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聖教序橫折方法視頻

聖教序橫折方法視頻

發布時間:2022-10-10 17:01:16

❶ 6周歲的兒童如何練書法呢

1.初學者應先描紅,後直接臨摹比較好,最後憑腦海回憶字形直接書寫,然後對照再作修改,反復磨練。


2.學習顏真卿的顏體楷書(多寶塔碑)比較容易入手。

3.用泛黃的九宮格紙,類似於草紙,二十四格的。每日應練10-20張適合,或以時間計算每日應練25-40分鍾。

4.練時一定要靜心而練,從筆劃入手:橫畫(逆鋒起筆,向右下按筆等)、豎畫(折筆向右下按,轉中鋒向下澀行等)、撇畫(逆鋒向右上起筆,出鋒之處不滯不浮等)、捺畫(逆鋒起筆,逐漸加力鋪毫等)、折畫(起筆如同橫畫,寫到轉角處筆要輕提上昂等)、挑畫(逆鋒起筆,折筆向右下頓筆等)、豎勾與弧勾(豎畫寫到末端,唯豎段微曲等)、橫勾(橫畫寫到末端筆鋒輕提上昂,向右下頓筆作點等)、卧勾(順鋒起筆,由輕面重向右下曲行等)、點畫(分方點、杏仁點、撇點)。

5. 練寫毛筆字書法的要領:

練習筆書法這個最重要的是興趣,要想速成也沒什麼太好的方法,因從頭開始打好基礎寫字才會扎實。先練習筆畫:點、橫、豎、撇、捺、提、豎鉤、彎鉤、斜鉤、卧鉤、豎彎、豎彎鉤、豎提、橫鉤、橫折、橫折鉤、橫撇、撇折、撇點、等等這些基本筆畫要領。我建議練習龐中華的字都幾好的,要照著字帖模仿他的間架結構,然後用自己學到的基本筆畫去寫,很快就會有很大收獲。每天練習時間,這個一開始的時候如果有時間最少不要低於1個小時,如果有興趣其實不用很長,連續一個月應有成效,這樣堅持一個月,然後自己自然就會自覺每天去寫,不用寫太多時間太長加班加點會太累反而沒效果,後期每天寫25-40分鍾就行。當然是加強興趣,買一本基礎筆劃的字帖,即是闡述怎樣寫偏旁部首的,和結構布勢,那些書法家不是歷經十年數十年而成的.所以選到那位就習慣愛上那位書家的字來練就行了。我也是這樣的練習的。
6.寫字姿勢:

正確的寫字姿勢是:身直、頭正、臂開、足開。身坐端正,兩肩擺平,腰要自然伸直,並略向前傾,胸口離台桌沿一拳左右;頭正、微向前傾,眼睛與紙面的距離應保持一尺左右;兩臂自然向左右張開,小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紙,右手握筆,使筆桿略斜偏向右側,不是在鼻樑正前方,筆尖要落在鼻樑正前方;兩腳自然平放在地上,與肩同寬。

7。因6周歲年齡比較小所以要有耐心付出更多的心血來教導他。

8..練字也非一日之功,要堅持持之以恆.

❷ 想練習書法,希望各位給點建議!

※ 練寫硬筆字書法的要領:

練習硬筆書法這個最重要的是興趣,要想用速成法也不是太好的方法,因從開頭打好基礎持之以恆練字才會扎實。先練習筆畫:點、橫、豎、撇、捺、提、豎鉤、彎鉤、斜鉤、卧鉤、豎彎、豎彎鉤、豎提、橫鉤、橫折、橫折鉤、橫撇、撇折、撇點、等等這些基本筆畫要領。我建議練習龐中華的字都幾好的,要照著字帖模仿他的間架結構,然後用自己學到的基本筆畫去寫,很快就會有很大收獲。每天練習時間,這個一開始的時候如果有時間最少不要低於1個小時,如果有興趣其實不用很長,連續一個月應有成效,這樣堅持一個月,然後自己自然就會自覺每天去寫,不用寫太多時間太長加班加點會太累反而沒效果,後期每天寫15-30分鍾就行。當然是加強興趣,買一本基礎筆劃的字帖,即是闡述怎樣寫偏旁部首的,和結構布勢,龐中華、李放鳴,錢沛雲等的硬筆.可以入中國硬筆書法.持久便能戰勝硬筆書法.那些書法家不是歷經十年數十年而成的.所以選到那位就習慣愛上那位書家的字來練就行了。我也是這樣的練習的。

※ 寫字姿勢

寫字姿勢非常重要。正確的寫字姿勢,不僅能保證書寫自如,充分發揮書寫技能,提高書寫水平,而且還能促進青少年身體的正常發育,預防近視、脊椎彎曲等疾病的發生,有益健康。這也是寫字最基本的要求。

正確的寫字姿勢是:身直、頭正、臂開、足開。身坐端正,兩肩擺平,腰要自然伸直,並略向前傾,胸口離台桌沿一拳左右;頭正、微向前傾,眼睛與紙面的距離應保持一尺左右;兩臂自然向左右張開,小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紙,右手握筆,使筆桿略斜偏向右側,不是在鼻樑正前方,筆尖要落在鼻樑正前方;兩腳自然平放在地上,與肩同寬。

※ 執筆方法

用右手拇指、食指的指肚和中指的側面分別從三個不同方向捏住筆桿的下端,使之形成合力。無名指和小指自然彎曲,手腕輕貼桌面,以形成安穩的「支撐點」。

※ 寫字姿勢要做到三個「一」:

眼睛距書寫紙面一尺,

筆尖距捏筆手指一寸,

胸部距書桌邊緣一拳。

❸ 怎樣學習書法

學習書法從哪種字體入手好呢?對於這個問題,書法家們各自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說從篆書入手好;有的說從隸書入手好;有的說從行書入手好。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認為從楷書入手較好。

