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運用求同法探求因果關系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有人獲得了深睡眠,卻不做很多的夢,僅僅表明他的大腦中「主管」的那一部分系統不太活躍,處於休息狀態。而多夢的人也不表明那一部分就沒有得到休息。深度的無夢睡眠可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補充能量,解除疲勞,而有夢睡眠,則可以有節奏地刺激大腦,使其保持一定的興奮水平,從而起到穩定機體的調節作用。所以應一分為二看待做夢,適度的夢有利於健康,但過度的惡夢則是病態,有損健康。
② 誰能具體講一下求同求異法
一、求同法
求同法又稱契合法。它的基本內容是:如果被研究現象在不同場合出現,而在各個場合的諸多先行情況下,只有一個情況是這些場合共同具有的,則這一個唯一的共同情況就是被研究現象的原因。
求同法的邏輯形式是:
場合 先行情況 被研究現象
(1) A、B、C a
(2) A、D、E a
(3) A、F、G a
所以,A情況是a現象的原因。
求同法的明顯特點是異中求同。求同法的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系是或然的,結論不是必然可靠的。
8-14
為提高求同法結論的可靠性程度,運用求同法應注意:
第一,分析各場合中除了已發現的某一共同情況外,是否還隱藏著其它的共同情況;
第二,盡量增加被比較場合的數量,進行比較的不同場合愈多,結論的可靠性程度就愈高。
8-15
二、求異法
求異法也叫差異法。它的基本內容是:如果在被研究現象出現與不出現的兩個場合中,其它先行情況都相同,只有一個先行情況不同,則這個唯一不同的先行情況就是被研究現象的原因。
求異法的邏輯形式是:
場合 先行情況 被研究現象
(1) A、B、C a
(2) -、B、C -
所以,A情況是a現象的原因。求異法的明顯特點是同中求異。它的前提和結論之間的聯系仍然是或然的,結論比求同法可靠,但卻不是必然可靠的。為提高求異法結論的可靠性程度,運用求異法時應注意:
第一,在先行情況中,除唯一不同情況外,其餘情況必須都相同;
第二,分析兩個場合唯一不同的先行情況是被考察現象的全部原因還是部分原因。
三、求同求異並用法
求同求異並用法,也稱契合差異並用法。它的基本內容是:如果在被研究現象出現的一組場合(正組場合)中,只有一個先行情況是共同的;而在被研究現象不出現的一組場合(負組場合)中,都沒有這個先行情況是共同的,那麼,這個先行情況就是被研究現象的原因。
求同求異並用法的邏輯形式是:
場合 先行情況 被研究現象
(1) A、B、C、F a
(2) A、D、E、G a
(3) A、F、G、C a
∶
(1) - B、C、G -
(2) - D、E、F -
(3) - F、G、D -
∶
所以,A情況是a現象的原因。
8-17
求同求異並用法的特點是兩次求同,一次求異。其前提和結論之間的聯系也是或然的,結論雖比求同法和求異法都更可靠,但仍不是必然可靠的。
為了提高求同求異並用法結論的可靠性程度,運用求同求異並用法時應注意:
第一,被考察的正負兩組事例的場合愈多,其結論的可靠性程度就愈高;
第二,與正組場合相比較的負組場合,除了沒有某個共同的先行情況外,其它情況愈是相似,結論就愈可靠。
8-18
四、共變法
共變法的基本內容是:在其它先行情況相同的條件下,如果在被研究現象發生變化的各個場合中,只有一個先行情況在發生變化,那麼這個唯一發生變化的先行情況便是被研究現象的原因。共變法的邏輯形式是:場合 先行情況 被研究現象
(1) A1、B、C、D a1
(2) A2、B、C、D a2
(3) A3、B、C、D a3
所以,A情況是a現象的原因。
共變法的前提與結論的聯系也是或然的,其結論雖較前面各方法更為可靠,但仍不是必然可靠的。為了提高共變法結論的可靠性程度,運用共變法時應注意:
第一,與被研究現象發生共變的先行情況應當是唯一的;
第二,兩個現象的共變關系常常是有一定限度的;
第三,有些現象間有共變關系,但它們並無因果關系;
第四,各場合中唯一變化的情況與被研究現象之間是否互為因果的關系。
