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琵琶怎麼做
琵琶的製作方法:
中國琵琶製作有著悠久的傳統,唐代製品已十分精緻,背板上雕刻著各種花紋圖案,琴弦也染成朱紅顏色,許多唐詩都稱贊它的美觀。琵琶製作工藝是樂工多年積累的實踐經驗總結,很符合科學道理。背板是琵琶上最大的部件,它似半梨形龜背,其弧度隨著上下部位的不同而各異。製作時,先按長寬尺寸選用厚7.5厘米的板料(也可採用幾塊板料拼合),依照背板輪廓樣板,留出o.5厘米--1厘米餘量劃線並鋸下,由底部往上量至60厘米處,是開挖內瓢形腹腔的起點,在四周要留下1厘米寬的平面邊沿。由底部往上10厘米處,為腹腔的最寬部位和最深處,最寬處為28厘米,最深處應在4.7厘米--5厘米之間。由底部向上30厘米處,寬度為24.3厘米、深度為4厘米。由底向上45厘米處,寬12厘米、深3厘米,這是三塊腹腔樣板的尺寸。
由最深處到上端最淺處,深度之間要自然過渡。挖腹腔時,要經常用樣板測量。可用木工的錛子按各部位不同深度先進行粗加工,也可先按不同深度定好尺寸,用台鑽鑽出密孔。背板外面的粗加工,可用斧頭將其斫成弧形,操作時要隨時參照背部外形樣板測量。粗加工時,腹腔要比樣板挖得淺一些;龜背要比樣板做的大一些。而後進入細加工,用刨子平整背板的裡面使其平整,刨平後再將上部粘相處刨去一些。然後根據背板樣板修周邊,須注意上部、中部和最寬處三個部位。修腹腔時要用圓口鑿,將粗挖後的表面修鑿光潔,修時要嚴格根據樣板進行。
琵琶的面板都是用梧桐木製作的。通過用各地桐材進行製作和對比,認為河南蘭考、開封等地所產的泡桐(沙桐)最佳,本質較松,木紋順直,傳聲迅速。經驗表明,最好取材於粗大原木的近根部和中部,年輪寬度在1.5厘米左右。桐木的樹心最硬,不利傳聲,不能使用。早期的面板都用整塊獨幅的桐木來做,近幾十年來才用拼板,拼時一定要把樹心改用在兩側,按照音響要求,外弦高音部分要求較硬木材;內弦低音要求較軟木材,可選用兩、三塊材質不同的板料拼合起來。將選好的長61.5厘米、寬31厘米、厚0.9厘米的桐木板料兩面刨光,其薄厚尺寸因要求不同而有別。面板上端最薄,厚o.4厘米--0.5厘米,最寬處兩側要厚o.6厘米,中央部位最厚0.65厘米,底端o.55厘米。面板厚度並非一成不變,要看桐木的軟硬情況而定,製作時一般上部略薄、下部略厚,四周薄、中間厚,與背板鑲合時可以略厚,然後再逐漸加工去薄。
音粱和音柱用桐木製作上音梁厚o.4厘米,寬1.4厘米;下音梁厚o.4厘米、寬1.5厘米,三個音柱厚1厘米、寬1.4厘米。兩音粱的長度和三個音柱的高度要據腹腔的寬度和深度而定。安置音粱、音柱和膠粘面板。須先在背板腹腔的四周邊框上開出子口,子口又分內外子口,外子口與面板的周緣相膠,與面板在同一平面上,內子口低於外子口,與面板背面周緣相膠。裝音梁要在內子口上鑿出凹槽,其位置是:上樑距底部39厘米、下樑距底部20厘米。通過試裝確定其長度,然後再試三個音柱的高度,待試裝合適後,在音柱的上下兩端、音粱兩端和內子口的四個凹槽內塗膠粘牢。將面板周緣修削成與背板外子口內緣相吻合,以嵌入後無縫隙為度。膠粘時背板內外子口、音粱表面塗魚膠,將面板周緣和背板塗膠部位烘熱,使膠接嚴密、牢固。
琵琶頭製作時,要按側面的厚度將選好的木料刨光,依樣板劃出輪廓圖樣、鋸出粗坯,經開弦槽、鑽弦軸孔、雕刻和鑲嵌,並在弦槽下端開出與琴頸上端交接的榫口,接合面要配至吻合,最後用魚膠將其膠合牢固。弦軸孔的錐度為1:13,大眼直徑1.25厘米,小眼直徑0.95厘米,孔長4厘米。傳統為先鑽直徑o.6厘米小孔,後用燒紅的鐵燙棍將軸孔燙出;也可先將軸孔鑽成直徑o.9厘米後,像小提琴弦軸孔那樣,再用錐度相同的絞刀將軸孔絞出。琴頭的式樣,如今多為方如意頭,井在此基礎上變化其中心琵琶頭上的圖案,發展成為壽字頭,樂字頭和骨花頭(用牛骨雕刻而成),其中專業產品都以骨花頭為主,以做工精細的為上品。
琵琶的油漆對琵琶來說似至關重要的,琵琶需要在油漆後開始排品,油漆的好壞會影響琵琶今後的使用,因此高檔琵琶的油漆工序是很重要的,可以很好的保護木料,增加手感的舒適性。影響油漆好壞的直接因素是材料的乾燥度和木工工藝的平整度光滑度。我們採用目前國內最先進的琵琶油漆工藝,更好的發揮出選料講究,木工工藝精製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