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香拜佛的正確方法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每年春節及農歷初一、十五等日期,廣大群眾有到寺院香禮佛、祈福求安的習慣。為使十方善信種植福田、廣獲法益、正善正行,以滿所願,故將燒香祈福的正確方法簡要的介紹給大家,以祈共沾法益。
如何給供奉佛上香呢?
分5步:請香、點香、跪拜、請願、上香
1、請香:去任何一個寺廟,首先需要請香。有的人會說什麼叫請香。其實就是在外面買香用。但是在外面可以說是買香,到拜佛用的香,應該叫請香。這點要注意,購買的時候注意說話的用語哦。
請香數量講究:很多年輕人,就是喜歡一把一把的請。其實是沒有必要的,上香皆為單數,比較1、3、5、7、9。因為單數為陽,陽為尊。
但是這三個數也是有區別的。單數表陽,陽為尊也,不會超過9支。1支香為平安香,三支香佛法香(一切佛皆可用三支香),5支香為天地五行香,7支香為北斗七行香,9支香為九九連環香。5、7、9的擺法也是另有一番講究的。
2、 點香的方法
一般拜佛都是請三支香(稱為禮香)即可。首先請到三支香,在爐邊的用右手點燒,手高,香低,香過於胸口,與佛平視。點燃後,如果香頭有火焰,則對著大門或者佛前三拜讓火焰熄滅。記得不可用嘴吹滅哦。這個是關於點香的方法。
3、 跪拜
那點香之後,即要進入大門去跪拜。進入有佛像的門,應該從兩側進入,不可從中間大門進入。如果是左側門進,那麼先左腳進入,如果是右側進入,那就右腳先進入。並且不要腳踩門檻。進入佛殿內,不可左邊旋轉走,應該往右邊旋轉走。
4、 請願
進門之後,即是去拜佛,拜佛過程中也是有規矩的,首先,舉香過前額,跪拜或站立都可以的。最好跪拜,腳應該打直,重心在後座,閉目請願的項目。在請的過程中,應該報明自己出生以及地址,如為他人請願,應報清他人的出生以及戶籍和請願的項目。其間不可念其它無關的事情,和對佛不敬的語言。
5、 上香
當然請完願之後,理應將手中的香插入指定的地方,不可亂插。切記左手插香。如果上一支香,即插入即可。如果是三支香,那麼第一支應該插中間,第二支插右邊,第三支插左邊。然後退半步雙手合十半拜 一次即可
最後:教大家一些在寺廟的規矩
在佛面前,其實是有很多規矩的。首先得對佛帶著尊敬的態度,誠心的跪拜,在寺廟里不可大聲喧鬧,吐口水等不雅行為。不可拿著手機對佛像拍照。在寺廟內不要奔跑,移步要輕,穩等等。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貳』 中國拜佛時正確的下跪姿勢
呵呵
你問的問題很對
我告訴你一個大概吧。
如果你是女人:膝前有個跪墊, 首先合掌,然後逐漸下跪,在下跪的過程中,右手先放跪墊右上角,在跪上跪墊的時候,左手放在跪墊左上角,俯下身子, 然後頭低至跪墊上(也可保持一點點的短距離) 最後,雙手翻過來 掌心向上
『叄』 如何拜佛磕頭視頻
問題一:演示劉素雲老師具體怎樣拜佛, 拜佛就是磕頭 有大、中、小區分 磕大頭了業速度最好 最快 禮佛拜懺 不用多想 真心懺悔 禮佛功德很大 可以化解業力
注意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迴向給十方法界一切眾生,迴向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迴向三寶眾龍天,守護伽藍諸聖眾,三途八難具離苦,四恩三有盡沾恩.
迴向文是:願以此功德迴向給(名字)歷劫冤親債主,錯殺,誤殺,故殺的一切生靈,人,非人等,願你們早日離苦得樂,脫離六道輪回,往生極樂世界。往夕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問題二:燒香磕頭怎麼磕頭的視頻。 來
問題三:如何拜佛磕頭視頻我想學學咋樣拜佛 網路:教拜佛視頻!
