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產能計算的公式是什麼
標准工時的計算公式:
標准時間=觀測時間*評比系數*(1+寬放率)=正常時間*(1+寬放率)
觀測時間:是實際觀測得到的時間值的平均,而觀測時間由於受到作業者熟練度、工作意願、情緒等的影響,並能代表真實的情況,故此應加以修正,乘上一定的評價系數,求得實際時間作為標准時間的主體,而實際時間應考慮一定的寬放,作為疲勞、等待、喝水、上廁所等必須要項的預備,這樣才得到標准時間。
評比系數: 評比是一種判斷或評價的技術,目的是將實際的操作時間調整到平均工人的正常速度。其中影響評比的因素包括:操作者的熟練程度,設備工具的完善度,操作者的教育程度,工作的困難度。
寬放:寬放是指由於疲勞,生理需求,管理需求等不可避免的因素而給予標准工時制定調整的一個方法。
產能的計算公式:產能=單位工作時間/周期時間
周期時間是指該拉產出單位產品的時間間隔,它等於該拉的瓶頸時間。
單位工作時間是指出勤時間減去相關活動產生的等待時間。
2. 怎麼算每小時產能多少
算產能必須得算出每個產品的標准工時,然後用3600除以標准工時,就得到了每小時標准產能。
一、使用秒錶測試工序從開始到結束需要使用的時間,連續測定3~5次後取平均值得出生產一台產品需要使用多少秒。
二、用3600秒(1小時)÷生產一台產品所需的秒數=1小時的產能×當天生產小時=當天產能。
三、取當天產能的90%作為最終的目標產能(10%的產能時間用於離位、物料拿取等損耗)。
影響因素:
1、長期因素
取得生產能力的時間在一年以上的都可歸入長期因素。它們包括:建設新廠、擴建舊廠、購置安裝大型成套設備、進行技術改造等。這些措施都能從根本上改變生產系統的狀況,大幅度地提高生產能力,但同時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應用這些因素屬於戰略性決策。
2、中期因素
在半年到一年之內對生產能力發生影響的那些因素為中期因素。如採用新的工藝裝備、添置一些可隨時買到的通用設備,或對設備進行小規模的改造或革新;增加工人,以及將某些生產任務委託其他工廠生產等,其中,也包括利用庫存來調節生產的作用。
這些因素是在現有生產設施的基礎上所作的局部擴充。它們屬於中層管理的決策。一般在年度生產計劃的制定與實施中加以考慮。
3、短期因素
在半年之內以至當月就能對生產能力產生影響的屬於短期因素。這類因素很多,如:臨時增加工人,增開班次;採取措施降低廢品率;改善原材料質量;改善設備維修制度。這能減少設備故障時間,提高設備利用率而提高生產能力等等。
3. 發改委產能如何計算
產能的計算公式:產能=單位工作時間/節拍時間。
產能計劃包括兩大部分。首先是企業已有的生產能力,是近期內的查定能力;其次是企業在本年度內新形成的能力。後者可以是以前的基建或技改項目在本年度形成的能力,也可以是企業通過管理手段而增加的能力。
計劃能力的大小基本上決定了企業的當期生產規模,生產計劃量應該與計劃能力相匹配。企業在編制計劃時要考慮市場需求量,能力與需求不大可能完全一致,利用生產能力的不確定性,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對生產能力作短期調整,以滿足市場需求。
4. 產能核算的方法
(一)農用地理論產能核算
1. 技術思路
依據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核算農用地理論產能的主要思路是:以三級指標區為單位,建立農用地標准糧理論單產和相應的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的函數關系,將所有分等單元的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代入函數方程,可以獲取分等單元的農用地理論單產。
依據所有分等單元的農用地理論單產乘以相應的分等單元的耕地面積,核算分等單元的農用地理論產能。
農用地理論產能核算技術路線見圖 5-1。
圖5-1 農用地理論產能核算技術路線圖
2. 農用地理論單產(YF)核算
1)建立指定作物理論單產樣本值與相應的自然質量等指數資料庫
將指定作物理論單產樣本值與樣本地塊自然質量等指數錄入農用地產能核算資料庫。
2)建立理論單產樣本值與自然質量等指數數學模型
以三級指標區為單位,建立指定作物理論單產樣本值與樣本地塊相應的自然質量等指數的函數關系模型: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黑龍江卷)
式中:
yi″——第i個分等單元標准糧理論單產樣本值;
