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淺談如何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首先我們的教師要從思想上重視起來。雖然,幼兒還小,但他們並不是什麼都不懂,什麼也教不會。他們反而是可塑性很強的。這就好比我們現在給他們一個行為准則的框框,並用這個框框來規范他們的行為。那麼,長大後,不用我們教育,孩子也會自動用這些准則來約束自己。我們的幼兒教育雖然不像高中、大學教育那樣能讓學生獲得許多的知識,但我們的教育對孩子的一生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為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奠定基礎的教育。當然,這件事不是我們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好的,因為孩子還有很長的時間是和父母親呆在一起的,我們要做好家校聯系,與家長多溝通,讓家長了解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重要性,爭取家長們的理解和配合,盡可能讓他們和我們教育保持一致。
其次,我們要加強學習,認真研究每一個幼兒。這話聽起來似乎太過嚴重,其實不然。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具有獨立的個性。我們只有對他們進行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此基礎上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讓其在幼兒園里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成為一個活潑、健康、獨立的孩子。社會在發展,我們的孩子也在不斷地變化,不能老是按照經驗來教學,必須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才能更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心理、身理,在教學中才能更加得心應手。
在幼兒教育中,我們要相信幼兒通過培養能夠具有很強的獨立性。我們要尊重幼兒的自主性、獨立性,放手讓他們在活動中發展。如:在選擇游戲區域進行游戲時,我們不要干涉他們,應該放手讓幼兒自己去選擇游戲角色、游戲環節、游戲方式,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選擇、探索、表達的自由。同樣,在孩子間發生矛盾時,我們也不要作為權威者去評判誰對誰錯,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權利交給幼兒,給予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自己學會解決問題。在他們自己實在解決不下去的時候,我們在給予幫助,給他們一些建議,讓他們選擇,而不是直接的安排和處理,這樣做除了培養他們的獨立性,還能讓他們學會尊重,變得民主。
幼兒具有好奇好問的天性,他們對看到的事情有時都會問上一個為什麼?對待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我們應很耐心地啟發他們自己動腦筋進行探索,來得到問題的答案。我們要給幼兒創設一個寬松、民主的氛圍,讓他們勇敢地去嘗試。在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時不必擔心失敗,可以大膽發表自己與眾不同的意見,而不是教師把答案直接告訴給幼兒。同時我們也應該尊重幼兒,注意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式,要認真的傾聽孩子,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以商量的語氣對孩子發出做事的要求,而不是以命令的口氣來要求,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這並非是嬌慣孩子。事實證明:受到尊重的孩子,大多是待人友善,懂禮貌,舉止大方,自我獨立意識強,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孩子受到應有尊重的良好反應。
⑵ 幼兒獨立性包括哪些方面
幼兒獨立性包括兩方面:
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從兒童發展的觀點來看,不給予孩子鍛煉的機會,就等於剝奪了孩子自理能力發展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喪失了獨立能力。所以我們要本著「大人放手,孩子動手」的原則,讓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實,到幼兒晚期時,其獨立性就已經大大發展了,他們會希望做成人做的事情,因此,家長應經常讓幼兒干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他們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樹立起自信心與進取心,體驗到依靠自己的力量,堅持把事情做完的喜悅。如,自我服務方面的勞動:穿脫衣服,系鞋帶,整理床鋪,自己吃飯漱洗等。
二、獨立思考
任何行動都需要前期的考慮,所以,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但是,如今的小孩子往往不具備這樣的意識,就需要我們家長重點關注,培養孩子的獨立思維。
