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梅瓶修理方法視頻

梅瓶修理方法視頻

發布時間:2022-12-25 22:35:33

Ⅰ 元代梅瓶底的修法

逗梅瓶地在中國古代陶瓷研究領域中屬於單一器型,延續時間有千餘年的歷史,同時它也是一種造型秀美、受到頗多贊譽的器物。但在目前的中國古陶瓷研究領域中尚未對其起源和造型的演變過程提出系統的看法。並通過宋、遼、金、元、明、清出土和傳世的實物進行排比對照,闡述它的起源,對其逐漸南傳的經過進行解釋。與此同時梅瓶的造型也經過不斷進化發展過程,直至清代末期逗梅瓶地這個被文人雅士冠予的美譽,才成為人們對這種器物一種約定俗成的稱謂。

一、梅瓶的演變
現藏博物院的唐代邢窯白釉瓶,是一件器型上近似於梅瓶的器物,屬於大口器的一類。另外在唐代的岳州也有一種近似梅瓶的盤口瓶出土。將它們與梅瓶相提並論是否有些牽強,有待進一步的考古發掘結果。
契丹人雖然是我國漠北的一個少數民族,從事著以漁獵為生的游牧生活,但是他們有著自身發展的文明史,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和生活習俗。在與唐王朝的不斷交往過程中吸取和豐富了他們的文明進程,這種相互交融的過程促進了契丹人的手工制瓷業發展。就陶瓷的生產製作而言,由於唐三彩的盛行,遼三彩的生產就比較繁榮。同樣唐代北方白瓷生產趨於成熟(如在陝西西安市火燒壁出土的白瓷),遼代白瓷近似於完美。任何一種陶瓷器型的出現是離不開生活的,唐代瓷器多仿製金銀器的器型,遼代則往往根據自己的生活需要生產陶瓷器物,雞腿瓶的出現就說明了這一點。
當逗梅瓶地在北宋出現時,還保留遼代雞腿瓶烙印,例如現藏博物院的宋代定窯刻劃梅瓶,1974年河南省鎮平出土的磁州窯白地黑梅瓶,耀州窯青釉刻花牡丹紋梅瓶(上海博物館藏)。它們的肩部雖然較雞腿瓶隆起,但口部、脛部與雞腿瓶十分相象。在宋、遼對峙時期遼代缸瓦窯生產的梅瓶與宋代的風格才十分接近,這就是1974年在遼寧省法庫墓出土的白地褐彩刻花牡丹紋梅瓶。北宋中晚期是陶瓷生產的繁榮階段,在不斷吸取其他民族的先進經驗後,逐漸形成了梅瓶的自身進化和發展,並出現了自己的風格。此時的梅瓶千變萬化,口部變化也比較多,肩、腹的變化也呈多樣化的形式。可以說此時的梅瓶已經完全脫離了早期雞腿瓶模式的束縛,成為一種獨具代表性的造型品種,完成了演變過程。
金代的梅瓶造型繼續保留了北宋初期的北方時代風格,其代表作有:1972年河北省獻縣出土的金代磁州窯逗蘆雁圖地梅瓶和現藏上海博物館的金代磁州窯逗清沽美酒地梅瓶以及金代扒村窯黑地白龍逗正八地文梅瓶。
南宋的梅瓶器型變得短矮,瓶身沒有早期梅瓶修長,肩部也不如北宋時期飽滿豐潤,總體上看此時的梅瓶給人以渾圓感覺。這與梅瓶造型的南傳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造型在被南方的各窯廠接受時,摒棄了北方粗獷偉岸的風格,給人以小巧精悍的感覺。具有代表性的梅瓶有現藏博物院的南宋景德鎮窯影青刻花梅瓶,1972年江西省吉州窯出土的黑釉剔花梅瓶,1979年在浙江省松陽縣慶元元年(1195年)墓葬出土的龍泉窯帶蓋梅瓶。
元代的梅瓶造型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特別是景德鎮生產青花梅瓶為明、清梅瓶的造型延續奠定了基礎。此時的梅瓶又是恢復到北方梅瓶的原有風格,只是肩、腹、足等部位變粗,口部工藝細膩,這一時期的器物以江西省高安窖藏的青花梅瓶與河北省保定市窖藏出土的青花八方梅瓶為代表,同時還有現藏江西省揚州博物館的藍釉白龍紋梅瓶。在造型的變異方面元末明初梅瓶出現特有的圓肩束脛式樣,其代表有現藏博物院的元代龍泉窯刻花帶蓋梅瓶和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洪武青花逗春壽地雲龍紋梅瓶。
明代的梅瓶雖然在裝飾上有釉里紅、青花、紅釉、祭藍釉、白釉、龍泉釉、仿哥釉等,但是此時的梅瓶造型風格雖然在不同時代有一些變化,但總的風格還是統一的。它們包括1957年江西省江寧宋琥墓出土的明洪武釉里紅松竹梅蓋梅瓶、明正統青花梅瓶現藏博物院的宣德款青花纏枝花梅瓶、現藏定陵博物館的明萬曆青花龍穿花蓋梅瓶等。明代梅瓶除了傳世品外,有一大批是從墓葬中出土的,這些梅瓶無疑成為鑒定梅瓶的標型器。
清代的梅瓶基本上是以傳世器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此時的瓷器生產多以御窯廠形式生產,並帶有好惡的色彩,此時的梅瓶造型基本上延續了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有風格,給人以沉穩莊重,但略帶浮華的感覺。清代的梅瓶一改明代梅瓶肩部圓垂的造型,多以豐肩平直的形象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總之,梅瓶的造型演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它的出現體現了中國多民族大家庭的風俗習慣與文化內涵的融合。

