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審計重要性水平公式
中普事務所審計系統V10.0產品,可實現年報審計、稅務審計、IPO審計、財務審計、高新專項審計、清算審計、信貸風險審計、內部控制審計、注銷清算審計、專項資金審計、盡職盡調審計、外幣審計、經濟責任審計、財務收支審計、離任審計、資產評估、財務數據分析、賬證查詢列印等業務。以中注協、中稅協、各地等行業協會等最新版的《審計工作底稿指引》為基礎,內置有數十套審計及稅審工作底稿模版,並將風險評估底稿、控制測試底稿以及實質性測試底稿、審計報表及報表附註等設置在工作底稿模版中;軟體功能及底稿全面支持企業年報審計、IPO審計(三年又一期)、稅務審計等各項事務所審計的需要。通過功能強大的數據採集導入工功能,實現財務數據的獲取,提供完整的調整分錄編制功能,底稿、報表及附註自動取數生成審定數據。
功能亮點如下:
ü 支持年報審計、稅務審計、專項審計等審計業務的實現;支持審計歷史記錄信息共用,通過審計業務模板切換,實現同單位、同年度不同審計業務項目的審計作業,避免繁瑣的重復操作,造成時間損失;
ü 全面支持IPO審計,可快速生成三年又一期的報表、底稿、附註、合並報表及合並附註等;
ü 系統採用流程化導航方式,指引性強,操作簡便,易學易用;
ü 強大的數據獲取能力,支持資料庫直連採集、客戶端網路採集、賬套備份數據採集、Excel手工賬導入等多種方式,以及支持財務軟體國標和地方標准介面數據的直接轉換;數據採集只讀不寫,保障財務系統安全性;
ü 嚴謹的項目管理功能,按年、按客戶、按項目類型分組管理;項目立項可成立項目小組,項目負責人對組員進行工作安排、底稿分工;項目過程實時監控、復核;項目及已審信息支持跨年重用;
ü 數據查詢分析功能豐富多樣、執行速度快,支持各種表賬證多級穿透查詢分析;數據管理分類清晰,工作底稿、函證管理、審計調整、憑證抽查、賬齡分析、報表審計、報表附註等;
ü 可自動批量生成銀行與往來等詢證函;可對函證發送與客戶回函情況進行管理,相關信息自動生成到「函證結果匯總表」底稿中;可對無法收回的發出函證批量生成替代測試;
ü 自動快速生成底稿審定表、明細表(含科目明細、輔助核算明細、賬齡明細)、檢查情況表、附註數據等;底稿編輯時,可進行相關信息(科目、輔助核算、明細賬、憑證等)的追溯查詢、取數公式修改、重新取數、交叉索引、復核等操作;
ü 附註編輯數據與工作底稿相關聯,從Excel工作底稿中自動讀取,並可自動將數據生成到Word格式附註中;
ü 包含 「新會計准則」、「會計制度」、「中注協」、「小企業」、「行政事業單位」、「民間非營利組織」、「稅務審計」、「醫院」、「內控審計」、「IPO審計」、「小企業驗資」等若干個類別的最新審計底稿模版;
ü 底稿模版按照各行業協會及事務所審計需求進行設計,可以全面滿足事務所的底稿使用要求,兼顧大型事務所及小型事務所審計的需要,業務伸縮性強;
ü 底稿模版支持用戶修改與自定義設計,開放性強,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個性化的審計模版調整;
ü 完善的調整分錄編制與調整統計功能,可調整明細科目、輔助核算對象、報表項目、賬齡區間結果等明細項,自動生成審定後的報表、底稿和附註數據;可自動生成重分類調整分錄、利潤及利潤分配結轉調整分錄;調整分錄支持跨年連續審計;
ü 底稿功能強大,支持自動讀取分工科目底稿、不適用科目底稿批量檢測、執行審計程序批量選擇、適用底稿批量取數生成、表頭信息批量變更、多級底稿復核、批量列印、批量導出等功能;
ü 支持審計報表、報表附註合並功能,完善的關聯方統計、抵消分錄與合並處理功能,可以幫助注冊會計師們更好的完成審計合並報表及合並附註工作;
ü 存儲了審計法規、審計准則、審計指南、審計案例及其他相關信息,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可以隨時查閱和引用;
ü 靈活方便的項目和財務數據備份與恢復功能,便於同項目不同機器之間單機版軟體的數據交互,避免重復建項、重復導入,節省審計時間成本;項目工作記錄多機合並功能,可將不同單機版軟體中的單人分工內容進行合並匯總;
ü 靈活的軟體應用模式,支持單機、多機聯網使用。
B. 救助:審計底稿中,審計計劃重要性水平的計算公式
重要性水平越高,收集的審計證據越少,審計風險(AR)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收集的審計證據越多,審計風險越高。
原審計風險模型: 審計風險(AR)=固有風險(IR)*控制風險(CR)*檢查風險(DR)
現審計風險模型: 審計風險 =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
(2)審計重要性水平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1、審計工作底稿形成於審計工作全過程