問題四:怎樣磕頭拜佛 一般人拜佛總喜歡站在佛前中間的位置上,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叢林(寺院)里的規矩只有住持和糾察才可以在中間的位置上禮拜。其他人應該站在左右兩邊才對。 -
禮佛前,先要凈(洗)手,拈香(或叫上香)。 -
上香的方法 -
①將香點燃後,②用兩手的中指和食指夾著香桿,大姆指頂著香的尾部,③安置胸前,香頭平對菩薩聖像,④再舉香齊眉,⑤之後,放下如第三動作,⑥開始用左手分插。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時默念:「供養十方三世三寶。」第二支香插右邊,插時默念「供養歷生父母師長。」(註:本篇拈香之法全為在家居士所寫,故與出家眾所觀想默念者不同。但出家眾如是個人敬香禮佛,則可同用此法。)第三支香插左邊,插時默念:「供養十方法界一切眾生和我某某的冤債障類。」 -
插香的第二種方法是先右,念:「誓斷一切惡。」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後中,念:「誓度一切眾生。」 -
插香的第三種方法是最簡單的,和第一法一樣,但念得比較簡單,第一支香插中間,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念:「供養法。」第三支香插左邊,念:「供養僧。」總括而簡單。 -
插完香,合掌,心中默念:「願此香華雲,直達三寶所(或念:「直達諸佛所」)懇求大慈悲,施與眾生樂。」 -
如果是上環香,就要以點燃之處向佛,兩手像持長香的方式一樣,舉香時,只要口中默念:「供養十方三世三寶。」願此香華雲,直達三寶所,懇求大慈悲,施與眾生樂。」即可。 -
要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時,就要用雙手大指和食指拿著香的兩頭,中指、無名指、小指都張開伸直,高舉齊眉,前後放進香爐;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過送入;第二支則利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樣。觀想默念的方法都要和上長香時一樣。 -
如何拜佛. 拜佛宜從佛制,其拜法與俗制不同,茲將拜法詳述如下: -
(一)兩手(十指並攏)和掌(斜向上)當胸,站於蒲團之前, 兩足作八字式,左右足跟距離約二寸左右,足尖距離約八寸; -
(二)分右掌向下,按於蒲團之中心,左掌不動,兩膝跨開,跪於蒲團上 -
(三)以左掌按於蒲團之前左邊; -
(四)以右掌從中心移於蒲團之前右邊,兩掌相離六寸許; -
(五)以頭按於兩掌中間之蒲團上; -
(六)以兩手掌向外邊翻轉(手心向上,意在以兩手承佛足,頭面接足禮); -
(七)以兩手曲指反轉,仍按於蒲團之原處; -
(八)頭離蒲團由伏而起; -
(九)以右掌移於蒲團之中心; -
(十)以左掌離蒲團,置於胸前如合掌之狀; -
(十一)以右掌用力撐起(兩膝同時離蒲團),合於左掌當胸,此為一拜,至少三拜,多則以三數迭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
拜畢後尚有一禮,如世俗之作揖,名曰問訊,乃剛拜畢兩手合掌當胸時,即以所合之掌微側向下(是時鞠躬)放至近腹處。後以右掌置於左掌之內,疊成拳式,緩緩從下向上舉起與眉齊(是時已直齊躬),再以兩手徐徐放下合掌當胸,手心向上,右手疊至左手至上,兩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彌陀印即左手疊至右至上余與三昧印同),此為拜佛禮畢,頭再略一低而已,手便撒開而退。轉自學佛網-
-
-
-
-
-
-
-
-
...>>
問題五:寺廟正確的磕頭視頻 網路:拜佛視頻。。。。。。
問題六:怎樣拜佛磕頭視頻 網路搜索欄裡面有一個視頻搜索,通過這個視頻搜索就可以找到拜佛的視頻了。
問題七:去廟里燒香,怎麼磕頭有沒有視頻? 剪掉了