Ⅱ 元青花辨偽有哪些方法

自70年代後期至迄今,元青花一直是人們追崇的熱點,故此市場不斷出現低、中、高不同的偽(贗)品。主要區別如下

成型工藝不同

真:元青花多為印坯成型,器型不是很規整,內壁清晰可見接胎痕。

贗:一般多為拉坯成型,有明顯的同心圓痕,內外平整。

1.器物內壁有手或抹布摸平濕泥時留下的不規則的旋轉痕跡,此痕跡不同於拉坯成型留下的是同心圓的濕泥旋紋;利坯成型留下的是利刀破鋒造成的同心圓旋紋(所謂的「機器紋」)

元青花梅瓶瓷片底座

2.器內、外壁可見(或可摸)節痕。器壁近接頭處加厚,使接頭上下的接觸面寬。接頭泥塗在下節的接頭上,上節接上後,接頭泥會向兩邊炸出,器外壁炸出的接頭泥摸平,器內壁則將炸出的接頭泥就地輕輕地摸平,則產生一圈不夠規則的、凸出的、顏色不同胎體色的保護層,叫「護接頭泥」(見右圖)。這都是為了使器物燒成時不致脫落的加固措施。

元青花玉壺春瓶瓷片底座

燒造工藝不同

真:柴窯燒造,要經過18-23小時。

贗:多為煤汽或電爐燒造,一般燒8小時左右。

胎不同

真:一般胎較干,少量油潤,燒成後有氣孔或縫隙。

贗:一般胎體多緻密。

釉不同

真:釉溫潤如玉,肥如堆脂,光澤度、透明度好,有桔皮紋。

贗:因用煤汽或電燒僅用8小時左右,加之釉中含鈣、鉀、鈉少,故燒成後釉較「糙」,不光潤。

元青花人物故事紋玉壺春瓶

造型不同

真:講究線條美,尤其是琢器以外弧線為主,結合內弧線,雖然胎體厚重,但不顯笨,尤其是玉壺春瓶、梅瓶更顯清雄秀美。

贗:往往線條生硬,加之拉坯技術不夠熟練,器型的比例常失調。

元青花人物故事紋玉壺春瓶

紋飾不同

真:紋飾分精意、率意、隨意三種,均技法嫻熟,線條流暢,銷往中東地區的大件琢器,大盤多數紋飾精意,有的刻、印、繪三種技法在同一件器物上體現。銷往東南亞地區的多數小件物,紋飾率意或隨意,但不失神韻贗:紋飾缺乏神韻,因為紋飾翻版,沒有速度感,紋樣呆板,加之現在工匠、畫師藝術修養不夠,對原有素材沒有更好的理解,僅是刻意追仿,而未神領意會。

