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暖氣按照流量收費的計算公式
想知道暖氣流量表是按什麼計價收費的嗎?
採暖顧問告訴您:按照熱焓收費。進水口溫度-出水口溫度=溫差,溫差×流量=熱量,按照熱量收費。說得明白一點,就是進水口裝一個pt1000的溫度感測器。出水口裝一個pt1000的溫度感測器,然後水管上裝一個流量計。通過專用的函數計算軟體,采樣溫差和流量信號,自動積算出熱量值。 暖氣流量表是按什麼計價收費的嗎?
Ⅱ 暖氣熱量表前五後三怎麼算
是根據管徑計算的,前面預留5倍內徑長度的直管段,後面預留三倍內徑直管段,比如說DN50的熱量表,表的內徑是50毫米,就需要表前250毫米,表後150毫米直管段
Ⅲ 樓房取暖安裝了熱力表,顯示:熱量、出口溫度、入口溫度、溫差、流速、流量,這個熱量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熱水供暖系統的小時供熱量可以由下式計算,即:
Q=M(i2-i1)=ρV(i2-i1)
本式中 Q:供熱量,W;
i2,i1:供水和回水的焓,J/kg;
M:水的質量流量,kg/s/;
Ρ:水的密度,kg/m;
V:水的體積流量,m/s。
從上式可知,要測得熱量,應該先測量出水的焓值、密度和體積流量。熱水的體積流量可由安裝於供、回水管上的機械、超聲波流量計測得。而焓值及密度則為溫度的函數,一般用鉑電阻溫度計測出供、回水溫度。
(3)熱力表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城市集中供熱系統普遍採用水為供熱介質,以熱水或蒸汽的形態,從熱源攜帶熱量,經過熱網送至用戶。熱水供熱系統,由水泵驅動進行循環,水的流速約為1~2米/秒,輸送半徑達10公里以上。供回水溫度根據技術經濟比較確定。
中國城市集中供熱系統在採暖室外計算溫度時,設計供水溫度多採用130°C或150°C,回水溫度則為70°C。當室外氣溫高於採暖計算溫度時,常用降低介質溫度的方法進行調節。這樣既可減少輸送介質途中的管道熱損失,又便於利用供熱機組的低壓抽汽,提高熱電廠供熱的經濟效益。
由於水的比熱大,蓄熱能力高,因此供熱系統運行有波動時,供熱狀況仍較穩定。熱水供熱系統運行中介質漏損少,所需補給水量較小,補給水的處理要求也較低。
Ⅳ 熱力的熱力的計算
蒸汽和熱水的勢力計算,與鍋爐出口蒸汽、熱水的溫度和壓力有關,計算方法:
第一步:確定鍋爐出口蒸汽和熱水的溫度和壓力,根據溫度和壓力值,在焓熵圖(表)查出對應的每千克蒸汽、熱水的熱焓;
第二步:確定鍋爐給水(或回水)的溫度和壓力,根據溫度和壓力值,在焓熵圖(表)查出對應的每千克給水(或回水)的熱焓;
第三步:求第一步和第二步查出的熱焓之差,再乘以蒸汽或熱水的數量(按流量表讀數計算),所得值即為熱力的量。
Ⅳ 熱力表計算
恩。。不清楚你供熱熱力表是什麼構造原理,題里有沒有給加熱對象的溫度變化,熱導率λ或者熱容Cp這一些參數可以通過查表獲得
我有一道管式換熱器的題可以給你參考一下。
某套管換熱器有傳熱面積0.4㎡,油在內管從75℃被冷卻到65℃,冷卻水在環隙中逆流流動,從30℃加熱至45℃,給熱系數α2=4000W/(㎡·℃),內管直徑Φ25mm,管壁較薄,熱阻可略去不計,求改換熱器能冷卻的最大油量。一直油在平均溫度下的物性為λ=0.56W/(㎡·℃),μ=1.8mPa·s,Cp=2070J/kg·℃.
解:Re=ρ/μ,Pr=Cpμ/λ
α1=(0.023λ/d)(Re的0.8次方)(Pr的0.4次方)
傳熱系數1/K=(1/α2)×(d2/d1)+(d2/λ)ln(d2/d1)+1/α1
∵管壁較薄熱阻忽略
∴1/K=1/α1+1/α2
K=α1α2/(α1+α2)=[(0.023λ/d)(Re的0.8次方)(Pr的0.4次方)α2]/[(0.023λ/d)(Re的0.8次方)(Pr的0.4次方)+α2]
Δtm=[(T1-t2)-(T2-t1)]/ln[(T1-t2)(T2-t1)]=[(75-45)-(65-30)]/ln[(75-45)(65-30)]=32.44℃
Q=KAΔtm=QmCp(T1-T2)=uAρCp(T1-T2)....(終式)
將所有式子帶入終式
可以解方程得到流速u,帶入Qm=uAρ,解得Qm=1.24㎏/s
Ⅵ 暖氣表怎麼算
暖氣表計費方法為:暖氣表是按流量和進回水溫差來計量的,包括基本熱價和計量熱價兩部分。其中,基本熱價仍根據市熱力集團城市熱網供應。
暖氣表主要用於工業管道介質流體的流量測量,如氣體、液體、蒸氣等多種介質。其特點是壓力損失小,量程范圍大,精度高,在測量工況體積流量時幾乎不受流體密度、壓力、溫度、粘度等參數的影響。無可動機械零件,因此可靠性高,維護量小。
儀表參數能長期穩定。本儀表採用壓電應力式感測器,可靠性高,有模擬標准信號。計算進入用戶家中的熱水,通過散熱器釋放的熱量,不存在熱量進入用戶前的各種損耗及分攤,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戶一表。
(6)熱力表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暖氣表的使用介紹如下:
熱量表在安裝前必須經過計量部門的首次檢定或校準,合格後方能安裝使用,且受法律保護,一旦有計量糾紛,是有法可依的,用戶或供熱單位都可以申請仲裁機構進行計量仲裁。
