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的區別
區別:
1 基礎研究:指為獲得關於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識而進行的實驗性和理論性工作,它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
2 應用研究:指為獲得新知識而進行的創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針對某一特定的實際目的或目標。
3 開發研究是利用應用研究的成果和現在的知識與技術,創造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產品,是一種以生產新產品或完成工程技術任務為內容而進行的研究活動
4 基礎研究是為了認識現象,獲取關於現象和事實的基本原理的知識,而不考慮其直接的應用,應用研究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具有特定的應用目的。
拓展資料:
具體目標是:
1.穩步發展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學、生物科學等基礎學科,形成更加合理的學科布局,在新興交叉學科和科學前沿取得重大突破。
2.重點解決農業、能源、資源、環境、健康、信息、材料、海洋、空間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一批關鍵科學問題。
3.爭取在蛋白質科學、量子科學、納米科學技術、發育與生殖生物學等科學前沿領域實現重大突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完善和發展國家研究實驗基地體系,一些研究基地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新建100個左右不同類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穩步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建設160個左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形成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網路體系。
5.穩定一支10萬人左右的基礎研究隊伍,形成500個高水平研究團隊,產生一批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
6.提高科學數據、自然科技資源、科技文獻等的採集、加工、集成、共享、服務的整體水平,形成適應科技創新需要的基礎性工作支撐體系。
7.提高科學論文的質量,國際論文篇均引用率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取得一批原始性創新成果,獲得若干具有重大影響的國際性科技獎勵。
8.切實改進基礎研究管理體制,優化創新環境,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政策環境和學術氛圍。
特點:
——具有特定的實際目的或應用目標,具體表現為:為了確定基礎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為達到預定的目標探索應採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徑。
——在圍繞特定目的或目標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獲取新的知識,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結果一般隻影響科學技術的有限范圍,並具有專門的性質,針對具體的領域、問題或情況,其成果形式以科學論文、專著、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為主。一般可以這樣說,所謂應用研究,就是將理論發展成為實際運用的形式。
刊物堅持學術性、時代性、創新性、實效性特點。立足中國現實,側重欠發達地區研究,致力於發表研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和體制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經濟問題的具有原創性意義的高水平的理論文章,以推動中國尤其是西部經濟的現代化和中國經濟學的現代化。力求辦成一個兼顧宏觀、中觀和微觀,堅持學術特色,理論充分聯系實際,以應用為主的、高品位高信息傳遞能力的綜合性雜志。
② 成果內容以及研究方法有何特色,有何突破,有何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1、先確立一個論點。全文圍繞這一論點展開論證。對「開卷有益」這種說法,既不能全盤否定,寫駁論文;也不宜全盤肯定,寫成立論文。因為這種說法既有它正確的一面。又有它不夠全面的地方,所以對這個看法要採取「一分為二」的方法進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從中總結出正確的論點來。只有這樣才能對這一說法作出合乎事實的評價,最終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運用「一分為二」的方法進行分析,要防止出這樣一個毛病:自相矛盾。一會兒說開卷有益,一會兒說開卷有害,令人不知所雲。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文章中還要將二者的聯系點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說透。 3、從論證方法看,如果所讀的書是壞書,則開卷未必有益,這里可以採取例證法,並輔之以引證法和喻證法,用前幾年社會上黃書泛濫成災毒害青少年作為事實論據,用名人名言作為理論論據,充分論證黃書的害處和讀好書的益處。在此基礎上,再把這兩者辯正地統一起來。說明我們中學生既要多讀書,又要慎重地加以選擇、讀好書。這樣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就將問題說得比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導思:這是一篇給材料作文。該題雖然規定了作文題目,但仍給學生思維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從文體來看,寫議論文是最好的選擇。學生可以從是非觀、處世態度、治學精神等方面談自己的看法,闡述自己的見解和主張。要寫好議論文,必須做好以下三點: 1、確定論點。根據命題提供的材料,可從不同角度提煉出諸多觀點,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選准一個論點充分論證。 2、選好論據。論據能起到充分證明論點的作用,論據選擇要遵循兩個原則:①真實確鑿,不能有虛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說服力,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3、組織好論證結構。最常用的結構一般為「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③ 技術方法研究與應用
(一)SYZX系列繩索取心液動錘的應用及其鑽進工藝優化
沖擊回轉鑽進是在鑽頭已承受一定靜載荷的基礎上,以縱向沖擊力和回轉切削力共同破碎岩石的鑽進方法。SYZX75、95型繩索取心液動錘將繩索取心和液動錘兩大鑽進優勢技術結合形成的一種新鑽進方法,是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研發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鑽探科技新成果,可大大地提高鑽進效率和回次進尺,也可有效地控制孔斜、提高破碎地層的岩心採取率。該課題在馬坑鑽探中開展了SYZX系列繩索取心液動錘的推廣應用,並進行繩索取心液動錘鑽進工藝優化。在馬坑礦區繩索取心液動錘的使用及其與普通繩索取心鑽進的現場對比試驗,證明了該技術在礦區的適用性和優越性,應大力推廣應用。
