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培養新蜂王
培養新蜂王方法:
一、要選擇適宜本地區的蜂種育王。可以從正規的種蜂場引種,也可以從本場擇優移蟲培育,最好每隔兩年就從外地引進一次種王,以免種性退化。
二、有了好的種王也不一定就能育出好王來,還必須有好的或輔助的蜜粉源,這是培育好王的又一個主要條件。如外界蜜粉條件差則不能育王,蜜粉源條件一般時,則每天傍晚要進行獎飼。
三、有了上述兩個條件還不夠,還必須利用大卵育王,大卵育出的蜂王,初生體重大,發育好。大卵是怎樣得到的呢?首先要將種王用竹絲籠囚禁5―10天,移蟲前4至5天放開種王開始產卵,放王後4天內所產的卵的體積和重量都比較大,以後隨產卵量增多而逐漸變小。
四、選擇強群育王,強群各方面條件都較優良。12框足蜂以上,巢內蜜粉充足的、有王群育王最好。將原蜂王限制在巢箱內,選1至2張小幼蟲脾,先將育王框帶王台放在兩幼蟲脾中間清理4至6小時,取出移入2日齡小幼蟲促其接受,只要能接受幾個就行。24小時後取出,把幼蟲去掉,用毛筆將每個需移蟲的王台用所接受的蜂王漿塗刷,隨即移入適宜的12小時以內的小幼蟲。如所育處女王在移蟲後第11天出房的,質量不會太好,只有在第12天的下午或夜間出房的是最佳處女王。
五、組織交尾群,以1至2框蜂為好,蜜粉要足。群勢較大會浪費工蜂的哺育力,對全場的發展和生產不利。在處女王出房前1天,把王台安放在交尾群的蜂多有蜜處,處女王出房後如有殘肢和體格較小的應立即予以淘汰。處女王交尾產卵一般是在出房後第9至-11天,個別的十二三天,超過半月交尾的處女王也應淘汰。處女王開始產卵後,到底是否是一隻好王還要看產卵後表現。
六、是否是一隻好王還得看產卵以後各方面的表現才能確定。在交尾群中,產滿1脾卵後應立即提出與強群中的空脾對換,連產4脾卵後將其誘入到生產群中進一步作性能考察。在生產群中產卵、產蜜、產漿、產花粉等都不低於同群勢的產量,甚至更高,此只新王才能定為一隻好王。
2. 怎麼養蜂王不會跑
一、蜜蜂會逃跑的原因
蜜蜂不像寵物貓狗,一旦跟人類居住後就會親近人類,並且不會產生逃跑的念頭。在飼養蜜蜂的過程中,如果出現差錯就會導致蜜蜂集體出逃,蜂農的蜜蜂常常逃跑一半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蜜蜂會淘寶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尋找不到蜜源,箱內嚴重缺蜜缺粉;蜂群有病害卻沒有及時治療;新蜂王誕生,蜜蜂之間產生爭斗形成新舊兩個派別的蜜蜂群;夏季峰箱溫度過高或濕度太大;蜜蜂因為螞蟻、蝴蜂等敵害無法生存;管理不當導致豐巢內長有大量巢蟲致使蜜蜂無法生存。
二、如何讓蜜蜂不逃跑
蜜蜂逃跑的原因無非以上幾個,當我們知道原因後只要對症下葯即可避免蜜蜂逃跑。要時刻保持蜂箱環境的干凈衛生,如果發現有巢蟲或者是螞蟻等危害蜜蜂生存的生物要及時處理;要及時為蜜蜂補充飼料,時刻注意蜜蜂的健康動態,有疾病的時候要及時下葯治療;蜂箱里有多個王的時候可以把最強的王留下來,其它的都弄走;要時刻為蜜蜂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間,讓它們能夠安心產蜜。
三、如何快速養殖蜜蜂
蜂群繁殖的快慢和產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蜂王的好壞,年輕健壯的蜂王產卵力強、領導性好,能組建優秀的蜂群,讓蜜蜂團結協作;儲存充足的蜜,讓蜜蜂不會因為缺少食物而不安;在氣候上也要注意,夏季是蜜蜂逃跑的高峰期,要注意遮陰、喂水、嚴防害蟲;而冬天蜜蜂可能會因為寒冷死亡,也要注意保暖。
3. 養蜂視頻怎麼養蜂蜜最新蜜蜂養殖技術
養殖蜜蜂需要具備條件:
一、場地條件
場地周圍2.5公里的半徑范圍內應具有充足的主要蜜源和輔助蜜粉源,而且主輔蜜粉源應搭配適宜;場地宜選擇在南向的近山坡地,陽光充足,背有高山為屏,上有自然遮蔭,夏季通南風,冬季阻北風,且土質肥沃,蜜源植物生長旺盛,花期長,水量充足,交通較便利。
二、蜂群的選購
1、購買時間:北方宜在4~5月份,此時正當蜂群繁殖期,挑選比較穩定,且外界環境好,飼養易成功。
