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的時間是怎樣計算的
古代記時的方法
我國古代記時的方法主要有兩種:
1、天色記時法:古人根據一天中的天色變化而將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
2、地支記時法:就是以十二地支來表示。
它們間的關系是:
(1)天色:「夜半」;地支:「子時」;現代記時:「23-1點」
(2)天色:「雞鳴」;地支:「丑時」;現代記時:「1-3點」
(3)天色:「平旦」;地支:「寅時」;現代記時:「3-5點」
(4)天色:「日出」;地支:「卯時」;現代記時:「5-7點」
(5)天色:「食時」;地支:「辰時」;現代記時:「7-9點」
(6)天色:「隅(音『娛』)中」;地支:「巳時」;現代記時:「9-11點」
(7)天色:「日中」;地支:「午時」;現代記時:「11-13點」
(8)天色:「日昳(音『跌』)」;地支:「未時」;現代記時:「13-15點」
(9)天色:「晡(音『哺』)時」;地支:「申時」;現代記時:「15-17點」
(10)天色:「日入」;地支:「酉時」;現代記時:「17-19點」
(11)天色:「黃昏」;地支:「戌時」;現代記時:「19-21點」
(12)天色:「人定」;地支:「亥時」;現代記時:「21-23點」
3、五更: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
夜間時辰五更五鼓五夜現代時間
黃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點
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點
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點
雞鳴四更四鼓丁夜1-3點
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點
❷ 古代有哪些計時方法
古代的計時方法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機械計時器等。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日晷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在機械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酒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
機械計時器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
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酒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
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
、
(2)關於古代的時間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計時方法(記時方法)是因應安排工作、生活的需要而衍生出來的。記時方法包括日期規劃和時間規劃。日期規劃,就是編制行事歷明確日期;時間規劃,就是明確日內時間的描述方法。明確日內時間的描述方法,是編制行事歷的基石;同時編織行事歷的方式,同樣反作用於時間的規劃。本次條主要討論時間規劃。
歷史上,中國古人的記時方法,主要有十六時辰制、十時辰制、百刻制、十二時辰制、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這里說的"時辰",指的是時段。
❸ 古代如何計算時間
我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由此遂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鼓、點。
時:是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顧炎武《日知錄》:「自漢以下。歷法漸密,於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於何人,而至今,尊而不廢……然其(指杜元凱注)曰:夜半者子時也(晚上 11 時正至凌晨 1 時正),雞鳴者丑也(凌晨 1 時正至凌晨 3 時正),平旦者寅也(凌晨 3 時正至早上 5 時正),日出者卯也(早上 5 時正至早上 7 時正),食時者辰也(早上 7 時正至上午 9 時正),隅中者巳也(上午 9 時正至上午11時正),日中者午也(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中午12點就是午時了),日昳者未也( 下午 1 時正至下午 3 時正),哺時者申也( 下午 3 時正至下午 5 時正),日入者酉也(下午 5 時正至晚上 7 時正),黃昏者戌也(晚上 7 時正至晚上 9 時正),人定者亥也(晚上 9 時正至晚上 11 時正)。一日分為十二,始見於此。」北宋時開始將每個時辰分為「初」、「正」兩部分,分十二時辰為二十四,稱「小時」。
刻:古代的人們在用陶器取水、儲水的時候,因陶器質地疏鬆,難免出現漏水現象,人們通過長期觀察,注意到漏水容器水面下降的高低和時間有一定對應關系,從而製成了專門用於計時的漏水壺。我國的歷史文獻中曾說:「漏刻之作蓋肇於軒轅之日,宣乎夏商之代。」若據此說,則是產生在黃帝時代,也就是原始社會末期,到夏商時已普遍使用,然目前尚缺少實物證據。另據《周禮》記載,西周時已有專門掌管漏壺計時的官員——擎壺氏,這說明至遲在距今3000年的時候,已正式使用和管理漏壺了。
漏壺有沉箭式和浮箭式兩種。最初使用的是沉箭式,即用一隻銅壺盛水,接近壺底部有一個小洞,壺中豎直插一根刻有刻度的木尺,木尺下端固定在一塊船形木塊上,使其浮在水面上,當水從小洞滴出後,人們根據水位降低後標桿上的刻度來判斷時間。由於漏壺中水多時和水少時的滴水速度不同,影響到漏壺計時的准確性,為了提高計時的精確度,由單只逐漸發展成為多隻一套的漏壺,同時,還由沉箭式漏壺改為浮箭式漏壺。漏壺的級數越多,計時就越准確。實物表明,在浮箭式漏壺系列中,壺數最多的是4壺一套,
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在漏壺箭桿上刻100格。摺合成現代計時單位,則1刻等於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國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計時制。
到了漢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時,又採用以圭表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太陽方位計時」法。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
到了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並用,使得我國古代的計時制趨於完善。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在採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由於百刻制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又先後改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更: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
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由此可見,所謂「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 3時至5時開船」。
鼓:由於古代夜間使用擊鼓報更方式,所以又以鼓作為更的代稱。「鼓角」,「鍾鼓」都是古時用來打更的器具。中國古代建城都要設置鍾樓和鼓樓,一般為東鍾西鼓,報時打更。
點: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更分為五點,所以,一點的長度合現在的24分鍾。
「一柱香」的時間這個概念起緣於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燒為計時方法。那時的香皆為手工製作,且有標准,一柱香燃盡約為半個時辰,即現在的一個小時。晚間打更的更夫也用香來確定時間,所以也叫「更香」。
在我國古代有不少用作計算時間的方法和形容詞。古時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時辰(2小時)有八刻,一刻(15分)【古時把一天做一百刻即14.4分一刻,曰15分一刻】,一盞茶(10分鍾)有兩柱香,一柱香(5分鍾)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彈指,一彈指(10秒)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鍾。
❹ 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
1.「漏刻」計時
漏是指計時用的漏壺,刻是指劃分一天的時間單位,它通過漏壺的浮箭來計量一晝夜的時刻。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
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桿,相當於現代鍾表上顯示時刻的鍾面,用一個竹片或木塊托著箭桿浮在水面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桿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
隨著箭壺內收集的水逐漸增多,木塊托著箭桿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桿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漏刻的計時方法可分為兩類: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種獨立的計時系統,只藉助水的運動。
後來古人發現漏壺內的水多時,流水較快,水少時流水就慢,顯然會影響計量時間的精度。於是在漏壺上再加一隻漏壺,水從下面漏壺流出去的同時,上面漏壺的水即源源不斷地補充給下面的漏壺,使下面漏壺內的水均勻地流人箭壺,從而取得比較精確的時刻。
2.動物報時
「雞鳴」是最古老的晚上確定時間的方法,在農村一直沿用至今。它是根據土「公雞打鳴」(而不是雜交雞和養殖場的雞)的晚上打鳴規律性而確定晚上時間的。