⑶ 幼兒的獨立性怎麼培養如何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1、鼓勵孩子說話。我們應該多鼓勵孩子,讓他們獨立思考,讓他們獨立表達見解,這是好習慣養成的前提,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從思想上入手,如果孩子不獨立思考,怎麼可能有獨立的意識。
2、做到樹立信心。我們應該努力培養孩子的信心,讓他們有足夠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在獨立自主的情況下做好這件事。只有內心充滿的激情,充滿了對成功的渴望,才會信念堅定獲得成功。
3、學會獨立思考。任何行動都需要前期的考慮,所以,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但是,如今的小孩子往往不具備這樣的意識,就需要我們家長重點關注,培養孩子的獨立思維。
⑷ EPQ兒童版的計分標准以及計算T分的方法及各個維度的解釋
艾森克人格幼年問卷用於調查7至15歲幼兒的個性類型。
每一項目都規定了回答「是」或「不是」
如果規定回答『是』在「是」下劃一分劃了「不是」不計分同理如果規定回答「不是」在劃了「不是」記一分劃了「是」不計分。
最後根據被試者在各量表上獲得的總分《粗分》按年齡和性別常模換算出標准T分
便可分析被試者性格特點
⑸ 判斷孩子獨立性差的方法怎麼判斷孩子獨立性差
1、難適應環境的變化:孩子缺乏獨立,那麼就是對家長過於依賴。在自己的家庭裡面,孩子什麼事情都可以讓自己的家長來解決,但是在外面就不一樣了,當孩子離開了家庭,那麼他面對的就是一個全新的環境,沒有人能夠遷就他,也沒有人可以照顧他。他可以依靠的只能是自己,但是孩子缺乏獨立,他就很難適應這種環境的變化,他可能會變得內向,那這樣久而久之的話,就對他的發展非常的不利。所以當家長的要學會確定親子界限,讓孩子獨立一點。
2、性格變得內向:孩子其實很容易就能夠發現自己與別的小孩子的不同之處。就好比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別的小朋友都知道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子,自己做很多的事情,但是對於缺乏獨立的孩子來說,這些事情在家裡面都是家長幫自己做的。那麼這樣的話就會讓孩子與其他人變得不同,孩子也會意識到這一點,可能會認為自己比別的孩子差。那麼長此以往的話,孩子就會變得內向,不愛與別人說話。
3、安全感缺失:一個缺乏獨立的人就會非常的依賴別人,可能把別人看成自己的全世界,認為離開了別人,自己什麼事也做不成。那麼他也會擔心自己會被別人拋棄,如果被別人拋棄的話,自己可能都活不下去。其實這種想法就是安全感缺失,因為他不能夠依賴自己好好的生活下去,一味的想要依賴別人。同時,這種依賴別人的性格,也可能會讓別人難受,那麼也會增大別人拋棄他的概率。
⑹ 如何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個個都是家中的「小皇帝」 「小太陽」從而使他們產生依賴性,因此獨生子女身上暴露出來的諸如自私霸道、膽小怯懦、嬌氣自負、懶惰浮躁、冷漠、缺乏愛心等問題,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在幼兒教育問題上,要有憂患意識、開放意識、超前意識,明確社會轉型時期對人的素質的新要求,應開拓思路,努力探索幼兒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向不容改變,同時,還應著力培養幼兒的獨立意識、合作意識等等,促進幼兒及早成長。
所謂獨立性,是指不依靠他人,自覺地、有目的地、獨自進行認知或行動的一種個性品質特徵。它是個體應具備的良好素質之一。人的獨立性應該從小培養,具體說來,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1、幼兒的獨立性是在生活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的,隨著他們身體的發育成長和心理能力的不斷成熟,從不會做到逐漸學會做,從做的不像樣到井井有條,這是成長的必然過程。一位教育家曾說過:「我看過了,但我忘記了,我聽過了,但我記不清了,我做過了,我就記住了。」這充分說明了動手對幼兒的重要性。因此,對孩子要放開手,讓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讓幼兒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臉、洗襪子,吃完飯後自己放餐具,自己收拾玩具,獨自睡覺等。剛開學時,我們班許多幼兒都不會自己穿衣服,我就把穿衣服的過程編成一曲兒歌,即:「睡前衣服平放好,早晨起來不亂找,衣服里外要認清,衣前衣後不要錯,抬起胳膊伸直腿,一個一個鑽洞洞,穿好衣服再看看,拉鏈紐扣別弄錯」。幼兒學會兒歌後,不但掌握了穿衣的要領,還增加了自己穿衣的樂趣,很快,班裡幼兒都學會穿衣服了。還可讓幼兒對他自己的房間進行整理布置,房間里東西的擺放都讓幼兒自己做主,家長在一旁指導,給幼兒一種小主人的感覺,讓他在活動中感受到獨立做事的樂趣。在給幼兒買衣服、玩具時,家長應該盡可能地讓幼兒自己選擇,並尊重幼兒的選擇,培養幼兒具有獨到見解的能力。
