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檢影驗光時的工作距離換算是多少呢
檢影驗光時,常用的工作距離為50mm和66mm。
與患者相距50mm時為患者-200屈光度狀態下,驗出來的結果要加上-200度;
與患者相距66mm時為患者-150屈光度狀態下,驗出來的結果要加上-150度。
當我們距離被檢者一米檢影時,如:
1、影動為逆動,初步判斷是
—1.00DS以上近視,加負球鏡中和以確定具體屈光度。
2、影動不動,確定是
—1.00DS近視。
3、影動為順動,初步判斷是
—1.00DS以下近視,或正視,或遠視,加正球鏡中和以確定具體屈光度。
(1)檢影驗光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檢影驗光的優點:
1是一種可靠的客觀驗光方法。能客觀的檢查出患者屈光狀況。不受患者主觀誤識的影響,不要詢問患者即可檢出患者准確的屈光不正。
2所用器械僅僅是檢影鏡,器械簡單,價廉而實用。
3對合作不好的嬰幼兒驗光,檢影法是最好的選擇。
4疑難光度的驗光,如不規則散光、弱視、眼球震顫、白內障、弱智等的驗光。用檢影法易操作,且結果可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檢影驗光
Ⅱ 綜合驗光儀使用》》》》急急
顧名思義,綜合驗光儀乃是具有綜合功能的驗光設備,在科技先進的國家流行使用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經過不斷改進更新,已形成較為完善統一的模式。我國的視光技術發展滯緩,從人工插片發展到視網膜檢影或電腦自動驗光結合人工插片,已經歷了漫長的時日。隨著國外先進的視光產品湧入市場,綜合驗光儀也順理成章地被我國的視光產品經銷商所接受。然而多數驗光師卻認為該設備使用麻煩耗時,堅持使用者往往也僅開發其插片功能。仔細推敲,綜合驗光儀並無突破性的功能,僅將通常使用的驗光手段集而合之,取其方便規范而已。初學者感到使用不便,蓋因對其認識不足,未遑熟能生巧。有鑒於此,本文將該設備常用功能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分次介紹,以報讀者。目前綜合驗光儀的類型雖多種多樣,但用於驗光之功能,大致如本文所述。
第一講基本認識(上)
1.驗光碟驗光碟,俗稱「牛眼」,主要部件、名稱及功能如圖1所示。
圖1
(1)頂架 用於懸吊驗光碟。
(2)固定手輪 用於調節並固定驗光碟位置。
(3)旋轉調節手輪 用於調整驗光碟平面與被檢者面部的相對位置。
(4)水平手輪 用於調節視孔與被測雙眼水平相位置。
(5)水平標記 顯示驗光碟水平傾斜狀態。
(6)瞳距刻度 測定瞳孔間距,以mm為單位。
(7)瞳距手輪 用於調節視孔與被測雙眼瞳孔的相對位置。
(8)旋轉棱鏡 用於測定被檢眼隱斜視及雙眼視覺平衡。
(9)旋轉棱鏡手輪 用於調節旋轉棱鏡的底向和棱鏡度。
(10)輔片手輪用於轉換不同的輔助檢查鏡片,完成多種視功能檢查。
(11)球鏡焦度讀窗 顯示球面鏡片頂焦度。
(12)細焦度輪盤 用於增減 O.25D球面焦度。
(13)粗焦度手輪 用於增減 3.OOD球面焦度。
(14)柱鏡焦度讀窗 顯示圓柱透鏡焦度。
(15)柱鏡手輪 用於增減一O.25D圓柱透鏡焦度。
(16)柱鏡軸位手輪 用於調整圓柱透鏡軸位。
(17)柱鏡軸位刻度 顯示圓柱透鏡的軸方位角度。
(18)交叉圓柱透鏡 用於精調散光的軸位和焦度。
(19)翻轉手輪 用於變換交叉圓柱透鏡的軸方位。
(20)柱鏡軸位對照刻度 用於與交叉柱鏡的軸位進行對照。
(21)視孔 放置矯正鏡片或輔助檢查鏡片。
(22)額托手輪 用於調節驗光碟與被測眼的相對位置。
(23)額托 利於被測者額部緊靠並固定。
(24)角膜位置讀窗用於測定被測眼角膜頂點距矯正試片後頂點的距離。
(25)護頰片夾 用於夾持護頰片。
(26)集合手摯 用於調節兩驗光碟面的集合程度。
(27)近觀標刻度桿旋鈕 用於固定近觀標刻度桿。
(28)近觀標刻度桿槽口 用於夾持近觀標刻度桿頭端。
2.輔助鏡片旋動輔片手輪(圖2),根據需要使輔片對准視孔。輔片的名稱和功能如下。
O、 ō 無鏡片或平光鏡。
OC 黑片。
R 視網膜檢影片,為十 1.5OD的鏡片,適用於工作距離67mm的檢影檢查。
+.12 焦度為十O.12的球面鏡片。
PH 1mm小孔鏡片,驗證被測眼是否屈光不正性觀力不良。
P 偏振濾鏡,用於驗證驗光試片的雙眼矯正程度是否平衡。
±.50 交叉圓柱透鏡,用於老視光度的檢測。
RL 紅色鏡片,用於檢測雙眼同時視功能及融合功能。
GL 綠色鏡片,同紅色鏡片。
RMV 紅色垂直馬氏桿,用於檢測隱斜視。
RMH 紅色水平馬氏桿,功能同上。
WMV 白色垂直馬氏桿,功能同上。
WMH 白色水平馬氏桿,功能同上。
6 U 6 底向上三棱鏡,與旋轉棱鏡配合檢測水平隱斜視。
1O 1 10 底向內三棱鏡,與旋轉棱鏡配合檢測垂直隱斜視。
a右側手輪 b左側手輪
圖2 輔片手輪
第二講基本知識(下)
3.視標
(1)視標投影儀採用光投照的方式將驗光視標顯示在視標面板上,其照度、亮度、對比度、清晰度和單色光的波長均要求可靠規范。主要結問如圖3所示。
圖3 視標投影儀
①頂蓋②投影儀③遙感器④調焦手輪⑤電源開關③底盤
(2)視標遙控器可根據屈光檢查的需要撳動不同的功能鍵,從而選用不同的視標,主要的功能鍵如圖4所示。
圖4 視標遙控器
1)發射極採用紅外線技術將指令信息傳遞到視標投影儀。
2)視標鍵通常在視標鍵上方均標有該鍵所顯示的視標類別,有關內空將在下文詳述。
3)開關鍵(Light)用於開啟遙控器電源,通常在接通後顯示O.1的視力表視標。
4)復原鍵(Reset)若視標遙控器已程序化處理,撳復原鍵可使檢查步驟恢復顯示初始視標。
5)進幀鍵(Program △ )依次向前顯示程序化檢查步驟。
6)退幀鍵(Program ▽ )依次後退顯示程序化檢查步驟。