我之所以不同意從篆、隸入手學書,是因為學篆書首先遇到一個難以認識的問題,增加了學習的困難;其次,篆書興起和通用的時代距離現在比較遙遠。現在的入們,絕大多數不識篆字。當今,篆書作為一種字體,仍有其藝術欣賞價值,而其實用價值卻已今非昔比。我認為,對於只想通過學習書法寫出工整美觀的楷書、行書以適應學習、工作需要的人來說,可以不學篆書。隸書比篆書易識易寫,但與楷書比較起來,點畫顯得優柔有餘,剛勁不足,並且結構易於分布平正,學好隸書再學楷書難,而學好楷書再學隸書易——這是就初學而言的,如果要想窺其堂奧,達到高深的藝術境界,學好任何字體都不是輕而易舉的。

宋代書法家蘇東坡說:「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思是楷書如站立,行書如行走,草書如奔跑。楷在這里是楷模、典範的意思。楷書點畫分明,搭配勻稱,形體方正,應規入矩,宜於初學。明朝書法理論家豐坊說:「學書須先楷法……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對於初學者來說,繞過楷書,直接學行書或草書,就會因為忽視了楷書的基本點畫、結構的訓練、寫出的字容易出現點畫不規矩,筆力不剛勁,疏密不勻稱,結構不安穩,比例不適當等弊病。所以唐孫過庭說:「圖真不悟,習草將迷。」明代汪砢玉也說:「近世多尚行草,未始學真而先習草,如人未學立而欲走,蓋可笑也。」

對於初學書法從哪種字體入手為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必要也不可能強求一致,只要得法並下得深功,從任何字體入手都能取得成就,可謂殊途同歸。但其所花費的時間精力,所走路程的遠近曲直恐怕就大相徑庭了。在這個問題上,我還是固執地認為宜從楷入。

楷書從漢朝就已有其雛形,魏、晉大為盛行,至隋、唐乃集其大成,初學者學習哪一朝代的為好呢?

我認為從唐楷入手學書,有法可依,能把筆畫寫得方中矩,圓中規,直中繩,長短合度,輕重合宜,結構穩健,從而奠定堅實的基礎。

有人認為,唐楷法度森嚴,學習時容易被那嚴格的規矩所束縛,而提出初學應從魏晉入手,說這樣可以把字寫得天真爛漫,自由放縱。我認為要把字寫得或古拙,或俊俏,或莊重,或飄逸,或豐偉,或瀟灑,或肅穆,或飛動,總之具有一定的風格特色,是非常必要的。對於初學者卻應力求結構的工整規矩。正如孫過庭所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學不學平正,字就會歪斜無儀;但過於平正,又將呆板而無生氣,所以又必須追求險絕;險絕過甚,便會狂怪無態,因此又要歸於平正。這就是學書循環往復,不斷升華的過程。以平正論,唐楷當之無愧。清代梁 說:「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健時然後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先學法度森嚴的還是先學自由放縱的,唐徐浩《論書》雲:「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這話很有見地。我贊成先從點畫瘦硬的唐楷起步。

初唐書法家歐陽詢的楷書,用筆潔凈,結構精嚴,對後世影響很大。歐書《皇甫君碑》最足以代表歐書險勁的風格,而且是已印行的歐體字中最清晰、神氣最完足的。《九成宮醴泉銘》用筆樸厚凝重而又挺拔勁健,結體平穩中追求險峻。梁 對歐字極為推崇,說:「寫透歐書,碑版皆可書矣。」清朝楊守敬說:「歐陽信本之醴泉銘,趙子固推為楷法極則,人無異議。」初學者學此二碑,可避免結構鬆散的毛病。

中唐書家顏真卿44歲時書寫的《多寶塔碑》多用方筆,橫輕豎重對比鮮明,富於立體感,結構方整嚴謹,宜於初學。顏真卿晚年某些作品筆畫豐滿雄強,結體寬舒,往往追求天真爛漫,返樸歸真的意趣,初學易失於臃腫丑怪,不宜作為入門途徑。

晚唐書家柳公權所書《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用筆方圓兼備,點畫清勁,有如錚錚鐵骨,結體中心緊聚,四外舒展,學之能夠得到瘦硬的筆畫與嚴謹的結構。

以上所舉各碑,只要教授得法,學者持之以恆,在半年至一年內「入帖」是不成問題的。

執 筆

執筆問題並不怎麼玄奧。

人們拿東西都是用手指指肚部分,執筆也是用這個部分。執筆時用拇指、食指、中指的指肚部分捏著筆管,用無名指指甲和肉相接的部分頂住筆管,小指自然地附著在無名指下——這就是最通用的五指執筆法。

執筆的要領可以用「指實、掌虛、腕平、掌豎、身正、足安」來概括。

指實是執筆要松緊適當,過緊會僵死,又容易疲勞、抖動,過松寫出的點畫又可能軟弱無力。

掌虛是手指與手掌之間、拇指與食指之間要有空隙,不可大把攥。

指實掌虛的要求,就好比手裡攥著一隻小鳥,攥得太緊,鳥就會被攥死;太鬆了,鳥又會飛掉。也就是說要松緊適度。

腕平是指腕上部兩個骨節之間的平面與桌面大致平行,並且要腕低於掌,這樣掌也就豎起來了。寫字是講究腕力的,坐著寫字,以肘著案如果不做到腕平掌豎,寫出的點畫就可能軟弱無力。腕平,指的是執筆時要接近平,但運筆時卻不需總是這樣。執筆在於手,運筆在於腕,執筆要實,運腕要活。運筆時手腕的左右兩個骨節是在不停地上下轉換著運動的,否則寫字時就變成了胳膊機械地平行移動了。

在執筆問題上,還有一點要說及的,就是我國漢字的構造及寫法都是適合右手執筆的。如果用左手執筆,書寫時多有不便,如寫橫時就必須由左至右推著筆運行,這樣就顯得笨拙。漢字下筆順序有先左後右的原則,所以提倡初學者用右手執筆。