8-19
五、剩餘法
剩餘法的基本內容是:已知某復合現象是由另一復合原因引起的,把其中確有因果聯系的部分減去,則所余部分也有因果聯系。剩餘法的邏輯形式是:
已知被研究的復合現象a、b、c、d的復合原因是A、B、C、D;
已知:
B是b的原因,
C是c的原因,
D是d的原因,
所以,A是a的原因。
應用剩餘法所得結論一般較為可靠,但也不必定為真。
為了提高剩餘法結論的可靠性程度,運用剩餘法時應注意:
第一,必須准確地掌握復合原因和復合現象之間已知的因果部分,並且,已知構成了部分因果聯系的原因同剩餘部分的被研究現象之間不能有任何因果聯系,否則,結論不能成立;
第二,被研究現象的剩餘部分,既可能是由單一的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復合的原因引起的。
③ 分析結果,因果對應,果有剩餘,必有隱因是指A求同法 B 求同差異共用法 答案是那個,謝謝了
【求同差異共用法】 又稱契合差異並用法。英國哲學家穆勒提出的,探求現象間因果聯系的方法之一。它是這樣來探求現象間的因果聯系的:如果在被研究現象出現的一組場合(正面場合)中,只有一個唯一的共同情況:在被研究現象不出現的另一組場合(反面場合)中,沒有這個情況,那麼,這個差異情況就是被研究現象的原因。例如,人們種植豆類作物如大豆、豌豆、蠶豆時,不僅不需要給土壤施氮肥,而且豆類作物還可以使土壤增加氮;而種植其他作物如小麥、高梁、玉米等時,則沒有這種現象,即土壤中未增加氮,而且要給土壤施氮肥。經過研究後人們發現,豆類作物的根部有叫做根瘤菌的東西,而非豆類作物則沒有。由此人們作出結論:豆類植物的根瘤菌能使土壤中增加氮。
我覺得是B
④ 為什麼說實驗法是唯一能進行因果關系推論的研究方法
實驗研究法是唯一能夠確認自變項與依變項間因果關系的研究方法。在實驗研究中,研究者藉由隨機抽樣、隨機分派的過程,將研究對象區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然後在嚴謹的實驗設計之下,系統且客觀的操弄自變項,且將影響依變項的各個干擾變項予以控制或維持恆定,再觀察依變項的反應,以作為研究結果的判定。
實驗研究包含三大部分,分別是自變項與依變項、實驗組與控制組以及結果的測量,藉由對此三部分的操弄、控制與觀察,研究者獲取了最後的研究結果。
二、實驗研究法的特徵
(一)隨機化
所謂的隨機化它需包含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隨機抽樣;第二階段是隨機分派。
實驗研究中之所以要控制變項,是為了要確保影響依變項的因素只剩實驗處理一項,亦即自變項,如此才能夠推論自變項與依變項間的因果關系。
(二)變項的控制
針對這些干擾變項的控制,常用的方式有下列六種:
1.隨機化
2.將干擾變項保持恆定不變
3.將變項納入實驗設計之中
4.配對
5.以受試者本身作為控制
6.共變數分析
三、實驗研究法的基本步驟
(一) 決定研究題目與目的
(二) 提出研究假設
(三) 界定變項
(四) 准備實驗或測量器材
(五) 控制干擾變項
(六) 選擇實驗設計
(七) 受試者的抽樣與分派
(八) 決定實驗步驟並依計劃進行實驗
(九) 資料的統計分析
(十) 根據實驗結果撰寫研究報告
⑤ 邏輯學!!!分析此例運用了何種探求因果聯系的方法,說明理由並寫出該邏輯方法的公式。
用的是求同求異並用法。第一步,科學家們考察了一些生活在海水中的魚,發現它們雖然在體形、大小、種類等方面不同,但它們鰓片上都有一種能排鹽份的特殊構造,叫「氯化物分泌細胞」組織。這是用的求同法,是從具有後果的事項中找相同因素。第二步,科學家們又考察了一些生活在淡水中的魚,發現它們雖然也在體形、大小、種類等方面不同,但它們鰓片上都沒有這種「氯化物分泌細胞」組織。這是用的求異法,是從沒有後果的事項中找不同因素。合起來可以說是用求同求異並用法。
⑥ 因果推斷的邏輯方法有哪些
探求因果聯系的邏輯方法,有求同法、求異法、求同求異並用法、剩餘法、共變法,統稱為「歸納五法」
1.求同法:是通過考察被研究現象出現的若干場合確定在各個場合先行情況中是否只有另外一個情況是共同的,如果是,那麼這個共同情況與被研究的現象之間有因果聯系。
