教給學生有用的地理知識是必要保證。
理論聯系實際,教給學生能指導他們生產、生活的知識,把知識用到生活實踐,讓他們感到知識對自己有用,這樣,學生學習才更有興趣,學習才更不怕困難,才想學、愛學地理知識,從而我們更能進行有效地理課堂教學。
我在講授湘教版八年級的「季風知識」時,講到天氣吹偏北風時,特別告訴同學們天氣轉冷,要加一件衣服;講吹偏南風時,是天氣要變暖,要減一件衣服。這節課上課效果很好,學生積極性很高。我在教學湘教版七年級「天氣和氣候」讓學生看天氣符號,鍛煉了學生將所學應用於生活實際,讓學生多講多參與,讓學生來播報《天氣預報》,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以致用。
㈤ 如何有效開展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
一、精彩導入,提高地理課堂的趣味性
【案例1】:八年級地理下冊2.10《祖國寶島—「台灣省」 》
同一課題,三節平行課,三位來自不同中學的教師,三種不同類型的課堂導入:
筆者作為其中的第一位上場的開課教師,在講授「祖國寶島—台灣省」時,採用了以下的導入方式:
(欣賞鋼琴和小提琴協奏曲《鼓浪嶼之波》,展示鼓浪嶼日光岩圖片。)
教師講授:每當這悠揚的旋律響起的時候,很多人的心中都會湧起一股思鄉之情,這是一首很多廈門人耳熟能詳的歌曲,名叫《鼓浪嶼之波》。「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見雲海蒼蒼,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這首歌的歌詞樸素而真摯,像老水手對親人講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嶼與美麗的基隆港聯系在一起。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於哪裡呢?
學生回答:台灣省
教師講授:對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章「沿海萬里行」的第十節「祖國寶島——台灣省」。
教師2:以視頻《七子之歌——台灣》導入,並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因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教師3:以《反分裂國家法》引入,接著播放視頻、圖片等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
無論是歌曲欣賞、視頻資料,還是其它方式的導入,三位老師對該課的導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備。「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課,往往需要一個恰當的課堂導入。它或者給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題,能為教學設計的層層深入做好流暢的銜接,使課堂一開始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將學生緊緊吸引,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當然,課堂導入的用時要恰當,一般是3~5分鍾,它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脫離教學內容。
二、優化教師課堂提問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節優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安排提問環節的課堂教學,無論教學設計如何完整出彩,教師的「獨角戲」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學生主動參與、各抒己見的舞台,它終究是不成功的。課堂提問涉及問題的設計和問題拋出後的「後續處理」。
(一)問題設計清晰明了,目的明確。
【案例2】:七年級地理下冊2.2《南亞》之「南亞的位置和范圍」
在講授《南亞》一節中的「南亞的位置和范圍」時,其中一位教師進行了這樣的教學安排:先請同學用紅筆畫出南亞與亞洲其他地區的界線,用藍筆描出印度半島的海岸線,再用紅筆描出北回歸線。當學生將這些重要線條勾勒完後,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南亞位於哪些地理事物之間?大部分學生感覺一頭霧水,舉手回答者寥寥無幾。
究其原因,關鍵在於這個問題問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脈、河流,又或是寬廣的海洋?選擇的餘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誤導。倘若把這問題改成:「南亞位於什麼山脈和什麼大洋之間?」那麼學生選擇回答的內容就非常明確,也才有利於教師有效控制教學進程和方向。由此可見,課堂上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精心設計,具有明確的指向,陳述盡量具體化,突出啟發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領。
(二)問題提出後,要學會等待、善於傾聽
【案例3】:《祖國寶島—「台灣省」 》之景觀圖片欣賞
有一位教師在用課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觀圖片後,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台灣風景如何?學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沒有去過。接著該教師進一步設問: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學來自台灣,請舉手一下。這時底下的那位台灣籍學生非常興奮地舉了手,並已做出要站上來發言的准備。可惜這位教師並沒有給他發言的機會,用了一句「哇,你這些地方都去過了,太讓人羨慕了!」敷衍了事。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有一名台灣籍學生,為何不給他機會來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家鄉呢?本來可以塑造的課堂教學亮點就這樣無端地錯過了。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該鼓勵學生自主發問或回答,切忌漠視與干涉;另外,問題提出後,不能一問完就馬上叫人回答,要給學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間。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學生回答完後,教師還應作中肯評價。
三、不可或缺的教學承轉
(一)由已學知識承轉到新知識:
【案例4】:《南亞》之「南亞的地形」
教師講授:在講南亞地形特點之前,我們回顧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點。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那麼,南亞的地形特點又如何呢?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教師概括總結:
北部:喜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區中部: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這樣的教學承轉不僅讓學生回顧了已學知識,還鼓勵他們在原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知識,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向更高的層次。
(二)由相互關聯的兩個知識點之間自然承轉
【案例5】:《南亞》之「南亞的河流」
教師講授:一般來講,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勢的塑造者。一條大河經過的地方會沖積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是由亞馬孫河沖積形成的。那麼,南亞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主要由哪兩條大河沖積而成的呢?