一般有「雞叫三遍」之說,雞正半夜是不叫的,過了半夜多一點雞叫表示子時三更,第二遍寅時四更,第三遍則天要明了——辰時五更。「夜有五更」就是這樣來的。
3.星象定時
這種方法比用動物報時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據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變化來確定晚上時間階段的。根據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長,初三初四見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開始計算時間,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計算夜間時間。
另外,根據北斗星在每個季節的晚上轉動位置則更是古代晚上報時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黃昏6點和早6點位置和晚上12點的位置——卯時、申時和子時是十分准確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東西和正南北方位。
夜行的人們經常根據季節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斷夜間的時辰應該是什麼時間,所以古人有「斗轉星移」一整套夜觀天象之術。
4.銅制圭表
漢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時,又採用以圭表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太陽方位計時」法。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
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並用,使得我國古代的計時制趨於完善。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在採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
由於百刻制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又先後改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5.打更
更: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
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由此可見,所謂「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❺ 古代時間怎麼算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晝夜時辰
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春分以後,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
;秋分以後,日照南半球漸多,故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乃相反。
晝夜的劃分方法
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這樣,每個時辰相
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於9時到11時。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
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在這以前,如下表的俗稱所反
映的情況。表內的俗稱,是指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就是中國古
人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來計時的。「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
夜睡覺的特徵。「食時」「晡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
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昳(太陽偏西)以後,日
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其餘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來命名的。
由於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後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
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
,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❻ 古代人是怎麼計算時間的
古代人計算時間方法如下:
1、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2、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3、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4、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5、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6、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7、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8、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9、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10、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11、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12、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❼ 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
古人選擇計時的方法真的有很多。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給每個時辰取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刻」,這一時間概念源自於古代漏壺計時,一晝夜24小時為96刻,即一刻約15分鍾。「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1時45分。這樣的方法。
❽ 古代人怎麼計時間的呢
在中國古代,為了能夠適應當時社會的經濟發展和日常生活的需求,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儀器,比如圭表、日晷、漏刻等。
日晷作為最早的計時器之一,起源於圭表。圭表本身具備一定的計時功能,起著某種程度的地平式日晷的作用。
漏刻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計時儀器之一。漏是指裝滿水的漏壺,刻是指一天的時間劃分單位。
古人把一晝夜劃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命名,每個時辰兩小時。
古人在把一晝夜劃分成12個時辰的同時,還把一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之所以把一晝夜分成一百刻,與古代的計時工具漏刻有關。古代計時,用銅壺滴漏法,「刻」指的就是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晝夜滴完一桶,劃分為一百刻。
古人曾經發明過一種帶有簡單音響報時裝置的「漏壺」。它的受水壺上分別有龍、虎、雀、龜的造象,在其木箭上相當於每個時辰標志的地位可能有一撥牙,到時候能撥動有關的機械結構,使朱雀塑像吐出一個珠子,擊響銅盤而報告時間。這種機械不但報時准確,作為玩具也是妙趣橫生。
其實這還不算什麼。到了公元1360年的時候,詹希元創制了「五輪沙漏」,這種計時工具具備了機械性的時鍾結構,堪稱後世機械鍾表的先祖。此外,他還巧妙地添加了一個機械撥動裝置,以帶動兩個站在五輪沙漏上擊鼓報時的木人。每到整點或一刻,兩個木人便會自行出來,擊鼓報告時刻。不過明朝之後,中國的科學技術開始下滑,古人也沒有製作出更先進的計時工具。清朝皇宮里流行的鍾表是西方傳教士帶到中國的,中國人開始用起了西洋鍾。
❾ 古代的時間是怎麼計算的
古代的時間計算
古代將一天(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
子(鼠)時:二十三到一點,以二十四點(零點)為正點;
丑(牛)時: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
寅(虎)時: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
卯(兔)時: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
辰(龍)時: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
巳(蛇)時: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午(馬)時:十一點到十三點,以十二點為正點;
未(羊)時:十三點到十五點,以十四點為正點;
申(猴)時:十五點到十七點,以十六點為正點;
酉(雞)時:十七點到十九點,以十八點為正點;
戌(狗)時:十九點到二十一點,以二十點為正點;
亥(豬)時:二十一點到二十三點,以二十二點為正點。
當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時,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
隨著鍾表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於是,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