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雷紋銅鼓製作方法視頻

雷紋銅鼓製作方法視頻

發布時間:2022-10-21 17:00:19

Ⅰ 銅鼓舞是哪個民族的

銅鼓舞是壯族的。

壯族銅鼓舞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壯族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生產活動過程的再現,春耕、夏種、秋收、冬藏,明白如話地用身段、手勢表現出來,給人以鼓舞,以嚮往,充滿生機。

據雲南馬關縣壯族民間傳說,遠古時代洪水泛濫,群妖作怪,搞得民不聊生,後來有一種兩側生翼,能轉會飛的銅鼓,將妖怪一一擊斃,老百姓才得安寧。

特點

自然崇拜:

人民從事農業生產中,對於陰陽雨雪的變化,知道與太陽有密切關系,但不了解這種自然現象的發生原因,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故鼓面正中必畫以太陽,反映了農業生產必需陽光。

雨水渴望:

銅鼓上的連續迴旋形構造,方形的叫雷紋,圓形的叫雲紋。它早巳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陶器上,甲骨文中可看出它的演變,商周時代把它加以發展。裝飾在銅器上,銅鼓用它作花紋圖案,反映了先民一向從事農業生產,其中雷紋影響最大,為求雨多建雷廟。

圖騰崇拜:

作為圖騰崇拜的反映,鼓面飾有四至八隻蛙,有的大蛙負小蛙,有的大蛙中還有數只小蛙。這是古人對蛙的崇拜。因「蛙鳴即銅鼓(鼓)精」、「鼓聲宏者為上」,龜蛙能知天時,故視為神物。至於翔鷺紋、十二生肖、錢紋等,都與農業人生產有密切關系的自然現象和生物有關。

Ⅱ 世界上最早的古代銅鼓是何時製作的

中國最早的古代銅鼓,是1975年底到1976年初雲南省博物館考古工作者在楚雄萬家壩發掘古墓時發現的4件古代銅鼓。這4件古代銅鼓是在挖掘的79座古墓中的第23號古墓中發現的。從鼓的紋飾等來看,屬於早期雛形鼓,是用銅、錫合金的青銅,採用合范法鑄造的。銅鼓都比較小,最大的一面口徑只有47厘米,高40厘米,胸徑65厘米,足徑70厘米。裝飾花紋簡單,鼓面均有太陽紋。鼓內壁有稚拙的雲紋、四足爬蟲紋或菱形網格紋。鼓內有煙熏的痕跡,說明當時的銅鼓是從釜演變而來,尚處於樂器、炊器分工不甚嚴格的初級階段。經測定,這4件銅鼓的製作年代距今2640年,相當於春秋中期,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代銅鼓。

