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泰拳招式怎麼練
(1)捆腕 雙臂平胸交旋勢
(2)掄拳 拳成先後交渙上落勢
(3)按耳 提留護面側
(4)攔格 手自外內撥
(5)斜擋 抬拳斜上格
(6)高提掩 雙臂輪流高抬
(7)戴冠 曲臂上提時前沖
(8)雙並肘 兩肘齊架敵腿
(9)踢臀 側舉足後彈勢
(10)耍膝 雙膝連上提
(11)獻蓮 俯首前觸勢
(12)回踢 回族後擺腿戒備姿勢或稱「拳樁」。身略偏向敵,雙拳先後高與肩平,形如弓箭,兩足微曲並立。擅右擊為主者左拳在前右掌在後,按左擊為主者則反之。泰拳的馬步名「三官步」,所謂馬步,就是「拳樁」連同步法的整體運行。基本拳步為八方移動步法,循羅盤方位所向的進退及側移步法。三宮步是由於其步型為斜三角,活動時亦常沿著三角形路線為進退基本圖樣。此技可說是泰拳技擊的精華,進可攻退可守,萬變不出其中。在實際運用時,三宮步法有甚獨特的技法,以適應環境和形勢的需求:
點滴步:蹺足欲進,提膝作上下掩護的步式.動作輕巧自然,與虛步同。
蓋步:用點滴步迷惑對方時,虛懸之足下放,或前或後.更能旋身出招。
易勢:利用腳步的移動,突然改變方向,是出奇惑敵化其攻擊的移步法。
三宮步的單吊書馬式,看似虛浮,實則泰拳精妙獨到之處。此式可政可守,敵方攻來時,可施踹腳踏敵前腳遏止其進攻、復後腿擊之,曰「制軍」。若主動進攻,虛足可以蹬敵丹田,隨以拳或腿連續攻擊,謂之「沖殺」。更重要的特點是三宮步發動時,可使精神與氣勁合一增強信念。泰國傳統神話就有將三宮步描繪為拍藍降魔神技。
前代拳師極重視馬步的戰略功效和藝術性。較高深助拳步,有「虎跨步」、「獅踞步」等。著名泰拳宗師變頌察說,在拉瑪六世皇御前一次拳賽,有功夫到家的拳師,剛開始行拳。便把對手嚇得渾身發軟,眼光發慌,未戰已敗。可見一個技高拳師擺出拳樁無懈可擊,移動疾速,現出絕對信念,足以令對手取勝志氣盡潰。相傳古代泰拳有108招,其中技法包羅萬象,奇技、詭招甚多。基本招式有「長兵」與「短兵」之稱。長兵乃是拳腿,短兵即肘膝,又有所謂「虛招」和「詭招」之分,即虛實之用。
頭兩式:前抵、側抵。
拳五式:直擊、側擊、回擊、佯擊、上沖。
腳五式:踢、蹬、釘、回擺、後踹。
肘六式:斫肘、撞肘、拭肘、抽肘、反肘、後肘
膝六式:明膝、暗膝、騰膝、飛膝、小膝、兔膝有關的基本技擊術語,有以下口訣:
並(相對) 合(進) 取(執)
藏(斷) 佛(撥) 切(入)
沖(撲) 撞(扎) 壓(按)
拖(拉) 擂(迫) 抱(纏)
投(摔) 攻(動) 守(迎)
拆(解) 避(閃) 答(還)
當時拳師所用招數,全無禁忌,不論投摔、反關節、跌撲、地戰、飛擊、頭觸、臀撞等動作,均可應用,最特異的一點,是戳眼、撩陰等毒招亦被允許。拳師造詣,各師各法,名師博技以口訣相授,將實戰招數,按其動作或性質配以名詞,古典優雅,偏以整齊之訓令.一則可助憶誦,二者在打鬥時師傅同門,在台邊提示,拳訣能收隱語之效,對方師承不同,自然不解其意。例如:用肘拳訣有「戰象交齒」或「流星入雲」對於屢用飛膝,軍師同門可呼「撒網捕鳥」以提示破解之法。實戰攻防招數,有「母招」與「子招」之分。20年代華裔宗師金成,所傳「母招」與「子招」各十五式,合共三十式,其中包含泰拳術的基本及花樣招數,實用齊全,備受拳壇中人重視,譽為典範,茲將各式照泰拳名原意翻譯,配以簡義列出如下:母 招
