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共點力的定義是什麼
同時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各個力的作用線交於一點就是共點力。
這里要注意的是「同時作用」和「同一物體」兩個條件,而「力的作用線交於一點」和「同一作用點」含義不同。當物體可視為質點時,作用在該物體上的外力均可視為共點力:力的作用線的交點既可以在物體內部,也可以在物體外部。
解三個共點力作用下物體平衡問題的常用方法:
1、矢量三角形法:物體受同一平面內三個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平衡時,這三個力的矢量箭頭首尾相接,構成一個矢量三角形;反之,若三個力矢量箭頭首尾相接恰好構成三角形,則這三個力的合成必為零,因此可利用三角形法,求得未知力。
2、力的合成、分解法:對於三力平衡問題,一般可根據「任意兩個力的合成與第三個力等大反向」的關系,即利用平衡條件的「等值、反向」原理解答。
❷ 常見的力量訓練方法
1. 負重抗阻練習。如運用杠鈴、壺鈴、啞鈴等訓練器械。可用於機體任何一個部位肌肉力量的訓練,是訓練最常用的手段。
2. 對抗性練習。如雙人頂、推、拉等,依靠對抗雙方以暫短的靜力作用發展力量素質。對抗性練習不需要任何訓練器械及設備,又可引起練習者的興趣。
3. 克服彈性物體的練習。如使用拉力器、拉橡皮帶等,依靠彈性物體變形而產生的阻力發展力量素質。
4. 利用力量訓練器械練習。利用力量訓練器械,可以使身體處在各種不同的姿勢(或坐、或卧、或立)進行練習,可直接發展運動員所需要的肌肉力量,使訓練更有針對性。使用力量訓練器,還可以減輕運動員的心理負擔,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
5. 克服外部環境阻力的練習。如沙地和草地跑、跳練習等。做這種練習往往在動作結束階段所用的力量較大,每次練習要求不用全力,動作要輕快。
6. 克服自身體重的練習。如引體向上、倒立推起、縱跳等。這類練習均有四肢的遠端支撐完成,迫使機體局部承受體重,使機體局部部位的力量得到發展。
7. 電刺激。用電刺激發展力量能力,將電極置於肌肉的起止端,電流強度以人體不感痛苦為宜。經刺激後,即肉體既沒有明顯增大,脂肪減少,力量得到提高。
常用力量訓練手段的生理機理
動力性等張收縮訓練
人體相應環節運動,肌肉張力不變,改變長度產生收縮力克服阻力的訓練為動力性等張收縮訓練。可分為向心克制性及離心退讓性兩類工作形勢。
1. 動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肌肉在做動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時,肌肉長度逐漸縮短,所產生的張力隨著關節角度的變化而改變,因此,練習時根據專項運動的需要,掌握好發揮最大肌力的關節角度,可得到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
2. 動力性離心退讓性工作:試驗表明,肌肉做離心收縮時所產生的張力比肌肉做向心收縮時所產生的張力大40%。股四頭肌做離心收縮時所承受的負荷是做向心收縮時所承受負荷的兩倍。由此,人們利用離心收縮的原理創造了“退讓訓練法”。肌肉退讓工作是指肌肉在緊張狀態中逐漸被外力拉長的工作,即肌肉的起止點彼此相分離方向移動,故又稱離心工作。如用杠鈴做的兩臂彎舉中,當臂部積極用力將杠鈴往上舉起後,在用手抵抗回降動作慢慢地將杠鈴放下就屬於此種性質的工作。
與向心力量訓練相比,退讓訓練能克服更大阻力,更有效地發展“制動力量”,這是因為離心收縮能動員更多的運動單位參與工作。
做離心收縮練習時,動作要慢,所需時間應比向心收縮的時間長一倍左右。
靜力性等長收縮訓練
在身體固定姿態下,肢體環節固定,肌肉長度不變,改變張力克服阻力的練習方法,稱之為靜力性等長收縮訓練。
肌肉做靜力性收縮時,可以動員更多的肌纖維參與工作,表現出的力量大,力量增長也快,並節省訓練時間。
但是由於肌肉緊張,血管封閉,肌肉中血液循環可發生不同程度的暫時中斷,因而工作努不能持久。
