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熬制中葯
1、要選擇合適的容器,最佳的選擇是砂鍋,不銹鋼鍋也可以,但是大家要注意避免選擇鋁鍋。
2、在熬中葯之前,一定要檢查葯材是否存在發霉,起蟲的情況。第三步在熬中葯之前,一定要將葯材用清水慢慢的浸泡15到30分鍾,將葯材全部要浸透之後再去熬。
3、在熬中葯的時候,選擇的水量一般以浸過我們的葯材三到五厘米為最佳。
4、在熬中葯的時候,一般要先用大火將所有的葯和水都煮沸開來,才慢慢的改為小火慢慢的煮,一般煮30到40分鍾即可。
㈡ 中葯熬制方法
你好,煎葯應選用砂鍋或搪瓷器皿,忌用銅、鋁、鐵等容器。按傳統經驗先將中葯置入器皿內加冷水侵泡兩小時,如果水被葯吸少可加水至高出水面。煎煮時可先用急火至沸後改用慢火,保持沸態15分鍾濾出。二次加水至葯面3—5厘米,煎煮25分鍾濾出,將兩次煎出的葯液混合後服用。每劑葯煎大約400毫升左右,量多時可濃縮葯液。
1、首先要選擇好熬葯容器,以搪瓷器皿,玻璃器皿,砂鍋,鋼鍋等來熬制中葯。
2、把葯物放在煎葯容器內,加水的量沒過葯面兒2到3厘米,浸泡半個小時。
3、把浸泡好的葯物煮沸,然後再煎煮30分鍾就可以倒出液體服用了。
4、一般情況下一副葯物可以熬兩次到三次,可以熬一次,喝一次,或者把二次到三次熬好的葯物混合在一起,分成2到3次服用。
5、如果有先煎的葯物,就按醫囑先煎15~120分鍾,然後再放入其他葯物煎煮。
6、如果有後下的葯物,就要把葯物在煎煮20分鍾後放入再煎煮5到10分鍾就可以了。
㈣ 中葯的正確熬制方法
中葯熬制有講究,正確的熬制方法是什麼?我們知道,中葯治病是最接近我們食療的方法,中醫使用中葯治病,而中葯很少有成葯,每次都是拿會成包的葯材回來自己熬,一般醫生都會告訴我們熬制的一些要求,現在已經有很多醫院提供中葯代熬的業務,但是很多人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學會熬制,這樣感覺會更加好一些,今天就把熬葯的注意事項說一下,其實無外乎熬葯的工具、火候和盛放葯材的工具這幾個方面。
中葯泡好後,開始放在煤氣或爐子上熬,第一次不用熬太久,開後小火煮10分鍾左右就可以,要是農村有條件,用柴火熬,效果最佳,因為柴火停熬後,柴火還有最細、最慢的余火熬出最全面的葯質,熬中葯一定要有人看守,剛開始用大火,等開後就調到小火,被稱作文火,中葯千萬不能熬幹了,不要以為熬幹了再加水,這樣是非常錯誤的,熬乾的中葯已經起了反作用,帶有非常重的毒性!切記!
熬第二遍這樣的時候,直接加水就可以了,不要再泡,要比第一次加的水多一些,第二遍比第一遍葯性少了,所以要多一部分水,熬久一點,小火熬20分鍾左右的樣子,然後用筷子比住葯材,倒出葯湯、等到溫熱的時候飲用就可以了,最好是溫熱,不要等到涼了,趁熱喝更加有效!
中葯一般最多熬三遍,不是說熬了就不能喝,而是三遍基本上就沒有什麼葯質了,第三遍最好也多一點水,如果你有條件的話,水加到可以熬20至35分鍾都可以,反正最後一遍,就倒掉了,
把三次熬好的湯葯兌在一個容器中,然後平均分成三份,根據醫囑分三次喝掉,不要因味道不好添加其他東西,會影響葯效的,豈不聞「良葯苦口利於病」說的其實是中葯。
盛放重要的器皿:
盛中葯的器皿也有講究,最好是用陶瓷的,這樣避免中葯與器具產生化學反應!中葯很苦,很多人問可不可以加糖熬,這樣是錯誤的,加糖會大大影響葯效的,怕苦,可以在喝完葯後,准備一些涼白開漱口即可,只是舌根部感覺苦,其實閉住呼吸繞開舌根喝,一點問題都沒有,誰讓生病了呢?
