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真蛋白真蛋白的標準是什麼
真蛋白質或稱純蛋白質,是由多種氨基酸為主體的高分子化合物。當魚粉中摻入了含氮化合物或腐敗原料時,以粗蛋白質指標不能反映其真實性,而檢測其中真蛋白質就可以完全反映魚粉的質量.
② 飼料中蛋白氮和非蛋白氮的測定有什麼快速法嗎
一、硫酸銅沉澱法
根據非蛋白氮的化學性質來看,大部分溶於水,一部分在常溫下不溶水,但在沸水中溶解。根據此種性質,可以先將樣品煮沸,用硫酸銅將樣品中的蛋白質沉澱下來,由於非蛋白氮已經溶於水,故可用過濾方法將其與樣品中的蛋白質分離。在過濾時,水的溫度一定不能太低,否則象雙縮脲一類的物質會因為不溶於常溫水而不能被過濾掉。用此種方法測定出的蛋白質含量稱為樣品的真蛋白質。但實際上,此種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非蛋白氮不溶於沸水,或者將一般的非蛋白氮微囊化,此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會與樣品中的實際真蛋白有很大的差異。
二、氨基酸測定法
為了真正能夠判定樣品中是否摻有非蛋白氮,需測定樣品中的氨基酸含量。無論採用經典的氨基酸自動分析儀分析(柱後衍生),還是採用比較快捷的HPLC分析(往前衍生),將所測定的氨基酸總量相加得到一個總氨基酸數值,然後將此數值乘以6.25為M,和用凱氏定氮法測定的粗蛋白質N相比較,M至少為N的85%(M可能略大於N)。如果低於此數值,則可以判定該樣品中摻有非蛋白氮。
三、水解蒸餾法
1、原理:非蛋白氮主要包括五類:尿素及其衍生物類、氨態氮類、銨類、肽類及其衍生物、動物糞便及其它廢棄物類。如果在原料中摻有氨態氮類、銨類和糞便比較容易判斷(可採用硫酸銅沉澱法加鏡檢),一般很少將肽類及其衍生物摻入其中,剩下比較難鑒別的就是尿素及其衍生物。尿素和尿素衍生物經過強酸或強鹼水解為氨鹽或氨和其它的物質,在強鹼的條件下可以蒸餾出氨氣,原料中的蛋白質經過水解成氨基酸鹽,氨基酸鹽在強鹼條件下穩定,從而可將非蛋白氮和真蛋白氮進行分離。
2、儀器和設備:酒精噴燈,試管和其它常用的儀器。
3、試劑與溶液:6mol/l的鹽酸溶液和其它常用的試劑。
4、測定方法:本文只列出用酸水解的方法。採集有代表性樣品約100g,混勻後用四分法縮分出209左右,將其粉碎,使其全部通過60目樣品篩。精確稱取0.3000g的樣品,置於容積為60ml的試管底部(注意樣品勿沾在管壁上),加入30ml 6mol/l的鹽酸溶液,將試管在距試管口1~2cm處用噴燈加熱並封口。將封好的試管置於乾燥箱內,於110℃下水解24h。冷卻後打開試管,將水解液過濾至100ml容量瓶中,用蒸餾水反復多次沖洗試管和濾紙,然後定容至刻度。用10ml移液管移取10ml樣液移入半微量式定氮儀的反應室中,加入20ml 1∶1的氫氧化鈉溶液蒸餾10 min,餘下的步驟按照測定粗蛋白的方法進行操作,得出樣品所消耗的鹽酸的體積為V1(ml)。同時作空白滴定可得消耗的鹽酸的體積為V0,設所稱樣品的質量為M(g)。
5、非蛋白氮的粗蛋白質計算公式