運動員完成靜力練習時常常憋氣,憋氣有利於運動員表現出最大力量。如運動員背肌力量在吸氣時可達到119公斤,呼氣時為127公斤,憋氣時,可達到133公斤。但是,運動員憋氣時間過長,會使胸內壓升高,肺的血液循環惡化,從而可導致腦貧血,產生休克。所以在練習前應先做幾次深呼吸,並應注意控制憋氣的'時間。憋氣時間與負荷強度有關,如負荷強度為100%時,憋氣的時間為2~3秒;負荷強度為80%~90%時,憋氣時間為4~8秒;負荷強度為60%~70%時,憋氣時間為6~10秒。
一次訓練課的靜力練習時間不應過長,冬季訓練中高水平運動員可達半小時。夏季比賽起,為保持已有力量水平,每次訓練5~10分鍾即可。
靜力練習應與動力練習結合起來,可按照1:5的比例安排練習。
等動收縮訓練
等動收縮訓練由美國李斯特爾等人於1967年創立。等動力量訓練在特製的等動練習器上進行,練習時,肢體動作速度保持不變,肌肉始終發揮較大張力完成練習,等動練習集等長(靜力性力量)和等張(動力性力量)之所長於一身,有利於最大力量的增長。美國霍·西斯爾對等動力量訓練的效果進行了實驗,經過八周訓練,等動力量訓練組最大力量提高了47.2%,而等張力量訓練組與等長力量訓練組僅分別提高28.6%和13.1%。
超等長收縮訓練
超等長練習時先使肌肉做離心收縮,然後接著做向心收縮。利用肌肉的彈性,通過牽張反射,加大肌肉收縮的力量,如跳伸等練習。
超等長收縮的優點在於,在做離心收縮工作時,肌肉被迅速拉長,它所受到的牽張是突然而短促的,肌肉各個牽張感受器同步地受到刺激,產生的興奮高度同步,強度大而集中,能動員更多的運動單位同時參與工作,使肌肉產生短促而有力收縮。超等長練習與其他力量練習相比,更接近比賽時人體的運動形式,肌肉發力突然,技術結構相似,傳遞速度快,因而可得到更好的訓練效果。完成超等長練習時,肌肉最終收縮力量的大小主要是由肌肉在離心收縮中被拉長的速度快慢所決定的,而不單是由肌肉被拉長的長度決定的,肌肉被拉長速度的快慢比被拉長的長度更為重要。
循環訓練法
發展力量耐力訓練可將幾個訓練手段編組循環進行。如:手握輕杠鈴片(啞鈴)做雙臂前後繞環、擺臂+肋木舉腿+連續跳繩+手扶肋木腰弓起+連續快速擺髖+快速輕杠鈴卧推+連續快速半蹲起+向前跨步跳。這樣做可使上下肢、前後肌群和大小肌群的用力搭配在一起,一次課做3~5組,組與組之間可以慢跑作為間歇。
電刺激練習
電刺激增加肌肉力量是一種被動肌肉力量練習法,具體方法是將電極放置於要練習的肌肉群表面,通過電刺激使肌肉被動產生收縮。採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加肌肉力量,同時肌肉損傷的可能性也較小,除用於一般增加肌肉力量外,特別適用於肌肉損傷後的康復練習。電刺激增加肌肉力量需要有專門的電刺激器,用電刺激方法發展肌肉力量時,最好與動力性練習方法結合使用。
常用的力量訓練方法
一、動靜結合法
其方法是把動力練習和靜力練習有機的結合起來,先動後靜。即先做動力練習至極限,而後固定在需要鍛煉部位的角度上靜止用力6-8秒,可練2-4組。例如:動靜結合的彎舉(發殿肱二頭肌)先用60-70%的重量做6-8次,而後固定肘關節使上臂和前臂的夾角成90度,堅持6-8秒,做2-4組。
二、剋制退讓結合法
用動力練習(克制性收縮)重。復5-6次,做不起來後再做2-3次退讓性工作。這樣的結合能使肌肉得到更深的刺激。
三、先衰竭法
這是目前增大肌肉圍徑的有效方法。其做法是。要想發展那塊肥肉,先選擇只發展這塊肌肉的局部肌肉練習來訓練,做6-10次直到疲勞,使其衰竭,然後在3-5秒之內跑向另器械,做一個以發展這塊肌肉為主的綜合肌肉群練習,用79%的重量做到極限,這樣交替訓練4組左右,肌肉會感受到極大的刺激。據研究,這樣能有效地刺激肌肉生長,促進其發育。舉例如下。
用先衰竭原理發達胸大肌的方法;發達胸大肌的局部有效練習是仰卧飛鳥,而發達胸大肌等綜合肌群的練習是寬握卧推,它除了發展胸大肌外,還能發展肱三頭肌、三角肌前部和前鋸肌。如將仰卧飛鳥和卧推結合起來舉行訓練,則效果會比單純練一樣要好。其方法是:運動員先用只能舉6-10次的重量做仰卧飛鳥練習,直到起不來,緊接著跑到卧推架前用事先准備好的60-70%重量做卧推,盡力舉次數,直到起不來算一組,共做4組左右,累計總運動量為8組約50次左右。
用先衰竭原理發達三角肌的方法:發達三角肌的局部肌肉練習是各種方向的平舉,如前平舉主要發展三角肌前束;側平舉(掌心向下)主要發展三角肌中束;後斜舉主要發展三角肌後束。發達三角肌的綜合練習則是頸後寬推,這個練習既能發展三角肌,還能發展肱三頭肌,對胸大肌、前鋸肌也有影響。為發達三角肌將這兩個有效練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訓練,其效果會更好。做法是;是動員先用只能舉6-10次的重量做啞鈴側卧倒上舉的練習。直到起不來,緊接著跑到放置在另一側的杠鈴前,用杠鈴做寬握頸後推舉(70%),直到一個起不來算一大組,共做4大組。