曲折步形 外圍招架
飛鳥投林 內圍招架
依諾挺劍 內圍肘
爪哇標槍 外圍肘
拜須彌山 低拳擊頜(俯身四十五度)
慈僧善目 高拳擊頜(俯身六十度)
蒙民捍衛 蹬腳對拳
擊木楔 肘擊對踢
鱷魚擺尾 腿踢對拳
斷象拔 肘砸腿股
神龍隱尾 封腳膝打腿脛
天王轉化 蹬腳對踢
減火焰 格拳反擊
魔王博猴 踢撞對拳
折象脊 拽頂撞膝
子 招
神象奮齒 擠身沖頜
抹面腿 格拳直踢面
鬼王摟美 卸拳拿摔
天神射箭 封肘沖頜
折鳳凰 內外閃、肘劈臂
獅子跨澗 避蹬踢、蹬後足
野鹿回頭 後蹬追踢
神猴獻寶 內卸沖頜
蛟龍鬧海 俯避腿、踏膝彎
山神卷土 擋踢旋身反撞肘
越漁撒網 撥蹬踢膝內彎
漫歌擎柱 避踢蹬後足
扎花環 內閃肘刺胸
老僧掃庭 掃足彎連劈肘
斬葫蘆 內閃肘劈面除上述三十式外,古典泰拳尚有不少圾具藝術性的花形招數,以下介紹的二十四招,乃系昔日泰拳故有的美妙技術中,員具有代表性及難度特高的招式。可惜此等技藝,在今世拳師中已成絕響。
隱士投湖 飛身頭觸
麻雀取水 上擊拳法
天王擲輪 轉身鞭錘
鱷魚擺尾 反身後蹬
鱷魚戲尾 三合踢法
牡鹿耀角 雙飛踢腿
蛇驅壁虎 連環撞踢
雀女戲水 挾勁後抽踢
天神制軍 沖身蹬腿
天帝過海 飛身高踢
栗鼠登松 踏膝飛身下肘
戰象交齒 雙肘下砸
轉戰龍門 後抽肘法
波濤拍岸 轉身肘撞
流星沖霄 飛身沖撲
神猴騰空 飛身膝撞
天神搏象 低身環膝
仙妃坐壇 飛身臀撞
天神折箭 封肘拗臂
鯰魚張刺 回手肘法
天神入林 踏膝騰身膝接
神猴擲妖 執腿摔法
坐折凶憎 低身破馬
武將回槍 執腳側踹面古時拳師較藝,有雲「不合則矣、一台即勢如盤龍,連綿不絕,決勝方休。」所謂「盤南」即此意思。
現代泰拳標准格鬥勢練習
(1)雙足站位及重心分配:
雙足開立比肩寬稍窄。左腳舒適的前跨一自然步,腳跟提起(約4-5厘米)以前腳掌點地,腳尖指向對手。膝關節微微內扣。右腳腳跟微欠起浮與地面,腳尖外展。兩足左右間距10-15厘米,前後約同肩寬,雙足指向約呈九十度角。身體重心在雙足之間,體重均勻落於雙足前腳掌內側之重心眼上,同時,雙膝自然放鬆,輕松彎曲,使身體處於一種彈性的隨時攻防的靈活狀態。
(2)雙拳與軀干姿勢:
上體右內轉,左肩,左胸,即身體正面部分呈四十五度角側向面對對手,身體放鬆,含胸,拔背,上體直而腹內收,左右兩肩同高。左拳為先鋒拳,屈肘略大與九十度置與左眼側前,右拳後置與右眼側前(或右眼側旁),雙肘距離肋部10-15厘米,雙拳,拳,腕,小臂應成一條直線,雙拳輕松半握,(如握雞蛋狀)或打開成掌,腋下含空,沉肩垂肘,輕松自然。
(3)頭部姿勢:
前額稍稍下低,下額盡量內收,自然和嘴扣赤,雙眼從雙拳間平視前方,高度集中注意力。
