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能告訴我北方大醬的製作方法
初夏的陽光,撫摸著北方大地,這一天正是農歷四月初八,是北方農戶下大醬的日子。為下大醬選擇一個吉日,對於大醬本身來說無形中就抬高了它的身價。是的,東北人喜歡吃大醬,一年四季都離不開它,我們無從追尋是哪位聰明的先人發明了它,反正它無與倫比的特殊醬香,早已流傳到韓國、日本等國,經專家考證,大醬含有許多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是預防疾病的尚好佳品!大醬這一最具中國傳統特色的食品,近年來在我省的哈洽會食品展區,還把大醬缸擺在了展台上。這是某醬坊企業在傳統製作大醬的基礎上,採用了新的工藝,經科學配製,研製成功了「一耙香」農家醬。可見大醬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已是不可缺少的美食佳品了。其實製作大醬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烀大醬要選在嚴冬里最冷的臘月初,首先選用優質黃豆(俗稱:黃豆,學名:大豆。)作原料,現將大豆洗凈、浸泡幾個小時,待完全脹鼓起來時,頭天晚上放進土鍋台里的大鐵鍋烀一夜。每到這時,清晨起來,父親母親便開始忙活起來,身強力壯的父親,手拿一把特製的醬觸子,在鍋里揣大醬,您別小看這玩意兒,用他揣醬,非它莫數,它是用一根約半米長的一根木棒做的,下端直徑有二碗口那麼粗,上端卻很細,橫穿一根手握木柄,揣起大醬來很是方便。母親將父親揣好了的大醬從大鐵鍋里取出來,放在面板上拍成長方體形狀,然後用報紙封嚴,安放在茅草屋上面的吊板上,這些大醬塊子要經過近兩個冬春季節的自行發酵,待到轉年的農歷四月初八、十八或二十八,開始下醬,選擇這樣的時日是有一定的科學根據的,因為這一季節,天氣即溫暖適中,空氣濕度又穩定,其實只要在這個月之中的哪一天下醬都可以的,至於初八、十八、二十八那隻是嚮往吉利的期盼罷了。不僅如此,人們對大醬鍾愛的同時,又賦予它各種各樣的神秘色彩,讓人啼笑皆非。
關於大醬的話題,我曾向母親探討過,她說下醬時,懷孕的婦女不能觀看,如果看了,大醬就會變味兒或壞掉!大醬缸怕隨便挪動,如果挪了,大醬也會壞掉!我對這樣的戒律當然不能苟同,就女人生孩子來說,在過去年代,都是生兒育女的模範,生七、八個孩子都十分普遍,哪能在下醬的季節避開懷孕呢,這都是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對廣大勞動婦女人格的蔑視,至於大醬的味道好與壞,除與醬塊子發酵的效果有關外,最重要的一條是下醬時放鹽的比例一定要適量,放鹽多了大醬發不過來,會有醬塊子的味道,放鹽少了,大醬就會迅速發起來,就會變質,即便是再補上鹽,也沒法再食用了。我就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前些年住平房時,我有這樣的便利條件自己下大醬,下醬的醬塊子是家在農村居住的大姐捎來的,盡管她告訴我怎樣下大醬的一些方法,可妻子說那樣下大醬太咸,我們不妨少放一些鹽,我倆一拍即合,兩個醬塊子,下了一小缸的大醬,放了不足一斤的食鹽,第二天一早,當我打開缸蓋一看,一股怪怪的味道直沖過來,大醬早已發了,大醬發的速度就像發面一樣快,已不能再食用了,我一下子醒悟過來,是鹽放少了的緣故,盡管後來也補上許多鹽,但已無法挽救失敗的局面,只好將這些大醬倒掉。由此讓我聯想到,在現實生活中,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哲學規律辦事,違反這一規律,就會自討苦吃!當我將那次下醬的結果通過電話告訴大姐時,大姐在電話那頭咯咯地笑個不停,她說道:「向你這樣下醬我還是頭一次聽說過,怕咸也不能放那點兒鹽呀!」後來聽母親說,放鹽的比例是:二斤黃豆一斤鹽,在下醬時少放二斤鹽,待大醬發過來時再補上那未放的二斤鹽。
住上樓房後,我再也無心下醬,都是吃遠在農村的大姐家帶來的大醬。
大醬是農家不可或缺的美味與調料,我非常喜歡母親用大醬拌的酸菜餡兒餃子,有股特殊的風味兒。因為母親在拌餡兒之前,先把已剁碎的豬肉餡放適當的豆油炒熟,取出放在盆里放蔥末、薑末,花椒面,一飯勺大醬,豆油適量,再把事先剁碎的酸菜餡放入,用筷子攪勻即成。後來,我才知道向母親這樣的做法就是東北著名的「老邊餃子。」雖然不是十分的正宗,正宗的老邊餃子在拌餡的時候還要添加豬肉老湯。母親做的餃子之所以好吃,重要的是她添加了東北大醬,它對去掉肉類的腥味有著奇妙的功能。
小時後我曾多次目睹母親下醬的全過程,並幫助母親一起下醬。
夏風徐徐,即溫暖又溫柔,說它溫柔是因為失去了春風的魯莽,在這樣明媚的季節里,母親把經長時間發酵好的醬塊子剝去紙張,小心翼翼地用刷子除去醬塊兒表層的多餘微生物,用手掰開,醬塊兒中間的部分,已呈現深深的紅褐色,油汪汪的,有股淡淡的醬香,醬塊兒外層較硬的部分用菜刀切成碎片,在醬缸里放一層醬,撒一層鹽最後放水,用白布蒙上醬缸,每日用特製的醬耙子在醬缸里上下打耙,大約半個月左右大醬就發了,那時就可以吃了。新下的大醬,醬香濃郁,每當打開大醬缸的蓋子,濃濃的醬香撲面而來,遠遠就能聞到奇特的醬香味兒。那時正至農家小青菜也下來了,母親燜一鍋小米飯,用自家菜園里的小蔥、生菜、香菜蘸著大醬,吃一口小米飯真的好香啊!特別是春日裡缺菜的季節,吃山野菜蘸大醬更是難得的美味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