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古代史的重量計算方法

古代史的重量計算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19 03:23:04

1. 為什麼古時候的人把16兩定為一斤有什麼依據呢

有個成語叫做"半斤八兩"想必大家都聽說過,表示兩者水平差不多,不分上下的意思,現代人可能就不太明白,為什麼半斤和八兩不分上下呢?八兩很明顯比半斤多呀,其實這是現代人的說法,在古代一斤不是十兩,而是16兩,所以半斤也就是八兩了。


這就是古代人為什麼把16兩作為一斤的緣故,後來為了方便計算,人們有把10兩作為一斤,其實無論多少兩作為一斤都可以,主要是買賣交易要公平,商人做到童叟無欺就行,然而現代人做生意往往唯利是圖,想必古代人反而誠信下降,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悲哀的事實。

范蠡當年發明了稱量來計算重量,然而他萬萬沒想到,做生意可以稱量商品的重量,卻無法稱量人心的貪婪……

2. 古今重量對比,古代一兩銀子中的兩合現在的重量,大概是多少克

古代的一兩銀子約為現在的31.25g。

我國古代的貨幣(貴金屬金、銀)重量單位有,兩、錢、分、厘、毫、絲、微。古代十六兩合一斤,現代的市制一斤等於公制500g,所以古代的一兩銀子約合公制的31.25g。

舊制一市斤等於十六兩。秦和西漢時期,一斤相當於258.24克,一兩等於16.14克。

王莽及東漢、魏晉南北朝,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當於668.19克,一兩等於41.76克。隋末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當於596.82克,一兩等於37.30克。

(2)古代史的重量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銀兩是以銀錠為主要形式的一種秤量貨幣單位。起於漢代盛行於明清。

作為法定貨幣單位,止於1933年的「廢兩改元」。1933年後仍在民間使用。近代銀兩有實虛之分。

實銀兩指實際流通的白銀,大體分為4種: 元寶,中錠,小錠,碎銀。秤量銀兩的平砝,因地區和使用單位各異,全國有170餘種,最主要的是庫平兩、廣平兩、關平兩、漕平兩等。光緒三十四年 (1908年) 清政府規定庫平1兩等於37.301克。

3. 從古至今人們是什麼稱重量的

衡器(weighing machine),是計量器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過去人們稱計量為'度量衡'。所謂度,是指用尺(如古時的骨尺、牙尺及以後漸次問世的竹尺、木尺、皮尺、鋼尺等)測量物體的長短;所謂量,是指用容器(如古時的合、升、斗、斛及以後使用的量桶、量杯等)測量物體的體積;所謂衡,則是指測量物體重量。 衡,應始於原始社會末期,據史料記載距今已有4000多年,當時出現了物品交換,但計量方法則是靠眼看手摸;而作為計量重量的器具 --衡器,在我國最早出現於夏朝;春秋戰國時期已掌握了杠桿原理,戰國中期在楚中一帶已廣泛使用天平和砝碼稱量黃金,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計量標准不一,較為混亂,直到秦統一天下後,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實行商鞅變法(公元前221年),才統一了度量衡標准;宋朝時期出現了准確度達到1厘(40mg)的戥秤,標志著當時的衡器已具有相當可觀技術水準。
衡器是在商品的交換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人類最早使用的衡器是原始天平。約在公元前5000年,埃及就已使用等臂天平秤(圖1 )。它是在簡易杠桿中點設一支點,在杠桿一端(圖中右端)的盤(鉤)上放置被測物,在另一端(圖中左端)的盤上逐個放置形狀、質量一樣的物體,當這種裝置平衡時,就意味著兩邊的質量相等,並可從左端物體的個數推定右端被測物的質量。
中國的度量衡制始於公元前2500年的「黃鍾」律。據記載,「度本於黃鍾之長,量本於黃鍾之侖,權衡本於黃鍾之重」。黃鍾器已失傳。夏代,中國始用權衡作為稱重器具。權相當於砝碼,衡指杠桿。杠桿正中有一小孔用作支點,在桿的兩端各懸有掛鉤,一邊掛被稱物,一邊掛權。每一副權衡都有一組權。權的重量逐一遞增,以稱不同重量。漢代出現木質桿秤,此後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18世紀,蘇格蘭化學家J.布萊克首次將刀子、刀承應用在天平上,從而製得精確的稱重器具。1831年,美國人T.費爾班克斯發明台秤,綜合了不等臂桿秤和天平的優點,使各種機械式衡器趨於完善。20世紀中葉出現了簡單的電子衡器,使衡器跨入電子時代。微處理機與稱重感測器的結合引起了稱重領域的變革,此後,微處理機在稱重尤其是在動態稱重方面的應用愈來愈廣,已基本取代原來結構復雜的計算系統。微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使得稱重與過程式控制制等功能可以合並到同一電子單元中。20世紀80年代,電子衡器已遍及從微量稱重到大型專業稱重的各個領域,衡器產品已發展到上千個規格品種,靜態准確度一般都在0.1%以上,動態准確度一般在1%~0.2%。
中國約有250個衡器製造廠,能成批生產大型專用衡器19類、150多個品種、500多個規格。機械式衡器生產具有相當規模,電子衡器已形成年產幾萬台的能力。

