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銅是怎麼樣造出來的
青銅冶煉主要過程:
一、選礦:選擇銅質好、雜質少的銅礦石;
二、初煉:把銅礦石和燃劑木炭一起放在熔爐中點火,等礦石熔化後,將銅汁倒出,得粗銅,以備用;
三、提煉和加錫:將粗銅再提煉,並根據要製作器物的種類,加上一定比例的錫,即可用來准備熔鑄銅器。在提煉和加錫之前還要作好制范的准備:
1、作模子:鑄什麼器物,先用泥土作個樣子,作為初胎。春秋戰國以後也有用蠟模的。
2、翻范:把澄濾過的細泥調制和潤拍在范模上,用力壓緊,使模上花紋、銘文反印在范上,待泥片半干後,再根據器物特點,決定分成多少塊劃開,劃割下的泥片合成為外范。
3、合范: 作一個比外范略小的內范,兩者空隙處容納銅液。
4:灌注銅液,待銅液凝固後,打碎陶范,取出器物。
5、打磨加工:對花紋等不清晰處用小刀等雕刻工具進行再加工,即可得到完好之銅器。
就是龍山時代的形成期,距今4500~4000年
㈡ 《西遊記》里的如來說的銅汁、鐵汁是什麼呀
化成汁液的銅,鐵做的丸子。喝銅汁鐵丸是苦行僧修煉的一種方式。
悟空喝銅汁、吃鐵丸,所以練就了金筋鐵骨、金剛不壞之身。
㈢ 用戰國時期的青銅技術,能製作輸液用的針管嗎
分類: 文化/藝術 >> 歷史話題
問題描述:
那時候如果要製作針管 和 針筒,應該怎麼做,用什麼材料啊???
謝謝。希望能詳細點。
解析:
我覺得用失蠟法可以。詳見這三篇文章:
商周青銅器的鑄造及采冶業
商周時代是中國的青銅時代,當時鑄造的大批精美的青銅器,是中國古代先民對世界文明的傑出貢獻。它們的出土,不僅再現了古代中國青銅時代的風貌,而且展示了古代工匠在青銅冶鑄技術方面所達到的高度水平。商周青銅冶煉和鑄造工藝的研究,對揭示當時社會生產的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很長一個時期以來,研究冶金史的學者多偏重於對青銅鑄造工藝的考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30多年,隨著鑄造作坊、尤其是采礦和冶煉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研究手段的改進,模擬實驗的進行,為深入探索這個課題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並填補了冶金史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采冶遺址的發現 商周青銅的成分主要是銅與錫,銅與鉛或銅與鉛、錫的合金,一般稱為錫青銅、鉛青銅或鉛錫青銅。銅器所含的微量元素的測定表明,各地鑄造銅器的原料多取自附近的含銅礦脈,如鎮江附近商周墓葬和窖藏出土的銅塊含有較大比重的鉛和微量的銻,就與中原青銅器的銅料不含銻及含鉛量低明顯不同。湖北大冶銅綠山、湖南麻陽九曲灣、內蒙古林西大井等地都發現了采礦與冶煉遺址,大多為東周時期遺存,但銅綠山古礦冶遺址的上限可到西周,下限則可延至漢代以後。這幾個地點都發現了古人採掘時開拓的豎井、平巷、采礦工具、提升與排水用具及銅礦石。銅綠山古銅礦的採掘工作是在大理岩與火成岩之間的破碎帶中進行的,採掘時開拓的成組井巷中架設了相當完整的木質框架支護,深距地表四、五十米。(見彩圖[湖北大冶銅綠山東周古礦井遺址])另兩個地點則利用岩石的裂縫沿礦脈進行採掘,不用或很少使用木質支護。在跨度大的采空區內,則保留「工」字形礦柱為支護。麻陽九曲灣有一條巷道斜長140米,垂直深度約80米。有的是採用露天開采。在銅綠山和大井,礦井附近都有冶煉遺址,說明採掘的銅礦石就在采場附近冶煉。
