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分液漏斗中有兩層無色液體,一種是水,怎樣分別水在哪層設計方案
[方案一]取一隻小試管,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體(這是取樣檢驗的常規方法,後面表述用「取樣」),往其中加入少量的水。如果加水後,試管內的液體不分層,則說明分液漏斗中下層是「水層」;反之,上層為「水層」。[方案二]取樣,向其中加入少量的四氯化碳或苯,若試管中液體分層,則說明分液漏斗中的下層為「水層」;反之,上層為「水層」。[方案三]取樣,用膠頭滴管取少量待測液,滴2-3滴到無水CuSO4固體上,觀察白色固體上是否有藍色出現,若有變化,則說明分液漏斗中下層為「水層」;反之,上層為「水層」。[方案四]直接在分液漏斗中加入較多的蒸餾水,振盪後靜置,若有體積明顯增大,則這一層為水層。
2. 把兩種不同密度的液體倒在同一個杯子里(兩段液柱),底部的壓強怎麼計算
如果液體分層的話,應該是p=(ρ1h1+ρ2h2)*g
3. 兩種不同的液體混合密度怎麼算
根據密度的定義來做,在物理學中,把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P=M/V
4. 如何計算苯和ccl4液體分層時,各自的體積
苯,上層苯的溴溶液,下層水。四氯化碳正好相反,水在上層。這是密度決定的
5. 什麼叫液體分層發酵和稀釋率
液體培養法所用的培養基是液態的。實驗室中的搖瓶培養法就是一種液體培養法。將裝有液體培養基的三角瓶置於搖床上不斷振盪,目的是讓空氣中的氧不斷地溶解到液體培養基中。深層液體培養法也叫液體深層發酵法,它是目前發酵工業上常用的一種發酵方法。根據操作方法的差異,液體深層發酵法又可以分為分批發酵法、分批補料發酵法和連續發酵法.連續培養裝置的一個主要參數是稀釋率(D),它的定義為:D = F/V = 流動速率/容積
①分批發酵法。此法是指一次性地向發酵罐中投入培養液,發酵完畢後,又一次性地放出原料的發酵方法。放料後再重復投料、滅菌、接種、發酵等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菌種的生長可分為調整期、對數期、穩定期和衰亡期四個時期。
②分批補料發酵法。此法是指在分批發酵中,間歇或連續補加新鮮培養基的發酵方法。所補的原料可以是全料,也可以是氮源、碳源等,目的是延長代謝產物的合成時間等。用這種方法生產青黴素,使生產效率提高了20%。
③連續發酵法。此法是指向發酵罐連續加入培養液的同時,連續放出老培養液的發酵方法。其優點是設備利用率高、產品質量穩定,便於自動控制等,缺點是容易污染雜菌。這種技術已用於生產酵母菌菌體、乙醇、乳酸、丙酮�丁醇,以及石油脫蠟、污水處理等。
連續培養�
----將微生物置於一定容積的培養基中,經過培養生長,最後一次收獲,此稱分批培養(Batch culture)。通過對細菌純培養生長曲線的分析可知,在分批培養中,培養料一次加入,不予補充和更換。隨著微生物的活躍生長,培養基中營養物質逐漸消耗,有害代謝產物不斷積累,故細菌的對數期不可能長時間維持。如果在培養器中不斷補充新鮮營養物質,並及時不斷地以同樣速度排出培養物(包括菌體及代謝產物),從理論上講,對數生長期就可無限延長。只要培養液的流動量能使分裂繁殖增加的新菌數相當於流出的老菌數,就可保證培養器中總菌量基本不變,此種方法就叫連續培養法。連續培養方法的出現,不僅可隨時為微生物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生理狀態的實驗材料,而且可提高發酵工業的生產效益和自動化水平。此法已成為當前發酵工業的發展方向。
----最簡單的連續發酵裝置包括:培養室、無菌培養基容器以及可自動調節流速(培養基流入,培養物流出)的控制系統,必要時還裝有通氣、攪拌設備。�
連續培養裝置的一個主要參數是稀釋率(D),它的定義為:D = F/V = 流動速率/容積
----1.恆濁連續培養