2、讓幼兒做一些家務事。在家中,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有莫大的教益,如為客人拿蘋果、拿水杯;掃地,扔垃圾;吃飯時,發發碗筷;父母在洗衣服時幫忙拿洗衣粉等等,這些看上去是小事,但實際上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教育,無形中培養孩子勤勞的習慣,為孩子日後的獨立生活打下基礎。我班有一位幼兒,每次開飯時,他都喜歡給幼兒發勺子,吃完飯他還會幫老師收拾桌子上灑落的飯菜,我當眾表揚了他,他自豪地說:「在家裡,我還幫媽媽掃地、洗碗呢」。當孩子做完一項任務後,家長要給孩子適當的肯定和贊賞,如「真懂事」、「做的好」、「真有本事」等等,孩子受到贊賞和鼓勵,會增加他做事的信心,感到無比的興奮和快樂,更加樂於干一些事情,同時,在很大程度上還增進了孩子與父母的感情。如果孩子做的不好,如打破了碗或杯子、弄灑了洗衣粉等,千萬不能責備,而要給予安慰,讓孩子安心,並讓他尋找做的不好的原因,讓他下次小心和努力。
3、多給幼兒獨立自主的機會。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視幼兒獨立性的培養,她說:教育者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她認為,兒童自身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應尊重幼兒的自主性、獨立性,放手讓他們在生活中發展。教育者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對幼兒進行獨立能力的培養,如在畫畫或手工課中,不必統一要求做什麼,可以讓幼兒自己先擇,讓幼兒想畫什麼就畫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在一次圖形拼貼美工課上,我准備好正方形、樹木、房子等,但一些幼在操作中並沒有按我的要求去拼,而是利用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等組合成了機器人、兔子等,有的還拼出自己喜歡的奧特曼、天線寶寶等圖形。還可以在游戲中讓幼兒自己對游戲進行設計,自己選擇角色,在游戲中有意識的培養幼兒的獨立性。一次,在做手拉手游戲時,我發現幼兒喜歡與自己要好的朋友拉在一起,如果沒和自己的好夥伴在一起朋友拉在一起,幼兒總顯的不情願,激情不高,而後,我讓幼兒自己玩,幼兒很快便與自己的好朋友合在一起,玩起了一些在學校里沒有玩過的游戲,他們玩的可開心了。當幼兒之間發生了矛盾和爭吵,或者做某事遇到困難,教師可以放手試著讓幼兒自己獨立解決,從而形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次,幼兒聽完《沒有牙齒的大老虎》後,我給幼兒准備好教具,並讓幼兒進行表演,但我驚喜地發現,幼兒表演時並沒有按故事情節去演,而是按自己的理解去進行表演,整個表演很有趣也很完整,從而使幼兒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鍛煉。
二、在幼兒教育中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1、在教育中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視幼兒的獨立性的培養,她說:「教育者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她認為,兒童自身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我們應尊重幼兒的自主性、獨立性,放手讓他們在活動中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教育者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對幼兒進行能力的培養,如:在選擇游戲區域進行游戲時我們應該放手讓幼兒自己去選擇游戲角色、游戲環節、游戲方式,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選擇、探索、表達的自由。在孩子間發生矛盾時,不是作為權威者的來評判誰對誰錯,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權利交給幼兒,給予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自己學會解決問題。幼兒具有好奇好問的天性,他們對看到的事情有時都會問上一個為什麼?對待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我們應注意啟發他們自己動腦筋進行探索,來得到問題的答案。在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時不必擔心失敗和批評,可以大膽發表自己與眾不同的意見,而不是教師把答案直接告訴給幼兒。同時我們也應該尊重幼兒,注意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式,要認真的傾聽孩子,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以商量的語氣對孩子發出做事的要求,而不是以命令的口氣來要求,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這並非是嬌慣孩子。事實證明:受到尊重的孩子,大多是待人友善,懂禮貌,舉止大方,自我獨立意識強,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孩子受到應有尊重的良好反應。