銅綠山發現的10座煉銅豎爐都用土夯築而成,可分爐基、爐缸和爐身3個部分。爐缸的截面多為長方形,設有金門。大井發現的12座煉銅爐有兩種不同的形制:一種煉爐的截面呈橢圓形或馬蹄形,直徑0.8~1.2米,金門作拱形,朝西北方向,高0.2米,寬0.1米;另一種則被稱為多孔串窯式(有許多圓孔和彎曲的孔道),直徑1.5~2米。這些煉爐的周圍都有木炭、孔雀石、碎礦用的石砧、石球、冶煉時排放的大量爐渣及陶質生活用具等。由煉銅原料可知,當時的冶煉工藝是氧化礦的還原熔煉。大井的冶煉遺址出土有馬頭形的陶質鼓風管,表明已能用人工鼓風掌握爐溫。模擬實驗證明,用春秋時期的這種豎爐煉銅,可以連續加料、連續排渣和間斷放銅,具有較高的熔煉能力。銅綠山遺址的爐渣多冷凝成薄片狀,酸度適宜,含銅量僅為0.7%,反映了春秋時期的冶銅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東周時代冶銅豎爐 銅綠山出土]
鑄銅作坊 商周時代的都邑遺址幾乎都發現了鑄銅作坊遺址。其面積有數萬平方米的,也有10餘萬平方米的。作坊址內出土了為數可觀的陶范、坩堝塊、木炭、小件青銅器和銅錠、銅渣以及與鑄銅生產有關的其他遺存。這些作坊址的發現說明商周王室及諸侯所用的青銅器大多是就地生產的。
偃師二里頭遺址的商代早期鑄銅作坊內,熔銅的坩堝系用草拌泥製成。陶范與銅器一致,均為素麵。出土銅爵據電子探針測定,含銅92%、錫7%,銅錫比例與鄭州二里岡期青銅器的配比十分接近。鄭州商代遺址發現的兩處鑄銅作坊,分別在城南的南關外和城北的紫荊山北地。熔銅工具除有草拌泥製作的坩堝外,還用外敷草泥的陶質大口缸或大口尊。不過從大型銅鼎的發現看,也有使用熔銅爐的可能。不少陶范上都刻有花紋。這兩個作坊除生產青銅禮器外,南關外鑄銅作坊中還出土不少青銅,紫荊山北的作坊則出土不少刀、鏃,因而被認為是鑄銅手工業中出現分工跡象的反映。
安陽殷墟的苗圃北地、西周時代的洛陽龐家溝鑄銅遺址和新鄭鄭韓故城、侯馬牛村古城南郊的東周鑄銅作坊,都是古代規模較大的鑄造場所。這幾個地點都發現了體積較大的熔銅爐、大批陶范及與鑄銅有關的工具和用具。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出土的熔銅爐若按殘壁的弧度推算,直徑約在60~70厘米。另有一種土坑式的熔爐,直徑1米,深0.5~1米。洛陽龐家溝發現的熔銅工具有3種,其中大型熔銅爐的內徑160厘米,壁厚30~35厘米,並設有鼓風口。洛陽、新鄭、侯馬等地作坊中都發現陶質的鼓風管,說明熔銅爐具備較好的熔化能力。用這樣大型的熔爐熔銅,與當時鑄造大型青銅器的情況是適應的。
苗圃鑄銅遺址和侯馬鑄銅遺址都發現了與鑄銅有關的居址、窖穴、水井、祭坑、烘范窯和道路、工作檯面等遺跡。各個作坊址出土的陶范數以萬計,其中一部分陶范可以拼對成套。從陶范的型腔可知,有鑄禮器的,也有鑄樂器、工具、兵器、車馬器或其他裝飾品的。侯馬鑄銅作坊中還鑄造中國最早的青銅鑄幣空首布以及銅帶鉤等物品。