國家現階段規定使用的熱量表,看似安裝過程繁瑣,但和水表、電表、煤氣表一樣,並列統稱為「民用四表」,是真正計量每戶實際消耗熱能的,熱量表不存在分攤總表及管道的熱損耗,是國家規定的用於貿易結算的計量器具。
Ⅶ 怎樣看熱力表
熱力表跑表的時間,流量則代表了每小時使用了多少立方米的水。
熱力表會有累積熱量、累積冷量、累積流量的數字,這些數字分別代表使用熱量的千瓦時、製冷量和過水量,而入口、出口上的溫度,則代表了供水溫度和回水溫度,溫差代表著供水和回水時所產生。的溫差,累積的時間代表著熱量表跑表的時間,流量則代表了每小時使用了多少立方米的水。
(7)熱力表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熱量表按使用功能可分為:單用於採暖分戶計量的熱量表,和可用於空調系統的(冷)熱量表。(冷)熱量表與熱量表在結構和原理上是一樣的。主要區別在感測器的信號採集和運算方式上,也就是說,兩種表的區別是程序軟體的不同。
1、(冷)熱量表的冷熱計量轉換,是由程序軟體完成的。當供水溫度高於回水溫度時,為供熱狀態,熱量表計量的是供熱量;當供水溫度低於回水溫度時,是製冷狀態,熱量表自動轉換為計量製冷量。
2、由於空調系統的供回水設計溫差和實際溫差都很小,因此,(冷)量表的程序采樣和計算公式的參數也比單用途熱表的區域大。
Ⅷ 空氣熱力性質表怎麼計算
Q=CmΔt,熱力性質表是一種適用於測量在熱交換環路中,載熱液體所吸收或轉換熱能的儀器,熱量表用法定的計量單位顯示熱量。
Ⅸ 供暖是怎麼算流量的
計算公式:
G=0.86*Q/Δt
其中
1、G:流量單位L/h,Q:熱負荷單位W,Δt:供回水溫差單位℃,0.86:可以看做常數。
2、熱負荷的計算:Q=供暖面積(㎡)*單位面積熱指標(W/㎡)
例:
1、430kw=0.43MW,換算成熱量為:368571大卡,圓整為370000大卡;
2、循環水量為:370000大卡/10度=37000公斤/小時(流量);
4、採暖管道的經濟流速約為:2.5米/秒;
5、管道管徑的計算:a、流量=管道截面積X水速X3600秒=面積X2。5米/秒X3600秒X1噸/立方米=37噸/小時;
6、面積=0.0041平方米;管道直徑為:0.072米,合72毫米,圓整到DN80,可以選用:∮89的管道。
(9)熱力表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國內外採用的計量原理基本是直接測定用戶從供暖系統中用熱量;測定用戶散熱設備的散熱量;測定用戶的熱負荷三種。依據以上原理研究出了多種熱計量方法:
1、熱量表法
該方法需對入戶系統的流量及供、回水溫度進行測量,採用的儀表為熱量表。該方法要求每戶的供暖系統單獨形成一個環路。該方法特點:原理上准確,但價格較貴,安裝復雜,並且在小溫差時,計量誤差較大。目前,國內提倡使用。
2、分分攤法
該方法是利用散熱器平均溫度與室內溫度差值的函數關系來確定散熱器的散熱量。該方法採用的儀表為熱量分配表,常用的有蒸發式和電子式兩種。該方法是在集中供熱系統中一幢樓或一個單元作為一個熱計量單位,在其熱力入口處安裝一塊熱分配表,就組成熱量計量系統,熱量表計量一幢樓或一個單元所有熱用戶的消耗總量,熱分配表測量每個熱用戶每組散熱器散發熱量的比例。
每個採暖季節開始時,記錄每塊熱分配表的初始數值;採暖季節結束後,記錄每塊熱分配表的終數值。該方法特點是計量方便,價格低,如採用電子式熱分配表進行傳送後可在戶外讀值,且對原供暖系統的改動小。
Ⅹ 熱力流量表如何讀數
熱力表跑表的時間,流量則代表了每小時使用了多少立方米的水。
熱力表會有累積熱量、累積冷量、累積流量的數字,這些數字分別代表使用熱量的千瓦時、製冷量和過水量,而入口、出口上的溫度,則代表了供水溫度和回水溫度,溫差代表著供水和回水時所產生。的溫差,累積的時間代表著熱量表跑表的時間,流量則代表了每小時使用了多少立方米的水。
工作原理:
將一對溫度感測器分別安裝在通過載熱流體的上行管和下行管上,流量計安裝在流體入口或迴流管上(流量計安裝的位置不同,最終的測量結果也不同)。
流量計發出與流量成正比的脈沖信號,一對溫度感測器給出表示溫度高低的模擬信號,而積算儀採集來自流量和溫度感測器的信號,利用積算公式算出熱交換系統獲得的熱量。
工作原理運用:
長期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城鎮居民採暖一般按住宅面積而不是實際用熱量收費,導致用戶節能意識差,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顯然該計量方法缺乏科學性。
而歐美等發達國家在八十年代初,熱量表的使用已相當普遍,熱力公司以熱量表作為計價收費的依據和手段,節能20%~30%。
作為建築節能的一項基本措施,國家建設部已將熱量計量收費列入《建築節能「九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對集中供暖的民用建築安裝熱表及有關調節設備並按戶計量收費的工作,1998年通過試點取得成效,開始推廣,2000年在重點城市新建小區推行,2010年全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