2、挑選方法:在巢門口觀察,凡是工蜂出入勤奮,採集蜂帶花粉比例較多的,一般是有生氣的好群。然後開箱檢查,如工蜂安靜不驚慌,說明性情溫順;如蜂王體大。足粗,身高胸寬、腹部長而豐滿、全身密披絨毛、產卵靈活迅速而不驚慌,說明蜂王年輕健壯,產卵力強。
3、蜂群的排列:依場地大小、養蜂多少和季節情況而定。有四種排列方式:單箱排列,雙箱排列、交錯排列、三箱排列
三、飼養
1、補助飼養:即在蜜源缺乏時所進行的人工飼喂。其方法有:①補飼蜂蜜。可用蜂蜜加溫水二成稀釋(結晶蜂蜜,需稍加水煮溶)。稀釋後的蜂蜜,可採用灌脾的方法或者倒人框式飼養器內飼喂蜜蜂。②補飼糖漿。糖漿是以白糖加水五成,經加熱充分溶解後涼至微溫,最好在糖漿中加入0.1%的檸檬酸,以利於消化和吸收,此時不宜用紅糖。
2、獎勵飼養:在蜂群繁殖期和蜜蜂生產期所進行的人工飼喂。一般給少量60%蜜液或50%的糖漿,早春時隔日1次,以後消耗增加,可每天1次,時間從流蜜期前40天起,直到外界有大量蜜粉采人為止。每框蜂每次獎勵50~100克糖漿即可。
3、飼喂花粉:目的是補充蛋白質飼料。在越冬後期及早春,補給前一年秋季保存下來的花粉,也可用黃豆粉代替。飼喂方法如下:
(1)液喂。將花粉加糖漿10倍,煮沸,待涼後放人飼養器內飼喂。
(2)餅喂。將花粉或代用花粉加等量蜂蜜或糖漿,充分攪拌均勻,做成餅狀,外包塑料紙,兩端開口,置於框樑上供蜜蜂採食。此法遇寒流時,經常採用。
4.飼喂水分及鹽類:①水分。一般每一蜂群每天需采水200~300毫升。在飼養器內盛水或在紗蓋上放濕毛巾,供自行采水。②鹽類。在糖漿中加入l%的食鹽即可。
四、管理
1、春季管理:①促進蜜蜂飛翔排泄。巢中央溫度提高到33~35℃,要有足夠的蜜粉源或獎勵飼養,及時打開箱蓋和保溫物,使其出巢飛翔排泄。②蜂巢的保溫。排泄後即進入繁殖期,必須採取人工保溫。緊縮蜂巢,密集群勢。多群同箱飼養,箱內、外保溫,北方直到4~5月份。
2、流蜜期的管理:①初期調整和組織好采蜜群。②保持強群采蜜。控制蜂王產卵,可用隔王板將蜂王限制在巢箱的一區或巢箱中。斷子取蜜,可在大流蜜期前5天,從采蜜群中提出蜂王和1~2張脾蜂另組小群,第二天給采蜜群誘人一個成熟王台,可大大提高產蜜量。注意小群管理。對於那些不能采蜜的弱群,應創造條件,促使群勢迅速發展。在適當采蜜的前提下,要抓好繁殖,以便補充群勢。
3、秋季管理:①培育新王,更換老劣王。②培育適齡的越冬蜂。適齡越冬蜂系指在越冬前羽化出房,僅進行過二三次排泄飛翔,沒有做過哺育和採集工作,未分泌過王漿的幼蜂。為了使越冬蜂能安全越冬,必須控制流蜜期以後出生的幼蜂出生,以保譚蜂群的群勢。控制的方法是在流蜜期肋一定時候迫使蜂王停止產卵。③適時早斷子。在培育越冬蜂的後期,先採取蜜粉壓脾,用蜂蜜澆2~3次,這樣蜂王就會停產,同時將蜂群搬到陰冷的地方,將蜂路擴大1倍,並從蜂巢中提出花粉脾,撤出保溫物,即可提早斷子。
4、冬季管理:①調節巢門。巢門高6~7毫米,寬60~70毫米為宜。②防蜂蜜結晶。加強保溫,或由巢門向箱內塞一些濕棉花球,以減少通風。③北方室內越冬。應在水結冰,大地未積雪之前人室,人室時,蜂箱在室內應離牆20厘米,第一層離地40厘米。室溫保持在0~2℃,濕度保持在75~80%之間。
4. 密蜂王怎樣養的,如何培育蜂王
在蜂王幼蟲孵化出來後,開始讓其食用蜂王漿(工蜂幼蟲只能食用3天的蜂王漿);然後經過5天的發育,進入封蓋期;此時蜂王幼蟲將會用8天的時間來發育成長;等到了第9天時,蜂王幼蟲從巢脾中羽化爬出,並破壞其他王台,確立自己的蜂王地位。
一、蜜蜂王怎麼養的
1、蜂王的產生過程
(1)蜂王與工蜂一樣都是同一種蜂卵孵化出來的,這個過程大約需要3天左右;在孵化出來後,蜂王開始食用蜂王漿,而工蜂幼蟲一般只能食用3天左右的蜂王漿,後續只能食用花蜜和花粉,一般蜂王能活3-5年,而工蜂只能活幾個月左右。
(2)蜂王孵化後,經過5天的發育進入封蓋期。此時蜂王會花費8天左右的時間不斷發育成長,同時在處女王出房(即蛹羽化)前2-3天,工蜂會先把王台頂蓋的蜂蠟咬薄,以便讓處女王出房。
(3)封蓋後第9天左右,蜂王會從巢脾中羽化爬出,並將其他的王台破壞,防止其他的蜂王出現,此時蜂群的蜂王確定。
2、如何養出蜂王