提示:1、前腳腳掌點地,腳跟提起的姿勢猶如動作的活塞,富與彈性,有利於直接起腿阻截,也有利於動作間的轉
換。實戰中,前腳的踮起和放下,需視情況而定。一般在原地做攻擊動作時,出前手照勢不必放下腳跟。
2、雙手時時保持高護是很重要的,因為自衛中被對方襲擊重點是頭部。
3、姿勢自然,身體放鬆,精神集中。
訓練方法———再地上劃「井」字圖形,按格鬥勢各部分技術要求,在其上試作正確姿勢。要求一個部位一個部位的檢查調整,直到姿勢正確,然後放鬆自然的靜站數秒,體會正確感覺。反復解散,反復進行數次。最好是對鏡練習,或有同伴幫助。為強化收額姿勢,可以下額夾一拳套或小皮球進行練習。為強化雙手高抬以及一手出,一手護的習慣,可用一條布帶或毛巾縛雙手搭在後頸練習左右拳。泰拳主動攻擊腿法
泰國拳的腳法聞名拳壇。泰拳對於腿上功夫的鍛煉,要求異常嚴格。人們常常驚奇於泰國拳師之腿堅硬如鐵、柔軟如鞭,實際上此等武功乃艱苦磨練而成,並無任何秘密可言。泰拳用腿法重點為「掃踢」、「蹬踢」與「側踹踢」三種腿法,是拳師在實戰中千錘百煉所得之精華,拳基本腿招,運用最廣。泰拳腿法的訓練,主要是通過踢空腿、踢樹干(沙包)、活靶、對招四種練習方法,不斷提高身體素質與技術水平所造成的。
兇猛的騰空橫踢
踢空腿——意義深重,是練腿的必修課程,可培養靈活性及平衡,有助於練腿的收放。練習時須假設敵人在周身
附近伺機攻擊,而自身則以備種腿法去對付。
踢樹干(沙包)——是最重要的練習,籍以伸展腿踢抵抗反撞力的能耐,加強腿踢威力、速度及腿脛硬度。
踢活靶——是近代的先進練習法,獲益甚大。拳師經此項訓練,習慣追擊活動目標,不但腿招組織配合嚴密,特
別是對腿踢的連貫性和准確性,幫助很大。
對招——可培養拳師的技巧、用招法度、智能等,是極為重要的一項練習。
此外,拳師還經常藉助負重深蹲、長跑及跳繩運動,增強腿部彈力,加深腿擊動力。
泰拳腿法的主動攻擊,往往藉助手上動作的虛晃引誘,而旦第一腿要真假結合,有輕有重,連貫。第二腿的攻擊部位,打擊高度要有變化。
1、高橫掃踢攻擊
高踢法是泰拳術招數中極具威力的招式,擅用高腿拳師,常以高掃踢攻擊敵頸項、耳根、太陽穴和面部,對手稍有不慎,即遭踢昏。此技之效果,立竿見影,是極為致命絕招。由於高踢法的威脅,拳師對於頭部、頸項的上路防衛,甚為嚴密。在施用方面,須具智謀,配合戰術技巧。
(1)、看準對手上路破綻,突然發出左腳高掃踢,左腳迅速落地後,即用右腳蹬踢對方胸、腹部。
(2)、先用重拳連續攻打,引敵雙手前移防守,粹然發右腳高踢其頸側、耳根。右腳落地時,以左腳橫掃
踢對方胸、肋部。
(3)、打出左刺拳佯攻,同時發左腳高掃踢攻擊對方太陽穴、耳根、落左步時即以右腳前踢對方襠、腹部
或下顎。
(4)、先以低割踢作重復攻擊,阻敵前進,待敵習慣於垂手擋格;則突揮右腿高踢,攻其頭部,落右步時
即順勢連貫以右擊時打擊對方咽喉、胸膛。
(5)、先向敵手臂猛烈攻踢,使其部分肌肉傷痛而難於上抬防守,即發左腳高踢攻擊,落左步時即發右橫
撞膝猛撞對方胃部、軟腹。
