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古代的黃金,銀子,文錢之間是怎麼換算的
1、古代貨幣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是常常變動的
大約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吊)銅錢=10000文銅錢
一兩是10錢,一錢是0.1兩。
一錠銀子:
錠其實就是量詞,就是一塊銀子。錠是用在元寶上的,只有說一錠元寶。而明清代的元寶都是固定重量,大約分一兩、二兩、五兩、十兩、二十兩等。
2、大概比率是這樣的:
1.一貫錢
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而各朝兌換起來不盡相同。
2.一兩白銀
一兩白銀通常相當於1000-1500文。
3.一兩黃金
而一兩黃金兌換白銀則在8-20兩不等。
1、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
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2、根據現今有位歷史學家所作《大中國》中所述「一千文錢可兌換一倆銀子,10倆銀子可兌換1倆金子」。
所謂的碎銀指錢幣單位較小的銀子,如同現在的「零花錢」之說,在古代一般指在10倆以下的銀子。「
文印」應寫作「紋銀」,銀子在古代根據質量不同也分為不同的稱謂,所謂的紋銀指質量最好的一種,含銀成份最高(古代的銀子並不是百分百的純銀),錢幣價格方面遠遠高於其它種類的銀子,在古代除了按重量計算銀子的價格高低,還要根據質量的不同計算價格的高低。
在古代消費,中國人主要使用銅錢,宋代以後隨著紙鈔的出現,購買大批貨物,一般要使用叫「交子」這種紙鈔,當時的「交子」不同於現在的紙幣,很大程度上是「存摺」的一種,在古代很少使用銀子,一般只有錢人家才使用比較多。
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4、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
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5、唐朝一兩銀子相當於2500元人民幣,一個銅錢相當於2塊半人民幣;宋代一兩銀子相當於250元人民幣,一個銅錢相當於2角5分人民幣;明朝一兩銀子相當於500元人民幣,一個銅錢相當於5角人民幣;清朝約一兩銀子相當於200元人民幣,一個銅錢相當於2角人民幣。
6、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Ⅱ 古代銀兩怎麼換算
古代銀兩有兩種演算法:
1、以銀兩克數計算,一兩相當於10錢,一錢等於現在的5克。那也就是說一兩等於50克,如果按照現在的銀價來計算的話,每克7元,一兩也就是350元。
2、以購買力來換算,由於生活用品等等很難去衡量銀兩的價值,所以基本是以米為基礎換算單位的。
《明史》里提到七品知縣一年的正當俸祿(基本工資吧)只是45兩白銀,據《宋史食貨志》提及「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職官志》「每斗米折錢30文」的記載,等方面可以大概猜測出當時的貨幣價值了,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急速上漲,在當時一兩銀子等於兩千零六十五元人民幣。
(2)銀子變黃金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中國銀兩貨幣歷史:
1、《史記·平淮書》里記載:「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黃是指黃金,白是指白銀,赤就是銅。在先秦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用白銀了。
2、中國貨幣史上正式以白銀作為交易貨幣是在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前119年),武帝為抑制豪門大族的巧取豪奪和求得文景盛世再現,於是改革幣制,採用了「白金三品」幣作為國貨。
3、五代時,白銀已被使用在進獻、輸入貨物、納款、行賄等領域,每次用銀的數量也相當巨大,但只隨便鑄成銀鋌、銀錠、銀餅等形式,以其自身的重量參與流通。
4、宋代時,除「交子」紙鈔和銅錢、鐵錢外,白銀也被作為貨幣使用,當時的白銀貨幣有碎散的,也有五兩、十兩、二十五兩、五十兩,甚至千兩,其中比較多的是束腰形長條銀塊,個別也有方形、圓形。