(1)直接介入新蜂王:用囚王籠將蜂王關起來放在蜂團的附近,然後將蜜汁噴灑在囚王籠附近,等蜂群接受蜂王後再將蜂王釋放出來。
(2)介入王台:往蜂群中介入封蓋5天以上的王台,等到王台裡面的蜂王幼蟲發育成熟,羽化成蜂且外出與雄蜂交尾後即可。
(3)急造王台:往無王群中補充部分卵蟲脾並做好補飼工作,經過1-2天左右蜂群便會急造王台來培育新蜂王。
二、如何培育蜂王
1、培育蜂王時,選擇勢力強大,沒有病蟲害的蜂群,同時育王群最少應該有6-8個巢脾,這樣才能夠保證蜂王幼蟲營養充足。
2、移蟲前一天的晚上,獎勵飼喂蜂群,增加工蜂的泌漿量。
3、移蟲時,將育王框放入哺育群內,然後在室內溫度為25℃時移蟲。
4、移蟲時,使用移蟲舌從幼蟲背部伸到幼蟲身體的底部,將幼蟲連著蜂漿一起轉移到蠟盞內的王漿上。
5、將育王框插入哺育群,一天後取出育王框進行檢查。如果王台加高,並且幼蟲漂浮在蜂王漿上面,說明蜂群已經接受了蜂王;如果王台沒有加高,說明蜂王幼蟲死亡。
6、移蟲結束後,對育王群進行獎勵喂養。
5. 如何人工培養蜂王
第一章 養蜂機具及設備
飼養管理蜂群的工具、機器和設備簡稱蜂具。蜂具和許多木製蜂具可以就地取材,自己制備。但是,一定要按照標准製造,統一規格。蜂具的種類很多,這里只介紹蜂箱、巢出和一部分飼養管理用具,其他蜂具結合有關生產的內容敘述。 (一)箱蜂
含有活動巢框的蜂箱(活框蜂箱),是科學養蜂的重要生產工具。應用活框蜂箱養蜂,可以隨打開蜂箱,拿出巢脾了解蜂群的情況,觀察蜜蜂的生活活動,根據需要和可能,生產各種蜂產品,而且便利進行轉地飼養。
蜂箱長期放置在露天,經受雨淋、日曬,而且蜜蜂必須在蜂箱里活動,撫育蜂子,貯存飼料,所以蜂箱的結構需要用堅實、質輕、不易變形的木材,而且要充分乾燥。北方以紅松、白松、椴木、桐木,南方以杉木為宜。 目前我國飼養歐洲蜜蜂使用最普遍的蜂箱是10框標准蜂箱和16框卧式蜂箱;飼養中蜂宜使用中蜂標准蜂箱。
1、10框標准蜂箱
10框標准蜂箱是世界上飼養歐洲蜜蜂使用最普遍的蜂箱。它由10個巢框、副蓋(或沙蓋)、箱蓋以及隔板組成。需要時可在箱身(巢箱)上疊加繼箱。繼箱與活底蜂箱的箱身通用。蜂群發展到8—10框蜂時,疊加繼箱,可以及時擴大蜂巢,充分發揮蜂王的產卵力,培養強群。使用隔王板可把巢箱的育蟲區和繼箱的貯
蜜區分隔開,有利於提高蜂蜜的質量和加速蜂蜜的成熟。
2、16框卧式蜂箱
16框卧式蜂箱含有16個標准巢框的橫卧式蜂箱。通過加牌可橫向擴大蜂巢。也可以用壓板把蜂箱分隔成2-3區,實行多群同箱飼養。
3、中鋒標准蜂箱
中鋒標准蜂箱是專為科學飼養中鋒設計的蜂箱。
中鋒標准蜂箱使用淺繼箱,高135毫米,主要作儲蜜作用。巢門板上有數個圓洞巢門,直徑約4毫米,能阻止西方蜜蜂鑽入,在發現西方蜜蜂盜中蜂箱內蜜蜂時,將蜂蜜下面的巢門關閉,中鋒可以從圓洞出入。 這3種蜂箱的箱身(巢箱)內圍和巢框的尺寸見4-1和表4-2.
4、簡便轉運蜂箱
浙江農業大學設計的轉運蜂箱,特別適合轉地飼養,結構基本上和10框標准蜂箱相同。特殊結構是①前後箱壁內側距承框槽60-100毫米處裝設巢脾快速固定器;②箱身兩側壁下部的箱板,向前伸出箱前壁55毫米、高10毫米的一段,既可安裝巢門翻板,其10毫米的一段,既可安裝巢門翻板,其上釘上蓋板,關上巢門翻板時,又可作為蜜蜂棲息的走廊;③箱底距前緣120-220毫米處開一底氣窗,有滑板,可開閉(圖4-5)。 (二)巢礎
巢礎是安裝在巢框內供蜜蜂築巢脾的基礎。它是人工製造的蜜蜂片,經巢礎機壓制而成,具有巢房底和巢房壁的根基(圖4-6.)有供飼養歐洲蜜蜂使用的意蜂巢礎,生產雄蜂用的雄蜂巢礎,飼養中蜂用的中鋒巢礎。使用巢礎築造的巢脾整齊、平整、堅固、並且少雄蜂房。 (三)飼養管理用具
1、面網
面網是管理蜂群保護操作者頭部和頸部免遭蜇的用具(圖4-7).2、
2、起刮刀
養蜂的專用工具。一端是彎刃,一端是平刃(圖4-7).用他撬動副蓋,刮鏟蜂箱內的污物。
3、噴煙器
鎮服或驅逐蜜蜂的工具。使用時,把紙、乾草或麻布等點燃,置入發煙筒內,蓋上蓋嘴,鼓動風箱,使其噴出濃煙(圖4-7),注意不要噴出火焰。
4、蜂掃
主要用來掃除巢脾上附著的蜜蜂,是長扁形的長毛刷。
5、蜂具凳
可放置管理用的蜂具和記錄本,檢查蜂群時當時坐(圖4-8).