身正就是寫字時要坐端正,胸部自然挺起並與桌面保持一拳之隔。右手書寫時左手按在紙面上,以求力的均衡。寫字時如果低頭曲背,不但字寫不好,日久天長,視力和脊柱都會受影響。清朝末年,江蘇武進縣有個書法家叫唐駝。唐駝學書勤奮,每日黎明即起,刻苦習書,寒暑無間,三年後楷書大進,但因坐姿不正,致成駝背。這個教訓值得學書同志記取。

足安就是寫字時兩腳微開,與肩同寬,平放地上,以保持身體安穩。

運 腕

執筆在指間,指連於腕,腕連於肘,要想運筆靈活,必須指。腕、肘互相配合,而關鍵在於腕的運動。贈送給別人的書法作品,上款有時題「某某正腕」,就包含著請受書者指正腕的運用是否靈活或腕力是否雄強的意思。運腕就是靠手腕的上下提按和前後左右起伏往返而操縱筆鋒,寫出合乎要求的點畫。書寫時因手腕與桌面的距離不同而有幾種不同的方法:

著腕:即手腕貼在桌面上寫字。著腕法因腕與桌面接觸,妨礙筆的運動,寫小楷時可用,寫稍大的字就不適宜了。

枕腕;即用左手墊在右手腕下寫字。這種方法與著腕法沒有多大區別,腕的活動仍受很大局限,而且一旦養成習慣,就扔不掉左手這根「拐棍」,寫大字時就感到力不從心。我曾見到一位老先生,寫了一輩子字,左手仍墊在右手腕下,小楷及一寸以內的字寫得不錯,但寫二寸左右的字就缺乏氣勢了。

提腕:即用肘部支撐在桌面上,而把手腕提起來,這是坐著寫中字最多見的腕法。

懸腕:寫字時自腕至肘都不放置在桌面上叫懸腕。寫大字必須懸腕,只有懸腕,才能力從肩臂出而達於紙上,而且由於手臂不受桌面的阻障,筆的縱橫牽掣、上下提頓隨心所欲,所以是最自由靈活的方法。

有的初學者問我:寫蠅頭小楷為什麼不必懸腕?寫盈尺大字為什麼腕與肘不依附桌面?我回答說:寫小楷實無必要,寫大字非懸不可。蠅頭小楷筆畫短、字小,只需運指就足以應付,何必要懸起整個手臂?而且楷書在點畫、結構等方面要求極嚴,手臂全懸既不穩定,又不會持久,很難寫好,為什麼說寫大字肘部非離開桌面不可呢?大字筆畫長,手臂不離開桌面,筆的揮運就不自如,以寫長橫為例,假如以肘著案,如同以肘為圓心,以小臂為半徑循規作圓,這樣寫出的長橫必然不能平直,如此寫字,豈能寫好?另外從字體方面看,篆書、隸書、楷書在點畫、結構等方面比起行、草書來,要求比較嚴格,用筆較為規矩,腕與桌面的距離就要近些。行、草書則比較放縱飛動,腕與桌面的距離就要遠些。所以我認為腕肘離開桌面與否、離開桌面的遠近,要根據字的大小和字體而定,不可一概而論。

運 筆

學會了執筆,就可以進一步學習運筆。學習寫字,首先要學習點畫,點畫猶如字的建築材料。建造摟閣亭台,不準備好材料,或是准備的材料不合乎質量要求,那摟閣亭台就不會美觀堅固。學書亦然,點畫寫不好,字也肯定不會美觀。學習運筆,就是學習如何通過筆把墨落在紙上,形成合乎要求的點畫。

本文所述的運筆方法,主要以丁文雋先生的意見為依據。現將幾種主要的運筆方法介紹如下。

筆的運動可分為縱面運動和橫面運動。縱面運動是指筆與紙面垂直方向的高低運動。橫面運動是指筆與紙面平行方向的前後左右的運動。

縱面運動主要有以下幾種:

落筆:筆最初接觸紙面叫落筆,也叫起筆。落筆一般較輕,像鳥兒由空中落在枝頭上。落筆是運筆的開始。

頓筆:把筆往下按叫頓筆。頓筆不可過重,過重了點畫就會太肥。

提筆:把筆往起提叫提筆,一般在頓筆之後都要提筆。提筆如鳥兒將要離地高飛。

橫面運動主要有以下幾種:

行筆:筆鋒由一端到另一端叫行筆,行筆也叫走筆、過筆。

挫筆:筆頓後微提,使筆鋒轉動,微離頓處叫挫筆。挫筆大多用在筆畫轉折處,如寫口字的橫折時,先提筆,用筆尖寫出稜角,然後頓筆,這時把筆微提,於是出現第二個稜角,再略微轉動筆鋒,使筆尖朝著筆畫的上方——這時叫挫筆,最後繼續行筆,橫折就寫成。

折筆:寫點畫時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斷然改變方向,有意顯露稜角叫折筆。如寫橫時先向左上方落筆,然後往右下折,寫出方棱來,即為折筆。

轉筆:筆鋒旋轉叫轉筆,轉筆是為了寫出不帶稜角的點畫,如寫「馬」字第二筆或寫「元」字第四筆時,為了使轉折處不露稜角,就要像用圓規畫圓一樣轉動筆鋒。

回筆:筆停後返回來時的方向叫回筆。回筆是為了「護尾以避免「折木」。

衄筆:筆下行而逆反叫衄筆,與回鋒不同,回筆用轉,衄筆用逆。如寫左豎鉤,豎寫至長短合度時,提筆左行再逆反使筆鋒朝即將挑出的鉤的相反方向——此即為衄筆——最後提筆挑出。

縱筆:筆鋒邊行邊提,去而不返叫縱筆。如寫撇時,用筆由重到輕,最後出鋒就用縱筆。

除了縱面運動和橫面運動之外,還有一種介於二者之間的運筆方法,這種筆法既不提也不頓,即不轉也不行,而是筆停在紙上,這就叫駐筆。駐筆是為了取勢,即取得點畫的某種態勢。

以上講的是幾種常用的運籌方法,初學者在寫字實踐中,只要細心揣摩,是會逐漸掌握更多的筆法的。

中鋒與側鋒

歷代書法家在講用筆時都強調中鋒行筆,什麼叫中鋒行筆呢?