希望對你有幫助,歡迎留言,謝謝!
㈤ 怎麼正確熬制中葯
熬制中葯不僅僅要講究步驟,還要講究熬葯器具。因為葯物在熬制過程中是能夠和鍋進行接觸的,如果選用的材質不對,葯物中的有效成分很有可能會在熬制過程中被破壞,大大降低葯效。那麼熬中葯用什麼鍋好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熬中葯用什麼鍋
熬中葯最好用砂鍋、陶瓷鍋或者是玻璃鍋,不要用金屬類的鍋。砂鍋、陶瓷鍋、玻璃鍋相對來說材質比較穩定,不容易與葯物發生化學反應,而且傳熱效果均勻緩慢,能夠保證中葯湯劑的質量。金屬類的鍋容易在空氣中氧化和中葯發生化學反應,對中葯的葯效產生一定的影響。
怎麼正確熬制中葯
1、熬制前用水浸泡
拿到葯物後,先檢查是否有發霉或蟲蛀等葯物,發現後應及時處理,以免影響葯效。檢查完後,用冷水浸泡50-60分鍾。如果是花、葉子、草之類的葯物可浸泡50分鍾,如果是根、莖、皮等比較堅硬質地的葯物需浸泡60分鍾左右。充分的浸泡,可以讓葯物中的有效成分快速溶入水中。
2、煎葯工具最好用砂鍋
因為砂鍋的導熱較慢,受熱比較均勻,而且保溫效果較好,不會與葯物中的成分發生任何化學反應,也不會產生任何對身體有害得毒素,以免造成對身體的二次傷害。
3、加入適量的水
4、控制煎葯時間和次數
煎中葯一般情況下都是煎兩次,第一次是頭煎,葯效可溶出45%左右,而第二次煎,葯效可溶出35%左右,然後早晚各服一次,這樣葯效也才會發揮到最好。
以上就是熬中葯用什麼鍋以及怎麼正確熬制中葯的相關介紹。熬制中葯除了選器皿重要外,了解及掌握煎中葯的正確方法也同樣的重要。
㈥ 中葯煎葯機的機器操作
1、把要加工的葯裝入特製的無紡布袋中,把口紮好,放入容器中,用冷水浸泡30分鍾。
清洗煎葯機,打開排廢液閥,放干凈水,關閉排廢液閥門,關閉排葯液閥門,把浸泡透的葯袋放入葯鍋,加入浸泡的液體和水。
加水比例(僅供參考):加水量=所需的葯液量+20%。計算公式:
加水量=(每袋葯容量×每日服幾次×共煎幾副葯)×1.2
例如:所煎葯為5付,每付葯2袋,每180ml
加水量=(180×2×5)×1.2=2160ml
2、操作步驟:煎葯機內放入中葯和水,蓋上鍋蓋,旋緊手柄,關閉放氣安全閥,設定好煎葯時間和溫度,按加熱按鈕,機器自動加熱,到達設定溫度自動轉入文火,到達設定時間後,自動停止加熱。
待葯煎好後,先打開排氣安全閥,適當減壓(使壓力下降到1kg左右),再打開排葯液閥門,葯液通過排液軟管注入包裝機葯罐內,排葯液過程中,同時轉動擠壓裝置,擠出葯包中的殘余葯液。葯液排完後,完全打開排氣安全閥,壓力減至大氣壓,打開手柄將葯包取出,關閉電源,清潔備用。
具體操作步驟:
電源 → 加熱 → 停止 → 打開排液閥門 → 擠壓 → 清洗
㈦ 如何正確煎中葯 正確地煎中葯的方法
生活中多數的 中葯 在服用前都是需要煎煮的,但是多數人可能對於煎中葯的時間和放的水等不是很了解。如何正確煎中葯?本文是我整理如何正確煎中葯的資料,僅供參考。
如何正確煎中葯
煎煮中葯的器皿選擇
煎煮中葯選擇器皿是很重要的。熬葯首選砂鍋、瓦罐,接下來是搪瓷器皿、不銹鋼鍋,最忌諱使用鐵鍋和銅鍋。砂鍋、瓦罐的 化學 性質穩定,受熱均勻,傳熱緩慢,煎葯時水分不容易蒸發。
需要注意的是,砂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形成裂紋。因此,剛煎過葯的砂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涼後再把葯垢清洗干凈,砂鍋上的油漬不能用洗潔精浸泡,以防污水滲入細孔中,可用喝剩的茶葉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熱,再用刷子刷洗。
不銹鋼鍋傳熱太快,煎葯時要經常攪拌,否則葯材黏在鍋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鍋。鳳凰 中醫 提醒大家特別注意的是,千萬不能用鐵鍋和銅鍋煎葯。因為鐵和銅是活潑元素,容易與中葯里的多種化學成分發生反應,產生毒副作用。
煎中葯的時間