6、隔王板
是控制蜂王產卵和活動范圍的柵板,工蜂可自由通過(圖4-9.)平面隔王板是把育蟲巢和貯蜜繼箱分隔開,便於取蜜和提高蜂蜜質量。框式隔王板可把蜂王控制在幾個脾上產卵。 (一)飼養用具
飼喂蜜汁或糖漿的用具有多種,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瓶式飼喂器
由一個廣口瓶和底座組成。瓶蓋用寸釘釘出若干個小孔,將裝滿蜜汁的瓶子倒放,插入底座,蜜汁能夠流出而不滴落。晚間將它從巢門插入巢內,進行獎勵飼喂,能避免引起盜蜂。對於未滿箱的弱群,可將它放在蜂箱內的隔板外面飼喂。 河北農業大學養蜂場研製的塑料杯飼喂器,攜帶方便。灌入糖漿後,蓋上底蓋,翻轉底蓋朝下平放,從巢們插入巢內。
2、框式飼喂器
為大小與標准巢框相似的長扁形飼喂槽(圖4-10),有木製的,有塑料竹子製造的,也可用粗竹子製造。器內有薄木浮條,飼喂時供蜜蜂立足吸食。框式飼喂器適合進行補助飼喂。 此外,在巢框上樑上鑿成長方形的淺槽,也可以作為少量飼喂蜜汁用。
(一)其他工具設備
蜂箱、巢框等木製蜂具居多,需要經常維護吸引修理。因此,養蜂人員要學會木工的基本操作技術,要有一套木工用具,如鋸、刨、錘子、螺絲刀等。
蜂箱(含巢箱、繼箱和巢框)、巢礎、面網、起刮刀、分密即、飼喂器等是必不可少的蜂具設備,根據生產需要可添置生產蜂王漿、蜂花粉或蜂膠的工具、熔蠟設備等。 第二章 蜂場的選擇及排列
一、選擇蜜源豐富,2.5公里左右的地方,全年至少有一至兩種大宗蜜源的植物,同進還要有多種花期交錯的輔助蜜源和汾源植物。
二、背風向陽、地勢高燥,不積水,小氣候適宜。
三、選擇西北面有院牆或密林,或山腳或山腰南向坡地,背有擋網屏障,前地勢開闊,陽光充足,場地中有稀疏小樹。
四、選擇附近有小溪或常年有流水不斷的小溪,但蜂場前不應是水庫、湖泊、大河。
五、選擇安靜、沒有牲畜打擾和其它振動的地方建立。
六、選擇沒有工廠、牧場及受山洪沖擊或有塌方危險的地方建場。
七、一個蜂場放至蜂群不多於50為宜,蜂場子與蜂場應隔2000Km為宜,保證蜂群有足夠的蜜源,並減少疾病的傳播。
八、清除九草,平整土地,打掃干凈,然後陳列蜂群。
九、蜂巢朝向南、東南、西南向便於蜂早出晚歸和低濕季節保溫。
十、蜂箱用磚塊、石塊、木架等墊高20~30公分,左右放平,後面墊高2~3M。
十一、數量少時宜單箱並列或雙箱並列,數量較多時宜採取分行排列,各行蜂箱相互交錯陳列,群距1M,行距2~3M距離較寬為好(如圖1)我區蜂群宜散放,也可2~3群為一組分組放置,各群或組之間距離宜大,交尾群和新分群言之有理散放在蜂場邊緣,使巢門朝向不同的方向。 第三章 蜂群的四季管理
一、春季管理
(一)適時擴大蜂巢,加速蜂群群勢增長。
(二)蜂場設置喂水器,並定期進行消毒。
(三)定期檢查蜂群(晴天溫14℃以上時),清除箱底死蜂、蠟渣、霉變等污物,保持箱底清潔。
(四)保持官密集群勢,保持強群繁殖,確保春繁擴群快速。
(五)防治蟎蟲。用殺蟎劑連續殺蟎2~3次,隔2天一次。
(六)箱內外保溫。地面上放置20~30㎝厚地乾草,蜂箱放在乾草上,頂蓋小草簾,外蓋箱蓋,後壁和兩側用草簾包裹,保持箱內空氣流暢。白天掀起草簾等覆蓋物,便於蜜蜂飛翔。
(七)獎勵飼喂。調整蜂群當天晚即可進行獎勵飼喂,喂稀糖漿。每日每群喂糧漿100~200g,有蜜源時少喂或停喂。獎勵飼喂的飼料必須消毒過或確認無帶病毒飼料。 (八)箱內保溫物隨巢群擴大摘除,箱外保溫物蜂發展滿箱、氣溫穩定時撤除(先撤除上面,再撤除周圍,最後撤除箱底)。
(九)低溫陰雨天要給蜂群巢門每天喂水,補加粉脾於蜂巢外側。
二、夏季的管理
(一)更換蜂王。在4~6月期間,把全場的蜂群更換成當年的蜂王。
(二)定期全面檢查,毀凈自然王台,加強通風,防止自然分蜂。
(三)採用遮陰、灑水等措施為蜂群生產和繁殖創造適宜溫度和溫度。
(四)巢上喂水。晴熱天氣在午時用清水打溫布在箱頂覆蓋。
(五)防止盜蜂,防除胡蜂、多蟾蜍,預防卷尾病。
三、秋季管理
養蜂者把一年作為養蜂的開始,秋季管理的重點是為蜂群越冬及來年早春系列作準備。要防止出現7月強、8月弱,9月蟎嚴重的現象。
(一)適時培養和更換蜂王,更換前,必須對全場蜂王進行一次鑒定,分批更換。採取適當措施促進蜂群繁殖,培養適齡越冬蜂,保持巢內飼料的充足仍是一項關鍵的技術措施,同時結全換王和分巢治蟎等措施,在繼箱群哺育力過剩的基礎組織多王群繁殖越冬蜂。
(二)適時斷子,防治蜂蟎,第一步,在8~9月,結合秋季育王,在組織交尾群時提出封蓋子脾,使原群無封蓋子脾,並先對原群用葯,待新群(交尾群)子脾出房,蜂王交尾成功,所產的卵孵成幼蟲以後,對新群進行治療;第二步,在蜂群進入越冬並自然斷子初期(各地斷子始期不一)在9~11月進行葯物治療。治療務求徹底,注意的是,用葯前,先喂蜂,同時在人為斷子時,蜂群中至少留卵脾一框以上。 (三)通貯備越冬飼料,越冬飲料中不得含有甘露蜜。