用先衰竭原理發達肱三頭肌的方法:發達肱三頭肌的局部肌肉練習是各種臂屈伸如頸後臂屈伸、弓身臂屈伸等,而其綜合練習是窄力量推,將這兩種有效練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其訓練效果比較好。做法是:運動員先做頸後臂屈伸6-10次直到疲勞,然後迅速跑向深蹲架前拿起架上事先放好的杠鈴(杠鈴重量為自己最高重量的60-70%),連續舉直到起不來,這樣兩種練習算一大組,共做4大組,肱三頭肌就會很脹,刺激很深,只要營養跟得上肌肉就能得到很快的發育。
用先衰竭原理發達背肌的方法:發達背肌的有效局部肌肉練習是負重山羊挺身,而發達背肌的綜合練習則有弓身、直腿硬拉等。為了加深對背肌的刺激可以採用如下練法:先在山羊上做負重挺身6-10次直到挺不起為止,緊接著跑向深蹲架前肩負杠鈴做弓身練習(或做直腿硬拉),直到疲勞。將這兩個練習組合在一起訓練4組,背肌就能得到很好的刺激。
用先衰竭原理發達股四頭肌的方法。運動員先做發達股四頭肌的局部肌肉練習;負重腿屈伸,盡力做8次左右,緊接著做發達腿部肌肉的綜合肌群練習;深蹲,也盡力做6-8次,這樣交叉輪換做8組(4大組)約50次,股四頭肌就會因刺激較深而發脹。
從理論上講它符合極限負荷後的超量恢復的原則。這是因為肌體精疲力竭地負荷之後,首先功能能力大大減退,緊接著在恢復防疲肌體由適應一提高;超過它原有的水平;
四、先疲勞再重復法
先做綜合肌肉群練習,緊接著再做局部肌肉群練習。如至少有四塊肌肉參與的卧推,主要練習部分是胸大肌,肱三頭肌在最大用力時並未最大限度地參與用力。根據先疲勞再重復的原則,首先練卧推(採用超組數法),然後,卧在板凳上持啞鈴做飛鳥練習。
五、連續減重法
開始用較重的重量做到極限(8-10次);緊接著由同伴減低重量後再做到極限(4-6次人再由同伴將重量再減小,再重復做到極限(4次左右),如此連續做3組左右,一使肌肉極度緊張,得到最大的刺激。例如:仰卧推舉(卧推)(80千克+70千克+60千克)/(8次+4次+4次)為一大組。又如;立姿彎舉(35千克+30千克+25千克)/(12次+6次+4次)為一大組
六、連續加重法
其方法是先用輕重量做某一動作,輕松地完成練習後,緊接著加重練習使肌肉有所感覺,再加重做練習,一直到起不來為止,這種不斷加強度、加深刺激的方法,提高了肌肉的鮮明度。
七、借力強行法(先實後虛重復法)
一在精疲力盡之後,還要藉助於身體其它部位的附加力量,做幾次不太規格的重復。例如:直立彎舉做不起來後,身體前傾然後向後擺動身體,兩臂藉助這個擺動順勢屈肘,堅持再做2-4次。又如:卧推起不來後,立即做挺髖式卧推,用挺髖之力補充雙臂及購大肌用力之不足,這樣再堅持做2-4次,對胸大肌、三角肌前部、肱三頭肌和前鋸肌的刺激就會加深。
八、念動一致法
根據優秀運動員的實踐得以練習中注意力高度集中,練什麼地方,想那塊肌肉極為重要,這樣會大大提高訓練效果。肌肉的工作是受神經支配的卜注意力密度集中就能動員更多的肌纖維參加工作。因此,練某一動作時,就應有意識的使意念和動作一致起來,即練什麼就想什麼肌肉工作。例如:練立式彎舉,就要低頭用雙眼注視自已的雙臂,看肱二頭肌在慢慢地收縮。
九、同類動作組合法
把發展同一群(或一塊)肌肉的相類似練習採用不同器械、不完全相同的動作組合在一起集中依次練習,加深對該組(或該塊肌肉)肌群的刺激。例如,為發展肱二頭肌可選擇如下練習:1.立式彎舉:(60%/8-10)42.輪換單臂彎舉:(65%/8)4;3.斜板彎舉:(60%/6-8)4;4.仰卧彎舉:(70%/5-6)4;又如:為發展肱三頭肌可選擇如下練習。1.立式頸後臂屈伸:(60%/8)4;2.弓身單臂臂屈伸:(70%/6)4,身單臂臂屈伸;(70%/6)4;3.仰卧臂屈伸:(65%/8)4
十、雙組訓練法
這種方法是採用兩倍的組數不休息地進行練習。通常有三種雙組珠1.一組做主動肌;緊接著下一組做對抗肌例如:一組做主動肌(如肱三頭肌),中間不休息接著做對抗肌(肱二頭肌)。2·以同樣的方法由可以連續用兩種不同的練習練同一塊肌肉。例如:一組做後深蹲(負荷約70%)8次,緊接著跑到另一器械做腿蹬出(負荷約70%)8次。3·同樣的動作做伊限次數後休息20-30秒,接著以同樣的練習和同等重量盡量多次重復。例如:為發展胸大肌採用仰卧飛鳥練習,先練仰卧飛鳥8-12Rm,休息20一80秒再用同重盡力做。