毛筆筆頭的尖端部分叫筆鋒,又叫筆心,四外較短的毛叫副毫。中鋒行筆就是在寫字時,筆鋒經常在點畫當中運行。這樣順著使用筆毛,筆毛平鋪在紙上,寫出的點畫看起來渾厚圓潤,有立體感。

側鋒即偏鋒,側鋒行筆就是在寫字時,筆鋒不在點畫中間運行,而是偏在點畫的一側,寫橫畫時常偏在上邊,寫豎畫時常偏在左邊。側鋒行筆,起筆處易見稜角,但點畫往往缺乏立體感,而且由於沒有順著筆毛的方向用筆而是橫著刷,容易出現筆畫一邊整齊,另一邊不整齊的現象。

富於變化是我國文字及書法的顯著特色之一。從漢字的構造上看,橫豎、撇捺、繁簡、寬窄、長短、斜正,各具其態;從用筆上看,提頓、行駐、縱收、藏露、轉折、疾徐,無所不用,因而使得點畫的方圓、粗細、俯仰、曲直變化多姿;從結構上看,疏密、開合、聚散、穩險,各盡其美;從用墨上看,枯潤、濃淡、干濕交映生輝;從章法上看,大小、虛實、斷連,參差錯落。可以說,進行書法創作的過程,就是正確處理這一對立矛盾的過程。在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中,這些矛盾都達到了對立統一。

中鋒、側鋒也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兩種用筆方法,只用中鋒或只用側鋒都顯得單調,中鋒取勁、側鋒取妍,中鋒為主,側鋒為輔方能燕瘦環肥,各盡其美。因此筆筆中鋒實無必要,況且筆筆中鋒也不可能,如果寫字時,尤其在寫流速較快的行書、草書時,總是斤斤計較是否中鋒行筆,肯定會影響到行筆的疾徐,章法的錯落,氣韻的生動諸方面。試看被說成是筆筆中鋒的懷素《自敘帖》,不也是兼用側鋒的嗎!所以明朝豐坊說:「古人作篆、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即中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鋒居二,篆則一毫不可側也。」

有人說,要保持中鋒行筆,就要在寫字時保持毛筆筆身的端正和筆頭的圓錐形態。這種說法不夠確切。

丁文雋先生的《書法精論》說得更明確:「筆管直豎不欹,亦不能盡掠磔波撇之勢,除作古文籀篆外,不能始終用腕平管直之法」,「包世臣論此法最精,他說:『石工鐫字畫,右行者其錞必向左,驗而類之,紙猶石也,筆猶鑽也,指猶錘也。鋒既著紙,即宜轉換,於畫下行者管轉向上,畫上行者管轉向下,畫左行者管轉向右,是以指得勢而鋒得力』……故管不能終直,腕亦不能終平也。」

歷代書家都強調運腕要輕靈虛活的作用。虞世南說:「用筆須手腕輕靈。」康有為說:「左腕挺開貼案,則氣勢停勻,右腕益虛活,如此則八面完全,險勁雄深,篆真行草,無不得勢矣。」腕要輕靈「虛活」就不可能保持筆身的端正,而要保持筆身的端正,腕將會何等僵死?據我臨池的體會,筆身正,寫出的點畫也可能是偏鋒,筆身不正也可以寫出中鋒,筆在運行過程中,筆身端正的時刻是短暫的,而上下左右傾倒則是經常的。

寫字過程保持筆頭的圓錐形態也不可能。嚴格地說,只要筆一著紙,圓錐形態即遭到破壞。筆越下按,點畫就越粗壯,筆毫也越平鋪,此時筆頭的前端呈現的形狀是齊而不是尖;反之,筆越上提,點畫就越細瘦,筆毫也越收攏,越接近圓錐形,但要保持筆頭圓錐形態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說、即使真能做到保持筆頭的圓錐形狀,也如清朝吳育所說:「專用筆尖直下,以墨裹鋒,不假力於副毫,自以為藏鋒內轉,只形薄怯。」

點畫寫法

我國歷史上擅長楷書的書家眾多,他們的書法作品各具風格,初學楷書的同志,應該先學習點、橫、豎、撇、捺、鉤等基本點畫的寫法,然後再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喜愛的碑帖臨摹,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寫出的點畫和結構就能逐漸接近所臨的碑帖。

現將基本點畫的寫法列表說明:

撇的藏鋒法:落筆、折筆與點的寫法大致相同,然後向左逐漸提筆撇出,速度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尾部過尖過細,這樣會形成病筆「鼠尾」,並旦筆畫的長短也不易控制;太慢了,尾部又會鈍而無鋒。

露鋒法是筆鋒直落,然後調整筆鋒成中鋒撇出。

橫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欲右先左,到左端時折筆下頓,再輕提筆用中鋒向右行,至長短合度時先輕提筆用側鋒寫出右上端的稜角,然後頓筆,至右下端時轉筆左收。

露鋒法是筆往右下方一落在紙上,立即用中鋒往右行,其餘提筆、頓筆、收筆都與藏鋒法同。用露鋒法寫橫時,特別要注意落筆不可過於往右下方切鋒,否則橫的左端會菲薄虛浮。

點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欲下先上,到頂端折筆,不能用轉筆法,轉則頂端不尖銳,然後往右下方行筆,至底部左下方轉筆,最後往左上方收筆。點的形狀是上尖下圓,腹(左邊)平背(右邊)圓。

露鋒法是順鋒直下筆——這種用筆法又稱切鋒,其餘行筆、收筆都和藏鋒法相同。

捺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欲有先左,然後向上轉筆(如用圓規畫圓,又像用毛筆畫半個小圓點),再立即往右下行並逐漸按筆使筆畫逐漸加粗,將出鋒時駐筆,最後順勢提筆出鋒。書寫的全過程可以用「逆入平出」來概括。平出指的是捺角時不可以有折角。