不斷調節流速而使細菌培養液濁度保持恆定的連續培養方法叫恆濁連續培養。在恆濁連續培養中裝有濁度計,借光電池檢測培養室中的濁度(即菌液濃度),並根據光電效應產生的電信號的強弱變化,自動調節新鮮培養基流入和培養物流出培養室的流速。當培養室中濁度超過預期數值時,流速加快,濁度降低;反之,流速減慢,濁度增加,以此來維持培養物的某一恆定濁度。如果所用培養基中有過量的必需營養物,就可使菌體維持最高的生長速率。恆濁連續培養中,細菌生長速率不僅受流速的控制,也與菌種種類、培養基成分以及培養條件有關。�
---恆濁連續培養,可以不斷提供具有一定生理狀態的細胞,得到以最高生長速率進行生長的培養物。在微生物工作中,為了獲得大量菌體以及與菌體相平行的代謝產物時,使用此法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
�
2.恆化連續培養
控制恆定的流速,使由於細菌生長而耗去的營養及時得到補充,培養室中營養物濃度基本恆定,從而保持細菌的恆定生長速率,故稱恆化連續培養,又叫恆組成連續培養。已知營養物濃度對生長有影響,但營養物濃度高時並不影響微生物的生長速率,只有在營養物濃度低時才影響生長速率,而且在一定的范圍內,生長速率與營養物的濃度成正相關,營養物濃度愈高,則生長速率也高。�
恆化連續培養的培養基成分中,必須將某種必需的營養物質控制在較低的濃度,以作為限制因子,而其他營養物均為過量,這樣,細菌的生長速率將取決於限制性因子的濃度隨著細菌的生長,限制因子的濃度降低,致使細菌生長速率受到限制,但同時通過自動控制系統來保持限制因子的恆定流速,不斷予以補充,就能使細菌保持恆定的生長速率。用不同濃度的限制性營養物進行恆化連續培養,可以得到不同生長速率的培養物。
6. 分液的原理
分液的原理:是利用兩種液體物質互不相容的原理,用分液漏斗分離,另外,分液還需要燒杯與鐵架台進行輔助。
分液就是把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利用分液漏斗分開。
方法:
1. 關閉下方旋塞。
2. 把欲分離的混合物由上口裝入漏斗內。
3. 把漏斗放在鐵圈上,靜置待其在重力的作用下分成上下兩層。
4. 小心地打開下方旋塞,讓密度大的液體從下方流出。在剛好流完之後關閉旋塞。
5. 從上口倒出密度小的液體成分。
分液是一種實驗操作,在分液漏斗里完成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的分離,下層的液體從下管放出(注意及時關閉活塞),上層的液體從上口倒出。
萃取也是一種實驗操作,以苯萃取溴水中的溴為例說明操作步驟。將溴水和苯在分液漏斗里混合後振盪、靜置(靜置後液體分層,Br2被溶解到苯里,苯與水互不相溶,苯比水輕在上層,因溶有Br2呈橙紅色,水在下層為無色)、分液即完成萃取。可見萃取步驟中包含分液操作。
7. 我對於 浮力 這一塊知識總不太明白 誰能幫我詳細的講解一下~
漂浮於流體(液體或氣體)表面或浸沒於流體之中的物體,受到各方向流體靜壓力的向上合力。其大小等於被物體排開流體的重力。在液體內,不同深度處的壓強不同。物體上、下面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不同,物體下部受到液體向上的壓強較大,壓力也較大,可以證明,浮力等於物體所受液體向上、向下的壓力之差。例如石塊的重力大於其同體積水的重量,則下沉到水底。浮木或船體的重力等於其浸入水中部分所排開的水重,所以浮於水面。氣球的重量比它同體積空氣的重力小,即浮力大於重力,所以會上升。這種浸在水中或空氣中,受到水或空氣將物體向上托的力叫「浮力」。例如,從井裡提一桶水,在未離開水面之前比離開水面之後要輕些,這是因為桶受到水的浮力。不僅是水,例如酒精、煤油或水銀等所有的液體,對浸在它裡面的物體都有浮力。所有液體都一樣。當然,浸在氣體(與液體一樣都是流體)中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當它所受的浮力大於重力時,物體上浮;當它所受的浮力小於所受的重力時,物體下沉;當它所受的浮力與所受的重力相等時,物體懸浮在液體中,或漂浮在液體表面上。公式推算
