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偏癱康復訓練
按照中醫的「非進則退」原理,對於 中風 偏癱 後遺症患者來說,癱瘓肢體的活動和 鍛煉 就顯得十分必要。較輕的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病情,選擇適當的鍛煉方式,適時地、經常性地活動自己的肢體。那麼,失去自理能力或長期卧床的重症患者又該怎麼辦呢?河南省中醫中風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創編了一套《偏癱康復操》,我們認為對於偏癱重症患者不失為一種好的鍛煉方法。
河南省中醫中風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程燕護士:做被動操應該注意,床鋪不能太軟,枕頭高低適宜,幫助做操者站立,患者取仰卧位。
上肢運動
第一節 手指運動
控制患者手腕,握住四指,使患者盡量達到屈曲、伸展,舞動手指,活動關節的肌肉、韌帶和神經。
第二節 手腕運動
使患者手腕盡量彎曲,活動手腕周圍的神經、韌帶和肌肉,
第三節 前臂運動
使患者前臂盡量貼近上臂,達到屈曲、伸展位,活動上臂的肌肉、韌帶和神經。
第四節 上臂運動
是上臂屈曲、伸展,活動上臂的肌肉、韌帶和神經。
第五節 肩部運動
患者取坐位,托住患者手部,環繞活動肩部周圍的肌肉、韌帶和神經。
下肢運動
第一節 腳趾運動
活動患者的腳趾,達到背曲,使周圍肌肉、韌帶和神經。
第二節 足踝運動
是患者的踝關節達到充分的背曲,活動踝關節周圍肌肉、韌帶和神經。
第三節 屈膝運動
屈膝屈關,活動患者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和神經。
第四節 抬腿運動
使下肢上抬,活動髖關節周圍肌肉、韌帶和神經。
第五節 踢腿運動
使下肢側踢,活動下肢的內收肌群。
第六節 小腿運動
是患者腑卧,使小腿後屈、伸展,活動小腿周圍的肌肉、韌帶和神經。
康復實踐注意問題
北京華軍中醫院兒童專家鄧欣:在練習 腦癱 、偏癱的康復實踐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如果患者出現急性 肺炎 、發燒、血壓不穩、過度疲勞等情況下不宜做偏癱康復操。第二,如果病人做偏癱康復操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操,同時要排除雜念,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穩定的情緒。第三,做偏癱康復操一般一周5到6天,每天1到3次,每次30分鍾,每次做操的時候心率不要超過120次。
中風病人奇效療法
一種用於治療中風、偏癱等症的新療法,在北京神經康復中心應用於臨床,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治療效果,絕大多數患者通過三個療程的治療,可以恢復肢體活動和語言功能,真正改善中風患者的生活狀態,並可使大部分偏癱患者重新站起來,恢復正常人的生活。
這種療法叫「微分子葯物頸動脈加壓注射療法」。它是採用一種特殊的加壓滴注裝置,將經過專家篩選配比的國家新葯或者進口微分子葯物,通過頸動脈滴注給葯,直接進入病變側腦內組織,起到快速溶栓、清除腦內自由基、營養激發腦神經信號傳遞,使受損腦部病變組織得到修復與再生,使患者恢復肢體以及語言能力,是目前治療中風、偏癱十分理想的療法。
這種治療方法說起來也並不復雜。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有過打針輸液的經歷。 我們平時的「輸液」是通過靜脈給葯。靜脈給葯的方法,葯物不能直接作用於大腦,而是要經過其他的組織器官的吸收與代謝後才到達病變部位,所以,靜脈給葯的方式使葯效大大丟失。另外,大腦還有一個特別的組織叫做「血腦屏障」,它的作用是使有害物資不能入侵大腦這個精密的「指揮部」,可是它也使絕大部分葯效被「拒之門外」,有研究表明,靜脈給葯時,能夠真正作用於腦部病變部位的葯效利用率只有千分之五左右。所以,一般的給葯方法和葯物對於腦部疾患往往收效甚微。其實,大腦的供氧供血和養料的供應有自己專門的血管,在我們的腮下,有一根離腦部最近的血管叫「頸總動脈」。