鑄造青銅器的模具有陶范、石范和金屬范 3類。陶范的原料主要是粘土和砂子,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由於陶土的耐火度高,易於透氣,來源又極方便,所以各地作坊都普遍運用,成為中國青銅時代鑄造工藝的一大特點。造形簡單的工具、兵器等用單范或雙合范鑄造,一范可使用多次。青銅容器則用復合范鑄造,一套模具只能鑄造一件器物。石范在夏縣東下馮遺址、清江吳城遺址等地都有發現,數量不多,都是鑄造刀、鏃等小件器物的模具。金屬模具有銅范和鐵范兩種。山東臨淄發現的銅范是鑄造青銅鑄幣「齊法化」的模具。河北興隆發現的鐵范則是鑄造鐵工具的鑄范。
青銅鑄造工藝的傑出成就 鑄造一件青銅器需要經過塑模、翻范、烘烤、澆注等一整套工序。即將准備鑄造的器形先塑出泥模,在泥模上翻出外范,在泥模或外范上雕刻所需的花紋,然後在泥模上削出范芯或另外製作范芯,范芯與外范之間的距離,即為澆注後銅器器壁的厚度。為防止陶土乾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縮裂和變形,陶土中粘土和砂的成分配比要合理。外范和范芯陰干、晾曬後,組合放入烘范窯中烘烤,使之脫水和定型。經常是出窯後趁熱進行澆鑄。大件器物需挖坑固定,用槽注法澆注。一次澆鑄完成的,俗稱渾鑄法。比較復雜的器形則先鑄附件、後鑄器身,或先鑄器身,然後將附件鑄接上去,稱為分鑄法。商代已經使用分鑄法,東周時期分鑄法的使用更加熟練。商代和西周銅器的裝飾紋樣多在泥模上雕刻,有的在外范上加工,東周時期有的採用花紋印版在模上捺印,有些可能是將印出花紋的泥片貼附在模胎之上,提高了工效。鑄造一件銅鬲,需用4塊外范和1塊范芯,一件銅爵則需16塊陶范。曾侯乙墓鍾架中層的一件甬鍾,鑄造時共用了136塊陶范。
青銅樂器的鑄造集中地反映了商周時期鑄造工藝所達到的成就。據研究,無論商鍾還是周鍾,都有良好的音響效果。對曾侯乙編鍾進行的檢測知道,鍾體的合金成分中錫佔12.5~14.6%,鉛一般為1~3%。這個配比與《考工記》所載「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其一,謂之鍾鼎之齊」大體相近。實驗表明,鍾體含錫量低於13%時,發出的聲音單調、尖銳;含錫量太高則鍾體易碎。同時,適當的含鉛量有利於鍾音的衰減和音色的改變,含鉛量過低則衰減緩慢,含鉛過量則音色惡化。古代工匠在實踐中摸索出配料的合理比例,並掌握了熱處理等工藝來控制和改善鍾的音響,鑄造了這一套總音域達5個八度,能奏出完整的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的編鍾。
東周時期已出現疊鑄技術。據研究,臨淄發現的鑄造「齊法化」的長方形銅質模具是翻制泥范用的。將若干烘烤過的陶范疊裝起來,澆注時銅汁通過中間的直澆道,流向每一層半月形的內澆道而到達齊刀的范腔之中,一次可澆鑄十幾個或更多的鑄件。