元青花人物故事紋玉壺春瓶

此外例舉一二

玉壺春、梅瓶、大罐,現在贗品往往造型不夠准確,沒有掌握內外弧線柔美。最為直觀的是梅瓶、大罐底常常人為點些釉,而不是施釉垂流底部自然刮後留下釉斑贗品。玉壺春瓶的外底常見刷釉痕,不如沾釉、盪釉那麼平整、光潔。

總之,元青花由於歷史的痕跡,給我們留下了明顯的工藝痕跡;同時元青花在中國陶瓷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並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Ⅲ 黑陶梅瓶去土方法

1、首先用一盆水加適量巴士消毒液,將瓷器或瓷片浸泡12小時。
2、其次用毛刷刷洗器物,將器物表面容易去除的污漬洗刷掉。
3、最後洗完之後晾乾即可。

Ⅳ 宋代磁州窯梅瓶底部特徵

磁州窯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漢族民間瓷窯,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的彭城鎮和磁縣的觀台鎮與一帶,磁縣宋代叫磁州,故名。那麼,宋代磁州窯的特點有哪些?
1、胎質有二,一為細胎,質地堅硬,細膩滋潤,色白,以白釉製品為多。一為粗胎,厚重粗松,斷面有砂粒,多為赫灰、灰白、米黃、黃褐等色。多施化妝土,以便釉面光滑。或作白胎底子用黑彩繪圖案,施透明釉高溫燒成;或在白色化妝土上再施黑色化妝土,用刀按圖案剔刻,再施透明釉燒成白地黑彩效果。
2、早期墊燒,中期以後支燒,有3至5枚支釘,支釘呈條形,到金代有支圈和三角形支釘。
3、器型豪放質朴,線條自然。宋金時代主要流行碟、盤、碗、罐、盒、壺、瓶、爐以及盞托、水注和各種雕件式樣也較豐富,如枕有腰圓、葉型、如意和孩兒枕之分,瓶有長頸花口、葫蘆形和小口半肩之分,盤有圓足和高足之分,罐有瓜冷和圓腹之分。至元代,風格變化很大,逐漸向白底黑花過渡,開始流行碩大、渾圓、厚重的器皿。如大盤、大罐、梅瓶、長方枕、和老虎枕等,紋樣一雲龍、雲鳳、雲雁等為主,也有墨書詩句,流行「張家造」、「古相張家造」等作坊戳印記。
4、裝飾手法豐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白底黑花釉下彩,在胚胎上用黑筆繪黑釉畫。較刻花、堆花更為自由活潑。筆法簡練豪放,紋樣則以花鳥、嬰戲故事、詩詞曲牌和書法為主,也曾流行過半刻半畫、多彩剔花、刻花填色、戳印珍珠等裝飾方法,具有剪紙貼花的裝飾效果,線條稚趣,生動誇張。白底劃花也是磁州窯重要的裝飾方法,還有白地剔花,紋樣以牡丹、纏枝荷花、卷葉、寶相花為常見。
5、磁州窯也生產低溫三彩陶器,這是唐三彩的繼續,但又不同,流行刻花、劃花傳世作品有枕、盤、碗等。
1、器胎特徵:早期胎有深淺兩種,深者為黑灰或鐵灰色,外施化妝土,淺為淺灰色,不施化妝土,均多含有黑色鐵質小顆粒和氣孔;中期全部為淺淡灰白色,無鐵質小顆粒,不施化妝土,但有明顯的白色介面層;晚期和南宋多呈灰白色,少數有淺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妝土。
2、器釉特徵:早期多數為青灰或青黃色,少數有與五代近似的青綠和淡青色;中期幾乎都為橄欖青色玻璃質金瑩透明度好,釉面光澤度強,釉雖薄但硬度大,很少發現唐五代尚有的流釉、堆釉和干釉現象,很少見到釉面無光和橘皮釉現象,胎釉結合非常緊密;晚期和南宋又出現了暗青、青綠、青黃、淡青、月白等多種色調。
3、造型特徵:造型清秀,底足漸小,作高窄直圈足,製作都很規整。
4、裝飾手法:有劃花(五代剔花和宋代刻花的輔助手法)、剔花(宋初尚有延續,中期後不見)、刻花、印花、貼花、捏塑、鏤空。
5、裝燒工藝特徵:均採用刮掉器物底足釉裝燒工藝。
6、施釉特徵:施滿釉足底露胎。
7、底足特徵:早期底足較寬,足底往往粘有石英托珠,紋飾簡單,由於初將燒柴改為燒煤,燒成氣氛不穩,產品色澤與五代和宋中期相比,普遍發暗;中期壁薄質細,緻密度超過此前產品,底足增高,以飾釉後再經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為特徵;晚期盛行斗笠狀小碗,以足底變矮、器胎變薄、出現雞心底為特徵,還盛行印花器。