十一,難度遞減法
開始練難度最大的練習;然後減低難度做同一動作;再進一步減低難度做同一動作,每次都要求做到極限。
十二、難度遞增法
此種方法是先做低難度(角度小)的動作,再增加難度(如斜板的角度升高)做,直到增加到最高難度做到極限。這種方法是循序漸進的,因此不易受傷,但由於它逐漸增加難度並做到極限,因而增加了對肌肉的刺激,從而增加了肌肉的鮮明性。
十三、循環訓練法
把同類的或不同類的動作編排在一大組內分設4-8個站,然後按序一個一個地進行練習,做到規定次數後即快速轉換到下站進行訓練。待所有的站都全部跑完,該大組訓練結束。訓練下來後,汗流滿面,心跳加快。這種訓練法是有氧訓練,對去脂減肥,增加肌肉線條的鮮明性大有好處。例一:發達上臂伸肌(肱三頭肌)的循環練習
十四、動作多變訓練法
肌力訓練有一個規律,一當幾個固定動作,採用恆定運動負荷量訓練一階段後,肌體就會逐漸適應,肌力就不會提高或提高甚慢,此時應採用變異性訓練法以促使肌體發生變化,從而進入新的適應過程。例如,採用仰卧飛鳥(30千克/8次)4組,在訓練一階段後,胸圍提高甚微,則應適時變換訓練手段和方法採用斜板飛鳥等動作,增加訓練次數和強度來發展胸大肌,增加胸圍。
十五、聽從直覺訓練法
高級健美運動員由於訓練經驗比較豐富,他會對訓練方法的選擇本能地作出反應,只有訓練有素的人才有,因此,應重視並聽從這些建築在實踐基礎上來安排不同的訓練手段,採用不同的訓練方法,進行有效地健美訓練,使肌肉發達,輪廓清楚,、線條鮮明、形體健美。
❸ 解決共點力平衡的問題是哪六種方法
一、共點力平衡問題的數學解法
1、相似三角形法:
如果在對力利用平行四邊形定則運算的過程中,力三角形與幾何三角形相似,則可根據相
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等性質求解.
2、拉密定理
若在共點的三個力作用下,物體處於平衡狀態,則各力
的大小分別與另外兩個力夾角的正弦成正比.
3、正交分解法:
共點力平衡條件F合=0是矢量方程,通常用正交分解法把矢量運算轉化為標量運算,給解題帶來方便.
4、函數圖象法:
利用函數圖象分析和解答問題,關鍵是分析圖象的物理意義,進行推理判斷和計算.
二、共點力平衡問題的物理方法
1、離法與整體法
通常在分析外力對系統的作用時,用整體法:在分析系統內各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時,用隔離法.二者常需交叉運用,從而優化解題思路和方法,使解題簡潔明了.
2、動態平衡問題———圖解法
利用圖解法解決此類問題的基本方法是:對研究對象在狀態變化過程中的若干狀態進行受力分析,依據某一參量的變化,在同一圖中作出物體在平衡狀態下的平衡力圖(力的平行四邊形),再由動態的力的四邊形各邊長度變化及角度變化,確定力的大小及方向的變化情況,
❹ 關於共點力
首先,共點力的提出時理想中的,也就是說共點力這個概念是建立在把研究物體看做質點的情況下。所以你說的那個延長不延長的和我們所說的共點力沒有關系
其次,關於重心的問題,如果你是一個中學生,不參加物理競賽只參加高考的話,高考題中力學部分給的都是規則的幾何圖形,用數學知識完全可以得出。如果你要參加物理競賽,那麼好,我建議你去買一本微積分的書。因為卷面上不規則的圖形,用中學知識是無法解決的。只能用微積分來分析。
如果是現實中的物體,需要找出它的重心,可以用作圖的方法,將其分不同部位吊起來,沿著繩子的方向作直線,多條直線相交的內一點就是物體的重心。就像高一物理書上說的那樣。由此判斷,重心可能在物體上,也可能在物體外。
但是用上述方法對於有一定體積的物體也比較困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最後,希望你對我的答案滿意
呵呵 我就是高中老師。聽我的沒錯。書上那麼說是因為,我們做的題,物體都是小方塊,這種情況下,共點力就是延長線交於的那麼一點,不但可以正反向延長還可以平移,只要讓所有力從同一點出發並且每個力的方向不做改變就行。但是概念的建立還是在把物體看做質點的情況下提出的(這是在沒有學習杠桿的情況下,如果是杠桿的問題,就需要用到力矩了,不過你應該沒有學呢。所以先這么理解就可以)
❺ 共點力平衡問題處理技巧
1、合成法:物體受三個共點力的作用而平衡,則任意兩個力的合力一定與第三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分解法:物體受三個共點力的作用而平衡,將某一個力按力的效果分解,則其分力和其他兩個力滿足平衡條件。