學生回答:印度河和恆河。
教師講授:那這兩條河流有沒有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南亞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勢制約,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區。南亞地形受河流影響,在中部塑造了廣闊的沖積平原,成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
一個個發現在教師的及時引導下,成為新教學內容的起點。同時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伴隨每個承轉引出的探究活動步步深入,讓學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與河流」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微妙關系。地理課追求精細化教學,正是這些「功不可沒」的教學承轉保證了課堂教學如行雲流水般順暢。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學環節之間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轉,終究不是教學內容的重點所在,過渡時應該簡化處理。
四、合理安排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當堂完成的一些學習任務或活動,也是課堂教學落實基本知識點、強化重難點的有效方式。教師在安排課堂練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材「活動」模塊里的題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課堂練習,是對教材內容的及時補充,教師分發布置的課堂練習材料應該是在「活動」模塊里的題目順利完成的前提下進行,切忌喧賓奪主。
(二)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從標題到內容,都應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盡量新穎有趣、富於變化而又難度適中。
1、在標題用詞方面,將傳統的「填空題」改為 「這些知識你記住了嗎?」,「單選題」 改為「你能找到正確答案嗎?」,「連線題」改為「找搭檔」,「讀圖題」改為「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嗎?」,僅僅幾個字的變化有時能於無形中激發學生做練習的興趣,並通過練習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2、在內容選擇方面,應與教學目標相一致,除了給學生一些知識記憶性的練習外,還可布置一些能夠給學生提供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發揮空間的題目。
(三)先小結後練習:初中生正處於智力發育成長期,接受知識容量較為有限,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大量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識,更別說靈活運用到題目中。因此,課堂練習前,教師要給學生以適當的幫助:學生獨立做練習前,教師對作業做適當的解釋並先復習幾個和課堂練習里相關的例子;學生開始做練習後,教師應在小組間來回巡視,及時給那些解題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必要的講解。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滲透於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教師應具備深厚的專業素養和在專業實踐歷練中不斷加以鍛造;樹立「開放性」課堂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探究舞台,用創造性的「教」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學」,切實有效地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㈥ 淺談地理課堂教學應該怎樣教
一、情感培育法
初中地理教師的教學意識的更新和教學技能的提高,需要從地理教師的主客觀兩方面進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
而忽視了情感,對於初中學生而言,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性還不強烈,愉快、興趣是學習驅動力之一,甚至對教師的好感也會成為學習的驅動力。如果學生不喜歡地
理課、不喜歡地理教師,那麼怎麼喜歡「地理課」呢?怎樣才能學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更要做至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
之以恆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導知,知趣相融」,努力創造一個輕松、和諧和舒暢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師生都充滿著無拘無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親切的
地理課堂教育教學和環境的氣氛。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歡聲笑語,更需要地理教師注意增強自己的組織能力和親和力。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師生精湛的語
言、詼諧與幽默、機敏的教學智慧、可親可敬的教態,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特別在初中階段,「愉快」仍然是學生樂於學習的原因之一,不能搞
「一堂式」,要發揚「民主」。
二、情景引入法