問題八:正確拜佛的方法及視頻 每當到了寺院,感受到一份超塵的清凈與安詳,生起了一份庄嚴與寧靜的心,令人自然而然的想進入大殿,禮佛三拜,表達對諸佛菩薩的禮敬、感恩,而從柔軟、徐緩而安詳的彎腰禮佛動作里,感受到禮佛者的安定與謙卑,拜佛含有四層意義:
1.感應禮拜:為了求佛、菩薩保佑,賜給幸運,免除災難,求佛接引超度,感謝恩德。
2.恭敬禮拜:對三寶恭敬,或為了感恩、崇敬,這種禮拜是從內心至誠懇切的自發產生的。
3.懺悔禮拜:也就是為懺悔而禮拜。能做懺悔禮拜的人,必定已是謙虛,或正在學習謙虛的人,因此,懺悔禮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變人的氣質,使人變得誠實、溫和、謙沖。
4.無相禮拜:無相拜佛是一無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個層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的每一個動作,指揮著自己的身體在拜;進入第二個層次則是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但是指揮的心已經沒有了;最後達到第三個層次,既沒有指揮,也沒有體驗,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這個人是誰?反正他在拜。
所以,拜佛時,應當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個動作、一個動作,非常清楚自然,動作緩慢一些、輕松一些、柔軟一些,大德拜佛示範輕松緩慢地體驗拜的每一個動作,以及動作的感覺,不要把拜佛的動作弄得急促、緊張。否則拜得太快,會慌、忙、急、亂,反而失去了寧靜、安定。
拜佛時,前額著地,背部保持平直,身體是柔軟的,甚至接觸的地面也是柔軟的、清涼的。拜下去之後用自己的心體驗自己的兩只手掌,站起來之後,體驗雙手、雙腳的動作和感覺。感覺自己的體驗,體驗自己的感覺,感覺每一細微的部分。
如果拜佛的時候,只有動作而沒有用心、缺乏慚愧心,那隻是磕頭如搗蒜的拜佛,對於人格的提升很難有作用。
若是不便來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曠明亮處,藉由禮拜來懺悔、感恩,或舒緩身心。特別是當您感到心浮氣躁時,不妨透過拜佛的動作來安定煩亂的心思吧!
動作解說
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舉著不動,大德拜佛示範兩膝隨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3、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地面。
4、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為頭面接足禮。當頭著地時,系以額頭接觸地面,並非頭頂去著地。
5、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身撐起,直腰起立,只手合掌立直。
拜佛姿勢
1、佛者覺也,拜佛是覺性之開發,非盲目崇拜,亦非慣性動作。不知不覺被原來習慣性動作拖著走。始終收攝眼神,觀照自己-觀自在,視力集中於中線。須知道自己正在作什麼,猶如頂上有佛在觀自己.
2、立如松,正而松,兩腳以前八後二站立,頂天立地-立如松。以足跟支力,深吸氣,全身放鬆。以足跟支力,深吸氣,全身放鬆,檢查足趾要完全放鬆。頭如懸鍾,空靈端正,耳對肩中。後頸貼衣領,收下巴、頸椎-胸椎對直,由足跟中點-脊柱-頂門上,彷佛一線拉直。下頜關節放鬆,勿咬牙切齒,舌、軟齶、咽喉,都要放鬆柔軟。舌尖頂於上齶。舌根上空,如含一團空氣。如此,唾液腺之開口通暢,鼻中......>>
問題九:給死人磕頭和拜佛視頻 1、觀音菩薩是古佛再來,以菩薩身度眾生。
2、佛不禮佛,佛不繞佛,佛不拜佛,怎麼燒香。
3、世俗娛樂,不可當真。
供參考,阿彌陀佛!