「微分子葯物頸動脈加壓注射療法」就是採用特殊的微分子葯物,通過頸動脈穿刺,加壓滴注給葯,這樣葯效可以直達腦部病變部位,由於給葯路徑好,葯物配合精當,葯物穿透性好,病灶吸收完全,所以療效成倍提高。
可是,由於頸總動脈的血液壓力達到了100—160 mm汞注,因此一直被醫界認為是穿刺的「禁區」。雖然很多腦血管病專著如《腦血管病搶救與康復》、《中華中風病大全》等都有關於「頸動脈穿刺」的記載,但是在全國范圍內真正可以進行此項操作的臨床醫生卻只是鳳毛麟角。而且,作用於腦部疾患的葯物其篩選和搭配組方有嚴格的要求。這也加大了此項療法的推廣難度。
北京華軍中醫院神經康復中心聯合山東炎黃中醫葯研究所的有關專家一直研究這方面的課題,一方面研究臨床葯物的篩選搭配,另一方面派遣醫技人員進修學習,經過專家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他們終於篩選出了可靠的微分子葯物,並熟練地掌握了「頸動脈給葯」這一醫學操作難題,同時大大簡化了原有的加壓設備,治療中和普通的靜脈滴注相差無幾,使患者在治療中幾乎感覺不到痛苦,這種療活使腦神經細胞逐漸得以修復。
為了進一步激活腦神經與肢體神經的信號傳遞,他們還引進先進的「中葯離子導入治療儀」進行治療。患者基本康復後,再配合中葯全面調治,防止復發。目前已經採用這種綜合療法治療1000多例中風、偏癱患者,年齡最小的36歲,最大的80歲,均收到了極好的治療效果,未見復發病例。統計表明,配用不同的微分子葯物,對於腦栓塞、腦中風、腦血栓、腦梗塞導致的偏癱、失語、腦萎縮、腦軟化、視力障礙、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綜合症都比常規的療法要好,尤其在對於偏癱和腦萎縮的治療上均取得了十分滿意的療效。
那些人容易得偏癱
1、腦動脈硬化患者:腦動脈硬化是腦梗塞、腦出血、冠心病、心肌梗塞的物質基礎。
2、高血壓病:高血壓是誘發偏癱的首要危險信號。偏癱患者發病前有高血壓史的佔60-- 70%,腦出血患者有高血壓史的佔88.5%,無症狀高血壓患者的偏癱發生率比有症狀者高4倍。
3、心臟病:如風心病、冠心病、心房纖顫、心力衰竭、冠心病患者發生腦梗塞者是非冠心病的3倍,心房纖顫患者腦梗塞的發生率是心律正常的5倍。
4、糖尿病:腦血栓偏癱患者中有糖尿病者佔10--30%,糖尿病患者的腦血栓發病率比一般人多21倍,約 10%的男性及14%的女性偏癱患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
5、高血脂症:高血脂症患者發生腦血栓形成要比一般人多2倍,且加速動脈硬化的形成。
6、血液高粘滯綜合征:約60%的腦血栓偏癱患者發病前患有血液高粘滯綜合征。
7、吸煙:吸煙者患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比不吸煙者高3-5倍,因腦血管疾病而死亡者比不吸煙者高2-6倍。
8、飲酒:酗酒者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是普通人的4-5倍。
9、頸椎病:頸椎病患者患腦血栓偏癱的發生率比正常人至少高2倍。
10、一過性腦缺血發作(TIA):一過性腦缺血是中風的常見先兆,是中風的重要因素和報警信號,必須作為危急症狀來處理。據統計,約有三分之一在發病後數年內出現不可逆性腦梗塞,30%在第一次發作後1個月內發生腦梗塞,50%於第一次發作後一年之內發生腦梗塞。
如何 病後進行自我康復治療?
哪種姿勢可以對抗中風後的異常姿勢?
上肢姿勢:肩上抬,前伸。上臂外旋稍離開軀干。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後。腕關節伸展,掌心向
上。手指分開、伸展,拇指外展。 下肢姿勢:骨盆前挺。髖關節輕度屈曲,大腿內旋。膝關節輕度屈
曲。踝關節背伸,站立時全足掌落地支撐。
2.為預防中風後的異常姿勢,卧床期應當怎麼辦?