2.求異法:是通過考察被研究的現象出現和不出現的兩個場合,確定在這兩個場合中是否只有另外一個情況不同,如果是,那麼這個不同情況與被研究現象之間有因果聯系。
3.共變法:是通過考察被研究現象發生變化的若干場合中,確定是否只有一個情況發生相應變化,如果是,那麼這個發生了相應變化的情況與被研究現象之間存在因果聯系。
4.剩餘法:對某復合結局事件(A,B,C),已知它的有關因素在特定的范圍內(a,b,c),通過先前的歸納又知道b說明B,c說明C,那麼剩餘的a必定說明A
5.求同存異並用法:求同存異並用法又叫做求同、求異並用法。它的內容是:如果某被考究現象出現的各個場合(正事例組)只有一個共同的因素,而這個被考察現象不出現的各個場合(負事例組)都沒有這個共同因素,那麼,這個共同的因素就是某被考察現象的原因。該法的步驟是兩次求同一次求異。
⑦ 邏輯學歸納推理問題
你的理解是對的,上述探求因果關系的方法屬於「求異法」,也叫「差異法」,並不是「求同法」。
⑧ 邏輯學 試題,速求 答案,高分,在線等~~~~
這些問題我已經回答過了,你沒有及時看到?現在再給你重發一下。
一、是非題
1、對
2、錯
3、對
4、錯
5、錯
6、錯
7、錯
8、錯
9、錯
10、對
二、雙項選擇題
1、AE
2、BD
三、運用邏輯基本規律分析下列個體中有無邏輯錯誤?若有,是什麼邏輯錯誤?
1、甲同時肯定了相互矛盾的兩種思想,違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乙同時否定了相互矛盾的兩種思想,違反了「排中律」,犯了「兩不可」的邏輯錯誤。
2、甲同時肯定了相互否定的兩種思想,違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乙沒有錯誤。
3、在三段論的兩個前提中,「中國人」的內涵與外延均不同,違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
四、簡答題
1、剩餘法的公式:
復合情況(A、B、C、D)是被研究現象(a、b、c、d)的原因
A是a的原因
B是b的原因
C是c的原因
—————————————————
所以,D是d的原因
比如海王星的發現,就是運用剩餘法的例子:1846年前,一些天文學家在觀察天王星的運行軌道時,發現它的運行軌道和按照已知行星的引力計算出來的它應運行的軌道不同--發生了幾個方面的偏離。經過觀察分析,知道其他幾方面的偏離是由已知的其他幾顆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而另一方面的偏離則原因不明。這時天文學家就考慮到:既然天王星運行軌道的各種偏離是由相關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現在又知其中的幾方面偏離是由另幾顆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那麼,剩下的一處偏離必然是由另一個未知的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後來有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並據此推算出了這個未知行星的位置。1846年按照這個推算的位置進行觀察,果然發現了一顆新的行星--海王星。
在這個過程中就有剩餘法的明顯運用。就這個例子來說,復合現象指天王星運行軌道的各處偏離(設為甲、乙、丙、丁四處偏離),復合原因指各行星對天王星的引力(設為A、B、C、D四顆行星),通過觀察,已經知道偏離甲由行星A所引起,偏離乙由行星B所引起,偏離丙由行星C所引起。那麼剩下的部分,即偏離丁必為未知行星D所引起。
2、假說就是人們根據已有的事實材料和科學原理,對未知的事物或規律性所提出的一個假定性解釋。
如:《誰殺死了拿破崙?》一書在法國出版,引起了很大轟動。根據歷史記載,拿破崙是1821年5月5日,死於被流亡的聖赫勒挪島,死因為胃癌。本書的作者卻認為拿破崙並非死於疾病,而死於謀殺。作出這一判斷的人是一名瑞典牙醫,他在1955年閱讀當年看守拿破崙的人所寫的《回憶錄》時,看到書中這樣寫道,拿破崙在最後那段時間患脫毛症,除頭發以外,全身汗毛脫光,牙齦露出齒根,雙腳浮腫,心臟激跳。這位醫生認為這些都是砒霜引起的副作用。由此作出了拿破崙的死因不是疾病而是死於謀殺的新解釋。這也是一種假說。