假設有一正方體沉於水中, F浮=ρgh2*S-ρgh1*S(浸沒在水中) =ρgS*Δh =ρ液gV排(通用) =G排液 當物體懸浮或漂浮時,F 浮=G物=m物g 說明 (1)h2為正方體下表面到水面距離,h1為正方體上表面到水面距離,Δh為正方體之高。 (2)「F浮=ρ液gV排=G排液」最重要。 F浮=ρ液gV排的公式推導:浮力=排開液體所受重力——F浮=G(物體所受重力)排液=m排液?g =ρ液gV排所以有F浮+G=0
(3)給出沉浮條件(實心物體,如果是空心物體,則下面公式中的密度表示物體的平均密度,即物體的總質量除以總體積得到的結果) 對於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 1.若F浮>G物,即密度(物)<密度(液體),物體上浮 2.若F浮<G物,即密度(物)>密度(液體),物體下浮 3.若F浮=G物,即密度(物)=密度(液體),物體懸浮 4.ρ物>ρ液, 沉底,G物=F浮+F杯底對物的支持力(三力平衡)
露排比公式
如果漂浮(這是重要前提!),則:ρ物∶ρ液=V排∶V物。 其中,V物=V排+V露 它的變形公式 1.(ρ液-ρ物)∶ρ液=V露∶V物 2. ρ物∶(ρ液-ρ物)=V排∶V露 證明:∵漂浮 ∴F浮=G物,即ρ液gV排=ρ物gV物,即ρ液V排=ρ物V物,即ρ物∶ρ液=V排∶V物(交叉相乘)
四種公式
示重法:F浮=G-G1(空氣中重力減去在水中的重力)(用彈簧測力計) 公式法:F浮=G排=m排g=ρ液gV排(完全浸沒) 漂浮法:F浮=G物(又叫平衡法) 原理法:F浮=F↓-F↑(上下壓力差) 特例:當物體和容器底部緊密接觸時,即物體下部沒有液體。此時物體沒有受到液體向上的壓力,即F浮=0
阿基米德原理
物體浸在液體中排開液體的重力等於物體浸在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即F浮=G液排=ρ液gV排。(V排表示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附著在水底的氣泡為什麼不上浮? 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一些氣泡附著在水下的物體上不上浮,如果知道有關「粘滯性」的知識的話就不會感到奇怪了。超流體中不會出現有氣泡不上浮的現象,但日常所見的水不是超流體,水是有粘滯性的,雖然很小。熬碗糨糊,就會看到更多的氣泡不上浮現象的。小氣泡不會上浮,是由於水分子與容器壁間具有一種相互吸附的力,這個力十分微小,浮力總是比它要大的! 加熱的水中會產生氣泡,是因為隨著水溫的升高,水對空氣的溶解能力下降,飽和後多餘的空氣被析解出來並聚集形成氣泡。在此過程中由於容器壁是粗糙的,氣泡很容易首先被吸附在容器壁上,如果沒有浮力作用這些氣泡將會永遠被吸附在同一位置上,直到氣泡中的空氣被再次溶解,顯然通常情況下是不會有這么頑強的氣泡的。你用透明的杯子盛一杯可樂,杯壁上會有很多氣泡吧?放上兩天,還有氣泡么?因為壓力減小而溢出的二氧化碳在敞口杯中是不可能被二次溶解的,它們上哪兒了?水的粘滯性和粗糙的容器壁的吸附力是能讓小氣泡暫時升不起來,但這並不證明它們沒受浮力作用。只要時間足夠長,浮力最終是會戰勝其它力的效應,最終把氣泡推上來的。 失重狀態下還有浮力么? 失重狀態有兩種情況,一是完全失重,二是不完全失重。在地球表面附近,當物體有向下的加速度時,物體即處於失重狀態,如果加速度小於自由落體加速度,則處於不完全失重狀態,如果加速度等於自由落體加速度,則物體處於完全失重狀態。 當液體和浸入在液體內部的物體處於完全失重狀態的情況下,物體不受到浮力的作用;而處於不完全失重的狀態下,浮力仍存在,但比通常情況下的浮力要減小一些。這是由於當液體不受重力時,其無法流動,且在無重力時流體內壓強不再存在,而浮力產生原因為物體受到的上下表面壓力差(前提是壓強差),所以完全失重時物體將不再受到浮力。 同一物質間是否存在浮力作用? 沒有其它物體的時候,只要有密度差,熱水和冷水間也是有浮力作用的,否則熱循環就是不可能的。熱對流的產生就是由於熱水密度比較小所以被冷水的浮力推上來了,雖然冷水和熱水並不是兩種物體。當然,熱量除了對流之外還有擴散、輻射等多種傳播方式,某些加熱器位於上部的「熱得快」能加熱到底部的水是很正常的,水導熱本來就是很快的。即使流體中沒有其它物體,只要有密度差、有引力,就有浮力現象。接觸當然是必要的,否則浮力不可能隔空傳遞。 位於容器底部的物體是否仍然受浮力作用? 