7)選擇鍵根據需要選擇性的顯示整幀投影上的部分視標,如選擇顯示一行、一排或單一的視力表視標。
8)替換鍵依照鍵位所在的方向依次替換顯示緊鄰視標。如替換顯示緊鄰的一行、一排或單一的視力表視標。
9)紅綠鍵 在整幀投影視標的後方顯示左右等大的紅綠雙色背景。
(3)常用視標
1)對數E視標視力表和對數環形視標視力表視標(圖5)
配台鏡片 球面透鏡和園柱透鏡驗光試片。
測試方式 常單眼測試,偶採用雙眼測試。
測試目的 測定裸眼視力,評估被測眼戴矯正試片後的屈光矯正情況。
圖5 視力表視標
2)放射狀散光試驗視標(圖6)
配合鏡片 圓柱透鏡驗光試片。
測試方式 單眼測試。
測試目的 評估被測眼戴矯正試片後是否仍有未矯正的散光。
圖6 放射狀散光試驗視標 圖7 斑點狀散光試驗視標
3)斑點狀散光試驗視標(圖7)
配合鏡片 交叉圓柱透鏡。
測試方式 單眼測試。
測試目的 評估被測眼戴矯正試片後是否仍有未矯正的散光。
4)紅綠試驗視標(圖8)
配合鏡片 球面透鏡驗光試片。
測試方式 單眼測試。
測試目的 評估被測眼戴矯正試片後的球面屈光矯正程度。
5)偏振紅綠試驗視標(圖9)
配合鏡片 偏振鏡片聯合球面透鏡驗光試片。
測試量方式 雙眼測試。
測試目的 評估被測眼戴驗光試片後雙眼屈光狀態是否平衡。
圖8 紅綠試驗視標 圖9 偏振紅綠試驗視標
6)雙眼平衡試驗視標(圖10)
配合鏡片 偏振輔片朕合球面透鏡驗光試片。
測試方式 雙眼測試。
測試目的 評估被測眼戴驗光試片後雙眼屈光狀態是否平衡。
7) worth四點試驗視標(圖11)
配合鏡片 右眼戴紅輔片,左眼戴綠輔片。
測試方式 雙眼測試。
測試目的 評估被測眼雙眼同時視功能及融合力。
圖10 雙眼平衡試驗視標 圖11 worth四點試驗視標
8)立體視試驗視標(圖12)
配合鏡片 偏振輔片。
測試方式 雙眼測試。
測試目的 評估被測眼融合力、立體視功能,並診斷隱斜視。
圖12 立體視試驗視標 圖13 馬氏桿試驗視標
9)馬氏桿試驗視標(圖13)
配合鏡片 垂直或水平馬氏桿輔片聯合旋轉棱鏡。
測試方式 雙眼測試。
測試目的 測定隱斜視。
10)十字環形試驗視標(圖14)
配合鏡片 紅綠輔片聯合旋轉棱鏡。
測試方式 雙眼測試。
測試目的 評估被測眼同時視功能,測定隱斜視。
11)偏振十字試驗視標(圖15)
配台鏡片 偏振輔片聯合旋轉棱鏡。
測試方式 雙眼測試。
測試目的 評估被測眼同時視功能,測定隱斜視。
圖14 十字環形試驗視標 圖15 偏振十字試驗視標
12)偏振十字固視點試驗視標(圖 16)
配合鏡片 偏振輔片聯合旋轉棱鏡。
測試方式 雙眼測試。
測試目的 評估被測眼同時視功能,診斷隱斜視伴周邊融合者。
13)垂直對齊試驗視標(圄 17)
配合鏡片 偏振輔片聯合旋轉棱鏡。
測試方式 雙眼測試。
測試目的評估被測眼同時視功能,定量測定雙眼影象不等及垂直隱斜視。
圖16偏振十字固視點試驗視標圖17垂直對齊試驗視標
14)水平對齊試驗視標(圖18)
配合鏡片 偏振附鏡聯合旋轉棱鏡。
測試方式 雙眼測試。
測試目的評估被測眼同時視功能,定量測定雙眼影象不等及水平隱斜視。
圖18 水平對齊試驗視標
第三講准備工作
1.開啟電源:開啟電源總掣,分別檢視投影視標、近讀燈、檢影鏡、座椅制動開關是否接電。
2.視孔試片回「O」:檢查驗光碟視孔試片的球面透鏡和圓柱透鏡的讀窗,並小心將球面透鏡試片和圓柱透鏡試片小心回「O」。蓋因若使近視被測眼誤用過矯的負透鏡觀察遠近視標,則會誘發調節,從而影響測定結果。故於每次驗光結束後應及時將視孔試片回「O」。
3.調整被測眼位置:囑被測者取舒適姿態坐上檢測座椅,升降座椅高度,通常大致使被測雙眼的中點與對側牆面上懸掛的偏振視標板的座標中點相對。
圖19 綜合驗光儀的調整附件圖
4.調整頂桿長度:旋松固定螺栓(39),少量調整頂桿(1)長度,調量視被檢測座椅所在位置而定,調整完畢後即旋緊固定螺栓,通常只要檢測座椅的位
置固定不變,調試完成後則不經常修改(圖19)。
5.調整水平軸向手輪:旋松水平軸向手輪(2),則頂桿可沿水平軸向旋轉。通常調整後使驗光碟與地平面垂直,調整完畢後旋緊水平軸向手輪,若在驗光過程中需要被測眼看上方或下方視標時,則可隨時進行調整。
6.調整垂直軸向手輪:旋松垂直軸向手輪(3),則驗光碟可沿垂直軸旋轉,通常用於調整驗光碟與被測眼冠狀平面的相對位置,調整完畢後旋緊垂直軸向手輪。
7.調整平衡手輪:旋動平衡手論(4),從視孔中觀察被測雙眼,調整視孔中心與被測眼瞳孔的垂直向相對位置。通常使平衡標管中的氣泡居中。若遇垂直性眼位偏斜並發強迫頭位或原發性頭位偏斜時,可適當調整驗光碟的水平傾斜程度,以被測眼感到舒適為度。
8.調整瞳距手輪:旋動瞳距手輪(7),從視孔中觀察被測雙眼,調整視孔中心與被測眼瞳孔的水平向相對位置。通常看遠視標時使雙視孔鏡片的光學中心距離等於被測雙眼瞳孔中心的距離。調整完畢後,可於瞳距讀窗(6)直讀被測眼瞳孔間距讀數,單位為mm。
9.調整鏡眼距:當被測雙眼從視孔中央觀察視標的同時,被測者的額部恰與額托(23)穩定接觸,檢測者可從鏡眼距讀窗(24)觀察被測眼角膜頂點的位置,觀察距離約為20mm。
觀察時可試著變換觀察角度,務使讀窗內的長線恰好落在讀窗外框中央的突角連線上。若被測眼角膜前頂點與讀窗的中央長線刻度相切,則提示鏡眼距為 13.75mm(圖2O)。長線刻度的眼側有三條短線刻度,每刻度的間隔為2mm。若角膜前頂點與第一短線相切,則鏡眼距為15.75mm,依此類推。
圖20鏡眼距觀察圖
鏡眼距的大小影響著驗光試片對被測眼所產生的焦力。參考框架眼鏡後頂點至眼的平均距離,通常以鏡眼距為13.75mm為標准鏡眼距,國人因鼻樑較低,則定為12mm為標淮鏡眼距,一旦鏡眼距確定後,驗光試片的測定焦度則須按標准鏡眼距換算成實際焦度開具處方,計算方法如公式1所示。
D′=D± (公式1)
1000-LD
式中D為測定焦度,D'為實際焦度,L為驗光試片的鏡眼距與標准鏡眼距的差值。正透鏡試片焦度隨著鏡眼距僧大而增大,故公式中的測定焦度須加修正焦度;負透鏡試片焦度隨著鏡眼距增大而減小,故公式中的測定焦度須減修正焦度。
