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增加值怎麼算
經濟增加值=稅後經營利潤-全部資本費用。
2. 經濟增加值=期初投資資本*(期初投資資本回報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其中,全部資本費用=期初投資資本*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期初投資資本回報率=稅後經營利潤/期初投資資本。
企業經濟增加值最大化目標模式,是指企業通過財務上的合理經營,採用最優化的財務政策,充分考慮資金時間價值和風險與報酬的關系,在保證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追求一定時間內所創造的經濟增加值與投入資本之比的最大化。
經濟增加值(EVA)=EBI-T×(1-T)-Kw×C,其中:EBIT為息稅前利潤;T為所得稅稅率;Kw為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C為企業投入的平均資本。一般而言,通過一定的技術性調整,EVA可以近似等於生息債務與權益賬面價值之和。企業經濟增加率(EVAR)可用下列公式計量:
上述公式中,EVAR[,t]為年企業的經濟增加值,K為與風險相適應的貼現率,C[,t]為第t年企業的平均資本投入,t為EVA和C的具體時間,n為企業經營持續的時間。可以看出,企業經濟增加值率EVAR與EVA成正比,與K、C成反比。K的高低主要由企業的風險大小來決定。也就是說,企業經濟增加值,與預期的報酬成正比,與預期的風險成反比。企業經濟增加值只有在風險和報酬達到比較好的均衡時,才能達到最大。
㈡ 增加值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增加值可採用生產法和收入法計算。 生產法是先計算出各部門的總產出,然後從中扣除中間消耗再加應交增值稅求得增加值。 生產法計算公式: 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應交增值稅 收入法是先計算各部門增加值的構成項目,然後累加求得增加值。 收入法計算公式: 增加值=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 總產值:指各類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出來的以貨幣表現的全部產品和服務的總成果。 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工業成本通訊員:王月/昌圖縣經信局
㈢ 增加值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標准答案 :一、增加值或增值,其英文原文為「Added value」,日文為「付加價值」,是西方在經濟核算中普遍採用的一個術語,它比總產值或銷售額更為確切地反映經濟效益。按西方經濟理論,增加值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增加的價值。企業或部門的總產值或銷售額減去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掉的原材料、半成品、燃料和電力以及勞務等的費用即為增加值,它包括要素成本和稅金。
增加值是國民經濟核算的一項基礎指標。各部門增加值之和即是國內生產總值,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地區)在一定期時期內所生產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同時也反映了生產單位或部門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因此,建立增加值統計,將為計算國內生產總值提供可靠依據,是建立資金流量的基礎。工業企業建立增加值統計,可以反映工業企業的投入、產出和經濟效益情況,為改善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提供依據,並促進工業企業會計和統計核算的協調。
二、工業增加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工業企業全部生產活動的總成果扣除了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移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價值後的余額;是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
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
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有兩種,即生產法和收入法(又稱要素分配法)。
(1)生產法
生產法是指從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和勞務價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產環節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從而得到新增價值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出-工業中間投入
在工業增加值的實際計算中,工業總產出是直接用工業總產值(現行價格、新規定)代替的。這一指標的計算價格與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價格一律與新稅制的規定相一致,按不含增值稅的價格計算。但是,增值稅是企業所創造的新增價值的一部分,屬於增加值范疇,為了確保工業增加值要素的完整,在計算工業增加值時,應將本期應交增值稅計入工業增加值中。由此按生產法計算的工業增加值的實際計算公式應為:
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現價、新規定)-工業中間投入+本期應交增值稅
①工業總產值(現行價格、新規定)
包括本期生產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和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限期末期初差額價值。