Ⅲ 壯鄉銅鼓的文化藝術

壯鄉銅鼓製作工藝考究,用以銅為主要成分的銅、錫、鋁合金等鑄造。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渾然一體。鼓身上段為胸,中段是腰,下段是足,腰間有兩對鼓耳。銅鼓大小、輕重不一,鼓面多鑄有太陽紋、翎眼紋、雲紋、乳釘紋、櫛紋、游旗紋等紋飾。按照名史家黃現璠所撰《銅鼓及其花紋的新探索》一文中所言,銅鼓的花紋,反映如下幾個意思:
反映對自然現象的崇拜
壯族人民從事農業生產中,對於陰陽雨雪的變化,知道與太陽有密切關系,但不了解這種自然現象的發生原因,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對太陽極為崇拜,壯族民間傳說中還有「太陽與月亮的傳說」。解放前有的壯鄉還掛著「日月牌」。故鼓面正中必畫以太陽,反映了農業生產必需陽光。
反映對雨水的渴望
銅鼓上的連續迴旋形構造.方形的叫雷紋,圓形的叫雲紋,這是壯族先民在農業耕種中對求雨的反映。它早巳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陶器上,甲骨文中可看出它的演變,商周時代把它加以發展.裝飾在銅器上,銅鼓用它作花紋圖案,反映了壯族先民一向從事農業生產,其中雷紋影響最大,為求雨多建雷廟,解放前南寧亭子立有雷廟,古時壯人還有定六月二十四日為雷公誕的。
圖騰崇拜的反映
鼓面飾有四至八隻蛙,有的大蛙負小蛙,有的大蛙中還有數只小蛙。這是古人對蛙的崇拜。因「蛙鳴即銅鼓(鼓)精」、「鼓聲宏者為上」,龜蛙能知天時,故視為神物。銅鼓為壯族先民的重器,鼓面飾蛙就是圖騰崇拜的象徵。東蘭縣解放前每年還舉行「埋蛙婆的盛典之俗。至於翔鷺紋、十二生肖、錢紋等,都與農業人生產有密切關系的自然現象和生物有關。
反映了壯族人民的歷史傳說
如竹節紋,《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說:「有竹王者,興於遁水,有一女子浣於水濱,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有才武,遂雄夷狄(《水經注》作「遂雄夷濮」),氏以竹為姓。」銅鼓面上刻有竹節紋,是很自然的事。在古代僚人和近代仫佬族中,還保存竹王的傳說和崇拜。
反映壯族先民的生活和環境
《舊唐書·地理志》說:邕州、宣化州所治灌水在縣北,本胖柯河,俗呼郁狀江,即駱越水也。亦名溫水,古駱越地也。」按溫水即南盤江。南盤江與紅水河相接,因此,溫水就是胖柯河,唐代叫駱越水。劃船紋跟濮族住於濮水有關。其他如水波紋,亦跟濮水有聯系。
此外,鼓面中的立體騎馬紋,古代壯族人也有騎馬之習慣。明稱廣西為陸梁之地,宜於騎馬,產馬也多。作為銅鼓花紋以反叫反映壯族人民戰斗的驍勇。

Ⅳ 銅鼓是怎樣起源的

銅鼓,是彝、苗、瑤、侗、壯、布依、水、黎、白、土家、仡佬、佤、傣等族和克木人的打擊樂器。流行於滇、黔、川、粵、桂、湘、海南等省、區。

銅鼓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關於它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般多認為它是由作為炊具用的銅釜演變而來。雲南楚雄萬家壩古墓(公元前六世紀,約春秋晚期)出土銅鼓,鼓身似釜,表面有煙痕;雲南祥雲大波拿古墓(公元前三、四世紀,約戰國中晚期)出土銅鼓,製作也較粗糙、古樸,接近於銅釜,或另有銅釜伴出,是鼓釜兼用階段的遺物。至秦漢之際已盛行於各地。主要用於祭祀和樂舞伴奏,也用於傳信報時、婚喪活動、戰陣助威等。為富貴人家所擁有。是表現其社會身份和誇示財富的象徵。晉代裴淵《廣州記》:「俚僚鑄銅為鼓,鼓唯高大為貴,面闊丈余,方以為奇。」唐代劉恂《嶺表錄異》:「蠻夷之樂有銅鼓焉。……貞元中,驃國進樂有玉螺、銅鼓,即知南蠻酋首之家,皆有此鼓也。」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滿鼓皆細花紋,極工緻,四角有小蟾蜍。」宋李昉等輯《太平御覽》、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都把銅鼓列入樂部之中。

