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代漢服的漢服運動
漢服運動是一場由青年人發動的傳統文化復興運動或社會意識形態運動,所不同的是它選擇了以漢民族傳統的衣冠為切入點,以大眾性為訴求,自其誕生以來就不僅以衣冠為唯一內容,無論各種聲音爭執再大,這一點是共識。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是漢民族的民族服飾,雖然有極少數人圈內人提出反對,但都是皮相之論。
漢服運動的行為主體是漢服論壇或團隊,他們不是「漢友」,不是孤芳自賞的圈子,而是普通的漢族同胞,但他們是民族服飾復興的先導,故稱之為漢服者,漢服運動成功後,漢服者一詞將只有歷史研究價值。
現代漢服作為一種服飾符碼,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讀:首先,它是古典文化的象徵,代表了人們對於現代性的反思、反抗,對思想歸屬的尋找和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再開掘;其次,它是漢民族的象徵,代表了人們在漢民族形象模糊和全球化沖擊的雙重焦慮下,重塑身份認同的應對策略;最後,它還是一種消費符號,表達了人們對於文化、學識、才智、地位的想像,在消費社會中對「獨特」的追求。
2. 漢服運動遇到的瓶頸有哪些,以及相關克服方法
1、漢族人的民族歸屬感/認同感不強。作為民族服飾推廣的漢服,缺乏生長的土壤。
2、經濟基礎薄弱。一件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並不具備日常穿著功能的衣服,只能靠情懷買單。然而衣食住行,哪裡會嫌錢不夠用呢。
3、基於第二點,存在的現象就是並沒有精神上的需求。來一次漢服婚禮?冠禮?傳統節日搞一次祭禮?大眾眼裡不就是不就是穿個戲服瞎胡鬧么。
4、漢服體系尚且不能邏輯自洽,圈內吵成一團。
5、消費群體局限。主要是愛好仙里仙氣的少女,形成一個小眾圈子,影響力小。
3. 漢服運動最常見的活動有哪些
1.雅聚。
就是大家穿著漢服聚集到一起談論琴棋書畫或者其他的復興華夏大漢文明的高雅的話題。
2.漢服宣傳。
在漢族的傳統節日里,穿著漢服在公眾場合舉辦活動。向漢家族人宣傳漢服和呼籲族人重視自己的民族文化。
3.漢家遠足和漢家生活營。
只一些同袍利用假期,特別是暑假結伴遠足,或者組織漢家生活營。在我華夏大地上尋找真正華夏文明的遺跡,領略漢家的大好河山,同事與所過地的漢家同袍就復興華夏漢文明進行交流,沿途宣傳漢服宣傳漢文明。
如:宋豫人老師每年暑假都會組織漢家生活營(包括在馬來西亞華人地區的漢家生活營),今年漢服吧的南楚小將,秦屍三拜手,燕十四的結伴遠游等。
而且這種形式很可能成為今後漢服運動重要形式。
4祭祀華夏祖先和英雄
如祭祀炎黃,祭祀孔子,江陰祭祀閻應元等三公,祭祀岳飛!!!
漢服運動拒絕不文明行為,拒絕違法亂紀行為!!!