②工業中間投入
1〕工業中間投入的定義
工業中間投入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用於工業生產活動而一次性消耗的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及其他實物產品和對外支付的服務費用。服務費用包括支付給物質生產部門(工業、農業、批發零售貿易業、建築業、運輸郵電業)的服務費用和支付給非物質生產部門(保險、金融、文化教育、科學研究、醫療衛生、行政管理等)的服務費用。
2〕工業中間投入的確定須遵循的原則:
一是必須是從外部購入的,並已計入工業總產值的產品和服務價值不包括生產過程中回收的廢料以及自製品的價值;
二是必須是本期投入生產,並一次性消耗的產品和服務價值,不包括固定資產轉移價值;
三是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口徑必須與工業總產值的計算口徑相一致,即計入工業中間投入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必須是已經計入了工業總產值中的價值。
3〕工業中間投入的分類
工業中間投入按企業支付的對象可分為中間物質投入和中間勞務投入兩部分。
a.中間物質投入:是指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外購的各種物質產品的價值和支付給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務費用,包括外購的並在本期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動力及向外單位支付的運輸費、郵電費、加工費、修理費、倉儲費等。
b.中間勞務投入:是指工業企業在生產經營管理中支付給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各種服務費用,這些費用構成非物質生產部門收入的一部分,包括利息支出、廣告費、保險費、職工教育費、差旅費等。
工業中間投入按照具體內容,分為直接材料廠、製造費用中的中間投入管理費用中的中間投入、銷售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和利息支出五大類。
a.直接材料:包括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實際消耗的原材料、輔助材料、備用配件、外購半成品、燃料、動力、包裝物以及其他直接材料。資料可直接取自會計產品成本核算的「直接材料」科目。如企業未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設置成本核算科目,則可從會計「生產成本」科目的供方發生額中,將屬於直接材料消耗的項目匯總取得。
b.製造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包括修理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取暖費、水電費、辦公費、運輸費、試驗檢驗費、勞動保護費、租賃費、差旅費、保險費等。可從會計「製造費用」科目中查找計算,也可用「製造費用合計」減去屬於工業增加值的項目,即工資、職工福利費、折舊費的辦法,倒算出中間投入價值。
c.管理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包括辦公費、運輸費、修理費、物料消耗、遞延費用攤銷、低值易耗品攤銷、綠化費、技術轉讓費、無形資產攤銷、土地損失補償費、排污費、工會經費、財產保險費、職工教育經費等。可從會計「管理費用」科目中查找計算,也可用「管理費用合計」減去屬於工業增加值的項目,即工資、效益工資(指工效掛勾企業按規定提取的新增效益工資)、職工福利費、勞動保險費、財產保險費、待業保險費、折舊費、稅金(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礦產資源補償費以及上交給國家和地方的各種規定費用的辦法倒算取得。
d.銷售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包括運輸費、包裝費、辦公費、修理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攤銷、租賃費、展覽費、保險費、廣告費、差旅費等。可從會計「產品銷售費用」科目中查找計算,也可用「產品銷售費用合計」減去屬於工業增加值的項目,即工資、職工福利費、折舊費的辦法倒算取得。
e.利息支出:是指企業生產經營期間發生的利息凈支出(減利收入)。可根據會計「財務費用」科目的發生額分析計算。
4〕工業中間投入的具體計算方法
a.正演算法:即將製造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中屬於中間消耗的部分分別相加(中間物質消耗按不含增值稅的價格計算),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得出工業中間投入總和。
b.倒演算法:即分別用製造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合計減去該三項費用中屬於增加值的項目,如工資、福利費等,倒算出三項費用中的中間消耗,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工業中間投入總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採用倒演算法計算比較簡便易行。
③本期應交增值稅
本期應交增值稅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應繳納的增值稅額。其計算公式為:
本年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出口退稅+進項稅額轉出數-進項稅額-減免稅款-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年初未抵扣數-年末未抵扣數
1)銷項稅額: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銷售貨物或提供應稅勞務應收取的增值稅額。
2)出口退稅:反映企業適用零稅率的貨物,向海關辦理報關出口手續後,憑出口報關單等有關憑證,向稅務機關申報辦理出口退稅而收到退回的稅款。
3)進項稅額轉出數:反映企業購進貨物、在製品產成品等發生非正常損失以及其他原因而不應從銷項稅額中抵扣,按規定必須轉出的進項稅額。