銅鼓通體用銅鑄成,呈圓墩形。鼓面圓而平,下接鼓身,連接部分略外凸,曲腰,中空,圓形敞口底。兩側有耳。不同時期和地區有多種類型,每個類型中又有多種形式。鼓面主體多為太陽紋,即中心呈放射狀光芒,其周圍為多層同心環帶,由寬窄不等的圖案組成,稱暈圈。花紋裝飾繁縟多彩,有的鼓身四周鑄有蟲魚、鳥獸、花卉、舟船圖案或青蛙、騎士立像。其形態典雅、莊重,具有獨特風格。如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出土銅鼓。鼓面主體紋飾為翔鷺銜魚紋,又有芒紋、菱形紋、鋸齒紋等。胴與腰間鑄四個繩紋鈕,飾有羽人劃船、羽人舞蹈紋。通高36.5、面徑56.5厘米。為西漢時期製品。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藏。廣西岑溪出土銅鼓。鼓面中心有十二角芒光體,其邊緣鑄六個立體青蛙。胴與腰間鑄四個繩紋鈕。鼓面及周身飾五銖錢紋。此類鼓形體較大,通高57.2、面徑90厘米。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收藏一件與此鼓形體相近的銅鼓,鼓面中心有八角芒光體,從中心至四周有六列弦紋,間以雲雷紋、菱形紋。除鼓面邊緣鑄六個立體青蛙外,在胴、腰間一面繩紋鈕下方還鑄一立體虎形飾物。通高52、面徑103.4厘米,約為西漢時期遺物。音樂研究所收藏的另一面小型銅鼓,鼓面中心有十二角芒光體,鼓面和周身有多種紋飾。通高28、面徑49.7厘米。

銅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紋,分為八個類型: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廣西北流出土一面銅鼓,高67.5、面徑166厘米,重300公斤。是現今世界最大的銅鼓。全國各地收藏的銅鼓已達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間還有200餘面。中國是世界上發現銅鼓數量最多、鑄造和使用銅鼓時代最早、歷史最長的地區。

在使用銅鼓的廣大兄弟民族中間,鑄造和搜求銅鼓之風沿續數千年,作為樂器,以其多種演奏形式,形成獨特的銅鼓樂。較流行的演奏方式是將鼓懸掛在木架或樹杈上,用特製球形鼓棰敲擊。一人擊鼓,另一人持木桶在鼓底晃動,以改變音量和音色;也常平置地面擊奏或由兩人抬鼓邊走邊以手拍擊;有的在鼓下置一水桶,盛水過半,使鼓聲清純悅耳;還有的將小型銅鼓挎在身上敲擊。銅鼓音色粗獷宏亮,音量較大,鼓聲可傳數里。

銅鼓即可單獨演奏,也可與象腳鼓、鋩鑼、鈸、拍板、葫蘆笙合奏,壯族民間流行著銅鼓樂,農閑時,相鄰村寨常聚村郊賽銅鼓。對歌、賽馬也擊銅鼓助興。苗、瑤、壯、彝、水、布依等族銅鼓主要用於伴奏銅鼓舞(又稱「跳銅鼓」)。將銅鼓懸掛,一人邊擊邊舞,眾人圍銅鼓雙腳交替踏地前後跳躍,舞姿強悍有力。有的地區還有銅鼓蘆笙舞。瑤族常以兩面音高不同的銅鼓與一麵皮鼓合奏,另有其它樂器伴奏,人們圍圈而舞。

Ⅳ 小學生用塑料碗怎麼做銅鼓

小學生用塑料碗做銅鼓的方法如下:

Ⅵ 壯族銅鼓習俗的民間風俗

銅鼓源遠流長,影響深遠。銅鼓聲音洪亮,在古代是傳遞信息、發布號令的重要工具,作為祭祀、賞賜、進貢的重器,它也是權力和財富的標志。明清以來,隨著社會的變化,成為一般的娛樂敲擊樂器。人們常在喜慶的節日里敲奏它伴以歌舞,在宗教的活動中祭祀祖先,祈求神靈,人安糧豐。
特殊炊具
最初銅鼓是作飲器之用(即釜)。它首先是作為特殊炊具使用,即作為裝備軍隊專門解決戰時用餐問題的行軍鍋,因為當時的銅釜還屬於十分昂貴的高科技產品,尚不可作為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具。
這可以從發掘古墓所獲銅鼓與大量兵器共存的考古資料中得以證實;還可以從史籍有關滇、句町、夜郎和駱越的戰爭,以及東漢馬援征南得駱越銅鼓的各種記載中找到答案。
國之重器
由於敲擊銅釜發出的響聲宏亮而且傳得很遠,可以用於報訊集眾,於是逐漸演變成了銅鼓。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發展,按本民族意識和習俗要求而精心打造成的銅鼓,便成了國之重器、禮器和樂器。
銅鼓之所以稱其為重器,是因為它象徵著權力與財富,擁有它便極為豪雄,能集眾稱王,震懾四方,以致群情推服;它價值千金,一鼓可易千牛,獲鼓勝獲十萬軍。之所以稱其為禮器,是因為壯族在祭祀、祝捷、征戰、朝聘、宴享、迎賓等重要活動中都要使用它。
神器
銅鼓還被神格化而具有宗教屬性,成為天地神靈的集合體和人神溝通的寶器,故史籍載:夷僚……擊銅鼓、沙鑼以祀鬼神;民間傳說它還具有驅邪除惡的本領,特別能鎮鱷精(蛟龍);因此人們都認為,通過它可以沖刷心靈的痛苦和煩惱,獲得吉祥的慰藉;還可以表達心願和誠意,並祈神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國泰民安。而且,每逢婚喪慶典或重大節日,壯族都要敲擊銅鼓,奏樂起舞,以示天地自然和諧相生,人文情懷長存不息,並表達對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不管銅鼓派何用途,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欣賞品,其融注著駱越人審美意識的屬性始終不變。
銅鼓之王
迄今為止,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發現和收藏的銅鼓有500多面。銅鼓用銅鑄造,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徑在100厘米以上,最小的僅十餘厘米,重量自數十斤至數百斤不等,體形凝重,製作精緻。鼓面有浮雕圖案,鼓身全部有花紋圍繞。其中一面直徑165厘米,高67.5厘米, 重300多公斤,讓一個中等身材的人躺在鼓面上伸展四肢也不會露出鼓邊之外,堪稱銅鼓之王。
銅鼓之王,它體態龐然,花紋精細,鼓面中心有八道光芒的太陽紋,外圍用突起的同心圓弦紋分成五道暈圈,各暈圈內密密麻麻地布滿了單線旋出的雲紋和菱形套的雷紋,鼓身暈圈密而窄,也全飾以雲紋和雷紋。密布的雲雷紋給人以玄妙莫測之感,更增加了這種權力重器的神秘色彩。
銅鼓酒習俗
雲南文山壯族自治州是雲南壯族聚居區,境內銅鼓數量之多、類型之全、使用歷史之悠久、製作工藝之精湛、文化內涵之豐富,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文山壯族是使用銅鼓並沿襲著銅鼓文化的民族之一,許多壯族村寨至今仍保留著祭銅鼓、喝銅鼓酒、唱銅鼓歌、跳銅鼓舞等習俗。 丘北縣八道哨鄉那紅村分上那紅村、中那紅村和下那紅村,三個寨子依山傍水,竹木掩映,是典型的壯族沙支系聚居村落,至今還保持著祭銅鼓、喝銅鼓酒的習俗。
喝銅鼓酒,丘北壯語稱「更勞尼」,「更勞」意為喝酒,「尼」意為銅鼓。每年大年初一凌晨祭鼓前,藏鼓者就到村旁的龍潭裡取來清水將銅鼓洗凈,置於堂屋,上香祭祀。祭品有四盅茶、四盅酒、兩個糯米粑、一碗生豬肝。生豬肝是一碗比較特別的菜,是把新鮮的生豬肝剁碎,然後配以蔥、姜、花椒等佐料涼拌而成,味道十分可口。凌晨「搶清水」過後,村裡每戶人家的戶主都帶上生豬肉或雞來祭獻銅鼓。拜祭者依次上香磕頭,然後喝一口寨老倒在鼓面上的酒,以示驅邪納福、平安健康。村民祭拜完畢,藏鼓人將銅鼓懸掛於堂屋或屋檐下,讓寨老敲響開年銅鼓,祈求銅鼓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全村人畜平安。藏鼓者還在院心裡置一個大酒壇,酒壇里插著數根金竹製成的吸管,誰想喝可隨意喝。這壇酒叫同心酒,意在全村人要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待飯菜做好時,大家聚在一起就餐,談論著上年的收成和下年的打算,並相互祝福。