中風後卧床時採取良好的肢體位置的目的為預防患肢痙攣,也即預防異常姿勢的出現。中風後卧
床可取仰卧位、健側卧位、患側卧位三種姿勢輪換,多向健側卧位為佳,切忌長期向患側卧位。
⑴仰卧位 *頭: 正中位或面向患側。 *上肢:(患側) 肩胛骨:盡量前伸,肩墊一軟枕。 肩
關節:外展、外旋與軀干呈45°角,軀干與上臂間可置一毛巾卷。 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後,手的位
置高度要超過心臟。 腕關節:背伸。 手指:伸展略分開,拇指外展。 *下肢:(患側) 髖、腰部
:下方放置軟枕,髖關節稍內旋。 膝關節:屈曲。 踝關節:略呈背屈,足底平放於床上。
⑵健側卧位: *上肢(患側): 肩向前伸,肘及腕關節均保持伸展位,腋下的胸側壁置一軟枕
,使肩及上肢保持外展位。 *下肢(患側): 髖略屈,前挺,屈膝,踝略背伸。 健側肢體可以自然
放置。 ⑶患側卧位: *上肢(患側):肩向前伸,肘伸直,前臂旋後,腕伸展,手掌向上,手
指伸開。 *下肢(患側): 健肢在前,患肢在後,膝屈曲,踝背伸,足掌與小腿盡量保持垂直。
㈡ 偏癱康復訓練方法
偏癱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症狀,主要表現為一側手足無力,完全不能活動,或乏力、不靈活,或協調性不好。偏癱的康復訓練需要康復醫師和治療師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在偏癱早期主要注重肌力恢復,患者不能動、手腳完全不聽使喚,可以通過早期被動運動康復訓練、早期針刺、按摩、各種電療如神經肌肉電刺激、低周波電刺激等,促進患者力量恢復。患者肌力慢慢恢復之後,到了康復中期,中期階段患者隨著肌力恢復,有可能會出現肌肉緊張度增高,活動起來阻力增大。這時除開此前的肌力訓練,同時還要加上康復手法的訓練,要抑制痙攣產生。同時伴有偏身感覺障礙的患者,還要配合各種方法,促進患者的感覺恢復。隨著患者的功能恢復,手從不能動到能動,腳從不能動到能夠自己坐起來,能夠獨自站立。接下來主要訓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用手抓握東西、穿衣服、行走,最開始可能是用助行架行走,到後面要慢慢過渡到自己獨立行走,能夠在平地行走,能夠上下樓梯,甚至能夠完成社區內行走,逐步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會參與能力。但是仍然有30%以上的患者,步行能力不能完全恢復,不能自己獨立行走,到後期要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其他的康復治療方法如佩戴輔具、使用助行架或輪椅、改造家庭環境設施如把上下樓梯改成坡度等,要通過綜合方法來訓練。
㈢ 偏癱康復如何訓練
康復介入越早,患者恢復越好康復早期介入,不僅可以有效避免因卧床引起的並發症,還可以改善病人中後期之站立及行走的異常姿勢。
一、站立與行走訓練
適用對象為偏癱側下肢有一定的運動功能但站起來和行走有困難或姿勢異常者。目的是為了:①使患者能從坐位站起來,增加下肢肌力,並能站穩;②改善平衡能力,糾正異常步態;③提高步行能力,盡可能達到正常行走
具體方法包括站起的訓練、患側下肢負重訓練、訓練患腿向前邁步、在側方幫助患者行走、在後方幫助患者行走五種。
1.站起的訓練
患者坐位,雙足平放在地上,雙手叉握並伸向面前的小桌上(雙上肢盡量伸直);訓練者站在患側,一手扶持患膝,另一手放在患者臀部;囑患者上身前挺,抬臂站起。
2.患側下肢負重訓練
上下肢主被動訓練器是通過電機帶動患者四肢進行主被動訓練,通過正確的運動模式刺激肌肉運動,刺激神經組織,改善患肢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關節活動度,促進四肢功能的恢復。
3.訓練患腿向前邁步
患者站立,並盡量站直,用健手扶欄桿;訓練者在患側後方,一手扶穩患者髖部,另一手幫助患腳先向後退一小步,再向前邁一小步。
4.在側方幫助患者行走
訓練者站在患側,一手握住患手使其掌心向前;另一手放在患側腋下;幫助患者緩慢行走,並糾正異常姿勢。
5.在後方幫助患者行走
訓練者站在患者身後,雙手扶住患者髖部,並讓其站直;在抬起健側下肢時,協助患者用側下肢站穩,並將身體重心緩慢前移;在抬起患側下肢時,協助患者將患側髖部向前、向下轉動.