(1)與普通繩索取心鑽進相比鑽進效率大幅度提高。由於金剛石繩索取心鑽進採用以較高轉速為主的鑽進規程參數,具有回轉鑽進切削、磨削碎岩的特點。使用液動錘後,給鑽頭施加高頻脈動載荷,沖擊力瞬時可達極高值,使被鑽進的岩石在交變的外力作用下產生脆裂剪崩的體積破碎,明顯提高了機械鑽速(破碎岩石的效率),岩石越堅硬,效率提高的幅度愈明顯。
(2)在可鑽性9~12級堅硬「打滑」地層,鑽速顯著提高。按目前的繩索取心鑽進水平條件,一般不宜在10~12級的岩層中鑽進。在緻密完整、弱研磨性、堅硬的「打滑」地層鑽進,雖然採用軟胎體鑽頭輔以人工研磨及孔內投硬岩屑等措施,繩索取心鑽進仍顯現出鑽效低、回次進尺少等問題。
堅硬「打滑」的地層應用繩索取心液動潛孔錘鑽進時,交頻沖擊荷載能使鑽頭唇面接觸處的岩石表面光潔度降低,增加了鑽頭與岩石的摩擦力。同時,較粗的岩粉顆粒也促成了金剛石從胎體中出刃的條件,所以可顯著提高鑽速。
(3)在硬、脆、碎地層提高岩礦心採取率,延長回次進尺。液動錘在液動作用下啟動工作,產生了高頻沖擊荷載。使鑽具采心機構處於沖擊振動作用下,岩心不易堵塞(即使產生堵塞也能較快解卡),減少岩心的自磨作用,從而提高岩礦心採取率,延長回次進尺,在破碎地層這種優點更為明顯。
(4)使用繩索取心液動錘鑽進可避免燒鑽事故。經過兩年多使用表明,使用液動潛孔錘繩索取心鑽進,一旦發現泵壓下降,沖擊器不工作,要及時提鑽檢查,可避免燒鑽事故。兩年來,幾乎無發生燒鑽事故。
(5)繩索取心液動錘鑽進減斜效果好。與回轉鑽進相比,鑽壓和轉速較低,並且鑽速高,有利於降低孔斜。
(6)繩索取心液動沖擊回轉鑽進還可減輕繩索取心鑽桿內壁結垢現象。
(二)金剛石鑽頭的優選研究
1.鑽頭試驗選擇的綜合經濟效益評價指標及優選方法
現場對比試驗選擇:根據目的和需要,選擇不同技術參數的鑽頭在礦區或同一地層進行鑽頭適應性、時效、壽命等指標的對比試驗,探討各鑽頭參數對鑽探成本效益的貢獻率,求證合適的鑽頭性能參數或鑽頭品種。統計分析選擇:通過對鑽頭歷史使用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合地層岩石可鑽性合理選擇鑽頭類型,從而更好地用好鑽頭,達到提高鑽速、降低成本的目的。
2.S75鑽頭主要性能結構參數的優選成果
金剛石鑽頭的性能結構參數有鑲嵌類型、胎體性能、金剛石的質量和粒度、金剛石濃度、水口形狀及其數量和大小、底唇形狀等。根據岩石的硬度、研磨性和完整度等岩層性質和其他技術條件,以高效、長壽、低耗、安全為標准,確定不同地層適用的孕鑲金剛石鑽頭主要性能結構參數。
3.不同工況下鑽頭方案的確定
鑽速與壽命在不同情況下對鑽探綜合效益的貢獻率是不同的,研究確定了不同的工況的鑽頭方案:採用繩索取心鑽進時,應有足夠的鑽頭壽命,以延長提鑽間隔,減少提鑽次數和提鑽時間;繩索取心鑽進在深孔硬岩條件下,鑽頭方案為:在保證鑽頭壽命足夠長的前提下,提高鑽頭的機械鑽速;鑽速低下時,如鑽遇堅硬緻密「打滑」地層,應以提高鑽速為主;軟硬互層頻繁和破碎裂隙性地層,應主要考慮延長鑽頭壽命。
4.研究確定提高鑽頭壽命的技術對策
繩索取心鑽進,一個提鑽間隔內回次多、進尺長,鑽遇多種不同性能岩層的可能性增多,要求鑽頭具有較廣的地層適應性。主要對策:金剛石採用高強度、不同粒徑混鑲,增加鑽頭的適應性;提高工作層的高度;加強鑽頭的內外保徑,如:增高內外側刃高度,內外側刃採用天然金剛石補強或採用高強度、較粗粒的單晶、聚晶體保徑,鋼體外焊合金顆粒等;增加胎體的耐沖擊、耐磨性。
5.制定合理使用金剛石鑽頭的工作要點
要使金剛石鑽頭實現高效率、長壽命,合理使用它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合理使用鑽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鑽頭要分組排隊使用,根據設計孔深,按鑽頭內、外徑尺寸,輪換使用:先用外徑大、內徑小的鑽頭;後用外徑小、內徑大的鑽頭。每次下入鑽頭與前一回次鑽頭直徑差要小,當鑽進8~9級岩石時,不大於0.1mm;當鑽進10~12級岩石時,不大於0.05mm;選擇好擴孔器,做好鑽頭與擴孔器及卡簧間配合;合理控制機械鑽速,對軟的、中硬粗顆粒的岩層,鑽進速度快,岩粉量大,為了及時排除岩粉達到冷卻鑽頭的目的,除增加沖洗液量外,要控制鑽進速度。一般連續鑽進時效不要超過5m/h,時效過高,易於造成鑽頭的非正常磨損,甚至會引起燒鑽;避免鑽頭非正常損壞。
6.金剛石鑽進技術參數的優選
鑽壓:確定合理的鑽壓是提高鑽進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應根據岩石可鑽性、研磨性、完整程度、鑽頭底唇面積、金剛石粒度、品級和數量選擇鑽壓。
轉速:轉速是影響金剛石鑽頭鑽速的重要因素。應根據岩石性質、鑽孔結構及設備能力等因素選擇轉速,即考慮獲得較高的鑽速,也要保證合理的鑽頭壽命。
泵量:泵量的大小既必須保證沖洗液完成排除岩粉、冷卻鑽頭等功能需求,也應能實現鑽頭金剛石自銳、防止復雜地層孔壁遭受沖刷破壞等要求。應視岩石性質、環狀間隙、鑽頭類型、金剛石粒度、胎體性能等因素進行選擇與適當調整。
泵壓:泵壓是一定泵量的情況下,沖洗液在特定鑽進環境中的流動阻力。泵壓的大小受鑽桿內徑及其密封、取心鑽具過水斷面、鑽頭水口、鑽孔環狀間隙、鑽孔漏失情況等因素的影響,是反映孔內狀況的敏感參數之一。鑽進過程中,應設法降低泵壓,保證鑽進所需泵量的實現。
根據上述的原則、方法與思路,通過試驗確定了馬坑礦區繩索取心鑽進技術參數組合(表4-2)和SYZX75繩索取心液動錘鑽進最佳技術參數。
表4-2 繩索取心鑽進技術參數組合經驗推薦表
7.組合鑽進技術試驗
(1)試驗任務的由來:石岩坑礦區ZK8321孔設計孔深900m,離已完工原水文觀測孔8號鑽孔15m。根據觀8孔鑽取的岩心,地層為泥岩、砂岩、粘土層等,其中大部分砂質泥岩(岩心極破碎,裂隙發育,採取率極低)。由於孔壁縮徑、坍塌現象嚴重,觀8孔孔深500m,施工時間達4個多月。為了加快勘探進度,提高鑽進效率,經地質部門同意灰岩以上地層可不採取岩心,即孔深390m以上通過孔口取樣判斷地層情況。課題利用這一條件,開展組合鑽進技術試驗,設計試驗方案(表4-3)。
表4-3 組合鑽進技術試驗設計方案表
(2)牙輪鑽頭鑽具組合:按鍾擺防斜原理組配牙輪鑽頭鑽具:ϕ200mm牙輪鑽頭0.2m+5.15m鑽具+2.56m泥粉管+鑽鋌+鑽桿。鍾擺鑽具組合可利用鑽具自身重力產生的鍾擺力來實現降斜防斜目的。其防斜原理就是鑽頭以上、切點以下的一段鑽鋌猶如一個「鍾擺」,鑽頭在這段鑽鋌的重力的橫向分力——即鍾擺力的作用下,靠向切削下側井壁,從而起到減小井斜角的作用。
(3)試驗過程:ZK8321孔於2011年6月19日開孔,0~13m為ϕ250mm金剛石鑽頭鑽進,13m開始用ϕ200mm牙輪鑽頭鑽進,濃泥漿護孔。鑽進至孔深256.37m時,發生嚴重孔內事故,最後採取偏孔方法繞過事故鑽具。牙輪鑽頭鑽進進尺243.37m,用時384h,台月效率480m/台月,時效為1.15m/h。
(4)試驗體會:採用牙輪鑽頭和優質濃泥漿全面鑽進,鑽進效率高,裸眼時間短,孔壁穩定。遇破碎、裂隙、全漏失地層,可將鑽桿下入漏失孔段底部,用水灰比0.3~0.45水泥漿拌和細砂,從孔口將水泥漿倒入鑽桿,由鑽桿內管送到預定位置,對大裂隙地層堵漏效果顯著。
(三)馬坑鐵礦護壁堵漏技術組合優化
由於福建鐵礦區岩性極復雜、岩相變化極大、斷裂與褶皺十分發育等原因,深孔鑽探護壁是關鍵。經過多個鑽孔的試驗實踐,研究制定了「優質泥漿+有效堵漏、旋噴水泥漿固結、多層次套管等復合護壁」技術。該技術作為馬坑鐵礦深孔鑽探護壁原則與工藝要點(表4-4),有效保證了鑽進的順利進行。
表4-4 石岩坑鐵礦地層與護壁堵漏對策選擇表
1.高壓旋噴水泥漿護壁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高壓旋噴水泥漿固結護壁法技術是本研究形成的、國內首創的創新性成果。該技術吸收高壓旋噴加固軟土地基的精髓,通過機具的研製和工藝的研究,以高壓旋噴水泥漿的方式,解決了常規護壁方法不能勝任的深部「斷層泥」護壁難題,如:中、深部孔段鑽遇鬆散、破碎、易水化分散坍塌等復雜夾層,鑽孔漏失、泥漿護壁難且無法採用套管隔離情況下的護壁等。
2.旋噴水泥漿護壁的首次應用試驗——馬坑ZK7529孔
