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活字印刷術方法
宋代科學家沈括《夢溪筆談》記載:"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葯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
人們據此認為, 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平民畢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術。他先用膠泥燒制出單字,在鋪有松脂、蠟和紙灰的混合材料的鐵板上排版,然後進行印刷。
據了解,我國古代不但有雕版印刷,還有活字印刷。活字印刷又包括泥活字、木活字、金屬活字等多種印刷技術。有一種觀點認為,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畢升,是我國活字印刷術的鼻祖,木活字、金屬活字等的印刷技術,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原武威市博物館負責人孫壽齡認為,唐宋時期,雕版印刷術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人們利用雕版印刷術大量印刷經史書籍的同時,也發現了一種很大的缺陷:花很長時間雕刻出來的雕版,用完就廢置,堆積如山的雕版也很難保存。這種驚人的浪費也提高了印書成本和書價,不利於印刷業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
而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畢升發明的印刷術評價說,如果只印三兩本,則看不出有什麼好處;但成百上千本地印刷某一種書籍,用這種印刷術則顯得極為神速。因此,沈括記載的這種出現於950多年前的印刷術,如果真的存在並投入實際應用,無疑會大大提高當時的印刷效率,並有利於加快文化傳播速度、擴大傳播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