㈣ 偏癱如何鍛煉
腦梗塞偏癱的康復治療包括一、主動活動;二、床上訓練;三、保持良姿位;四、日常生活能力訓練;五、被動活動;六、語言的康復訓練。
一、主動活動:盡量讓患者做主動運動,肌肉的收縮為減輕水腫提供了很好的泵的作用。可讓患者在患肢上舉位做一些活動,如手指的抓握活動、抓握木棒、擰毛巾等。
二、床上訓練:為站立和步行打基矗如:翻身,起坐,坐平衡三級訓練,髖、膝、肩、踝等關節抗痙攣訓練以及雙或單腿搭橋訓練,然後坐立位轉換到立位三級平衡訓練,重點是重心向患側移位的訓練。
三、保持良姿位:所謂良姿位即抗痙攣的良好體位,患者除進行康復治療訓練外,其餘時間均應保持偏癱肢體的良姿位。平卧位和患側卧位時,應使肘關節伸展,腕關節背屈;健側卧位時肩關節屈曲約90°,肘關節伸展,手握一毛巾卷,保持腕關節的背屈。良姿位可改善靜脈迴流,減輕手部的腫脹。
四、日常生活能力訓練:不同採用不同的自護方法,一般采勸替代護理」的方法來照料病人,即病人在被動狀態下,接受護理人員喂飯、漱口、更衣、移動等生活護理,而自我護理是通過耐心地引導、鼓勵、幫助和訓練患者,使患者主動參與訓練。腦卒中患者會有肢體功能障礙,不同程度影響到日常生活能力,採用自我護理,使他們達到部分或全部自理,以利於回歸社會,適應新生活。
五、被動活動:被動活動的動作應輕柔,以免引起疼痛或加劇疼痛。可讓患者做健肢帶動患肢做上舉運動,也可在無痛范圍內做前臂旋前旋後,腕關節的背屈、伸活動等,以保持患肢的關節正常活動范圍。注意預防肩手綜合征的發生,可減輕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坐輪椅時,應確保患肢不垂於輪椅一側,可將手置於輪椅扶手上或輪椅桌板上;應盡量避免在患手輸液,避免過度牽拉手關節及意外的損傷。這樣做不但可預防肩手綜合征的發生,即使在發生後也可防止病情加重,減輕殘疾,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六、語言的康復訓練:首先教會患者及家屬運用數字(1~10)和簡單的字重復訓練。採用口形法向患者示範口形,讓其仔細觀察每一個音的口形變化,糾正錯誤口形進行正確發音等訓練。從簡單數字、句子說起,再循序漸進地加深復雜的語句,鼓勵其經常與家人進行語言交流,為患者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讓患者完成單一的課題,增強患者的信心,逐步提高患者的語言表達能力。
㈤ 腦出血偏癱康復訓練步驟
腦出血後康復訓練的步驟分為卧床期、坐位期、離床期、步行期和恢復期,具體如下:一、卧床期,為腦出血的1-3天左右,主要是注意功能位的擺放、體位的變換以及進行被動的關節活動訓練,防止出現關節的攣縮等,禁忌做頸部屈曲和伸展的動作。二、坐位期,為發病後的3-7天,需要逐漸增加角度,從30度到45度、60度、80度的四個角度,每一階段如果能維持30分鍾以上,就向下一階段進行訓練,如果在80-90度坐位能維持30分鍾以上,可以逐漸進入輪椅坐位訓練。三、離床期,一般患者在坐位能達到30分鍾以上可以進入離床期,一般為發病後的18-30天,訓練的內容包括基礎的訓練、動作的訓練、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為步行訓練打下基礎,要求達到站立患肢能夠負重、獨立站立30分鍾以上才可以逐漸進入步行期。四、步行期要進行原地步行跨步訓練、平行杠內步行訓練、輔助步行訓練、拐杖步行,或者逐漸過渡到獨立步行。五、恢復期需要進行上下樓、斜坡,以及肌力的強化訓練、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