馬坑礦區ZK7529孔設計孔深1200m,於2010年10月19日開孔,至2011年10月4日終孔,終孔孔深1299.19m。該孔於孔深960m後,鑽遇三個「斷層泥」破碎帶:前兩個斷層採用套管隔離,第三個斷層應用了水泥漿高壓旋噴灌注法。具體護壁情況概述如下。
第一個斷層帶:孔深969.20~970.50m(中間夾0.2m基岩),地下水有徑向流動。鑽進時阻力大,提出後孔段即被細石充填。採用泥漿護壁無效後,多次採用常規方法灌注水泥,均未取上水泥心樣,後擴孔下入ϕ89套管。
第二個斷層:1049.60~1051.60m(ϕ77mm口徑)。自1015.69~1051.60m中取岩心8m左右,出現坍塌;多次灌注水泥漿後,均因偏斜出新孔又屢次坍塌。於是擴孔至孔深1086.94m,下入ϕ73mm飛管。
第三個斷層:1135.50~1138.50m(ϕ59mm),地層為強風化輝綠岩,風化嚴重的「斷層泥」鬆散地層,膠結性差,怕水沖刷。由於受鑽孔口徑限制,採用ϕ59鑽具(鑽桿為ϕ50外絲+ϕ50內絲)鑽進。穿過該斷層帶後,出現嚴重坍塌、縮徑現象,多次灌注水泥漿護壁無效。由於受口徑限制無法下入套管隔離復雜孔段,探討應用了水泥漿高壓旋噴灌注法,解決了護壁難題。
3.旋噴水泥漿護壁作業情況
(1)設備:XY-5型鑽機,BW-250型泥漿泵,泥漿攪拌機等生產設備。
(2)護壁材料:採用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水灰比0.45,加入適量促凝早強劑(NaCl)及速凝劑(三乙醇胺),漿液密度控制在1.6g/cm3。水泥用量15包,配製水泥漿量600L,替水量900L。
(3)旋噴鑽具組合:ϕ50外絲鑽桿+ϕ42內絲鑽桿36m+噴具(噴具噴嘴3個,孔徑5mm)+掃孔鑽具。
(4)下入孔內預定位置後,先掃孔,掃至孔底後,送水暢通後,替入一定清水後開始送漿。
(5)壓送水泥漿漿及替水量旋噴。當漿液自噴嘴噴射時,開動鑽機,採用(表4-5)所列技術參數進行旋噴作業,直至漿液、替水壓送完畢(開始送漿時,無泵壓或泵壓較低,待漿液出噴嘴時,泵壓升至4~5MPa)。
表4-5 高壓旋噴技術參數表
(6)注漿完畢,把鑽桿提起一立根後,清洗鑽桿,提鑽。
(7)注漿24h後探水泥面,48h後掃孔。
4.旋噴水泥漿護壁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體會
在馬坑礦區5個鑽孔的11處復雜地層孔段中,根據不同孔段的長短分別進行1次或多次旋噴水泥漿護壁,累計旋噴水泥漿作業33次,有7個孔段解決了護壁問題,4個孔段取得一定的護壁效果。通過該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有以下體會。
(1)旋噴水泥漿與灌注水泥漿護壁方法的比較。旋噴水泥漿護壁的工藝方法、操作步驟與注意事項與灌注水泥漿護壁基本相同,但卻能取得比灌注水泥漿更好更可靠的護壁效果,並在灌注水泥漿無法解決的已嚴重超徑孔段、溶洞地層等獲得成功護壁,主要是高壓漿液從慢轉、緩提的鑽具側向高速噴出(表4-6),使漿液不僅具有很大的沖擊破土、滲入裂隙能力,充分置換泥漿和充填超徑、溶洞空間,並與旋噴段孔內的岩土顆粒攪拌混合。
表4-6 旋噴水泥漿與灌注水泥漿護壁工藝的主要區別表
(2)旋噴水泥漿護壁技術的適用地層:通過多個鑽孔的應用實踐,旋噴水泥漿可以在復雜地層孔段形成有效的護壁「水泥套管」,解決採用泥漿護壁、普通方法灌注水泥均無效,以及受口徑限制也無法下入套管隔離復雜孔段的情況下的護壁難題。試驗表明,該技術適用於下列地層護壁:中、深部孔段鑽遇鬆散、破碎、易水化分散坍塌等復雜夾層,如:馬坑礦區深部常見層厚1~5m不等「斷層泥」;任意孔深的坍塌超徑孔段、溶洞地層等有、無充填物中、小孔洞或溶洞群。
(3)存在的問題:綜合旋噴水泥漿護壁技術的應用情況,由於存在以下主要問題,致使護壁效果不夠理想,甚至造成旋噴水泥漿護壁的失敗。
旋噴鑽具噴嘴加工較為隨意,達不到科學、合理;旋噴漿液壓力不足;旋噴轉速(n)和提升速度(υt)的組合不匹配,如:旋噴具提升過快等;替漿水量的控制不當;作業人員經驗不足,關鍵環節操作不熟練,各崗位工作人員配合不密切。
5.提高旋噴水泥漿護壁效果的思考與探討
針對旋噴水泥漿護壁技術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與不足,有必要進一步研究,持續完善該技術。為此,結合高壓旋噴技術的相關研究成果,有以下設想和探討。
(1)旋噴鑽具噴嘴的設計優選——探尋高質量噴嘴:噴嘴是噴頭的重要組成部分,噴嘴的水力學特性的好壞直接影響射流對地層的沖切效果,進而決定「水泥套管」直徑的大小。為了研究噴嘴不同流道形狀和不同長度的射流效果,選擇3種噴嘴做了針對性的室內試驗,並在分析對比試驗數據和結果的基礎上,得出以下的結論:收斂圓錐角噴嘴流道形式可減少噴嘴自身的壓力降損失;當噴嘴長度與直徑的比值為8~10,射流具有較好的噴射性能,射流流束穩定,沖擊力強。
通過進一步研究,探尋符合旋噴水泥漿護壁要求的高質量噴嘴。一般地,高質量的噴嘴應該使射流具有如下的特性:擴散角小、等速核長、噴嘴的流量系數大(即射流通過噴嘴的能量損失小)。
(2)旋噴漿液適配機具研究:旋噴回轉機構的研製,探討解決旋噴轉速不當問題。利用立軸式鑽機最低轉速進行旋噴回轉,轉速太快;以點動方式回轉,轉速不均。解決的設想是:研製可安裝在孔口的、可無級調速的噴漿液壓回轉器;研製以鑽機立軸為動力輸入端的減速回轉裝置,將立軸的較高回轉速度轉換為所需的旋噴轉速;旋噴高壓注漿泵的研製或探尋。通過進一步研究,研製或探尋滿足旋噴水泥漿護壁所需流量、泵壓的注漿泵;配套漿液攪拌機、漿液除渣器等機具的研製。
(3)旋噴固結護壁漿液研究:理想的注漿材料應能滿足護壁力學性能要求,漿液應具有良好的可注性、凝膠時間可任意調整、價格低廉、無毒、無污染、施工方便等。通過進一步的研究,選擇合適的注漿材料及其配合比。初步考慮以下兩個途徑:水泥漿及其外加劑的選擇。純水泥漿液系無機質硅酸鹽材料,無毒無公害,長時間性能穩定且價格低廉,應優先選用。根據工程需要,可通過試驗在水泥漿液中加入適量的速凝、懸浮或防凍等外加劑及摻和料,保證漿液質量和低成本;化學漿液的選擇與應用。化學漿液具有一些獨特性能,如漿液黏度低、可注性好、凝膠時間可准確控制等,但化學漿液價格比較昂貴,且往往有毒性和污染環境,不利於環保。由於地質勘查鑽孔孔距大、孔徑小,護壁所需漿液量不多,化學漿液的較高價格與所含毒性對鑽探成本及環境影響不大。因此,化學漿液也是值得選擇與應用的護壁漿液。
綜上所述,旋噴水泥漿護壁研究成果在福建龍岩馬坑鐵礦深部復雜地層護壁獲得成果後,先後在福建煤田、湖北放馬山等礦區多個鑽孔推廣應用,表明該技術可以在任意孔深的坍塌超徑孔段、軟弱鬆散地層等形成可靠、有效的「水泥套管」護壁。這一成果,為小口徑深孔復雜地層護壁增添了一項有效的護壁技術和手段。目前,該技術已成為機台深孔鑽探主要和必備的護壁手段。
(四)套管鑽進技術在馬坑鐵礦復雜地層中的應用試驗
BH114套管鑽進技術是中國地質科學院成都探礦工藝所研發的鑽探新成果。該技術通過利用外管代替繩索鑽桿傳遞鑽壓和扭矩驅動孔內套管取心鑽具回轉鑽進,在不提鑽情況下進行繩索取心、檢查或更換孔底主副鑽頭,有效減少起鑽次數,避免頻繁取下鑽導致復雜地層孔壁不穩定及其引發的孔內事故,降低勞動強度,改善施工環境和促進安全生產。2012年9月8日,福建省第八地質大隊在石岩坑礦區ZK9501孔進行BH114套管鑽進技術試驗(自孔深25.58m開始至186m),不僅為BH114套管鑽進技術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了寶貴的試驗數據,達到預期目的。
現場試驗情況:2012年9月12日至2012年9月28日,在馬坑礦區ZK9501孔25.84~183.18m孔段進行ϕ114套管鑽進技術生產試驗,試驗進尺157.34m,並下入ϕ114套管181.70m,實現了隨鑽下套管隔離保護孔壁。
④ 遙感方法應用研究和有效性評價
(一)遙感工作方法及工作層次概述
本次遙感地質研究工作區主要是鳳-太礦集區。工作方法為:充分應用不同遙感數據源進行遙感數字圖像處理、遙感地質解譯、遙感蝕變信息提取、遙感信息的GIS技術分析等; 通過礦集區1:5萬層次、礦區1:1萬層次的研究工作,總結研究區域鉛鋅礦及金礦等典型礦床的的遙感標志特徵,建立遙感找礦模型。
礦集區1:5萬層次遙感工作採用了光譜解析度較高的日本Aster數據,對鳳-太礦集區進行了遙感圖像處理、遙感地質解譯及近礦圍岩蝕變遙感信息提取等工作。技術重點是解決多光譜數據的彩色合成及融合問題,充分利用Aster多光譜數據的光譜特徵准確提取與礦有關的弱礦化蝕變以及使用GIS對遙感信息進行分析。