捺中較陡直者稱為縱捺,又稱金刀,用於木、本、來、史等字;較平緩者稱為橫捺,又稱游魚,用於走之等。凡縱捺首端與其他筆畫相銜接而不外露者,起筆可順而不逆。

橫捺的露鋒法是順鋒直落,然後側鋒上行,其餘行筆、駐筆、出鋒均與藏鋒法同。

豎有懸針、垂露之異,下部收筆呈露水將滴狀者稱垂露部出鋒尖銳如針狀者稱懸針。

垂露豎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折筆向下,調整筆鋒成中鋒下行,至長短合度時稍提筆往左(或右)回鋒收筆。

露鋒法是切鋒直落,調整筆鋒成中鋒行筆,其餘筆法均與藏鋒法同。

懸針豎的藏鋒法、露鋒法起筆、行筆均與垂露豎同,至長短合度時緩緩提筆出鋒,其速度要求近似撇,但比撇更慢些。因為懸針豎如中流砥柱,中正不欹,如果出鋒過快,可能出現歪斜、虛飄的現象。懸針最難的是寫得不偏不斜,有如鐵柱兀立而又不僵直,初學者只有勤學苦練才能得心應手。

鉤的變化最多,這里先講最基本的兩種——左鉤和右鉤。

左鉤和右鉤都附屬於豎。豎至下部將出鉤時先微提筆向左下行(這樣就在豎的右方出現了稜角),至鉤的底部時衄筆向左挑出即形成左鉤。右鉤與左鉤筆法同,只是方向相反。另有一種右鉤,看上去像是兩筆寫成的,稱之為搭鉤,用於辰、氏等右邊有長捺或長戈等字。其寫法是,豎至長短合度將要寫鉤時,先駐筆,然後提筆左行,折筆下頓,最後提筆挑出。

學會了左鉤、右鉤之後,可進一步學習獅口、鳳翅、寶蓋、龍尾、直戈、橫戈等。

獅口的寫法是:用筆如寫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調整筆鋒成中鋒向左下行筆,至長短合度時衄筆向上,順勢提筆挑出。獅口法用於句、勻、蜀、南、馬、為等字。

鳳翅的寫法是:用筆如同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調整筆鋒成中鋒,然後中鋒行筆如循規作圓,至長短合度時,衄筆順勢挑出。寫鳳翅時要求轉折處和將出鉤處要粗些,中間部分要細些。鳳翅法用於風、鳳等字。

寶蓋的寫法分為方筆式和圓筆式:

方筆式:用筆如同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回鋒至轉折處再鋪毫用中鋒或側鋒出鉤。

圓筆式:用筆如同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用中鋒迴旋至轉折處出鉤。此法多見於柳體。

無論方筆式、圓筆式,所出之鉤宜平不宜垂,以便與寶蓋下的部分相呼應。寶蓋法用於空、寶、予、冠等字。

龍尾的寫法是:用筆如同豎畫,轉折時如循規作圓,邊行邊轉動筆鋒,行過彎轉處後用筆如同橫畫,至長短合度時覷筆上挑出鉤。

龍尾的彎轉處除歐體外都應作弧線,而不應作方角,此處運筆應稍快,以表現鐵畫銀鉤的力感。過了彎轉處如作橫畫的部分宜微上翹不可下垂,下垂則有懈怠之感。龍尾用於也、元、見、筆等字。

直戈的寫法是:起筆如豎,然後向右下方行筆,至長短合度時衄鋒向右上方挑出鉤。

寫直戈上段與下段宜稍直、稍粗,而中段宜稍曲、稍細。辟如人的身體,肩寬臀豐腰細則健美,腰粗肩臀窄則顯得笨拙。直戈不宜過直或過曲,過直顯得生硬,過曲顯得柔弱,貴在剛柔相濟。直戈用於戈、武、成、盛等字。

橫戈的寫法是:順鋒直落筆,以求尖銳,如循規作圓隨行隨轉,行筆至如新月形時即駐筆,然後衄筆向左上方出鉤。

橫戈宜曲不宜直,宜短不宜長,所出之鉤較龍尾之尾略長橫戈用於心、必等字。

病 筆

字的點畫有方有圓,有斜有正,有直有曲,有粗有細,有銳有鈍,有短有長,但都必須符合一定的書寫法則,才能各具意態,否則即為病筆。

實際上只要運筆失度,則百病齊生,如鋸齒、釘頭、僵直、枯瘦、臃腫、散尾、凹腹、殘缺、牛頭、鼠尾、蜂腰、鶴膝、竹節、稜角、折木、柴擔等等。

❹ 硬筆書法必練10字簡單

硬筆書法必練10字簡單

硬筆書法必練10字簡單,書法其實是我們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接觸過的,現如今大家對於字體方面也都開始重視起來,而書法也慢慢的活躍於的大家的視線當中,以下硬筆書法必練10字簡單。

硬筆書法必練10字簡單1

初學書法必練的10個字分別是、人、心、永、天、火、寸、古、工、口、女。其實這個問題沒有一個准確、標准、一致的答案,因為這不是官方公布的,都是大家總結出來的。可能有一些朋友一看這幾個字筆畫這么少,肯定非常好寫,這么想就大錯特錯了。之所以選這十個字,就是因為這十個字包含了基本的筆畫、橫、豎、點、撇、捺。

並且非常難寫。不誇張的說,寫好這十個字,書法就算是已經入了門了。初學硬筆書法必練的10個字筆畫書寫要點、1、垂露豎、筆勢向下,不一定是垂直的,往往在左時稍左斜,在右時稍右斜。比如木,常見的問題是字中長豎作主筆,應用垂露豎。2、橫鉤 下筆向右寫橫,行筆至起鉤處頓筆向左下輕快鉤出。