2、在因材施教中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幼兒之間是存在能力差異的,具有較強獨立意識的幼兒,我們應給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去探索周圍世界,並在主動活動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發展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獨立意識較弱的幼兒,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准,不可強求,更不可鄙視,須因材施教。記得我們進行折紙活動《小鋼琴》的教學過程中,許多能力強的孩子很快就把雙三角形翻壓出來了,而那些能力差的孩子在尋求老師的幫助,這時我們就要求能力強的孩子對著范作自己探索最後兩個步驟的完成,而對能力差的孩子就先學會翻壓雙三角形,等到孩子都學會翻壓雙三角形了我們再把最後兩步驟教給孩子。獨立自主性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切不可急於求成,就如畫畫來說,我們的孩子剛開始對塗色練習不是很能力很強,經常塗的到處都是,後來經過反復的練習,不斷的提升要求,現在大多數的孩子都能均勻的進行塗色練習了。如果我們對每個孩子的發展都做出過高的、不合理的要求,或是因為孩子一時沒有達到你的要求,就橫加斥責,孩子就會產生恐懼心理,然後產生依賴心理,尋求教師的幫助,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差異及時的調整教學過程與環節,讓每個孩子都在學習中進行獨立性的培養。
3、要給孩子活動的自由
孩子的獨立性是在實踐活動中培養起來的,孩子到了兩三歲就有了強烈的「我自己來的」要求,當孩子表現出這種強烈的願望時,我們千萬不能壓制,而要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因勢利導,給他們創造寬松的環境,要看到他們產生的新願望、新要求,並且要像尊重成人的願望、要求那樣尊重孩子的願望與要求,作為老師或家長,應該是一個觀察者、引導者、援助者、表揚者,要充分認識到孩子的獨立性,讓他們獨立成長,我們所給予他們的應當是環境、條件而不是代替。代替是對孩子積極性的最大打擊,更為重要的是,讓他們失去了鍛煉的機會,剝奪了他們發展的動力,助長了他們的依賴性。比如孩子在大人的幫助下自己學會吃飯、穿脫衣服、入廁、收拾玩具、擦鼻涕、飯前便後洗手、飼養小動物、自己選擇和組織游戲等等,讓他們獨立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而不是「旁觀者」或「指示的執行者」。
4、強化幼兒自信心,感受獨立的體驗
依賴性強的幼兒往往缺乏自信心,所以,家長和教師要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使幼兒勇於承擔、完成任務,增強幼兒的獨立能力。家長們應該多發現孩子的優點,抓住點滴進步去表揚、鼓勵他們.讓他們相信自己的力量,強化他們的成就感。家長和老師要給幼兒提供鍛煉的機會.讓幼兒在鍛煉中獲得自我滿足感和成功的喜悅感。鼓勵幼兒勇於面對困難,培養他們的勇敢精神,使之逐步樹立自信。總之,增強自信,培養勇敢精神,放手讓孩子去感受獨立的體驗有助於幼兒克服過度依賴心理。養成獨立自主的品質。
三、在家庭生活中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幼兒的獨立能力並不是只在幼兒園中經過教師教育鍛煉就行的,他們生活中更多的時間是呆在家裡的,如果家長總是幫著孩子把一切都做好,幼兒的自理能力就會很差,這也會給老師培養幼兒自理能力工作的開展帶來一定難度。因此,我們需要讓家長了解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重要性,爭取家長們的理解和配合,和家長統一思想,以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孩子獨立性的培養需要家園合作,齊心協力。這樣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理能力才會得到提高,其它能力也會相應得到發展,最終實現全面發展。
1、對孩子要放手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敗和失誤。只有經歷過失敗的洗禮才會看見成功的彩虹。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大人應放手讓孩子在他生活的小范圍內自理,讓他失敗,碰釘子,這樣孩子就會從失敗中記取教訓而成長起來。有些家長認為幼兒生活中的小事如自己學會穿脫衣服、自己疊被子等等都是些無關緊要的瑣事,大人隨手幫助就可以,不必讓孩子自己去做,就是讓孩子去做也做不好,或者認為讓孩子做太費神,還不如自己做省力。這些看法當然是不正確的。因為幼兒獨立生活能力主要是通過逐漸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而發展起來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必然妨礙孩子未來的獨立生活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2、讓孩子學會勞動
有些大人認為那麼小的孩子怎會勞動呢?還是我自己來做吧!其實從小讓孩子幫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實際上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教育,無形中也培養了孩子的勤勞習慣,為孩子日後的獨立生活打下了基礎。如當父母回家了,為他們拿拿拖鞋;吃飯時,發發碗筷;父母在掃地、洗衣時,可以幫忙拿拿簸箕、肥皂之類的東西。當孩子完成一項工作後,我們父母可以及時的給以適當的肯定和贊賞:「謝謝」,「你真棒!」,「孩子,你做的真好!」孩子聽到贊揚的話語後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會感到無比的興奮和快樂,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增進了孩子與父母的感情。