3、正交分解法:物體受到三個或三個以上力的作用時,將物體所受的力分解為相互垂直的兩組,每組力都滿足平衡條件。
4、力的三角形法:對受三力作用而平衡的物體,將力的矢量圖平移使三力組成一個首尾依次相接的矢量三角形,根據正弦定理、餘弦定理或相似三角形等數學知識求解未知力。
(5)共點力訓練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三個不平行的力作用下的物體平衡問題,是靜力學中最基本的問題之一,當物體在三個共點力作用下平衡時,任意兩個力的合力與第三個力等大反向,三個力始終組成封閉的矢量三角形。通常是用合成法畫好力的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後,選定半個四邊形———三角形,進行解三角形的數學分析和計算。
物體受三個以上共點力平衡的問題,通常是用正交分解法,將各力分別分解到直角坐標系的x軸上和y軸上,運用兩坐標軸上的合力分別等於零的條件,列兩個方程進行求解(因為F合=0,則一定有Fx=0,Fy=0),這種方法常用於三個以上共點力作用下的物體的平衡。
❻ 分析解決共點力時,經常用到的方法是什麼法則
解決共點力平衡問題的方法
共點力平衡問題始終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和熱點,因此也必然引起了大家在高考備考中的重視。筆者最近幾年一直從事高三教學和指導,就此問題做一歸納和梳理,以期對正在迎考的莘莘學子有所助益。
一、正交分解法:
將各力分解到
軸上和
軸上,運用兩坐標軸上的合力等於零的條件
多用於三個以上共點力作用下的物體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對、方向選擇時,盡可能使落在
、
軸上的力多;被分解的力盡可能是已知力
【例題】(廣東2010-13).圖2為節日里懸掛燈籠的一種方式,A、B點等高,O為結點,輕繩AO、BO長度相等,拉力分別為FA
、FB,燈籠受到的重力為
G.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FA一定小於G
B.FA與FB大小相等
C.FA與FB是一對平衡力
D.FA與FB大小之和等於G
解析:三力平衡問題,用正交分解法,設∠AOB=2θ,O點受到FA、FB、F三力作用,其中F=G,建立如圖所示的坐標系,列平衡方程得:
FA
FB
G
θ
θ
解出:
當θ=1200時:;當θ1200時:故選B
二、整體法:
當系統有多個物體時,選取研究對象一般先整體考慮,若不能解答問題時,再隔離考慮
【例題】(山東2010-17)如圖所示,質量分別為
、
的兩個物體通過輕彈簧連接,在力
的作用下一起沿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
在地面,
在這保),力
❼ 足球基本功訓練方法視頻
足球基本功練習方法:
一.傳球:
1短傳:短傳分為腳弓傳球和腳背傳球。短傳是足球運動中用到最多的技術。
動作要領:
腳弓傳球:支撐腳的站位要選擇適當,腳尖沖前,膝關節微屈,面向要傳球的方向,觸球腳的腳弓面與傳球方向垂直,腳底與地面平行,腳尖微翹,用腳弓踢球的正後方,球踢出後貼地面前進,腳與地面平行擺動,不要外翻上來。
腳背傳球:支撐腳站位與腳弓傳球相同,上半身稍微下俯,重心稍微前移,觸球腳腳面立起緊綳,用正腳背或外腳背踢球的正後方。
練習方法:
1、兩人一球,一人腳踩球,另一人對面做傳球動作,動作做到位,但不要太發力,此方法主要是初學傳球的隊員練習傳球姿勢用。
2、兩人一球,間隔5至15米(距離視動作熟悉程度與個人能力而定),來球停穩後再用腳弓或腳背傳出,此方法也練習停短傳球。
二.長傳:顧名思義肯定是長距離的傳球,如果說短傳是基礎,那長傳就是在基礎上的提高,所以長傳球的准確性是必須要有的,如果不準那還不如不傳。其次,長傳還要有高度,因為長傳的距離遠,所以傳球路線如果低的話就會被對方攔截下來或者破壞掉,比如你從中後衛位置長傳給中鋒,球不高就會被破壞掉,這個長傳球的高度相信有很多人是硬傷,下面就給大家說說長傳。
動作要領:
常用的長傳分為兩種,一種是搓出來的(經常看電視的比賽直播中隊員很輕巧的用腳一搓球就給的很高),另一種是抽出來的(力量相對較大)。兩種方法練習的時候都不要考慮發力,先注意動作的規范與部位的准確,這些對了就能保證球的高度,然後再加力量。