5、到了金、元時期,白銀被更為廣泛地使用。金代的「承安寶貨」銀鋌,從一兩到十兩分為五等,這是我國用法定計數銀鑄幣的開始。元代更進一步確立了白銀的貨幣地位,公元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開始鑄一批每枚重五十兩的銀元寶。、
元寶的名稱雖在銅錢上用過,但白銀鑄的元寶,卻是「元朝寶貨」的意思,銀錠稱元寶即從元代開始,以後「元寶」成為固定的代名詞。
Ⅲ 古時候銀子怎麼換算
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很多人都討論過。現在很多人其實是毫無概念的。特別現代某些電視劇誤導,好象古時候老百姓隨時都帶著銀子上街,隨便買個饅頭要一兩銀子,簡單吃頓飯上百兩,給小二打賞也十幾兩,幾十兩,好象一兩白銀跟我們現在一塊錢似的,顯示出當前中國的影視創作人無知和不認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萬曆年間國庫年收入才達到200萬兩,而且還是經過張居正改革後國庫收入豐富才有的數字。其實古代大部分老百姓一輩子都沒有見過銀子,他們使用的都是「錢」,即銅板,我們常說的「沒有錢」,就是指沒有銅錢。
白銀和黃金是朝廷明令禁止在民間流通的貨幣,所以民間大多用錢或鈔。鈔:就是布做的貨幣。大量使用銅錢不方便,於是「而商賈沿元之舊慣用鈔,多不便用錢。」《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貨五。所以說,進行大宗貨品交易的商人是用鈔的,而不是整箱子整箱子的用白銀和黃金。
我們這里要討論的是明朝末年白銀與現在人民幣之間的換算關系。
首先要了解,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這是常常變動的,不同朝代兌換比例不一樣,同一朝代不同時期也不一樣,不像現在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另外,明朝一斤相當與現在的596.8克,一斤十六兩,一兩摺合現在的37.3克。
根據以下描述:
「每鈔一貫,准錢千文,銀一兩;四貫准黃金一兩」《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貨五。
「於是戶部定:鈔一錠,折米一石;金一兩,十石;銀一兩,二石。」 《明史》,志第五十四 食貨二。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明朝前中期黃金白銀比為1:4或1:5,而1644年前後境外白銀大量流入,1兩黃金約可兌換8兩白銀。
得到第一個結論:1兩黃金=8兩白銀=8000銅錢
要討論貨幣購買力,一般通行的是兩種方法。一種是以黃金的價格作為基準來換算的,以國際金價來推算白銀和銅錢今天的價值。另一種方法則是同時使用米價和銀價作為基準,來進行推算的。
1) 國際黃金基準牌價,金價基本上在600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我們就以600美元(2006年9月26日)為一盎司。一盎司為31.1克。明朝1兩為今天的37.3克。這樣一算明代一兩黃金相當於719.6美元,以今天(2006年9月26日)的外匯基準價來算,100美元兌換人民幣 791.5元來算,相當於5695.75元。根據1兩金為8兩銀,1000錢換算,明末一兩白銀相當於711.97元,取712元;一文錢等於0.7元。
2) 白銀基準國際牌價,銀價基本上在11美元(2006年9月26日)一盎司周圍波動。同金價的換算相仿,一兩銀子也就是1000銅錢,相當於104.4元人民幣,取105元。
3) 米價基準。根據歷史資料記載,米價如下:
明神宗萬曆時(16,17世紀之際) 白米(石)0.7-1兩
明崇禎十四、五年(1641,1642) 米(石)3.6兩(南京一帶大災時空前高價);米(石)5兩(上海米價)
明崇禎末、清順治初 米(石)2-3兩
崇禎後期,災荒加上戰爭,糧價上漲很厲害,同樣1兩白銀買糧食可能買不了多少,可是買其他東西的時候卻有可能很值錢,因此這階段的數據不能作為一般購買力的參考。這里採用萬曆時期的最高價格作為一般物價水平,取每石1兩白銀來計算。明代1石合94.4公斤,按照現在大米價格3元/公斤計算,一石米摺合人民幣283元,即1兩白銀摺合283元人民幣。
這樣,我們最後得到三個數據,1兩白銀分別可兌換人民幣712元,105元和283元。其中黃金的價值歷史中一向比較穩定;雖然今天的糧食產量比古代大了很多,但是考慮到中國現在14億人口在消費,而明朝中後期保守估計人口也有七八千萬,因此糧食價格可以做為一個重要基準;考慮到白銀的比價在各歷史時期變化比較大,可參考性比較弱。