任何一個假說都具有以下明顯的特徵:
(1)假說是以事實和科學知識為依據的。前面關於拿破崙死因的假說,便是以科學知識為依據,經過推理分析才提出來的。光有事實材料,沒有一定科學知識,不運用推理,不可能形成假說。
(2)假說帶有推測的性質。任何假說都是對未知的現象或規律性的猜想,尚未達到確信可靠的程度,還有待於檢驗,甚至還有可能被推翻。因此,科學的假說與確已證實的科學理論是不同的。只有經過了檢驗,得到了證實,假說才能轉化為真正的科學理論。
3、推理性是不正確。
該推理形式為:((p→q)∧q)→p,違反了充分條件假言直言推理中肯定後件不能肯定前件的規則。
4、結論必然為O判斷。因為E判斷為大前提,根據前提中有一個是否定的,結論必然為否定的規則,結論必然是否定的,或者是E,或者是O;I判斷為小前提,根據前提中有一個是特稱的,結論只能為特稱的規則,結論只能為單稱判斷,或者是I,或者是O。綜合大小前提的組合,只能得出O判斷為結論。
五、舉例簡述類比推理在現實中的運用
類比推理是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在某些屬性上相同,推斷它們在另外的屬性上也相同的一種推理。
它能夠幫助人們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對於人們的認識活動有著積極的作用。但類比推理也有它的弱點,就是它的結論不必然可靠。為了提高類比推理結論的可靠程度,要求人們在運用這種推理時,要盡量可能地保證它們的共同屬性與要推出的屬性之間有本質的聯系。只有做到了這些,結論才有較大的可靠性。
例如:我們浙江黃岩盛產柑橘,美國人對黃岩進行考察後,發現加利福尼亞州與黃岩的地形、土壤、水文、溫度、濕度、光照等自然條件大致相同,便推斷出黃岩的柑橘移植到加利福尼亞之後也能獲得高產。事實證明果然如此。
這就是類比推理的應用。
六、分析題
1、
(1)求同法(契合法)
摩擦的對象不相同,場合不相同,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摩擦後都生熱,於是可以認定:摩擦是生熱的原因。
這就是運用求同法,推出了生熱的原因。
公式: 先行情況——現象
①ABC———a
②ADE———a
③AFG———a
——————————
∴A是a的原因。
(2)求異法(差異法)
兩個相同的對象,各種情況都一樣,其中一個摩擦,結果生熱,另一個不摩擦,結果不生熱,於是可以認定:摩擦是生熱的原因。
這就是運用求同法,推出了生熱的原因。
公式: 先行情況 現象
①ABC———a
②-BC———-
—————————
∴A是a的原因。
(3)共變法
摩擦同一個對象,摩擦的頻率越高、力量越大,對象的溫度也就越高;摩擦的頻率越低、力量越小,對象的溫度也就越低,於是可以認定:摩擦是生熱的原因。
這就是運用共變法,推出了生熱的原因。
公式: 先行情況 現象
⑴A1BC———a1
⑵A2BC———a2
⑶A3BC———a3
——————————
∴A是a的原因。
2、講話者運用的是不完全歸納推理中的簡單枚舉法,他所考察的對象是特例,並沒有考察更多的文學家,因此結論是荒謬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為了提高簡單枚舉法的結論的可靠程度,可以採取如下措施:
(1)增加被考察對象的數量。
(2)擴大考察對象的范圍,對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該類對象都要進行考察。
3、不能用完全歸納推理的出結論。完全歸納推理是由某類事物中每一對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推出該類事物全部對象都具有(或不具有)該屬性的一般性知識的推理。運用完全歸納推理必須能考察每一個對象,它只在被考察的數量有限的情況下被使用,如果數量太多,就無法使用。偶數是無法窮盡的,也就無法全部考察。因此不能運用完全歸納推理。
⑨ 【急!!】 「穆勒五法」中的求同法與簡單枚舉歸納推理的區別!