有人說一個位於容器底面上的物體,並和容器底面密切接觸,那它就只能受到向下作用於物體表面的液體壓力下,所以這個物體不受浮力作用。 上面這段話並不是完全正確的,它成立需要兩個條件:1.物體的側表面必須是豎直方向的,不能傾斜;2.物體的下表面必須在技術上保證與容器底緊密接觸,不能有液體滲入其間。 不同液體間的分層現象 不同液體間的分層現象仍是浮力作用的結果,其根本原因是不同液體的密度不同(見前面的物體的浮沉條件),而不分層的混合液如果並沒有相互溶解的話,可能就是它們的密度極其接近,這和水中氣泡暫時不上浮的現象是類似的。靜置一段時間,或者用離心機加速度強化重力效應,它們是能夠被沉澱或分離出層次來的。 液體分層時,計算浮力的V排在哪裡? 有的學生對於油漂浮在水面上的現象,認為油根本沒有排開水,怎麼會受到浮力呢?比如肉湯碗中水面上的一層油,它的V排是多少呢? 其實上面的問題中,由於容器的形狀限制,油排開的水根本不能通過溢出碗等方式顯現出來,但並不是油沒有排開水,只是我們沒有看到。有下面兩個方法將這個V排顯示出來:1.將水倒在光滑的水泥地面上,水漬會有一定的面積,此時,在水漬中央輕輕倒上一些油,你會發現在油的擠壓下,水漬的分布面積擴大了,這表明油確實排開了水。2.取一個兩端開口的U形管(連通器),放入一些水,在其中一個管口倒入油,你會發現這個管中的水面會下降一些,而另一個管中的水面相應地上升,這兩個管中水面的高度差,再乘以管的截面積,就是油排開的水的體積。 液體能否浮起比其自身重力更大的物體: 有人根據阿基米德原理的表述認為液體不能浮起比其自身重力更大的物體,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推論,原因是原理中表述的是「浮力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注意這里的關鍵是「排開」,通過巧妙設計,我們完全可以做到讓「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體積」大於「液體原來的總體積」(加引號是為了引起注意)。 例如:取一個圓柱形容器(很常見啊),再加工出一個直徑比容器的內徑稍小一點的圓柱形木塊,讓兩個圓柱體等高,以利於觀察。在容器中倒入很少量的水(關鍵是要使水的質量要遠小於圓柱體木塊質量),再將圓柱體木塊放入容器中,你會發現水在圓柱體的四周上升起來,將木塊浮起(效果就是木塊比容器口高出一些來)。
編輯本段應用
1.如何調節浮力的大小 木頭漂浮於水面是因為木材的密度小於水的密度。把樹木挖成「空心」就成了獨木舟,自身重力變小,可承載較多人,獨木舟排開水的體積變大,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牙膏捲成一團,沉於水底,而「空心」的牙膏皮可浮在水面上,說明「空心」可調節浮力與重力的關系。採用「空心」增大體積,從而增大浮力,使物體能漂浮在液面上. 2.輪船 輪船能漂浮在水面的原理:鋼鐵製造的輪船,由於船體做成空心的,使它排開水的體積增大,受到的浮力增大,這時船受到的浮力等於自身的重力,所以能浮在水面上。它是利用物體漂浮在液面的條件F浮=G來工作的,只要船的重力不變,無論船在海里還是河裡,它受到的浮力不變。(只是海水河水密度不同,輪船的吃水線不同)根據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它在海里和河裡浸入水中的體積不同.輪船的大小通常用它的排水量來表示。所謂排水量就是指輪船在滿載時排開水的質量.輪船滿載時受到的浮力F浮=G排=m排g.而輪船是漂浮在液面上的,F浮=G船+G貨=m船g+m貨g,因此有m排=m船+m貨。 3.潛水艇 浸沒在水中的潛水艇排開水的體積,無論下潛多深,始終不變,所以潛水艇所受的浮力始終不變.潛水艇的上浮和下沉是靠壓縮空氣調節水艙里水的多少來控制自身的重力而實現的(改變自身重力:排水充水)。若要下沉,可充水,使F浮<G;若要上浮,可排水,使F浮>G.在潛水艇浮出海面的過程中,因為排開水的體積減小,所以浮力逐漸減小,當它在海面上行駛時,受到的浮力大小等於潛水艇的重力(漂浮)。 4.