Ri——第i個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
A,B——回歸系數值。
3)核算農用地分等單元理論單產(YF)
依據A和B,將該三級指標區內所有農用地分等單元的自然質量等指數代入式(5-1),可獲得各分等單元的年均標准糧理論單產(YF)。
3.核算農用地分等單元理論產能(WF)
分等單元理論單產乘以分等單元耕地面積可以獲得農用地分等單元理論產能。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黑龍江卷)
式中:
WFi——第i個分等單元理論產能;
YFi——第i個分等單元理論單產;
Si——第i個分等單元耕地面積。
4.核算區域理論產能
這里所指的區域是指行政區域,包括鄉(鎮)域、縣(市)域、省域。
1)鄉(鎮)域理論產能核算
鄉(鎮)域內各分等單元的理論產能或各行政村理論產能之和為鄉(鎮)域理論產能。
鄉(鎮)域理論產能除以鄉(鎮)域耕地面積得到鄉(鎮)域理論單產。
2)縣(市)域理論產能核算
各鄉(鎮)理論產能相加等於縣(市)域理論產能。
縣(市)域理論產能除以縣(市)域耕地面積得到縣(市)域理論單產。
3)省域理論產能核算
各縣(市)域理論產能相加等於省域理論產能。
省域理論產能除以省域耕地面積得到省域理論單產。
4)省域等別理論產能核算
縣級各自然質量等別內各分等單元理論產能相加等於省域等別理論產能。
省域等別理論產能除以省域內各等別耕地面積得到省域等別理論單產。
(二)農用地可實現產能核算
1.技術思路
依據農用地利用等指數核算農用地可實現產能的主要思路為:以三級指標區為單位,建立抽樣單元的可實現單產和相應的農用地利用等指數的函數關系,將所有分等單元的農用地利用等指數代入函數方程,可以獲取各分等單元的農用地可實現單產。依據所有分等單元的農用地可實現單產,乘以相應的分等單元耕地面積,核算農用地可實現產能。
農用地可實現產能核算技術路線見圖5-2。
圖5-2 農用地可實現產能核算技術路線圖
2.農用地可實現單產(YP)核算
1)建立指定作物可實現單產樣本值與相應利用等指數資料庫
將調查的抽樣分等單元指定作物標准糧可實現單產樣本值與相應單元利用等指數錄入農用地產能核算資料庫。
2)建立抽樣單元可實現單產樣本值與相應單元利用等指數的函數關系
以三級指標區為單位,建立抽樣分等單元指定作物標准糧可實現單產樣本值與相應單元利用等指數的函數關系(以線性模型為例):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黑龍江卷)
式中:
yi′——第i個分等單元標准糧可實現單產樣本值;
Yi——第i個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
A,B——回歸系數值。
3)關於建立函數關系的說明
按照《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21010-2007),耕地分為水田(含灌溉水田與望天田)、水澆地(含菜地)、旱地3個二級類型,如果每個三級指標區內某個二級類型的面積占本區耕地總面積的比例超過30%,在建模過程中,則需要分別建立抽樣單元農用地可實現單產與相應的農用地分等單元利用等指數的函數關系,分別核算產能。
4)農用地分等單元可實現單產(YP)核算
依據A和B,將核算區域的所有農用地分等單元的利用等指數代入式(5-3),可獲得各單元的可實現單產(YP)。
3.核算農用地分等單元可實現產能(WP)
分等單元可實現單產乘以分等單元耕地面積,可以獲得農用地分等單元可實現產能。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黑龍江卷)
式中:
WPi——第i個分等單元可實現產能;
YPi——第i個分等單元可實現單產;
Si——第i個分等單元耕地面積。
4.區域可實現產能核算
這里所指區域是指行政區域,包括鄉(鎮)域、縣(市)域、省域。
1)鄉(鎮)域可實現產能核算
鄉(鎮)域可實現產能等於鄉(鎮)域內各分等單元的可實現產能之和,或各行政村可實現產能之和。
鄉(鎮)域可實現產能除以鄉(鎮)域耕地面積得到鄉(鎮)域可實現單產。
2)縣(市)域可實現產能核算
各鄉(鎮)域可實現產能相加等於縣(市)域可實現產能。
縣(市)域可實現產能除以縣(市)域耕地面積得到縣(市)域可實現單產。
3)省域可實現產能核算
各縣(市)可實現產能相加等於省域可實現產能。
省域可實現產能除以省域耕地面積得到省域可實現單產。
4)省域等別可實現產能核算
縣級各利用等別內各分等單元可實現產能相加等於省域等別可實現產能。
省域等別可實現產能除以省域內各等別耕地面積得到省域等別可實現單產。
(三)農用地實際產能核算
1.技術思路與方法