例1 已知 測定焦度 D=1O.OO D
鏡眼距差值L=2mm
求 驗光試片的實際焦度D'
解 D′=D± =10.20 D
1000-LD
例2 已知 測定焦度 D=-1O.OO D
鏡眼距差值L=2mm
求 驗光試片的實際焦度D'
解 D′=D± =-9.80 D
1000-LD
為了方便換算已制定了正透鏡試片測定焦度和負透鏡試片測定焦度的鏡眼距換算表格
旋動額托手輪(22)可控制被測眼與視孔試片後頂點的間距(圖21)。
圖21 用額托手輪調整鏡眼距
第四講霧視法
採用光學鏡片使平行光線入射被測眼後,焦點(或焦線)轉移到視網膜前方,從而緩解被測眼調節張力的方法稱為霧視法。
一.原理
1.屈光不正眼的調節張力
(1)遠視眼在看遠目標時,由於物象落在視網膜後方,視網膜上的模糊影象作為視-動刺激因素可誘使睫狀肌收縮,導致晶狀體調節。遠視眼在看近目標時,除須維持看遠時所付出的調節外,尚因視近反射導致晶狀體的進一步調節。由於遠視眼無論在看遠還是看近時都須付出一定程度的調節。久之則產生一定量的調節張力,即使在導致調節的因素去除後,該調節張力在短時間內仍不能鬆弛。
(2)近視眼在看遠目標時,物象落在視網膜前方,因調節可使物象更為模糊,故近視眼在看遠時不能調節。近視眼在看近時,若不戴矯正眼鏡,視標在其遠點以外時,仍無須調方;若戴矯正充分的負透鏡時,則須付出大致與正視眼看近時相應的調節。由於近視眼在不戴矯正眼鏡時看遠看近都不需要調節,久之則睫狀肌菲薄無力,當戴矯正眼鏡近讀時間過長或閱讀目標過近時,睫狀肌易發生痙攣性調節張力,即使停止近讀作業,調節張力在短時間內仍不能鬆弛。
2.霧視法的實施分析
屈光不正眼的調節張力,因其難以定量且活躍多變,故對眼的屈光定量分析構成重要的干擾因素。通常使近視眼的測定結果偏深,遠視的測定結果偏淺。
在不採用睫狀肌麻痹劑進行常態屈光測定的可試用霧視法來緩解睫狀肌的調節張力。作法是依照「減負加正」的原則調整被測眼前的試鏡片,使被測眼處於足夠的近視狀態,囑其辨認5m以外的遠視標,此時注視眼理論上不能調節,因為調節可使其近視程度進一步加深,導致視標的清晰度下降。為了看清遠視標,注視眼被迫逐步放鬆原有的調節張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調節張力對屈光測定的干擾。
3.霧視法的注意事項
(1)霧視法的原則是使被測眼處於足夠的「近視狀態」,但不是使用任意焦度的正透鏡,也不能對所有被測眼採用同樣焦度的霧視透鏡。已知在霧視過度的情況下,由於被測眼沒有注視目標,缺乏將注視目標看清楚的努力,則反而產生刺激性調節。
(2)須根據被測雙眼不同的屈光狀態選擇霧視透鏡的焦度,因雙眼的調節是同步的,若有一眼的調節得不到充分的鬆弛,則雙眼均不能達到霧視的自的。
(3)採用試鏡片箱施行霧視法時,須遵行「先加後換」的原則操作,即在遞變霧視透鏡的焦度時,先加上新霧視透鏡,再撤去原霧視透鏡,避免在單獨撤去原霧視透鏡的間隔時失去霧視效果。如此常因霧視透鏡的迭加,使霧視透鏡的焦度大增大減,影響霧視效果。採用綜合驗光儀控制霧視透鏡的遞變梯度不僅平緩穩定,且操作大為簡便。
(4)採用霧視法緩解被測眼的調節,不如睫狀肌麻痹劑來得徹底可靠。若遇下列情況,則建議放棄採用霧視法控制被測眼的調節。
1)矯正視力不良或時好時差。
2)主覺屈光測定或他覺屈光測定的結果不穩定。
3)小瞳孔,尤其是由於內斜視或內隱斜視引起者。
圖22 調整細球鏡焦度手輪
① 細球鏡焦度手輪 ②球鏡焦度讀窗
圖23 球鏡焦度手輪
a 負球鏡焦度讀窗 b 正球鏡焦度讀窗
二.操作
1.球面透鏡焦度的調整
(1)將視孔輔片調整為「O」或「 Ω 」。
(2)根據屈光測定的需要旋動細球鏡焦度手輪①(圖22),觀察球鏡焦度讀窗②。負透鏡讀數為紅色,右側順時針旋動手輪,焦度從平光至-19.OOD依-O.25D遞增,逆時針旋動手輪則遞減(圖23-a);左側逆時針旋動手輪,焦度從平光至-19.OOD依-O.25D遞增,順時針旋動手輪則遞減。正透鏡讀數為黑色,右側逆時針旋動手輪,焦度從平光至+16.0OD依+O.25D遞增,順時針旋動手輪則遞減(圖23-b);左側順時針旋動手輪,焦度從平光至+16.0OD依+O.25D遞增,逆時針旋動手輪則遞減。通常整數值與小數值之間不設小數點。
(3)超過±3.OOD的焦度遞變,為避免頻繁調整細球鏡焦度手輪,可改為調整粗球鏡焦度手輪(圖24)。調整負透鏡時,右側逆時針旋動手輪,焦度依-3.OOD遞增,順時針旋動手輪則遞減;左側順時針旋動手輪,焦度依-3.OOD遞增,逆時針旋動手輪則遞減。調整正透鏡時,右側順時針旋動手輪,焦度依+3.OOD遞增,逆時針旋動手輪則遞減;左側逆時針旋動手輪,焦度依+3.OOD遞增,順時針旋動手輪則遞減。
圖24 調整粗球鏡焦度手輪
2.霧視法的操作步驟
(1)將右眼視孔輔片調整為「O」或「 Ω 」,左眼調整為「OC」。
(2)顯示單排O.2視力表視標。
(3)遵循「減負加正」的原則逐步調整右眼視孔球面透鏡焦度,直至被測眼不能分辨視標的朝向。
(4)左眼同樣作上述霧視處理。
(5)雙眼視孔輔片均調整為「O」或「 Ω 」,囑被測雙眼注視並努力分辯霧視視標3-5min。
(6)若在霧視過程中被測眼能清晰分辨霧視視標,則可對雙眼同時酌情遞增O.25D-O.5OD霧視透鏡,始終維持霧視視標處於模糊狀態。
•
第五講 視網膜檢影驗光
從客觀的角度,根據被測眼視網膜反射光的特點來測定其屈光狀態,稱為視網膜檢影。綜合驗光儀上的工作透鏡是專為視網膜檢影驗光設置的。
一.評價
1.優點:
(1)在採取其它主客觀屈光測定的方法不能測定或難以精確測定被測眼的屈光狀態時,可試用視網膜檢影的方法獲取進一步主觀測定的信息。
(2)為不能明確表達視覺感受的幼兒或成人進行客觀屈光測定。
(3)通過調整視網膜檢影鏡的投射光焦點,觀察能源、晶狀體及玻璃體等屈光間質的透明程度。
2.缺點:
(1)常態檢影受眼的調節影響較大,檢影結果表現為近視偏深,遠視偏淺。
(2)常態檢影,視網膜反射光欠亮,給判定結果帶來困難。
(3)過分依賴檢影者的經驗和操作技能。
(4)工作距離以及反射光移動所提示的焦度子午方位等均非精確值。
(5)測定結果仍需通過主觀屈光測定方法進行驗證。
二.原理
1.基本原理 視網膜檢影鏡的基本結構為一作平行調整的正弦波光源,經 45°斜置的平面鏡反射到被測眼瞳孔內,被測眼的眼底視網膜被照亮後,就會發出橙紅色的反射光。平面鏡上有一圓孔可供檢測者窺見被測眼瞳孔內的反射光。採用點狀投射光檢影鏡,反射光呈斑點狀,稱為反射光斑。採用帶狀投射光檢影鏡,反射光則呈一條光帶,稱為反射光帶。
反射光通過被測眼的屈光間質,受其折射影響,必然在被測眼的遠點聚焦,近視眼發生會聚,遠視眼發生散開,正視眼則平行。
移動視網膜檢影鏡射出的光源,並促使反射光移動。若將被測眼看成未知透鏡,觀察反射光與被測眼相對移動的特點,可以大致判斷被測眼遠點所在范圍,被測眼遠點位於被測眼與視網膜檢影鏡之間,兩者發生逆向移動,稱為逆動;被測眼遠點位於被測眼之後或檢影鏡之後,兩者發生同向移動,稱為順動(圖25)。同時用已知透鏡將其遠點調整到視網膜檢影鏡所在的任置。通過對附加已知透鏡進行定量分析測定被測眼的屈光狀態。
圖25 被測眼遠點所在的位置與反射光順動或逆動的規律
逆動見於遠點位於被測眼與視網膜檢影鏡之間,順動見於遠點位於被測眼之後或檢影鏡之後
2.反射光的移動原理反射光移動的基本原理已如上所述,但對實際操作時所發生的反射光移動現象做如下解釋則更為可信。
(1)順動當被測眼為遠視眼、正視眼或遠點距離大於檢影工作距離的近視眼時,則被測眼的反射光無實焦點或焦點落在檢測者觀察眼的後面。此時將檢影鏡的平面鏡向下傾轉時,被測眼內的反射光上方被平面鏡圓孔的上緣遮蓋變黑,似乎形成反射光下移的現象(圖26-a),由於反射光移動的方向與平面鏡傾轉的方向相同,故稱為順動。
(2)逆動當被測眼為遠點距離小於檢影工作距離的近視眼時,則被測眼的反射光焦點落在檢測者觀察眼與被測眼之間,此時將檢影鏡的平面鏡向下傾轉時,被測眼內的反射光的下方被平面鏡圓孔的上緣遮蓋變黑,似乎形成反射光上移的現象(圖26-b),由於反射光移動的方向與平面鏡傾轉的方向相反,故稱為逆動。
(3)中和當被測眼(或通過已知透鏡的調整)為遠點距離等於檢影工作距離的近視眼時,則被測眼的反射光以尖銳的焦點落在平面鏡的圓孔上,此時將檢影鏡的平面鏡向下傾轉時,被測眼的反射光不受影響,表現為充滿被檢眼瞳孔,稱為中和(圖26-C)。
圖 26 視網膜檢影反射光原理圖
三.檢測方法
1.確定主子午線以帶狀光檢影鏡為例,帶狀投射光必須在與其相垂直的子午方位掃描移動,以測定焦度。當用檢影鏡掃描一條子午線的,若帶狀投射光與反射光帶所指向的方位相同,二者移動的子午方位也相同,無論是順動還是逆動均稱為一致性移動(圖27一a),證實所掃描的子午線為主子午線。當確定一條主子午線後,另一條主子午線與其相差90°角(相互垂直)。
帶狀投射光所掃描的子午線不是被測眼的主子午線時,則帶狀投射光與反射光帶所指向的方位不相一致,若掃描視網膜檢影鏡時,二者的移動方位也不相一致,稱為非一致性移動(圖27-b)。故在確定被測眼的散光軸位時,首先要分析帶狀投射光在靜態時與反射光帶所指向的方位是否一致,繼而要觀察在掃描帶狀投射光時,掃描向的子午方位與反射光帶移動向的子午方位在動態時是否一致(無論是順動還是逆動)。若呈現非一致性移動,則須耐心地旋轉調整帶狀投射光的方位,使其與反射光帶的指向相一致。
圖27 帶狀投射光與反射光帶的一致性移動與非一致性移動的比較
2.中和反射光比較順動和逆動的反射光(圖28),可以發現反射光從順動過渡到中和較易辨認。為了利用順動反射光來進行操作,通常根據電腦自動驗光儀的檢測結果,預加過矯-O.50D一O.75D的負球面透鏡來改變近視眼最初表現出的逆動。並使每條鍾面子午線的反射光均處於順動狀態。不必擔心負球面透鏡帶來的調節可能會干擾測試結果,因為利用綜台驗光儀進行視網膜檢影時,所預置的+0.5OD工作透鏡,具有很好的霧視功能。 圖28 反射光帶順動、逆動和中和以帶狀光檢影鏡為例,對反射光帶通常有三個評定標准,即亮度、移動速度、寬度。接近中和時反射光帶呈現出較亮、移動較快、變得較寬大。達到中和時,反射光帶最亮,寬度占據整個瞳孔空間。因此,看見暗淡、窄小、移動緩慢的反射光帶時,提示需要增減較大焦度的試片。當反射光帶變亮,移動變快,寬度變大時,須每次遞變較小焦度(O.25D)的試片。因為己事先用負球面透鏡將反射光帶調整為順動來進行操作,故通常須採取遞減負球面透鏡焦度。
3.記錄和分析檢格結果
(1)中和第一子午線確定了主子午線的方位後,仔細掃描並比較兩條主子午線的反射光帶,找出反射光帶移動較快、較亮、較寬大的主子午線,由於該主子午線接近中和狀態,故稱為第一子午線。用帶狀投射光在這條主子午線方位掃描,採取逐步減少負球面透鏡的方法進行中和(圖 29-a、 b)。劃線記錄第一子午線方位,並在線端記錄中和焦度(圖29-C)。
圖29 中和並記錄第一子午線的方位和焦度
a,利用增加負球面透鏡的方法使兩個主子午線的反射光帶處於順動,此時被測眼的兩個屈光焦線均位於視網膜後方
b.逐步減少負球面透鏡焦度,垂直主子午線的反射光發生中和,此時水平屈光焦線位於視網膜上
C.記錄第一主子午線的方位和屈光焦度
(2)中和第二子午線用上述方法掃描並中和與第一條主子午線垂直的另一條主子午線(圖3O-a)。劃線記錄導第一子午線垂直的第二子午線方位,並在線端記錄中和焦度(圖 3O-b)。記錄兩條主子午線上中和焦度的圖形稱為光學十字圖。
圖3O 中和並記錄第二子午線的方位和焦度
a.減少負球面透鏡焦度,水平主子午線的反射光發生中和,此時重直屈光焦線位於視網膜上
b.記錄第二主子午線的方位和屈光焦度
(3)處方轉換將視網膜檢影所獲得的光學十字圖轉換為屈光處方。圖3O—b視網膜檢影所獲得的光學十字圖可以分解為圖31所示的兩個光學十字圖,分別表示球面透鏡焦度和圓柱透鏡焦度。處方可寫為-3.00-1.00X180。注意表示圓柱透鏡焦度的光學十字圖中,O焦度所指向的方位為處方的圓柱透鏡細方位。