腳內側搓球長傳:支撐腳站位距離要比短傳稍微遠一些,方向同樣朝向傳球方向,重心集中在支撐腳上(可以感覺到身體明顯往支撐腳這邊偏),腳綳緊且與支撐腳腳尖方向大約成90度,腳稍微向前斜一些,這樣有利於更好的搓球,用腳內側搓球與地面的接觸地方(不要心疼鞋釘,腳就是要擦著地面搓球的),球踢出去後是拋物線運行,空中球往後旋轉。
正腳背抽球長傳:這個動作的要領與前一個大體一致,只不過觸球的時候是用正腳背抽球的正中偏下部,腳面要側立起來了,球踢出後是相對平一些的拋物線,球在空中基本沒什麼旋轉(感覺這個方法就是地面正腳背抽射調整了一下,但比地面正腳背抽射好把握)。
練習方法:
1.兩人或三人間隔二十至二十五米,具體距離可做調整,運用兩種方法進行長傳練習,注意動作,同時也練停長傳球。
三.帶球
關於帶球,大家不要一想帶球就想到帶球過人,這里說的帶球是指平常的運球。在專業的訓練中,沒有專門針對這些動作的訓練,也就是說這些動作不是正規訓練的范疇。你可能會說球星那些過人動作怎麼怎麼樣,其實他們都是在訓練之餘自己練習的,沒有專門的訓練方式。在這也奉勸大家,踢球盡量不要用那些花哨動作,如果你基本功練好了,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你就會覺得那些動作很拖泥帶水,很不實用,你就會用簡單實用的動作來代替它們。
動作要領:
正腳背運球(直線帶球):重心降低,腳背綳緊,腳立起,用正腳背去觸碰球的正後方,學會掌握力度,熟悉動作後加快動作速度,盡量多觸球,提高觸球頻率,最好能達到一步一觸球。
腳內側運球:重心降低,用大腳趾與腳弓之間的部位觸碰球的側後偏觸球腳方向,球的運行方向是斜前方偏支撐腳的方向,掌握觸球力度與球運行方向,逐漸提高觸球頻率,加快動作速度。
腳外側運球:重心降低,用小、無名、中三個腳趾的部位觸碰球的側後偏支撐腳方向,球的運行方向是斜前方偏觸球腳的方向,掌握觸球力度與球運行方向,逐漸提高觸球頻率,加快動作速度。兩腳交替變換練習的時候注意支撐腳的站位,人在球後的移動范圍要加大。
練習方法:
在一直線上間隔兩米依次擺放6至8個標志桶(障礙物)。
(一)沿標志桶一側正腳背直線帶球到另一端,然後從另一側同樣方法返回。
(二)腳內側運球通過標志桶之間的間隔,每個間隔用相同方向的腳內側觸碰球兩次,然後再過下一個間隔的時候換腳。蛇形運球到另一端。注意腳步的調整,重心的降低。(此方法也可以改成腳外側運球練習,內外側結合運球練習)。
四.顛球
顛球是熟悉球性的重要方法之一,一個孩子剛剛開始接受正規訓練往往是從顛球開始的。
動作要領:
1、顛球要身體協調,放鬆,膝蓋不要太緊張,踝關節不能鬆弛,否則會造成用力不穩;
2、顛球腳下不要站死不動,小碎步移動起來可以更好的調節重心來控制球;
3、腳尖不要向下或向上勾,造成球向前或向後運動使球難以控制;
4、如果剛開始練習不能連續顛球,可先顛一下然後用手拿住,然後再顛一下再拿住。動作到位熟悉了之後再連續。多嘗試用不同的部位顛球,腳弓、大腿也是常用的地方。
練習方法:
(一)一人一球練習,體會觸球的時間,觸球的部位,觸球的力量和整個動作的協調配合。
(二)多人一球練習,盡量用腳背、大腿、頭部以及各個部位觸球,顛幾次以後顛給另一人。
五.停球
停球是把傳來的球停在自己的控制范圍之內,而且能做出下一步的動作,大家不要忽視停球的重要性,停球的速度往往能決定場上的節奏快慢,停好球往往能抓住很好的進攻機會。而選擇好停球的方法和部位也是很重要的。
動作要領:
無論選擇哪種停球方式,都是由一下四個環節組成的:
1、觀察和移動。
為了更好的完成接球動作,事先要注意觀察來球的情況。從球的運行路線、球的旋轉與速度等情況中,迅速判斷落點,及時移動,使自己能處於做停球動作的最佳位置。
2、選擇停球的部位和停球方法。
停球的不同部位和採用不同的方法,各有其不同的作用,因此,必須根據臨場情況及下一步動作的需要,恰當的選擇停球的部位與停球方法。
3、改變來球的力量。
根據來球的力量大小和停球的實際需要,可分別採取加力或減力(緩沖)方法。根據來球力量的方向和接球實際需要,還可按照反射定律調整入射角,獲取理想的反射角。
4、隨球移動。
停球動作一做完立即隨球移動,緊密銜接下一個動作,在停球與處理球的動作之間不能有停頓。腳停球:腳的停球往往與對應的傳球部位相對應,觸球時力道回收,而且停球不要停死,停球要有利於下一步的技術動作。
大腿停球:大腿要抬平,觸球力道要掌握好,一般比腳停球力道要大,也要有利於下一步動作。