(6)、用右腳高掃踢向敵頭部、頸項踢去,如其反應靈敏向後退一步,躲過這兇猛的攻擊時,我即右腳落
地即再抬起,以泰拳腿擊有名的「鱷魚擺尾」或向對方心窩、腹部猛力蹬去。如踢中有如千斤錘,
甚具殺傷力。
2、中部橫掃踢在攻擊
中部婦踢同高掃踢在技術動作上是相同的,都是弧形拋物式腿招,出腿角度基本是四十五度斜飛出擊,有時因實戰形勢變化,隨時變化腿招角度。泰式橫掃踢產生的打擊力度,優秀的拳師可達到350公斤。若與日本空手道的側踹踢比較,其整體破壞力比日式踢法強4倍,足以說明橫掃踢在長時間實戰中是最有效、最具威力的。
橫掃踢的超凡威力,乃發自動馬擰腰,在右腿踢出時,將身體猛力向左疾擺,使腿隨腰身旋動之勢飛出,加上拉弧圈增速所產生的沖力,傾力砸向目標,將全部力量集中於踢擊焦點上。整個動作,一氣呵成。中部橫掃踢,主要攻擊敵方身、腰、背、肋側與胃腹要害,中腿者痛苦萬分,有五臟翻滾之感,傷重者當即嘔血昏迷。)、左刺拳虛晃佯攻,同時左腳橫掃踢對方肋、腰部,落左步時即以右腳蹬踢對方腹部、大腿根部。
(2)、在假動作掩護下,粹然以右腿橫掃踢對方中部,落右步時即以左腳低踢對方前腿膝關節,腿部肌肉。
(3)、右腳向前跨一步,即以左腳橫掃踢對方胸部、肋骨;落左步時再用右腳毛脛骨掃踢對方腰部、腎臟。
(4)、打出一連串快速的左刺拳,使對方的注意力分散,隨即起右腳猛掃踢其腰部、肋骨;落右步時即用
左側膝撞擊對方胃部、軟腹。
(5)、當對方發右直拳猛攻時,我方即以左腳掃踢其肋側:落左步時連貫右重拳打擊對方頭部。
(6)、以連環右腿掃踢對方肋部、胃腹,將其擊倒。再以體前傾用右剁肘砸對方肩膀.後心附近要害部位。
泰拳的踢法
泰拳腿擊,天下聞名,故有「泰國腳」之稱。而拳師對於腿上功夫的鍛煉,要求異常嚴格,腿法的運用及變化極多。這也是泰拳與其他武術的顯著差異。泰拳師重用腿功,原因很簡單。因為腿比手長,力度雄猛,經過長久訓練,即成最佳武器。所以,精於腿技的拳師,其雙足不但堅強如鐵,更靈活如手一般,這也是泰拳高手的先決因素。觀看泰國拳斗的人,常驚異於泰拳師的腿堅硬如鐵、柔軟如鞭,實際上此種武功是艱苦磨練而成,並無秘密可言。昔日,在泰國常可遇見拳師在郊野或鄉間,以芭蕉樹為練腿功目標,圍繞著樹干「砰、砰」猛踢;今日泰拳師練習法已臻科學化,則雙腿不離沙包,每日按著規律練踢,鍥而不舍。
泰拳腿法的原理,基本戰術是用鋒足施展「蹬技」,擾引敵人,作為發動攻擊的前奏,而後腿則循弧形猛力踢出,掃向敵人要害。所以「掃踢」與「蹬」兩種腿法,久經考驗,便成為泰拳基本腿招,運用最廣。腿踢招數,由攻擊目標高度可分三段。高踢一路攻擊敵頸項、耳根、太陽穴和面部,任何一個部位中擊多昏倒下去,甚至當場斃命,這是最致命的絕招。中部踢攻擊腰、背、肋側與胃腹要害,中腿者痛苦萬分,有五臟翻滾之感,傷重者當場嘔血昏死。低踢擊敵下盤,破其馬步,遏止進勢,腿部抗力不足者必不支倒地,喪失戰力。
蹬腿通常是在交斗時用以「挑逗」或「試探」敵人虛實的動作。一般攻擊力不大,但是如果屢中蹬腿可失耐力鬥志。更有一種猛蹬法,是傾力向敵胸腹蹬去,中者不是整個人飛出就是摔倒下去.