因此,我們取黃金基準的712和糧食基準的283取平均值,即497.5元。為了湊整數,便於換算,也便於大家有個感性的認識,這里取1兩白銀摺合人民幣500元。因此按照前一個比價的結論我們得到明朝中後期的貨幣兌換數據:
這就是我們的第二個結論:
1兩黃金=人民幣4000元=8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500元=1000錢
1錢=人民幣0.5元
由於實際上,1兩白銀至少能兌換1500錢,則1文錢=0.33元,也可以大略地認為是三毛錢。
另外說個小知識,1兩=10錢=100分,所以,一錢銀子=50元人民幣,一分銀子=5元人民幣,也就是10-15個銅錢左右。
這樣,我們對明朝中後期到清前期的物價就有了一個比較具體的概念。
明朝一個從九品官員的月俸是五石,也就是月薪2500元;未入流官吏月俸三石,合1500元,這是政府最基層公務員的工資。正一品官員月俸八十七石,合人民幣43500元/月,年薪52.2萬元人民幣,這可是當時政府總理的薪水,想來也不過分。
在明代,據說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如果糧食自給自足,錢只用來買點柴米油鹽的話,一年750多塊錢過日子是挺苦,不過也不是不可能,大家可以問問老一輩,他們過過這樣的日子,甚至一些偏遠貧困地區現在還在過這樣的日子。
袁崇煥殺毛文龍,得到士兵兩萬八千人,上書皇帝要求:「歲餉銀四十二萬,米十三萬六千」,雖然這是為了籠絡毛文龍的舊部而增加了的軍餉,但是也能看出個大概。就是說,養活一萬人的部隊,每年需要軍餉15萬兩,糧食4.86萬石即900萬斤。用現在的話換算過來就是,2.8萬人的一個軍,一年的維持費用為7500萬元人民幣,可以吧?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募兵,規定每人年餉銀為10兩,到北方薊鎮後,守衛邊牆的募兵年餉增至18兩。這都是戰略要地的募兵價格,如果不是要參加重要戰斗,或者不是在重要地域,募兵的價格要更低:明修《武進縣志》稱當地 「受募者日銀一分」,年餉還不足4兩的。到崇禎年間,戰亂頻繁,大量百姓流離失所,食無所依,募兵變得容易,加上朝廷財政緊張,軍餉又比同期低了很多。
因此,得到第三個結論:維持一支萬人部隊的正常消耗應該是每年白銀8萬兩,糧食4萬石。
崇禎三年,御史郝晉言:「萬曆末年,合九邊餉止二百八十萬。今加派遼餉至九百萬。剿餉三百三十萬,業已停罷,旋加練餉七百三十餘萬。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萬以輸京師,又括京師二千萬以輸邊者乎?」我們來計算一下崇禎三年稅賦:遼餉,九百萬;練餉,七百三十餘萬,加上正常稅收二百萬,總共是一千八百三十萬兩。假設國家什麼都不幹,只養軍隊的話,能養活180萬人的隊伍。
綜上所述,我們一共得到了三個結論:
第一個結論:1兩黃金=8兩白銀=8000銅錢,
第二個結論:1兩白銀=人民幣500元,1兩白銀=10錢白銀=100分白銀,
第三個結論:一支萬人部隊每年的正常消耗應該是:白銀8萬兩+糧食4萬石。
Ⅳ 古代的銀子和金子怎麼算成銅錢
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
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
民以食為天,所以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白面(斤) 九文,
根據1石=100斤(按現在的重量約6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3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1兩白銀:約值180元 。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5元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諸多因素並湊整數,便於換算和建立感性認識,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18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18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18元 ,1石米=1兩白銀
Ⅳ 古代,一文錢,一錢銀子,一兩銀子,一錠銀子,金子都是如何換算的
1、在古代貨幣的兌換,通常是指銅錢,白銀,黃金之間的兌換,且兌換的比列並不固定,每個時期都會有一定的變動,大致的兌換比列約為:
一萬文銅錢=十貫(吊)銅錢=十兩白銀=一兩黃金
