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周率的計算方法很多,經典的如下:
1.古人計算圓周率,一般是用割圓法。即用圓的內接或外切正多邊形來逼近圓的周長。2.Archimedes用正96邊形得到圓周率小數點後3位的精度;
3.劉徽用正3072邊形得到5位精度;
4.Ludolph
Van
Ceulen用正262邊形得到了35位精度。
圓周率的計算方式的種類無法計量,還有很多其他公式和由這些經典公式衍生出來的公式,就不一一列舉了。
2. 圓周率的計算公式
圓周率(Pi)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公式為:
(2)圓周率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把圓周率的數值算得這么精確,實際意義並不大。現代科技領域使用的圓周率值,有十幾位已經足夠了。如果以39位精度的圓周率值,來計算宇宙(observable universe)的大小,誤差還不到一個原子的體積 。
以前的人計算圓周率,是要探究圓周率是否循環小數。自從1761年蘭伯特證明了圓周率是無理數,1882年林德曼證明了圓周率是超越數後,圓周率的神秘面紗就被揭開了。
π在許多數學領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圓周率計算方法公式
圓周率,在古代用割圓術來求得,而現在常常用電腦來求,但電腦是把圓的周長和直徑化為二進制,然後把兩者相除,得到圓周率。
所謂「割圓術」,是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面積去無限逼近圓面積並以此求取圓周率的方法。「圓,一中同長也」。意思是說:平面內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集合。早在我國先秦時期,《墨經》上就已經給出了圓的這個定義,而公元前11世紀,我國西周時期數學家商高也曾與周公討論過圓與方的關系。認識了圓,人們也就開始了有關於圓的種種計算,特別是計算圓的面積。我國古代數學經典《九章算術》在第一章「方田」章中寫到「半周半徑相乘得積步」,也就是我們現在(2021年)所熟悉的公式。
中國古代從先秦時期開始,一直是取「周三徑一」(即圓周周長與直徑的比率為3:1)的數值來進行有關圓的計算。但用這個數值進行計算的結果,往往誤差很大。正如劉徽所說,用「周三徑一」計算出來的圓周長,實際上不是圓的周長而是圓內接正六邊形的周長,其數值要比實際的圓周長小得多。東漢的張衡不滿足於這個結果,他從研究圓與它的外切正方形的關系著手得到圓周率。這個數值比「周三徑一」要好些,但劉徽認為其計算出來的圓周長必然要大於實際的圓周長,也不精確。劉徽以極限思想為指導,提出用「割圓術」來求圓周率,既大膽創新,又嚴密論證,從而為圓周率的計算指出了一條科學的道路。
在劉徽看來,既然用「周三徑一」計算出來的圓周長實際上是圓內接正六邊形的周長,與圓周長相差很多;那麼我們可以在圓內接正六邊形把圓周等分為六條弧的基礎上,再繼續等分,把每段弧再分割為二,做出一個圓內接正十二邊形,這個正十二邊形的周長不就要比正六邊形的周長更接近圓周了嗎?如果把圓周再繼續分割,做成一個圓內接正二十四邊形,那麼這個正二十四邊形的周長必然又比正十二邊形的周長更接近圓周。這就表明,越是把圓周分割得細,誤差就越少,其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就越是接近圓周。如此不斷地分割下去,一直到圓周無法再分割為止,也就是到了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無限多的時候,它的周長就與圓周「合體」而完全一致了。
按照這樣的思路,劉徽把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一直算到了正三百零七十二邊形,並由此而求得了圓周率 為3.1415和 3.1416這兩個近似數值。這個結果是當時世界上圓周率計算的最精確的數據。劉徽對自己創造的這個「割圓術」新方法非常自信,把它推廣到有關圓形計算的各個方面,從而使漢代以來的數學發展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以後到了南北朝時期,祖沖之在劉徽的這一基礎上繼續努力,終於使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祖沖之還求得了圓周率的兩個分數值,一個是「約率」 ,另一個是「密率」.。約率是3 1/7,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二位,「周二十二徑七」,密率是3 16/113,「周三百五十五徑一百一十三」。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4. 圓周率的公式
圓周率(π)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用希臘字母π表示,是一個在數學及物理學中普遍存在的數學常數。它是一個小數後無限不循環的數。無數數學家前輩們,歷代盡心計算至今已算到小點後31億萬位。π=3.......
設圓周長為L ,圓直徑為D, 則圓周率的公式是π=L/D.
3.1415926(49310872894333843797856......)括弧內的數都是錯的!
5. 圓周率正確計算方法
圓周率正確計算方法是用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
圓周率正確計算方法是用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
圓周率正確計算方法是用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
圓周率正確計算方法是用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
圓周率正確計算方法是用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
圓周率正確計算方法是用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
圓周率正確計算方法是用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
圓周率正確計算方法是用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
6. 圓周率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啊
古希臘大數學家阿基米德開創了人類歷史上通過理論計算圓周率近似值的先河。
阿基米德從單位圓出發,先用內接正六邊形求出圓周率的下界為3,再用外接正六邊形並藉助勾股定理求出圓周率的上界小於4。
接著,他對內接正六邊形和外接正六邊形的邊數分別加倍,將它們分別變成內接正12邊形和外接正12邊形,再藉助勾股定理改進圓周率的下界和上界。他逐步對內接正多邊形和外接正多邊形的邊數加倍,直到內接正96邊形和外接正96邊形為止。
最後,他求出圓周率的下界和上界分別為223/71 和22/7, 並取它們的平均值3.141851 為圓周率的近似值。
(6)圓周率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圓周率用希臘字母 π(讀作pài)表示,是一個常數(約等於3.141592654),是代表圓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它是一個無理數,即無限不循環小數。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圓周率去進行近似計算。而用十位小數3.141592654便足以應付一般計算。即使是工程師或物理學家要進行較精密的計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數點後幾百個位。
7. 圓周率計算公式
圓周率計算公式:
圓周率用希臘字母 π(讀作pài)表示,是一個常數(約等於3.141592654),是代表圓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它是一個無理數,即無限不循環小數。
圓周率的特性:
把圓周率的數值算得這么精確,實際意義並不大。現代科技領域使用的圓周率值,有十幾位已經足夠了。如果以39位精度的圓周率值,來計算可觀測宇宙的大小,誤差還不到一個原子的體積。
以前的人計算圓周率,是要探究圓周率是否循環小數。自從1761年蘭伯特證明了圓周率是無理數,1882年林德曼證明了圓周率是超越數後,圓周率的神秘面紗就被揭開了。
8. 圓周率公式
周長C/直徑d=3.14159。π=圓周長/直徑=102573/32650=3.
9. 圓周率計算公式是什麼
π=C/D=C/2R。
其中:C為圓的周長,D為圓的直徑,R為圓的半徑。
或直接定義為單位圓的周長的一半。由相似圖形的性質可知,對於任何圓形,C/D的值都是一樣,這樣就定義出常數π。
當正多邊形的邊長越多時,其周長就越接近於圓的周長。「兀」是由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的割圓術求出來的。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圓周率去進行近似計算。而用十位小數3.141592653便足以應付一般計算。即使是工程師或物理學家要進行較精密的計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數點後幾百個位。
1965年,英國數學家約翰·沃利斯(John Wallis)出版了一本數學專著,其中他推導出一個公式,發現圓周率等於無窮個分數相乘的積。2015年,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氫原子能級的量子力學計算中發現了圓周率相同的公式。2019年3月14日,谷歌宣布圓周率現已到小數點後31.4萬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