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和「移動加權平均法」的公式!
本文將介紹兩種存貨成本計算方法: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和移動加權平均法。首先,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它是通過將本月收入的全部存貨數量加上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除以本月收入的全部存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來確定發出和庫存成本。其計算公式為:加權平均單價 = (本月收入全部存貨數量 + 月初存貨數量) / (本月收入全部存貨成本 + 月初存貨成本)。接著,存貨的發出成本和月末結存存貨成本分別等於發出數量乘以加權平均單價和庫存數量乘以加權平均單價。
相比之下,移動加權平均法更為實時。這種方法在每次收貨時,會將新收貨的成本與原有庫存成本相加,然後除以新收貨數量與原有存貨數量,以此得到新的加權平均單價。它與加權平均法類似,但計算單位成本的頻率更高,每收一次貨就更新一次。移動平均單價的計算公式為:移動平均單價 = (本次進貨成本 + 原有庫存成本) / (本次進貨數量 + 原有存貨數量)。庫存成本的計算則根據當前的移動平均單價來確定。
總結來說,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適用於數據較為穩定、較少頻繁收貨的情況,而移動加權平均法則適用於需要實時跟蹤成本變化,對存貨成本有較高精確度要求的企業。
『貳』 七種存貨成本結轉方法的比較是怎樣的
1.先進先出法:先進先出法是先購入的存貨先出貨,其成本屬於實物成本,計算機處理時成本價格應由計算機自動分析獲得,其單位成本價格應不具有可修改性,出貨時用戶只錄入出貨數量,不錄入成本單價,由計算機自動分析獲得成本單價。為此,計算機必須按時間先後順序記錄購貨數量及成本額。該方法的出貨成本是按最早的購貨價格確定的,用戶不能隨意挑選存貨價格以影響當期利潤,因此其存貨成本最接近現行的市場價格,能較好的反映資產負債表存貨的價值。
2.後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是後購入的存貨先出貨,和先進先出法一樣,其成本應由計算機自動分析獲得,其單位成本價格應不具有可修改性。為此,計算機必須按時間先後順序記錄購貨數量及成本,出貨時由用戶錄入出貨數量,不錄入成本單價,由計算機按照和先進先出法相反的順序分析獲得成本。該方法的出貨成本是按最近的購貨價確定的,用戶也不能隨意挑選存貨計價以影響當期利潤。由於後期的價格在正常情況下可能較早期高,因此計價成本可能較高,故可使本期利潤降低,但該方法也因此符合會計上的穩健性原則。
3.個別計價法:個別計價法對出貨成本進行個別計價,適合於對成本較敏感的企業,如大型醫院,存貨部門購入存貨後,要由各部門領用,在成本核算較嚴格的情況下,各部門的領入成本直接和效益獎金掛鉤,這時候必須對成本進行個別計價,即必須按照部門所需產品的市場價格進行計價。在計算機處理上,必須使用戶既能錄入數量,又能錄入成本單價。該方法最接近會計上按成本進行計價的原則,但相對也比較復雜,即使採用計算機,工作量可能也比較大,適用於一般不能互換使用的存貨或容易識別、存貨品種數量不多、單位價格較高的產品。
4.加權平均法:是一種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它是根據期初存貨結存和本期收入存貨的數量和進價成本,於月末一次計算存貨的全月加權平均單價,以求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結存存貨成本。這種方法必須到月底才能獲得成本價格,和計算機即時即得的管理特點相違背,因此沒有採用其管理的必要性。
5.移動加權平均法:這種方法因為其簡單性,是計算機軟體設計中普遍採用的一種方法,軟體工程師在設計存貨管理程序時,可能不知道這種管理方法的會計學名稱,但都採用該方法的管理思路。按照這種方法,在入庫時,計算機增加存貨的庫存量和庫存額,在出庫時庫存額除以庫存量即為單位成本。該方法是手工管理下非常繁瑣的一種方法,但在計算機管理下卻是程序設計最簡單的一種方法,因此大多數軟體供應商都把這種方法作為存貨管理的主要方法。
6.計劃成本法:這種方法按計劃成本進行度量,在每一種產品上設置該產品的單位計劃成本額,出庫時由計算機自動獲得該成本。計劃成本法下計劃成本額的確立需要相當的可操作性,必須建立在充分調研使之具有充分可行性的基礎上,但確立的存貨計劃成本往往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存貨管理軟體中和實際管理工作中並不多見。
7.毛利率法和零售價法:毛利率法是根據本期銷售凈額乘以前期實際毛利率匡算本期銷售毛利,並計算發出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由計算機計算出上期毛利率,然後算出出貨成本,用戶只需錄入數量。零售價法是指用成本佔零售價的百分比計算期末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具有和加權平均法一樣的弊端,是一種由月末推算月初的管理方法,並不適合用計算機來處理。
對於以上幾種存貨成本結轉方法,軟體設計者和軟體使用者都應充分理解,慎重確立適合本單位使用的成本結轉方法,一經確定,則不能輕易改變,因為這種改變,往往並不僅僅是管理模式的改變,也往往存在著因成本結轉方法的改變有可能導致計算機處理混亂的風險,必須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