2、現在的貨幣有「分,角,元,百」等基本單位,古代的貨幣同樣也有基本單位:「文,貫,兩」,即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一貫銅錢,一兩白銀,一兩黃金。
而「錠」不作為基本的兌換單位,因為「錠」在古代作為量詞,如一錠白銀,就是一塊白銀的意思。
(5)銀子變黃金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古代貨幣:
古代貨幣指的是相對於現代貨幣,具有歷史性、貴重性、交換性的貨幣。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剩餘物品的增多,人們逐漸互相依賴,收到別的物品,需要輸出自己多餘的物品,這是最早作為中間媒介的古代貨幣。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
我國古代貨幣兌換制度:
中國的古代貨幣制度,與其它國家不同,不存在什麼本位制度,也沒有主幣副幣之分,往往金、銀、銅、谷、帛以及後來的紙幣都同時不同程度地行使貨幣的職能,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有所側重而已。各個朝代的貨幣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個朝代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也有種種變化和區別,敘述起來不勝枚舉
Ⅵ 想咨詢一下,怎麼把銀子變成金子
要兌換的,按照一定的比例,兌換成功後,那些銀子就變成金子了。
Ⅶ 在隋唐時期,金子和銀子是怎麼換算的比率是多少
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一兩是10錢,一錢是0.1兩。
一錠銀子
錠其實就是量詞,就是一塊銀子.錠是用在元寶上的.只有說一錠元寶.而明清代的元寶都是固定重量,大約分一兩、二兩、五兩、十兩、二十兩等。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
常用卻有以下三種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但是,各個時期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
大概比率是這樣的:
1.一貫錢
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而各朝兌換起來不盡相同。
2.一兩白銀
一兩白銀通常相當於1000-1500文。
3.一兩黃金
而一兩黃金兌換白銀則在8-20兩不等。
Ⅷ 古代黃金白銀怎樣換算
根據現今有位歷史學家所作《大中國》中所述「一千文錢可兌換一倆銀子,10倆銀子可兌換1倆金子」。所謂的碎銀指錢幣單位較小的銀子,如同現在的「零花錢」之說,在古代一般指在10倆以下的銀子。「文印」應寫作「紋銀」,銀子在古代根據質量不同也分為不同的稱謂,所謂的紋銀指質量最好的一種,含銀成份最高(古代的銀子並不是百分百的純銀),錢幣價格方面遠遠高於其它種類的銀子,在古代除了按重量計算銀子的價格高低,還要根據質量的不同計算價格的高低。在古代消費,中國人主要使用銅錢,宋代以後隨著紙鈔的出現,購買大批貨物,一般要使用叫「交子」這種紙鈔,當時的「交子」不同於現在的紙幣,很大程度上是「存摺」的一種,在古代很少使用銀子,一般只有錢人家才使用比較多。
Ⅸ 關於古代金子和銀子的換算
通常可以理解為:
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一兩是10錢,一錢是0.1兩。
一錠銀子
錠其實就是量詞,就是一塊銀子.錠是用在元寶上的.只有說一錠元寶.而明清代的元寶都是固定重量,大約分一兩、二兩、五兩、十兩、二十兩等。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
常用卻有以下三種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但是,各個時期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
大概比率是這樣的:
1.一貫錢
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而各朝兌換起來不盡相同。
2.一兩白銀
一兩白銀通常相當於1000-1500文。
3.一兩黃金
而一兩黃金兌換白銀則在8-20兩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