毛腿掃踢法,泰語稱「笛」,是弧形拋物式腿招,出腿角度以小為尚,基本是45度斜飛出擊。實戰形勢多變需因時制宜,隨勢變化腿招角度,如橫砸,甚至自高向下擊,以收最佳效果。用以接觸部位是自足背以至脛部一段粗骨,俗稱毛胚。不要用腳尖,因足趾脆弱,在猛烈接觸時容易受傷。
泰拳用腿法門重點頗多,其科學與技術是拳師在擂台上千錘百煉所得的精華。其中涉及有力學、技巧與智謀的內容。泰拳壇近代史上,以腿踢而稱絕者有三:首先是50年代的「鬼虎」塞猜,以招路准確、靈活多變而馳名;其後有「火腳神仙」倉猜,以腿招雄猛制敵;60年代的「旋風腿」亞披勒,則以疾勁無匹的腿功稱霸拳壇。輕型拳師中,70年代「學生偶像」匹博蓮的連環腿,活如機械彈簧,左右開弓,獲「黃金腿」之名。40年代的「東北浪子」素里耶,重僅110磅,但其雙層踢法的神妙,堪稱一絕。
泰拳腿招講求「勁力」,拳師集全身力量於一點,揮腿踢出,加上拉弧圈增速所產生的動力,砸向目標,放出一股「爆發」力量就是腿招威力所在。泰腿每招均有力學根據,而且在各類環境下,變化踢法,其中式樣繁多,難以文字盡釋。日本武術界曾以科學方法測量泰式腿踢威力,證實橫掃腿產生的打擊力,較諸一般拳招最大之力強勁五倍。泰式橫掃腿,若與日本空手道的側踢比較,單式而論,側踢力度較強,但作整體比較,即綜合出擊時間、頻率、整體破壞力計算,則泰腿較日式踢法強三六倍。足以證明此種腿法是長時間實戰最有效、最具威力的腿招。泰腿厲害之處,是其連續的攻擊性。在未能順利一招踢倒敵人時,亦可不斷削弱其力量,對方身體及四肢在猛烈攻踢之下,肌肉即呈現腫痛,漸而體力不支,喪失戰鬥力。
在泰國擂台上,常可見拳師戰敗,渾身紅腫如遭火灼,甚至重傷呻吟,這就是腿踢的威力。泰人常以「火」比喻腿的毒辣,很有道理。近代的泰國拳王亞披勒,曾在練習時一連發出八十腿,將皮沙包踢破。在擂台上,更是武勇非凡,曾以威猛絕倫的左腿,踢至名拳師頌蓬左臂折斷。基本上,腿招要有威力,必須有穩固基礎及准確的時間,踢出時要全力集中於踢出之腿,作全力、不挽留式踢法,腿方有勁。同時注意形勢、位置、角度。最重要一點,發腿時勿忘防衛,倘若大意則易為敵拳所算。泰拳腿踢的訓練,主要通過四種方法達成:(一)空腿;(二)沙包;(三)活靶;(四)對招。
踢空腿,是練腿的必修課程,可培養靈活性及平衡,有助高腿的收放,宜經常練習。空腿的意義深重,且是活勁的鍛煉,練時假想敵人在自己面前縱跳伺機攻擊,而本身則還以各種腿法。由於無實物卸力,所以必須在練習中捉摸焦點力,在踢出腿時猝然收放勁力的秘訣,迅速調節重心平衡,以達收發自如的境地。所謂收發自如,包含連續踢的技巧,就是一腿踢出,尚未收回之時,在空中遽然改變方向,繼續攻擊敵人,在實戰中此種巧妙腿法,神出鬼沒,令人難以揣測。
踢沙包,是最重要的一項練習,藉以伸展腿踢抵抗反撞力的能耐,可加強腿踢威力、速度及腿胚硬度。
活靶,是近代的先進練習法,裨益至大,拳師經此項訓練,習慣追擊活動目標,不但招式組織配合周全,特別是腿踢的連貫性和准確性因而提高。
對招可培養拳師的技巧,用招法度、智能,也是極重要一項。
此外,拳師又經常進行跑步及跳繩運動,增強腿部彈力,助長腿招功力。
Ⅱ 圓形旋轉樓梯尺寸怎麼定
圓形旋轉樓梯尺寸怎麼定
樓梯的設計需要考慮是事情有很多,它的形狀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說圓形旋轉樓梯。此外,我們還要考慮圓形旋轉樓梯尺寸問題,那現在我們來普及一下圓形旋轉樓梯尺寸吧。
樓梯的設計需要考慮是事情有很多,它的形狀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說圓形旋轉樓梯。此外,我們還要考慮圓形旋轉樓梯尺寸問題,那現在我們來普及一下圓形旋轉樓梯尺寸吧。