CP(%)=(V1-V0)×C×O.14×6.25/M 蛋白就用凱氏定氮法1、 樣品處理:精密稱取0.2-2.0g固體樣品或2-5g半固體樣品或吸取10-20ml液體樣品(約相當氮30-40mg),移入乾燥的100ml或500ml定氮瓶中,加入0.2g硫酸銅,3g硫酸鉀及20毫升硫酸,稍搖勻後於瓶口放一小漏斗,將瓶以45度角斜支於有小孔的石棉網上,小火加熱,待內容物全部炭化,泡沫完全停止後,加強火力,並保持瓶內液體微沸,至液體呈藍綠色澄清透明後,再繼續加熱0.5小時。取下放冷,小心加20ml水,放冷後,移入100ml容量瓶中,並用少量水洗定氮瓶,洗液並入容量瓶中,再加水至刻度,混勻備用。取與處理樣品相同量的硫酸銅、硫酸鉀、硫酸銨同一方法做試劑空白試驗。
2、 按圖裝好定氮裝置,於水蒸氣發生器內裝水約2/3處加甲基紅指示劑數滴及數毫升硫酸,以保持水呈酸性,加入數粒玻璃珠以防暴沸,用調壓器控制,加熱煮沸水蒸氣發生瓶內的水。
3、 想接收瓶內加入10ml 2%硼酸溶液及混合指示劑1滴,並使冷凝管的下端插入液面下,吸取10.0ml樣品消化液由小玻璃杯流入反應室,並以10ml水洗滌小燒杯使流入反應室內,塞緊小玻璃杯的棒狀玻璃塞。將10ml 40%氫氧化鈉溶液倒入小玻璃杯,提起玻璃塞使其緩慢流入反應室,立即將玻璃蓋塞緊,並加水於小玻璃杯以防漏氣。夾緊螺旋夾,開始蒸餾,蒸氣通入反應室使氨通過冷凝管而進入接收瓶內,蒸餾5min。移動接收瓶,使冷凝管下端離開液皿,再蒸餾1min,然後用少量水沖洗冷凝管下端外部。取下接收瓶,以0.01N硫酸或0.01N鹽酸標准溶液定至灰色或藍紫色為終點。
同時吸取10.0ml試劑空白消化液按3操作。
計算:
X =((V1-V2)*N*0.014)/( m*(10/100)) +F*100
X:樣品中蛋白質的含量,g;
V1:樣品消耗硫酸或鹽酸標准液的體積,ml;
V2:試劑空白消耗硫酸或鹽酸標准溶液的體積,ml;
N:硫酸或鹽酸標准溶液的當量濃度;
0.014:1N硫酸或鹽酸標准溶液1ml相當於氮克數;
m:樣品的質量(體積),g(ml);
F:氮換算為蛋白質的系數。蛋白質中的氮含量一般為15~17.6%,按16%計算乘以6.25即為蛋白質,乳製品為6.38,麵粉為5.70,玉米、高粱為6.24,花生為5.46,米為5.95,大豆及其製品為5.71,肉與肉製品為6.25,大麥、小米、燕麥、裸麥為5.83,芝麻、向日葵為 5.30。
③ 檢測食品中蛋白質含量的原理和方法是什麼
一、蛋白質的檢測原理:
基於食品中蛋白質含量與食品中氮含量的比例關系換算的。如乳中蛋白質與氮含量的比值為6.38,大豆中蛋白質與氮含量的比值為5.71,普通食品中蛋白質與氮含量的比值為6.25。因此是通過測定食品中氮含量後再根據換算系數得到食品中蛋白質含量。
二、蛋白質的檢測方法:
1、凱氏定氮法:樣品在高溫濃硫酸的消化作用下,將樣品中的有機氮轉化為無機銨,待消化液冷卻後,加入過量的鹼,使無機銨轉化為揮發性的氨,再將氨蒸出後,利用鹽酸標准溶液滴定,最後根據消耗的鹽酸標液體積推算樣品中的氮含量。
2、杜馬斯定氮法:樣品在高純氧中充分燃燒的過程中,將氮元素轉化為氮氣或氮氧化物,再經過高溫銅的還原,使所有的氮轉化為N2,然後利用熱導檢測器檢測N2的含量來推算樣品中氮含量。因此杜馬斯定氮法也稱為杜馬斯燃燒法或燃燒定氮法。