㈥ 偏癱如何康復
(一)頂天立地 (二)雙手訓練 (三)雙腳訓練 (四)咬牙訓練(五)閉目養神
(一)頂天立地
動作:自然站立(兩腳與肩同寬)、平坐或者仰卧均可,呼吸自然,全身放鬆,兩臂自然下垂或者雙手扶著固定物,雙目微閉,稍用意想著臍腹部。然後慢慢調整身體的重心至左右腳平衡,到感覺身體左右平衡後逐步使身體越站越直,頭向上頂,雙腳踏地平實,整個身體越站越有勁,同時腳掌踏地漸緊、牙漸咬緊、會陰部稍向內提緊,並用身心靜靜地體會頭頂青天、腳踏大地的感覺(平坐練習時,努力使身體越坐越直,頭向上頂;仰卧練習時,努力使身體越躺越直,頭和腳向兩端越拉越直,使頭部、頸椎、脊椎和雙腿都盡量綳直成一條直線,並注意使左右雙腳的用力盡量保持均衡)。本節動作練習時間以身體感到有一些累為宜。然後,全身逐漸放鬆1~2分鍾。
作用:本節是全身性鍛煉的動作,對全身的經絡和皮肉筋骨等組織都進行了主動的、有力的牽拉,有利於全身的經絡暢通和氣血運行,能增強和改善體質、提高雙腳的功能和靈活性,對預防和改善頸椎與脊椎的疾病以及行走不穩、頭重腳輕、偏癱、截癱、肌肉萎縮、肌無力等狀況都很有幫助。
(二)雙手訓練
1、雙手張開、張緊:
動作:站立、平坐或者仰卧,全身放鬆,雙手隨意輕松地放在體前或者身體兩側,之後對手掌和手指進行訓練: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鬆以後,努力使手掌和手指都逐漸張開、張緊(無論有沒有張開、張緊都努力這么做),連續張緊不放鬆,並逐漸越張越緊,這樣每一次張緊為一個節拍,持續張緊1~2個8拍後開始逐漸放鬆,連續放鬆1~2分鍾。
2、雙手握固(拇指在內,四指在外):
動作: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鬆以後,將手掌變拳逐漸握緊,連續握緊不放鬆,並逐漸越握越緊(無論有沒有握緊都努力這么做),這樣每一次握緊為一個節拍,持續握緊1~2個8拍後開始逐漸放鬆,連續放鬆1~2分鍾。
作用:對手指、手掌、手腕等部位進行連續張緊、握緊以及連續放鬆的訓練,使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和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和雙手的皮肉筋骨等組織都得到一緊一松的牽拉,有利於這些經絡的暢通和氣血運行,能增強和改善雙手的功能,提高雙手的靈活性,對預防和改善雙手的肌肉及筋骨萎縮、雙手無力、雙手的功能部分喪失等狀況很有幫助。
(三)雙腳訓練
1、張緊腳趾:
動作:平坐或者仰卧,全身放鬆,雙手隨意輕松地放在扶手或者身體兩側,之後對腳趾進行訓練:在雙腳充分放鬆以後,努力使腳趾都逐漸張開、張緊(無論有沒有張開、張緊都努力這么做),同時,努力使雙腳都伸直,逐漸使腳趾越張越緊、雙腳都越伸越直,這樣每一次張緊為一個節拍,持續張緊1~2個8拍後開始逐漸放鬆,連續放鬆半分鍾左右;
2、勾腳尖:
動作:在雙腳充分放鬆以後,努力使腳尖向內勾緊(無論有沒有勾緊都努力這么做),同時,努力使雙腳都伸直,逐漸使腳尖向內越勾越緊、雙腳也都越伸越直,這樣每一次勾緊為一個節拍,持續勾緊1~2個8拍後開始逐漸放鬆,連續放鬆半分鍾左右;