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 清熱 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其中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
煎中葯的其它細節
鍋蓋
通常剛開始煎葯時須蓋緊鍋蓋,待水沸時可用兩根筷子撐起鍋蓋,留些縫隙讓蒸氣排出。有些中葯含有揮發成分,如薄荷、藿香等解表類葯物以及西洋參等貴重葯材,煎煮過程中其有效成分易發散到空氣中,則須蓋著蓋子熬。
浸泡
如同打豆漿前需要浸泡黃豆一樣,煎煮中葯前,應先用冷水將中葯浸泡1—2小時(除用醋、酒泡的葯),要20分鍾。
用水
煎葯用自來水即可,水量要浸過葯材表面1—3厘米。葯材過多或易吸水的可適當增加。
火候
煎煮時先用武火(即大火)煮沸葯液後,改用文火(即小火)慢煎。
操作
煎葯時要注意攪拌葯料,讓葯液充分煎透。每劑中葯一般煎兩次,第二次時間可略短。有些葯物需要區別對待,如先煎、後下、沖服等,中葯師都會在抓葯時講明。
中葯的正確熬制方法
1.煎葯器具:在煎葯時盡量使用砂鍋、不銹鋼、玻璃、搪瓷等器具為佳,忌用鐵器、銅鍋。因為前者理化性質比較穩定,不易與葯物中的成份發生反應,以保證葯物的療效。而鐵銅類成份性質較為活潑,易與葯物中的成份發生反應,影響療效。
2.浸泡方法:煎葯前,應先將葯物放入葯鍋內,加干凈的冷水浸泡葯物,加水量以淹沒過葯面3-5cm,浸泡20-60分鍾為宜(過久則葯物易發霉變質),這樣有利於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劑葯煮兩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將浸泡好的葯煮沸後,改用中、小火,維持葯物沸騰;第二煎加水適量少些(以淹沒過葯面),火候同第一煎。煎時最好加蓋, 一般情況下煎葯時注意不宜頻頻打開鍋蓋,否則氣味易走失,葯效降低。
4.煎熬時間:葯物煮沸後開始計算時間。一般葯物第一煎20-30分鍾,第二煎15-25分鍾;滋補及質地堅實的葯物第一煎40-60分鍾,第二煎30分鍾左右;解表、理氣及質地輕松、芳香的葯物第一煎6-15分鍾,第二煎5-10分鍾。
5.濾取葯液:葯液煎取量需根據病人的病情、年齡等具體情況 決定 ,成人量一般每煎約200-500ml, 兒童 量約為成人的1/4-1/2,即50-250 ml。
6.服用時間: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葯液,這樣可以使兩煎葯物在體內的濃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勻可靠。也可以將兩煎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兩次服用,兩次以相隔6小時左右為宜。當天煎的葯當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補葯宜飯前半小時服用;清熱葯及對胃腸有刺激的葯物宜飯後半小時服用;其它葯劑請遵醫囑。
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熱服、溫服、冷服3種,一般而言,發汗解表葯和溫補葯宜溫服;祛寒葯、治療關節痛和潰瘍病的葯宜熱服,清熱 解毒 葯宜冷服。
8. 注意事項 :中葯包里經常看到用紙或紗布另包的中葯,標有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等字樣。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則將影響葯物的效果。煎煮過程中視情況可以補加水量,但要不斷攪拌,防止溢鍋、糊鍋。
(注意:熬焦、熬糊葯物的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正確地煎中葯的方法
一、水洗中葯降低療效