怎樣快速練字,注意鉤不宜太大,要把力量送到筆尖。3、短平撇、一般在字的頂部,寫得短而平,否則,頭重腳輕,不成比例。寫 法是起筆向右作頓,隨即轉筆向左下15°迅速提筆出鋒。宜平、宜短,如鳥啄食 如千、反、毛、禾等字中的短平撇。1、練一個字一次最好不要練習太多遍。怎樣快速練字,每寫一遍都應該認真地讀帖、比較、修改,這樣每一次都能有所進步。

如果感覺怎麼都寫不好,那麼當天不適宜再多練習了。因為反復用錯誤的方法寫一個字,其實是在強化錯誤。過段時間,再寫這個字,你會發現比原來寫得好,這就是練習潛移默化的作用。正確的執筆方法,應採用三指執筆法。

具體要求是、右手執筆,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別從三個方向捏住,離筆尖3厘米左右的筆桿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後,中指在內側抵住筆桿,無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下方並向手心彎曲。筆桿上端斜靠在食指的最高骨處,筆桿和紙面呈50度角左右。執筆要做到「指實掌虛」,就是手指握筆要實,掌心要空,這樣書寫起來才能靈活運筆。

硬筆書法必練10字簡單2

這6項是高手必練的,硬筆楷書練字指南

第一項練習、楷書的筆畫。

練硬筆楷書,理所當然要先從楷書的筆畫練起,楷書的筆畫很多,有基本的筆畫,還有復合的筆畫,筆畫練不好,那麼基本就無從談及其他方面的練習。

楷書的筆畫可以分為31個筆畫,分別是、右點、左點、相向點、相背點、橫、撇、豎、捺、提、豎鉤、弧彎鉤、卧鉤、戈鉤、豎彎、豎彎鉤、豎提、橫鉤、橫折、橫折鉤、橫撇、撇點、撇折、橫折彎鉤、豎折、豎折折鉤、橫折提、橫折折撇、橫撇彎鉤、橫折折折鉤、橫折彎、豎折撇。

這裡面有基本的筆畫,比如橫、撇、豎、捺,也有復合的筆畫,比如橫折折撇、橫撇彎鉤、橫折折折鉤,不管是哪一種,都要求把「起筆、行筆、收筆」寫到位,一定要寫出筆畫的「停頓點」,有的筆畫有一個停頓點,而有的筆畫有兩個甚至三個停頓點,寫出停頓點,就意味著寫出來筆畫的「節奏感」,否則就直來直去沒有變化。

還要注意,在行筆過程中,要有所輕重,不能只是「按著寫」,也不能總是「提著寫」,光按不提,線條呆板,只提不按,線條太飄,有按有提,筆畫才富有變化,富有節奏。

關於硬筆楷書的31個重要筆畫,怎麼寫,詳細的視頻講解、示範、例字,可以查看專欄、楷書練字第一關31個筆畫視頻教程,在心靈飛書法的主頁面找到「專欄」查看該課程。

上面講的是練楷書的筆畫,這是基礎,對於筆畫有了基本功之後,或者說練筆畫有了基本的知識與技能之後,接下來,就是練偏旁部首了。

第二項練習、楷書的偏旁部首。

對於練偏旁部首,很多初學者認為練不練的無所謂,練好了筆畫,就可以把字寫漂亮了,其實不然,偏旁部首是組成漢字的重要成分,甚至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的,因為偏旁部首其實可以看成一個字了,它是由許多筆畫組成的,是字的很重要的構件,試想,一台機器,零部件都不合格,談何整個機器的合格。所以,偏旁部首是不能不練的,是必練的。

偏旁部首非常多,有好幾百個,可以找出那些常用的、難寫的偏旁部首,對於每一個偏旁部首,需要講究細節的練習,細節決定成敗,比如,用下圖這個辦法,就可以對偏旁部首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圖中通過對偏旁部首「建字底」進行了「圖解」、「錯誤寫法」、「加工筆畫」、「描紅」、「臨摹」等過程,充分了解和掌握建字底的正確寫法。

對於偏旁部首,有了基礎之後,或者說在練偏旁部首的同時,還要練間架結構。

第三項練習、楷書的間架結構。

很多人寫字,筆畫寫得挺好,但就是仍舊不好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間架結構沒有寫好。結構,是關乎到字的穩定、平衡、美觀的,結構不好,談何一手好字。

楷書的間架結構,可以分為多個類型,有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左中右、上中下結構等等,注意對每一種結構進行詳細的研究,比如比例劃分、收放關系、穿插關系、呼應關系、避讓關系等等,而且,練結構,要與練筆畫、偏旁部首充分有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全面系統訓練。

有這幾種楷書間架結構需要練練、1、左右相等 。2、左窄右寬。3、左寬右窄。4、左最小中其次右最大。5、左最大。6、中間大。7、上下相等。8、上小下大。9、上大下小。每一種類型按照這個順序學習、圖解、加工大字筆畫結構示範、楷體示範、手寫楷體示範、描紅、臨摹示範。這樣練,可以系統掌握結構的寫法。

第四項練習、楷書的排列格式。

我們平時寫字,不是寫單個的字,而是寫多個字,或者一段字,甚至一篇字。很大程度上,在別人的觀看者的眼裡,是看整體上的,排列得美觀,寫得整齊,布局和諧,就看著順眼,否則就看著別扭,即便是可能單個的`字寫得很好,但是總體上不知道怎麼排列,就勢必帶來不美觀的感覺。

一般情況,要練在「方格」、「橫線格」、「空白紙」上這三種排列格式,因為這三種格式,平時用得較多,而且,要練現代書寫格式,從左向右寫,從上到下寫,這樣寫起來順手、整潔,避免弄臟紙面,也避免弄臟手面,也便於眼睛觀察,都能看得見所寫過的字,有助於字與字之間的排列。

字與字之間的排列,要用「重心點平移」的辦法,也就是說,將每一個字的重心點,沿著一條虛擬的與格子的水平線、或者與紙張的上邊緣線,平行地往右移動,這樣排列,就可以把每一行寫得整齊。