由於長期以來,不少初中地理課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在教學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普遍存在著兩種引入新課方法:一是「講」法,即「同學們,
今天我們講……」,「同學們,現在老師講……」,
這樣就把師生互動的地理教學活動引向「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活動,還有一種是「翻書」法,即「同學們請把書翻到……頁」,把以地圖教學為主的地理課變成看
書畫線的枯燥的文字教學課。初中地理老師應該努力用「學習」或「討論」來代替「講」,用填「圖」來替代翻「書」。雖然是「一字之差」,這也代表著地理課堂
的實質進步的一面。在實際地理課堂教學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課的新方法是多種多樣。如在學習「世界人種」時,我引入故事趣聞法說:毛澤東主席在世時,有
一天,在他的書房會見了一位美國友人戴勒時,戴勒在盯看著主席,一句話都不說,主席見後就說,你為什麼老盯看我。這時戴勒說,你具有一副東方人的臉。主席
聽後直言,我是代表中國人的臉,我們可以演各國的戲,包括你們美國人的戲,你們鼻子長,我們可以加鼻子,可你們是演不了中國人的戲,不能把鼻子割掉,這故
事說明什麼?等等,使學生聯想到這是講世界人種特徵問題。
三、互動教學法
隨著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環境變化了,特別是地理知識傳播的渠道更廣了,地理課已經不是學生獲得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師應
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性教學方法,將師生「互動教學」引入,地理課堂,「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
價在後」的原則,並且將地理課堂教學的「課堂」含義廣義化,包括一般意義上的網路「課堂」。由於初中生心理的特點,他們很樂意參與教學過程,初中地理課堂
教學時往往需要布設教學情景,可以把學生組織起來親歷這些過程,如進行學生地理新聞發布活動,地理新聞點評活動、地理角色扮演活動等,要注意有適當的「教
學民主」。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如在講我國的河流——「黃河」時,提出;「面對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緊張的嚴峻局面,如何治理的問題,學生圍繞著問題的
提出,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我在八年級上課時,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有一男生舉手發言,一本正經地提出將黃河「幾」字形拉直,從甘肅的蘭州到河南的洛陽挖一條
運河,使黃河上游的水少走彎路流到中下游。而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觀摩課中,我也同樣聽到這樣教學情景,也有學生提出相同的治理方法。可是,學生的想法很幼
稚,而出乎課任老師的意料。但老師沒有指責、嘲笑,也沒有迴避,而是允許學生繼續發言。在表揚有大膽的學生的設想的同時,老師話鋒一轉;假如全班一半的同
學住在這「幾」字形地區,是否同意他的建議,為什麼?由此全班同學在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共鳴,課堂討論既活躍、又深入,對師生有很大受益。
四、內容圖解法
「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所以地圖教學是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也就是說地圖是其他任何工具無法取代的。圖解法就是將
沒有地圖或有地圖需要轉換的內容,通過描繪略圖或變圖進行知識信息和抽象思維的有機結合。當前初中生的地理學習還是停留在簡單的、機械的記憶水平上,實際
上由於初中地理學科內容的基礎性特點,學生無須死記硬背地理知識,完全可以藉助地圖來掌握有關知識,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學習,也可以藉助地圖來學習、掌
握,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在講解地球運動、地圖知識、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劃等內容是,運用圖解法可以將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內容進行遷移突破,
就可以形象直觀、化難為易,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目前地理教學形勢下,初中地理教師必須正視現實,順應新的課程改革形勢。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地理教學中,不斷獲取新的信息,更新教育觀念,革新教學
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益。努力讓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為全面提升學生素養服務。
㈦ 地理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
教學目標,新課導入,新課講授,設計意圖,小結與作業
㈧ 如何加強地理課堂教學
一、創設融洽師生關系是構建有效地理課堂的前提
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形成寬松和諧教學氛圍、激發學生高昂學習情緒、挖掘學生創造潛能的直接因素,把這種和諧的融洽帶進課堂,讓學生感覺到課堂就像溫暖的家,學習時輕松自如、自由發揮,從而建構有效課堂教學的學習氛圍。這將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及對以前不良習慣的糾正。當然,這也需要學校、班主任、課任教師的共同配合,共同管理。那麼怎樣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古訓雲: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們教師應該理解每一個學生,熱愛每一個學生,使學生體會到信任、親情與愛護,這樣才能便於教師與學生間的情感溝通、交流,從而把學習氛圍營造起來,」