作用:對腳趾和腳腕等部位進行連續張緊、勾緊和連續放鬆的訓練,使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和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和雙腳的皮肉筋骨等組織都得到一緊一松的牽拉,有利於這些經絡的暢通和氣血運行,能增強和改善雙腳的功能,提高雙腳的靈活性,對改善老年人因筋骨萎縮造成的行走不穩、頭重腳輕、中風和腦癱造成的下肢偏癱與截癱、下肢肌肉萎縮與肌無力等患者的身體狀況都很有幫助。
(四)咬牙訓練
動作:自然站立、平坐或者仰卧均可,呼吸自然,全身放鬆,然後嘴逐漸張開、張緊,稍停,嘴逐漸放鬆閉合,稍停,牙漸咬緊,稍停,逐漸放鬆。如此,一次張緊——放鬆——咬緊——放鬆為四個節拍,重復這一動作,共做四個八拍。
作用:張嘴—放鬆——咬牙——放鬆,使頭部的皮肉筋骨和經由頭部的手三陽經、足三陽經、任督兩脈等組織都得到一緊一松的牽拉,有利於這些經絡的暢通和氣血運行,能增強和改善頭部和頸部組織的功能,對改善腦癱、面癱以及頭部的其他疾病很有益處,同時還有提神、醒腦、固齒的作用,能增強和改善記憶功能。
(五)閉目養神
動作:自然站立(兩腳與肩同寬)、平坐或者仰卧均可,雙目微閉或閉合,呼吸自然,全身放鬆,雙掌相疊捂著臍腹部,然後稍用意去體驗輕輕呼吸的時候整個身體靜逸舒適的感覺,本節動作練習時間不限。
作用:全身放鬆,閉目養神,輕輕地用身體去體會呼吸的感覺,讓全身的氣血更好的運行,這對恢復和改善身體的機能很有益處,同時,對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很有幫助。
注意事項:
1、在進行上述各動作的鍛煉時,呼吸應盡量保持自然呼吸,不要憋氣用力,以免出現不適。
2、鍛煉時松和緊都很重要,松的時候要身心都放鬆,緊的時候應用內力漸緊,即用力要柔軟均勻,不要用僵勁,這樣才能剛柔相濟,內外渾圓,收到更理想的康復訓練效果。
㈦ 偏癱康復如何訓練
康復介入越早,患者恢復越好康復早期介入,不僅可以有效避免因卧床引起的並發症,還可以改善病人中後期之站立及行走的異常姿勢。
一、站立與行走訓練
適用對象為偏癱側下肢有一定的運動功能但站起來和行走有困難或姿勢異常者。目的是為了:①使患者能從坐位站起來,增加下肢肌力,並能站穩;②改善平衡能力,糾正異常步態;③提高步行能力,盡可能達到正常行走
具體方法包括站起的訓練、患側下肢負重訓練、訓練患腿向前邁步、在側方幫助患者行走、在後方幫助患者行走五種。
1.站起的訓練
患者坐位,雙足平放在地上,雙手叉握並伸向面前的小桌上(雙上肢盡量伸直);訓練者站在患側,一手扶持患膝,另一手放在患者臀部;囑患者上身前挺,抬臂站起。
2.患側下肢負重訓練
上下肢主被動訓練器是通過電機帶動患者四肢進行主被動訓練,通過正確的運動模式刺激肌肉運動,刺激神經組織,改善患肢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關節活動度,促進四肢功能的恢復。
3.訓練患腿向前邁步
患者站立,並盡量站直,用健手扶欄桿;訓練者在患側後方,一手扶穩患者髖部,另一手幫助患腳先向後退一小步,再向前邁一小步。
4.在側方幫助患者行走
訓練者站在患側,一手握住患手使其掌心向前;另一手放在患側腋下;幫助患者緩慢行走,並糾正異常姿勢。
5.在後方幫助患者行走
訓練者站在患者身後,雙手扶住患者髖部,並讓其站直;在抬起健側下肢時,協助患者用側下肢站穩,並將身體重心緩慢前移;在抬起患側下肢時,協助患者將患側髖部向前、向下轉動.