第五項練習、楷書難寫的字。

練字,不能只練那些簡單的好寫的字,因為平時可能什麼字都要用到。有些字,特別難寫,有的字筆畫雖然少,但很難寫,有的字筆畫很多,也很難寫。

心靈飛書法,總結了200個難寫的字,比如、凸、壤、囊、罐、戈、老、步、張、陸、驅、紐、茂、櫃、攏、卧、轉、皮、輪、非、燈、火、戲、齒、些、昆、版、乖、頃、軟、壟、或、彼、究、秀、每、醫、花、我、炎、爐、建、誕、波、官、駝、毒、挑、甚、咸、皆、背、矩、缸、卸、秋、侮、美、庭、

姜、染、逆、逃、盈、匪、栽、載、熱、框、乘、蓮、秘、哥、艦、礎、衰、排、繼、准、陷、能、脊、疲、離、燒、菠、盛、距、雀、海、梅、悔、輔、黃、敏、瓶、

爽、襲、斷、率、越、液、焰、淡、密、博、館、鹿、紫、輝、感、艇、牌、築、筐、噴、搜、悲、董、插、成、九、匕、乃、化、北、憶、龍、出、必、比、瓦、及、扔、軌、達、此、延、畢、旨、邊、兆、有、匠、扔、邁、叉、為、舟、里、垂、冉、義、臣、再……

這里不一一列舉了,如果想看視頻講解、示範,可以參考完整的視頻教程「難寫的字集錦200節視頻課講與練」,點擊下面的專欄查看、

對於這些難寫的字,有必要好好練練,練好了這些難寫的字,硬筆書法水平將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六項練習、楷書技巧妙法。

練字,不能不動腦筋的苦練,那樣是費力不討好的,或者說浪費時間的,要想節約時間多掌握知識與技能,或者說速成,就得找到一些妙法,管用又實用,立竿見影,讓練字事半功倍。

有時候,用上一個妙法,就等於苦練一周、一月,甚至一年。為此,心靈飛書法總結了多年的經驗,創作了關於楷書的高招妙法的教程「心靈飛書法36計」,專門講解了各種楷書的妙法,有些是之前沒聽過更沒有練過的,通俗易懂,速成速效。

如果想節約時間快速掌握楷書的寫法,可以參考這個教程,可以說是速成的妙法,可以這樣理解,用上妙法,避免了苦練,學到了方法,節約了時間,不就是等於速成么,因此,練字是可以速成的,怎麼就不能速成呢,那些說不能速成的,那些說必須下苦力苦練的,可能是因為沒有巧妙的練字法、教不出東西來的人才這么說的

硬筆書法必練10字簡單3

如何練好硬筆書法(初學者必看)

一、書法學習的注意點

人們現在正熱衷於練習硬筆書法,有的人短期內進步明顯,有的人苦練數年卻毫無進步。學寫書法應注意下面幾點、

1、選擇範本,先摹後臨,摹臨結合

縱覽市面上出版發行的鋼筆書法字貼,由於是鋼筆書寫的原因,字都偏小。雖然筆畫精細,結體嚴謹,但不便於初學者摹寫(蒙著字貼寫) 。大多數人又懶於摹寫,認為只有小學生才這樣做,殊不知摹寫是學書書關鍵的一步,是避免" 抄貼" 學無收益的有效方法。一個不摹只臨(照著字帖寫) 者,很難發現自己書寫的弊病,只有先摹後臨,摹臨結合,才能有進步。選中字帖後,可用復印機放大到

1.5Χ5厘米的字。如果自己喜歡寫撇捺明顯、精巧的寫,就可選用彈性的鋼筆。在學的過程中,摹、臨、背(默寫帖字) 、創(寫與帖字相近的字) 四結合。另外,可將字帖後頁自己沒學過的內容記入腦海或請人念,然後用自己的習慣方式寫出來,再和原帖字比較,就可以看到自己與字貼之間的差距,從而檢查自己的弊病所在。

2、選擇正確的方法

學習硬筆書法,為了速成,可以直接學行書。但多數學書者受" 寫好了正書才能寫行書" 正統觀念的影響,長期精描細畫地寫楷書,一旦實用需寫行書發現沒有進步就喪失了信心。所以,直接寫行書或正、行結合練,都是短期見效的方法。

3、選擇合適的書法字帖

在書法字帖中,有規范嚴整的,也有疏朗奔放的。每個人性格的不同使得愛好各異。同樣一本字帖,也因人而異。一個性格豪放、外露的人寫起來往往不拘泥於點畫,喜歡寫大幅的行草書。雖然瀟灑、流暢,但法度不足、草得天書一般。而一個性格內向、深沉的人則常常喜歡寫工整精美的正書,但在寫行書時過分計較點畫的精細,難以擺脫僵硬、死板的書寫習慣。

所以,對各種風格類型的字帖加以選擇再定自己的專攻對象是第一步,在學的過程中據已特點對症下葯地換帖是第二步。選擇,深入,沖淡,融合,才能逐步提高。歷史上王羲之《蘭亭序》、《聖教序》帖,顏真卿《爭座位帖》等都是優秀的行書範本。可以直接臨習,為了解決用鋼筆書寫起來字小筆劃細的弱點,可用軟鉛筆2B-5B 臨寫,用鉛筆其好處有三、一者無鋼筆運用不當偏鋒掛紙之病,寫起來圓暢自如、易得行氣;

二者避免用鋼筆時追求點畫的精雕細刻,忽視整體效果,為快寫打下基礎; 三者筆粗可寫大字與原帖相近,既有法度又可消除拘謹、無束縛之感。

4、用筆應恰當

毛筆書法中講究中鋒行筆,鋼筆書法同樣重視運筆的正確性,如果握筆過緊,僵硬,轉折或運筆時筆尖一側著紙,就容易掛紙,難寫流暢。正確的握筆方法是松緊適度,使筆尖下水縫處於筆的正中位置,在 書寫過程中根據筆畫的粗細、主次決定用力的大小,而這種技法,要求學書者在對帖練習時注意觀察分析才能逐漸掌握。