春秋時期還出現了失蠟法鑄造工藝。這種工藝是將易熔化的黃蠟製成蠟模,用細泥漿多次澆淋,並塗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做成鑄型。烘燒後黃蠟熔化流出,形成型腔,用以澆鑄銅汁。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銅禁和鼎表面的獸頭及足、耳等附件,戰國早期曾侯乙墓所出的尊盤等都是用失蠟法鑄成的。此外,研究者對下寺楚墓所出55號銅鼎的鼎足和曾侯乙墓冰的龍頭等部位的焊料進行研究,認為是有金屬錫焊接的。
[淅川下寺1號墓出土銅鼎的鑄出孔焊接附件]
商周青銅器的表面除了有裝飾紋樣外,還出現了鑲嵌玉或綠松石的「銅鑲玉」技術。在商代,這種技術主要用在兵器和小件裝飾品上。到了東周時代,這種鑲嵌術進一步運用在大型銅容器上,並往往與新出現的金銀錯、嵌紅銅、鎏金等新技術用於同一件器物上。不同色彩互相對比,使青銅器的裝飾效果更加突出。
對吳越銅劍進行的研究發現,鑄劍時在劍的不同部位使用了不同成分的銅合金。如中脊用低錫或含鉛較多的合金,以提高其韌性;兩鍔則用含錫量19%左右的銅合金。使用不同成分銅合金的直接效果是既保證了兩鍔的鋒利,又增強了格鬥時劍體中脊的抗震性能,剛柔相濟,不易折斷。
在著名的越王勾踐劍上有裝飾性很強的幾何形花紋。對這種花紋的形成存在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硫化物腐蝕出來的,有人則認為是使用不同的銅合金嵌出的:基體用的是錫青銅,花紋則是錫、銅及鐵的合金。由於合金成分和含量不同,所以呈色也不一樣,磨礪時因硬度不同而微有凹陷,顯示隱花圖案(見彩圖[越王勾踐劍]、[鄂君啟節])。雖然看法不同,但研究者一致認為,當時的鑄劍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㈣ 銅汁是什麼
銅熔化後的液體
㈤ 失蠟法具備失溫法
失蠟法
1.青銅器的一種鑄造方法。即先造蠟樣,蠟樣外再反復澆淋細泥以成范,經加熱,溶化的蠟水從范下預留的小孔中流走,形成空范,然後再澆鑄銅汁鑄器,這樣可造出結構非常復雜的鑄件。失蠟法起源於何時還未有定論,目前所知最早使用失蠟法的青銅器是1985年5月在河南淅川楚王子墓出土的一件禁,成器約在春秋中期至晚期之間。有關失蠟法的文字記載出現很晚,《唐會要》上始見記載,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也記有很詳細的工藝過程,並載有蠟料配方。 2.玻璃成型工藝的一種,屬於范鑄法,脫胎於青銅器鑄造技術中的失蠟鑄造法。其法先以石蠟製造器形,然後利用蠟模翻制出陶等材質的模具,再進行玻璃熔液的灌注,而得到造型細膩復雜的玻璃器。許多精美絕倫的清代實心玻璃器(包括部分空心器)即用此法製作。當代的法國和台灣的個別玻璃製造商也採用類似的製造法來製作器型、紋飾較復雜的一些仿古作品和藝術作品,他們稱之為水晶玻璃脫蠟製造法。
㈥ 明代的銅鏡有什麼特徵,怎麼鑒別,拍賣流程
明代銅鏡主要有四個特點
1.明代仿古銅鏡的鉛質比宋金好,質細,表面多呈灰白色,但無漢唐銅鏡的那種光澤。
2.明代仿製的唐鏡多有銘文;內區大於外區,而宋代仿製銅鏡則正好相反。
3.明代仿製的唐鏡鏡鈕,比宋仿要大;鈕頂多磨平,這是因為鑄造時銅汁從此孔道流入,冷卻後需打磨才能平整。唐以前銅鏡鈕絕無平頂,當時銅汁從范邊流入范內。鑄造方法的變更,為我們提供了斷代依據。