中葯煎煮前千萬不要清洗,因為葯材經水洗後,將丟失一部分水溶性的有效成分,導致葯效降低。中葯中有不少葯材是粉末類的,也有的在配葯時需研碎,如桃仁、龍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會造成這些葯物的流失。還有的葯材在炮製過程中加入蜜、酒、膽汁等輔料,而這些輔料易溶於水中,若用水沖洗,可導致部分輔料丟失。如常 用葯 材中的膽南星、酒制大黃等。
二、煎葯前先用冷水泡
煮容器與葯液質量關系非常密切,目前多主張使用陶瓷、瓦罐,以確保中葯的療效。一般加冷水漫過葯面,浸透後再煎煮,有效成分易於煎出。一般浸泡30分鍾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據葯材自身質地的輕重和季節、溫度的差異分別對待。特別在夏季,浸泡時間不宜過久,以免引起葯物酶解和霉敗。煎前浸泡花、草、葉可浸20分鍾;根莖、種子、果實及礦石、甲殼類葯材宜浸泡30~60分鍾。
宜選用潔凈的冷水,如自來水、井水、蒸餾水等。用水量應視葯物的重量、體積、吸水能力、煎煮時間、火候及所需的葯量等因素來決定,一般以水漫過葯物半寸左右為宜。煎葯的用水量應一次加足,不要中間加水,更不能把葯煎幹了再加水重煎,煎乾的葯應棄掉。
三、葯材入鍋注意順序
處方上註明先煎的葯物,應先放入清水中煎沸,沸後20分鍾左右,再加入其他葯物同煎。處方上註明後下的葯物,可在其他中葯煎好後,再加入後下的葯物煎約5-10分鍾便可。處方上註明沖服的中葯,應先將它放在碗里,用煎好的葯液倒進去,攪和後服用,例如田三七就常沖服。處方上註明是烊化的中葯,則應先將煎好的葯液去渣,然後趁熱將需烊化的中葯放進去,用木筷子徐徐攪動至均勻後服用。如果該中葯仍未溶化,可用文火加溫,同時徐徐攪動葯液至均勻,例如阿膠常烊化服用。
四、煎葯加多少水合適
煎葯用水必須無異味、潔凈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井水則須選擇水質較好的。水最好採用經過凈化和軟化的飲用水,以減少雜質混入,防止水中鈣、鎂等離子與葯材成份發生沉澱反應。
加水多少:按理論推算,加水量應為飲片吸水量、煎煮過程中蒸發量及煎煮後所需葯液量的總和。雖然實際操作時加水很難做到十分精確,但至少應根據飲片質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時間長短確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為:第一遍煎煮時為葯材量的5-8倍,或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頭煎結束後,將葯汁濾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葯平面約0.5-1厘米,繼續武火煎煮至沸騰後改為文火煎煮20-30分鍾即可。質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葯物略多。
五、煎煮次數與方法
中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應煎兩次。煎煮次數太少,提取不完全,葯材損失大;煎煮次數太多,不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雜質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葯在煎煮兩次
後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於葯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後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約中葯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因為煎葯時葯物有效成份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