二、課前准備是建構有效地理課堂的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需要教師,精通本學科,精心備課。教材是教師實現有效教學的主要載體,教師不僅要對教材的內容熟練掌握,而且要對教材的圖表、案例等進行提煉,並梳理知識間的條理關系,使知識理性化,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另外,要依據課程標准,做到總體把握教材,注意學生知識學習的階段性,總體把握章節之間的關系,知道所講的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融會貫通,既將現學知識原有的知識相聯系,也能夠為後繼學習做准備。
專研教材的同時,我們更要重視對學生的分析研究。教師就要用心研究學生現有的實際水平和認知能力選擇靈活高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大力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另外每位教師還應備自己,發揮自己的特長上出自己的特色
三、高效的課堂設計是建構有效地理課堂的關鍵
上課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也是實現地理有效課堂的最重要途徑。下面我就從上課的幾個主要環節來說一說我的做法。
1、激發學生興趣的情景設計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上更是這樣,如果想要取得好的課堂效果,那麼首先要讓學生對你的課堂充滿興趣,所以說,上課前的情景設計就顯得非常重要,那麼有效地理課堂的情景設計怎麼做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呢?
教師在創設地理教學情境時,既要抱著務實的態度,又要具有創新的意識,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創設具有「地理韻味」的情境,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促進地理知識的建構,從而真正發揮情境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可以創設懸念情境,其能刺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對所學內容反思,促進獨立思考。例如,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四節「全球氣候變化」,可以引用2003年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將被迫舉國遷移的案例來導入。,講新加坡時,可以設問:赤道附近的典型氣候類型是什麼?(學生答:熱帶雨林氣候)氣候特點是什麼?(學生答:全年高溫多雨)新加坡地處赤道附近,其氣候特點呢?學生答:(全年高溫多雨)那麼新加坡的水資源會緊缺嗎?學生往往回答是「充足的」,答案剛好相反,在學生的一片「噓……」聲中,教師引出新加坡的「地狹人稠」。
還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問題是地理的心臟」。要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探索去學習,就必須要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問題情境要能夠激起學生的想像,要有挑戰性。只有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原有認知結構無法解決,即過去的手段和方式已不夠用的情景中才需要思維。
再有,教師可用優美的語言來和多媒體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教材中的不少章節,或描述了美妙的景色,或敘述了古老的景觀。教師可以具體形象的描述,聲情並茂的表述,為學生營造一個或優美或動人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來創設教學情境。多媒體手段以其新穎的設計,賞心悅目的動畫,奇妙的影響效果,能夠製造一種與文章情境相應的氛圍,先聲奪人地吸引學生的全部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趣。
2、學習過程
學習過程是課堂的精髓所在,一節好課,應該有好的學習過程。如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對話互動,氣氛活躍。
怎樣讓學生主動參與?首先得有好的課堂提問。而好的課堂提問應該能引發學生的有效思考,疏通學生的思考思路,活躍學生的思維。所提出的問題的難度要適合學生的認知結構,通過思考能得到答案的問題。也能夠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能力。提問可作為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的主要形式。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起一個主導作用,但不是一言堂。這樣老師必得先明白這節課「該講什麼、怎樣講」。「該講什麼」就是核心問題必講,思路方法必講,疑難問題必講;「怎樣講」學生能講的學生講,學生能想的學生想,學生能做的學生做。也就是說就是講的時間不能過長,內容不能過多,節奏不能過快,提倡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課堂上「講」的境界就是要追求精確、精煉和精彩。再次,課堂上的「討論」。地理有效課堂是建立在課堂上的有效討論學習基礎上的,老師要根據問題的難度和廣度,給學生足夠的談論時間,而不是急於走形式,簡單化、隨意化。
3、查補缺漏提高能力的練習