3、模仿效應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我們要為幼兒提供良好的行為楷模,作為父母不能以工作忙,沒時間為理由拒絕和孩子進行親子間的游戲,我們應多抽一些時間陪孩子玩,給幼兒提供更多的接觸模仿機會,這樣對幼兒獨立品質的形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未來是屬於孩子的,孩子未來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未來的生活要靠他們自己去創造。家長和教師應循序漸進、耐心引導幼兒,多給幼兒自己去嘗試體驗的機會,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在培養過程中積極鼓勵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使他們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四、結束語
培養孩子的自我獨立能力是一項長期、繁瑣、細致的工作。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把幼兒的獨立能力從一件件小事中培養起來。幼兒期是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真正讓幼兒做到:「好習慣,早養成,益終身。」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敗和失誤。只有經歷過失敗的洗禮才會看見成功的彩虹。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大人應放手讓孩子在他生活的小范圍內自理,讓他失敗,碰釘子,這樣孩子就會從失敗中記取教訓而成長起來。有些家長認為幼兒生活中的小事如自己學會穿脫衣服、自己疊被子等等都是些無關緊要的瑣事,大人隨手幫助就可以,不必讓孩子自己去做,就是讓孩子去做也做不好,或者認為讓孩子做太費神,還不如自己做省力。這些看法當然是不正確的。因為幼兒獨立生活能力主要是通過逐漸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而發展起來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必然妨礙孩子未來的獨立生活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如果從小,一切都由父母包辦,孩子感到一切都可以依賴父母,形成一種「安全感」,那樣反而容易出大事。
未來是屬於孩子的,孩子未來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未來的生活要靠他們自己去創造。家長和教師應循序漸進、耐心引導幼兒,多給幼兒自己去嘗試體驗的機會,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在培養過程中積極鼓勵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使他們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⑺ 簡述學前兒童獨立性的培養
淺談學前兒童獨立性的培養
現在的獨生子女,普遍存在著一個不良的性格特徵,其中之一就是懶惰。由於成人過分的包辦代替,幼兒懶於動手動腦,長此以往,就形成不願獨立思考、依賴他人的性格。所以,成人要培養幼兒的獨立性,教育他們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難要想辦法自己去解決,學會獨立思考,意義重大。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並指導幼兒自立、自理的嘗試。」那麼,如何轉變幼兒這種過度依賴的局面,怎樣培養學前兒童獨立性性格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與研究的問題。我認為,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重視家庭因素,發揮家長作用
家,是孩子出生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站。任何一個孩子,都是由於父母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質和能力的。父母的文化程度、教養方式、生活習慣對兒童性格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一)、獨立性性格和意識應該是越早培養越好,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很多父母都覺得,小寶寶還不懂事,能做的事情也很少,要等到孩子大些才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其實不然,據卡根等(Kagan and Moss,1962,1964)報告,對36名女嬰追蹤至成年的研究表明,攻擊性的性格特徵,在男性發展比較穩定,從童年到成年表現相似;堅持性的性格特徵,在三歲女孩已發展到青春期的三分之二,即在幼兒期已基本穩定(Bloom,b.s.,1964)。①因此,學前時期是性格形成的基礎,在一般的情況下,性格比較容易沿著最初的傾向發展下去。所以,獨立性的性格和意識應該是越早培養越好,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二)、遵循幼兒性格的特點,營造良好榜樣環境