Ⅶ 銅鼓的故鄉在哪裡

兩千多年來,在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以及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裡,流行著一種青銅樂器——銅鼓。銅鼓那別致的造型,優美奇異的裝飾圖案,動人心弦的鏗鏘之聲,凝聚著當地人民的智慧和卓越的創造才能。同時銅鼓被人們視為引渡人的亡靈走向天堂的聖使,是財富的代表,它還具有號令群眾的威力,是王權的象徵。銅鼓豐富的文化含義引起了研究我國西南和東南亞各國的考古學家、民族學家、歷史學家們的極大興趣,而銅鼓的故鄉在哪裡,則是他們目前研究討論的熱點。

1897年德國學者邁爾和富瓦在《東南亞的銅鼓》一書中提出銅鼓起源於柬埔寨。1900年荷蘭學者狄葛樂發表的《東印度群島和東南亞大陸銅鼓考》認為銅鼓為廣東西南蠻人所創造的。1932年法國學者戈露波在《金屬鼓之起源及流布》一文中又認為銅鼓起源於越南北部。法國人拉古伯里卻說銅鼓產生於印度……然而,銅鼓究竟誕生在哪裡?讓我們看一看古代銅鼓分布區域內主要國家和國內主要出土銅鼓的地區。

1961年5月於越南海防越溪船棺墓出土的一面銅鼓,年代是距今2480±100年。1964年馬來西亞出土銅鼓所墊木板的年代是距今2500±105年。廣西在1977年於田東鍋蓋嶺發現的一面銅鼓,年代是戰國晚期,約相當於公元前3世紀。貴州於1978年在赫章可樂祖家老包墓地出土一面銅鼓,年代是西漢晚期,約公元前1世紀。四川在1975年5月於會理縣羅羅沖出土一面銅鼓,年代是西漢晚期,約公元前1世紀。雲南在1975年於楚雄市萬家壩23號墓出土四面銅鼓,年代是距今2640±90年,即公元前690±90年。

通過各地最早年代數據的比較,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雲南楚雄萬家壩出土的銅鼓,是迄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銅鼓。雲南楚雄萬家壩出土的銅鼓,也是最原始古樸的。讓我們做些具體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一般的銅鼓,鼓面中心都有帶光芒的太陽紋,鼓面、胸、腰部都有一圈圈弦線構成的暈圈和繁密的紋飾。但是,萬家壩出土的銅鼓卻別具一格,有的鼓面中心只有一個圓餅狀的太陽紋,完全沒有暈圈。銅鼓胸部、足部也沒有花紋。腰部花紋是一些豎直線條和回字形的雷紋,顯得朴實極了。銅鼓上的紋樣繪制技巧是十分稚拙的,與其他較晚銅鼓上生動、流暢、技法高超的圖案相比真有天淵之別。鼓面是銅鼓發聲的主要部位,萬家壩出土的銅鼓鼓面較小,似乎表現了鑄造者對銅鼓造型與音響之間的關系還認識不清楚。銅鼓的表面很粗糙,凸凹不平,鼓壁上有許多砂眼,表明冶鑄時不能很好掌握合金配比。銅色紫紅,顯然含錫過低。銅鼓在墓坑裡都是鼓面向下倒放著,四面外表是黑黑的煙跡,看來當時的銅鼓也可以做炊具,說明做樂器的鼓和炊具還沒有完全分家。萬家壩這種銅鼓的原始性,說明它處在自身發展的初期階段。