首先,依據農業統計數據,將核算區域內各鄉(鎮)的指定作物單位面積產量視作各鄉(鎮)指定作物的實際單產。然後,根據標准糧換算系數,將指定作物的實際單產換算為標准糧實際單產。根據實際耕作制度,核算各鄉鎮農用地實際產能。農用地實際產能核算技術路線如圖5-3所示。
2.確定鄉(鎮)域實際產能
以國家確定的基準作物統計單產為基準,根據標准糧換算系數,把指定作物統計單產換算為標准糧實際單產;根據標准耕作制度核算鄉(鎮)域實際單產(YO);實際單產乘以基期年鄉(鎮)耕地面積,得到鄉(鎮)域實際產能(WO)。
圖5-3 農用地實際產能核算技術路線圖
3. 確定縣域實際產能
鄉(鎮)域實際產能相加得到縣域實際產能,縣域實際產能除以縣域耕地面積得到縣域實際單產。
4. 確定省域實際產能
縣域實際產能相加得到省域實際產能,省域實際產能除以省域耕地面積得到省域實際單產。
5. 產能利用率的計算公式
產能利用率的公式:實際產能/設計產能*100% 產能利用率有時也叫設備利用率,是工業總產出對生產設備的比率,簡單的理解,就是實際生產能力到底有多少在運轉發揮生產作用。
它是美國聯邦儲備局量度工業設備的使用情況,這項數字由三組系列數字組成,包括製造業系列(十六個主要製造業的工業產量與設備空間的比率)、物料系列和公用設施及礦產系列。 產能利用率的過低,造成人員、生產設備的閑置及成本的浪費;
當產能利用率超過95%以上,代表設備使用率接近全部,通貨膨脹的壓力將隨產能無法應付而急速升高,在市場預期利率可能升高情況下,對一國貨幣是利多。反之如果產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續下降,表示設備閑置過多,經濟有衰退現象,在市場預期利率可能降低情況下,對該國貨幣是利空。市場一般最為重視美國的產能利用數據。
6. 人均產能怎麼算公式是什麼
人均產能=總產能÷人數;總產量除以生產時間,得到的是單位時間產能;單位時間產能除以生產人數,得到的是單位時間內的人均產能。
拓展資料:
產能是指在計劃期內,企業參與生產的全部固定資產,在既定的組織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或者能夠處理的原材料數量。生產能力是反映企業所擁有的加工能力的一個技術參數,它也可以反映企業的生產規模。每位企業主管之所以十分關心生產能力,是因為他隨時需要知道企業的生產能力能否與市場需求相適應。
當需求旺盛時,他需要考慮如何增加生產能力,以滿足需求的增長;當需求不足時,他需要考慮如何縮小規模,避免能力過剩,盡可能減少損失。
企業常常還要考慮一個生產能力餘量作為平衡設計生產能力與實際生產能力的緩沖。生產能力餘量是指超過預期需求的生產富餘能力。例如,某產品的預計需求為1000萬,而設計生產能力為1200萬。這樣,生產能力餘量為20%,即企業是以83%的生產能力利用率生產該產品。相反,如果一家企業的設計生產能力低於為滿足產品需求應達到的生產能力,則說明該企業的生產能力餘量為負值。比如一家企業的產品年需求量為1200萬,而其生產能力僅為1000萬,則該企業的生產能力餘量-20%。
7. 人均產能是如何計算的
以月人均產值為例
首先要計算出人數 人數=總工時除以標准工時(176小時每人每月)
月總產出除以人數就是月度人均產值
國民生產總值(GDP)的計算方法有三種:
(1)生產法或稱部門法,是從各部門的總產值(收入)中減去中間產品和勞務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民生產總值;
(2)支出法或稱最終產品法,即個人消費支出+ *** 消費支出+國內資產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和庫存凈增或凈減)+出口與進口的差額
(3)收入法或稱分配法,是將國民生產總值看作為各種生產要素(資本、土地、勞動)所創造的增加價值總額。因此,它要以工資、利息、租金、利潤、資本消耗、間接稅凈額(即間接稅減 *** 補貼)等形式,在各種生產要素中間進行分配。這樣,將全國各部門(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上述各個項目加以匯總,即可計算出國民生總值。
從理論上說,上述3種方式最後統計得出的結果應該是一致的。現在國際上計算國民生產總值的通行方法為FPA,並將它得出的數據作為標准。
計算公式:Q1·P1+Q2·P2+……+Qn·Pn = 國民生產總值
Q代表各種勞務與最終產品(Final Procts),即不包括生產各環節中重復計算的部分。