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是地理教學法的重要原則之一。首先要精選練習的內容。精選的原則是:①從學生實際程度出發,面向多數兼顧兩頭;②以復習進度為依據,以認識規律為准繩,由淺入深,從易到難;③重點和難點部分要反復練,不選偏題怪題,否則要使學生迷失方向,喪失信心;④緊密結合教材。其次多練 "多練"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而且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再次,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能力、個性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與作業,因材施教。最後要設置可拓展遷移性練習。課後練習的設計要「寬」,要留給學生充分的選擇空間,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機動地完成。
4、課堂小結
凡是都要善始善終,地理課堂也不例外,也應該有課堂總結。老師在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總結的同時,不僅能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進一步鞏固強化,而且也能引導學生在課下主動收集資料解決疑難問題。
四.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媒體資源,是建構有效地理課堂的手段
地理是一門趣味性比較強的學科,很多地理知識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知識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很多地理現象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來模擬。通過這些多媒體方式可以讓學生很形象的認識地理現象,不再局限於傳統教學中的「口授」,讓學生通過調動多方面的感官,科學形象生動的掌握好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進而提高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信息技術的使用,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有趣,更豐富,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更能為學生所接受,大大提高課堂效率,使本來枯燥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讓課堂變得更「活」。所以我們在地理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盡量把最多最好最生動的知識傳達給學生。 但是在地理教學中並不是每節內容都適合用多媒體,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應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處理好用還是不用,或是怎麼用的問題。 地理教學地圖、板畫是一種圖解式板書,它能直觀、形象地反映出地理事物之間的特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雖然多媒體可以設計出更加精美的板書、板圖和板畫,但是,邊講邊畫的效果卻無法替代。如如:在講洋流的時候,可以讓教師在黑板上劃出各大洲的輪廓,然後讓學生填寫各個洋流;在講鋒面與天氣的時候,可在黑板上繪製冷鋒、暖鋒的示意圖等。運用多媒體動畫不一定就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運用板書板畫更有利於學生識圖、讀圖和畫圖能力的提高,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使學生印象深刻,教學難點也將隨之攻破。
總之,我們要恰當的使用信息技術,使之與教材完美的結合,這樣我們才能建構更有效的地理課堂。
五、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建構有效的地理課堂的途徑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比教會他某個知識點更重要,因為他學會了方法,就能獲取更多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輕松學習有用的知識。主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滲透學法或為學生作出學習方法的示範;另一方面是教師通過專門的學法講授和學法指導,在平時的教學中特別注意加強學生對圖表的判讀,提高對信息的提取、分析與運用能力及將地理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中注意地理語言的規范性,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醒學生易寫錯的字詞,讓學生養成規范答題的好習慣。平時上課做練習或講試卷的時候加強解題方法的點撥和解題技巧的總結,並做成專題,在平時教學中滲透解題思路,讓學生看到類似題目就會想起答題思路和套路。
六、注重教學評價是建構有效課堂教學的橋梁
教學評價可以檢驗教學效果、診斷教學問題、提供反饋信息、引導教學方向、調控教學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評價,這樣我們的教學質量才有可能不斷提高,我們才能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發現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從而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措施,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學生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學習的好壞優劣。我們也能客觀地判定教學的效果,合理地調節、控制教學過程,使之向著預定的教學目標前進,也正是教學評價追求的基本目的。這樣,我們的地理課堂才能更有效。