圖31 將光學十字圖轉換為屈光處方
4.工作距離的換算
(1)換算原理通常把綜台驗光儀置於操作者手臂的長度范圍內,這樣可以一手控制視網膜檢影鏡,一手更換被測眼前的透鏡。由被測眼主點至檢影鏡圓孔之間的距離稱為工作距。可以想像,假定工作距離為1m,當達到中和時,被測眼的遠點在 1m處,表示其屈光狀態為 1.OOD近視,因此不管被測眼前的試片是多少焦度,都必須加上-1.OOD(或減去+1.OOD),稱為工作距離的補償,經過補償後,被測眼的遠點就從1m處移到了無限遠。因為工作距離所形成的屈光等值必須從檢測結果(即視網膜檢影鏡所測得的值)中減去,從而換算出被測眼真實的屈光不正的焦度。為了便於計算,通常該距離要選擇一個整數(如100cm、67cm或50cm)。工作距離對檢影結果的影響可以用公式計算如下:
D=D r -1/d w (公式2)
式中D為處方焦度,Dr為檢影焦度。d w 為工作距離,以m為單位。
由公式2可知:
1)工作距為 1m,則中和光度減+1.OOD或加-1.OOD。
2)工作距為 2/3m,則中和光度減+1.5OD或加-1.5OD。
3)工作距為1/2m,則中和光度減+2.00D或加-2.OOD。
(2)工作透鏡 綜合驗光儀的視孔有標為R的功能輔片(圖 32),即為預加+1.5OD正球面透鏡,在67cm處進行檢影時,中和焦度即為處方焦度,可省去對工作距離換算的麻煩。
圖32 用輔片手輪調整工作透鏡
Ⅲ 檢影驗光的簡介
當我們距離被檢者一米檢影時,如:
⑴影動為逆動,初步判斷是 —1.00DS以上近視,加負球鏡中和以確定具體屈光度。
⑵影動不動,確定是 —1.00DS近視。
⑶影動為順動,初步判斷是 —1.00DS以下近視,或正視,或遠視,加正球鏡中和以確定具體屈光度。
檢影是一種他覺法測量眼屈光狀態的方法。需要長期訓練,才能掌握真諦。在現代驗光技術中,檢影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程序。日本早稻田大學視光學教授大島佑說,當今電腦全自動驗光儀己風靡全世界,但在驗光時還要強調和重視檢影法。
沈俠人先生從事檢影驗光凡60年,檢影技術爐火純青。觀摩先生驗光是一種心靈享受。先生工作時的全神貫注的精神,嚴謹的工作作風,程式化的規范動作,使患者充滿了信任感。先生檢影時一般更換三塊鏡片即可找到中和點。而且是精確中和。驗光結束,先生總是面帶滿足感和成就感。先生檢影的精確度可達到球鏡、柱鏡度不超過0.25度誤差;柱軸誤差不超過5度。真是嘆為觀止。正如《視光學理論和方法》所說:「檢影法是通過對反射光線的主觀理解而客觀判斷的結果。所以將檢影法定為藝術。如同其它藝術一樣,對那些執著追求而又能深刻理解的人會有無限的回報。」 沈俠人的五位徒弟都精通檢影術,都是高級驗光技師。
第一章 概述
檢影法是用檢影鏡將一束光線投射到患者眼屈光系統直達視網膜,再由視網膜的反射光抵達檢影鏡,穿過檢影鏡窺孔(簡稱檢影孔),被驗光師觀察到。這視網膜反射光即「紅光反射」,是檢影分析的主要依據。患者屈光狀態不同,其由紅光反射而形成的順動、逆動也不同。驗光師分析這不同的影動,在標准鏡片箱中取出相應鏡片來消解影動,直到找到中和點。用來找到中和點的標准鏡片與患者的屈光狀態密切相關。檢影法又稱視網膜檢影法,檢影鏡又稱視網膜鏡。
最早的驗光方法是主覺驗光法。我國清代吳江人孫雲球所創的「隨目對鏡法」。此法即插片驗光的初期,在一定遠處畫上大小不同的漢字,在患者眼前用正負不同、光度不同的鏡片試驗,哪一種鏡片能看清楚小字,即用此光配鏡。這種方法當然不準確。1893年包曼首先使用檢影鏡看到視網膜反射,開拓了他覺驗光檢影法的先河。1926年柯佩蘭德(copelamd)首推出帶狀光檢影鏡。提高了檢影法驗光的精確度。尤其對散光的檢影,對散光光帶的檢影既准確又易辨識。
最早的檢影鏡,是用一長方形或園形平面反射鏡,中間開一2-4毫米直徑的園孔或將中間鍍銀層颳去一園孔。加一手持柄。(如圖1)。光源,是用一園筒,如同可樂罐一樣,側面開一直徑大約2厘米的園孔。筒中間放一燈泡。燈光從園孔中射出,入射檢影鏡再反射至患者眼屈光系統直達眼底。被照亮的視網膜又會將這束光線反射出,再到檢影鏡,穿過檢影孔,被驗光師窺見。沈俠人先生一直使用這種檢影鏡,且愛不釋手。為了增加觀察效果,驗光室必需很暗。檢影鏡直到現代,仍是分點狀光檢影鏡和帶狀光檢影鏡兩類。各驗光師喜好不同,會選擇自己習慣使用的檢影鏡。驗光師用慣了的檢影鏡,可是個寵兒。別人碰不得,也不會大方的借給別人用。天津眼科醫院王之佐主任驗光師曾向我展示他那極鍾愛的檢影鏡。雖然鏡筒己久經歲月,烤漆剝落為古銅色,王老談起來津津樂道,就像自己極寵愛的兒子。帶狀光檢影鏡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其發射的光束是帶狀光。且可以改變聚散為散開光束、平行光束和會聚光束。在檢影時發揮其不同的功能。帶狀光可以通過套筒的旋轉改變360度方向,方便檢查各子午線的屈光狀況。上下移動套筒改變光束聚散。散開光束作一般屈光檢查;會聚光束作高度屈光不正檢查;平行光束精調散光軸。因此得到大多驗光師的喜愛。
檢影驗光的優點:
1是一種可靠的客觀驗光方法。能客觀的檢查出患者屈光狀況。不受患者主觀誤識的影響,不要詢問患者即可檢出患者准確的屈光不正。
2所用器械僅僅是檢影鏡,器械簡單,價廉而實用。
3對合作不好的嬰幼兒驗光,檢影法是最好的選擇。
4疑難光度的驗光,如不規則散光、弱視、眼球震顫、白內障、弱智等的驗光。用檢影法易操作,且結果可靠。
檢影法的難點:
1檢影法找到的中和點,是患者視網膜與驗光師視網膜在檢影孔上的共軛焦點。為了達到這中和點,所用的消解鏡片光度,包括:患者的屈光不正、患者的調節導致屈光改變、驗光師的屈光不正、驗光師的調節所組成。只有排除後三項,才是患者的屈光不正。首先在檢影前必需消除患者調節,方法是麻痹睫狀肌或患者注視5米以遠視標,鬆弛調節。其次,驗光師的屈光不正必需全矯,即使只有0.5度。再就是,驗光師在檢影時必需放鬆自己調節。檢影鏡下所見不是圖像,而是視網膜的反射,在調節鬆弛下完全可以辨別順動逆動。初學難以掌握。需長時間訓練,方可得心應手。
2我們希望檢出的光度是患者黃斑中心凹的屈光狀態。但檢影時又不易做到。因為我們在檢影時,欲看到中心凹的反射光,必需使檢影投射光束與患眼視軸重合,也就是令患者注視檢影鏡光源,這樣就無法觀察到反射光的影動。其原因:患者因怕光而躲避光源;受角膜頂點反光和眼底中心凹反射的干擾,無法辨識影動。因此只能旁中心檢影,但應控制投射光束與視軸夾角在5度左右。
3檢影法是客觀驗光的方法,但需要驗光師的主觀體會與分析。檢影應熟練、精確。初學者不易做到,需反復訓練,細心揣摩,才能掌握檢影法的真蒂。
第二章 檢影驗光設備
一 驗光室。供檢影及驗光的場所。分普通驗光室和綜合驗光儀驗光室兩類。
1 普通驗光室。面積最少為2.6X1.5米。通過平面反射鏡將視力表至患眼距離5米。驗光室寬度要能夠放標准鏡片箱和坐椅。最好驗光室的空間大一些,有利放鬆調節。驗光室不希望有雜亂無章的光線,最好不要有透明窗,用空調排氣扇。只要視力表燈和驗光室照明燈。檢影時保持驗光室半暗,不影響觀察影動即可。驗光室太亮,會看不準影動;太暗,易產生視疲勞和暗室性近視,影響檢影的准確。
驗光室的視力表掛在患者坐椅上方,1.0位置與患眼等高。照度200-400勒克斯。患者坐椅需柔軟有扶手,並可調節高低。在檢影時可以保持患者與驗光師四眼在一水平。患者左側或右側置有托櫃的標准鏡片箱。側面放一小寫字台,驗光師寫處方用。驗光師的坐椅可以旋轉而無扶手,柔軟而舒適。所有開關和驗光工具伸手可及。驗光師在工作時心情舒適而愉快,才能在檢影時鬆弛調節,使檢影准確。
2綜合驗光儀驗光室。綜合驗光儀驗光室。長度3-5米,寬度不小於1.7米。驗光室內放綜合驗光儀,側面置投影視力表。對側掛反光板,承接投影視標用。其它要求同普通驗光室。綜合驗光儀是現代規范驗光的標准和必備設備。推薦使用綜合驗光儀檢影和驗光。
二 視力表。普通驗光室用標准對數視力表。綜合驗光儀配合使用投影視力表。
1 標准對數視力表。1990年5月1日,我國衛生部將標准對數視力表定為我國視力檢查的法定視力表。它改進了國際標准視力表的缺點視標更准確了;每行視標大小相差1.259倍,更能反應視力的均衡變化;視力的記錄改為5分記錄法(與小數記錄法同時使用),對視力的記錄從盲到正常都可以用數字記錄下來。
2投影視力表。投影視力表,視力表?,(包括:E字表、C字表、數字表、字母表、兒童視力表等),雙色試驗圖,散光表,蜂窩狀視標,worth四點圖,各種偏振視標,(包括:隱斜檢查、注視視差檢查、不等象檢查、雙眼平衡檢查等)。
三標准鏡片箱或綜合驗光儀的鏡片組合。
負球鏡片:矯正近視,檢測眼鏡片。
正球鏡片:矯正遠視,矯老視,檢測眼鏡片。
正柱鏡片:矯正遠視散光,檢測眼鏡片。
負柱鏡片,矯正近視散光,檢查眼鏡片。
棱鏡片:矯正復視,檢查斜視,訓練眼外肌。
附件:
黑色遮蓋片;遮蓋未檢查眼。
針孔片;鑒別眼病與屈光不正,提高最高矯正視力。
裂隙片;檢查散光度與散光軸位。
十字片;測量瞳孔距離,調整試鏡架。
紅色濾色片;精調單光、雙眼平衡、融合功能。
綠色濾色片;檢查單光、雙眼平衡、融合功能。
磨砂片;兒童遮蓋未檢查眼;避免恐懼感。
平光片;檢查詐盲。
馬氏桿(Maddox);檢查隱性斜視。
±0。25交叉柱鏡;檢查散光、精調散光度與散光軸位。
±0。50交叉柱鏡;精調單光,老視加入度檢查。
四 檢影鏡。有兩類:點狀光檢影鏡和帶狀光檢影鏡。
1點狀光檢影鏡。從結構來看分兩部分:鏡頭部分和鏡柄部分。鏡頭部分由小電珠,聚光鏡和45度平面反射鏡組成;鏡柄是電源部分,可以用電池或交流電。國產點狀檢影鏡使用的是3V小電珠,選電珠特別重要,要形狀圓,燈絲位置正。發出光線成圓團狀。不能橢圓。圓點光直徑不宜大,且清晰。45度平面反射鏡鍍膜質量要好,反射光線均勻,中間未鍍膜小圓孔直徑2mm,孔太大暗影就大,會影響影動的觀察。最好鍍膜用半透半反膜。檢影鏡發出光,無中間暗影,電珠與電源之間有一聚光透鏡。將電珠發出光會聚,仍是散開光線。只是光束相對集中。電源要穩定。使用電池的檢影鏡雖然方便,但是檢影鏡亮度會因電池電壓不足而變暗,影響檢影。交流電能保持穩定的亮度。
2 帶狀光檢影鏡較復雜,總體也分為鏡頭部分和鏡柄兩部分。鏡頭部分有一電珠。電珠要特殊加工,燈絲是一直線狀,發出光線為光帶。45度反射鏡要求較高。鏡膜層既能反射又能透過光。如果只能鍍反射膜,中間留一圓形不鍍膜部分。不鍍膜圓孔不宜大,只能2mm左右,孔太小影響觀察,孔太大圓孔投影也會影響觀察影動。最好是鍍半透半反射膜(進口帶狀光檢影鏡),鍍膜不需留無膜層小孔。聚光凸透鏡(光源與電珠之間),與電珠之間距離可以改變。靠近電珠為散開光線,用於一般屈光不正檢影和屈光系統混濁觀察,增加電珠與聚光凸透鏡距離可將檢影鏡出射光束變為會聚光線,用來檢影高度屈光不正的近視或遠視。中間距離可使檢影出射光束為平行光線,投射在眼皮上為一狹窄細長光束,可以准確確定散光光軸。鏡柄部是電源部分可攜帶3V電池或交流電,增加兩種結構。1,可改變電珠與聚光凸透鏡距離的移動套管(上述)。2,可改變檢影鏡出射光帶360度位置的旋轉套管。檢影時可精確檢查各子午線的屈光狀態。
不論點狀光檢影鏡還是帶狀光檢影鏡。其光路也分為兩部分。
入射光路:檢影鏡投射光線一般雖微散開狀。於被檢眼前1m、0.67m或0.5m遠,投射至患眼角膜、瞳孔、房水、晶狀體、玻璃體直到視網膜。這一光路為入射光路。入射光路受到屈光系統混濁的干擾。如角膜混濁,晶體混濁。玻璃體混濁等。不論屈光系統哪一部分混濁,都會影響視網膜的照度。再就是受到瞳孔大小的影響。(相當於孔徑光闌)瞳孔大,入射光束寬,便於檢影但易暴露眼的球面像差。瞳孔小則入射光束窄。不易准確觀察影動。帶狀光檢影鏡可以改變入射光束的聚散。散光光線用來作常規檢影,會聚光束作高屈光檢影。平行光束用來精確散光軸。