1:1萬層次遙感工作採用地面解析度較高的美國IKONOS衛星數據,對包括八方山鉛鋅礦、八卦廟金礦等在內的100km2范圍的遙感影像進行了處理,同時進行了地質解譯分析,並在該層次上從遙感角度對該區的鉛鋅礦找礦、金礦找礦提出了建議。技術難點是高解析度遙感數據的處理、數據融合及大比例尺遙感圖像的製作,以及大比例尺遙感圖像中微觀地質因素的解譯。
(二)鳳-太礦集區1:5萬層次遙感方法應用研究
1.數據概況
1:5萬層次遙感工作採用日本Aster數據,該數據具有3個15m解析度的可見光近紅外波段、6個30m解析度的短波紅外波段及5個90m解析度的熱紅外波段,單景面積60×60km2。與常用的TM/ETM數據相比,在地面解析度和光譜分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特別是短波紅外波段ETM的兩個波段被分為6個波段,理論上對羥基蝕變礦物的識別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表4-17)。
表4-17 Aster數據與ETM數據光譜解析度及地面解析度對比
2.圖像處理
圖像處理在PCI geomatic 10.0及ENVI 4.0兩個專業遙感軟體平台上進行。工作區使用的數據時相為2004年4月19日,該時相無雪無雲,植被覆蓋相當少,數據質量總體良好。工作區成圖范圍為:106°27′52″~107°04′05″E,33°45′40″~34°01′36″N。
圖像處理過程經過圖像校正、圖像增強、彩色合成、數據融合等過程,其中,圖像校正使用1:5萬地形圖進行校正; 圖像增強主要進行了對比度擴展,使用適應性拉升對直方圖進行了擴展; 彩色合成及數據融合方案經對數據各種統計參數的分析及不同方案的反復對比,最終選擇了4(R)+8(G)+2(B)與2波段融合的方案,融合後圖像解析度提高為15m,並保留了假彩色合成的色彩(圖4-36)。
圖4-36 鳳-太礦集區Aster遙感影像圖
圖4-37 銀母寺鉛鋅礦床不同彩色合成方案效果對比
不同合成方案及融合效果對比見圖4-37(以銀母寺鉛鋅礦區為例)。由圖4-37可以看出,4(R)+8(G)+2(B)與2波段融合的方案在色彩及信息量上是最佳的; 完全使用最高解析度的123波段進行合成,圖像解析度最高但色彩信息量很差; 隨著高解析度波段在彩色合成中的減少,圖像解析度下降; 融合可以提高圖像解析度,同時保持較好的色彩信息。
3.地質解譯
(1)線性構造解譯
線性構造包括斷裂構造和線性影像體,斷裂構造在影像上具有明顯的構造標志,如斷層崖、連續直線狀三角面、水系突然轉折或分叉的連線、兩側影紋圖案截然突變的界線等; 線性影像體指影像中直線狀展布的線狀要素,多數情況下為構造信息的反映。遙感構造的解譯以圖像目視解譯為主,必要時輔以圖像處理手段,如以定向濾波、比值分析等來突出地貌上的線性影像。
鳳-太礦集區遙感線性構造比較發育,規模、性質不同,影像特徵有所不同,根據構造規模及影像特點可以劃分為4級。
1)一級遙感斷裂:一級遙感斷裂為區域性斷裂,如北部的唐藏-板房子斷裂(圖4-38),該斷裂構造控制著鳳-太礦集區的北邊界。遙感影像中斷裂構造標志清楚,兩側岩石地層差異大,影像紋形、色調也有明顯差別。
圖4-38 唐藏-板房子斷裂典型遙感影像
2)二級遙感斷裂:二級遙感斷裂主要為泥盆系地層中岩性軟、硬接觸面發育的走向斷層,斷裂大致平行,呈NWW向至近EW向展布,對泥盆系構造格架起著控製作用。這類遙感構造規模相對較大,兩側岩性差異比較清楚,如小南溝-磨房溝遙感斷裂、碾子坪-石埡子遙感斷裂(圖4-39)。
3)三級遙感斷裂:三級遙感斷裂多為線性構造,數量比較多,規模比較小,主要有兩組:一是斜切地層的NE向斷裂,多具右行剪切性質; 二是層間斷裂,與地層線一致圖(4-40)。
圖4-39 碾子坪-石埡子二級斷裂遙感影像(局部)
圖4-40 三級斷裂遙感影像
4)NE向節理群帶:鳳-太礦集區不均勻地發育有一組NE向密集遙感線列影像群帶(圖4-41),實地驗證為節理帶,這組構造對金礦化富集起著積極作用。
(2)環形構造解譯
環形構造指成因與地質構造有關的由弧形或環形影紋構成的環狀影像體,區內共解譯出環形構造與環形構造影像6個。綜合地質、物探、化探資料分析,其中圖幅內規模最大的環形構造即王家莊-坪坎環形構造,其可能為穩定基底型環形構造,地表東西長約38km,南北最寬22km,為長軸近東西向的橢圓狀,環形體內外影像在影紋、水系格局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代表著泥盆系基底同生沉積構造; 圖幅西部鳳縣環形影像解譯為斷裂交匯型環形構造,其環形體由弧狀水系與山脊構成,內部呈正地形,紋形雜亂,色調深淺不均,環內有NE向和NW向兩組斷裂交匯。此外,還有一些環形構造,目前其性質不能判明。
(3)褶皺構造解譯
鳳-太礦集區總體呈現為一個由中泥盆統為翼,上泥盆統為核,走向NWW—近EW的復式向斜構造,在全區衛星圖像及岩性解譯圖上可以看出。另外,以中泥盆統古道嶺組灰岩為核、星紅鋪組千枚岩為兩翼的地層又構成若干次級背斜以及短軸背斜。由於南北向構造擠壓強烈,背斜構造多呈緊密線型,遙感影像十分明顯(圖4-42)。這類次級背斜構造的傾伏端或兩翼往往是鉛鋅礦定位的有利構造部位。
圖4-41 北東向節理群帶遙感影像
圖4-42 背斜構造遙感影像
(4)地層(岩性)解譯
岩性、礦物組合的不同及岩石結構的差異都會在波譜特徵上顯示出變化,在地貌上反映為不同的影像結構及不同的色調和紋理特徵。鳳-太礦集區解譯、劃分出以下遙感岩石組合單元:
1)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彩色圖像上呈淡青色、細斑點狀圖案,人文活動形跡清楚,主要分布於嘉陵江、安河兩側。
2)下白堊統東河群灰綠色砂礫岩:遙感影像上分布在中低山或山前坡地,彩色合成圖像上呈淺棕色間白色斑塊。
3)侏羅系泥岩、粉砂岩、砂岩:彩色合成影像上為淺棕紅色,地貌相對比較平坦。
4)下三疊統任家溝組粉砂岩、薄層灰岩:影像上為規模較大的山體,水系為對稱枝狀或弧狀。
5)下三疊統西坡組薄層灰岩夾鈣質粉砂岩:影像上為較大山體,水系對稱,排列整齊,具較寬的V型谷。
6)中下二疊統十里墩組炭質砂質板岩、長石砂岩、砂礫岩:影像特徵紋理比較細膩,沖溝多與地層走向一致。
7)中石炭統灰岩、泥灰岩、灰質板岩:影像顯示深暗色帶,高山地形,多為桌狀山、條狀山或條塊山。
8)上泥盆統鐵山組厚—薄層灰岩:影像上顯示山體陡峻,水系多為Y狀分岔,或水系與山脊組合成「搓板」狀。
9)上泥盆統九里坪組上段砂質板岩、砂質灰岩:高山地貌,砂質灰岩在彩色合成圖像上呈綠色條帶。
10)上泥盆統九里坪組下段細砂岩夾千枚岩:影像上水系短小,似平行排列。
11)中泥盆統星紅鋪組鈣質千枚岩夾薄層泥質灰岩、砂質灰岩:影像上水系發育,細而密集,呈線狀影紋,較亂,無規則,可見近EW向層結構紋。
12)中泥盆統古道嶺組上段灰岩:影像上地貌顯示為陡立山峰、棱狀山脊、直線狀水系、V型谷,沖溝短而直。影紋呈柵狀、梳狀。
13)中泥盆統古道嶺組下段粉砂岩、砂質鈣質千枚岩:影像上地貌顯示為高山、彎曲狀棱形山脊,局部可見分支狀,樹枝狀、直線狀水系,溝谷相對開闊,沖溝不發育,影像上影紋為細線狀。
14)花崗岩組:岩基呈粗大的樹枝狀紋形圖案,色調較深,呈暗綠色,以太白岩基為特徵; 小花崗岩體紋形較細,色調較淺。
15)花崗閃長岩:遙感影像上顯示典型樹枝狀水系,宏觀影像為塊狀。
4.遙感異常信息提取
(1)遙感異常信息提取過程
一種地物或岩石在兩個波段上的波譜輻射量是有差別的,這就是波譜曲線的坡度,不同地物在同一段曲線上的坡度有大有小,有正有負,比值方法就是增強這種微小的差別,同時還會消除或減弱地形信息的差別。
工作區特徵蝕變信息的提取主要是依據數據特徵及工作區主要的蝕變特徵而進行的。地質工作研究表明,工作區最主要的蝕變特徵為「硅化、鐵白雲石化、碳酸鹽化、褐鐵礦化」等,硅化信息的提取對於該數據不能完成,因為SiO2在0.52~11.65nm范圍內沒有特徵的吸收顯示,因此信息提取主要為白雲石化和碳酸鹽化的提取。
由圖4-43可以看出,白雲岩在9波段具有一定的反射,而在8波段具有特徵吸收。依據以上特徵使用Aster數據B8、B9波段進行比值運算,提取白雲岩的特徵信息,理論上信息圖像中主要集中了白雲岩等碳酸鹽岩信息。圖4-44為遙感地質解譯圖(附蝕變信息)。
圖4-43 鳳-太礦集區白雲岩PCI光譜曲線
(2)蝕變信息分析