葯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後再擴散到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葯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葯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繼續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葯材,避免浪費,一劑葯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治療一般 疾病 的中葯煎煮以2次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後計算煎煮時間,一般為頭煎20~30分鍾,二煎10~20分鍾。用於治療 感冒 的解表中葯或清熱葯宜用武火,時間宜短,煮沸時間為10~20分鍾即可,並趁熱服用。用於治療體虛的滋補中葯以3次為宜,頭煎為40~50分鍾,二煎為20~30分鍾,三煎為10~20分鍾。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葯及補益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過程中需要經常攪拌。
煎煮好的中葯要趁熱濾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澱在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葯物煮干煮焦了,則此葯不能服用,因為此時產生很多有毒物質,服用對身體有害。
六、煎煮榨渣取汁
湯劑煎完後應榨渣取汁。因為一般葯物加水煎煎煮後都會吸附一定葯液。其次主葯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葯渣再吸附。如葯渣不經壓榨取汁就拋棄,會造成有效成份損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熱有效成份容易損失而不宜久煎或煎兩次的葯物,葯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佔比例會更大,榨渣取汁的意義就更大。
一般在最後一次煎煮時,趁熱將葯液濾出後,要將葯渣用雙層紗布包好,絞取葯渣內剩餘葯液。有研究表明絞取葯渣內的葯液可增加葯液成份的15%-20%
中葯煎後所取得的葯液成人一般每次200毫升左右,學齡期兒童100毫升,嬰幼兒50毫升為宜。按一日2次服用。
七、服法
服用中葯,許多人的習慣是一劑中葯煎兩次,分頭汁和二汁分別服用。其實,這種服法是不科學的。因為中葯中易溶的甙類、多糖類、揮發油等有效成份在頭煎中含量較多,其它難溶有效成份則煎出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時,易溶的有效成份可能含量已很低,難溶有效成份則煎出較多,故兩次煎出的有效成份不一致,葯效也差異很大。所以,服用中葯一般應將煎煮2次或3次的中葯液體合並,攪拌均勻後分為2份或3份,分別於早晚或早中晚服用才能發揮葯效至最佳程度。一般來說,病情緩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而病情較重、較急者,可根據醫師的 指示 ,中葯煎煮方法每隔4小時左右服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葯力持續,有利於更快地緩解症狀、減輕病情。幼兒或嘔吐病人因為服用葯物有困難則可以分多次服完。中老年人用於滋補身體的補益中葯最好是在飯前服用,特別是早晨空腹時服,有利於滋補成份的吸收。葯汁冷了,應熱一下再服用。大多數中葯宜乘溫服下,發汗葯須熱服以助葯力,而清熱中葯最好放涼後服用。
