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0元圍裙的製作方法視頻

0元圍裙的製作方法視頻

發布時間:2024-12-25 10:50:34

㈠ 滿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關於滿族的知識文化科普)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滿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 滿文創制於16世紀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創制的。17世紀四十年代,滿族大量入關後,普遍開始慣用漢語文。
1.禁忌:滿族人也有禁忌。主要有不吃狗肉,不用狗皮製品,如狗皮帽子等。打獵時不打烏鴉、喜鵲 等。
2. 宗教信仰:滿族早期信奉薩滿教。入關後,又信奉佛教。薩滿教同佛教在滿族中同祀供奉。
薩滿教是一種原始的多神教。「薩滿」是通古斯語的音譯,意為「瘋狂的人」。漢譯為「巫」。「薩滿」有男有女,並分家薩滿和跳神薩滿。
祭祀時主持禮儀的家薩滿早已不存在了。跳神治病為業的神巫,在一些偏僻鄉村還偶有活動。早在清代就屢有禁令,但屢禁不止。建國後,國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動,但仍有少數人以此為業,騙取錢財。
滿族還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樹神。崇拜以動物為圖騰的鵲神、烏鴉神。至今在一些滿族聚居的鄉村,每逢年節還燒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順利。
現在有的滿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數不多。
3.喪葬: 舊時,滿族人對喪事非常重視,家中親屬死後要隆重舉行喪禮。喪禮概略為:
(一)「倒頭」: 親人死後先請「吉祥板」,板下支矮凳。待將死者全身洗凈穿好「壽衣」後,由孝子抱頭、子侄輩托全身抬上「吉祥板」,在死者頭前放小桌,供「倒頭飯」,插上「打狗棒」,點好「油燈碗」,子女及本家近支平晚輩依次立或跪於「吉祥板」前,「舉哀」。門前立「幡桿」,表示死人之家。由於受漢族影響,建國前,滿人也有掛「挑錢紙」的。
(二)「報喪」:死者停放完畢,即發「口報條」向親友「報喪」。用白紙條寫清地址、人稱、死亡年月日時和「接三」(表示喪事大典開始)日期。親友接條後即於當日和「接三」前前往弔唁。「接三」時再去「送三」。與此同時,喪主印「訃聞」分送親友,註明喪家住址。「訃聞」上寫明「接三」、「唪經」、「伴宿」、「發引」等項,以便親友前來弔唁。
(三)喪事經過「起經」、「伴宿」等儀式後,即進行「發引」(出殯)。親友們按「訃聞」開列時間,於清晨前來送殯。俟吉時到,高舉兩支「門圖」(表示喪家屬於哪個旗),八根旗子分開左右,孝子率領全家行禮哭出靈堂,親友們送「金棺」到大門內,孝子跪在杠前奠酒行三叩禮,喪家長輩向親友攔送致謝,內眷即坐車送殯。
(四)安葬:大杠到達墳地,按照風水先生訂好的時辰安葬。孝子捧過「頭杴土」往棺上一灑,舉哀,然後全家一起舉哀。本族家長下令「掩土」,埋起墳頭。墳前擺供,插上紙糊「佛陀」。孝子奠灑,三奠三叩,供奶茶行一叩禮,焚化「佛陀」等,到此禮成。三天後再來上墳,叫「圓墳」。
(五)其他:有七天「燒頭七」,「五七」燒傘,60天燒船、橋,100天上墳時,兒、媳、孫及孫媳脫孝「釋服」,穿素服2 7個月。此後,死者逝世一周年、三周年辦事追祭,在大廟奉經,送庫,親友前來致祭。一周年叫「小祥」,三周年叫「大祥」。
以上喪禮,滿族人家都照此進行。因貧富不同,繁簡各異。易縣滿族有「三日圓墳後孝子往各家謝孝」之俗。河北各地滿族人家,在清明、中元(七月十五日)、臘月均上墳掃墓,十月初一「送寒衣」,臘月三十「燒包袱」。此俗至今仍在各地廣泛流行。今天,滿族喪禮從簡。實行火葬,仍然按時掃墓。
4. 節日 : 滿族節日大部分與漢族相同。