P代表勞務與最終產品的價格。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也稱作「人均GDP",常作為 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它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
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 總產出(即 GDP 總額,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 總人口
農民人均純收入按收入來源的性質,可分為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純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1)工資性收入:指農村住戶或住戶成員受雇於單位或個人,靠出賣勞動而獲得的收入。包括在非企業組織中勞動得到的收入、在本地勞動得到的收入、常住人口外出從業得到的收入三個部分。(2)家庭經營純收入:指農村住戶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進行生產籌劃和管理而獲得的收入,相應地扣除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發生費用後的收入總和。(3)財產性收入:指金融資產或有形非生產性資產的所有者向其他機構單位提供資金或將有形非生產性資產供其支配,作為回報而從中獲得的收入,主要包括利息、股金、租金、紅利、土地徵用費用等。(4)轉移性收入:指農村住戶或住戶成員無須付出任何對應物而獲得的貨物、服務、資金或資產所有權等,不包括無償提供的用於固定資產形成的資金。主要包括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親友贈送、調查補貼、救濟金、救災款、保險年金、退休金、撫恤金等。
二、為什麼統計部門公布的農民人均純收入與老百姓的實際感受存在差異
農民人均純收入是按照隨機抽樣的原則,抽取一定數量具有代表性的農村家庭,通過詳細記錄這些家庭所發生的各類農產品生產、銷售情況以及各項經濟明細收支情況匯總產生的。之所以部分農民家庭感覺到統計部門公布的農民人均純收入與他們的實際感受有差異,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農民人均純收入指標反映的是一個地區農村居民整體的、平均的收入水平。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的就業渠道日趨多元化,收入差距也越來越大,個別高收入群體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了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之間農民收入的差距有所擴大,一些高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大大高於全市平均水平,也有為數不少的家庭的實際收入達不到平均線。
統計部門抽樣調查所反映的只是農村居民收入的總體狀況和平均水平,涉及到每個家庭,可能有小部分家庭的收入高於我們公布的數據,而大部分家庭的收入低於我們的數據,這種情況不僅在我市是這樣,在其它地區也是這樣。以2008年數據為例,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8110元,但是有64%的家庭收入水平低於我們公布的數據,其餘36%的家庭高於全市平均水平。調查還顯示,我市20%的「最高收入組」家庭2008年人均純收入約為全市平均水平的1.5倍,而20%的「最低收入組」家庭的人均純收入僅為全市平均水平的59%。
二是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僅包括現金收入,也包括實物性收入。按照統計調查制度要求,農民自產自用和結存的糧食、食油、蔬菜、肉禽類產品等,都要按照市場實際銷售價格進行折算,計入家庭收入,這也使得農民人均純收入與人們感覺當中的年終現金分配存在一定的差異。
三是統計范圍的界定為在農村居住的常住人口。農村居民,不僅包括直接從事農、林、牧、漁生產的農戶,還包括農村中經營非農業的常住人口,只要經濟生活與農村家庭連在一起的人口都統計在內,如國家幹部、企業職工等等,但在多數人印象中,這部分人的收入不計算在內
由動能定理得 Ek=Fx F子彈受燃氣推力 X槍筒長度
你學了高三的熱反應了嗎?
可以用這個來計算。反應物的鍵能等於生成物的鍵能減反應熱。(反應熱的符號不能變)
(對不起,應該是加反應熱,符號不變)
每道年輪代表一年!