契合法
契合法的內容是:考察幾個出現某一被研究現象的不同場合,如果各個不同場合除一個條件相同外,其他條件都不同,那麼,這個相同條件就是某被研究現象的原因。因這種方法是異中求同,所以又叫做求同法。 契合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場合 先行情況 被研究現象 ① ABC a ② ADE a ③ AFG a … 所以 A是a的原因 例如:1960年,英國某農場十萬只火雞和小鴨吃了發霉的花生,在幾個月內得癌症死了。後來,用這種花生餵羊、貓、鴿子等動物,又發生了同樣的結果。1963年,有人又用發了霉的花生喂大白鼠、魚和雪貂,也都紛紛得癌而死,上述各種動物患癌症的前提條件中,對象、時間、環境都不同,唯一共同的因素就是吃了發霉的花生。於是,人們推斷:吃了發霉的花生可能是這些動物得癌死亡的原因。後來通過化驗證明,發霉的花生內含黃麴黴素,黃麴黴素是致癌物質。這個推斷就是通過契合法得出的。 契合法的結論是或然性的。為了提高契合法結論的可靠性,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 結論的可靠性和考察的場合數量有關。考察的場合越多,結論的可靠性越高。 ②有時在被研究的各個場合中,共同的因素並不只一個,因此,在觀察中就應當通過具體分析排除與被研究現象不相關的共同因素。
差異法
差異法的內容是:比較某現象出現的場合和不出現的場合,如果這兩個場合除一點不,同外,其他情況都相同,那麼這個不同點就是這個現象的原因。因這種方法是同中求異,所以又稱之為求異法。 求異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場合 先行情況 被研究現象 ① ABC a ② -BC - 所以 A是a的原因 例如:一百多年前,一艘遠洋帆船載著五個中國人和幾個外國人由中國開往歐洲。途中,除五個中國人外,全病得奄奄一息。經診斷,都患有壞血病。同乘一隻船,同樣是人,一樣是風餐露宿,受苦挨餓,漂洋過海,為什麼中國人和外國人卻判若異類呢?原來這五個中國人都有喝茶的嗜好,而外國人卻沒有。於是得出結論:喝茶是這五位中國人不得壞血病的原因。這個結論就是用差異法得出的。 差異法是求異除同。運用差異法進行比較的兩個場合一定要只有一點不同,其他情況都相同。這種條件在通常情況下是少見的,因而差異法常和實驗直接聯系。運用差異法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運用差異法,必須注意排除除了一點外的其他一切差異因素。如果相比較的兩個場合還有其他差異因素未被發覺,結論就會被否定或出現誤差。 ②運用差異法,還應注意兩個場合唯一不同的情況是被考察現象的全部原因還是部分原因。
契合差異並用法
契合差異並用法又叫做求同、求異並用法。它的內容是:如果某被考究現象出現的各個場合(正事例組)只有一個共同的因素,而這個被考察現象不出現的各個場合(負事例組)都沒有這個共同因素,那麼,這個共同的因素就是某被考察現象的原因。該法的步驟是兩次求同一次求異。 契合差異並用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場合 先行情況 被研究現象 ① ABC a ② ADE a ③ AFG a … … … ① -BG - ② -DE - ③ -FN - … … … 所以 A是a的原因 例如:某醫療隊為了了解地方病甲狀腺腫的原因,先到這種病流行的幾個地區巡迴調查。發現這些地區地理環境、經濟水平都各不相同,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居民常用食物和飲用水中缺碘。醫療隊又到一些不流行該病的地區去調查。發現這些地區地理環境、經濟水平也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居民常用食物和飲用水中不缺碘。醫療隊綜合上述調查情況後,認為缺碘是產生甲狀腺腫的原因。後來對病人進行補碘治療,果然療效甚佳。這一結論就是通過契合差異並用法而得出來的。 應用契合差異並用法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正反兩組事例的組成場合越多,結論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②所選擇的負事例組的各個場合,應與正事例組各場合在客觀類屬關繫上較近。
共變法