應用MAPGIS中區空間分析功能對遙感蝕變信息的分布特徵進行了分析,圖4-45a為解譯的各種地層在工作區中的面積,圖4-45b為遙感蝕變信息在各地層中的分布比例,可以看出星紅鋪組(D2x)分布的面積最大,其次為古道嶺組和九里坪組上段,這也與該地層的岩性一致,同時也表明了蝕變主要分布的地層。圖4-45c為信息面積佔分布地層面積的比例,可以看出古道嶺組中信息比例最高,上、下兩段中信息比例佔有近40%,表明古道嶺組蝕變最為發育,同時也是礦體賦存的主要層位。
圖4-44 鳳-太礦集區局部遙感地質解譯圖(附蝕變信息)
遙感蝕變信息與已知礦床(點)疊加的分析表明,鳳-太礦集區鉛鋅礦大多與遙感提取的白雲岩化信息有關。如銀母寺鉛鋅礦床、二里河鉛鋅礦床、鉛硐山鉛鋅礦床等周圍都存在遙感蝕變信息。值得注意的是還有許多具有遙感異常的區域目前沒有發現礦體,有待進一步工作。
5.遙感地質認識
鳳-太礦集區中部地區的王家莊-坪坎環形構造,代表著泥盆系基底性質的同生沉積構造,航磁異常對應顯示為均勻低磁特徵。該基底型環形構造內泥盆系含礦地層岩相比較穩定,岩漿活動與構造變形相對較弱,控制了主要鉛鋅多金屬礦產的分布,礦床具有熱水沉積特徵。鉛鋅多金屬礦床的產出與古道嶺組灰岩、星紅鋪組千枚岩岩性接觸帶關系密切,礦床定位主要受次級背斜構造控制。
總結鳳-太礦集區鉛鋅多金屬礦床(點)賦礦空間與遙感岩石地層及遙感構造的關系,得出找礦信息位於:①以灰岩為核的背斜傾伏影像部位; ②灰岩影像分支部位; ③以灰岩為核的背斜軸線轉折部位; ④以灰岩為核的短軸背斜及隱伏背斜。
(三)鳳-太礦集區1:1萬層次遙感方法應用研究
1.數據概況
1:1萬層次遙感工作採用美國IKONOS衛星數據,該數據具有4個4.0m解析度的多光譜波段、1個1.0m解析度的全色波段。由於地面解析度大幅提高,該數據在製作大比例尺遙感圖像與解譯微細構造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
圖4-45 鳳-太礦集區遙感蝕變信息分布特徵
2.圖像處理
工作區使用的數據時相為2008年3月10日,該時相無雪無雲,植被覆蓋較少,數據質量總體良好。工作區成圖范圍為:106°49′55″~106°57′37″E,33°53′17″~33°58′02″N。
圖像處理過程經過圖像校正、圖像增強、彩色合成和數據融合等過程。其中圖像校正使用1:5萬地形圖進行校正,比較粗略。圖像增強主要進行了對比度擴展,使用適應性拉升對直方圖進行了擴展。彩色合成及數據融合方案經對數據各種統計參數的分析及不同方案的反復對比,最終選擇了3(R)+2(G)+1(B)與全色波段融合的方案,融合後圖像解析度提高為1m,並保留了假彩色合成的色彩(圖4-46,圖4-47)。
圖4-46 鳳-太礦集區八方山及外圍地區IKONOS遙感影像
圖4-47 二里河鉛鋅礦床IKONOS遙感影像(局部)
3.地質解譯
地質解譯通過對八方山-八卦廟地區1:1萬IKONOS衛星影像解譯分析(圖4-48),主要對工作區內的碳酸鹽岩分布區及以碳酸鹽岩為標志層的次級褶皺構造進行了圈定,同時對區內線形斷裂構造及人類采礦形跡進行了解譯,結合已有的地質資料初步得出以下認識:
圖4-48 八方山-八卦廟地區1:1萬遙感地質解譯圖
(1)遙感構造格局及分區特徵
八方山-八卦廟地區遙感線性構造與褶皺構造分布特徵顯示,該區構造具有SN向分區特點。以黃泥峽溝腦-銅鈴溝(銀母寺-平坎)斷裂為界線,形成兩個NWW向展布遙感構造單元。邊界斷裂略呈弧形展布,走向NWW,斷裂規模大、延伸長。影像顯示,以該斷裂為界,兩側地層褶皺變形特點完全不同。銅鈴溝一帶出露的酸性脈岩帶基本沿分界斷裂的北側分布,研究區處於構造變形強烈的北部區。
北區構造變形十分強烈,以碳酸鹽岩為標志的影像層呈分支復合、尖滅再現,形成一系列規模不等的褶皺。單元內部EW向與NWW向斷裂比較發育,切割部分褶皺。上述褶皺與斷裂構造控制著八方山-八卦廟地區絕大多數的多金屬-貴金屬礦產產出。南區古道嶺組出露連續、穩定,代表碳酸鹽岩的影紋規則、連續性好,褶皺構造與斷裂構造影像極不發育。南部構造區至今未發現成型礦產。
(2)NNE向—近SN向二次疊加褶皺
鳳-太礦集區經歷了NWW向區域褶皺之後,受EW向應力作用,西河以西地區又疊加形成了軸向NNE向—近SN向的二次變形褶皺。該褶皺形態寬緩,褶皺軸在銅鈴溝—八卦廟一帶,遙感影像中可見及一系列同向彎曲、弧頂向南的弧形山脊與水系,同時伴有同向弧形展布的串珠狀岩塊出露,代表了褶皺的轉折部位。根據八卦廟一帶灰岩急劇變厚的現象判斷,應屬寬緩的背斜構造,該地區出現的NNE向密集線列影像應該代表了軸面辟理或者軸部張性斷裂群。
(3)EW向斷裂控制NW向雁列式背斜
八方山-嚴家坪-八卦廟EW向斷裂切割了泥盆系,構造的局部抬升使斷裂南側古道嶺組灰岩為核的次級小背斜沿EW向斷裂清楚地顯露出地表。背斜北西端被EW向斷裂切割,核部灰岩在此出露最寬; 背斜軸向SE傾伏,核部灰岩逐漸尖滅。稍遠於該斷裂,影像亦顯示有多個類似的次級褶皺存在,集中分布於二里河、打柴溝兩側以及手扒崖東側。據影像特徵分析,多屬於半隱伏-隱伏的短軸褶皺,埋深不大。
(4)白楊溝-馬家渠復式向斜構造
通過以古道嶺組灰岩為典型標志層的岩性解譯、追蹤圈定了白楊溝-長溝-核桃溝復式向斜構造。該復式向斜走向NWW,出露全長約12km。由於NWW向斷裂切錯,褶皺在銀洞溝-核桃溝段位移、破壞,顯示不連續(該段褶皺擠壓緊閉,兩翼灰岩不易區分)。但是該褶皺構造在白楊溝向西的轉折端和在西河馬家渠向東的轉折端顯示比較清楚。向斜兩翼以古道嶺組灰岩為核的次級背斜發育。
(5)特殊影像塊體
在南溝的偏溝、八卦廟北等地,古道嶺組灰岩的旁側,出現了幾處影像色彩比較特殊的影像塊體,比較容易與碳酸鹽岩混淆。雖然目前尚不明確遙感波譜所反映的是何種岩石組合或者何種蝕變,值得注意的是,八卦廟北部的特殊影像塊體與已知的金礦床空間關系密切,偏溝特殊影像塊體附近也有絲毛嶺礦化蝕變帶出現。經對比同類方法處理的TM圖像,與東部的雙王金礦鈉長角礫岩帶影像具有十分相似的特徵。
4.找礦預測
研究區鉛鋅礦的找礦預測工作應緊密圍繞所解譯確定的以古道嶺組為核心的褶皺轉折端以及短軸背斜開展,對於所圈定的性質不明的鼻狀構造也應列入探查之列。
(1)二里河緊密褶皺群
沿二里河解譯出5個連續出現的褶皺構造,由北而南分別為:
1)二-1次級向斜:以條帶狀灰岩影像為兩翼,軸向NWW,可見影像約1000m,在二里河東側轉折。據影像中顯示的二里河鉛鋅礦采礦活動位置,位於二-1向斜南北翼部。
2)二-2鼻狀構造:灰岩影像呈銳角狀在二里河東拐折,形成一倒Y字形。
3)二-3穿刺背斜:長軸呈NWW走向、等軸雙層狀顯示,出露長約900m。中部為深色影像塊體,推測為淺埋藏的灰岩,外側環繞有淺色環帶,可能為蝕變千枚岩。二-3穿刺背斜影像結構特徵及規模都與八方山背斜十分相似,其背斜軸向與八方山背斜大致可以對應。
4)二-4次級背斜:軸向NWW,影像顯示出露1.3km,背斜西側轉折端清晰,東側轉折部位影紋較雜亂,與二-3穿刺背斜具有相似的雙層結構特點。該背斜與Pb異常吻合較好,南側並有走向一致的TEM異常。
5)二-5短軸向斜:軸向近EW,影像出露約500m,與二-1次級向斜有相同的紋形與色彩特徵。
根據影像特徵與鉛鋅礦成礦規律分析認為,二里河緊密褶皺群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且埋藏較淺。尤其二-3穿刺背斜和二-4次級背斜是尋找八方山式鉛鋅礦床的良好構造。可在背斜轉折端布置淺鑽驗證。
(2)蘇家溝緊密褶皺群
蘇家溝解譯出4個次級褶皺和鼻狀構造,根據不很典型的灰岩影像特徵看,褶皺屬於隱伏狀態,埋藏深度較二里河大。由北向南依次為:
1)蘇-1短軸向斜:軸向近EW,出露長度約1km,翼部碳酸鹽岩影紋斷續,東部轉折端比較清楚,西部轉折端隱約不明。
2)蘇-2不完整次級向斜:軸向近EW,影像出露延伸大於1km,西部被橫向斷裂切截,東部轉折端清楚,向斜翼部碳酸鹽岩影紋比較連續。
3)蘇-3鼻狀構造:軸向近EW,東部發生轉折,根據影紋判斷,可能為一小背斜的傾伏端。
4)蘇-4線狀背斜:總體呈NWW向延展,向SE方向傾沒,影像顯示為比較清楚的灰岩條帶。
蘇家溝緊密褶皺群區具有面狀Zn異常分布,同時蘇-1、蘇-2和蘇-3褶皺出露部位有形態與褶皺相似的TEM異常和熱釋汞異常。
在該緊密褶皺群(區)同樣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可以作為找礦靶區,建議通過地表工程驗證褶皺的存在,並調查含礦性。
(3)打柴溝褶皺群
沿打柴溝兩側斷續出露有碳酸鹽岩影紋,圈出6個褶皺,根據影像顯示,除打-1為一近EW向的鼻狀構造(次級向斜)外,其餘5條均為NW—NWW向平行、斜列展布的線狀背斜,背斜核部灰岩影像斷續、隱約,部分地段為推測。
該區具有找礦條件,可以作為找礦預測區。
(4)核桃溝復式向斜的次級背斜部位