(四)注意防止農葯中毒。
四、冬季管理
(一)越冬前要選擇好室友外越冬場所,要求清潔衛生、背風向陽,乾燥安靜。備好越冬保溫材料,以20~30群為一組,或以2群、5~6群為一組不等,用草簾把蜂箱左右和後面圍住,箱底墊15㎝左右的乾草。 (二)越冬前期應調整蜂群群勢,適當縮群、緊脾,留足越冬飼料,布置越冬蜂巢。
(三)越冬期間不宜開箱檢查,加強箱外觀察,調節蜂巢巢門,加強蜂巢保溫,加強強群及雙王群的管理,提高蜂群的抗病能力。
(四)越冬後期就注意補充飼料和預防蜂群下痢病,選擇晴暖的天氣進行蜜蜂排泄飛行。
(五)越冬期補充飼料時,應使用消毒過後飲料或確認無帶菌病的飼料。
第四章 蜂場、蜂機具的衛生消毒
一、消毒劑
應使用對人和蜂安全、沒有殘留毒性和對設備沒有破壞性,並不會在蜂產品中產生有毒積累的消毒劑。
二、蜂場環境的衛生消毒
(一)每周要清理一次蜂場死蜂和雜草,清理的死蜂應及時深埋。
(二) 蜂場每季應用5%的漂白粉乳劑噴灑消毒一次。
三、蜂機具的衛生消毒
(一)使用前可用0.2%的過氧乙酸或0.1%的新潔爾滅水溶液洗刷消毒。
(二)起刮刀、割蜜刀
經常用酒精噴燈火焰灼燒消毒或75%的酒精擦洗消毒。
(三)蜂帚、工作服
經常用4%的碳酸鈉水溶液清洗和日光曝曬。
(四) 巢脾的消毒與保管
1、巢脾的消毒
選用0.1%的次氯酸鈉、0.2%的過氧乙酸或0.1%的新潔爾滅水溶液中的一種浸泡12小時以上對巢脾進行消毒,消毒後的巢脾要用請水漂洗晾乾。 2、巢脾保管
儲存前用96%-98%的冰乙酸,按每箱體20ml-30ml密閉熏蒸,以防止大、小蠟螟對巢脾的危害。保存巢脾的倉庫應清潔衛生、陰涼、乾燥、以避免巢脾霉變。 第五章 蜜蜂致病敵害的防治
一、蜜蜂病害的分類
蜜蜂病害分傳染性病害和非傳染性病害。
(一)傳染性病害包括病毒病害(囊狀幼蟲病、麻痹病)、細菌病害(非洲幼蟲腐臭病、副傷寒病、敗血病)、真菌病害(白病、黃麴黴病)原生動物病害(孢子蟲病、變形蟲病)及寄生蟲病害(蜂蟎等)。 非傳染性病害是指由不良環境因素所引起的病害,常見的有卷翅病,農葯中毒等。
(二)蜜蜂病害防治的原則
1、引用抗病蜂種,堅持常年飼養強群,保持蜂群和蜂機具的清潔衛生,提高蜂群的抗病能力,減少和預防蜜蜂病害的發生。
2、注重蜂群及蜂機具的消毒滅菌,殺死和減少病源的傳播。
3、禁止使用土黴素、氯黴素、鏈黴素、磺胺、甲硝唑等國家禁用抗生素類葯物和有毒葯物。
4、提倡綜合防病,中草葯治病,做到對症下葯和分區用葯,如確需使用葯物治療,必須嚴格按照ny5138-2002規定執行。
二、蜜蜂敵害
蜜蜂敵害系指蜜蜂的直接捕食者或騷擾者。主要為昆蟲類,土胡蜂。 三、常見蜜蜂敵害的防治方法(見表)
常見蜜蜂病害敵害的防治方法
病害
名稱 主要症狀 預防措施 葯物治療及用量 休葯期
蜜蜂囊狀幼蟲病
患病幼蟲頭部低垂,體軀變成扁平,失去彈性,體色呈褐色,屍體的外表逐步變得堅固,用攝子挑起時,形成「囊狀」,最後,幼蟲屍體逐漸乾枯,形成一硬皮,形如「龍船」狀。
選育抗病品種,加強飼養管理,培養強勢蜂群。
飼喂:每升50%糖水加鹽酸金剛烷胺粉(13%)2g,每群250ml,3天次,連用6次。或採用一些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中草葯。
采蜜期停止使用。
麻痹病 蜜蜂肢體麻木,行動遲緩,身體不停地顫動,常被健康蜜蜂追咬 防止蜂群受潮和盜蜂,更換蜂王,注意飼料交換傳播病原
飼喂:每升50%糖水加酞丁胺粉(4%)12g,每群250ml,隔日1次,連用5次, 采蜜期停止使用
美洲幼蟲腐臭病 封蓋子脾上有下陷、濕潤、從穿空的封蓋房內挑出的幼蟲屍體呈咖啡色至褐色,並有粘性和膠臭氣味。
實行蜜蜂檢疫,注意飼料衛生,用福爾馬林對蜂箱和巢脾進行徹底熏蒸消毒。
飼喂:按每群200mg鹽酸土黴素可溶性粉底用量,加適量50%糖水,隔4-5天1次,連用3天。 采密前6天停止使用
副傷害病 蜜蜂腹部膨大,體色變暗,行動遲緩,嚴重時,箱底和巢門口死蜂遍地,病蜂排泄物發出難聞的氣味。
注意場地通風向陽,促進蜜蜂排泄飛行。
飼喂:按每群200mg鹽酸土黴素可溶性粉底用量,加適量50%糖水,隔4-5天1次,連用3天。 采密前6天停止使用
蜂蟎 幼蜂發育不良,不能飛翔,封蓋幼蟲和蛹死亡,蜂群群勢下降。 加強飼養管理,利用蜂群斷子期進行預防治療。
將氟氯苯氰菊脂條懸掛於蜂群內,每群2條,3周為一個療程。 采密期禁用 常見蜜蜂病害敵害的防治方法(續)
白堊病 封蓋幼蟲死亡,死亡幼蟲初期呈蒼白色,逐漸變成灰色至黑色,幼蟲屍體乾枯後變成質地疏鬆的白堊狀,表面覆蓋白色的菌絲。
加強蜂箱及巢脾的熏蒸消毒,注意飼料的消毒衛生。