共變法的內容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某一現象發生變化另一現象也隨之發生相應變化,那麼,前一現象就是後一現象的原因。 共變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場合 先行情況 被研究現象 ① A1BC a1 ② A2BC a2 ③ A3BC a3 … … … 所以 A是a的原因 例如:一定壓力下的一定量氣體,溫度升高,體積增大,溫度降低,體積縮小。氣體體積與溫度之間的共變關系,說明氣體溫度的改變是其體積改變的原因。 應用共變法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不能只憑簡單觀察,來確定共變的因果關系,有時兩種現象共變,但實際並無因果聯系,可能二者都是另一現象引起的結果。如閃電與雷鳴。 ②共變法通過兩種現象之間的共變,來確定兩者之間的因果聯系,是以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為前提的。 ③兩種現象的共變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這一限度,兩種現象就不再有共變關系。
剩餘法
剩餘法的內容是:如果某一復合現象已確定是由某種復合原因引起的,把其中已確認有因果聯系的部分減去,那麼,剩餘部分也必有因果聯系。 剩餘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ABC是復雜現象abc的復雜原因, 已知A是a的原因,B是b的原因, 所以C是c的原因。 例如:有一次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為了弄清一批瀝青鈾礦樣品中是否含有值得提煉的鈾,對其含鈾量進行了測定。令他們驚訝的是,有幾塊樣品的放射性甚至比純鈾的還要大。這就意味著,在這些瀝青鈾礦中一定含有別的放射性元素。同時,這些未知的放射性元素只能是非常少量的,因為用普通的化學分析法不能測出它們來。量小放射性又那樣強,說明該元素的放射性要遠遠高於鈾。1898年7月,他們終於分離出放射性比鈾強400倍的釙。該元素的發現,應用的是剩餘法。 應用剩餘法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確知復雜現象的復雜原因及其部分對應關系,不得有誤差,否則結論就不可靠。 ②復合現象剩餘部分的原因,可能又是復雜情況,這又要進行再分析,不能輕率地下結論。編輯本段穆勒五法的應用
在教學中的應該
歸納推理,又稱歸納法,它是從特殊的前提出發,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十九世紀英國邏輯學家穆勒對歸納法做了一次系統的闡述,提出了著名的探索因果聯系的歸納方法──穆勒五法,推動了歸納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在科學研究中,歸納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許多經驗定律、經驗公式的獲得都是藉助了歸納法的力量。科學研究的這種特點,也反映在理科各學科教材之中,依照教材的安排,大多數經驗定律都是經由實驗(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歸納獲得的。因而歸納法的教學是中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教好歸納法,首先應對歸納法有較為清楚的認識。接下來,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教學中常見的歸納方法──穆勒五法。 求同法:是通過考察被研究現象出現的若干場合確定在各個場合先行情況中是否只有另外一個情況是共同的,如果是,那麼這個共同情況與被研究的現象之間有因果聯系。 能夠運用求同法的條件:在被研究現象出場的場合中,先行情況只有一個共同因素。 正確運用求同法,必須。(1)分析、確定被研究現象出現的若干場合;(2)分析先行情況中變化因素和不變因素,確定是否只存在一個共同因素。 物理教學中,教師在講解力時,首先給出有力存在的具體實例,「人推車」、「人提水桶」、「推土機推土」、「壓路機壓路」、「磁鐵吸引大頭針」,然後由上述實例歸納出結論: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此處所用的歸納法,即求同法。 生物教學中,教師在講解藻類植物時,先安排學生學習幾種典型的藻類植物:綠藻中的衣藻和水綿,藍藻中的地木耳,褐藻中的海帶,紅藻中的紫菜,並由此得出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結構簡單,無根、葉、莖器官分化;含有葉綠素,能光合作用。所用的歸納法,也是求同法。 2.