遙感解譯的核桃溝向斜是以古道嶺組灰岩為翼部標志層構成的復式向斜,兩翼由碳酸鹽岩組成復雜的次級背斜。根據影像所顯示的采礦活動形跡,10多個采礦點都與這些次級背斜空間關系密切。
(四)秦嶺地區遙感方法應用與解譯有效性評價
1)通過對鳳-太礦集區1:5萬和1:1萬遙感影像數據處理和解譯,認為在秦嶺中高山強覆蓋地區開展大比例尺遙感影像解譯,Aster數據和IKONOS數據均能夠滿足解析度方面的要求。採用彩色合成、數據融合等手段進行數據處理,能夠有效地增強數據的可分辨程度。
2)利用Aster數據的多光譜特性在1:5萬層次進行特徵礦物蝕變信息的提取較ETM/TM數據具有較高的優越性。
3)採用Aster數據開展1:5萬層次影像解譯,遙感信息提取成果及地質解譯與已知地質要素吻合程度較高。
4)利用IKONOS數據開展1:1萬層次影像製作,在微觀地質單元的解譯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如對小面積的碳酸鹽岩(及其褶皺構造)分布區域以及人類采礦形跡能夠達到詳細解譯的程度,遙感解譯與地質吻合程度較高。
總之,在秦嶺中高山強覆蓋地區使用Aster數據、IKONOS數據進行1:5萬和1:1萬層次的遙感地質勘查,方法得當,工作有效程度較高。
⑤ TEM方法應用研究現狀
瞬變電磁場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Field,簡稱TEM)對低阻異常體有更高的 靈敏度,對施工場地有著極強的適應能力,因此回線裝置的TEM方法得到了廣泛應用(朴 化榮,1990;蔣邦遠,1998;李貅,2002)。實際應用中,大回線裝置發射線框邊長一般 200~800m,對於幾百米長的發射線框,只觀測發射線框中心一個點就移動位置勢必會 大大降低TEM法的工作效率。這樣,在後來的實際生產中,回線內瞬變電磁測量裝置(俗 稱大回線源瞬變電磁法)逐步代替了中心回線和重疊回線裝置(薛國強等,2007;石顯新 等,2009),即只在回線中間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范圍內進行觀測。這樣,理論上,需要 解決的問題就變成了非共中心點響應計算問題。在非共中心點情況下,由於觀測點位置偏 離中心點,需要解決形雙貝塞爾函數積分的計算問題(Raiche,1987;Xue,2010)。由 於不容易求解含有多重貝塞爾函數的積分方程式,沒有形成專門的適用於大回線內各場點 的視電阻率計算公式,所以實際應用中的視電阻率計算等數據處理和解釋仍然以中心回線 公式作為依據。
隨著物探方法向精確勘探方向的發展,發現線框內觀測區的邊緣與中心點相比,感應 電動勢數值偏離達15%~25%,這與某些地質目標體,如埋深幾百米的陷落柱、導水 小斷層,埋深上千米的金屬礦床等引起的異常相比,已經不可忽略(石顯新等,2009)。對於非中心點情況下,積分比較復雜,不能直接化成多項式形式,更不能直接進行傅氏變 換,這也是大回線源瞬變電磁法解釋技術遲遲不能進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將大定源 回線理論公式引入中心回線裝置中,把兩者統一起來形成了趨勢;在此基礎上研究視電阻 率演算法成了當前研究的熱點。
對大回線源瞬變電磁非中心點場和中心點場響應進行對比討論,認為核函數具有相似 的函數形態和函數性質,因此對於非中心點各分量也可以表示成與中心點垂直分量類似的 多項式形式,採用待定系數法,完成視電阻率定義,通過模型檢驗認為方法可行,結果可 靠,使用這一技術對西藏山南地區的帕南、努日等兩個礦進行探測(薛國強等,2011),取得較好的效果。
⑥ 實踐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區別
區別一、釋義不同:
分析:把一件事物、一種現象、一個概念分成較簡單的組成部分,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屬性和彼此之間的關系(跟「綜合」相對)。研究:
1.、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質、規律等。2、考慮或商討(意見、問題)。區別二、用法不同:
分析:把一件事情、一種現象、一個概念分成較簡單的組成部分,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屬性和彼此之間的關系。研究:探求事物的性質、規律等。(6)方法及應用研究擴展閱讀
一、分析的近義詞:
1、認識[rèn shi]
解釋:能夠確定某一人或事物是這個人或事物而不是別的。引證:沙汀《記賀龍》十六:「他懶懶地告訴我們,當天軍區的一位營長跑來看他,因為知道他愛馬,認識馬,還特別牽來幾匹馬要他品評。2、了解[liǎo jiě]
解釋:知道得清楚。引證:魏巍《東方》第四部第二十一章:「人民軍准備攻打三八線南一座縣城,叫她了解這個縣城的敵情。二、研究的近義詞:
1、商榷[shāng què]
解釋:商討。2、接洽[jiē qià]
解釋:跟人聯系,洽談有關事項。引證:蹇先艾《春和客棧》:「我們有五個代表被推選出來,先到遵義去接洽校舍。
⑦ 化探方法應用研究和有效性評價
地球化學找礦方法是找礦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預普查找礦的前期階段無一可替代方法,目前已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被廣泛使用,得到地質界普遍歡迎。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自20世紀50年代後期就開始了地球化學找礦方法的應用,50多年來對秦嶺造山帶陝西段開展了較系統的化探工作,在應用於找礦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一)化探異常檢查評價工作程序
在開展了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掃面的基礎上,工作程序如下:
1.異常篩選
對於目前所獲的眾多異常進行綜合研究和篩選是重要的工作步驟之一。在篩選異常時,除依據異常的自身特徵(如規模、濃度、元素組合)外,還要注意:①異常所處的地質背景、地質條件與已知礦帶、礦床的空間關系; ②異常所處地球化學背景及所在地球化學區劃單元類型(如親石、親鐵、親銅等);③異常區是否伴有礦田級異常,是否為異常集中區; ④是否具有地球化學分帶特徵。異常篩選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地球化學場分析
對所有水系沉積物測量原始數據進行建庫,製作區域地球化學圖,進行地球化學區劃,劃分出背景場、高背景場及高值區,並套合相同比例尺的地質礦產圖進行綜合分析、篩選異常。
(2)經驗初評
首先注意兩類異常。其一為濃度高、規模大且成帶分布的異常; 其二為產出地質條件十分有利或較特殊的異常,如一些低緩異常等。對這兩類異常應優先查證。
(3)異常評序
將各類異常的面積、濃度、變化系數、分帶、異常元素組合、標准化面金屬量(NAP值)及產出地質條件等參數量化後計分,按總分排序。序數在前的異常作為重點異常進行檢查評價。
(4)結合區域重力、航磁異常進行綜合分析
根據工作地區的地質背景、成礦規律,礦產一般分布於高磁、高重力異常帶(或古隆起帶)邊部。由於古隆起帶邊部常常產生斷裂破碎帶,使得成礦元素重新活化、遷移與富集,對成礦非常有利。所以對其邊部分布的化探異常應優先考慮。
(5)結合重砂、金屬量異常進行分析
如果化探異常中也有重砂異常和金屬量異常存在,應優先進行查證。
2.典型異常預查
通過以上綜合分析和篩選,篩選出典型異常(或者說是找礦有望異常),進行野外調研,對異常區內不同的蝕變、礦化現象、斷裂破碎帶及典型岩石進行取樣分析。通過野外調研、成礦地質環境分析來確定異常的找礦意義。對已確定具有找礦意義的異常進行詳細查證和評價。
3.異常查證
通常採用1:2.5萬溝系次生暈測量或地質地球化學剖面(或1:1萬正規網次生暈)進行查證。一般來說,對有找礦前景、規模較大的面狀異常多採用1:2.5萬溝系次生暈測量; 對帶狀異常多採用地質地球化學剖面法(或1:1萬正規網次生暈)進行查證(剖面應垂直異常走向)。通過異常查證,縮小找礦靶區,提供找礦有望地段,為下一步異常評價提供依據。
4.異常評價