從承接審計業務開始,歷經計劃階段、實施階段、完成階段,到完成全部約定事項簽發審計報告為止,任何一個過程中都會形成一系列的審計工作底稿。
具體地講包括:在審計計劃階段獲得有關被審計單位基本狀況的資料、營業執照、政府批文、合同章程和協議、董事會會議紀要等,由注冊會計師自行獲得編制的調查表、審計風險與重要性評價初步評估資料、審計計劃、審計程序表、分析性測試表以及由雙方共同簽訂的審計業務約定書等等。
在審計實施階段針對內控制度進行符合性測試的程序和結果資料,針對交易和金額進行實質性測試的詢證函、項目明細表、實物資產盤點表或調節表、分析性測試表、項目差異調整表、調整分錄匯總表、試算平衡表、重分類分錄匯總表、項目審定表等等,在完成審計工作階段形成或獲取的期後事項審核表、管理當局聲明書、律師聲明書、審計報告、已審會計報表等等。
2、審計工作底稿的形成渠道有兩種
審計工作底稿可以由注冊會計師根據有關資料進行計算、判斷以後編制,也可以由被審計單位或其他第三者提供並經過注冊會計師親自審核後直接形成。
3、審計工作底稿的記錄內容應全面反映審計工作過程
這與上述第一個問題是相互映襯的。注冊會計師應在不同審計階段中形成審計工作底稿,那麼這些底稿如果予以系列化,就應該能反映出審計思路和審計軌跡,使人們通過審計工作底稿能夠看到:審計工作經歷哪些環節,某個環節上注冊會計師從哪些方面進行測試,被測試事項的實際面貌如何,注冊會計師如何發表意見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審計工作底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重要性水平
C. 審計的重要性水平的確定方法有哪些
我國《獨立審計准則第10號—審計重要性》第十二條規定:「注冊會計師應當合理運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斷基礎,採用固定比率、變動比率等確定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斷基礎通常包括資產總額、凈資產、營業收入、凈利潤等。」
但是,迄今為止,都還沒有哪個國家明確規定重要性的量化標准。根據審計實務經驗,通常有如下幾種方法確定重要性水平:1、稅前凈利潤的5%—10%;2、資產總額的0.5%—1%;3、凈資產的1%;4、營業收入的0.5%—1%;5、根據資產總額或營業收入兩者中較大的一項確定一個百分比。前四種方法統稱為固定比率法,後一種方法又稱為變動比率法。注冊會計師在對重要性水平作出定量分析時應把握如下三個原則:
①選擇的判斷基礎要合理。如果被審計單位的凈利潤為0,則不能選擇凈利潤作為判斷基礎;如果被審計單位的本年利潤變動較大,則不能選擇本年利潤作為判斷基礎;如果被審計單位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則不能選擇資產總額或凈資產作為判斷基礎。
②選擇的判斷比率要合理。大規模企業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比小規模企業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低。
③如果同一期間各會計報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根據謹慎性原則,注冊會計師應當取其最低者作為整個會計報表的重要性水平。
D. 審計重要性水平是怎麼確定 的
一是從「定性」的角度考慮重要性。即從被審計單位會計信息中錯誤或舞弊的性質方面分析確定審計重要性
二是從「定量」的角度考慮重要性。即從被審計單位會計信息中錯誤或舞弊的數量方面分析確定審計重要性
三是實際執行的重要性。即審計人員在實施審計程序時確定的低於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整體重要性的一個或多個金額,旨在將未發現和未更正錯報的匯總數超過財務報表整體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適當的低水平
四是審計過程中修改重要性水平。
E. 審計重要性水平估計
這個是理論上的演算法,僅供參考。並且各個演算法數據差異較大,利潤可能是負數,那怎麼計算,以哪個為准?嚴格講,從職業謹慎角度,應以較小的數字。學習時深有同感。
實踐中會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個人意見,就是個引起關注數額、影響出具報告的數字而已。這個數據定大了,可能發現不了問題,小了則效率受影響。也不好直接給你個數字,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隨著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這個數字在你一到被審計單位時就會准確確定。
希望能幫到你!