1、好模仿就是幼兒突出的性格特點。俗話說「三歲看老」,學前階段正處在性格發展和初步形成時期,有相當大的模仿性和受暗示性,是未來性格形成的基礎。根據皮亞傑的研究表明:二至七歲兒童往往出現自我中心現象,這主要是認識上部分化的表現,即混淆了自己的活動(看法)和他人的活動(看法),造成不自覺地模仿。他們常常沒有主見,容易隨外界環境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意見,受暗示性強。②所以家長在孩子面前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言傳身教,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2、好奇心是幼兒另一突出的性格特徵。幼兒的好奇心很強,許多事物對幼兒來說都是新奇的,他們什麼都要看看『摸摸』。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幼兒渴望試試自己的力量,試驗去做大人所做的事情。孩子在「我自己做」的過程中,能不斷增強自信心,提高獨立思考、獨立做事或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有助於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是不僅要孩子自己獨立動手去做事,還要孩子獨立的動腦去想問題。好奇心是導致思考和探索的傾向。獨立思考能力強的孩子,往往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千萬不要因為孩子提的問題過於幼稚而加以嘲笑,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尊重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家長可以給孩子講一些科學家、發明家成長的故事,以激勵孩子從小立志,培養孩子對學習新知識、探索新問題的興趣,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在日常生活中,本著「大人放手,孩子動手」的原則,創造鍛煉機會,培養幼兒的獨立自理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家長怕累著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煩,因而不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吃飯、穿脫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訓練的,以為小孩長大了就自然就會了。其實這些觀念都是不正確的。我們應該幫助引導兒童,使得他們「跳起來」摘果子。倘若一切都包辦,就等於剝奪了孩子鍛煉與發展自理能力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喪失了獨立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賴性強,缺乏進取心和毅力,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把任務轉給成人,這大多是成人嬌慣、包辦代替的結果。所以我們要本著「大人放手,孩子動手」的原則,讓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在家裡,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因勢利導,通過具體、細致的示範,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難,教給幼兒一些自我服務的技能。如中班小朋友(3~4歲)就可以學習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臉、穿衣服、整理床鋪等。這些看上去雖是很小的事,但實際上給幼兒創造了很好的鍛煉機會,無形中也就提高了幼兒獨立生活的能力。當孩子完成一項任務後,作父母的要給以適當的肯定和贊賞,這樣他們也會感到無比的興奮和快樂,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增進孩子的自信心。
(四)、尊重幼兒個性的發展,創造機會,感受挫折,培養幼兒自我決擇、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有的家長經常說孩子主意不好,應該聽大人的,實際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認識,應該給孩子創造機會培養他自己拿主意。我們的教育常常是注意培養孩子順從聽話,不大注意去傾聽孩子的需要,以至於我們的孩子缺乏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和權利,就很難培養孩子自我解決問題能力。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大人應多給孩子創造機會,培養孩子自己做選擇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在嘗試的過程中感受失敗,碰釘子,這樣孩子就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成長起來。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敗。而通常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才能獲得人生中輝煌的成功。我們要讓孩子意識到這一點,並引導其親身體驗感知這一人生哲理。與此同時,在生活中,我們還要細心觀察、耐心引導,教會孩子怎樣去出色地獨自完成一項任務或成功解決某些問題。倘若對正在經歷挫折中的孩子放之任之,這樣他們就會因常期遭受失敗而感到灰心氣餒,從而形成自卑與無助心理。