求異法:是通過考察被研究的現象出現和不出現的兩個場合,確定在這兩個場合中是否只有另外一個情況不同,如果是,那麼這個不同情況與被研究現象之間有因果聯系。 能夠運用差異法的條件:被研究現象(結果)出現和不出現的場合,先行情況中只有一個不同的因素。 要正確運用差異法,必須:(1)確定被研究現象(結果)出現不出現的兩個場合;(2)分析兩個場合先行情況中變化因素和不變因素,確定其中是否只有一個因素不同。 物理教學中,在講解二力平衡時,教師先給出二力平衡的實例,即兩個力滿足同物、同線、等大、反向。再給出一個例子,此時兩個力滿足同物、等大、反向,此例結果物體不平衡,由此歸納出二力平衡必須有同線這個條件。此處所用歸納法即差異法。 化學教學中,教師在講解催化劑概念時,演示實驗中安排如下兩個實驗:一個實驗是KClO3加熱熔化後,雖有O2產生,但速度很慢;另一個實驗是向加熱後的KClO3迅速撒入少量MnO2,立即有大量的O2放出。 由以上兩個實驗,得出MnO2是O2快速放出的原因的結論。所用歸納法同樣是差異法。 3.共變法:是通過考察被研究現象發生變化的若干場合中,確定是否只有一個情況發生相應變化,如果是,那麼這個發生了相應變化的情況與被研究現象之間存在因果聯系。 能夠運用共變法的條件:在結果發生了程度上變化的場合,先行情況中只有一個因素發生了程度上變化。 要正確運用共變法,必須:(1)分析結果存在的若干場合,確定這些場合中,結果發生了程度上的變化;(2)分析先行情況中變化因素和不變因素,確定是否只有一個因素發生了程度上的變化。 物理教學中,在講解壓強時,教師安排兩個實驗,並由此歸納出,在壓力不變時,壓力產生的效果與受力面積有關,受力面積越小,壓力效果越大。此處所用的歸納法即共變法。共變法是物理教學中使用最為頻繁的歸納方法。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在講解溫度對弱電解質電離度影響規律時,安排如下演示實驗:用0.01摩爾/升的醋酸溶液25亳升裝入燒杯,用測定溶液導電性裝置,做三次不同溫度時醋酸溶液導電性強弱的實驗。結果如下:0℃時,通電,燈泡鎢絲紅、暗淡。50℃時,通電,燈泡比較明亮。100℃時,通電,燈泡明亮。並由此歸納出,溫度升高是燈泡亮度變亮的原因。此處所用的歸納法也是共變法。隨後,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根據燈泡亮度強弱與溶液中自由離子多少之間的因果關系,分析推出:升高溫度,導致弱電解質電離度增大的規律。 4.剩餘法:對某復合結局事件(A,B,C),已知它的有關(暴露)因素在特定的范圍內(a,b,c),通過先前的歸納又知道b說明B,c說明C,那麼剩餘的a必定說明A。 探求現象因果聯系的方法之一。如已知被研究的某一復雜現象由某種復雜情況引起,將其中已確認有因果聯系的部分除開,則剩餘的部分也有因果聯系。如已知天王星的運行軌道有四個地方發生傾斜,還知道三個地方的傾斜是因為受到三個行星的吸引,由此認為第四個地方的傾斜是因為受到另一個行星的吸引。後來果然發現了這個行星,即海王星。剩餘法得出的結果有或然性。 5. 契合差異並用法:契合差異並用法又叫做求同、求異並用法。它的內容是:如果某被考究現象出現的各個場合(正事例組)只有一個共同的因素,而這個被考察現象不出現的各個場合(負事例組)都沒有這個共同因素,那麼,這個共同的因素就是某被考察現象的原因。該法的步驟是兩次求同一次求異。 契合差異並用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場合 先行情況 被研究現象 ① ABC a ② ADE a ③ AFG a … … … ① -BG - ② -DE - ③ -FN - … … … 所以 A是a的原因 例如:某醫療隊為了了解地方病甲狀腺腫的原因,先到這種病流行的幾個地區巡迴調查。發現這些地區地理環境、經濟水平都各不相同,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居民常用食物和飲用水中缺碘。醫療隊又到一些不流行該病的地區去調查。發現這些地區地理環境、經濟水平也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居民常用食物和飲用水中不缺碘。醫療隊綜合上述調查情況後,認為缺碘是產生甲狀腺腫的原因。後來對病人進行補碘治療,果然療效甚佳。這一結論就是通過契合差異並用法而得出來的。 應用契合差異並用法應注意以下兩點:①正反兩組事例的組成場合越多,結論的可靠程度就越高。②所選擇的負事例組的各個場合,應與正事例組各場合在客觀類屬關繫上較近。 世界上的許多事物都是干差萬別,似乎毫不相干,可在特定的環境時,把一些看上去毫不相乾的事物聯系在一起進行「求同」或「求異」後,往往會激發人們產生新的創意。在創業路上如果多運用「求同求異」思維,會令你的創業和經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求同思維