4. 漢服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漢服是中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衍生出來的一朵美麗的文化之花,漢服給人一種溫文爾雅的感覺,很是書生氣質。漢服消失了很久,而近幾年漢服又重新出現在眾人面前,很多人提倡漢服復興,那麼,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與漢服文化相關的內容吧。
揭秘國家為什麼不支持漢服運動
一、代價高昂。漢服包括衣服、冠帽、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這么一整套東西,置辦這么一套也得花不少銀子吧。在大多數人都在為房子,上學,看病這些東西忙的焦頭爛額的時候,我不認為有這個群眾基礎。
二、不具實用性。如上一點所說,漢服是一整套衣冠系統,穿戴麻煩,其寬袍大袖的服裝風格在生活中也帶來諸多不便利,與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不相適應。綜上,我認為漢服只能流行與少數有錢有閑的古文化愛好者群體中,難以推廣。
漢服運動:
漢服運動是「漢服文化復興運動」的簡稱,屬於華夏文化復興運動中積極的一部分。
漢服運動在清朝滅亡後的一段時期就有過,但更多的是本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上升,一部分國人大國意識覺醒的背景下,以知識分子、青少年族群為主體,以漢服回歸為出發點,以復興華夏文化為目標的一場文化復興運動。
漢服運動是漢民族藉由復興傳統服飾的方式進而推廣漢族的傳統文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大幅提高,國際地位大幅提升。中華文化重又得到世界的關注與重視。與此同時,國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覺醒,國人開始反思我國之優秀文化,並舉力保護繼承。當是時,漢服從沉睡中驚醒,各地漢服組織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建立,以復興中華五千年文明,揚華夏華裳,而漢服運動也隨之開展而來。
漢服運動是漢民族熱愛傳統文化的表現,具有科學性、針對性、進步性,有深層的文化內涵,對於重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著不可替代的深層次作用。
歷史背景
漢服,即中國漢族傳統服飾,曾稱漢衣冠、漢裝、衣冠、中國衣冠、華服、華夏衣冠、漢家衣裳等,是發展、傳承了四千多年(清代因剃發易服而消亡,21世紀初開始復興),區別於其他民族,體現漢族禮儀風俗、審美品格、思想哲學等文化內涵,並彰顯華夏民族認同精神的服飾體系。
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順治二年七月初九),滿清政權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漢民族進過一番血的反抗失敗後,最終延續了三千多年的漢服幾近消失。男子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漢族女裝則保留漢族女性傳統的「上衣下裳」制。在1912年清朝滅亡之後,漢族男子改穿西裝、中山裝,漢族女子則習慣穿旗袍。
不過,中國大陸出現恢復漢服傳統的新趨勢,漢服又開始進入現實社會,各地的漢服活動層出不窮。有漢服愛好者建立網站,昭示天下,加入者很快超過數萬人;也有人在網上流傳漢服設計,並建議教育部統一使用漢服做學位服。有人將此稱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復興」現象。
小結:漢服運動在清朝滅亡後的一段時期就有過,但更多的是本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上升,一部分國人大國意識覺醒的背景下,以知識分子、青少年族群為主體,以漢服回歸為出發點,以復興華夏文化為目標的一場文化復興運動。
展開閱讀
5. 漢服運動是怎麼走錯第一步
不知道是不是同一個意義的漢服運動。
就我個人認為,第一步走錯了的跟當年中國現代化探索是一樣的。
低級教育獲取來的知識是這樣形容中國現代化探索的過程的,從學器——到學政——到學思想。這三步,跟西方的發展是完全相反的。
由此映射到漢服運動。當然,不是學習西方,是自身文化的重拾,可是這個運動本身在我個人認為就是錯誤的,一個東西正常的開端不應該是物品,而應該是思想。
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人很喜歡黃袍,他披上黃袍,大喊一聲:"朕是始皇!"這會非常荒唐,因為他沒有了解到那時候的比較真實的情景,所以才會把年代和服飾搞錯。
然後再想想現在的漢服運動。大家是從漢服開始支持漢服運動口號的,可是很顯然,現在的支持者越來越偏向剛才舉的那個例子上的那個人一樣,他們偏向了外在。也因此商業家看中了利益,開始包裝。這樣子日積月累,偏向越來越明顯,也就終會導致內部的空洞。
所以膚淺的分析下來,走錯的就是支持者本身,這有包括主觀與客觀原因。客觀按下不表,說主觀。就我個人認為,有很多支持者都是看著好看才買的,就比如我以前高二的時候,看到宿舍有人穿著漢服(具體我已經記不清了),然後串宿舍,走的很招搖。在我看來,這種是很讓人抵觸的。因為喜歡,覺得好看,所以去買,不提有部分人去汲取關於漢服的知識,有一部分人只是因為商家包裝的服裝外表而喜歡上的,其中也不外於有想吸引眼球的人。這樣子漢服也不過是一套服裝而已。漢服都是有自己的靈魂的,有自己的內涵和深意。而現在往往很多人都是看中的外表,外貌協會的人不斷增多,這也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承毫無作用。這是一種失敗。
接下來,一個人穿著漢服,在街上走。你了解她是否理解漢服,深愛漢服的內在或是愛著漢服的外表,都可以通過她的行為來判斷。很多人會抵觸這種,難免因為她的行為舉止很不得當導致的,如果一個人走路很規矩,行為很柔和,穿著漢服很自信,可能會少一半指指點點的人。她既然在乎外表,也應該注意自己是否得當。所以這也是一種失敗。
然後,最深的就是內涵,上面所提到的內涵。為什麼會有人穿著漢服行為卻不得當,原因很簡單。他們看著好玩,喜歡衣服的外表,然後就買了。這不關中華文化什麼事情,只是大家買了幾樣東西,所以當他們看到漢服復興,了解自己有漢服,隨後去發照片支持的時候,整個都是虛造的。當初因為好玩買的東西,到後來怎麼能夠體現中華文化之美呢?只要輕輕一挖,裡面就全都是空氣。因為很多人不去了解漢服,不去感受中華文化之美。有些人說自己感受了,看漢服喜歡就是感受,但那些人就不會覺得自己看的只是這個衣服的顏色樣式圖案花紋。為什麼古代要穿,因為她有意義,在乎的是外表的?也許有些人是,但是很大程度上都是出於政治經濟的要求;然後到現在,都側重於外貌,雖然穿漢服的人越來越低齡,大家都奔向表面形式,各種走紅和吸引別人注意的目的,將整個運動烏煙瘴氣起來。這是根本的錯誤。
他們愛的或許只是樣子,看到的或許只是一件有顏色的服裝。
既然都不了解,又何談有力的支持?這不就跟一個沒看過棒球比賽的人,對世人講說棒球的經驗一樣嗎?