異常評價區必須是異常查證過程所獲得的找礦有望地段,並有蝕變(礦化)體存在和有望找到礦體(床)的異常。評價方法一般採用地質地球化學剖面法或地物化綜合剖面法,但剖面應垂直於地質體走向。若發現礦化蝕變體或較好的原生暈異常,可初步開展地表揭露,確定找礦靶區或靶位,為地質評價工作提供一套完整的地球化學資料。
多年來,筆者按照上述工作方法,在研究區內已發現多處找礦有望異常,並通過相關地質單位工作證實發現多處礦床。如寧陝縣正河金礦床就是經過異常查證、地質物化探綜合剖面評價發現的,現在正在開展地質勘探工作,有望獲得一個大型金礦床。其他如葫蘆溝金礦、夏家店金礦、八卦廟金礦等,均是通過此方法的運用取得了良好的找礦效果。
(二)煎茶嶺金礦床原生暈地球化學研究
在煎茶嶺金礦勘查過程中,對礦區地表進行了大量原生暈分析,本次對其開展了全面整理、補充,其原生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元素組合特徵
煎茶嶺金礦原生暈樣品共分析了Au、Cu、Pb、Zn、Ag、As、Sb、Bi、W、Sn、Mo、Ni、Cr、Co、Mn、B等16種元素。對這些元素進行了相關分析(表4-16)和聚類分析(圖4-18),確定了成礦元素組合。
表4-16 煎茶嶺金礦區礦化蝕變帶中礦化元素相關系數
圖4-18 煎茶嶺金礦蝕變岩組合元素地球化學相關性R型聚類分析譜系圖
由表4-16中可以看出,Au、As、Cu、Pb、Zn、Ni、Cr、Mn、Sn等元素的相關性很好,除Au成礦外,其他元素為良好的成礦指示元素,Co和B的相關性也較好,Ag與其他元素的相關性相對較差。
元素R型聚類分析表明以0.5為界可將元素分為3類(圖4-18):第一類為Au、As、Cu、Pb、Zn、Ni、Cr、Mn、Sn; 第二類為Co、B; 第三類為Ag。.其中第一類Zn和Mn、Ni和Cr的關系最為密切,是與成礦有關的元素組合; 第二類和第三類可能對礦化具有一定的指示意義。
2.元素的垂向分帶特徵
採用濃度指示法(解慶林,1992)計算得出蝕變岩中由上向下的元素垂直分帶序列為:Mn-Ni-Cr-Co-As-Au-Cu-B-Sn-Ag-Pb-Zn。根據各元素在各中段的最大聚集位置,確定Mn為頭暈成礦元素,Sn、Ag、Pb、Zn為尾暈成礦元素,Ni、Cr、Co、As、Cu、B等元素為中部暈成礦元素。
這一分帶序列與國內所報道的金礦成礦元素的分帶序列差異較大,其原因可能與煎茶嶺金礦的賦礦部位及成礦作用有關。礦體賦存於超基性岩與白雲岩的接觸斷裂破碎帶中,成礦主要是由富含金的超基性岩體經過後期中酸性岩漿熱液及構造活動的強烈改造,金析出在有利的部位成礦,從而形成了金礦體中富含與超基性岩有關的成礦元素,指示了成礦熱液主要來自於超基性岩一側,同時在地表礦體的局部見有錳礦化。
3.地表原生暈異常特徵
地表以Au 10×10-9、As 10×10-6、Ag0.2×10-6、Mn 1000×10-6、Pb 20×10-6、Zn 100×10-6 Ni 1000×10-6、Cr 1000×10-6、Co 50×10-6、Cu 10×10-6 B 50×10-6為邊界,分別圈出了各元素的異常分布范圍(圖4-19至4-24)。由圖可以看出各元素異常套合較好,並沿斷裂破碎帶分布。以下為各元素異常特徵:
Au異常主要分布在30~70線間,以52~70間異常最好,異常規模大,濃度高,形態規整,是礦體出露最好的部位。30~52線間異常規模較小,濃度低,形態多為小的透鏡
圖4-19 煎茶嶺金礦床Au、As異常圖
圖4-20 煎茶嶺金礦床Cu、Ag異常圖
圖4-21 煎茶嶺金礦床B、Co異常圖
圖4-22 煎茶嶺金礦床Pb、Zn異常圖
圖4-23 煎茶嶺金礦床Ni、Cr異常圖
圖4-24 煎茶嶺金礦床Mn異常圖狀,該段礦體斷續出露。30線以西基本未見異常,也未見礦體。
As異常與Au異常基本吻合,以52~70間異常最好,異常規模大,濃度高,形態規整。30~52線異常較弱,且分布分散。30線以西異常加強,沿斷裂呈線狀分布。
Ag異常主要分布在52~70線間,與Au異常吻合。30~52線見零星分布,30線以西未見異常。
Ni、Cr、Co異常主要分布於斷裂破碎帶靠近超基性岩體一側,異常強度兩頭強,中間稍弱。
Cu異常分布較為分散,沿斷裂帶整體分布,異常規模,強度較小。在66線附近異常強度較大,與Au異常相互套合好。
Pb、Zn異常主要分布於30線以東,兩者相互套合並與Au異常套合較好。異常較為規整,異常濃度較高。但44線附近僅見Pb異常,而未見Zn異常。
B異常沿斷裂分布,其中以48線以西異常最好,異常形態規模大,濃度高,呈線狀分布,48線以東異常較弱。
Mn異常主要分布在50線以東,異常規模大,濃度高。50線以西零星分布,濃度低。
總的趨勢是,煎茶嶺金礦地表原生暈異常大致以30線為界分為兩部分,東部主要為Au、As、Ag、Mn、Pb、Zn、Ni、Cr、Co、Cu、B元素組合,其中在50線以東元素組合最好,異常規模大,強度高,該處也是礦體出露最好的部位; 西部主要為Mn、Ni、Cr、Co、Cu、B元素組合,可能反映了早期礦化的熱液活動特點。
4.原生暈異常剖面特徵
垂向上煎茶嶺金礦原生暈異常分布特徵見圖4-25至4-30。由圖中可看出異常在垂向上變化如下:
Au異常主要位於礦體的上部及中下部,淺部異常較弱。Au異常出現部位基本上是蝕變帶變厚部位,也是礦體的厚大部位。蝕變帶變薄處,異常也較弱。
As異常與Au異常緊密套合,高值點出現在礦體上部、Au異常的上部。下部出現的較高異常,可能表示了礦體向下部還有較大的延伸。
Cu、Ag異常緊密套合,並與Au異常套合。其高值點多出現在礦體的中下部、礦體較好部位,可能代表了主成礦期的晚期異常。
Ni、Cr、Co異常基本上位於金異常的外圍靠近超基性岩體一側,其高值點多位於Au異常的中上部,表示成礦熱液主要來源於超基性岩體。
B異常與Au異常套合,其高值點基本上位於Au異常的中下部位,可能代表了中晚期的熱液活動。
Pb、Zn異常基本上與Au異常套合,但其高值點多位於礦體的下部和外側,為成礦晚期熱液活動的產物。
Mn異常出露范圍較寬,包含Au異常,處於Au異常的外層,其高值點位於礦體的上部。
總之,在上述異常組合中Mn、Au、As元素異常多位於礦體的上中部位,異常形態基本上呈上寬下窄的形態,Ni、Cr、Co異常多靠近超基性岩體,且高值點多位於礦體上部,說明礦液主要來源於岩體一側。Ag、Cu、Pb、Zn、B元素異常呈上窄下寬的形態,且異常高值點多位於礦體的中下部,可能與中晚期成礦熱液活動有關。
圖4-25 煎茶嶺金礦床64線Mn異常圖
圖4-26 煎茶嶺金礦床64線Ni、Cr異常圖
圖4-27 煎茶嶺金礦床64線Au、As異常圖
圖4—28 煎茶嶺金礦床64線Cu、Ag異常圖
圖4-29 煎茶嶺金礦床64線B、Co異常圖
圖4-30 煎茶嶺金礦床64線Pb、Zn異常圖
5.原生暈異常縱投影特徵
沿蝕變帶縱向原生暈異常分布形態見圖4-31至4-35。由圖上可以看出各元素異常沿縱向分布的特點。
圖4-31 煎茶嶺金礦床Mn異常縱投影圖
圖4-32 煎茶嶺金礦床Au、As異常縱投影圖
圖4-33 煎茶嶺金礦床B、Co異常縱投影圖
Au異常主要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位於54~68線地表到深部,該段異常面積大,異常濃度高,具有多個異常中心,600m標高以下異常減弱,該段為礦體最好的部位; 第二部分位於32~44線地表到800m標高附近,異常相對較弱,該段礦體在900m標高附近礦體連續,厚度較大,品位較高,深部僅見少量的礦體,多為礦化體; 第三部分位於18~30線淺部,異常較為規整,為一單異常,濃集中心位於28線,該段僅見Au礦化。
As異常分布范圍與Au異常一致,基本上與Au異常套合,異常多位於Au異常的上部。僅56~64線處異常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位於地表Au異常頭部,下部位於Au異常的中部,該處砷異常可能與深部Au礦化有關系。
圖4-34 煎茶嶺金礦床Cu、Ag異常縱投影圖
圖4-35 煎茶嶺金礦床Pb、Zn異常縱投影圖
Cu異常多位於Au異常的邊部及中下部,單個異常規模較小,濃度較低,僅個別異常濃度值較高,位於36線以西及66線處,Cu異常出現部位礦化一般較弱。
Ag異常主要位於32線以東,異常中心分布較為凌亂,多位於淺部。異常規模較小,濃度值普遍較低,與Au異常套合較好。Ni、Cr、Co異常主要分布於14~70線間,多位於Au異常的上部。異常規模大,形態規整,異常濃度為兩側高、中間低。蝕變帶中Ni、Cr、Co異常濃度較高,表明熱液主要來源於超基性岩體。
Zn異常主要位於Au異常的下部及旁側,異常規模較小,濃度較低,為弱異常。異常出現部位多為礦體下部或無礦部位。