氣球和飛艇 氣球和飛艇里充的是密度小於空氣的氣體,熱氣球里充的是被燃燒器加熱、體積膨脹、密度變小了的熱空氣.F浮=ρ空氣gV,G球=ρ氣gV+G殼,當F浮≥G球時,氣球或飛艇可升上天空。若要使充氦氣或氫氣的氣球或飛艇降回地面,可以放出球內的一部分氣體,使氣球積縮小,浮力減小,使浮力小於G球.對於熱氣球,只要停止加熱,熱空氣冷卻,氣球體積就會縮小,減小浮力,使浮力小於G球而降回地面。(同理,熱空氣的向上,冷空氣的向下,形成了對流:風) 5.密度計 密度計是利用物體浮在液面的條件來工作的,用密度計測量液體的密度時,它受到的浮力總等於它的重力,由於密度計製作好後它的重力就確定了,所以它在不同液體中漂浮時所受到的浮力都相同,根據可知:待測液體的密度越大,密度計浸入液體中的體積則越小,露出部分的體積就越大;反之待測液體密度越小,密度計浸入液體中的體積則越大,露出部分的體積就越小,所以密度計上的刻度值是「上小下大」。 6.湯圓 湯圓剛放入水中時,湯圓受到的浮力小於重力;湯圓煮熟時,它的體積增大,浮力也隨之增大。湯圓剛放入水中時:①∵F浮<G,∴(湯圓)下沉、②∵ρ物>ρ液體,∴(湯圓)下沉;湯圓煮熟時:①∵煮熟後湯圓體積增大,浮力也增大,∴F浮力>G,上浮;②∵ρ物<ρ液,∴上浮。ρ
編輯本段計算公式
1 稱量法 該法適用於各種浮力探究題計算,常常和彈簧測力計連在一起出題目,分值較大,需要牢牢掌握,但計算公式十分簡單 F浮=G物-F拉(拉力) 2.成因法 該法只需掌握其原理,就是浮力產生的原因,一般在初中階段不做計算要求,其公式為F浮=F向上-F向下(其中向上向下的力是相對浸沒在水中的物體而言)或F浮=F向上(這是指漂浮物體),但在這條上需注意,若題目註明物體下端與容器底部緊密接觸,這是不存在浮力的 3.阿基米德法 該法常常用於計算,一般與平衡法使用,公式為F浮=ρ液gV排 4.平衡法 該法在上述浮力公式的推算已經很詳細了,我只是說在漂浮與懸浮時F浮=G物 5.附加適用於推算浮力的公式 G物=ρ物gV物 當懸浮與下沉時 V物=V排
編輯本段浮力之感
質疑篇
壓力差的局限性 一個底面積為12.56平方米,高2米的木質圓錐體,錐尖向下浸沒於水下20米處。因為壓力等於壓強乘以面積,所以它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壓力大於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壓力,根據壓力差推論,它會沉沒水底。但阿基米德定律認為,它的物重小於它排出的水重,木錐會浮出水面。何況圓錐體是木頭做的,而木頭會浮出水面,這是自然現象的常識。 1.為什麼壓力差的推論與自然現象相反呢? 2.圓錐體錐尖向下或向上,根據壓力差計算的結果,它們受到的浮力是不相同的。但它們排出的水都一樣重,根據阿基米德定律,它們受到的浮力應相等。為什麼壓力差和阿基米德定律得出的結論不一樣? 3.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在水中的形狀、形態有關嗎? 4.壓力差能不能解釋各種形狀(包括不規則)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及其產生的原因。 5.如果壓力差的適用只局限在個別、少數形狀的物體。那麼這個片面的推論能說明產生浮力的真正原因嗎? 壓力差的矛盾性 把一個底面光滑的木塊放進裝有底閥的玻璃缸內。用手把木塊按住,然後往水裡放水,淹沒木塊後,又打開閥門把水放盡。這時候拿起木塊,如果檢查它的底面與缸接觸部位沒有水。就又重新放進缸里,再用手按住,放滿水。鬆手後,我們驚訝地發現:木塊會自動浮起。(也可以用一些輔助辦法讓木塊的底面無水。比如在木塊與缸底接觸的四周糊上漿糊,防止進水。但不能增加木塊上浮的外來阻力。因為氣體的浮力性質與液體相同,所以也可以在空氣里作類似實驗)根據壓力差推論:如果浸沒在缸里的木塊底面沒有水,那麼它就沒有受到水向上的壓力,只受到水向下的壓力,也就是說木塊沒有受到浮力。即使我們鬆手後,木塊也不能浮起。 1.為什麼實驗結果與壓力差結論自相矛盾? 2.實驗中的木塊在缸里排出了與它體積相等的水,根據阿基米德定律,它受到了浮力大小等於它排出的水重。為什麼壓力差卻認為木塊沒有受到浮力呢?它們之間孰對孰錯? 3.