問題十:怎樣給觀音菩薩行禮磕頭視頻 在優酷網,土豆網,都有一些學拜佛的視頻,請搜關鍵詞「佛教常識(學拜佛)」,就可以找到。
『肆』 求拜佛時的跪拜動作規范。
您好
跪拜禮是中國古代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禮節,也是中國古代使用時間最長、最頻繁的一種禮節。跪拜禮出現之初,並不帶有,或者說並不帶有十分嚴重的等級或人格侮辱的色彩。上古之時,無論宮殿庭堂,還是官府民宅,皆無後來的桌椅高床之類的生活用具,男婦老幼,不分貧窮貴賤,一律席地而坐,其方法是「兩膝著地,以尻著踵而安者為坐」。也就是說,人們以雙膝著地,臀部抵於腳根為坐。這種坐姿,相互之間不是一方向另一方的致敬,更不是卑己尊他的單向行為,而是無任何意義的相對而坐。人們採用這種坐姿時,如若需要向某人表示敬意的話,只要將腰桿伸直,臀部離開腳根,即演化為跪姿;而當人們以手觸地之時,則演化為拜姿;以頭觸地,則為叩首。 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格的規范,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同時還衍生出女子的跪拜禮,肅拜。春秋戰國時期,跪拜作為禮儀形成了嚴格的制度。漢代以後,漸漸有了高座,「跪坐」起了很大的變化,但跪拜禮依然存在,而且逐漸變成了等級差別的標志,主要廣泛用於官場之中。後又增加了打千、作揖、鞠躬等禮節。而程式繁復、需要耗費大量體力的「三跪九叩」始於滿清,是對跪拜禮儀從形式到內容的強化,彰顯皇帝的顯赫、威嚴和臣民的卑微、低賤。
『伍』 正確的禮佛方法
誠心誠意
『陸』 拜佛磕頭的正確方法 一起來看看吧
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舉著不動,兩膝隨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3、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地面。
4、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為「頭面接足禮」。當頭著地時,系以「額頭」接觸地面,並非「頭頂」去著地。
5、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身撐起,直腰起立,只手合掌立直。
『柒』 拜佛的正確方法和禮節是什麼
【拜佛的意義】
1、感應禮拜:為了求佛、菩薩保佑,賜給幸運,免除災難,求佛接引超度,感謝恩德。
2、恭敬禮拜:對三寶恭敬,或為了感恩、崇敬,這種禮拜是從內心至誠懇切的自發產生的。
3、懺悔禮拜:也就是為懺悔而禮拜。能做懺悔禮拜的人,必定已是謙虛,或正在學習謙虛的人,因此,懺悔禮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變人的氣質,使人變得誠實、溫和、謙虛。
4、無相禮拜:無相拜佛是一無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個層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的每一個動作,指揮著自己的身體在拜;進入第二個層次則是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但是指揮的心已經沒有了;最後達到第三個層次,既沒有指揮,了沒有體驗,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這個人是誰,只知道「他」在拜。
【拜佛步驟】
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舉著不動,兩膝隨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3、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地面。
4、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為「頭面接足禮」。當頭著地時,是以「額頭」接觸地面,並非「頭頂」去著地。
5、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撐起,直腰起立,兩手合掌立直。
【注意事項】
1、禮佛不必立於中間,唯須虔敬禮拜即可。當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只要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只要出於至誠心、恭敬心,什麼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禮佛以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眾已集合時,但隨眾站立,合掌問訊即可,不可個人禮拜,以免影響大眾的秩序,且不合威儀。
3、拜佛時,應當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個動作接連一個動作,非常清楚自然,動作緩慢一些、輕松一些、柔軟一些,輕松緩慢地體驗拜的每一個動作,以及動作的感覺,不要把拜佛的動作弄得急促、緊張。否則拜得太快,會慌、忙、急、亂,反而失去了寧靜、安定。
拜佛時,前額著地,背部保持平直,身體是柔軟的,甚至接觸的地面也是柔軟的、清涼的。拜下去之後用自己的心體驗自己的兩只手掌,站起來之後,體驗雙手,雙腳的動作和感覺。
4、拜佛時必須內心恭敬三寶,如第一拜念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第二拜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寶不思議……。或第一拜念南無盡虛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禮佛主要在誠敬,故行觀想或念誦,則視個人修持而異,並無定規。
5、拜佛時,不可移動雙腳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時要將臀部置於腳上,不可翹起,如此才合乎禮儀。動作不緩不急、內存虔謹、外現恭敬,則能感應道交。禮佛時,應默念偈雲:「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切無有如佛者,縛日羅省,」或雲:「法王無上尊,三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三祗業,稱揚若贊嘆,億劫莫能盡。」
6、凡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經行而過。
7、若有出家眾正在禮佛,不得與師並行,當位於師之後。
8、禮佛時,不可看似恭敬,實則內懷我慢或為求修行名譽,詐現威儀。如果拜佛的時候,只有動作而沒有用心、缺乏慚愧心,那隻是磕頭如搗蒜的拜佛,對於人格的提升很難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