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釣魚的步驟與方法
釣魚看起來很簡單,誰都會釣,但是要想釣好魚、釣多魚是很復雜的,它受很多因素制約。我認為主要受四大因素制約。即時間、地點、氣候和水情,它是由魚的本性即趨食、趨溫、趨氧決定的。
四大因素相會關聯,缺一不可。同時具備較好的四要素是釣魚者的追求。四要素中,時間、地點釣魚高手可能掌握運用,但氣候和水情是釣者不可控因素,只能隨機應變了。時間主要是指一天當中或一季度當中最佳的釣魚時間,也就是魚每天吃食的活躍時間。
釣魚過程一般分為三步,即垂釣前、垂釣中、垂釣後。垂釣前要注意觀察天氣情況、 檢查垂釣工具是否齊全,還要提前定好垂釣目的地。垂釣中要做好布窩、 開餌、調釣、抄魚等工作。垂釣結束後還要做好收尾工作。
『貳』 釣魚正確的調漂方法
釣魚正確的調漂方法如下:
一、鉛墜找底
找底永遠是調漂的第一步,不管調漂是何種方法,因為找底是為了確定半水深度,為了確定水深,同時看看釣點周圍的深淺情況,是否掛底也能大致試出來。
找底比較簡單,就是鉛皮座上裹上足夠的鉛皮,但是有一定需要注意,這時候的狀態是鉛墜躺底,浮漂最好露出少量的目數,保持水線是綳直的。
二、下拉浮漂
下拉浮漂確定個深度來調漂,這個深度就是常說的半水深度。半水深度越是接近水深,調漂越是准確的。下拉浮漂多少距離呢?鉛墜找底的時候鉛墜躺底,子線也躺在水底的,所以只要下拉距離超過子線長度,基本就是比較合適的。
但是為了保險起見,往往是1.5-2倍子線距離。浮漂座的第一個太空豆可以留在找底的位置上,後面掛餌找底的時候找底就在2個太空豆之間,找底也會非常迅速。
三、確定調目
確定好了半水深度,開始修剪鉛皮了。至於調多少目,這個也不是亂來的,需要考慮釣目和餌重。總體來說,餌輕還想釣釣低目,那調目就不能高。反正有公式可以參考,釣目=調目-雙餌重。
這公式可以看出來,釣目的高低跟調目和餌重都有關系,反過來說調目確定多少,也需要考慮餌重和釣目。比如說調個6目。
四、稱餌重
千萬不要忽略了這一步,會有釣友直接忽略這一步,直接掛雙餌找底,隨便確定個目數就開始垂釣。要說釣肯定是可以釣的,但是不準確。最好是掛上雙餌,看看2個餌有多重。這樣方便靈活調整靈頓,清楚地知道雙餌在水底的狀態,方便找口。
直接掛雙餌找底,如果餌很重,那沒問題,如果餌輕,找底都把人找得吐血。稱餌重的時候有可能掛雙雙餌沒目數,也可以有目數。如果沒目數你釣幾目雙餌都是到底的,不過你也只是知道雙餌都到底,到底什麼狀態還是不清楚。
如果有目數,假設是2目,那隻要掛餌找底的時候釣目比2目多一點,那就到底的。
五、找底確定釣目
最後一步就是找底,找底才是調漂的精髓所在。我們鉛墜找底的時候固定了一個太空豆,浮漂下拉了1.5-2倍子線長度,這樣我們找底就不需要試首哪喊太多次了。
我們上面調了6目,掛雙餌是2目,掛單餌應該是緩悶4目,如果你想釣一餌到底,一餌不到底,找底釣2-4目者野就行了,釣雙餌到底,要釣4目多點。想釣幾目釣幾目,想釣什麼狀態就釣什麼狀態,這就是知道餌重的好處。
『叄』 釣魚怎麼拉方法才正確
新手釣魚提竿技巧一:提竿要找准時機
1、如果魚餌為素餌,則有魚咬食時提竿要快,否則魚很快吃完就會跑掉。如果為葷餌,則等魚咬食一會兒再提竿。
2、事先掌握好水深,在1.5米以內的淺水垂釣時,漂與鉤、墜的距離短,漂反應靈活,魚一吞鉤,漂立即上送或下托,因此淺水域提竿要稍晚,在2米以上深水垂釣時漂上送或下移應立即提竿。
3、掌握對象魚來提竿。比如個頭小的魚身手敏捷提竿要快。其次也要根據不同魚的咬鉤習性來提竿,鯽魚攝食時俯頭翹尾,吸入口內抬頭上游,漂反應是輕微拌動,明顯上浮。釣鯽宜在漂緩緩上浮時提竿。草魚(屬中下層魚)攝食先緩後急,開始慢慢品嘗,隨後將餌吞入口中拉著走,漂的反應沉多於浮。等漂全部沒入水中一兩秒提竿為適合。
新手釣魚提竿技巧二:掌握好提竿的力度
很多新手提竿時因為過於心急會用力提竿,不僅會使魚兒大力掙脫跑掉還可能把竿子弄斷。提竿越重魚越是會用力掙脫,魚兒跑掉的幾率很大,提竿力度太小釣鉤並沒有刺入魚兒身體。在提竿時要等待魚咬食之後順勢慢慢往岸邊牽引,魚感覺不到危險時就已經拉上岸。
新手釣魚提竿技巧三:提竿的方向
很多人認為魚類逃跑的一定是往深水區,其實不然,魚會順著提竿的反方向逃竄。我們可以作一個很簡單的試驗:你把釣點不要選擇在竿身的延長線上,而是前方偏左一點,你今天提竿後魚的第一反應都是向左前方跑。因為你的釣點偏左,提竿力的方向就偏右,魚肯定就向偏左的方向跑,左撇子則剛好相反。你往左面提竿,魚就往右面跑;你往右面提竿,魚就往左面跑;我們經常是向正後方提竿,魚也是經常向正前方跑。如果你能垂直的向上挑竿,魚就原地打轉。
提竿不同於釣具、釣點的選擇,它更多的偏向實踐性,因此每一次的提竿都要學會總結和學習。為何提竿沒找准時機,為何魚就要到了岸邊還是掙脫跑了。在提竿的學習和實踐中需要不斷的向其他釣友進行取經,希望所有釣友都能百發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