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箍筋長度的計算方法
箍筋長度=2×(梁寬-2×保護層+梁高-2×保護層)+2×11.9d+8d
1、箍筋周長=2*(外包寬度+外包長度);
2、外包寬度=b-2c+2d;
3、外包長度=h-2c+2d;
4、b×h=構件橫截面寬×高;
5、c——縱向鋼筋的保護層厚度;
6、d——箍筋直徑。
箍筋:箍筋包括鋼筋級別、直徑、加密區與非加密區間距及肢數。箍筋加密區與蜚加密區的不同間距及肢數需用斜線「/」分隔;當梁箍筋為同一種間距及肢數時,則不需用斜線;當加密區與非加密區的箍筋肢數相同時,則將肢數注寫一次;箍筋肢數應寫在括弧內。
例:A10-100/200(4),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10,加密區間距為100,非加密區間距為200,均為四肢箍。A8-100(4)/150(2),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8,加密區間距為100,四肢箍,非加密區間距為150,兩肢箍。
需要注意的是此處表示間距不是用「@」,而是用「-」。當抗震結構中的非框架梁及非抗震結構中的各類梁採用不同的箍筋間距及肢數時,也用斜線「/」將其分隔開來。注寫時,先注寫梁支座端部的箍筋(包括箍筋的箍數、鋼筋級別、直徑、間距及肢數),在斜線後注寫梁跨中部分的箍筋間距及肢數。
例:13A10-150/200(4),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10;梁的兩端各有13個四肢箍,間距為150;梁跨中部分,間距為200,四肢箍。18A12-120(4)/200(2),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12;梁的兩端各有18個四肢箍,間距為120;梁跨中部分,間距為200,兩肢箍。
網路-箍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