一般而言,補益葯和瀉下通便的葯物宜飯前空腹服用;治療外感疾病及頭面部疾病的葯物宜飯後服用;安神的葯物宜臨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葯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睡前和夜間服食。對腸胃有刺激的中葯,也宜飯後服用。飯後服用的時間一般為進食後半小時左右。
八、煎葯機煎中葯
中葯煎煮機是一種帶有電控裝置的全封閉微壓容器,利用水煎沸及其產生的蒸氣一次性使葯物的成份充分地煎出,其煎葯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量,保證中葯療效,更符合衛生學要求,不易霉變。機煎中葯,服用比較方便。一般情況下,機煎中葯都是包裝在醫用塑膠袋中,包裝過程也在全封閉無菌狀態下進行的。這種袋裝葯液抗擠壓、不易破損,每包葯液可在常溫下,能保存10天左右,
無論 居家 還是外出攜帶都非常方便。服葯時,只需將葯包放進熱水內浸泡約10~20分鍾即可飲用。微波爐加熱後的機煎袋裝中葯不會影響葯效的發揮,可以放心服用。
九、適當忌口
服用中葯期間,飲食方面應注意忌食生、冷、黏膩、辛辣的食品,沒必要另外補充維生素。一般患熱 性病 者忌辛、辣、油膩及不容易 消化 的食物和煙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黃疸、過敏性疾病、癰疽、 腫瘤 及某些 皮膚病 忌食魚、蝦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腫病人忌食鹽;補血葯忌 飲茶 等。
十、特殊中葯的處理
在處方中有些葯材性質特殊,不能與方中群葯同煎,應分不同情況區別對待。醫師會在處方中註明,葯房在配葯時會另包並加以說明。一般葯物可以同時入煎,但部分葯物因其性質、性能及臨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時間不同。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甚至同一葯物因煎煮時間不同,其性能與臨床應用也存在差異。所以,煎制湯劑還應講究入葯方法。
1、先煎:
礦物類、貝殼類、甲殼類、骨類、化石類葯物的質地堅硬,這些葯物的有效成份在短時間內很難煎煮出來,因此要單獨先煎。例如礦物類葯物石膏、代赭石、赤石脂等;貝殼類葯物如牡蠣、石決明等;甲殼類葯物如龜板、鱉甲、穿山甲等;骨類葯物如虎骨和豹骨等。這些葯物必須事先搗碎,加水單獨煎煮 30分鍾後,再加入其它葯物一同煎煮。
另外,還有一些毒性較大的葯物如川烏、附子、草烏等,通過長時間的高溫煎煮可以降低毒性作用,一般開水煎1小時後(切忌加冷水,具體煎熬時間詢問醫生)再加入其它葯物一同煎煮,可以起到解毒作用以減少其毒性,久煎後的水解產物才能起到治療作用,使其應用更為安全。
2、後下
花、葉類以及一些氣味芳香含揮發性成份多的葯材(如薄荷、香薷等)久煮會致香氣揮發,葯性損失,故宜後下,部分根莖類有效成份煎煮時中葯成份對熱不穩定,不耐煎煮者,不易久煎者亦應後下。如藏紅花、大黃、番瀉葉等,入葯宜後下。在其它葯煎煮以後,停火前的5~10分鍾時再將其納入,煎沸5~10分鍾即可,叫後下。
3、包煎
將某種葯用紗布包起來,再和其它葯一起煎。需要包煎的主要有四類葯物,一中葯煎煮方法是細小種子類葯物,如車前子、葶藶子、青葙子等,煎葯時特別粘膩,如不包煎,容易粘鍋,葯汁也不容易濾除:二是有些葯物如蒲黃、海金沙、灶心土、滑石等,煎時容易上飄在葯液表面或沉澱鍋底,所以需要包起來煎煮;三是有些有絨毛的葯物,如辛夷、旋覆花等,如不包煎,煎煮後不易濾除,服後絨毛會刺激咽喉,引起 咳嗽 、嘔吐等副作用。煎煮上述葯物時先將葯物用紗布包好,再放入葯鍋內與其它葯物同煎,叫包煎。包煎時葯袋盡量鬆些,以免葯物膨脹時空間不足導致無法更多吸收水份而煎熬不透。
4、另煎:
有些比較貴重的葯物(如紅參、西洋參、生曬參、鹿茸等),可單獨煎煮取汁,再兌入煎好的葯液中同服。以免在與其它葯物的煎煮過程中損失有效成份,造成浪費。
5、溶化:
