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常用茶具功能詳細介紹及泡茶步驟
煮水器
水壺(水注):用於燒開水,常見有紫砂提梁壺、玻璃提梁壺和不銹鋼壺。茗爐:用於燒泡茶開水的爐子,現代茶藝館常用陶器或金屬制架,中間放置酒精燈,便於表演。隨手泡:用電燒水,加熱時間短,方便使用。開水壺:用於無需現場煮沸水時,一般備有熱水瓶貯備沸水。
置茶器
茶則:用於衡量茶葉用量,確保投茶量准確,多為竹木製品。茶匙:用於將茶葉從茶則撥入壺中。茶漏(茶斗):用於小茶壺泡茶時,防止茶葉灑到壺外。茶荷:功能多元化,可判斷茶葉多寡、決定置茶量、欣賞茶葉、聞茶香、將茶葉置入壺中。茶擂:適度壓碎茶葉,使茶湯更濃。茶倉:分茶罐,泡茶前先將茶葉倒入,兼具節省空間與美觀。
理茶器
茶夾:用於清潔杯具,或將茶渣自茶壺中夾出。茶匙:用於置茶、掏出茶渣、疏通壺嘴。茶針:用於疏通茶壺的壺嘴,保持水流暢通。茶漿(茶簪):用於颳去茶葉沖泡第一次時表面浮起的泡沫。
分茶器
茶海、茶盅、公道杯、母杯:茶壺中的茶湯沖泡完成,倒入茶海,根據人數多寡分茶。茶海可用於過擄倒茶時留出的茶渣。
盛茶器、品茗器
茶壺:用於泡茶,也有直接用小茶壺來泡茶和盛茶。茶盞:在廣東潮汕地區沖泡工夫茶時常用,一般一盞工夫茶可供3-4人用小杯啜茶一巡。品茗杯:品茗所用的小杯子。聞香杯:容積和品茗杯一樣,但杯身較高,容易聚香。杯碟:也稱杯托,用於放置品茗杯與聞香杯。
滌茶器
茶船、茶池、茶承:盛放茶壺的器具,當注入壺中的水溢滿時,茶船可將水接住。茶盤:用於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向客人奉茶時也使用。渣方:盛裝茶渣的器皿。水方、茶盂、水盂:盛接棄置茶水的器皿。滌方:放置使用過而待清潔杯盤之器皿。茶巾:用於擦乾茶壺,將茶壺或茶海底部殘留的水擦乾。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其他器具
壺墊:防織製品的墊子,用以隔開茶壺與茶船,避免因摩擦碰撞發出聲音。蓋置:放置茶壺蓋、茶盅蓋的小盤子。奉茶盤:奉茶用的托盤。茶佛:置茶後,用以佛去茶荷上的茶末。溫度計:用於判斷水溫的輔助器。茶巾盤:可將茶巾、茶佛、溫度計等放於茶巾盤上,使桌面更為整齊。香爐:喝茶時焚點香支,可增加品茗樂趣。
泡茶基本步驟:
溫壺,燙杯,裝茶,高沖,蓋沫,淋頂,洗茶,洗杯,分杯,低斟,奉茶、聞香、品茗。首先點火煮水,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溫。將茶葉放入茶壺中,多少以占其容積之七分為宜。沸水沖入茶壺中,蓋沫。蓋好壺蓋,以沸水淋於壺上。第一壺茶為洗茶不喝,沸水倒入壺中,迅速倒出。將壺中茶倒入公道杯,為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於茶盤。將茶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將茶倒入品茗杯(將品茗杯扣在聞香杯上,一指扣品茗杯,兩指夾聞香杯,向內翻轉),輕嗅聞香杯中的余香。最後,就可以品茗了,用三指取品茗杯(大指和二指捏杯兩端,中指托杯底),分三口輕啜慢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