⑻ 幼兒科學領域三個維度是什麼
幼兒科學領域三個維度是情感態度、方法能力、知識經驗。
幼兒科學領域三個維度是情感態度、方法能力、知識經驗,任何領域的教育活動在制定教育目標時都要從這三個維度考慮。
維度又稱為維數,是數學中獨立參數的數目。在物理學和哲學的領域內,指獨立的時空坐標的數目。
⑼ 淺談幼兒園如何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每次進行手工活動、數學操作活動的時候,我總會發現有幾個小朋友會說:「老師我不會」、「老師你幫我做」,「老師幫幫忙」,其實要做的都是很容易的,可是那些幼兒卻只是站在邊上,臉上帶著悲傷、惶恐的神情0看著其他在做的幼兒。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現在的孩子大多是家庭中的獨生子女,父母都是持著含在嘴裡,捧在手心的態度,把孩子當寶貝一樣的珍藏著,為孩子包辦著一切,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讓孩子喪失了獨立性,而變成一個沒有責任感,不用頭腦而怯懦的人。而幼兒時期是打基礎的階段,因此,我們需要在幼兒時期在家園共同努力下培養幼兒的獨立性,為獨立性的發展創造環境與條件。 一、在幼兒園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2-3歲的幼兒,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了萌芽階段,言語和動作都有了迅速發展,對周圍世界的認知范圍也在逐漸擴大。他們的獨立意識也在點滴間逐步培養起來,喜歡自己去探索這個新奇的世界。隨著他們身體的發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漸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斷提高,他們開始了嘗試,於是從不會做到學著做到學會做,從做的不象樣到做的井井有條。在這個必然的規律和必經的過程中幼兒獲得了自身的發展。於是我們就可以要求幼兒從身邊的一些小事開始,讓他們學著自己吃飯、穿脫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覺等等。 二、在教育中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視幼兒的獨立性的培養,她說:"教育者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她認為,兒童自身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我們應尊重幼兒的自主性、獨立性,放手讓他們在活動中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教育者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對幼兒進行能力的培養,如:在選擇游戲區域進行游戲時我們應該放手讓幼兒自己去選擇游戲角色、游戲環節、游戲方式,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選擇、探索、表達的自由。在孩子間發生矛盾時,不是作為權威者的來評判誰對誰錯,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權利交給幼兒,給予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自己學會解決問題。幼兒具有好奇好問的天性,他們對看到的事情有時都會問上一個為什麼?對待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我們應注意啟發他們自己動腦筋進行探索,來得到問題的答案。在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時不必擔心失敗和批評,可以大膽發表自己與眾不同的意見,而不是教師把答案直接告訴給幼兒。同時我們也應該尊重幼兒,注意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式,要認真的傾聽孩子,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以商量的語氣對孩子發出做事的要求,而不是以命令的口氣來要求,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這並非是嬌慣孩子。事實證明:受到尊重的孩子,大多是待人友善,懂禮貌,舉止大方,自我獨立意識強,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孩子受到應有尊重的良好反應。 