Pb異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位於14~42線間,該段出現多個濃集中心,異常位於地表; 另一部分位於54~66線間地表到淺部,異常規模較大,形態規整,濃集中心明顯。異常出現部位一般礦化較弱或無礦。
B異常分布於20~70線間地表及Au異常的中下部,其中地表20~30線間異常較好。
Mn異常形態和分布位置與Au異常相似,但其濃集中心多位於Au異常的上部,向下異常減弱。
總體上看,各元素異常主要分布在16線以東,16線以西未見異常。從異常形態看,東部向下延深較大,西部延深較小,這與礦體向東側伏相吻合,暗示礦液可能由東向西運移。這也與超基性岩體的分布形態有關,48線以西為分支岩體與白雲岩接觸,48線以東為超基性主岩體,分支岩體插入到主岩體中,說明成礦熱液主要來源於主岩體。Ni、Cr、Co含量較高,也表明成礦熱液來源於超基性岩體,其異常位於Au異常上部及西部,可能與早期成礦作用有關。Cu、Pb、Zn、B元素多位於Au異常的邊部和下部,其出現部位一般礦化較弱或無礦,可能與成礦晚期的熱液活動有關。
6.原生暈地球化學異常評價指標
根據以上所述,結合該礦區地質特徵和礦床地質條件,原生暈地球化學異常評價標志歸納為以下4點:
1)Au、As、Ag、Mn、Pb、Zn、Ni、Cr、Co、Cu、B元素為蝕變帶上主要的成礦指示元素,各元素異常呈帶狀相互套合,沿F451斷裂帶分布。
2)成礦元素Au與所伴生的其他元素組成的異常形態規整,強度大,異常濃集中心明顯。
3)礦體由上至下的元素分帶序列為:Mn-Ni-Cr-Co-As→Au-Cu-B-Ag→Pb-Zn。Mn、Ni、Cr、Co、As為前緣指示元素; Au、Cu、B、Ag為礦體特徵元素; Pb、Zn為礦體尾部特徵元素。
4)由於煎茶嶺金礦成礦作用與超基性岩體有著密切的關系,除Ni、Cr、Co 3個高含量元素外,找礦指示元素主要為Mn、As、Au,當出現Cu、B、Ag異常時表示礦體已接近下部; 若礦體中出現Pb、Zn異常,則表明已位於礦體的尾部; 若同時有Mn、As、Au異常的疊加,表明礦體向下具有較大的延深或深部有另外的礦體出現。
(三)化探方法的有效性評價
以上所闡述的化探方法是我們多年來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找礦方法之一,找礦效果甚好。地質體的發展、演化是極其復雜多變的,每一種找礦方法都有著它的局限性,化探方法也一樣。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僅適用於地形切割劇烈、水系發育的山區找礦,適用於大面積區域地球化學勘查和普查找礦工作,而在地形平坦、水系不發育地域,其應用效果受限。1:2.5萬溝系次生暈測量則適用於土壤覆蓋區,適用於對水系沉積物異常的查證、進一步縮小找礦靶區,在普查階段用來評價被土壤覆蓋的岩漿岩、地層和構造的含礦性,圈定成礦遠景區。中小比例尺(1:10萬及以上)岩石地球化學測量(原生暈法)則適用於基岩出露良好的地區,可直接圈出找礦遠景區,多用於評價不同地質體的含礦性。大比例尺(1:10000或1:5000)岩石或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可以確定礦(化)體的空間部位、形態和規模,追蹤盲礦,並預測礦床(體)規模,研究成礦機理。總之,針對不同對象,選擇不同的化探方法並與地質結合進行合理解譯,把化探異常轉換為具有地質內涵的找礦標志,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找礦效果。
⑧ 資料解釋方法及應用實例
採用同一種裝置的頻率域和時間域電磁法,對一定導體異常的空間坐標函數關系是相同的,即異常的剖面曲線形態相同。故在上述條件下,頻率域中一切利用剖面曲線特徵的解釋方法均可用於時間域。
(一)M-1電磁系統在薄板上的電磁響應
直立半無限薄板為模型實驗中研究最多的內容。其典型特徵是板的正上方有一主峰異常D,在主峰前有一次峰C。次峰的出現是由於發射線圈飛近直立板產生的,當發射線圈正處於直立板上方時,由於其間有零耦合,故有主、次峰間的零值點,見圖4⁃1⁃8(a)。當「順傾」飛行時(傾角在0°~90°之間),異常曲線基本上只出現一個單峰,見圖4⁃1⁃8(b)。傾角近於90°時出現兩個峰值,先出現次峰,後出現主峰。傾角恰好為 90°時,(主峰)/(次峰)比值約為10。當傾角大於90°(90°~120°)時,即「逆傾」飛行時,隨著角度的增加,主峰逐漸減少,次峰逐漸加大,見圖4⁃1⁃8(c)。
圖4⁃1⁃8 不同傾角板狀體M⁃1航電儀異常
(a)α=90°;(b)α=60°;(c)α=120°
在航空電磁法中,為了對觀測資料進行初步的定性解釋,可以根據剖面曲線上主、次峰的異常特點,用以大致地判斷礦體的傾向,也可粗略地估計傾角大小。
由於場的復雜性,瞬變衰減規律很難用一種簡單的數學式表達。但一般可近似地用指數衰減規律描述。由於一個導體可用電阻R、電感L的等效迴路近似代替。在一個迴路中,脈沖停止後的衰減電流可近似地表示為
地電場與電法勘探
當t=
令t1時刻的感應電壓值為V1,t2時刻和感應電壓值為V2,T為時間常數,則
地電場與電法勘探
地電場與電法勘探
求比值後取對數,得:
地電場與電法勘探
因此
地電場與電法勘探
圖4⁃1⁃9為由圖4⁃1⁃8(a)整理得到的感應電壓衰減曲線,它在單對數坐標紙上幾乎成一直線,表明指數衰減規律是可取的,經計算時間常數大約為780μs。
圖4⁃1⁃9 圖4⁃1⁃8(a)異常的衰減規律
在自然界,各類導體的時間常數差別較明顯。根據野外資料分析得出不同地質導體的時間常數T,按Δt=100μs分段列於表4⁃1⁃1。
表4⁃1⁃1 不同地電導體的時間常數表
對浸染狀硫化物而言,瞬變效應不宜只近似地根據電感和電阻考慮。因為激發極化效應和電容效應出現在導電的硫化物顆粒與周圍岩石物質的分界面上。這些效應具有較長的衰減時間。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同樣條件下浸染狀導體更容易被找到。實際情況仍然是,浸染狀硫化物不易產生明顯異常,原因是如果無很強的脈沖激勵是不能產生明顯的激發極化效應的。
若記錄的瞬變響應曲線是由兩種介質引起的,則將在衰減曲線上見到兩段不同特點的衰減規律,特別是當瞬變響應曲線畫在雙對數坐標紙上,其組合特徵變得更加明顯,且對於兩段衰減規律而言,其時間常數也將不同(圖4⁃1⁃10),時間常數T具有時間的量綱並表徵某種介質的導電特徵。對一些簡單地質體的物理和幾何特點情況其時間常數T如表4⁃1⁃2所示。
表4⁃1⁃2 不同地電形體的時間常數表
圖4⁃1⁃10 組合體的瞬變響應曲線
(a)僅有覆蓋層;(b)僅有礦體;(c)覆蓋層和礦體
最後討論時間域電磁法應用於地質填圖的理論。圖4⁃1⁃11 是由均勻大地頻率域電磁響應通過富氏逆變換計算得到的ZX脈沖航電系統(M⁃1型航電儀)在均勻大地上空的電磁響應。由圖可見,不同高度的六道電磁響應很好地重合在一起,這時,每個高度的坐標原點有相應的位移。圖中相應地標出六種飛行高度,是指發射線圈離地面的高度。在反演時,首先將某一測點上測得的各道異常值標在與量板同縱比例尺的紙條上,將該透明紙條上的六個標記與量板的六道曲線重合於最佳逼近的位置,這時紙條延長線指的橫坐標為電阻率值。如果介質是均勻的,則用上述方法得到的為真電阻率,否則為視電阻率。當然,將上述過程用手工操作是較麻煩的,用電子計算機完成這項工作則較方便。
圖4⁃1⁃11 M-1航電系統在均勻大地上空的電磁響應
(TH表示「飛行高度m」)
(二)應用實例
圖4⁃1⁃12是M⁃1型脈沖航電儀在寧蕪地區飛行記錄中的一段。飛行高度保持在200m上下,飛行平穩,重復性良好。對原始資料只做了零點漂移和筆差改正。由圖可見,在17km處有明顯的曲線突變。17km右側對應著第四系粘土、砂質粘土等低阻沉積物。經解釋其電阻率為20 Ω·m左右,該結果符合實際情況。因曲線有跳動,故定量解釋時對它進行了圓滑。17km左側對應著高阻岩石,岩性為白堊系砂岩、新第三系砂礫岩等。從實測曲線看,只在早期兩道有異常,第三道後異常基本消失,表明異常值衰減很快。經解釋其電阻率大於100 Ω·m。
圖4⁃1⁃12 寧蕪地區飛行記錄中的一段
電磁測量結果表示為電阻率(或視電阻率)的形式是有意義的,因它能與介質的導電性質聯系起來。可以預期,隨著航空電磁法的迅速發展及數值處理技術的應用,它將在直接尋找良導礦體和地質填圖等方面發揮大面積快速測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