4. 古代米糧的重量單位。一石等於幾斗或幾斤一斗又是幾升一升等於幾斤斛的容量又是多少

一升米重1.25斤,

一斗為十升,十斗為一石,

一升為十合,一合為十勺,一勺為十抄,一抄為十作,一作為十厘。

中國古代計量方法極為精確,且為十進位制。即:一斗為十升,每升約重1.5公斤;一升為十合,每合重150克;一合為十勺,每勺重15克;一勺為十抄,每抄重1.5克;一抄為十作,每作重0.15克;一作為十厘,僅重0.015克(約一粒米)。
一斛,古時早期,以十斗為一斛,後來改以五斗為一斛,按照(30斤/斗)計算,一斛應為300斤或150斤.
一石相當於一斛,一斛有十斗,一斗相當於現在的二千毫升

5. 古代的1斤是16兩,筷子長7寸6分,這有什麼智慧在裡面

這裡麵包含的智慧就是,一斤16兩剛好代表著天上的13個星宿加上福、祿、壽三星,總共16個星宿,如果有人敢短斤少兩就等於得罪了天上的星宿,會給自己帶來霉運;筷子長7寸6分,代表著人有七情六慾、有感情,意思就是讓人把自己和動物區分開來,不要干壞事,因為人是有感情、重道德的。

筷子的長度

古人把筷子長度設為7寸6分,其實也有很深刻的文化內涵,既代表了人的七情六慾。意思就是人們拿起筷子的時候就能夠得到提示,我們都是有七情六慾的正常人,不能把自己混同於動物,應該要有我們作為人的善良、情感和道德觀念。

6. 舊社會的一兩重相當公制的多重

古代重量單位是一兩是十錢!

無論是在進行學術研究還是在古代醫籍的閱讀、整理或者臨床醫療方面,都經常要將古代葯物劑量折算為現代公制計量單位。這個問題雖很簡單,但不少人卻偏偏將它搞錯。他們因受中醫院校教材中存在的紕繆影響,總是不假思索按以下方法計算:
500g(1斤)÷16(舊制十六兩為一斤)÷10(舊制十錢為一兩)=31.25g(1兩) ÷10 =3.125g (1錢)。
其實這種演算法是錯誤的。其錯誤在於錯把古代的一斤等同於新中國1979年度量衡改革前的1市斤的重量了。其實,古代量制歷經多次變革,唐代以後才大體穩定,變化較小。明以後,一斤固定在595g。直至中華民國18年政府推行計量改革,將舊制595g一斤改為500g一市斤,但仍沿用十六兩為一斤、十錢為一兩之進制。新中國1959年計量改革時,將500g一斤之重量不變,只將其進位制中十六兩為一斤改為十兩為一斤。還應特別指出,民國18年的改制和新中國1959年改制均將中葯計量作為例外對待,中葯計量仍襲舊制不變。如果有一把完好的明朝葯戥,完全可以不加改造一直使用到1979年。所以,折算舊制中葯重量為公制單位,不能使用上述計算方法,而應以595÷16÷10的公式計算方為正確。
當然這種演算法僅限於明代以後,但此前直至漢代的漫長時期內度量衡變動很多,又當如何折算呢?羅志平先生曾於1998年在《國醫論壇》增刊中發表文章做過認真考證,其考證結論均有確鑿實據,可信度甚高。
現據其考證列表如下,以供參考:
歷史時期 ……每兩重(g)……進位制………每斤重(g)
東漢至隋…………14………………16 …………222~226
唐至元……………40………………16………………640
明至公元1979年…37.3……………16………………595

7. 古代計量方式有哪些

我覺得古代的計量方式有很多,布的尺寸啊,酒的刻度啊以及田畝的計量方式都各有不同。

古代的計量方式很多,我們現代有多少計量方式,古代也有,當然了,刻度那些肯定是沒有的。不過我覺得我們現在的計量方式也是基於古人的基礎上升級的。只能說,我覺得秦朝統一度量衡做的真是太對了,要不然後世我們研究計量方式肯定累死。

8. 古代各朝重量與現代公制重量的比例

鈞:三十斤是一鈞;十圭重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十六兩重一斤。
鋝和勻 中國的重量單位,以見於彝器上的鋝和勻為最早,中國的鋝雖有輕重兩種說法,大概通行的是重的一種,即三鋝重二十兩這由毛公鼎銘中的「取三十鋝」可以證明那裡的鋝不可能只有十一銖多重.在戰國時期只有兩種重量單位,即斤和鎰,一斤為十六兩;一鎰為二十兩.從當時文獻中的記載看來,這兩個單位是亂用的.這兩個單位同鋝和勻似乎沒有正式的聯系,這是一件難以解釋的事.雖然後來的人用銖兩把這幾個單位聯系起來,四個單位都成為銖或兩的倍數.可是在甲骨文和殷周間的金文中似乎並沒有銖和兩這兩種單位.