5、善於思辯

學習寫書法,長期苦練固然重要,還應善於動腦,否則,寫出來的字將只具型而無神。還要克服不愛靜心練,面對字帖,心猿意馬,只知狂怪,不明規矩,提筆便是龍飛鳳舞的缺點。只有勤學苦練、善於動腦,才可寫好書法。

❺ 王羲之聖教序譯文

譯文:

聽說天地有形狀,所以顯露在外、覆蓋並且承載著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因為四季沒有形狀,所以深藏著嚴寒酷熱來化育萬物。因此觀察體驗天地的變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徵兆;要通曉明白陰陽變化,即使是賢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極少有研究透它的變化規律的。但是天地包容著陰陽變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為天地有形狀;陰陽變化在天地之間而難研究透的原因,是因為陰陽變化是沒有形狀的。

所以天地的形象顯露在外並能得到驗證,即使愚蠢的人也會明白;而陰陽的變化隱藏了起來沒有人能看得見,即使是聰明人仍會迷惑不解。

況且佛道推崇虛空,它駕乘著隱秘來操縱著超脫一切的境界,也主張廣泛救濟眾多生靈,用佛教的理論來治理天下。佛法一旦施發神威就沒有上限,剋制神奇的力量也沒有下限。佛道從大處說它遍布宇宙,從小處說又能收攏一絲一毫。

因為佛道主張不生不滅,超脫一切,所以雖歷經久遠而永不衰落。它有時隱藏,有時顯露,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傳送著無數的幸福直到如今。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機,即使遵循它也沒有誰知道它的邊際的;佛法的流傳,深邃而靜遠,即使推崇它也沒有誰探究出它的根源。

所以眾多平凡而無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淺陋之輩,面對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沒有疑惑不解嗎?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產生並興起的。流傳到大唐漢地就象明亮的美夢一樣,照耀著大唐而流傳著慈愛。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開的時候,語言還沒有傳播,教化還沒有形成,當今人們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禮儀。

在漫長的等待中,人類由渾沌昏暗回歸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時候,世道更替,法度發生了變化。早先佛祖那光輝的容顏被一種顏色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世界之上;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開,我們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著佛像,甚至連它身上的三十二個顯著特徵都清晰可見。

於是精妙的語言廣為流傳,才得以從生死的苦難中去拯救萬物。於是先輩說的有道理的話得以長久地傳播,也才能在廣闊的大地上引導眾生度過苦難。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真的正教很難廣泛流傳,各種教派不能把真教的意旨精華統一歸屬到一起;而邪僻的不正當的學問卻容易使人依從,於是邪正之間就在教義上交錯雜亂。

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觀點;有時沿襲著舊俗便產生了爭執。於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學說,就暫時沿著時間的流逝而在或興或衰中交替流傳。

有個叫玄奘的法師,是法門的領袖人物。他從小就很聰明,心懷忠誠,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義;長大後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總是堅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門修行。即使是松林澗的清風、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麗華美;即使是仙飲的晨露、明亮的珍珠,豈能和他的明朗潤澤相比?

所以他智慧超群,沒有牽掛,精神清透,並不顯露;他超出「六空」,不同於常人,多少年來沒有人可以和相比。他聚精會神地從內心修煉自己,常以正統佛學的衰落為悲傷;他靜心鑽研佛教,常因這精深的理論被謬傳而感慨嘆息;他想著要有條有理地分辨剖析經文,擴大佛學古代的經文典籍;取掉虛假的,保留真實的,讓後輩學者從此開始不再混淆真偽。

因此他嚮往凈土,就到西域去求學。他冒著生命危險在萬里征途上行進;他拄著拐杖獨自遠行。途中艱險無以計數,早晨的漫天飛雪,行進途中有時找不到棲身之地;傍晚的滾滾風沙,遮天蔽月難辨方向。在萬里山川之上,有著他排開險阻、撥開迷霧前進的身影;在多少個嚴寒酷暑的季節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進的腳印。

他憑著對佛祖的誠心,視付出的辛苦為小事,期望著自己的心願得以實現。他游遍了西域各國,歷時一十七年。他歷經了所有經過的地方,探詢追尋正教。他經雙林;到八水,體會到了佛教聖地的高貴風尚;他去鹿苑,登鷲峰,瞻仰了佛祖生活過的奇珍異途。

他在先賢聖人那裡接受了深奧的學問。對於「一乘」「五律」的佛學教說,他很快就牢記在心中,對「八藏」「三篋 」的佛學理論,他講起來就象波濤流水,滔滔不絕。

於是玄奘從所經過的大小國家中,總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譯成漢文後在中原傳布,從此這宏大的功業得以宣揚。慈仁的雲朵,從西地緩緩飄來,功德無量的佛法象及時雨一樣遍灑在大唐的國土上。

殘缺不全的佛教教義終於恢復完整,在苦難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熄滅了火屋裡燃燒的熊熊烈火,(解救眾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從此不再迷失方向;佛光普照,驅散了昏暗,照耀著眾生到達超脫生死的彼岸。因此懂得了做惡必將因果報應而墜入苦海,行善也必定會憑著佛緣而升入天堂。

為什麼會有升有墜,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為。比如桂花生長在高高的山嶺上,天上的雨露才能夠滋潤它的花朵;蓮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飛揚的塵土就不會玷污它的葉子。這並不是說蓮花原本潔凈,桂花原本貞潔,的確是因為桂花所依附的條件本來就高,所以那些卑賤的東西不能傷害到它;蓮花依附的本來就很潔凈,所以那些骯臟的東西就玷污不了它。

花草樹木沒有知覺,尚且能憑借好的條件成就善事,更何況人類有血有肉有思維,卻不能憑借好的條件去尋求幸福。希望這部《大唐三藏聖教》經得以流傳廣布,象日月一樣,永放光芒;將這種福址久遠地布撒人間,與天地共存,發揚廣大。

拓展內容: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

集王聖教序碑刻立於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寬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閱讀全文

與聖教序橫折方法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3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6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7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7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5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4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8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2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3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5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2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0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3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4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2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