結果都是可笑的。
真正適合中華文化復興的,應該去閱讀那種詩詞散文以及傳奇,感受儒雅和端莊或者慷慨激昂,表面的東西依舊是表面的,這些東西經過時間的沖洗,無法留下來什麼,但是一個有內涵的,被沖去了外表,卻依舊留下了靈魂。
(說的有點混亂,只是個人感覺,主觀較多。)
6. 為什麼現在有人提倡漢服
漢服是中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衍生出來的一朵美麗的文化之花,漢服給人一種溫文爾雅的感覺,很是書生氣質。漢服消失了很久,而近幾年漢服又重新出現在眾人面前,很多人提倡漢服復興,那麼,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與漢服文化相關的內容吧。
揭秘國家為什麼不支持漢服運動
一、代價高昂。漢服包括衣服、冠帽、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這么一整套東西,置辦這么一套也得花不少銀子吧。在大多數人都在為房子,上學,看病這些東西忙的焦頭爛額的時候,我不認為有這個群眾基礎。
二、不具實用性。如上一點所說,漢服是一整套衣冠系統,穿戴麻煩,其寬袍大袖的服裝風格在生活中也帶來諸多不便利,與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不相適應。綜上,我認為漢服只能流行與少數有錢有閑的古文化愛好者群體中,難以推廣。
漢服運動:
漢服運動是「漢服文化復興運動」的簡稱,屬於華夏文化復興運動中積極的一部分。
漢服運動在清朝滅亡後的一段時期就有過,但更多的是本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上升,一部分國人大國意識覺醒的背景下,以知識分子、青少年族群為主體,以漢服回歸為出發點,以復興華夏文化為目標的一場文化復興運動。
漢服運動是漢民族藉由復興傳統服飾的方式進而推廣漢族的傳統文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大幅提高,國際地位大幅提升。中華文化重又得到世界的關注與重視。與此同時,國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覺醒,國人開始反思我國之優秀文化,並舉力保護繼承。當是時,漢服從沉睡中驚醒,各地漢服組織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建立,以復興中華五千年文明,揚華夏華裳,而漢服運動也隨之開展而來。
漢服運動是漢民族熱愛傳統文化的表現,具有科學性、針對性、進步性,有深層的文化內涵,對於重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著不可替代的深層次作用。
歷史背景
漢服,即中國漢族傳統服飾,曾稱漢衣冠、漢裝、衣冠、中國衣冠、華服、華夏衣冠、漢家衣裳等,是發展、傳承了四千多年(清代因剃發易服而消亡,21世紀初開始復興),區別於其他民族,體現漢族禮儀風俗、審美品格、思想哲學等文化內涵,並彰顯華夏民族認同精神的服飾體系。
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順治二年七月初九),滿清政權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漢民族進過一番血的反抗失敗後,最終延續了三千多年的漢服幾近消失。男子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漢族女裝則保留漢族女性傳統的「上衣下裳」制。在1912年清朝滅亡之後,漢族男子改穿西裝、中山裝,漢族女子則習慣穿旗袍。
不過,中國大陸出現恢復漢服傳統的新趨勢,漢服又開始進入現實社會,各地的漢服活動層出不窮。有漢服愛好者建立網站,昭示天下,加入者很快超過數萬人;也有人在網上流傳漢服設計,並建議教育部統一使用漢服做學位服。有人將此稱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復興」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