三、在因材施教中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幼兒之間是存在能力差異的,具有較強獨立意識的幼兒,我們應給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去探索周圍世界,並在主動活動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發展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獨立意識較弱的幼兒,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准,不可強求,更不可鄙視,須因材施教。記得我們進行折紙活動《小鋼琴》的教學過程中,許多能力強的孩子很快就把雙三角形翻壓出來了,而那些能力差的孩子在尋求老師的幫助,這時我們就要求能力強的孩子對著范作自己探索最後兩個步驟的完成,而對能力差的孩子就先學會翻壓雙三角形,等到孩子都學會翻壓雙三角形了我們再把最後兩步驟教給孩子。能力強的孩子尤思芸就在自己探索的過程中學會了折鋼琴的本領,做起了小老師幫助其他幼兒完成折紙活動。 幼兒的獨立能力並不是只在幼兒園中經過教師教育鍛煉就行的,他們生活中更多的時間是呆在家裡的,如果家長總是幫著孩子把一切都做好,幼兒的自理能力就會很差,這也會給老師培養幼兒自理能力工作的開展帶來一定難度。因此,我們需要讓家長了解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重要性,爭取家長們的理解和配合,和家長統一思想,以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孩子獨立性的培養需要家園合作,齊心協力。這樣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理能力才會得到提高,其它能力也會相應得到發展,最終實現全面發展。 一、對孩子要放手 培養孩子的自我獨立能力是一項長期、繁瑣、細致的工作。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把幼兒的獨立能力從一件件小事中培養起來。幼兒期是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真正讓幼兒做到:「好習慣,早養成,益終身。」 當孩子在早晨起床時,可以教孩子自已洗臉。小班幼兒喜歡游戲,我們可採用游戲的口吻說:「今天媽媽要和寶寶比賽,看看誰把臉洗得又快又干凈。」然後,給孩子一塊毛巾,邊示範邊講解洗臉、洗手的順序。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敗和失誤。只有經歷過失敗的洗禮才會看見成功的彩虹。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大人應放手讓孩子在他生活的小范圍內自理,讓他失敗,碰釘子,這樣孩子就會從失敗中記取教訓而成長起來。有些家長認為幼兒生活中的小事如自己學會穿脫衣服、自己疊被子等等都是些無關緊要的瑣事,大人隨手幫助就可以,不必讓孩子自己去做,就是讓孩子去做也做不好,或者認為讓孩子做太費神,還不如自己做省力。這些看法當然是不正確的。因為幼兒獨立生活能力主要是通過逐漸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而發展起來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必然妨礙孩子未來的獨立生活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如果從小,一切都由父母包辦,孩子感到一切都可以依賴父母,形成一種「安全感」,那樣反而容易出大事。 二、讓孩子學會勞動 有些大人認為那麼小的孩子怎會勞動呢?還是我自己來做吧!其實從小讓孩子幫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實際上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教育,無形中也培養了孩子的勤勞習慣,為孩子日後的獨立生活打下了基礎。如當父母回家了,為他們拿拿拖鞋;吃飯時,發發碗筷;父母在掃地、洗衣時,可以幫忙拿拿簸箕、肥皂之類的東西。當孩子完成一項工作後,我們父母可以及時的給以適當的肯定和贊賞:「謝謝」,「你真棒!」,「孩子,你做的真好!」孩子聽到贊揚的話語後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會感到無比的興奮和快樂,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增進了孩子與父母的感情。 三、模仿效應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我們要為幼兒提供良好的行為楷模,作為父母不能以工作忙,沒時間為理由拒絕和孩子進行親子間的游戲,我們應多抽一些時間陪孩子玩,給幼兒提供更多的接觸模仿機會,這樣對幼兒獨立品質的形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未來是屬於孩子的,孩子未來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未來的生活要靠他們自己去創造。家長和教師應循序漸進、耐心引導幼兒,多給幼兒自己去嘗試體驗的機會,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在培養過程中積極鼓勵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使他們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