F. 審計方面的問題:重要性水平的確定和審計風險的評估是如何計算的
按照《審計機關審計項目質量控制辦法(試行)》的規定,審計人員在編制審計實施方案時,要利用審前調查的結果,確定審計項目的重要性水平和評估審計風險。
一、審計重要性水平的確定
確定審計項目的重要性水平,首先要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其次要符合審計目的,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再次要區別被審計單位的性質和業務規模、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和業務風險水平、財政財務收支的性質和金額、收支項目間的相互關系及變動趨勢等。
確定審計項目的重要性水平,實際上就是根據被審計單位性質確定基數和比例進行計算的過程,重要性水平是基數和比例的乘積,其表現形式是金額額度。通常可以採取以下數據計算:(1)對於按收付實現制核算的預算單位和非盈利性的事業單位,按收入或支出總額的0.5%--2%確定;(2)對於按權責發生制核算的企事業單位,可按資產總額的0.5%--1%確定,或者按流動資產或凈資產的1%--2%確定,也可按營業收入的0.5%--1%確定,還可按凈利潤的5%--10%確定。
如:某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審計會計報表層次重要性水平的確定
1、可能的報表使用者:主要使用者是財政部門,次要使用者是主要投資者、媒體和社會公眾。
2、會計報表使用者關注的重要財務信息或報表項目:
使用者
關注的重要信息
主要使用者
財政部門
(1)資金到位及管理情況(2)支出總額(3)實際支出與預算的差距(4)決算情況(5)合規性(6)舞弊發生(7)項目試運行情況
次要使用者
主要投資者
(1)資金管理情況(2)決算情況(3)支出總額(4)合規合法性(5)項目試運行情況;
媒體
(1)合規性(2)決算
一般公眾
合規性
3、被審計單位財務信息的敏感性:非常敏感。
4、重要性水平的判斷基礎和計算方法:因為報表主要使用者和次要使用者最關心的項目信息均包括支出的合規性,支出指標也相對穩定,故選擇支出總額為判斷基礎。考慮到項目建設單位為非盈利性單位,決定採用固定比率法,按照常規的以支出總額為判斷基礎。該建設項目確定為非常敏感項目,故取常規指標中的最小值,及採用支出總額的0.5%作為系數確定重要性水平。
計算結果及修正因素:根據工程竣工財務決算報表,該項目支出總額為410萬元 ,重要性水平的計算結果為
410萬元×0.5%=2.05萬元),為方便計算,將本次審計項目的重要性水平確定為2.0萬元。
在確定和運用重要性水平時,要全面、客觀地考慮錯報或漏報的金額和性質。一般來說,金額大的錯弊比金額小的錯弊更重要,但有時錯弊金額不大,但性質上是嚴重的,如國債投資建設項目審計中,虛報工程投資支出0.5元占為己有,要比擴大建設規模超概算投資5.0元更為嚴重,所以要緊密聯系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准確確定重要性水平。
二、審計風險的評估
審計風險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構成。
評估審計風險,首先在編制審計方案時確定可以接受的審計風險水平,一般為5%,也可確定為3%、1%,但不可能為0。其次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的調查了解評估固有風險水平,在審前調查後,審計人員根據被審計單位領導及財務人員的誠信和能力、財務人員的變動及其素質、業務性質、會計期間(特別是期末)的異常變動和復雜的會計處理、以前年度的審計結果等情況確定評估固有風險水平。實際工作中一般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固有風險水平分別為60%、50%、40%,也就是即使在各種情況較好,出現重要錯誤可能性較小情況下,固有風險的水平也應高於40%,相反只要有某種跡象表明可能存在重大錯弊,就應當將固有風險確定為100%。再次通過對內部控制的測評,根據被審計單位相關的內部控制是否建立、經濟業務以及相關控制手續的執行是否及時和有效、業務活動的記錄是否完整、關鍵點控制是否存在、控制目標是否滿足、控制系統是否有效運行、各項控制是否發揮作用等因素評估控制風險水平。實際工作中一般分為低(內控健全有效)、中(缺少某些控制環節或有少量的控制失效)、高(內控失效)、零(不可依賴)四個檔次,控制風險水平分別為20%、50%、80%和100%。應當注意的是,內部控制與內部控制制度不同,內部控制是管理的過程,而內部控制制度則是書面或約定的管理制度。最後利用風險模型計算檢查風險水平,檢查風險的計算公式為:檢查風險=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
如:某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審計的審計風險評估
1、本次審計項目可接受的審計風險水平的確定為5%.
2、固有風險評估
固有風險的總體評估: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的審前調查了解,按照穩健性原則,將固有風險水平確定為中,即50%。
3、控制風險評估
控制風險水平綜合評估:根據對被審計單位相關的內部控制的符合性測試,由於缺少一些控制環節,初步確定控制風險為中,即50%。
4、審計檢查風險的確定
按照風險模型計算公式計算檢查風險,
檢查風險=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
=5%/(50%×50%)=20%,
即要求的檢查保證程度為80%,說明在今後的審計實施過程中,由於存在較大樣本和較多證據,應以余額測試為主。
三、重要性水平和審計風險的協調
審計項目的重要性水平和審計風險二者之間存在反向的關系,重要性水平越低,審計風險越高,反之亦然。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情況及時對評估的審計風險和確定的重要性水平進行調整,並調整相應的審計實施方案。只有準確地確定重要性水平,謹慎地評估審計風險,合理地整合審計資源,才能有效地控制審計業務質量,規避審計工作風險,充分地發揮審計職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