期換成的
24χ18.95%=24χ0.1895
光壓是射在物體上的光所產生的壓力。也稱為輻射壓強。當物體完全吸收正入射的光輻射時,光壓等於光波的能量密度;若物體是完全反射體,則光壓等於光波能量密度的2倍。
發光強度簡稱光強,國際單位是candela(坎德拉)簡寫cd。Lcd是指光源在指定方向的單位立體角內發出的光通量。光源輻射是均勻時,則光強為I=F/Ω,Ω為立體角,單位為球面度(sr),F為光通量,單位是流明,對於點光源由I=F/4 。
光亮度是表示發光面明亮程度的,指發光表面在指定方向的發光強度與垂直且指定方向的發光面的面積之比,單位是坎德拉/平方米。亮度和照度之間的關系,其關系為:L=R×E 。式中L為亮度,R為反射系數,E為照度.
T-SCORE=50+10(X-m)/SD
其中X是你考得分數(MARK)。m是這門課的全國平均分數。SD是這門課的分割系數。
這是從國外網站找到的,不知國內是不是這樣算的。
那個發程序代碼的人答案不靠譜,他的程序只是一個統計學生得分的程序,根本不是T-score。
另外,全國高中生物聯賽中的T-score參見文章::docin./p-162673810.
轉載本答案請註明出處。
T-SCORE 的計算公式是: 50+10(X-M)/SDX
T-Score(T-積分)是用受檢者的骨密度值與同性別正常青年人的骨密度平均值進行比較,即T-積分=(受檢者BMD值-青年人BMD均值)/青年人BMD標准差,含義為受檢者的BMD比青年人BMD均值低或高幾個標准差。
當T-積分在2.5以下時可診斷為骨質疏鬆。Z-Score(Z-積分)是用受檢者的骨密度值與同性別、同年齡健康者的骨密度平均值進行比較,即Z-積分=(受檢者BMD值-同齡人BMD均值)/同齡人BMD的標准差。
8. 產能怎麼計算
產能的計算公式:產能=單位工作時間/節拍時間
按照設備的單位產量*標准生產時間=標准產能。
標准產能:將單位時間除以標准時間即得標准產能。如1小時(3600秒)/46秒=78,即14」腰盤1小時的標准產能是78個;如8小時/46秒=620,即14」腰盤8小時的標准產能是620個。
(8)產能需求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產能計劃包括兩大部分。首先是企業已有的生產能力,是近期內的查定能力;其次是企業在本年度內新形成的能力。後者可以是以前的基建或技改項目在本年度形成的能力,也可以是企業通過管理手段而增加的能力。
計劃能力的大小基本上決定了企業的當期生產規模,生產計劃量應該與計劃能力相匹配。企業在編制計劃時要考慮市場需求量,能力與需求不大可能完全一致,利用生產能力的不確定性,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對生產能力作短期調整,以滿足市場需求。
9. 產線產能如何計算,有什麼公式
年生產量/12月/每個月的工作日(約等於22天)/日產量(每人每8小時的產量),這個公式不對。
產線產能公式:
產能=單位工作時間/節拍時間。
其中:節拍時間是指該拉產出單位產品的時間間隔,它等於該拉的瓶頸時間。
單位工作時間是指出勤時間減去相關活動產生的等待時間。
工作時間:員工的實際的作業時間,由出勤時間減去相關活動產生的等待時間。
良品產出數:生產現場的產出必須一定要是良品才能作為產能計算的依據。
(9)產能需求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產能計劃包括兩大部分。首先是企業已有的生產能力,是近期內的查定能力;其次是企業在本年度內新形成的能力。後者可以是以前的基建或技改項目在本年度形成的能力,也可以是企業通過管理手段而增加的能力。
計劃能力的大小基本上決定了企業的當期生產規模,生產計劃量應該與計劃能力相匹配。企業在編制計劃時要考慮市場需求量,能力與需求不大可能完全一致,利用生產能力的不確定性,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對生產能力作短期調整,以滿足市場需求。
對於老企業可能由於產品方向有所改變,或者是產品結構重新設計,也可能因為工藝方法有所改進等種種原因,當初的設計能力已完全不能反映實際情況,這時需要對企業的產能作重新核准,稱此結果為查定能力。
查定能力是企業的實際能力,對於企業各類計劃有指導作用,是企業計劃工作的基本參數.
計算工作通常從底層開始,自下而上進行,先計算單台設備的能力,然後逐步計算班組(生產線)、車間、工廠的生產能力。生產能力的計算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流水線生產類型企業的生產能力計算,成批加工生產類型企業的生產能力計算和服務行業的生產能力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