反射光路:檢影鏡投射光線到達視網膜後。視網膜猶如平面反射鏡。再將這一束光射回來。光束沿著原光束路徑。從視網膜一玻璃體一晶狀體一房水一角膜再到檢影鏡,從檢影孔被驗光師觀察到。由於個體屈光狀態差異。從眼底視網膜反射的光線可能平行、分散或會聚。搖動檢影鏡會發現光影的順動、逆動或不動。在被檢眼前添加一定消解鏡片就可使影動中和,完成檢影工作。
Ⅳ 眼睛度數怎麼算
去眼鏡店測量
Ⅳ 檢影驗光的試題求解
一 根據軸上無度、有度非軸的原則可確定兩個基礎數據:-2.00DC×180;-0.50DC×90
二 轉換處方——翻方:
① 確定球鏡:-0.50DS
② 確定柱鏡度:-2.00DC--(-0.50DC)=-1.50DC
③ 確定柱鏡軸:180
Ⅵ 驗光的驗光步驟具體是怎樣操作的
驗光的一般流程
一, 問診
1, 基本禮節性問候,年齡、職業、生活習慣。
2, 視力狀況,戴鏡史,家庭眼睛病史。
3, 眼病史(加膜,結膜,晶體,眼底),有無全身病。
4, 原眼鏡佩戴情況
5, 眼鏡的使用目的,視力要求。
二, 客觀檢查
檢影或電腦驗光
三, 驗光准備工作
1, PD測量,瞳距尺或瞳距儀
2, 裸眼視力和原戴眼鏡的矯正視力的檢查並記錄
3, 檢測主(利)導眼
4, 驗光設備清潔,消毒,確保肺頭鏡片清潔,透明。
5, 肺頭數據回零(輔助鏡片、球鏡、柱鏡等),
6, PD置入
7, 被檢者坐姿調整(高低位置,前後距離)
8, 調整額托調節鈕,調整鏡眼距,肺頭視窗處可觀察,豎線與角膜頂點相切。
9, 肺頭水平,垂直,前後,使游標氣泡居於正中位。
四, 霧視
1, 置入電腦驗光儀或檢影驗光結果
2, 雙眼同時處於開放狀態
3, 出示0.2視標,調整球鏡至雙眼剛好識別0.2視標
4, 雙眼同時減負度數或加正度數(0.25D一檔)
5, 視標模糊時,讓雙眼努力分辨視標3-5分鍾,直至無法看清
五, 散光軸位和度數初步檢測
1, 霧視後,關閉左眼,開放右眼,將右眼柱鏡度調整為零
2, 出示0.5-0.6視標,加負球鏡片視力調整至0.5-0.6
3, 出示散光碟視標
4, 讓被檢者辨認最清晰的線方向
5, 計算散光軸向(最清晰線*30)
6, 加柱鏡至各條線清晰度基本一致
六, 紅綠平衡測試
1, 加球鏡至視力0.8以上
2, 出示紅綠視標或在0.8的視標上迭加紅綠背景
3, 被檢者先綠再紅再綠,比較紅綠視標清晰度
4, 調整球鏡度數使紅綠視標清晰度一致或無法一致時讓綠色稍微清晰一點
5, 出示1.0及以上視標,確認視力處於最佳矯正視力狀態
七, 交叉圓柱鏡
1, 紅綠平衡後,將交叉柱鏡旋轉軸與散光軸位對齊,出示蜂窩狀視標。
2, 翻轉交叉柱鏡,翻轉速度適中,中間無停頓
3, 根據追紅點的原則調整軸位,每次調整幅度為進10退5
4, 直到交叉柱鏡兩面一樣清晰,即為散光軸位
5, 調整散光度數,順時針旋轉交叉柱鏡使P點與散光軸位對齊
6, 根據紅加白減,調整柱鏡度數,直至交叉柱鏡兩面一樣清晰
7, 每增加-0.50柱鏡相應減少球鏡-0.25。
八, 紅綠平衡
1, 交叉柱鏡後第二次紅綠平衡
2, 出示紅綠視標,比較紅綠視標清晰度,調整球鏡度數紅綠視標清晰度一致或無法一致時讓紅色稍微清晰一點
用同樣方法檢查左眼
九,雙眼平衡
1, 偏振分離法,出示偏振三排視標,輔助鏡片調至P位置,上下兩排視標清晰度相同。
2, 棱鏡分離法,出示單排視標,右眼3ΔBD,左眼3ΔBU
3, 雙眼交替遮蓋,出示最佳視力視標或上排視標,交替遮蓋左右眼比較清晰度
左右眼不能達到一樣時,以主視眼清晰為主。
十,霧視
1, 雙眼同時加+0.75DS或+1.00DS霧視
2, 消霧視,雙眼同時遞增-0.25DS至最佳視力,取最低負球或最高正球
十一,試戴調整度數
1, 望遠,清晰度,舒適度
2, 看書5分鍾,是否有不適
3, 看電腦,根據顧客日常需求,多觀察一段時間。
十二,開具處方及建議書。
Ⅶ 檢影驗光時的工作距離換算是多少呢
如果是50cm的工作距離,就需要減去200度,就是最終600度近視;
如果工作距離是67cm,那就減去150度,最終處方550度;如果距離是1m,那麼最終處方就是500度。
人們口中的近視度數與屈光度關系密切。1屈光度被定義為光線在通過鏡片在鏡片後一米處形成焦點。以D表示,f表示焦距就有公式D=1/f。距離如果鏡片焦距是0.5米那麼這個鏡片的屈光度就是1/0.5=2,習慣上人們喜歡把這個叫做200度。
想搞清視力表上的視力跟屈光度(近視度數)的關系,其實這兩個概念是彼此獨立的,它們之間沒有絕對准確的換算關系。
一般來說屈光不正的人視力都不太好,屈光度數越高,裸眼視力也就越低。但這也不絕對,有人屈光度不高,但是視力缺很低,因為影響視力好壞的不只屈光度一個因素。如果眼睛有其他疾病或網膜成像功能、視神經功能受損等也會使視力下降。
(7)檢影驗光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為了增加觀察效果,驗光室必需很暗。檢影鏡直到現代,仍是分點狀光檢影鏡和帶狀光檢影鏡兩類。各驗光師喜好不同,會選擇自己習慣使用的檢影鏡。驗光師用慣了的檢影鏡,可是個寵兒。別人碰不得,也不會大方的借給別人用。
天津眼科醫院王之佐主任驗光師曾向我展示他那極鍾愛的檢影鏡。雖然鏡筒己久經歲月,烤漆剝落為古銅色,王老談起來津津樂道,就像自己極寵愛的兒子。帶狀光檢影鏡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其發射的光束是帶狀光。
且可以改變聚散為散開光束、平行光束和會聚光束。在檢影時發揮其不同的功能。帶狀光可以通過套筒的旋轉改變360度方向,方便檢查各子午線的屈光狀況。上下移動套筒改變光束聚散。散開光束作一般屈光檢查;會聚光束作高度屈光不正檢查;平行光束精調散光軸。因此得到大多驗光師的喜愛。
Ⅷ 眼睛散光跟它的軸位怎麼來計算
無法計算,因為散光度數跟軸位是沒有任何關系的,只是只要有散光就一定有軸位,我每次驗光的時候,都是採取電腦檢驗出來的軸位配鏡!