綜上所述,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率不僅是地理教學研究與改革的問題,同時也牽涉到教育整體,還包括一些外部環境的研究等等,但只要我們在廣泛地吸取傳統的地理教育營養的基礎上,大膽革新,勇於探索,我們的地理教學效率就一定會得到不斷提高的。
㈨ 地理課堂教學方法有哪些
教師先提示課堂教學目標,把當堂課應該掌握的知識,告訴同學們,同時提出重點的個問題讓同學們看書後解決。指導學生自學,教師只作評定、補充、更正,最後讓學生當堂完成作業。教的內容應該是學生自學後還不能掌握的地方,對「不對」的教師要幫助更正,對「不完整的」教師要幫助補充。
在教學實踐中,由於受升學考試的壓力和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現象仍很普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益低下仍很突出。如:課堂教學中缺少恰當的師生對話、師生互動和師生互相尊重的民主氛圍
㈩ 淺談怎樣優化地理課堂教學
一、教學觀念現代化
實踐證明:教學觀念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教學觀念不解決,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學方法,使用起來也會「走樣」。傳統的教學觀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講,學生聽,把學生當作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現代的教學觀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有效、合理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好,學得主動、生動活潑。要提高地理教育質量,必須努力做到「五個轉變」,即由單純的「應試教育」轉變為全面的素質教育,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轉變為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由局限於課堂的封閉教學轉變為課堂內外相結合的開放性教學,由單純傳授知識的教學轉變為既傳授知識又發展能力的教學,由教學方法的「一刀切」轉變為因材施教。
二、教學氛圍愉悅化
地理學科屬於小學科,學校及學生往往重視不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建立愉快、喜悅、合諧、融洽的教學氛圍,是成功實施現代中學地理教學的必要基礎。師生關系是教學氛圍中最重要的一個要素,因而,建立具有時代特徵的新型師生關系是一切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前提。我們認為現代師生關系應包含下列基本要點:
第一,師生關系是一種民主、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教師在要求學生尊重老師的同時,也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因而,一切體罰、諷刺、挖苦學生的言行都是不文明的,甚至是不道德的、違法的。
第二,師生之間是一種相互信賴的朋友關系。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
第三,師生關系是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教師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並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
第四,教與學的關系。教師要從世界觀的形成、知識增長、能力培養、身心發展、行為養成等方面以身作則全面指導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健康發展。
三、教學起點問題化
按照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學習內容應該是學習者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或經驗。根據這一觀點,我們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另一方面努力使學習內容興趣化。來自學生身邊的問題是產生學習興趣的最直接源地。因此,結合教學內容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基本要求。
「問題」來源是多方面的。常用的辦法有(1)藉助直觀手段,顯示與已有知識矛盾的事實,形成問題情境。如通過展示死海上躺浮著人的照片或圖畫,學生自然會產生疑何:為什麼人不會沉下去呢?(2)創設問題情境。如在「全球性大氣環流」教學時,一開始讓學生根據「癮怎樣形成的」中的原理,引出「地球上風的偏向」,然後再對照「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圖,繪制大氣環流圖,某結果肯定大相徑庭。(3)知因求果與知果索因。例如:若地軸傾角為80度,地球的熱帶、溫帶與寒帶的分布范圍會有什麼變化?
四、教學內容圖像化
讀圖能力、思維能力與應用能力一起構成地理學科能力的核心。地理圖像,作為直觀教學的重要形式,最能體現地理教學直觀性特點。基於此,歷屆高考地理命題均高度重視地理圖像的考查,大量使用圖像業已成為地理高考試題的顯著特色。然而,考生的地理讀圖能力往往又是最差的,關鍵在於考生沒有掌握各類地理圖表的特徵及相應的判讀方法,不會按試題要求從圖表中提取出有用信息。怎樣充分有效地發揮圖像教學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呢?我們認為:
第一,要認真研究教學媒體的綜合利用問題。要在充分運用好「三板」教學藝術的基礎上,利用投影、幻燈、錄像以及多媒體計算機等現代化電教手段,以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二.在深人研究教材文字系列與圖像系列相互關系的基礎上,盡可能使文字內容圖像化,圖像內容簡潔化。具體作法有:①讓圖「開口說話」,應特別注意教材的重要圖像的分析。如「氣候類型分布圖」、「洋流分布圖」、「板塊分布圖」等。②化繁圖為簡圖。如將世界輪廓圖簡化為幾何圖形。③變文字為圖像。例如,五種地形的異同點可用圖展示。還創設寓意圖。利用「苦難的母親」、「小魚的哀求」等寓意深刻的漫畫、圖片等幫助學生加深對地理觀念的理解。