主要過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但習俗有所差異。
春節:舊時,滿族家庭在春節期間要祭祖、祭大。祭祖時,祖宗板上貼「白掛錢」、擺祭品、燒檀香,族長歌頌祖宗功德,家族人長幼依次跪拜。現祭祖之俗已簡化,只在年節給祖先燒香擺供致祭。祭天,即在院中豎一高桿,上置錫斗,斗內放豬腸等物,供烏鴉食用。此桿名「索倫桿子」。現「索倫桿子」已非常少見。多數滿族家庭在院中豎起燈籠桿子,年三十日至正月十五日(有的地方到正月初六),每到晚上,點燃燈籠,祝願人壽年豐。 另與漢俗不同之處是,滿族家庭「除夕」守歲至半夜,即吃餃子或手扒肉。
端午節:端午節是滿漢共同節日,但滿族並非紀念屈原,而是祈禱解瘟。農歷五月初五,滿族家家屋檐及門楣都插上艾蒿,還用紅黃彩紙剪成寶胡蘆貼在缸上,意在解瘟。
中秋節:與漢族基本相同。 此外,滿族也過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節、臘八、「小年」等節日。
頒金節:源於1635年農歷十月十三日皇太極分布正名族名為滿洲的日子。
5.禮儀
(一)敬 老 滿族有敬老重禮之風。清代,遇有新君即位,或重大節慶,有時在全國各地挑選千名德高望重的老人到京,舉行盛大的「千叟宴」,以示國家對老人的尊重。定興縣周家莊村馬氏於嘉慶二年 (1797)所立碑文記載,馬氏第四世特順(即馬調)曾於嘉慶元年(1796)到北京參加過「千叟宴」,並恩賜為「九品登仕郎」。 民間,敬老之風尤為突出。對長輩,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小輩每隔三大要給長輩請安。問安時,行禮完畢,「皆侍立,不命之坐,不敢坐」。
(二)禮 節
清代滿族的禮節繁雜。主要有請安、打幹(婦女為蹲安)、靠肩禮和頂頭等。晚輩每天早晨起床後、晚睡前,要給長輩請安,媳婦還要給長輩裝煙。婦女走親串友或往娘家赴宴,要向公婆請假,回來後要問安。平時在途中或街市上遇長輩或相識者,要問好、打千。如外出時間較長,途遇長輩要行大禮(叩頭), 平輩人互致寒喧。 滿族人待客熱情並講禮儀。如有親朋好友來家拜望,主人會熱情接待,並互致問候,敬煙、敬茶,較富裕家還拿糕點、瓜果敬客,並挽留吃飯。 家庭中閑談或吃飯要請長輩居上坐。要求媳婦既熱情又穩重。未出嫁的姑娘則不受約束,較為隨便。「旗俗,家庭之間禮節最繁重,而未字之小姑,其尊亞於姑,宴居會食,翁姑上坐,小姑則坐,媳婦則侍之於旁,進盤匝奉櫛巾惟謹,如仆媼焉」。
現在,個別地區老年人之間,仍有行請安、靠肩等禮者,年節、長輩壽辰還要行大禮,以示祝賀。農村有的滿族家庭依然奉行媳婦對長輩及小姑之禮,不然被恥笑為不懂節,受人非議。
6.飲食: 滿族飲食品種繁多,風味獨特
(一)主 食 主食最大特點是「粘」。早自清代,滿族人就喜歡粘食。取其易存放、耐飢餓、便於游獵和遠途征戰攜帶之利。 今河北各地滿族家庭,普遍喜歡用粘米面做餑餑、涼糕、切糕、炸糕等食品。 樟欏葉餅:青龍滿族自治縣的一些鄉村,夏季喜歡用粘米面做「樟欏葉餅」。方法是把粘面和好攤在楞葉上,中間放餡,合上後蒸熟,其味清香。 小餑餑:多在冬季以粘米面製作。餑餑小如雞蛋,一做幾缸幾簍,蒸熟後放冷屋凍上,隨吃隨熱。 荷葉餅:易縣西陵滿族鄉滿族家庭有農歷二月吃「荷葉餅」的習慣。荷葉餅用白面做,為扁圓形,裡面放香油、鹽,熟後掰開成兩片(有一面連在一起)、 裹雞蛋、肉片、芥菜等,捲成荷葉形,即可食用。荷葉餅在長城以北和遵化縣東陵叫「春餅」,其做法與西陵大體相同。
(二)副 食 滿族人喜食酸菜。
火鍋:以酸菜、粉條、蘑茹、豬肉或其它禽獸之肉做的「火鍋」,是滿族傳統的飲食風味。自清代以來,一直傳承不衰。
血腸:滿族喜吃豬肉。逢年節殺豬時,都要請客,名曰「吃血腸」。豬血兌上溫水放上調料,灌到豬腸里,煮熟即可食用,名為「血腸」。
鹿尾(yer):易縣西陵滿族鄉忠義村、龍里華村、泰和庄村居住的滿族,還有一種叫「鹿尾」的特殊食品。其做法是將豬肝切成泥,用煮肉湯加東北大松籽、薑汁、香油、麻醬、雞蛋等原料調成糊狀,灌到豬大腸里,煮熟後即可食用。待客時切成手指厚小塊,放到碟里,每碟八塊。吃時必剩兩塊,否則為不敬。