又稱烊化,是指有些膠質性中葯(如阿膠、鹿角膠、龜膠等)或黏性易溶的葯物(如飴糖),煎煮時容易與其它葯物粘結成團塊或造成溶液膠體滲透壓提高,不利於葯物有效成份作用的溶出,影響整個葯物的煎煮效果,或粘附鍋底,容易熬焦且浪費葯材,不宜與其它一般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內隔水燉化,或以少量水煮化注意要勤攪拌,再兌入其他葯物同服,或直接用煎好的葯液溶化後服用。
6、沖服:
㈧ 用煎葯機 煎中葯的基本步驟 都是什麼
一、煎葯機調整:接通電源,第一次按電箱上的設置鍵,顯示屏數字在閃爍狀態,用▲和▼鍵調整,設定所需溫度,出廠設定值115℃。第二次按電箱上的設置鈕,顯示屏數字在閃爍狀態,用▲和▼鍵調整,設定所需時間,出廠設定值50分鍾。(葯量多,室溫低,則時間可以設定長些,反之短點。慢慢摸索經驗)
二、機器操作
1、把要加工的葯裝入特製的無紡布袋中,把口紮好,放入容器中,用冷水浸泡30分鍾。
2、清洗煎葯機,打開排廢液閥,放干凈水,關閉排廢液閥門,關閉排葯液閥門,把浸泡透的葯袋放入葯鍋,加入浸泡的液體和水。
加水比例(僅供參考):加水量=所需的葯液量+20%。計算公式:
加水量=(每袋葯容量×每日服幾次×共煎幾副葯)×1.2
例如:所煎葯為5付,每付葯2袋,每袋180ml
加水量=(180×2×5)×1.2=2160ml
(簡便計演算法:400ml乘以煎葯的付數)。2、操作步驟:煎葯機內放入中葯和水,蓋上鍋蓋,旋緊手柄,關閉放氣安全閥,設定好煎葯時間和溫度,按加熱按鈕,機器自動加熱,到達設定溫度自動轉入文火,到達設定時間後,自動停止加熱。
待葯煎好後,先打開排氣安全閥,適當減壓(使壓力下降到1kg左右),再打開排葯液閥門,葯液通過排液軟管注入包裝機葯罐內,排葯液過程中,同時轉動擠壓裝置,擠出葯包中的殘余葯液。葯液排完後,完全打開排氣安全閥,壓力減至大氣壓,打開手柄將葯包取出,關閉電源,清潔備用。(也有一體式機器上邊煎葯,下邊封袋,更簡單。)。
具體操作步驟:
電源
→
加熱
→
停止
→
打開排液閥門
→
擠壓
→
清洗
五、清潔及保養
1、清潔:
煎葯機:每鍋煎好後,用清水沖洗干凈煎葯機,排凈廢液,用軟布察凈鍋蓋和密封圈,防止殘留葯液粘連,每天工作後,請將濾桶取出,用軟布將底部和內壁徹底清洗干凈,不能用掉絲、掉毛的清洗工具清洗。
2、保養:
煎葯機:旋轉手柄絲母、絲桿用一段時間後,加黃油,使操作更加靈活,防止磨損,排液軟管定期用清水沖冼內壁。
六、注意事項:
1、為保證人身安全,必須做好接地保護。
2、清洗過程中,電器控制部分不能用水清洗。
3、打開鍋蓋前,必須打開排氣安全閥,排掉鍋內壓力。
4、在煎葯過程中嚴禁打開排廢液閥門,防止人員燙傷。
5、每鍋葯煎好後,要清潔鍋蓋與密封圈的接觸面,防止殘留葯液粘起密封圈。
6、每次煎葯葯關鍋蓋前,應仔細檢查密封圈,保證密封圈能正確安裝在槽內。
7、如煎葯過程中,包裝葯的無紡布袋破損,一定要把葯渣清洗干凈後再用,防止殘渣打到包裝機後造成包裝機的堵塞。
8、煎葯機切忌干燒。
9、煎葯機擰緊把手時,要對角均勻加壓,以防鍋蓋變形。
10、煎葯機在工作中未達到設定時間時,下次再煎葯時應關閉電源開關,使計數器清零。否則機器累計自動計時,到達時間後自動停機。[1][2][3]
㈨ 誰能告訴下中葯正確的熬制方法
對這個問題我回答過很多次了,可以查看我的回答.現在簡單回答一下,先用清水泡半小時,加溫煎,水開後計時間第一汁5-6分鍾,濾出放置一旁,再加清水,煎15-30分鍾,視葯性定時間長短,補葯時間長,清葯時間短,濾出後與第一汁兌勻分多次溫服.
㈩ 中葯熬制方法如何熬制中葯
1、熬制中葯,首先選用的去年多數是陶罐或者砂鍋。盡量不要用金屬的容器來熬葯,以免發生化學反應。另外需要用干凈的水,不要用污染的水。
2、熬葯前要浸泡30分鍾,以超過中葯飲片兩厘米為宜,熬制中葯的時候,先武火後文火,煮沸以後文火再熬10到15分鍾。
3、一副中葯可以熬2到3次。熬出的葯液有3碗左右,不可過多或過少,也不要熬焦,以免葯物失效。特殊標明用法的葯物需要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