石,讀音dan,作為計量單位,有兩個用法:
1.容量單位。10斗為1石。
2.重量單位。在漢代,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漢書·律歷志上》

作為容量單位,1石是現在的多少斤?石主要用來計量糧食,稻穀、粟等等。一石多少斤,有個比重問題。
漢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漢代1石為20000毫升,1斗為2000毫升,即秦漢時期1斗禾重2.7斤,這也是以實物測量所得數據。...」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

無論是在進行學術研究還是在古代醫籍的閱讀、整理或者臨床醫療方面,都經常要將古代葯物劑量折算為現代公制計量單位。這個問題雖很簡單,但不少人卻偏偏將它搞錯。他們因受中醫院校教材中存在的紕繆影響,總是不假思索按以下方法計算:
500g(1斤)÷16(舊制十六兩為一斤)÷10(舊制十錢為一兩)=31.25g(1兩) ÷10 =3.125g (1錢)。
其實這種演算法是錯誤的。其錯誤在於錯把古代的一斤等同於新中國1979年度量衡改革前的1市斤的重量了。其實,古代量制歷經多次變革,唐代以後才大體穩定,變化較小。明以後,一斤固定在595g。直至中華民國18年政府推行計量改革,將舊制595g一斤改為500g一市斤,但仍沿用十六兩為一斤、十錢為一兩之進制。新中國1959年計量改革時,將500g一斤之重量不變,只將其進位制中十六兩為一斤改為十兩為一斤。還應特別指出,民國18年的改制和新中國1959年改制均將中葯計量作為例外對待,中葯計量仍襲舊制不變。如果有一把完好的明朝葯戥,完全可以不加改造一直使用到1979年。所以,折算舊制中葯重量為公制單位,不能使用上述計算方法,而應以595÷16÷10的公式計算方為正確。
當然這種演算法僅限於明代以後,但此前直至漢代的漫長時期內度量衡變動很多,又當如何折算呢?羅志平先生曾於1998年在《國醫論壇》增刊中發表文章做過認真考證,其考證結論均有確鑿實據,可信度甚高。
現據其考證列表如下,以供參考:
—————————————————————————————
歷史時期 每兩重(g) 進位制 每斤重(g)
東漢至隋 14 16 222~226
唐至元 40 16 640
明至公元1979年 37.3 16 595

9. 度量衡在古代史如何制定的,一斤為什麼會是16兩

數千年前,古人的生產水平比不上現代,但是他們每次總是能夠不斷的發展創造,讓也讓文明持續5000年前之久,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細節,都能夠體現出他們的智慧,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16兩為什麼會是一斤,又或是筷子的長度要分為7寸6。

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筷子的發展確實跟食物有關,《禮記·曲禮》記載:羹之有菜用挾,其無菜者不用挾。筷子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也是演變成今天的筷子,時至今日,關於筷子也有不少的忌諱。

例如,三長兩短、仙人指路、交叉十字、落地驚神等等。

10. 古代的重量單位和現在的如何換算。

春秋中晚期,楚國製造有小型衡器??木衡、銅環權,用來稱黃金貨幣。完整的一套環權共十枚,分別為一銖、二銖、三銖、六銖、十二銖、一兩、二兩、四兩、八兩、一斤。一銖重0.69 克,一兩重 15.5克,一斤251.3克,十枚相加約500克,為楚制二斤。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支戰國時銅衡桿,正中有拱肩提紐和穿線孔,一面顯出貫通上下的十等分刻線,全長為戰國的一尺。形式既不同於天平衡桿,也不同於秤桿。可能是介於天平和桿秤之間的衡器。戰國不僅廣泛使用衡器,對杠桿原理也有透徹的認識。《墨經?經下》即有精闢論述。秦漢以中國的重量單位,以見於彝器上的鋝和勻為最早,中國的鋝雖有輕重兩種說法,大概通行的是重的一種,即三鋝重二十兩這由毛公鼎銘中的「取三十鋝」可以證明那裡的鋝不可能只有十一銖多重.在戰國時期只有兩種重量單位,即斤和鎰,一斤為十六兩;一鎰為二十兩.從當時文獻中的記載看來,這兩個單位是亂用的.這兩個單位同鋝和勻似乎沒有正式的聯系,這是一件難以解釋的事.雖然後來的人用銖兩把這幾個單位聯系起來,四個單位都成為銖或兩的倍數.可是在甲骨文和殷周間的金文中似乎並沒有銖和兩這兩種單位.

石,讀音dan,作為計量單位,有兩個用法:
1.容量單位。10斗為1石。
2.重量單位。在漢代,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漢書·律歷志上》

作為容量單位,1石是現在的多少斤?石主要用來計量糧食,稻穀、粟等等。一石多少斤,有個比重問題。
漢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漢代1石為20000毫升,1斗為2000毫升,即秦漢時期1斗禾重2.7斤,這也是以實物測量所得數據。...」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
後桿秤流行。

閱讀全文

與古代史的重量計算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2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0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1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2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799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698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2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07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9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19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76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694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69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3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798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18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46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1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4
北京電流檢測方法 瀏覽: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