Ⅳ 梅瓶的特點是什麼

梅瓶的特點是: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在歷史上,梅瓶各大窯系都有,其造型的優美程度可以說天下第一,所以梅瓶的造型可以算是中國瓷器的第一造型。

「梅瓶」這種器形得名比較晚,它在歷史上還有一個名字,叫「經瓶」。這跟宋代皇家的講筵制度有關。

在宋朝,民間生產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鋪里都能見到。宋代的梅瓶,器體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長而接近於直線,底部比較小,器體的最小直徑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處理手法多樣,常有稜角分明的轉折。各地瓷窯都有燒制,但以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

主要用途

梅瓶從它產生時起,最初應為實用器,大多用於盛酒或其他液體物質。它的這種功用一直沿續到元明時期。梅瓶作為酒具的用途,在許多梅瓶的銘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館藏有兩件件宋代磁州窯梅瓶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開光書寫「清沽美酒」,另一件腹部書寫「醉鄉酒海」。

隨著社會的發展,梅瓶逐漸具有了陳設裝飾的功能,甚至梅瓶還常被作為冥器隨葬,桂林明代藩王陵區出土了大量的梅瓶便是明證。這些梅瓶已成為上層統治者等級地位的標志和「風水」寓意的象徵。

明中晚期以後,梅瓶的觀賞陳設作用則越來越明顯。清代梅瓶多為傳世品,這應與梅瓶此時主要用於陳設裝飾有關。

Ⅵ 梅瓶的特點是什麼

梅瓶:在宋瓷中是最常見的一種,小口、短頸、肩上聳、闊肩、收腹,瓶體重心在上部,形成俏麗、修長的造型,惹人喜愛,是盛酒的用具。

上海博物館藏二件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上書「清沽美酒」,另一書「醉鄉酒海」。

Ⅶ 瓷器鑒定八大方法指的是什麼

一、看器型
許多瓷器都是有時代特徵的,有其獨特的形狀、大小等風格特徵,各朝代之間相差很大。比如梅瓶、玉壺春瓶,宋元明清均有燒制;但洪武梅瓶口為梯形,元代的梅瓶胸大。瓷器愛好者可多留意文物圖錄上每一個朝代器物的形狀、大小,並用心記下每一朝代的標准器型,在實際辨別中做到心中有數。
二、看胎質
鑒別胎質要從瓷器有圈足及底部的露胎部分看,古代瓷器的胎質一般較粗糙些,略泛黃色;而仿古瓷器的胎質較為潔白、精細。
三、看釉面
觀察瓷器的釉質,一般要注意其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
第一類,使用過或者陳設過的瓷器,上面的痕跡和年代感是現代仿品無法觸及的。
第二類,從未使用過的瓷器,上面沒有使用過時屬於「庫藏」,因年深日久,釉面的關澤也是柔和的,有一種自然的「韻光」。
第三類,出土的瓷器,因瓷器在古墓中時間太久,釉面表層收到化學侵蝕,形成了吃土的現象,釉面發烏,用放大鏡看能看見很多吃土的土斑。
四、看釉泡
看釉泡主要是看白釉層部分,而不是色釉層。因為古時候的柴窯和現在的氣窯燒制出來的氣泡是截然不同的,如官、哥窯釉泡之密似攢珠,汝窯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謂的「棕眼」等,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
五、看紋飾
紋飾特徵表現在題材、彩料、畫法等方面。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此外,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定,很不適於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於鑒別真偽會有一定的幫助。
六、看青料
青料指製作青花瓷所用釉下彩料。青花瓷是明、清主流瓷,各個朝代所用的青料不同是有準記載的,而不同青料的呈色是有很大的差異的,由於青花五彩和鬥彩瓷也都要使用青料,故而青花的呈色來為彩瓷斷代。一定要注意區分凝聚斑和鐵銹斑。
七、看底足
自古就有「看瓷先看底」之說,研究各個時代不同形式的器足特點,找出瓷器繼承、發展、演變的規律十分重要,很多工藝都可以作為斷代的工具。比如元代工匠在修理足處理時,是先挖後削,一般是右手握削刀,由外向內,是按逆時針方向操作的,在器胚上會留下螺旋痕跡,於中心收刀。
八、看款識
根據款識以定瓷器之新舊真偽,是鑒別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自明代永樂年開始,各朝代官窯瓷器的底部都印有帝王年號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各朝代瓷器的底款所用的字體、格式截然不同。