胸部停球:該收的時候收,該挺的時候挺,這個用語言表達太麻煩,還是靠感覺,多用就知道了,建議顛球的時候如果球靠近身體稍微高,可以用胸部往上挺一下。胸部停球後還要連接下一步的腳停球,所以停球動作慢,建議盡量能用腳停就用腳。
練習方法:
(一)顛球。嘗試十二部位顛球,兩個腳的正腳背、內腳背、外腳背、左右大腿、胸、雙肩、候可以同時練習停球。
(四)兩人一組,甲頭交替顛球。
(二)顛球七八個後一腳踢高,然後想辦法停下,盡量一次性停穩。
(三)各種傳球練習的時給乙用手拋球,各種身體周圍部位的球乙用各種方法停,十個球交換。
六.射門
射門技術的關鍵是腳的部位和球的部位的運用,良好的時機選擇正確的射門方法才能使進球的可能性增大。按腳觸球的部位來分,射門大致分為腳弓推射,腳背抽射,腳內(外)側搓球,腳尖捅射。
1、腳弓推射,與腳弓傳球大體一致,只不過加大力量,提高精準。
2、腳背抽射,強有力的射門往往是抽射出來的,力量大球速快,但要吃准部位才能把力量與速度發揮到極致。具體動作與腳背傳球大體一致,只不過支撐腳的站位如果有變化,身體的重心要作出相應的調節,擺動腿與支撐腿的角度要把握好(如果球在運動當中的抽射,還要對球有提前的預判)。
3、腳內(外)側搓球,就是所謂的弧線球,球路有弧線使防守隊員與守門員產生判斷錯誤,或利用球的弧線線路繞過人牆或防守隊員,從而達到相應的目的(這個不用再多說了吧)。
4、腳尖捅射,這個是不會踢球的人最常用的方法,但也有它的優點,比賽中近距離的腳尖捅射很奏效(五人制比賽中經常用到),因為該動作隱蔽,球速快,球的路線難以判斷,但是使用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受傷,腳尖踢球很容易傷腳的。
訓練首先是要看你的態度,基本功的訓練很枯燥很單調,要認真對待才能有所體會和收獲,切勿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建議大家不要忽視基本功,先把基本功練好再去考慮那些貝氏弧線,電梯球,還有那些花哨的動作,那些東西你一場比賽能用到多少次?用上你又能有多少次達到目的?還是傳帶停射這些基本功用的多。
足球比賽規則:
足球,有「世界第一運動」的美譽,是全球體育界最具影響力的單項體育運動。標準的足球比賽由兩隊各派10名球員與1名守門員,共11人,在長方形的草地球場上對抗、進攻。比賽目的是盡量將足球射入對方的球門內,每射入一球就可以得到一分,當比賽完畢後,得分最多的一隊則勝出。如果在比賽規定時間內得分相同,則須看比賽章則而定,可以抽簽、加時再賽或互射點球(十二步)等形式比賽分高下。足球比賽中除了守門員可以在己方禁區內利用手部接觸足球外,球場上每名球員只可以利用手以外的身體其他部分控制足球(開界外球例外)。
首先是比賽場地
1.場地面積:比賽場地應為長方形,其長度在90米和120米之間,寬度在45米和90米之間(國際比賽的場地長度在100米和110米之間,寬度在64米和75米之間)。
2. 畫線:比賽場地應按照平面圖畫出清晰的線條,線寬不得超過12厘米,不得做成「V」形凹槽。較長的兩條線叫邊線,較短的叫球門線。場地中間畫一條橫穿球場 的線,叫中線。場地中央應當做一個明顯的標記,並以此點為圓心,以9.15米為半徑,畫一個圓圈叫中圈。場地每個角上應各豎一面不低於1.50米高的平頂 旗桿,上系小旗一面。
3.球門區:在比賽場地兩端距球門柱內側5.50米處的球門線上,向場內各畫一條長5.50米與球門線垂直的線,一端與球門線相接,另一端畫一條連接線與球門線平行,這三條線與球門線范圍內的地區叫球門區。
4.罰球區:在比賽場地兩端距球門柱內側16.50米處的球門線上,這三條線與球門線范圍內的地區叫罰球區,在兩球門線中點垂直向場內量11米處各做一個清晰的標記,叫罰球點。以罰球點為圓心,以9.15米為半徑,在罰球區外畫一段弧線,叫罰球弧。
5.角球區:以邊線和球門線交叉點為圓心,以1米為半徑,向場內各畫一段四分之一的圓弧,這個弧內地區叫角球區。
6. 球門:球門應設在每條球門線的中央,由兩根相距7.32米、與西面角旗點相等距離、直立門柱與一根下沿離地面2.44米的水平橫木連接組成,為確保安全, 無論是固定球門或可移動球門都必須穩定地固定在場地上。門柱及橫木的寬度與厚度,均應對稱相等,不得超過12厘米。球網附加在球門後面的門柱及橫木和地上。球網應適當撐起,使守門員有充分活動的空間。
然後是參賽人數
上場比賽的兩個隊每隊隊員人數不得超過11人。
每隊必須有一名守門員。
每隊在比賽時可有1-2名替補隊員,如果是「友誼比賽」,可以有5名以下的替補隊員。