如果浸沒在水裡的木塊底面沒有水,而它依然受到了浮力。那麼,這個浮力是怎樣產生的呢? 物體是怎樣浮上來的 沉沒在水底的物體,當它的重量小於排出的液重時,物體就會浮上來。物體浮上來,自然是因為受到了浮力,但浮力是怎樣作用於物體而使它上浮的呢?壓力差認為:物體四側受到的壓力平衡而相互抵消,只有底面受到向上的壓力,上浮的動能理應由此獲得。但我們要注意,這個向上的壓力是由水的壓強產生,而在同一水面,水向各個方向產生的壓強相等。向上的壓力如同支持力一樣只對物體起支撐作用。並不能對物體作功而促使物體上浮。既然物體底面的壓力不能產生物體上浮的動能,那浮力是怎樣作用於物體而讓它上浮的呢?
釋疑篇
一、無論是浮在液體表面還是沉沒在液中,一切浸在液里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產生的向上的托力,我們把這個向上的托力就叫著浮力。 液體為什麼能產生浮力呢? 二、我們知道水能浮起皮球、樹木、救生圈、橡皮艇等許多物體,但當水凝結成冰後,卻對這些物體失去了浮力。為什麼同一種物質,當它從液體變成固體時就沒有了浮力? 1.這是因為浮力是液體的一種特殊性質。 2.浮力的產生是由液體自身的特性決定的。 ①流動性:液體總是由高處流向低處,或壓強大的一方向壓強小的一方流動。 如果沒有流動性,物體就不會浮起或沉下,也不會有海洋暖流. ②壓強的特殊性:液體在同一水平面上,它向各個方向產生的壓強相等。 由於這個性質,液體成了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當它任何一點壓強的改變,都能引起相鄰液壓的改變. 3.壓強是產生浮力的主要原因。 (討論:如果液體之間沒有壓強,還會不會產生浮力。) 三、物體是怎樣浮上來的 ? 把一個吸滿水的塑膠瓶,瓶口向上。然後擠出壓瓶壁的兩端,水就會從瓶口向上噴射而出。在這個過程中,手指和瓶子都未向上移動位置,但為什麼水卻往上運動了呢?這是因為我們擠壓瓶壁時,瓶中水的壓強小於周圍瓶壁、瓶底的壓強,這些壓強下面大、上面小,而水會向壓強小的一方流動。所以,當我們用手指擠壓時,在瓶壁、瓶底合力的作用下,水就會向上運動。 水中的木塊向上運動的原理與之相似。只不過前者是液體裝在固體里,後者是固體浸在液體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運動物體的壓強小於周圍的壓強,而且壓強從下到上逐漸減小。物體運動是合力作用的結果。 浸沒在水中的木塊之所以會浮上來,就是因為自身的壓強小於同部位水的壓強,這樣就出現了壓強差。木塊便受到四周水的擠壓,在底面和四周水壓的共同作用下,木塊就會向壓強小的一方流動而浮出水面。 ①物體上浮是在底面、四周側面水壓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②浮力是由合力形成的,並不單單是物體底面向上的壓力。 四、浮力產生的原因 液體具有流動性,在重力的作用,便向容器壁、容器底流動而產生壓力。由於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容器底和容器壁也對液體產生一個反作用力,作用力反作用力在液體之間相互作用,就產生了壓強。它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與深度成正比,同一水平面上,液體向各個方向產生的壓強相同。在沒有任何外力的情況下,液體保持靜止狀態。因為液體具有壓強,它們之間才會相互支持,相互聯系而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液體中任何一點液壓的改變,都會形成壓強差,從而引起相鄰液壓的改變。液體就會打破平衡狀態產生流動。 1.液體和液體之間相互產生浮力,壓強是產生浮力的原因。 2.浮力和它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液體保持平衡狀態。 3.浮力的性質、大小並不會因外來物體浸入而改變。 五、浮力定律 壓力差和阿基米德定律在解釋浮力產生的原因和大小時,都必須要有物體浸在液體里。 液體沒有任何外來物體浸入時,它還會不會有浮力?如果有,我們又應該怎樣去解釋產生浮力的原因和大小呢? 