Ⅷ 元青花怎樣辨識真偽

元青花的器型種類很多,絕大多數是生活實用器,有部分祭供專用器和少量的裝飾器。宋無大器,相比之下元瓷胎厚體大,但也有精製到薄如蛋殼的小碗。
贗品元青花的器型整體感覺不協調、不規矩。溜肩不圓潤,帶蓋的器物吻合不好,間隙過大。紋飾大多數按照真品原作去摹繪,但由於是仿畫,必然拘謹,顯得生硬、呆板。動物不生動,人物不傳神,花葉鬆散不緊湊,海濤紋也多數走形。器型、紋飾是斷代的重要依據,不同時期有當時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徵。贗品的紋飾只能說相像,但缺少真器的內涵,更無法畫出真品的神韻。
如果把一件瓷器比做人,胎是人的骨架,釉面就好似人的皮膚,白細光滑的皮膚世人都喜歡。元青花的釉面一部分泛青色,多為白色,積釉處呈水綠色。部分釉汁中加了釉果,所以有肥厚凝重的特點,有些器物表面有輕微橘皮釉和縮釉現象。民國以前的傳世古瓷釉面,都有沉穩、老舊、釉厚的玉質感,上手柔和。微觀看留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磨痕,稜角、凸起部分會有歷史的烙印。元青花的仿品,釉面火氣還沒散去,更沒有真品那種穩重、老舊感。釉色有的偏白,積釉處太綠,整體釉面沒有自然使用痕跡。有些贗品仿出土器,釉面有大塊偽沁。現代仿品多用電、氣燒窯,氣泡相對均勻,沒有層次感。
一般贗品元青花的胎泥是用機械攪拌,密度要高於真器,胎骨顯得硬。真、偽相比同樣規格尺寸的器型,贗品多數要比真品重。器底沒有老胎風干滑潤的感覺。偽造的火石紅較為死板,多為人工噴、刷氧化鐵,沒有過渡。由於是新作,器物底部沒有老舊變化的層次感,更沒有真品的油潤感。有些贗品圈足沒有刀削痕,有的雖可見到,但能看出很笨拙。
元青花繪畫使用的氧化鈷多數是進口料,有不規則黑褐色的斑塊或錫光點片,並有凹凸感和暈散。有的流淌,還有的泛紫色。青花發色具有青翠濃艷、深淺不一的效果,有的能產生水墨畫的效果。由於是天然礦,金屬含量不一樣,提煉使用效果就有區別。國產料是低鐵高錳,發色灰藍、淺淡,也有藍黑色,重筆處有藍褐、紅褐斑。部分是使用混合料。於畫師在配比上隨意性較強,以及受窯溫、胎質、釉色的影響,青花發色的差異也很大。元青花鈷料已使用了700年,無論是進口料還是國產料,都有不同程度的乾枯、下沉現象。
現在仿進口料看上去很像,但沒有真品天然的聚集絲線、珠點等特徵,有些珠點是人為點畫的。鐵斑、錫光飄浮表面,也不見濃淡有致的過渡感。最重要一點,由於是新畫在坯胎上的,沒有歷史的沉澱,青花浮於器表,沒有沉於釉下的效果。
從製作燒造工藝上看,有些低仿器不是手工拉坯,是機械製造,可見機械紋。採用電或氣燒窯,所產生的氣泡均勻。元、明至清康熙早期,罐的製作腹部都有內介面,有些元青花仿器腹部、足部不見介面。有的贗品為了省工時,把盤口、罐頸部介面,對接在明顯的上方位置,違背了時代特徵。元青花梅瓶、玉壺,除六棱八棱外,腹部必須有內介面,這才符合當時工藝。有些仿品為了遮掩新作新胎,把器內施滿釉,而真品只有在元末時出現非常少的罐內、瓶底施釉,而且非常稀薄,手感滑潤。有些仿品內介面有帶狀接痕,而且留下修理毛刺,沒有真器介面風乾的特徵。

