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平年和閏年怎麼計算
平年和閏年的計算方法:用年份除以4,沒有餘數的就是閏年,有餘數的是平年,如果是世紀年(整百年)則是除以400。
閏年比平年多一天,這一天即為閏日,地球圍繞太陽運轉一周的時間間隔約為365.2422天,而國際通用的日歷上每年只有365天,也就是說,每隔4年日歷上就要多出將近一天的時間。
為了解決這個余數,年數不為100的倍數且能被4整除和年數為100的倍數且能被400整除的就額外增加一天,這一天為閏日——即2月29日。
Ⅱ 一般來講公歷年份是怎麼算的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公歷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歷。尼羅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於計算尼羅河泛濫周期的需要,產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學和太陽歷。而瑪雅文明是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傑出代表,以印第安瑪雅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巴西、貝里斯以及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西部地區。約形成於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隸制國家,公元3~9世紀為繁盛期,15世紀衰落,最後為西班牙殖民者摧毀,此後長期湮沒在熱帶叢林中。
農歷,又稱夏歷、陰歷、舊歷、漢歷、老歷,是中國傳統歷法之一,農歷屬於一種陰陽歷。陽歷:一個太陽年是兩個立春之間的時間,約365.2422天。陰歷是按照月球繞地球一周為一個月計算的。陰歷的一年有時是12個月,有時是13個月。有閏月的年份是13個月。
公歷。公歷的一年是365天,是按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為一年計算的。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的時間是365天5小時多一點。
農歷中的陰歷以月為基本單位,一個月以新月出現的那一天為始直至下一個新月出現的前一天。由於月亮公轉的周期介於29到30天之間,陰歷的一個月也就由新月出現時刻的早晚或是29天或是30天。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與陽歷不同的是,大小月在不同的年中不固定。如春節的前一天常稱為大年三十,但有不少年的陰歷十二月只有29天。由於十二個月的時間較陽歷年即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短11天左右,為了使陰歷年與陽歷年保持相對穩定,每隔兩三年就需要加入一個閏月。大約每十九年要加入七個閏月。而二十四節氣則是由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確定的。以每年的冬至為始,每15度為一個節氣。故二十四節氣在公歷的每月中有大概固定的日期。古時以二十四節氣指導農耕,這就是農歷的稱謂的來源。其中陽歷下半月的十二個節氣又稱為中氣。中氣出現的時刻和閏月的確定有直接的關系。
Ⅲ 年份是怎樣推算的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地支。干支還是陰陽之分: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以一個天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共有六十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起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干支紀年法
如甲子為第一年,乙丑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六十年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環下去。例如1929年是農歷己巳年,1930年是農歷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農歷己巳年。我們在日歷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紀年這種方法排列下來的。陽歷年份除以60的余數減3便得該年農歷干支序號數,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紀。如果序號數小於、等於零則於支序號數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餘11,年干支序號數=11-3=8。查干支表知該年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餘3,干支序號=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該年為癸亥。
干支紀月法
干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為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餘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紀日法
甲炎了第一日,乙丑為第二日,丙寅為第三日……60日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復始,循環下去。例如農歷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紀時法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丑時,其餘照推。時的天由該日所對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任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了子時的干支,便可推知其餘。
Ⅳ 天乾地支和年份之間的計算,屬相和年份快速演算法
干支紀法是誰發明的? 這始終都是一個謎,據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已有六十甲子的使用,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干支紀日了。古人用天乾地支來表示年、月、日、時,天乾地支的組成形成了古代紀年歷法。
天干共有十個(十天干)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地支共有十二個(十二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稱為十二地支
天乾地支計算
一、年干支計算公元後年份的口訣是:
「公元年數先減三,除10餘數是天干,基數改用12除,余數便是地支年」。
以2010年為例,年份減3得基數2007,除以10得余數7,對查天干次序(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得」庚「,
再將基數2007除以12得余數為3,再循環對查地支次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得」寅「,
故2010年為庚寅年。(若得0可理解為1之前即12)
喜歡的可以加 ,每天都有精彩。
以上就是與天乾地支和年份之間的計算相關內容,是關於天乾地支的分享。看完屬相和年份快速演算法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Ⅳ 天乾地支紀年法怎麼計算
01Ⅵ 平年和閏年 平年和閏年怎麼計算
平閏年的計算方法:用年除以4。如果沒有餘數,就是閏年,如果有餘數,就是平年,如果是世紀年(整百年),就除以400。
計算方法一:看年份的後兩位。如果最後兩位數不能被4整除,則為平年;如果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則為閏年。
計算方法二:遇到後兩位都是0的年份,看年份的前兩位。如果前兩位數不能被4整除,則為平年,反之則為閏年。比如2000年是閏年,但1900年不是閏年。
平年是指陽歷沒有閏日,農歷沒有閏月的年份;閏年是為了彌補人為歷法規定造成的每年天數與地球實際公轉周期的時間差而設立的閏年。
閏年比正常年份多一天,這一天就是閏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間隔約為365.2422天,而國際歷法每年只有365天,即每四年在歷法上會多出近一天。
平年和閏年的區別
年份:指陽歷沒有閏日,農歷沒有閏月的年份。
閏年:閏年是公歷中的名詞。公歷有閏日(2月29日)的地方,閏年(閏年)。農歷和回歸年之間的天數差)。
閏年的設立是為了彌補人工歷法造成的每年天數與地球實際公轉周期的時間差。加入時差的年份是閏年。閏年有366天。
如何判斷一年和閏年:不是閏年就是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