將病群內所有患病的幼蟲脾和發霉底密粉脾全部換出,用硫磺進行密閉熏蒸4小時,硫磺的用量按每10張脾3-5g計算。同時,按每升50%糖水加200mg制黴菌素飼喂蜂群,隔3天1次,連用5次
采密期停止使用
卷翅病 剛羽化出房的幼蜂,翅膀捲曲或折疊,出巢試飛時墜地死亡。 注意降溫和調節蜂巢內溫濕度。 採用補充飼喂。無需喂葯。
胡蜂 夏末秋初,大量的胡蜂盤旋在蜂場上空,攔劫或捕捉蜜蜂 人工捕殺:用蒼蠅拍等進行人工拍打。
引誘毒殺:用砷酸鹽糖溶液(糖液濃度在15%以下,盛於盤碟內,引誘胡蜂吸收,可以殺死全巢胡蜂和幼蟲。 第六章 中華蜜蜂飼養關鍵性技術
一、談中意蜂的主要不同點及其管理
中意蜂有許多不同點,了解和掌握這些不同點,對採取不同的飼養管理方法大有好處。總結其主要不同點有:
中蜂不採樹膠;意蜂采樹膠,且粘性大,養蜂員操作時往往要用起刮刀幫忙,較費時費力。
中蜂在巢門扇風時腹部向里頭朝外,鼓風機式的扇風;意蜂正相反,頭朝里腹朝外,抽水機式的排風。這樣就造成了中蜂在流蜜期網釀蜜水分向箱體內冷凝,蜂巢內濕度很大,巢外的熱空氣義往裡鼓,蜂群容易受到悶熱。
在採集上,中蜂比意蜂早出晚歸,全天的採集時間比意蜂多1~2小時;中蜂的嗅覺要比意蜂靈敏得多,利用零星蜜源比意蜂強,所以在外界蜜粉源較差的情況下,生存能力比意蜂強,比意蜂節約飼料;但中蜂的個體採集花蜜、花粉的量不及意蜂;中蜂比意蜂耐寒,對低溫蜜源的利用較好,較適合採集冬蜜;中蜂的盜性比意蜂強,所以在外界流蜜不好時要注意防盜,即使在流蜜期。如果管理不好也會引起盜蜂。
在抗病敵害方面,中蜂抗蟎能力強,大小蜂蟎對中蜂的危害較小;中蜂飛行迅速,能躲過胡蜂的襲擊;但中蜂易生巢蟲,因此在管理中要經常保持蜂箱內和蜂場的清潔,並定期進行清理,裝巢礎時巢框上樑一般不開槽,以免巢蟲潛伏在裡面危害蜂群;中蜂抗幼蟲病的能力也差。
中蜂的卵較大,意蜂的卵較小;中蜂王的產卵量較少,每日1000粒左右,意蜂2000粒以上,因此中蜂繁殖速度比意蜂慢,群勢比意蜂弱;中蜂的產卵量隨外界蜜粉源成正相關,意蜂則與氣溫成負相關,因此中蜂不會挨餓,意蜂常會出現飼料短缺的現象;中蜂三型蜂的繁殖周期比意蜂短。 中蜂愛咬舊巢脾,喜造新巢脾,所以中蜂要年年更換巢脾,意蜂一般不會咬舊巢脾。
中蜂易發生飛逃,主要是由於缺蜜,受巢蟲危害,巢脾過老,病害,農葯中毒,外界的干擾過度等原因引起;意蜂一般情況下餓死也不飛逃。中蜂的分蜂性較強,而且季節性明顯。 中蜂白天防衛能力較強,而在晚上防衛能力較弱;中蜂可以在室內的紅燈下過箱。
中蜂在失王的情況下較易發生工蜂產卵,所以對中蜂失王群要盡快採取相應的措施防止工蜂產卵;中蜂在組織交尾群時一定要控制蜂群中無王的時間。
中蜂較易發生偏集,所以蜂場在擺放時要散放而不能像意蜂那樣集中擺放。
中蜂較易離脾,所以我們在平時對中蜂進行檢查時要快,次數要少,且不宜長途轉運;在過箱時動作也要快,以防止蜂群不上脾。
中蜂雄蜂房的房蓋呈笠帽狀,房蓋上有一個小的通氣孔。
二、談中蜂飼養中幾個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
1、如何避免蜂群飛逃
中蜂有極強的戀子性,尤其是未封蓋子。故蜂群內有健康的未封蓋子,是蜂群不飛逃的訣竅。新收捕的蜂群要給子脾,新分群的蜂王出房後要補充子脾,人工分群提出的老王群內要有子脾。總而言之,只要巢內有健康的子,蜂群就不會飛逃了。 2、怎樣分蜂
人工分蜂的方法雖多,但筆者認為用「就地分蜂」法較好。做法:在被分群的一側放空蜂箱1個,將被分群的蜂王連脾帶蜂提入空箱內,提多少框蜂,由養蜂者的意願定,但至少要提1框未封蓋的子脾;原箱向另一側移動一個箱的距離,無王群內選1個較好王台。如果本群內無王台可割1個備用王台垂直插在兩個框梁之間,再把兩蜂箱分別從相反方向旋轉45°,這樣兩箱蜂的蜂路就成90°角。外勤蜂回來,在原箱位置盤旋幾圈後分別進入兩箱。第三天開箱檢查,看無王群的蜂王是否出房,有無急造王台,如有,則除掉;老王群的分蜂情緒是否解除,如沒解除一直還想增加群數,則待新王台封蓋後,仿上法處理。如果不想再分蜂,可用強弱群換位,提走封蓋子脾,加入卵蟲脾等方法解除「分蜂熱」。 3、怎樣並群
合並蜂群的方法多種多樣。筆者經多年實踐,感到用「香水」或「風油精」直接合並較好:簡便、安全。
做法:將要合並的蜂群開箱揭去覆布一角,在隔板外灑幾滴香水或風油精,迅速蓋上覆布和箱蓋,悶上5~10分鍾,把無王群的巢脾提到有王群內即可。時間以天黑後最好。 4、蜂群的開箱檢查
對蜂群既不可長期不管,更不能盲目開箱檢查,每開箱一次,要有明確的目的,依據主要來源於上次檢查時發現的問題。對蜂群內部的情況,只憑記憶是不夠的,尤其是在蜂群較多,變化極大的分蜂期。簡單易行的辦法是把觀察到的情況用粉筆記錄在蜂箱上:檢查時間,王台狀況,預計新王出房的時間,產卵時間等都是記錄的項目。根據上次記錄,就可確定下次檢查的時間和要解決的問題。 5、使用水泥巢礎機也能方便地制出好巢礎