其實,浮力是液體的一種屬性,由液體自身的特點形成的,它不會因外來物體的浸入而增大或減小、存在或消亡。物體在液中的沉浮是物體在浮力作用下反應出的一種自然現象。而我們該如何透過這些現象,去探尋浮力的本質呢? 1.壓強與深度的關系 人潛入水裡,會感到發悶,是因為受到了水的壓強。而水的壓強又與深度成正比,所以人要潛入到更深的水裡,必須要穿潛水服,而我們到達深海則需要乘坐特製的潛水艇。 2.浮力與壓強(深度)的關系 我們常常說的船隻擱淺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枯水季節有些河道不能通航?淺水港為何不能停靠萬噸輪船?其實,所有問題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物體受到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深度有關。 當船運載貨物時,它的載重量越大,吃水就越深;載重量越小,吃水就越淺。而載重量大需要的浮力也會大,載重量小,需要的浮力也小。因此看來,浮力的大小與船隻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又正為水的壓強也與它的深度成正比。所以,我們仔細研究會發現,船隻產生的最大壓強與它同深度的水壓是一樣的,載重量大的船吃水深就是因為它壓強大的緣故。 既然浮力會隨著液體的深度增加,為什麼我們做實驗時,彈簧稱的讀數並不會隨物體在液中位置的深淺而變化呢? 其實,彈簧稱稱量的物體在液中不但要受到浮力,還同時受到液體對它施加的壓力。物體在液中的位置加深時,它受到的浮力增大,而它受到的壓力也在同等的增大;當物體在液中的位置變淺,它受到的浮力減小,但它受到的壓力也會同等的減小。正是因為浮力和壓力同等的增加或減小,彈簧稱的讀數才不會隨物體在液中位置的深淺而變化。 3.浮力與密度的關系 水和植物油都屬於液體,但它們的浮力是否相同呢?讓我們先把植物油滲進水中,看看會發生什麼現象。很快,我們會發現植物油全部浮在水面上,並不與水相溶共存,這是什麼原因產生的呢?原來,植物油的密度比水小,產生的壓強各不相同,質量重的水便會下沉,質量輕的油便會上升。輪船從談水河駛入海里,船身會浮起來一些,就是因為海水的密度比淡水大,它的浮力也相應增大的緣故。 總結以上規律,得出如下結論: 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壓強(深度)成正比,與它的成正比,與它受到的壓力相等,方向相反。在沒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液體保持靜止狀態。 六 、物體沉浮的條件 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當它受到的浮力大於所受的重力時,物體上浮;當它受到的浮力小於所受的重力時,物體下沉;當它受到的浮力等於所受的浮力等於所受的重力時,物體懸浮在液體中。
8. 分層法的思路與具體解題步驟是什麼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7-04
9. 如何將液體分層請根據我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下 再做回答,請不要大量復制文字,重謝!~
可以,從下往上第一層四氯化碳(相對於水的密度1.595,以下也是),第二層飽和食鹽水(1.33),第三層二硫化碳(1.29),第四層水(1),第五層煤油(0.8)。它們各層之間都不會互相溶解,所以可以長期保存。至於顏色可以加入你所想要的任何一種染料。
就是做完之後需要嚴格密封,防止揮發。
10. 溶液的分層和分液
應該是分液.分液是兩種不相溶的液體分層,萃取時溶質溶於溶液但一般溶解度不大.兩者的實驗操作最主要的儀器都是分液漏斗,也都會用到燒杯,玻璃棒等因為萃取後仍是需要分液操作的.至於選萃取劑的事情,原則是萃取劑得不和原溶液混溶,有一定的密度差,而且萃取劑比原溶液對溶質的溶解度大得多.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