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時區劃分為24個時區,計算方法:要計算的區時=已知時區-(已知區時的時區-要計算區時的時區),其中東時區為正,西時區為負。
以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為零時區,國際上採用每隔經度15°,劃分一個時區的方法,向東為東一區到東十二區,向西是西一區到西十二區,東區時間比西區早。
其中以0°經線為中央經線的時區為中時區也稱零時區,由此向東到180°依次為東一區至東十二區,向西到180°為西一區至西十二區,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各跨經度7.5°,均為半時區。
因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從零時區向東,每增加一個時區,時間增加1小時,向西每增加一個時區,時間減少1小時。西十二區比東十二區在時間上少24小時。
時區劃分方法
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東邊比西邊先看到太陽,東邊的時間也比西邊的早。東邊時刻與西邊時刻的差值不僅要以時計,而且還要以分和秒來計算,這給人們帶來不便。
為了克服時間上的混亂,1884年在華盛頓召開的一次國際經度會議(又稱國際子午線會議)上,規定將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東、西各12個時區)。規定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為中時區(零時區)、東1—12區,西1—12區。
每個時區橫跨經度15度,時間正好是1小時。最後的東、西第12區各跨經度7.5度,以東、西經180度為界。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上的時間就是這個時區內統一採用的時間,稱為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相差1小時。
例如,中國東8區的時間總比泰國東7區的時間早1小時,而比日本東9區的時間晚1小時。因此,出國旅行的人,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手錶,才能和當地時間相一致。
凡向西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撥慢1小時(比如2點撥到1點);凡向東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撥快1小時(比如1點撥到2點)。並且規定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為本初子午線,即零度經線。
② 古代的時間是怎麼算的
古代時間的計算:
一、古代一日時間的計算
1、中國古人的每日記時方法,主要有十六時辰制、十時辰制、百刻制、十二時辰制、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其中,十二時辰制應用最為廣泛。
十二時辰的十二個時間節點(起點),為十二時。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漸詞不達意,遂改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晚上十一點為子時、凌晨一點丑時、凌晨三點寅時、早晨五點卯時、上午七點辰時、上午九點巳時、中午十一點午時、下午一點未時、下午三點申時、傍晚五點酉時、晚上七點戌時、晚上九點亥時。
2、十二時辰與二十四小時的換算
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五點到七點為卯時,七點到九點為辰時,以此類推。
二、古代歷法對年月日的定義
中國古代一般採用的是陰歷,陰歷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
在歷法發展衍變過程中,二十四節氣的出現用於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形成了農歷(漢歷)。
陰歷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
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2)時間劃分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古代的計時工具
一、圭表
圭表又稱,日晷,日規。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
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二、刻漏
刻漏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三、沙漏
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四、水運渾天儀
水運渾天儀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運行的儀器,並可以測定時間。這個渾天儀改進了漢代科學家張衡的設計,注水激輪,令其自轉,晝夜一周,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當然比張衡的水運渾象儀更加精巧、復雜了。
所以,當水運渾天儀造成之後,置於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觀看後,無不為其製作精妙,測定朔望、報告時辰准確而嘆服,共稱其妙。
③ 時區怎麼劃分 怎樣計算時區
要計算的區時=已知時區-(已知區時的時區-要計算區時的時區),(注:東時區為正,西時區為負)。
時區圖世界時區的劃分以本初子午線為標准。從西經7°30'到東經7°30'(經度間隔為15°)為零地區。由零時區的兩個邊界分別向東和向西,每隔經度15º劃一個時區,東、西各劃出12個時區,東十二時區與西十二時區相重合;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
計算時區的方法
用該地的經度除以15度,當余數小於7.5度時,商數即為該地所在的時區數,當余數大於7.5度時,商數加1即為該地所在的時區數。
公式:時區=當地的經度/15度,當所得結果余數小於7.5度為當前時區數,如果所得結果余數大於7.5度,那就再加1。
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東邊比西邊先看到太陽,東邊的時間也比西邊的早。東邊時刻與西邊時刻的差值不僅要以時計,而且還要以分和秒來計算,這給人們帶來不便。
為了克服時間上的混亂,1884年在華盛頓召開的一次國際經度會議(又稱國際子午線會議)上,規定將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東、西各12個時區)。規定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為中時區(零時區)、東1—12區,西1—12區。每個時區橫跨經度15度,時間正好是1小時。最後的東、西第12區各跨經度7.5度,以東、西經180度為界。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上的時間就是這個時區內統一採用的時間,稱為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相差1小時。
例如,中國東8區的時間總比泰國東7區的時間早1小時,而比日本東9區的時間晚1小時。因此,出國旅行的人,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手錶,才能和當地時間相一致。凡向西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撥慢1小時(比如2點撥到1點);凡向東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撥快1小時(比如1點撥到2點)。並且規定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為本初子午線,即零度經線。
④ 地理時間區時計算公式
地理時間區時計算公式:a時區=[a經度÷15°/區+0.5區]。由於世界各國家與地區經度不同,地方時也有所不同,因此會劃分為不同的時區。正式的時區劃分包括24個時區,每一時區由一個英文字母表示。每隔經度15°劃分一個時區,有一個例外,每個時區有一條中央子午線;例如,GMT屬於「z」區,因此其時間後通常添加後綴「Z」。
全球分為二十四個時區,以能夠被15整除的經度作為該區域的中央子午線,每一時區占經度15度。在該時區中央子午線以東的地區,時間要加,以西的地區,時間要減,我國的地形圖採用高斯-克呂格平面直角坐標系。在該坐標系中,橫軸:赤道,用Y表示;縱軸:中央經線,用X表示;坐標原點:中央經線與赤道的交點,用O表示。赤道以南為負,以北為正;中央經線以東為正,以西為負。我國位於北半球,故縱坐標均為正值,但為避免中央經度線以西為負值的情況,將坐標縱軸西移500公里。
⑤ 時區劃分及計算方法
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東、西各12個時區)。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為中時區(零時區),東1-12區,西1-12區。每個時區橫跨經度15度,時間正好是1小時。時區的計算方法是首先計算出該經度所在的時區,經度數÷15°=M(商),n(余數)(n7.5°時,時區數=M+1)。
⑥ 時區劃分及計算方法是怎麼樣的
球劃分為24個時區(東、西各12個時區)。規定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為中時區(零時區)、東1—12區,西1—12區。每個時區橫跨經度15度,時間正好是1小時。
最後的東、西第12區各跨經度7.5度,以東、西經180度為界。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上的時間就是這個時區內統一採用的時間,稱為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相差1小時。
計算的區時=已知區時-(已知區時的時區-要計算區時的時區)。(註:東時區為正,西時區為負)
(6)時間劃分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中國採用首都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 ——「北京時間」作為全國統一使用時間。
中華民國時期中國大陸共分五個時區:
中原時區:以東經120度為中央子午線。
隴蜀時區:以東經105度為中央子午線。
新藏時區:以東經90度為中央子午線。
昆侖時區:以東經75(82.5)度為中央子午線。
長白時區:以東經135(127.5)度為中央子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