筆者多年來使用的巢礎,基本上都是用水泥巢礎機自製的。願談點自己的心得,供有意於此的讀者參考。
首先,機具要好。製造機具必須做到:母礎好,水泥標號高,排氣凈,無氣孔,水泥保養期要夠足。其次,技巧要熟練。熟練技巧的形成,需多做、多總結。我認為其要點有三:一是用濃皂液塗抹巢礎機的兩頁,要全面,周到;二是蠟溫要適當,高了,生產的巢礎太薄不易從機上取下,低了,則巢礎片太厚房孔模糊;三是開機取礎的時間不能過早,應待巢礎冷卻到有一定韌性後,方可取之。 為了不影響生產速度,用3台巢礎機輪換使用,2人配合操作較好。
制巢礎的蜂蠟要純凈,不能有雜質。
只要具備上述各條件,用水泥巢礎機可方便地制出厚薄適中、房孔清晰的巢礎。
三、中蜂分蜂習性的觀察及預防
長白山中蜂是我國寶貴的蜜蜂品種,由於長期處於野生和半野生狀態,它保持著強烈的分蜂能力,這種分蜂性能對於野生中蜂是有利於保存和延續種族,但對於人工飼養卻不利於管理,也不利於高產。 1、自然分蜂
分蜂前准備期:天氣晴暖,蜜粉豐富.蜂群繁殖較快,當達到6~7框蜂時,蜂群內便開始出現雄蜂房,雄蜂房多造在脾的下沿,蜂王在雄蜂房產下雄蜂卵,同時工蜂開始在脾下邊緣築造王台,接著蜂王在王台中產下卵,工蜂開始哺育,直至王台成熟。這時蜂王產卵量急劇下降,腹部縮小,隨之工蜂出勤率也急劇下降,或很少出勤採集。此時若打開蜂箱檢查會發現很多工蜂聚集在邊脾和上框樑上,有的還互相連在一起。
發生分蜂:長自山巾蜂自然分蜂多發生在5月中旬~6月中旬,當王台封蓋1~2天後,一般在晴暖天氣的上午9點至下午2點左右,便發生分蜂。首先有少數蜜蜂飛離蜂巢,在蜂場上空盤旋飛翔,不久,蜂王便隨同大量蜜蜂一擁而出,天空中立刻出現無數條飛行線,並發出較大的「嗡嗡」聲。幾分鍾後,蜂群就在蜂場附近的樹枝上或其它地方集結成一個蜂團,暫時停留。這時可用收集工具和准備好的蜂箱將蜂群收回,並進行必要的處理。若分蜂團不及時收回。當偵察蜂找到新居後就會第二次散團,在蜂場上空盤旋飛翔後,飛向新居。也有的分出群。在蜂場附近不做停留,在蜂場上空盤旋兩圈後,徑直飛向新居。
據飼養管理和觀察統計,桶養中蜂每原群一般可分2~5群,也有少數分7群的。有的一群可同時分出2個新分群,也有的新分群在分出後40天左右還會發生第二次分蜂。據統計,在一般情況下,桶養中蜂自然脾的王台數(設為m)與自然脾的睥數(設為n)二者之間成等差關系,即:m=n-2(n>2),每一個自然脾只有一個王台,且在自然脾的尖端位置。 2、自然分蜂產生的原因
內在因素:
(1)蜂巢空間窄小,工蜂向外擴建蜂房受到蜂巢(木桶、蜂箱、天然洞穴等)容積的限制,蜂王沒有產卵的空巢房,這樣就阻礙了蜂群的發展。
(2)蜂王經過一代產卵後,隨著蜂群發展,蜂王產卵力下降,巢內積累了大量的幼青年蜂,出現了哺育蜂過剩,眾多閑置的哺育蜂無事可做,便醞釀分蜂。 (3)遺傳性:中蜂王接受了世代小群分蜂的遺傳性,從而它奠定繼承了小群分蜂的習性。
外界條件:
氣候溫暖,有能夠滿足蜂群育蟲需要的蜜粉源,蜂群為發展和延續性種族而發生分蜂。
6. 蜂王養殖技術
1、選種:要挑選生產性能優良、形態特徵一致的蜂王作為種王。2、場所:可以在水源充足、地勢空曠的地方建立養殖場所。3、喂養:養殖蜂王時要給它餵食玫瑰花、油菜花等花蜜。4、保暖:冬季氣溫過低時,要用膜布覆蓋蜂箱,起到保溫作用。
1、選擇種王
養殖蜂王前,需要在專門的養殖基地挑選生長健壯、飛動性強的種王,如果蜂群的質量太差,可以選擇外形特徵相似的蜂王。
2、養殖場所
養殖蜂王時,需要選擇適宜的場所,最好在水質干凈清澈的地方的地方搭建蜂棚,方便蜂王飲水,並且養殖蜂王時要遠離居民區等嘈雜的環境,防止蜂王飛逃。
3、喂養食物
蜂王喜食蜂蜜,養殖蜂王時,需要在周圍栽種花樹,比如山 茶花 、 百合花 、油菜花等植株,方便蜂王取食,如果花蜜缺少,可以用新鮮的蜂蜜兌水後給蜂王餵食。
4、保暖措施
蜂王喜歡在溫暖的環境中生長,冬季氣溫過低時,需要在蜂箱上遮蓋一層棉布,起到保暖作用,如果蜂王長期生活在低溫環境中,會導致蜂群頹靡。
7. 養蜂王怎麼養
1、箱外貯養法。將備用蜂王放在箱外飼養,這種方法比較適合短期貯存蜂王,比如在夏季外面氣溫高、陽光烈,想要暫時存放蜂王,就可以把蜂王關於囚王籠中存在室內,溫度要控制在24至27度之間,避免陽光直射和處於風口的地方。
(7)養蜂王的方法視頻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利用一種特製的「Y」形迷宮訓練蜜蜂,使其能夠將符號與特定數量的某些物體正確匹配,然後測試這些蜜蜂能否利用新學來的知識將符號與特定數量的其他物體匹配,如將「2」與兩根香蕉、兩棵樹或兩頂帽子相對應。