在經裁判員同意後,在比賽暫停時,替補隊員可替換隊員。
只有在被替補隊員下場後,替補隊員才能上場。
未經裁判員同意,任何隊員不得上場或下場。
看到這里感覺裁判好厲害,我說不讓你換人你就真的不能換人吶吶吶
然後就是正經比賽規則啦
裁判職責
a.執行規則
b.避免作出對犯規隊有利的判罰。
c.記錄比賽成績和比賽時間,使比賽賽足規定的時間或雙方同意的時間,並補足由於偶然事故或其它原因所損耗的時間。
d.因違反規則、遇風雨、觀眾或外界人員干擾及其它原因妨礙比賽進行時,裁判員有權暫停、推遲或終止比賽。事後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有關要求將具體情況書面報告主辦機構。書面報告在規定的時間內一經投郵即為合乎手續。
e.裁判員從進入比賽場地起,對犯有不端和不正當行為的隊員應給予警告並出示黃牌。事後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有關要求將該隊員的姓名和具體情況書面報告主辦機構。
f.除參加比賽的隊員及巡邊員外,未經裁判員允許,任何人不得進入比賽場地。
g.如裁判員認為隊員受傷嚴重時,應立即停止比賽,須將受傷隊員盡可能迅速地移至場外,並立即恢復比賽。如隊員受輕傷,則比賽不應在成死球前停止。凡隊員能自己走到邊線或球門線接受任何護理者,不得在場內護理。
h.裁判員對於場上隊員的暴力行為、嚴重犯規、使用污言穢語或辱罵性語言,以及經警告後仍犯有不正當行為者,應罰令出場並出示紅牌。
i.在每次比賽暫停後,以信號指示恢復比賽。
j.審定比賽用球是否符合規則第二章的要求。
還有巡邊員哈哈哈我一直都叫這倆人副裁判
每場比賽應委派兩名巡邊員,他們的職責(由裁判員決定)應為示意:
1.何時球出界成死球;
2.應由哪一隊踢角球、球門球或擲界外球;
3.當要求替補時。 他們還應協助裁判員按照規則控制比賽。巡邊員如有不正當行為或不適當地干擾比賽,裁判員則應免除其職務並指派他人代替(裁判員應將此情況上報主辦機構)。
現在看來裁判好重要的
然後就是開球方法之類的
a. 比賽開始前,應用投幣方式選定開球或場地,先挑的一方應有開球或場地的選擇權。比賽應在裁判員發出信號後,由開球隊的一名 隊員將球踢入(即踢動放走在比賽場地中央的球)對方半場開始。在球被踢出前,每個隊員都應在本方半場內,開球隊的對方隊員還應當保持距球不少於9.15 米;球被踢出後,須滾動到它自己的圓周距離時,才應認為比賽開始,開球隊員在球經其他隊員觸或踢及前不得再次觸球。
b.在進一球後,應由負方一名隊員以同樣方式,重新開球繼續比賽。
c.下半場開始時,兩隊應互換場地,並由上半場開球隊的對方開球。
§罰則:
a.任何違反本章規則的開球都應重開。如開球隊員在球經其他隊員觸或踢及前再次觸球,則應由對方隊員在犯規地點。
b.踢間接任意球。
c.開球不得直接射門得分。
d. 比賽如因本規則未規定的原因暫停時,球並未越出邊線或球門線,則恢復比賽時,裁判員應在暫停時球所在的位置墜球,球著地即恢復比賽,如果比賽暫停時球在球 門區內,則應在比賽暫停時球所在位置最近的、與球門線平行的球門區線上墜球,墜球時在球落地之前,隊員不得觸球,否則應由裁判員重新墜球。
❽ 共點力平衡的七大題型分別是什麼
如下:
熱點題型一三個力中,有兩個力互相垂直,第三個力角度(方向)已知。
熱點題型二三個力互相不垂直,但夾角(方向)已知。
熱點題型三三個力互相不垂直,且夾角(方向)未知但存在幾何邊長的變化關系。
熱點題型四矢量三角形法類。
熱點題型五相似三角形法類。
熱點題型六單位圓或正弦定理發類型。
熱點題型七衣鉤、滑環模型。
平衡推論:
(1)二力平衡:如果物體在兩個共點力的作用下處於平衡狀態,這兩個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為一對反力。
(2)三力平衡:如果物體在三個力的作用下處在平衡狀態,那麼這三個力不是平行的話就必共點,而且其中兩個力的合力必與第三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根據這個特點,我們求解三力平衡問題時,常用的方法是力的合成法,當然也可以用分解法(包括正交分解)、力的矢量三角形法和相似三角形法等。
(3)多力平衡:如果物體受多個力作用處於平衡狀態,其中任何一個力與其餘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