4.明代仿漢唐銅鏡,有的在裝飾上明顯具有本時代的特徵。如明仿昭明鏡的型制,卻去掉紋飾變為素鏡,再於鈕至邊緣的區間鑄以銘文。仿唐重輪鏡往往將中間的弦紋移到鏡子的邊緣,以便於內區鑄以醒目的銘文。仿唐素圓鏡上也多添鑄銘文。
在銅鏡古董拍賣市場中,也需要一雙慧眼來銅鏡鑒定的真假,銅鏡鑒定講究有技巧,因為現在都明白銅鏡不單是越老越好,收藏古代青銅鏡個需要結合個個方面去考證的,包括歷史價值、文物價值、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等等,還有他的一個特殊的製作工藝方法、款式、紋,另外,銅鏡的形狀、尺寸、癟與材質數量和珍稀程度以及紋飾精美繁密程度也是體現其價值的一個方面。
除了時代與紋樣之外,品相是否完好是銅鏡價值判斷的重要標准。由於銅鏡多是入土陪葬埋藏之物,所以出土後的銅鏡最好是銹蝕程度越小越好。同時,紋飾的清晰度也是關鍵。
我國拍賣活動的主要程序包括:
(1)委託拍賣。當事人雙方簽定合同,規范雙方責任、利益和義務;
(2)發出拍賣公告。向公眾發出拍賣相關事宜的公告,擴大拍賣活動的宣傳影響;
(3)拍賣交易。通過競買,採取競價的方式尋找競得人;
(4)拍賣成交。拍賣物交付買受人,買受人向拍賣人交付價款,委託人與拍賣人結算拍賣費用及價款。
㈦ 求高手:孫悟空怎來銅汁飲
孫悟空的餐飲是由專門的山神土地負責的。
當初大聖被壓在了五行山下的時候,觀世音本著慈悲的心態,給了他一個贖罪的機會,就是護送唐僧西天取經。
所謂的銅汁在仙人手裡只不過小兒科罷了。老君的煉丹爐隨便一塊磚頭都能成就熾熱千里的火焰山,何況是區區的銅汁。
三昧真火何物不能化??
㈧ 康熙通寶值多少錢正面如下圖
正面如下圖康熙通寶,寶泉、寶源局值10--15元.背滿漢文根據版別有所不同.
㈨ 冰銅是怎麼形成的,怎麼提煉出來的有人可以教我配料嗎
冰銅是銅與硫的化合物,有白冰銅(Cu2S含銅80%左右)、高冰銅(含銅60%左右)、低冰銅(含銅40%以下)之分。
含銅含硫的爐料在火法冶煉中很容易生成硫化銅,如果爐料中含有鐵並且含硫富裕則會同時生成硫化鐵,一般得到的冰銅都是硫化銅和硫化鐵的混溶物,且基本屬於低冰銅。
與硫容易親和、且它們的硫化物能夠與硫化銅互溶的元素(例如鎳、金等)容易進入冰銅而得到富集,因此造鋶熔煉(熔煉產出冰銅)是富集這些元素的有效手段。
冰銅主要由硫化銅和硫化鐵互相溶解形成的,它的含銅率在20%~50%之間,含硫率在23%~27%之間.
處理冰銅,可採用斜吹卧式轉爐,特點是不需要燃料,依靠銅水中鐵和硫的氧化反應放出熱量提供全部熱,而水排帶動風箱不停的吹入足夠的空氣。冰銅經過這種吹煉,能夠生成含銅品位高於98%的粗銅,熔化的銅汁倒入模具,就成了黃澄澄、金燦燦的銅錠。這種新式斜吹卧式轉爐熱容量大、作業周期內溫度變化小、生產率高;採用的新型爐襯壽命長,節約維護時間;採用獨特的新型支承裝置,有效降低爐身高度;爐體封頭採用球形封頭,強度大、變形小;增加平衡裝置,運轉吹煉平穩。在工藝上,原來豎爐煉銅是間歇式,加一次料,冶煉一次,不僅產量小,而且十分浪費礦石燃料。相比之下,連續選礦、連續熔煉、新式轉爐、水力推動這幾種新技術給建立新煉銅廠奠定了基礎,新銅廠將能夠長期不間斷的生產大量粗銅錠,這種純度用來鑄造銅錢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