結果發現,無論是從符號到數量,還是從數量到符號,經過訓練的蜜蜂能夠很好地完成任務。只不過這種匹配只能在所訓練的單一方向完成,如果一組蜜蜂接受了從符號到數量的對應訓練,那麼它們不會反向完成從數量到符號的匹配。
8. 怎麼培養蜂王
培育蜂王的具體方法:
一、時間和條件:
天氣溫暖氣候穩定處女王交尾期間,白晝氣溫應在 20℃以上,力求避開連陰雨天氣。
有蜜粉源育王期間自然界應有良好的蜜粉源,充足的粉源更重要。每日傍晚對於種蜂群和育王群進行不間斷的獎勵飼喂。
二、在進行人工育王以前,需要認真做好下列准備工作:
選擇父母群:通過考察,選擇蜂蜜或蜂王漿產量超過全場平均產量以上、分蜂性弱、群勢發展快的健壯無病的蜂群作父母群。以父群培育雄蜂,用母群的幼蟲培養蜂王。
培育種用雄蜂雄蜂的數量和質量直接關繫到處女王的交尾成功率,還關繫到授精效果,進而影響子代蜂群的品質優劣。
准備育王群育王群是用來哺育蜂王幼蟲和蛹的強壯蜂群。應選擇無病、無蜂蟎,群勢強壯,至少有15框蜂以上的蜂群作育王群。
三、移蟲育王的工具
移蟲育王的工具有移蟲針、育王框、蠟碗等。移蟲針是將小幼蟲移植到王台碗內的工具,可用粗銅絲或者鵝毛管自製,一頭呈扁薄的尖舌狀,另一頭呈彎匙狀。帶彈簧的移蟲針使用方便。
四、移蟲方法
移蟲育王可以有計劃地培育出需要數量的、成熟期一致的處女王。首先在育王框的板條上粘上2~3層巢礎條或者按相等距離用熔蠟粘上小三角形薄鐵片,其上粘7~10個蠟碗, 3條共20~30個蠟碗。
五、移蟲後的管理
育王群中加入移蟲的育王框後,連續在傍晚獎勵飼喂。第二天檢查幼蟲是否被接受。已被接受的幼蟲,其王台加高,王台中的蜂王漿增多,幼蟲浮在蜂王漿上;未被接受的,其王台被咬壞,王台中沒有幼蟲。
六、利用大卵培育蜂王
實驗證明,處女王初生體重超過200毫克的大蜂王,其一對卵巢的卵巢管數量多,具有較強的產卵能力。並且證明,採用較大的蜂卵,可以培育出體重大的蜂王。把選出的母群的蜂王關在蜂王產卵控制器內,或者把母群飼養在3~5框的小群內,限制其產卵,1星期後就能得到較大的蜂卵。
七、裁脾育王如果視力不佳,移蟲有困難,可以採用切割未封蓋子脾的方法培育蜂王。當蜂群發展強壯時,從母群提出2~3框帶蜂封蓋子脾連同蜂王放入一新蜂箱,補加1~2框蜜脾,放在原群一旁。
八、交替王台的利用
選擇具有老蜂王的優良蜂群作種群。在它們修造交替王台時,加以選留。自然交替蜂王可使種群的優良性狀更加穩定地遺傳下去。發生這種自然交替現象時,蜂群一般只造幾個王台,育成的蜂王質量比較好。把帶有交替王台的巢脾提出,放入繼箱群的繼箱內,巢箱和繼箱間加隔王板,把蜂王限制在巢箱內。可以陸續從這種老王群提出自然交替王台。
蜂王是一種膜翅目、蜜蜂科類生物,蜂王也叫「母蜂」、「蜂後」,是生殖器官發育完全的雌蜂,由受精卵發育而成。分布於世界各地。蜂王和工蜂雖然都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二倍體雌蜂,但它們是 2 種級型的雌性蜂,不僅在形態結構不同。
而且在生理功能上也有巨大差異。如蜂王壽命長,個體大,處女王能外出交配,卵巢發育完全,具產卵能力,能分泌蜂王物質維持蜂群的次序;而工蜂壽命短,個體小,具有蜜囊和采粉器官,能外出採集食物,能分泌報警信息素等。
形態特徵:
蜂王也叫「母蜂」、「蜂後」,「女蜂」,是生殖器官發育完全的雌蜂,由受精卵發育而成。通常每個蜂群只有1隻。體較工蜂長1/3,腹部較長,末端有螫針,腹下無蠟腺,翅僅覆蓋腹部的一半。蜂王在不同的生理狀態,其釋放的蜂王信息成分及含量明顯不同。足不如工蜂粗壯,後足無花粉筐,有吸引蜜蜂的作用。蜂王壽命3~5年。由於生殖率逐漸下降,在養蜂業中常被人工淘汰。蜂王也指與蜂後交配的雄性。
9. 蜜蜂王怎麼培育
移蟲育蜂王的方法
1、移蟲育蜂王時需要一些必備的工具,像移蟲針、和育王框以及蠟碗等就都是移蟲時必不可少的用具,另外毛巾、蜂王漿和蠟碗棒也是人們移蟲時會用的到物品。其次是蠟碗就是培育蜂王的王台基礎,如果不用蠟制小碗當王台,也可以採用塑料王台。
2、准備移蟲工具以後就可以開始移蟲,操作移蟲育王時要先在育王框上粘貼兩到三個巢礎,然後再在它的上面粘上七到十個小蠟碗,做好後安放到育王群中,讓裡面的蜜蜂接觸三小時左右,再取出來,並將上面的蜜蜂掃掉。向每個蠟碗中滴入少量的蜂王漿,然後就可以開始移蟲,移蟲時用移蟲針,把蜂王幼蟲插起來,直接移動到放有蜂王漿的蠟碗中就可以。
3、在移蟲完成以後,把育王框放入到育王群中,在傍晚時進行獎勵性的喂養,到二十四小時以後就可以觀察幼蟲是不是被蜂群所接受,如果發現王台增高,而且王台中的蜂王漿數量也有所增加,幼蟲也飄浮在蜂王漿上面,就說明幼蟲已經被接受,移蟲成功,在過六天以後移蟲成功的王台就會全部封蓋,這時可以按封蓋王台的數量去組織數量相符的交尾群。