這樣年代既早、又很原始的初期銅鼓,在雲南並不止萬家壩一地出土的5面,在楚雄市牟定縣小貝苴、彌渡縣青石灣和三岔路、祥雲縣大波那、昌寧縣八甲大山、騰沖縣固東、晉寧縣石寨山等地都出土過,計20餘面。在國外僅泰國出土兩面。如果將銅鼓出土地點在地圖上標志出來,就會看到大多數都集中在雲南滇池以西,洱海以東、元江以北、金沙江以南的這片地區,這意味著該地區最有可能是銅鼓的起源地。

Ⅷ 廣西北流銅鼓什麽時發現的

1955年,在廣西北流縣發現了這面雲雷紋大銅鼓,鼓身高67.5厘米,鼓面直徑165厘米,重達300公斤,被譽為「銅鼓之王」。仔細打量,鼓面中心是八道光芒的太陽紋,外圍用突起的同心圓弦紋分成五道暈圈,暈圈內布滿了單線旋出的雲紋和菱形套疊的雷紋,另有蠶絲紋環耳兩對。面對這么一隻鼓體龐然,鼓面寬闊,還有那些頗似幾何紋路的圖形,大銅鼓究竟想說明什麼?是一種崇拜的符號呢?還是一種記事的手段呢?或許就是古人對審美的一種尺度呢?
直至今日,許多專家學者談起銅鼓的時候,依然會面帶不解。作為手工鑄造的銅鼓,一般都是一模一器。但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發現一件銅鼓的模具。那麼,這些模具都到哪裡去了?更何況是鑄造一面罕見的「銅鼓之王」?古人又是用什麼方法來鑄造銅鼓的?有關單位和學者曾用高價從外省請來著名的冶鑄師傅,對雲雷紋大銅鼓進行復制。沒想到,復制過程盡管採用了先進的材料和先進的技術,但效果並不理想,由此可見,廣西古人鑄鼓的技術非同一般。
北流,歷來就有「銅鼓之鄉」的美稱。在人傑地靈的北流,自漢晉以來就出產形體碩大的銅鼓。北流出土的銅鼓數量之多,銅鼓之大,是世人公認的。據《北流縣志》記載:北流縣東20里,有山名銅石山,此山層巒聳翠,石皆紫色,唐武德四年在北流置銅州,就因為有了這座山。另有史書說:桂南、粵西一帶,界內有銅山,南越王趙佗時曾在銅山鑄銅。鑄造的是什麼呢?通過銅鼓學家的考古證明,銅石山是西漢一個大規模的銅鼓冶鑄遺址,工場規模之大,方圓數里,場內尚存風管、爐渣、炭灰、銅片,甚至銅鼓殘片,一應俱應。日本東京大學考古專家吉開將人先生考察了這個遺址後,認為這個遺址是嶺南的唯一,是國寶。

Ⅸ 銅鼓手工製作已經完成了,怎麼加上綵帶

鼓棒橫向鑽一孔,綵帶穿孔打結就行。
手工銅鼓製作方法和步驟:
首先,我們需要准備的物品有:兩個一次性碗、兩張卡、紙馬克筆、橡皮擦、鉛筆、雙面膠、彩筆。
接著把一次性碗倒扣在卡紙上,畫出一個圓。
然後在卡紙的圓圈裡畫上精美的圖案。
再把圖案用剪刀剪下來,用雙面膠貼在一次性碗上面。
把兩個一次性碗的底部連接起來。
在碗的連接空白處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一個手工製作的銅鼓就完成啦。

閱讀全文

與雷紋銅鼓製作方法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76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694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69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3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798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18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46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0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2
北京電流檢測方法 瀏覽:481
手機u盤保護方法 瀏覽:113
數字搭配有哪些方法 瀏覽:666
約一場球的正確方法 瀏覽:187
在家中洗衣服的方法如何 瀏覽:293
28天鍛煉腹肌最快的方法 瀏覽:202
簡單練翹臀方法視頻 瀏覽:759
心理診斷評估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43
什麼方法能讓手機不黑屏 瀏覽:722
電腦開機慢的處理方法視頻 瀏覽:724
後天形成內斜視訓練方法有哪些 瀏覽: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