Ⅸ 清代青花瓷器鑒定方法有哪些

清代瓷器價格大概是多少清朝時期陶瓷文化已經歷數千年,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有鮮明的製作技術高超之一,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因歷史文化的發展再次成為最光耀的一頁,那麼小編介紹清代瓷器價格大概是多少青花瓷器鑒定方法有哪些?如下:

清代瓷器價格多少

目前市場上的清代瓷器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最多,也受到亞太地區收藏家的廣泛喜愛,清代瓷器價格上漲迅速。青花釉里紅的製作難度很大,目前市場上明代的青花釉里紅極為罕見,更多的是清代青花釉里紅。目前市場對這一板塊的關注度不高,清代瓷器價格相對較低,後期走勢值得關注。

梅瓶是漢族傳統名瓷,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制,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其高超的燒造技藝,不朽的藝術價值,凝聚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閱讀全文

與梅瓶修理方法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尋找真愛有哪些方法 瀏覽:552
如何才是最好的減肥方法 瀏覽:509
頭孢拉定鑒別顯色的方法是 瀏覽:962
電腦手機在線連接方法 瀏覽:629
什麼方法治扁平疣 瀏覽:336
公主蛋糕怎麼做的方法 瀏覽:401
打開膏肓穴有哪些方法 瀏覽:583
腈綸可用什麼方法鑒別 瀏覽:96
足球對抗技戰術訓練方法180例 瀏覽:170
枕套的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296
工程資料教學方法 瀏覽:93
治療青胎記最好的方法 瀏覽:332
腎陽虛腹瀉最快治療方法 瀏覽:136
吊扇變速器的安裝方法 瀏覽:298
如何選擇生茶存放方法和條件 瀏覽:525
讓頭發直有哪些方法 瀏覽:470
大腸菌群檢測方法實驗報告 瀏覽:850
把手機變成高逼格的方法 瀏覽:259
晶片拋光有哪些方法 瀏覽:546
籃球運動的訓練方法 瀏覽: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