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問一下中空板隔板的計算方式
我做普通連續梁的橫梁荷載是這樣取的: 1.橫載---先求出支座反力,然後將反力按照箱梁腹板的面積分成幾個集中力加在對應腹板位置上,或者折算成均布力的形式。 2.活載----縱向:分別用車輛荷載和車道荷載載入,用影響線載入,比最大值。 橫向:用剛才求得的最大值按照最不利的形式布載,求出最大彎矩。現澆箱梁的橫梁計算我算的比較多,裝配式梁的橫隔板基本上沒算過,都是按照標准圖套用。
現在說說現澆箱梁的橫梁計算:先從縱向計算模型中分別讀出要計算的橫梁處的恆載支反力和活載支反力,恆載按照腹板的條數,按集中力平均載入在腹板上(按均布力載入是不對的);活載按照特載載入(橋博),特載的取值:活載反力/車道數/2(輪載)。
此種計算方法也是近似計算,但基本上根實際情況比較接近,應為力的傳遞都是就近傳遞,首先是傳到腹板上,然後由腹板傳不過這些演算法都只是一些近似的演算法,橫梁本身的受力本來就很復雜,各個設計院的做法也不盡相同,不管用那種方法做,肯定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也不能說別人的就是錯的。我說的方法是我自己比較認同的方法,僅供參考。
到橫樑上,再由橫梁處的製作傳給下構。(因此恆載按照集中力載入在腹板上)
Ⅱ 橋架做法大全圖解 計算公式
橋架是一種用於支撐電纜、管道等設施的結構,其做法和計算公式因應用場景而異。以下是常見的橋架做法和計算公式:
需要注意的是,橋架的做法和計算公式因具體應用場景而異,以上僅為常見的幾種情況。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設計尺坦和計算。
Ⅲ 基於剛性橫梁法的混凝土T梁橫隔板內力計算
一般而言,要計算混凝土梁橫隔板的內力,可以建立梁格模型進行精細化分析。然而,有時迫於時間緊,只建立了單梁模型,則無法直接計算橫隔板的彎矩和剪力,這時就需要進行簡化計算。本文基於剛性橫梁法,以預應力混凝土T梁為例,對橫隔板進行內力計算。參考文獻為范立礎主編的《橋梁工程》,大家有興趣可以翻看一下。
如下圖所示為橋梁的標准斷面,該橋是一座預應力混凝土T梁,跨徑為30m,斷面由7片T梁組成,各T梁中心線間距為1.66m。T梁與T梁之間設有橫隔板,橫隔板間距為4.83m。兩邊設置人行道,人行道寬為1.05m,人群荷載為3.5kN/m^2,車行道為8.9m,驗算荷載為掛車-100。
一般而言,從受力角度來看,每片橫隔板對每片T梁提供彈性支撐,並將T梁受到的活載通傳遞至相鄰的T梁,從而實現整個橋梁結構整體受力。對於帶有橫隔板的混凝土T形梁橋,橫隔板剛度較大,因此可以看成一個剛體,如下圖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每片梁都會對橫隔板產生一個豎向作用力,且每片梁的豎向作用力與汽車荷載的大小和位置均有關。那麼汽車荷載大小和位置一旦確定下來,每片梁對橫隔板的豎向作用力也就確定,那麼橫隔板任一截面內的剪力和彎矩就能計算出來。由於這里假設橫隔板為剛體,因此採用剛性橫梁法計算每片梁的豎向反力。
剛性橫梁法計算方法和原理我就不再敘述,有不清楚的可以翻閱《橋梁工程》。《橋梁工程》中指出,跨中橫隔板受力相對於梁端更不利,因此本文主要計算了跨中位置橫隔板的內力。而作用在跨中橫隔板的活載可以通過影響線進行載入,沿縱橋向方向,橫隔板位置影響線系數為1,相鄰橫隔板位置影響線系數為0,並線性過渡,類似於杠桿法,如下圖所示。
本文驗算活載為掛車-100荷載+兩側人群荷載,掛車車輪及軸重布置見下圖,左側為縱向布置,右側為橫向布置。按《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J021-89規范規定,採用掛車荷載驗算時,全橋只布置一輛,本文縱向按最不利位置進行載入。
本文主要計算了每片T梁分隔線位置處橫隔板的彎矩和內力,如下圖所示,並對橫隔板進行了編號。由於受力的對稱性,這里主要給出1#~3#橫隔板內力隨掛車位置的變化結果。從彎矩圖可以看出,當車輪布置在橫隔板計算位置處時,此處彎矩最大,且橫橋向內側的橫隔板所受彎矩相對於外側橫隔板大。從剪力圖可以看出,橫隔板計算位置處的剪力隨掛車荷載移動呈鋸齒狀變化,可以看出2#橫隔板位置處剪力較大,而2#橫隔板在2#梁與3#梁之間。對於1#橫隔板計算位置所受剪力較小,主要是因為車輪並沒有直接作用在1#樑上,其剪力主要由活載引起1#梁豎向力所致。
對於帶橫隔板的混凝土T梁,橫橋向內側橫隔板所受彎矩相對於外側較大;橫隔板剪力隨著掛車位置的變化呈鋸齒狀分布,且次橫隔板(最外側橫隔板相鄰橫隔板)所受剪力較大,且車輪布置范圍對最外側橫隔板剪力影響較大。
clear all
clc
close all
x=-4.98:1.66:4.98; %梁距離中心線
xh=-4.15:1.66:4.15; %橫隔板中心線位置
gc_location=-3.45:0.1:0.75; %定義掛車左側第一個輪距中心線距離
n=length(gc_location);
m=length(x); %計算主梁個數
beta0=1; %剛性橫梁法抗扭修正系數
Ii=[0.3 0.3 0.3 0.3 0.3 0.3 0.3]; %存儲各個主梁豎彎慣性矩
Mh0=zeros(n,m-1); %記錄所有車道情況下橫隔板的內力
Qh0=zeros(n,m-1);
Fy0=zeros(n,m);
Fy_rq=1.05*3.5*4.83*2/7; %計算人群荷載引起主梁作用豎向力
for k=1:n %確定車道位置
xg=gc_location(k);
P=0.877*125; %掛車單輪重量,單位(kN),縱向採用杠桿法布置在橫樑上
Fy=zeros(m,1); %記錄每個主梁作用豎向力
Mh=zeros(m-1,1); %記錄每個橫隔板中心線位置彎矩
Qh=zeros(m-1,1); %記錄每個橫隔板中心線位置剪力
sum_a2I=0; %計算豎彎慣性矩與和中心線距離平方乘積求和
sum_I=0; %對豎彎慣性矩求和
for i=1:m
sum_a2I=sum_a2I+Ii(i)*x(i)^2;
sum_I=sum_I+Ii(i);
end
for i=1:m
for j=1:4
Fy(i)=Fy(i)+P*(1/m+beta0*(xg+(j-1)*0.9)*x(i)*Ii(i)/sum_a2I);
end
Fy(i)=Fy(i)+Fy_rq;
end
for i=1:m-1
count_zl=0; %記錄在橫隔板中心線左側主梁中心線數
count_gcl=0;
for j=1:m
if x(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