在創造活動中,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根據實際的需要,聯系在一起進行「求同」思考,尋求它們的結合點,然後從這些結合點中產生新的創意。 在日本大阪南部有一處著名的溫泉,四周是景色宜人的青山翠谷。來這里觀光的顧客總想泡一泡溫泉浴,又想坐空中纜車觀賞峰巒美景。但是由於時間關系,有些人往往來不及一次完成這兩項活動,只能二者擇一,懷著遺憾離開。能不能找到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溫泉飯店的經理召開全體員工會議集思廣益,經過反復討論,終於從兩種旅遊服務項目找到它們的結合點:一邊泡溫泉浴,一邊觀賞美景,從而推出了一項創意服務:「空中浴池」。就是把溫泉澡池裝在電纜車上,讓它們在崇山峻嶺中來回滑行,客人既能夠怡然自樂地泡在溫泉里,又能把充滿諍隋畫意的身邊景色盡攬眼底,給人以飄然欲仙的感受。這項創意引起了遊客的極大興趣,星期天和節假日經常「人滿為患」。 在上述事例中,人們通常很難把「溫泉澡」與「電纜車」聯系在一起,更不可能找到它們的共同點或結合點。然而,當人們根據實際需要,從「求同」視角出發,把不同事物聯系在一起進行「求同」,尋找它們的相同或結合點,就會產生出人意料的新創意。 美國一家化學公司的工程師在油漆舊房子時,一邊費力地刮牆上的舊漆,一邊想:要是能把全部舊漆一下都剝下來就好了。想著想著,他突然有了個想法:「如果在刷房子的油漆里加上炸葯,幾年後開始剝落時,點一根火柴就能將其剝掉」。真是大膽離奇的想法!把油漆和炸葯這兩個毫無關系的事物聯系起來。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創造出一種具有活化性的油漆添加劑,可以使油漆輕而易舉地從牆上剝下來。 減肥是許多肥胖者期望的事情。然而,不少肥胖者既想減肥,又不想委屈自己的嘴,還懶得參加體育運動,怎麼辦?有人基於「胖」從口入的原因,從防止胖子吃高脂肪和高糖食物的想法出發,硬是將減肥與噴霧這兩個相距甚遠的事物聯系在一起,創意設計出「減肥噴霧器」。這種用具從各種美食中吸取香味並貯存起來,使用時打開閥門,通過噴嘴將香味射至胖子的舌面上,幾分鍾後,胖子就會產生一種解饞的感覺而食慾大減,從而達到減肥的目的。 上述成功的創意事例的共同特點,就是巧妙地運用了「求同思維」。 求同思維的關鍵就是進行異中求同的思考。若你能在事物間找到它們的結合點,就能夠把不同的事物結合起來,提出新的創意。在一般情況下,組合後的事物所產生的功能和效益,並不等於原先幾種事物的簡單相加,而是整個事物出現了新的性質和功能。 生活中運用「求同思維」產生發明處處可見。如收錄兩用機、組合傢具、組合文具盒等,都顯示了「求同思維」的創意。
求異思維
就是思考者在同類事物中,追求特異之點,並以此作為解決疑難問題的特異方法。 運用求異思維,也可以從差異中構想出新的創意點子。 香港有一家經營粘合劑的商店,在推出一種新型的「強力萬能膠」時,市面上也有各種形形色色的「萬能膠」。老闆決定從廣告宣傳人手,經過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萬能膠」廣告都有雷同。於是,他想出一個與眾不同、別出心裁的「廣告」,把一枚價值千元的金幣用這種膠粘在店門口的牆上,並告示說,誰能用手把這枚金幣摳下來,這枚金幣就奉送給誰。果然,這個廣告引來許多人的嘗試和圍觀,起到了「轟動」效應。盡管沒有一個人能用手摳下那枚金幣、但進店買「強力萬能膠」的人卻日益增多。 這里,店主採用了與眾不同的廣告形式,其實就是「同中求異」:一是自己的產品與其它產品相比有它的特異性(粘合劑特別牢固),二是這個廣告形式與眾多廣告形式相比有特異性(大多數看到廣告的人都會產生摳金幣的心理)。 運用「求異思維」產生的創意是很多的,如把某種產品的形狀「求異」一下,把某種物品的顏色「求異」一下,把某種應用品的結構「求異」一下,把解決某種問題的方法「求異」一下,都有可能會出現新的創意,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創業中,運用「求同求異」思維對事物進行「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思考,這種思考進行得愈多,愈頻繁,就愈有效,對創業越有幫助。
⑩ 因果分析的五種方法
因果關系的五種方法是求同法、求異法、同異共用法、共變法、剩餘法。
因果關系分析法也叫穆勒五法、溯因法。
因果分析是用於判斷事物之間因果關系的科學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