㈧ 偏癱病人康復訓練方法有哪些
偏癱的站立和行走訓練
1、適用對象:偏癱下肢有一定的運動功能,但站起來和行走有困難,或姿勢異常者。
2、目的:
(1)使患者能從座位站立起來,增強下肢肌力,並能站穩
(2)改善平衡能力,糾正異常步態
(3)提高步行能力,盡可能達到正常行走。
3、方法
(1)站立的訓練:
第一步:患者坐位,雙足平放在地下,雙手叉握並放在面前的小桌上(雙上肢盡量伸直)
第二步:訓練者站在患側,一手扶持換膝,另一手放在患者臀部。
第三步:囑患者上身前屈,抬臀站起。
(2)患側下肢負責訓練:
第一步:訓練者雙手扶住患者髖部,讓患者盡量站直,並用換腿負重。
第二步:鍵腿向前跨出半步,或踏在前方的矮凳上。
(3)訓練患腿向前邁步:
第一步:患者站立,並盡量站直,用鍵手扶欄桿。
第二步:訓練者在患者側後方,一手扶患者髖部,另一手幫助患腳先向後退一步,再向前邁一小步。
(4)在側方站在患者行走:
第一步:訓練者站患者側,一手握住患者使其掌心向前,另一手放在患側腋下。
第二步:幫助患者緩慢行走,並糾正異常姿勢。
(5)在後方幫著患者行走:
第一步:訓練者站在患者身後,雙手扶住患者髖部,並讓其站直。
第二步:在抬起健側下肢時,協助患者用患側下肢站穩,並將身體重心緩慢前移。
第三步:在抬起患側下肢時,協助患者將患側髖部向前、向下轉動。
對於偏癱患者來說,康復訓練只能緩解病情,想要治療疾病,必須選擇一種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才是關鍵。
㈨ 偏癱在家怎麼康復
1、恢復早期階段
由於此時患者的偏癱肢體完全不能活動,所以可採用按摩、推拿、被動運動等鍛煉方法,防止肌肉萎縮。一般每次局部按摩5-10分鍾,全身按摩不超過30分鍾。推拿是用手指或手掌沿癱瘓肌肉向前推動。被動運動是由別人來活動病人癱瘓的肢體,包括每個大小關節,活動幅度盡量達到一個正常關節所能活動的范圍。
2、恢復中期階段
此階段的偏癱患者肢體逐漸可以活動,但仍沒有力量來完成主動運動,所以此時的肢體鍛煉除堅持第一階段方法以外,還應堅持鍛煉翻身、起坐,在旁人幫助下學會站立,雙手扶住椅背或床架向前移動腳步,鍛煉癱瘓側下肢的肌力關節運動。
通常癱瘓側上肢的恢復比下肢慢而且困難,這與大腦神經支配的解剖部位有關。最初肩關節在旁人幫助下作上舉、外展、外旋,肘關節和指關節作伸屈動作,逐漸鍛煉到能主動運動。雙手的功能鍛煉除早期採用按摩和被動運動外,應經常做各手指的屈伸、開合等練習,以促使手指功能恢復。
3、恢復後期階段
此階段患者已可以進行一些幅度較大的活動,所以,此階段患者的主要鍛煉方向是練習走路和手指精細動作的訓練。但患者在進行上述鍛煉時,需有家屬在旁邊進行保護,並幫助病人逐步增加活動量和距離。
偏癱患者通過以上三個階段的康復訓練,並且能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是可以緩解症狀,提升生活質量的。另外,專家提醒偏癱患者,在進行訓練時需要適合自己的病情,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會適得其反
㈩ 偏癱常用的康復訓練方法有哪些
對偏癱患者進行康復,除了使用必要的葯物外,主要應開展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主要方法有: (l)運動療法。運動療法是通過主動運動、被動運動來改善運動障礙的治療方法。主要內容有關節活動度訓練、增強肌力訓練、姿勢矯正訓練和神經生理學療法等。在腦血管病卧床期,主要進行體位轉換、被動運動、保持良肢位、起坐訓練以減少壓瘡、關節孿縮等並發症,為日後康復訓練打好基礎;在離床期應進行坐位訓練、平衡訓練、起立訓練以促使患者肢體功能的提高;在步行期則主要以步行訓練、改善步態為主。為了增進運動功能,常採用多種治療技術的綜合康復方法。 (2)作業療法。作業療法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閑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是最好地回歸家庭和社會的方法。主要訓練包括運動能力訓練、認知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自助器具使用訓練等。 (3)語言療法。可根據患者的語言情況和病變部位診斷出障礙類型,然後運用不同的方法,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多途徑的剌激引發並強化患者的正確語言反應。 (4)心理療法。有效的心理治療能增強患者的學習能力和主動參與意識,主要方法為支持性心理治療、理性情緒和行為療法等。 (5)文體療法。文體療法是採用體育支持運動項目及娛樂項目對患者進行訓練,使患者的身體機能得到改善、提高, 並且可以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狀態。主要有輪椅技巧、偏癱體操和各種球類運動等。 (6)其他療法。理療、水療的應用均有特殊的作用。祖國傳統醫學利用針灸、中葯配合康復也具有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