(3)真蛋白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凱氏定氮法通過硫酸高溫消化,只能將有機氮轉化為無機銨,而對於硝態氮(如硝酸鹽、亞硝酸鹽)則不能轉化。因此凱氏定氮法適用於不含硝態氮的食品、農產品、化妝品、醫葯等。凱氏定氮法是由丹麥化學家凱道爾於1883年率先提出,由於設備要求簡單,自提出後便成為蛋白質測定的經典方法,廣泛運用於蛋白質檢測中。
杜馬斯燃燒法既能將有機氮轉化為N2,又能將無機的硝態氮轉化為N2。因此,杜馬斯的應用更為廣泛。杜馬斯定氮法是由法國化學家杜馬斯在1831年提出,雖然該法比凱氏定氮法早半個世紀提出,但由於當時設備條件難以滿足杜馬斯定氮法的要求,限制了其發展。
④ 蛋白質含量計算
蛋白質含量 == 蛋白質中含氮量 * 6.25
----凱氏定氮法
蛋白質的元素分析主要包括碳,氫,氧,氮,硫等,平均含氮量為16%
所以通過含氮量,除以16%(即乘以6.25),即可求出蛋白質含量。
凱氏定氮法應用有著局限性,之前的三聚氰胺問題就出在這上面:不能單純用氮含量計算蛋白質含量
三聚氰胺含有大量的氮元素,嬰兒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為1mg/kg,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為2.5mg/kg,高於上述限量的食品一律不得銷售。
⑤ 菌體蛋白飼料中真蛋白的測定方法 (含有真菌)
實驗室常用考馬斯亮藍G-250法,不是以測定"氮"含量為基礎。馬斯亮藍是一種甲基取代的三苯基甲烷,分子中磺酸基的藍色染料,在465nm處有最大吸收值。考馬斯亮藍G-250能與蛋白質通過范得華相互作用形成蛋白質-考馬斯亮藍復合物藍色溶液,引起該染料的最大吸收λmax的位置發生紅移,在595nm處有最大吸收值。由於蛋白質-考馬斯亮藍復合物在595nm處的光吸收遠高於考馬斯亮藍在465nm處的光吸收,因此,可大大地提高蛋白質的測定靈敏度。蛋白質-考馬斯亮藍復合物溶液顏色的深淺與蛋白質的濃度成正比。利用溶液顏色的差異進行比色測定,適合於蛋白質類的定量分析,呈色反應顏色穩定、靈敏度高,最低測試蛋白質量在1ug左右。但是考馬斯亮藍G250分子含苯環。
也可以用「紫外吸收法」,它也不是以測定「氮」含量為基礎,其中以280nm處的吸光度值是最常用的紫外吸收法。其原理是蛋白質分子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殘基的苯環含有共軛雙鍵,使蛋白質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質。吸收高峰在280nm處,其吸光度(即光密度值)與蛋白質含量成正比。此外,蛋白質溶液在238nm的光吸收值與肽鍵含量成正比,利用一定波長下,蛋白質溶液的光吸收值與蛋白質濃度的正比關系,可以進行蛋白質含量的測定,三聚氰胺等化合物含有共軛雙鍵的苯環,但是沒有肽鍵,所以238nm處的吸光度值可以排除其它苯環共軛雙鍵的干擾。
⑥ 真蛋白是怎麼定義的怎麼測定
真蛋白是生物學上的概念,是相對與粗蛋白而言的1、粗蛋白質是含氮物質的總稱。2、真蛋白指純蛋白質。3、粗蛋白質包括真蛋白質和含氮物(氨化物)。4、測定方法:粗蛋白質的測定以測總含氮量為定。 真蛋白質的測定以測總蛋白質含量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