Ⅸ 誰能告訴我檢影驗光練習的詳細方法謝謝!
檢影方法
一、散瞳驗光
1、散瞳,12歲以下需用阿托品散瞳,散3天後驗光,3周後復驗;12歲以上年輕人托品醯胺散瞳,年輕的點6次,成年點3到4次,第二天復驗;(5分鍾點一次,最後一次後20分鍾檢查,一般取十分鍾)
2、電腦驗光,確定初步的眼度數情況;
3、測瞳距,查視力,年紀大的需要查近視力;
4、使用帶狀檢眼鏡進行他覺眼光,在0.67工作距離基礎上進行驗光。察看眼瞳孔中的從視網膜所成光帶的像在角膜上的映光的運動情況(具體分映光四要素:亮度,形狀,大小,方向),一般主要看映光的順動和逆動的變化(注意有剪動的情況出現),一般讓患者盯住你的額頭或是對面牆上的小紅點,透過檢眼鏡察看映光情況:
a、首先看水平和垂直子午線上映光是否和光帶相平行,如果平行,則患者如果有散光,一定是180度或是90度的散光;不平行,則確定有非180度和92度的散光,在水平和垂直的位置上找一中間點,剛好映光和光帶平行,則這個位置就是散光的軸位;
b、在電腦驗光結果的基礎上,加上+150度透鏡,再水平和垂直的位置上進行檢影,一般有兩種可能,一是全是逆動,則證明患者肯定是近視;如果是順動,則有三種情況,正視,遠視,小於150度的近視;
c、在水平和垂直子午線上進行驗光,如果是逆動,逐漸增加負鏡,找到逆動轉為順動的前一個度數(即找中和點);如果是順動,逐漸增加正鏡,即找順動轉為逆動的前一個度數;如果是剪動,則要找到映光上下或左右對稱時的前一個度數;
d、平衡任何一個之後,如果另一個位置還沒有平衡,則證明有散光存在。如果水平位先平衡,那證明軸位為180度,在水平位所平衡的度數的基礎上,垂直位再平衡的度數即就是散光的度數;如果垂直位先平衡,同理即就是90度的散光;
e、將兩個鏡框上的鏡片放在旁邊,各加上工作距離0.67的倒數,即-150度,即就是插片的基礎讀數。
5、然後開始主覺驗光,即插片法
a、先球鏡,分別加上25度遠視和25度近視,讓患者比較哪個更清楚,細調球鏡度數
b、再散光,利用十字交叉柱鏡進行細調,首先調軸,取大概方位的3個方向1.2.3詢問那個方向更清楚,然後,將十字交叉柱鏡的柄和原軸位重合,翻面詢問那面更清楚,或者兩面都差不多,向清楚的一面調軸一次進15,或回退一半(原則上盡量向180度或90度靠攏);再次調度,將交叉柱鏡的軸線和原軸重合,翻面詢問那面更清楚,清楚則加度數;
6、不需雙眼平衡,將驗光結果抄寫於病歷上,囑咐病人第二天或者改天復驗(阿托品驗光者則3周後復驗);
7、復驗內容:
a、首先查視力看能不能達到1.0,然後調透鏡度數,原則上由於睫狀肌麻痹的失效,則由於調節的存在,晶狀體會增加屈光度,因此患者有可能看不到1.0,可是適當的增加-25到-50度,即就是近視增加25度,遠視減少25-50度 ,但原則是寧可欠矯,也不要過矯。
b、調散光,利用十字交叉柱鏡同第一次驗光;
c、最後雙眼平衡。
8、開眼鏡處方。
二、小瞳驗光
1、沒有散瞳的步驟,對象主要為調節已經近乎沒有的中老年人(45以上)
2、其他步驟同散瞳驗光;
3. 一般要求近視力驗光,即在遠視力驗光的基礎上,根據老視的年齡規律加上33cm時的度數以及年齡因素;
4、可以直接作雙眼平衡,開眼鏡處方。
三、在他覺驗光時的推薦的方法
1、為了避免在中和度數的時候忘記了先中和了那個軸位,可以應用下面的方法;
2、如果患者電腦驗光是-100度,則加上150度,即先插上+50度遠視,此時水平位已經變逆,而垂直位剛好中和,此時再到水平位,讓它變為順,即反過來找中和點,找到後此時的前一個就是所要的散光,而此時帶狀檢眼鏡的光帶就是它的軸位90度;即先中和了大的度數,在最後寫度數的時候需要換算成有效鏡度,即為180度;
如果先中小的度數,先水平位置,在中和垂直位置,光帶的位置仍舊是軸的位置180度;
3、這樣可以避免忘記自己所驗過的軸位。
總結:即就是不管是哪個方向,首先中和一個,即讓順變逆或者逆變順,然後再到另一個位置看,如果還是順則就是已經中和了小的,繼續中和大的;如果已經變逆,則就是已經中和了大的,反過來再中和小的。這樣不用考慮到底是從小到大,還是從大到小,還能最後確定軸位。
附:配鏡處方
配眼鏡的處方中有一些簡便的符號:
D代表屈光鏡度 S或「球」表示球面透鏡
+表示凸球鏡片 C或「柱」表示柱面透鏡
-表示凹球鏡片 ○表示聯合之意
例如:眼鏡處方-2.50 D.S
表示2.50屈光度的近視眼。
眼鏡處方+1.25D.C×90°
表示:1.25屈光度遠視散光,柱鏡的軸位在90°方向。
眼鏡處方-2.00D.S○-1.25D.C×135°
表示:2.00 屈光度近視,聯合1.25屈光度近視散光,柱鏡的軸位在135°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