樽(n)菜:選細嫩白菜心,用線繩捆成拇指粗,捆一節切一節,長約二寸,用開水焯後,擺放好,用小米米湯澆在上面,放酸為止。吃時用水洗凈,放入盤內,撒上白糖後食用。其味酸甜可口,又脆又香。
(三)糕 點
薩其瑪:滿族傳統糕點。用麵粉、大油、白糖、鮮蛋、麻仁、桂花、果料等製成,色澤金黃,綿軟香甜,軟硬適度。具有百年歷史的保定四美齋糕點鋪製作的「薩其瑪」,至今盛名不衰。
大八件:易縣「大八件」糕點,每種上面都打有紅戳。大八件為:薩其瑪、饊子、大餑餑、雙麻、福壽糕、蜜食、扒拉餅、蓼化。
7.服裝: 旗裝。清代滿族人都以穿旗裝為貴為榮。入關前滿族男子一般都穿箭袖袍,「窄袖、盤領、縫腋,」「其長中及小腿,取便於騎也」。官員入朝,「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披肩領,即在無領子的旗裝上加上披肩大領,以別臣庶。入關後,一般都穿無領、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馬蹄袖」旗袍。馬蹄袖平時挽起,出獵作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又可禦寒。到清嘉慶、道光年間,一般旗人已不再穿箭袖袍,只有滿族官員人朝時才穿箭袖袍,平日則著寬襟大袖袍。40年代後逐漸減少、消失,為中山裝、便裝、西裝、時裝所代替。 清代,女式旗袍為「服褥裙(圍裙), 多以黑紫」,上身穿「團衫,用黑紫或皂及紺,直領,左衽,腋縫」。辛亥革命後,女性旗袍寬襟大袖,下擺有綉花紋飾。4 0年代後,逐漸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這種旗袍到60年代初還比較盛行,並作為一種禮服。農村姑娘結婚都穿這種旗袍。發展到現在,旗袍樣式有所改進,一般長至膝,下擺無紋飾,在色彩和選料上更為講究。 滿族,喜內著旗袍外套「馬褂」。「馬褂」有長袖和短袖之分。短袖「馬褂」褂短至臍,袖長至肘,便於騎射。滿族還喜歡在旗袍外套坎肩。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等樣式。還有一種勇士坎肩,滿族稱「巴圖魯」坎肩,左右兩肩開扣,穿脫方便。 滿族男子喜歡穿套褲。「套褲」只有褲筒,無褲襠。有夾有棉,有皮製也有布制,並有單腿和雙腿之分。清代滿族人出征或行獵都穿用此褲。至今居住在山區的滿族人,上山打獵、砍柴、放牧還都穿皮質套褲,以耐刮耐磨。
8.姓 氏:滿族姓氏有670多個。清代,滿族人習慣於只出名不冠姓。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曾下令滿族人一律冠姓入籍,於是滿族老姓逐漸消失,逐步簡稱或譯為漢字姓。據調查,今河北省境內,有的滿族人上推三代,還稱滿族老姓。今秦皇島市山海關區的滿族,共有七個大姓氏,或按滿族老姓譯為漢字姓,或以本姓的第一音節為姓,其中瓜爾佳氏譯姓關,鈕祜祿氏譯姓郎,愛新覺羅氏譯姓趙,完顏氏譯姓王,伊爾根覺羅氏譯姓趙,章佳氏改姓章,富察氏改姓傅。承德縣滿杖子鄉李氏,原姓薩克達氏,石灰窯鄉白氏系瓜爾佳氏。承德市區佟山和兩家滿族鄉、滿杖子鄉、八家鄉的佟姓系佟佳氏。三溝鎮壯孤山村劉氏系寧古塔氏。崗滿族鄉何姓系赫舍里氏,趙姓系伊爾根覺羅氏。六溝鎮南房申溝黃氏系烏雅氏。太平鄉、十道河鄉王氏系完顏氏。圍場護圍滿洲兵丁後裔有佟(佟佳氏)、 白(巴雅拉氏)、 那(那拉氏)、 安(安佳氏)、 張(章佳氏)、 趙(伊爾根覺羅氏)、富(富察氏)、關(瓜爾佳氏)等八大姓。簡稱或譯為漢字姓的還有易縣的巴氏、戴氏,定興縣的聞氏,邯鄲的葉氏、文氏,豐寧滿族自治縣的海氏、桂氏、那氏等等。
還有的以先輩名字的頭一個音節為姓氏的。定興縣周家莊村的馬氏,其始祖伊爾根覺羅馬離賽。滿驚習俗續家譜時,對長輩稱名不稱姓。從第四代起,就以其始祖馬離賽的馬子為姓,現已傳15代。 在清代,滿族有用數字取名的習慣。該人名字根據出生時其祖父年齡而定。如《直隸易州志》職官姓名中載:「蘭翎侍衛頭等伯六十一。」今青龍滿族張氏保存的地契文書中記載:「正藍旗滿洲佐領四十九。」以數字取名的方式有紀念意義,是滿族的傳統。建國後這種取名方式已經消失。