一、圓形旋轉樓梯設計規范
圓形旋轉樓梯是樓梯中的一個品類,所以國家規定的樓梯設計規范中的一些設計要求,包括消防規范中對人流量疏散時樓梯數量寬度及安全等有同樣要求,歸納起來有以下內容。
(1)樓梯設計准則要掌握舒適、安全、堅固、美觀和防火避難。
(2)樓梯設置數量:除復式住宅、別墅建築外,其他建築按《高層民用建築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1995)第57條。劇院、電影院、禮堂、體育館的觀眾廳、候車室、商場等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和二、三層面積超過350M2的集體宿舍、旅館等居住建築的安全出口的數目不少於兩個規定。同時對防火一級、二級等耐火等級每層樓梯及安全出入口數目也有規定,如自101人至250人者至少2個樓梯間,自251人到500人者至少3個樓梯間等,詳見規范內容。
(3)結合上述樓梯數量設置樓梯梯段寬度:對兩層的建築按每125人流為1M比例計算。250人以上,超過的人數按每200人/1M2比例計算,計算方法是250人為2台1M寬的樓梯,超過200人到450為2台1.5M寬樓梯。此外3層的建築物按100人1M計算,250人以上其超過人數按每160人1M計算。3層以上按80人1M計算,250人以上,超過人數按1M比例計算。
(4)疏散樓梯的最小凈寬規定:室外樓梯可作輔助防火樓梯,其寬度不應小於0.90M。
(5)圓形旋轉樓梯可作疏散樓梯的條件。必須上下兩級所形成的平面角不超過10o,且每級離扶手625px處的踏步寬度超過550px時,可不受此限制。
這是從安全疏散和減少人的行走疲勞強度要求制訂的允許的最低技術標准。我們知道扇步的特點是一頭窄,一頭寬,上面每級離扶手625px行走線處的踏步寬度超過550px是指扇步窄端的扶手處。在這里平面角不超過10o是為了使行走轉換方向平緩些,減少人的暈眩感。550px的踏步寬可使行走的著力點在踏步上,保證了疏散安全。在圓形旋轉樓梯的坡度設計上,作為主樓梯的踏步水平角,通常小於10o,常用的手法是採用1200mm以上的內圓半徑和行走線處的踏步寬度625px以上,同時踏步高度也比一般樓梯踏步高度低1~75px。這樣可以使上下圓形旋轉樓梯的步感平緩、舒適。
二、圓形旋轉樓梯尺寸設計
1.樓梯扶手的高度(自踏步前緣線量起)不宜小於0.90m;室外樓梯扶手高不應小於1.05m。
2.樓梯井寬度大於0.20m時,扶手欄桿的垂直桿件凈空不應大於0.11m,以防兒童墜落。
3.樓梯平台凈寬除不應小於梯段寬度外,同時不得小於1.10m。
4.梯段寬度在住宅設計中規范有明確規定,在其他建築中,必須滿足消防疏散的要求。公共建築中表現性樓梯所取寬度尺寸通常都偏大的,但要注意扶手的設置與梯段寬度的關系。
通俗來說,即樓梯應至少一側設扶手,梯段凈寬達三股人流時,兩側設扶手,達四股人流時,應加設中間扶手一是室內外台階踏步寬度不宜小於0.30m,踏步高度不宜大於0.15m,通常採用0.35m和0.125m這兩個參數。特別要注意的是不允許只設一級踏步,至少要兩級,這是因為踏步上下地面的高度相差過小時,行人不易辨別該處有高差,缺乏精神准備,跨出虛步而傷及腳腿。另一個問題是當利用旋轉樓梯作疏散梯時,必須滿足踏步在距內圈扶手或簡壁0.25m處,其踏面寬不應小於0.22m的要求,這點在防火規范上有明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