五、教學過程科學化
教學實踐證明,課程設計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
一般地,地理新授課課堂教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採用以激發、強化學習興趣,培養和發展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為主要目的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完成新授課教學任務。第二階段,採用指導學生學會整理知識,建立、擴展與優化認知結構為目的的引導探究式教學方法,進一步理清學科教學內容體系。在用引導啟發式教學方法教學後,利用最後約十分鍾的時間,引導學生建立相應的知識結構會大大減少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遺忘程度。
地理復習課成敗的關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地理規律、原理知識的整理、歸納是否到位。例如,鋒面氣旋圖的判讀,可從氣壓類型、鋒面位置、氣流方向、氣流性質、鋒面類型、天氣狀況等方面進行概括。二是能力訓練是否落到了實處,包括審題能力、思維能力、讀圖能力、表達能力及創新能力等,不管是平時訓練,或者是月考試題,教師均應圍繞上述五個方面的能力進行科學選題和命題。』試卷講評課要注意加強對學生錯誤原因的分析,做到對症下葯、增強針對性,同時應注意解題方法與技巧的指導,引導學生學會遷移,通過一道題會做一類題,這是避免「題海戰術」的重要環節。
當我們認真去准備一節課時,我們發現它是精彩的,這樣的課堂也一定體現了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要使每一節課都優秀,那就離不開我們自身的不懈努力和不斷創新。
教學形式雖然可以多種多樣,但課堂教學仍然是現階段教學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那麼,在地理課教學中,怎樣怎樣才能打破各種局限,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增強呢?新教材、新課程,給了教師與學生更多的發展空間,那麼教師應當如何貫徹落實新課程理念、優化地理課堂教學呢?我進行了以下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1、備課要認真充分。認真備課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和保證。備課不僅要鑽研大綱、教材,確定教學目標,更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掌握知識的實際情況,不僅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做到因人施教。新教材的知識結構看似不如老教材那麼完整、嚴密,但卻更靈活、更有利於知識的遷移。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要多方位、多層次地了解學生,根據學生實際認知水平有針對性地備課、教材重組、對知識有所遷移,切忌一個教案一年又一年地「復制」,一個班又一個班「放映」。例如在「黃河」一課的備課中,我沒有按照教材的步驟,而是將教學內容有淺入深地分成了四大板塊:一、黃河知識知多少;二、滔滔黃河水、悠悠中華情;三、黃河災難幾多許;四、走進黃河、關注黃河。並根據各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黃河古詩文背誦、眼明手快查地圖、假如我是縣長等活動,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要使課堂成為學生活動的樂園。上好每一節課是確保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過程,既包括老師的教、也包括學生的學,兩者不可偏廢。在教學過程中,更應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中心思想。只有學生對教師傳遞的信息進行接受、加工、理解、吸收,從而實現認知意義的建構。例如,七年級下冊「中東」這一節的教學中,我提前兩周請學生收集有關中東的石油、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古巴比倫的衰敗等一系列資料,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討論:中東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資源、居民與宗教方面有什麼特點?為什麼中東地區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通過討論,學生們對中東豐富的石油資源、重要的地理位置、匱乏的水資源以及民族宗教沖突自然就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在教學方法上則應採用啟發、發現、探究、討論等多種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例如,在對七年級下冊有關印度的工業分布的教學時,筆者就採用了比較法、探究法,讓學生運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分析有關信息,主動探究,對所學問題提出各種見解並加以驗證,主動完成意義建構。上課時,我首先展示印度礦產資源分布圖、農作物分布圖,讓學生對這些圖進行觀察和思考,鼓勵學生們分小組展開討論:印度可以發展哪些工業部門?主要工業中心有哪些?印度的工業布局與日本有什麼差異?為什麼?經過學生思考和討論後,讓他們在圖中標出工業中心、工業部門,然後互相質疑,檢查答案是否正確。最後,在上述基礎上完成正確答案。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讓學生與學生間相互協商、討論、讓每個學生的思維成果被整個班級學生共享,從而使構建意義的效率更高,質量更好。在教學過程,要使課堂成為「群言堂」,只有在師生的交流中,才能發現學生思維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