㈡ 有哪些省錢有創意的舊T恤改造方式

舊物新生說直白點就是給無用的舊物賦予新生,而舊物改造就是一種賦予新生。咱們完全可以根據T恤的新舊程度不同、圖案不同,可以考慮拿來做不同的實用改造。而且基本上可以說是零成本改造!話不多說,咱們改造走起~


一.屁簾

准備材料:舊T恤,針線,剪刀,皮筋

1.先給T恤從胳膊以下的位置平整的用剪刀裁剪下來。



好了,以上三種就是肆月給大家推薦的個人認為是比較省錢又新潮的舊T恤改造稿睜小方法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如果大家還有其他的改造方陸緩法歡迎留言討論哦~

閱讀全文

與0元圍裙的製作方法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磁爐簡單快速開鍋的方法 瀏覽:658
鉤衣服花朵的連接方法 瀏覽:788
三階魔方還原方法最簡單還最快 瀏覽:769
初中英語同步訓練方法 瀏覽:317
一門到頂木飾面安裝方法 瀏覽:630
眼球震顫的檢查方法有哪些 瀏覽:102
根據分析方法教學分類 瀏覽:243
如何賺大錢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655
今年遼寧漲工資計算方法 瀏覽:158
卧式健身車的使用方法 瀏覽:427
家庭快速退燒方法 瀏覽:614
小數除法計算方法格式 瀏覽:921
樓面裝飾設計有哪些構圖方法 瀏覽:936
綠化地面塌陷解決方法 瀏覽:387
開放性骨折的正確處理方法 瀏覽:7
新生兒臍帶包使用方法 瀏覽:918
什麼是最常用的可靠的止血方法 瀏覽:970
香油的正確擺放方法 瀏覽:440
真菌總數檢測方法國標 瀏覽:868
斜率產品分析方法 瀏覽: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