4)進項稅額: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購入貨物或接受應稅勞務而支付的、准予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增值稅額。
5)減免稅額:反映企業在報告期按國家規定直接減免的增值稅。
6)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反映企業報告期內按國家規定的退稅率計算的出口貨物的進項稅額抵減內銷產品的應納稅額。
7)年初(末)未抵扣數:是指當進項稅額大於銷項稅額時,才會出現未抵扣數,年初(末)未抵扣數必須小於等於零。
上述增值稅計算公式中的項目均可以從會計的「應上交應彌補款項表」中的有關項目取得。
小規模納稅企業,不分列銷項稅額和進項稅額,其本期應交增值稅直接以銷售額乘以徵收稅率(6%)計算。
有出口退稅的企業,如果出口退稅出現跨年度的情況在計算出口退稅時,應加以調整,按本年應得出口退稅計算,調整後應交增值稅的計算公式為:
本年應交增值稅=本年銷項稅額×(現價總產值/產品銷售收入)+出口退稅+進項稅額轉出數-本年進項稅額×(原材料消費總值/原材料購進總值-減免稅款-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年初未抵扣數-年末未抵扣數當企業的應交增值稅出現負數時,在計算工業增加值時,應作為「0」處理。
㈣ 求EVA(經濟增加值)的計算公式
經濟增加值的計算公式為:經濟增加值=稅後凈營業利潤-平均資本佔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其中:稅後凈營業利潤衡量的是企業的經營盈利情況;平均資本佔用反映的是企業持續投入的各種債務資本和股權資本;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反映的是企業各種資本的平均成本率。
使用經濟增加值指標進行績效評價的效果主要包括:提高企業資金的使用效率;優化企業資本結構;激勵經營管理者,實現股東財富的保值增值;引導企業做大做強主業,優化資源配置。
(4)經營增加值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經濟增加值產生的背景:
經濟增加值的產生是源於企業經營目標的討論。早期,大家普遍認為企業經營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即追逐經營利潤。這個觀點是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相適應的。
那個時候的企業,大概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規模很小,一般都是私人經營、自負盈虧,投資者和管理者往往是一個人,不存在委託代理的機制問題。
到了20世紀,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以及社會經濟的進步,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經營企業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原來的企業所有者開始聘請職業經理人管理經營企業,而自己只是負責提供資金等各項資源。企業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出現分離,這個時候委託代理機制開始形成。
委託代理機制產生以後,就有了股東與經理人的概念。此時企業經營的目標就變成了給股東創造更多的財富,而不是僅僅追求利潤最大化。股東投入很多資源,當然要求獲得更多的回報,這就是資源使用效率問題,綜合考慮資源的投入與產出。
因此,評價一家企業好壞,就看這家企業是否能給股東帶來更多的財富,於是1989年思騰斯特公司提出了EVA的概念。他們認為,股東投入的資源是有成本的(機會成本),只有企業的盈利超過投入資源的機會成本,才能為股東創造價值。
經濟增加值衡量的是企業對投入資本的使用效率,比如同樣是獲得了100萬凈利潤的兩家公司,A企業投入了50萬資本,B企業投入了200萬資本,很顯然A企業對資本的使用更有效率,A企業能給股東創造更多的價值。
㈤ 企業增加值怎樣計算需要簡單的回答。
工業企業增加值(現價)=工業總產值(現價)-工業中間投入+增值稅要搞好增加值的統計,關鍵在於搞准中間投入及增值稅兩個指標的統計。
本年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出口退稅+進項稅額轉出數一進項稅額一減免稅款一出口抵內銷應納稅額+年初未抵扣數一年末未抵扣數。
工業增加值=工資+福利費+折舊費+勞動、待業保險費+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應交增值稅+營業盈餘。
或:工業增加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那麼,如何用「生產法」和「分配法」計算企業的工業增加值?本文將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作一些探討。
(5)經營增加值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企業本期生產,並在報告期內不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包裝入庫的全部工業成品(半成品)價值合計,包括企業生產的自製設備及提供給本企業在建工程,其他非工業部門和生產福利部門等單位使用的成品價值,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按自備原材料生產的產品的數量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稅(銷項稅額)的產品實際銷售平均單價計算。
會計核算中按成本價格轉賬的自製設備和自產自用的成品,按成本價格計算生產成品價值,生產成品價值中不包括用定貨者來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價值。
針對企業的具體情況,可以作這樣的處理:首先由各個成品生產分廠的統計人員分別報送本期(報告期,一般按一個月結算一次)品產合格入庫量(按各種規格明細分類報出),然後由銷售部門的統計人員報送按品種規格的銷售單價,再將產品產量和產品銷售單價按品種規格對應相乘得出本期生產成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